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惠能的中心思想(下)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演 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惠能的中心思想(下)
  演 慈
  四 惠能得法偈的探讨
  1、惠能偈与神秀偈之分析
  惠能与神秀作偈呈心,而惠能独得五祖弘忍传付衣法。此为禅宗史话中极有名的千古趣谈。神秀是以博学多闻见称,而终不及不识文字的惠能,这是由於禅门不重博闻知见,只注重内心之觉悟。兹将此两偈略加分析,以察其涵蕴之法义。先看神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田从这首偈看来,神秀对禅宗所讲的心,乃把「心生法生。心减法灭一的生灭心,与金刚经中的过去现在未来的三心之心,误认为真如心——自性。他似乎只注重於第六意识的净化,而尚未契合於不生不灭、本自清净的真如智体——自性。他提出树与镜两物作比喻,显示他仍著於相。神秀的修行方法是著重於离念,所以教人要「时时动拂拭」,时时要观心、看净,才能离於妄念,才不被烦恼妄念之尘埃所染,这是纯从俗谛方面讲。如顺着这方法下手用功,却也可以渐离烦恼,渐得解脱。但却与禅宗「顿晤一、「直入一的宗旨相违,不能直下承当了彻生即无生的究竟了义。所以五祖批评他说:「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团
  再看惠能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圆从这首偈看来,惠能是於一切法都彻底的否定,不仅物非物,连心亦非心。从无始以来,本来就无一物,因物而对显的心当然亦不可得。由於无物相可立,故尘埃亦无处着落,而染相转为净相,又因心不可得,则净相亦无由建立。到此蕉心剥尽,真空现前,亦无空相之沾滞。诚如五祖开示秀云:
  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性,见自本性,不生不灭;
  於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
  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
  也。」若人能不昧自性本觉,契合如如不生不灭的本性,因而能起如如智,用如如心,观如如境,则山河大地,一切林林总总的色相,当下即能照了其空相,乃至能观之心,所观之境,至此亦能所俱泯,一空一切了。故本来无一物,身非树心非台,尘埃且不有,又何须拂拭呢?这显示曹溪禅的直指、直入。
  然而,此一空一切空之空义,决非空无之顽空,此乃金刚经所谓「应无所住”,虽然是「无所住」,但又必须要「生其心」,此即「从空出假」,这样才能契於空而非无,有而非实,此即无所住之空非顽空,生其心之有乃妙用。又「应无所住一是空,「而生其心」是有,即空即有,即有即空,就是中道义。故五祖为惠能讲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之句时,惠能言下大悟,了彻万法不离自性,遂向五祖禀白其悟境曰:「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固这是他陈述彻悟自性的具体说话。
  从能秀两首偈的涵义而论,惠能确是胜了一筹。神秀是一位博闻多识的学僧,他始终无法解脱文字的系缚,多年来修学的心得,只是「时时动拂拭,勿使惹尘埃」。此倡虽未能与禅宗顿悟,直入之旨契合,但对修学佛法的人,却是最奸的训示。故五祖谓:「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尽诵此偈,即得见性。」回
  惠能的偈则是道出自己的心境,只此一颗清清净净的心,没有杂念,没有渣滓,没有尘埃,何须再要拂拭?此是惠能自道心境,却不是讲修行的方法,此时他已经能悟本自性。只是禅宗重视师承,故必须有祖师的印证传法,所以五祖问他:「米熟也未?一惠能答:「米熟久矣,犹欠筛在。」囝这暗示他已见自本性,只欠印证而已。所以五祖唤他三更入室为说金刚经,再次考验他的心境,讲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时,惠能再呈述悟一已经是契悟自性,所以获得五祖传付衣法为第六祖。
  (《敦煌本之惠能偈与流行本之差异
  有关惠能与神秀的和偈,敦煌本坛经与流行本坛经所载不同。据流行本所记惠能偈只有一首(四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围敦煌本坛经则记载有两首(八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一又偈曰:「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惹尘埃。」回从这两种版本所记载的偈语看,敦煌本坛经所载有两首,共有八句,比流行本多出四句,这很可能是後人窜改坛经时所增改。试从该偈的字句多少及意义出入,略加分析如下:
  二)先从惠能作偈的动机而言,他是听闻神秀的偈,知其未见自性,因而亦作偈一首,请人代写在璧上,以呈自本心。这是惠能对神秀的和偈,既然神秀只作一偈,惠能当以一偈和之。坛经敦煌本亦很明白地说:「惠能亦作一偈。」圆偈是以四句为一首,所以惠能的和偈不应有八句之多。
  (二)禅宗「不立文字一是要人解脱文字之系缚,作偈呈心只是一种方便。惠能既悟本性,作偈只是呈述心境,只求达意便了,又怎会卖弄文墨多作一偈呢?如果说一偈未能完全达意,则又与禅宗直下承当之顿敦不合。神秀是一位学僧,尚且以一偈陈述心得,顿悟自性的惠能,反而要用更多的字句来表达,岂不是笑话吗?
