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开拓发展 谱写新篇——江苏佛教院校座谈会上讲话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开拓发展 谱写新篇——江苏佛教院校座谈会上讲话
  ——在江苏佛教院校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各位领导
  各位法师、居士:
  今天,会议开了一天,很有成效。沈局长作了重要讲话,明学会长也作了开示。沈局长长期从事宗教工作,对宗教院校工作有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他的讲话,对江苏佛教院校工作的剖析很准确,一方面肯定了二十多年来,特别是最近几年来的成绩和收获;另一方面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可谓入木三分,切中关键。明学会长是位德高望重的长老,他老的道心和修持,有口皆碑。他为培养僧才,为灵岩山华学院,呕心沥血,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在开示中,讲了坚持正确办学方针和宗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僧团素质等问题,非常中肯,倾注了他对三宝无比虔诚的感情,以及对新一代年轻僧人的殷切期望。希望大家回去后,对沈局长的重要讲话,明会长的开示,以及本次会议精神,要认真传达,组织学习,并要研究措施,落实贯彻。
  沈局长、明会长对大政方针,方向性、原则性问题,谈了很多,也很具体,我就不再重复。下面我想就如何总结经验、整合资源,开拓江苏佛教院校工作新局面,谈点个人意见,求教于在座各大善知识。
  一、挖掘资源,整合资源
  江苏的佛教教育有许多资源,有传统资源,有教内资源,也有教外资源。这些教育资源,急待我们去认识和整合。
  (一)、传统资源
  佛教东传以来,就佛教的僧教育模式,无外译场讲学、丛林薰修、佛教院校三种。这三种模式,都是为了契理契机应对时代的产物,在不同的时节因缘各有侧重。在当今这三种模式仍有同时存在之必要,或者说这三种模式都可以同时表现在我们的院校教育中。
  (1)译场讲学。佛教初传,乃至很长一个历史时期,佛教的传播和教育主要靠译场讲学进行。就江苏而言,六朝时期的建初寺、道场寺、瓦官寺、高座寺、青园寺等,当时就是重要的译场和讲说之地。陈隋时,智者在瓦官寺、光宅寺创天台宗义,唐代法融在牛头山创牛头禅,五代时文益在清凉山创法眼宗等,直至清末杨仁山举办金陵刻经处,倡导“讲学以刻经”,都是这种形式。
  (2)丛林薰学。一直是中国佛教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的主要的形式。其特点是以大寺院为主体,注重师承和薰修,身教重于言教,养成僧团品格,也就是道风,成就了一代一代高僧。栖霞寺、金山寺、天宁寺、高旻寺,以及宝华山等,还有近代印祖开创的灵岩山净土道场,都是丛林薰修之殊胜道场。
  (3)佛教院校,是清末民初,应对西方文化传入、庙产兴学等佛教生存危机,生发出来的一种僧教教育形式。江苏可称中国佛教寺院开办僧教育的发祥地。早在清光绪三十二年,即1906年,文希法师就在扬州天宁寺创普通僧学堂,宣统元年,1909年,月霞法师、谛闭法师又于南京三藏殿创江苏僧师范学堂,开近来僧教育风气之先。太虚、仁山、智光法师等,都曾在这两个学堂学习。
  民国期间,江苏的僧教教育甚为兴旺。著名的有成立于1931年的光孝佛学院,院长常惺法师,教务长南亭法师,雪烦、圆湛等法师任教。学生中有悟一、敏智、浩霖、成一、妙然、了中等法师。1943年智光法师创办焦山学院,先后任院长或任教的有雪烦、东初、圆湛、茗山等法师,学生中有圣一、星云、知定、达道等。其他,还有常熟兴福寺法界学院,扬州长生寺华严大学,南京栖霞寺律学院,盐城兜率寺贤首宗佛学院,镇江竹林寺佛学院,常州天宁寺佛学院,宝华山律学院,无锡开原寺汉藏佛学院,苏州灵岩山净宗佛学院,泰州石阳尼众佛学院等,先后有数十处。为江苏佛教,乃至全国和海外佛教培养了大僧才,其中有些人仍然健在,弘法于海内外。
  (二)教外资源
  江苏是文化大省,人文荟萃,有众多的高等学府,有一大批知名的从事佛学教学和研究的教授、专家,还有一大批对佛教有信仰、有感情的大、中学校的教师,以及书画家、艺术家等。这些学者、专家、教师都是我们不应忽视的教外资源。
  (三)教内资源
  江苏早在1980年冬,于苏州灵岩山开办了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1982年秋,中国佛教协会在南京栖霞山举办为期一年的僧伽培训班。1984年,在培训班的基础上开办了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此后,各地寺院也先后开办了一些佛教院校,如金山佛学院、天宁佛学院、扬州大明寺佛学院、宝华山佛学院、苏州戒幢佛学研究所、寒山书院等。2003年10月,在南京鸡鸣寺开办了栖霞山分院女众班,弥补了江苏在尼众教育上的空白。二十多年来,培养了千余名爱国爱教,政治上比较成熟,具有一定佛教学识和修养,又有一定办事能力的中青年僧才,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他们中有的正在稳健地担任各寺院住持、纲领执事的重要职务,有的还成为各地佛教协会,乃至中国佛教协会的领导和主事者,有的还成为各地佛教院校的办学教学人才,有的著书立说,成为佛教学者。基本解决了佛教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问题。
