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由结夏安居谈盂兰盆供的胜益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由结夏安居谈盂兰盆供的胜益
  一、前言
  又是炎炎夏日,正逢结夏安居期间。本寺一向谨遵佛制,固定每年于农历四月十五日起至七月十五日,举办夏三月安居以精进道业,一则也适好得以避暑而入清凉地。今年依然如法举行,只不过因缘甚好,多了一个月的时间可加功用道〈今年闰五月故〉。
  二、结夏安居的因缘
  凡是佛子,应当知晓佛陀之悲心遍一切处,就以〝结夏安居〞来说,更应感念佛恩。因为根据律藏中提及结夏安居的因缘,亦即“佛在世时,有六群比丘于一切时,春夏冬人间游行〈印度无秋季〉。夏月瀑雨,水大涨,于是漂失了衣、钵、卧具等物,而且游行时容易蹋杀微细昆虫以及草木。当时有些居士见此情景,就讥嫌云:‘沙门释子,不知惭愧,于一切时到处游行,甚至漂失衣钵卧具,而且还踏杀生草,断他命根。外道尚知三月安居,且虫鸟亦有巢窟止住,怎么沙门释子如此不智?’于是当时有些具足惭愧心且乐持戒的比丘,就以此事向佛禀白。世尊于是制定结夏安居。”主要之意,乃防止出家弟子犯三种过失:一、无事游行,妨废道业。二、损伤物命,违慈实深。三、所违既非,遭世讥谤。
  三、结夏安居之实义
  所谓安居者,根据《毗尼作持要录》说明:“形心摄静曰安,要期住此曰居。静处思惟道业之正轨,理须假日追功,策进心行,随缘托处,志唯尚益,不许驰散,乱道妨业。”也就是说,出家弟子应如法如律修行办道,尤其是为了成就道业,更得精进。所以可运用夏季三月九旬的时间,于清净伽蓝地,专心用功于解脱道上,以期断惑证真,了脱生死。
  至于安居,共有三种。亦即最初四月十六日这一天正式如法参加,是为前安居。若时间上来不及,于四月十七日至五月十五日期间才来参加安居,名中安居。若五月十六日这最后一天才来加入,名后安居。后安居者,应住至八月十五日,名后三月。至于中安居者,就以参加日期算起住满三月为如法。
  四、自恣解夏的殊胜
  依据佛制,出家弟子每年必须参加结夏安居,尤其受了三坛大戒之后,经过如法如律的夏三月安居修行,就能增长戒腊。只因在此安居期间,大众共修精进,熏习殊胜良因,自然在七月十五日圆满解夏时,将这一天称为佛欢喜日〈大众修道证果故〉。另外又称僧自恣日,也称为自恣解夏日。
  所谓僧自恣日,与自恣解夏日,同样说明〝自恣〞的难能可贵。也就是说,众僧在此三月九旬修道期间,有些时候难免会迷心迷境,不见己过。所以佛制〝自恣〞,希望仰凭清众,垂慈诲示,亦即纵宣己罪,恣僧治举。如此内彰无私隐,外现有纯净,故曰自恣。
  其次,自己有过失,然自己不知非,则恣他举明,令改过从新也。自乃各自,恣则任意,谓各自任意,随人举过。又名随意,谓随他人之意,而恣举其所犯也。
  这种修行方式,如法自恣之后,有罪当面对大众忏悔,忏悔则清净,忏悔则安乐,一切吉祥圆满,名为解夏。亦即四月十六日开始安居,至七月十五日夜分尽讫〈后夜分即隔天的凌晨二点至六点〉,方名解夏已竟。若明相〈清晨日未出有微曦之际,可见著自己掌中之纹相〉未出,夜分未尽,更当精进。若出界【注一】去及少日课【注二】者,仍名破安居【注三】。
  【注一】依据佛制,凡是出家众所居之处,不得无界而栖。若违制者,作法不成,众僧得罪。所以结夏之先,必须集僧结界。创结大界者,上座先应称量界限,令知事人,竖立四方标相,安立相已,随此境内僧众,应须先共观其标相,明记勿忘。于结夏期间,不得出界〈除为三宝事故〉,以免破夏。
  【注二】结夏安居期间,众僧除了每天共修课程之外,各自还须精进自修,礼佛、念佛,以及持咒等,每天记录,以便自恣解夏日敬呈依止和尚开导。
  【注三】律云:凡受日之缘,要为三宝利益大事,檀越请唤,生善灭恶,应去。若有重病不堪受日,得去不犯。若为治生觅利,假托贵胜乞榖麦等,或即事不实,虚构外缘,如是无益之事而去,则妄数为夏,无德自大,冒受信施,计满犯重。是为破夏、破安居。
  五、知恩报恩功德大
  佛陀是提倡孝道的圣者,所谓〝大孝释迦尊,累劫报亲恩〞。佛陀不但自己行孝,甚至在一生说法中,时常教导弟子,应尽心力来报父母养育之恩。戒静在此略举佛经说明。
  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云:“欲得报恩,为于父母,读诵此经,忏悔罪愆,供养三宝,受持斋戒,布施修福,若能如是,则得名为孝顺之子,不作此行,是地狱人。”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盖父母长养之恩,广大无比。若有男女,背恩不顺,死即堕于地狱、饿鬼、畜生。若有男女,孝养父母,承顺无违,常为诸天护念,福乐无尽。”
