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柏树,古庙与坟茔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柳已青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柏树,古庙与坟茔
  柳已青
  村中小学里有很多柏树,高大的柏树长的很任性,枝桠盘曲、遒劲。小的有碗口粗细,我们经常把书包挂在上面。
  上课下课敲的钟就挂在一棵柏树上,没有人知道这口发出悦耳声音的铁钟有多少年了,仿佛它一直就和柏树在一起,已经成了柏树的一部分。语文老师告诉我这口铁钟,含铜,不然钟声就嗡嗡的,不好听。学校的钟声传得很远,悠扬,一下一下,仿佛能唤醒人心中沉睡的东西。
  我的父亲曾是小学的教导主任,每次上课下课去敲钟,因为这一层的缘故,我在同学中平添了一份骄傲。我非常喜欢校园的钟声,也喜欢那棵柏树,它稳妥地安放着这口钟。柏树给我印象是,苍老,带着丝丝苍凉的意味,树干上的皮皱皱巴巴的,顺着树的生长方向,有许多细密的纵的纹路,有时会在树干上翘起,用手指轻轻一碰,自然脱落,落到柏树下的青草丛里,青草弥漫着田园的气息,这种气息完好地封存在我的童年记忆中。
  凌晨,校园的钟声响起,整个村庄苏醒过来,我从床上爬起来,不知父亲何时去了校园,敲响了钟。校园的那口钟,在挂钟非常珍惜的年代,成为整个村庄的作息表。村子里的人根据钟声劳作、休憩。傍晚的时候,钟声响起,宣告一天的终结。朝霞在西边燃烧,暮色慢慢地从四处无声无息地漫过来,校园中的柏树庄严而肃穆,在夕阳的余辉里投下长长的影子,我非常清晰地闻到柏树特有的香气,这种熟悉的气息,让我兴奋又失落,我的感官异常敏锐起来,仿佛感受到校园里隐匿的万千气象,校园所在的土地上悠久而漫长的历史,随着暮色散发出来。
  村里老人讲,这校园原来是一所古庙改建的。原来香火很旺盛的,周围十里八乡的人常来这里,庙里有和尚,主持法事。庙里有土地,村子里的一部分人靠租借庙里的土地生活。每年四月八日佛诞日,寺庙举办浴佛节,据说,灌佛的浴佛水是用柏树枝熬制的,有柏树的清香气味,木佛像是柏树刻制的,庙的主持把木佛像放在铜盆之中,在钟鼓齐鸣、僧人的颂唱中,以熬制好的香水,从木佛像的头部浇灌,直到铜盆水盈。僧人抬着铜盆,主持以柳树枝蘸盆中香水,广洒众人。浴佛节开始四天的庙会,热闹非凡,村里搭起台子,连唱四天的大戏。庙会里有骡马市,是牲口的大会,从各地赶来牛马猪羊、骡子驴子大聚会……
  后来,庙会渐渐衰落了,骡马大会没有那么大的规模了,麦收季节即将来临,交易的多是镰刀、木掀、木杈等农具,还有一些衣物、食品、生活用品,村子里的各条街道都被货物挤占满了……
  白胡子的老人说起村子里的这些往事时,神情飞扬,但更多的是落寞,隐藏在述说的往事中。我再看到学校的柏树时,感觉这些古老的常青的树木,像古庙派到现在的使节,他们见证了古庙的辉煌,见证了村庄的历史。郁郁苍苍的柏树林中,有晨钟暮鼓,香火缭绕,风吹幡动中有梵音,这是最贴近村庄烟火之气的超脱之声,古庙似乎独立在村庄之外,而又和村庄融合,不可分离。
  村中的老人说,民国初年,古庙被改成学堂;后来又有僧人入住,有了香火;再后来,抗战烽火中,日本人侵占了古庙,在里面驻军;解放后,又成为学堂,那时的学堂还是古庙的殿堂结构和格局。文革中,破四旧,古庙的殿堂和厢房被推倒了,用其砖瓦和木梁重建了房屋。不知何时封存在古庙中的柏木雕佛像被拉了出来,在空地焚烧,熊熊的烈焰,伴随着噼里啪啦的爆裂声,腾空而起,一条大蛇在火焰中崩直了身子,蹿了几蹿,死了。有人把柏树新鲜的枝叶掰下来,投进火中,一股湿、重的烟升起,释放出浓烈的柏树的香气。为了盖新的校舍,伐掉几棵高大的柏树,那巨大的树桩仍深藏地下……
  原来我们的学校还有这么多的故事。在校园的角落,我特地观察了那些树桩,周围被草包围,夏天雨水多的时候,树桩上长出蘑菇,但那树桩依然坚硬如铁,昭示它们顽强的存在。老人说,柏树生长缓慢,人死了,用柏木做棺材,上百年不会腐朽。
  学校里后院还有古庙的一个房子,岁月苍茫,世事沧桑,没有人能说清,它为何躲过了破坏。后院荒凉,里面的草能没过膝盖。有一次,我偷偷去看,隔着门窗的格子,看见东倒西歪的木佛像,也有泥塑的,落上的灰尘挡不住佛像的慈眉善目,蜘蛛网也没有遮掩住佛像的神圣面容,他们的嘴角微微上翘,自在,圆满的神态惟妙惟肖。我看得痴呆时,忽然想起,佛像中可能有大蛇,吓得落荒而逃。
  学校里柏树比我们这些无知、懵懂小学生知道的要多,只可惜它们不能开口讲话。校园里的柏树有古庙的灵魂,佛的影子若隐若现,而学校不远处——村子的北方、学校的西方,也有一群柏树,它们,生长在坟茔之上,姿态奇崛,像狂草一般生存,乱乱的,让人望而生畏。村中的老人说,村子里的祖先就在那里安眠,柏树守护在他们。
  老人还说,五八年大饥荒时代,人们把能吃的东西都吃光了,甚至吃树叶,杨树的,柳树的,槐树的,最后,有人想到了坟茔上的柏树籽,那些圆中有方、带着小刺的柏树籽,那些顶着深秋一层薄薄白霜的柏树籽,被饥饿的人们掠夺而光,甚至树枝也被扯光。那些坟茔上柏树遭此劫难后,慢慢地死了,留下刚劲、倔强的躯干,无语对苍天……
  千年而下的柏树,遭遇的是苦难,蕴藏的是清香,这一点,真像佛。回望我的童年,校园古柏阴森森,竟然无意中把我摆渡到佛教文化。我佛慈悲。
  注,本文配图,是从网搜来的。请不要转载,更不要用在纸媒上。
  偶的文章未经许可,网络和报刊也不得转载。
  打算再写一篇《庭前柏树子》。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