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社会>>正文内容

佛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道 坚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道 坚
  ----解读中共十七大关于宗教界“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的报告中指出,“促进政党关係、民族关係、宗教关係、阶层关係、海内外同胞关係的和谐,对於增进团结、凝聚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五大关係,“宗教关係”位列第三,说明宗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也充分肯定了宗教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在中央统战部组织的“全国佛教界人士读书班”期间,我再次认真学习十七大精神,结合佛教的特点,反思佛教如何加强自身建设,应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形成统一佛教管理机制 发挥佛教积极作用目前教界可谓一盘散沙,各自為政,缺少严格统一有效的管理机制,无法正常联繫四眾弟子,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我们是否加强现有各级佛教协会的管理功能,如开办佛教大学,创办佛教慈善机构,正本清源,弘法利生,充分发挥爱国优良传统,积极参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出家僧侣的基本保障机制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的表述,作為生活在寺院的出家僧侣,也是社会公民一份子,也应享有社会基本保障、医疗、教育等权益。目前只有少数寺院解决了僧侣基本保障问题,而大多寺院的经济能力尚无法承担僧侣的养老、保险、医疗等基本保障,我真诚地希望在十七大精神的鼓舞下,佛教能集中精力,解决这一歷史性的难题。
  道坚法师[/align]佛教徒的平等教育权益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佛教徒也是中国公民,也享有平等教育的权利。在平等教育权益中,分為两个部分:
  一是出家僧人的教育权益问题。出家僧人是佛教的修道和佈道专业人士,有极高的文化素养要求,继续教育刻不容缓。青年僧侣的培养深造,要求进入高等院校学习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而少数院校对佛教教育文凭、出家身份接受教育等问题受极左思想影响,持保守态度,甚至这种平等的权益受到侵犯。十七大报告為我们指明了航向,说明出家僧侣也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益。
  二是在家教徒接受佛学教育的权益。中国有一亿多佛教徒,包括出家在家二眾,除出家僧侣二十餘万人外,其餘均為在家佛教徒,如何引导这些分佈在社会各阶层的在家佛教徒,使之成為建设小康的重要力量,就成了当今必须面对的课题。
  发挥佛教文化优势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十七大报告首次将“文化”提升到国家软实力的高度,认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而“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為中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弘扬民族文化,这是令人欢欣鼓舞的喜讯。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有丰富的人文哲学思想和道德伦理内涵,对当代中华民族的復兴,必有重要贡献。
  在中国“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的指引下,佛教参与社会道德伦理规范,“弘扬社会正气”,“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必能发挥佛教心灵关怀的特长。尤其  在“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方面,佛教大有可為。我们要坚持佛教优良传统文化“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在“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產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等方面,佛教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能為弘扬中华文明,振奋民族精神,贡献自己的力量。
  全面落实“基层民主自治”实现寺院管理民主化太虚大师曾在《整理僧伽制度论》中,对佛教组织建设有基本的设想,今天,我们应该吸取太虚大师的创新思维,结合十七大精神,创新中国佛教民主化管理思路,从佛教协会入手,到地方寺院或居士团体,形成有效管理机制,本著大眾推荐,四眾弟子共同参与的民主精神(佛教的民主精神叫羯磨制度,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了),管理佛教事务。制度化建设是佛教民主化的基础,一系列佛教管理规章制度,如千二百年前的《丛林清规》曾為规范佛教事务,管理佛教事务,发挥民主精神,提供了可操作性途径。
  发展稳定寺院经济 為社会经济发展作贡献佛教寺院经济,是支持三宝事业的命脉。然而时代变迁,自给自足,以寺养寺。现在寺院的经济收入,主要在农耕、旅游与宗教產业三种类型,最多的是第一类,生活在边远地区或农村的寺院,主要是以农业為依託,勉强维持温饱水平;在旅游发达地区,如四大名山等地,以旅游為主的经济模式,如寺院门票(甚至多数寺院门票并不一定是佛教寺院收入);第三类是城市化佛教,多以宗教產业维持生计,如兴办素食,佛教用品、香火纸烛、法事活动,宗教捐赠等,这些寺院经济有不稳定性,容易受到市场影响,如何发展稳定的寺院经济,推动佛教事业发展,就成了当今寺院的重要课题。
  古寺多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何有效保护歷史遗跡,多成為僧人们的不堪之忧;寺院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地,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就落在了出家僧人的肩上;举办佛学院培养人才;开展弘法利生事业,引导在家信眾;参与社会慈善及公益事业,实践慈悲济世精神;等等,都要有寺院经济作為支撑,否则只能是一句口号。发展稳定的寺院经济,形成佛教新型经济模式,為佛教利生事业,提供坚强的后盾。
  最后,在解读十七大关於宗教界“為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时,不能片面以“宗教搭台,经济唱戏”為藉口,因為佛教属於宗教领域,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软实力,是不可忽视的经济发展的精神力量。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