  观佛相海经云:“有恩不报,是阿鼻因,诸恩尚然,况于父母?父母之恩,无可较量。”
  梵网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
  杂宝藏经云:“有二邪行,如似拍毬,速堕地狱。云何为二?一者不供养父母,二者于父母所,作诸不善。”
  大方便佛报恩经云:“菩萨如是为一切众生故,难行苦行孝养父母,身体血肉供养父母,其事如是。”
  尤其在《佛说盂兰盆经》当中,佛陀深切的说明知恩报恩的无量功德。原来,佛说这本经的因缘,乃是佛的弟子目犍连尊者,在修行中初得道果,不禁感念父母之恩,就想到自己去世的父母,此时不知生在何趣?于是就以天眼观察,但见亡母堕在饿鬼道中,不得饮食,为饥所苦,以至皮骨连立。目犍连尊者一看之下,悲哀不已,便运用神通之力,将钵饭送至亡母面前,以解饥忧。那知道,目连之母一见此饭,竟使宿世以来的悭贪恶习顿现,惟恐饭被他人夺去,就用左手遮钵,右手取饭来吃。可是,业报现前的当下,饭还没送入口就已化成火炭,根本就无法吃到。此时目犍连尊者见此情景,不禁悲号大叫,痛哭失声,想到亡母罪业之深重,不知当如何解救?于是急忙赶回精舍,面见佛陀,一五一十的将救度亡母的经过据实禀白,祈请佛陀解救。
  六、盂兰盆供的胜益
  佛陀的悲心,在目犍连恳请之下流露不已,于是告知目犍连一事,亦即“神通不敌业力”。因其母罪根深结,非目犍连个人的力量可以解救,必须靠十方众僧的威神之力,才能令其亡母解脱。
  至于佛陀说的救济之法,正好与众僧夏三月安居圆满,解夏自恣之时,有著密切关系。今依照佛经内容录下:
  “佛告目连:十方众僧,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当此之日,一切圣众,或在山间禅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树下经行,或六通自在,教化声闻、缘觉。或十方菩萨大人权现。比丘在大众中,皆同一心,受钵和罗饭。具清净戒,圣众之道,其德汪洋。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世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途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若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
  此时目犍连尊者得到佛陀开导,指示了救度亡母的方法,不禁转悲为喜,依教奉行。就在这七月十五日这一天设盂兰盆供,供养自恣僧已,其母即于是日得脱一劫饿鬼之苦。由此可知,佛法是不可思议的,众僧之力,亦不可思议。
  七、佛欢喜日当忆持
  由于目犍连尊者因其母得度,深知此益乃得蒙三宝功德之力,以及众僧之力所加持,不禁想到未来的众生,不知是否亦能依照此法,救度现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于是向佛请示。佛陀对于目犍连所问,甚是称赞。只因佛陀的本意,说明盂兰盆供,一方面是教导目犍连救度其母,另方面,则是为了让未来的众生能实行孝道,不造十恶业,以免下堕。当然最重要的,就是要教导众生深信因果,正信三宝,护持三宝,咨受正法。正如经中明示:“善男子,若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万民庶人,行慈孝者,皆应先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以百味饮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饿鬼苦,生人天中,福乐无极。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慈孝,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若一切佛弟子,应当奉持是法。”
  八、后记
  身为佛弟子的我们,如果不曾见过此经,就无法明白“报父母恩”的实质方法。本寺为了让更多的人接触佛法,就在去年成立电脑网站,因而在网友的询问中谈及“七月超度”之事,所以戒静才有撰写此文的意念。愿有缘的众生能藉此文得到〝报恩〞的资讯,更能从今之后奉行佛法,自利利他。阿弥陀佛!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