  我们应该非常高兴的看到,灵岩山分院、栖霞山分院等,在二十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在雪烦、明开、茗山等老一辈佛教教育家的言传身教下,成就了一批办学教学的专门僧才。加之,我们还有明学会长这样的僧教育专家,以及热心和支持佛教院校教育工作的松纯、无相等老法师。同时,我们也积累了二十多年的办学经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办学教学体制。
  以上这些丰富的教育资源,有待我们认识和整合。今天我只是抛砖引玉。今后,我们当如何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做到继承传统资源、借助教外资源、开发教内资源,为现实的院校教育服务,应当作为一个课题来专门研究,做点探索。
  二、打开新思路,开拓新局面
  (一)取向定位。全省现有的佛教院校,要根据自身特点和条件,以及师资、生源等情况,对自己的学僧培养方向要有一个明确定位。比如,中国佛学院的灵岩山、栖霞山两座分院,一是为寺院培养管理人才;二是为中国佛学院输送生源。苏州戒幢佛学研究所和寒山书院,培养佛学研究和弘法人才。那么,一些寺院自办的院校也应该有个取向定位。避免贪大求全,结果是小而不全。我们在佛教教育中务须充分注意有层次、有目的地培养人才。要把佛教教育办在实处,要克服哗众取宠,只落个花钱买吆喝的现象。
  (二)通专兼务。在培养僧才中,要正确处理“通才”与“专才”的关系。既要培养佛教通才,又要培养一定数量的专才,如教务人才、学术研究人才、管理人才、弘法人才、外事人才,乃至修行人才等。
  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孔夫子也说:“有教无类”。清代诗人顾协嗣有首诗:“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才贵适用,慎勿多苛求。”说的就是扬长避短,因材施教的道理。
  (三)突显特色。每一所佛教院校,要有自己独有的风格,突显特色。社会上院校也是如此,南大与北
  大、南艺与南师等,就是各有特色。尤其是各寺院开办的初级佛教院校,应该结合本寺院的宗派传承、本地区佛教流传历史的特色,制定教学计划、设置教学内容。比如宝华山律学院的学僧,不但要学戒律,还要严持戒律。扬州大明寺佛学院的学僧,只少通过二年的学习,对鉴真大师要有详尽的了解,要培养学僧的鉴真精神,还要学习日语。各地佛学院的学僧对本地的佛教历史和现状要有所了解。如果说一个出家人对本地本寺的佛教历史和现状,所知甚少,甚至一问三不知,那是十分说不过去的。
  (四)形象教育。通常我们的佛教院校只注意佛教知识和世学知识的传授,很少注意形象教育。僧教育,僧教育,我们就应该提倡用高僧的嘉言懿行对学僧进行形象教育。在今天会上,明学会长的开示也提出这个问题。我们应该组织班子,动手编写具有江苏地方特色的“高僧传记教材”,用于佛教院校的教学,以加强学僧的形象教育。
  (五)师资进修。目前,佛学院的师资力量,除去世学课程,佛教课程的法师大都由前届佛学院毕业的学僧担任,其中虽有真才实学者,但也难免出现劣性遗传,低水平重复的蔽病。这些法师也应该有进修的机会,仅仅靠他们个人自学是不够。我们可以研究一下,江苏可以创个路子,利用暑寒假办师资进修班,一方面请师范大学的专家,讲教学方法学、教学心理学,规范佛学院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一方面请教内外的佛教学者,甚至可以请海外知名的法师和学者来开课讲学。相信坚持数年必有成效。
  各位法师,各位同仁:佛教院校是当前我们培养僧才中诸多渠道中的主渠道,我们必须认真地踏踏实实地把佛教院校的工作做好。我们一定要统一思想,认识到培养僧才是决定中国佛教前途的大事;明确目标,培养合格的爱国爱教僧才;遵循规律,总体把握全省佛教院校家底,探索和逐步形成契理契机佛教教育理念和模式;加大投入,不断扩充基金,使佛教教育事业的顺利开展得到有力的经济保障;整合资源,做到继承传统、善用外缘、资源共享,全省一盘棋;培育师资,要建立健全各种配套制度和措施,提高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匡正道风,做到“勤学戒定慧,熄灭贪嗔痴。”以五戒、十善、四摄、六度的修持,端正僧伽形象,提高僧团整体素质。
  一个国家或地区佛教面貌如何,不在于修建了多少寺院,也不在于佛教徒的人数的多少,而主要取决于僧伽的素质。早在1991年,中央主要领导人就说过:“培养一支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而且具有一定的宗教学识、能联系信教群众的年轻的宗教职业人员队伍,关系到我国宗教组织将来的面貌,也关系到党同宗教界长期合作的大问题,具有战略意义。”我深信,只要我们全省佛教界有识之士、我们在座各位同仁,对此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达成共识,江苏佛教院校工作就一定会打开新思路,拓展新局面,谱写新篇章。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僧会寺千佛宝塔
下一篇:空有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