  (三)约偈的意义言之,前首偈的意义与流行本大致相同,只是文字略有出入。不过,第三句「佛性本清净」与流行本之「本来无一物」,文字上完全不同,但「本来无一物」即显示自陆(佛性)本来清净,渣滓不留,无染亦无净。文字虽异义则相通。後一首偈之意义,以乎是重复前偈。但析而论之,则下及前偈之彻底。「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是重复神秀偈,「心一与「身一乃是因语音相近而讹写。这从第三句「明镜本清净一可以证明,明镜是比喻心性,这是佛经典籍中,常用的比喻心性本来是清净。若「身为明镜台」则明镜喻身,依佛经的说法,身是无常不净之物何有清净之可言?禅宗说「明心见性」,乃是晤彻自性本来清净,故「明镜本清净」,不可能是指「身一。由此可以断定「心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实是一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之讹。又「明镜本清净」,以明镜喻佛陆(心性),故後二句是重复前一首的「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一。神秀以树镜为喻,犯了著相之过,拂拭之行,犯了渐修之失,如果这是出於惠能,则不能显示出惠能的优胜了。因为他仍不离明镜之相。
  由是论之,惠能的偈,应该只有前一首。然则後一首又谁人增入?敦煌本之前,坛经已有曹溪原本与南方宗旨本。敦煌本是依南方宗旨本而窜改的,由是推论,惠能偈之增多,有两个可能:一、南方宗旨本时已增入,故敦煌本也依之抄录。二、是南方宗旨本糅改坛经时,把惠能偈稍为修改,可是执笔修改者,缺乏文字修养,又未曾亲自体验到修证的悟境,故任意将原偈修改为「心(身之误写)是菩提树,身(心之误写)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後来神会门人依南方宗旨本窜改坛经时,也将此偈抄录,其後或有人(可能是荷泽系学者)见到曹溪原本的偈语,觉得此偈比已抄录的偈奸得多,故再将之补入於已抄录的偈之前。
  从敦煌本的两首偈看来,文字较为粗糙,在文字表面看,後偈是重复前偈,但偈所显示的悟境则相差太远了。又以前偈与流行本相比,二者的涵义及所示悟境是相同,只是敦煌本的文字较为质朴,流行本也许经过後人的润饰,较为完美。
  (《以金刚代替楞伽
  禅宗自初祖达摩传法慧可,直至五祖弘忍以前,皆以楞伽印心。至弘忍时虽已重视金刚经,但仍兼重传统的楞伽。楞伽经在渐敦各派的眼光看,是属顿敦,但与惠能曹溪之顿禅比较,则仍嫌太重次第之渐修,故後人判楞伽为「顿中渐」。由於弘忍兼传渐悟之楞伽,故其门徒据楞伽而渐修者仍不乏其人,神秀即是其中代表之一。直至惠能领导禅门,才正式放弃楞伽,而真正纯粹的依据金刚般若经。
  惠能最初因闻人诵金刚经有省而往黄梅谒五祖弘忍。後来因作偈呈心,又得弘忍密唤入室为说金刚要义,听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圆一句,豁然大悟,遂获弘忍传衣付法,为第六祖。自此以後,惠能便以金刚经代替四卷楞伽,以金刚经义来印证顿禅。他在大梵寺开法,即大大阐扬「摩诃般若」之奥义。该次说法的言论,由门人记集起来,即成为「坛经」之主要部份。自此之後,不但据金刚以证禅心,且常赞叹金刚,劝人诵持金刚经。如般若品云: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者,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
  行。诵持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
  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
  说,为上根人说。……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
  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智,自用智慧常观照……
  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
  般若经本无差别。圆
  金刚经是大般若经六百卷中,第五七七卷。是姚秦罗什所译,具名「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是般若经之纲要。此经先後有六种译本,而最通行者为罗什之译本。一千多年来,此经在中国流行甚广,历代学者注释亦多。金刚经之能够如此普遍流传,实与惠能之提倡有关。金刚般若是发挥空义,惠能於言论中,亦常有意无意的引用或套用金刚经句。如宣诏品云:「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何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圆又般若晶中亦有套用金刚经的偈语谓:「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圆因惠能的言论中多含般若空理,故後人称惠能的顿禅为般若禅。日本孤峯智璨之中印禅宗史云:「……六祖常以金刚深义垂诫後学。依此观之,六祖之禅风,为般若之顿悟主义无疑。」圆印顺於「神会与坛经」一文说:「惠能以『摩诃般若波罗密法』为主,而劝人持『金刚经』。」圆南怀瑾之禅海蠡测亦云::坦黄梅五祖,以至曹溪六祖,皆提倡金刚经,故後贤亦有谓禅宗为般若宗者。」圆五祖弘忍以前的禅宗,有所谓「楞伽四卷,可以印心」。至惠能则完全以金刚经代替了楞伽经在禅宗的地位。但何以金刚经会与禅宗合流代替了楞伽呢?究其原因,略有二种:
  (一)楞伽经虽明佛语心宗,直指「离四句,绝百非一的离言法性,但经文大多阐说「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的法相唯识哲理,而金刚经明四相不立,三空亦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其无所得理趣,正与禅宗的「不立文字,敦外别传一的宗旨相契合,所以易为禅者所接受。
  (二)楞伽思想,有破有立,至於实践,重在事修,而求渐悟渐证。这与达摩所传的顿悟修法不大相应,金刚经的思想,是运用般若空慧,扫除四相,扬弃情执,直显诸法性空之理,有破无立,与禅宗的「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为宗」的无得正观,正相契合。金刚经重在理悟,与禅宗重在见地的顿悟,不重行地的渐修,互相吻合,故阐扬真空的金刚般若,与禅宗大刀濶斧的顿悟作风,正可并行而不悖了。
  由於惠能所据之经典与上代达摩诸祖有异,故有人怀疑惠能禅已非承自达摩原旨。其实不然,佛法是殊途同归的,所据理论虽有异,而达於最高的禅悟境界则无差别。故「以心印心一之禅统,是一贯而下的,只是用来印证悟境的经典不同而已。惠能在世时,已有人怀疑这问题。故惠能强调其禅法与达摩所传无别。如疑问品云:「一日韦刺史,为师设大会斋。斋讫,刺史请师升座,同官僚士庶,肃容再拜……韦公曰:『和尚所说,可是达摩大师宗旨乎?』师曰:『是』。敦煌本坛经所记意同。此即说明惠能之禅法是承自达摩系统。
  原载《内明》第274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