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宗教比较>>正文内容

胎儿生命权之伦理观──佛教和天主教与科技之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朱凯琳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胎儿生命权之伦理观──佛教和天主教与科技之比较研究
  作者:朱凯琳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台湾
  【文献属性】[台湾]佛光人文社会学院生命学研究所,2004 年度,硕/博士学位论文
  【出版年代】2005年
  【文章标题】胎儿生命权之伦理观──佛教和天主教与科技之比较研究
  【文章作者】朱凯琳
  【指导教师】毛汉光
  【文章页数】80页
  --------------------------------------------------------------------------------
  【中文关键词】星云大师|台湾佛教|天主教|科技|妇女|堕胎|胎儿生命权
  【中文摘要】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不但改变了社会结构、人际及国际关系,而且改变了人的生存状况及生存条件。生命科学的发展,例如呼吸器的发明、器官移植、试管婴儿、复制人、基因治疗等,在这些新增可能情况下,产生若干灰色地带。这些问题多少都会涉及一些传统价值,与道德原则的是否、及如何应用的困难。因为当两个个体发生价值冲突时,人的价值何在,往往会影响我们的判断。事实上,人的价值乃是一切道德行为的最后依据。
  堕胎的问题若光从医疗的因素来看,由于医疗科技日新月异,某个时期的问题可能未来已不是对于堕胎的考虑的主要依据;而且医疗行为必须要遵守法律的规范,并考虑到社会的道德价值观才能实施。若社会无法达成共识,又一昧以法律为规范,不但立法可能会不足与不当,也无法解决问题。现今生物科技的蓬勃发展,与其它的科技一样,带给人们不少的好处。但附随而来的问题,相较其它领域的科技,有过之而无不及。特别是涉及“人性尊严”(Human Dignity)或其它对于人类有影响的范畴,法律仍须努力做好近乎完善的规范。为提出较为全面与详尽的整合说明,本文跨领域研究,将东西方主流宗教与科技相比较,期能对于此相关问题,达成某程度的共识。
  本文采“文献分析”的方法,透过“宗教对话”与“多元论”为观点,进行资料之搜集与分析,研究聚焦于以下四个面向:第一、收集佛教、天主教与科技过往对胎儿生命权之看法;第二、比较佛教、天主教与科技中对胎儿生命起源说之异同;第三、探讨佛教、天主教与科技,在“妇女与胎儿生命权”议题上看法之异同;第四、宗教道德与普世伦理。
  研究生命学,不应只关心生命质量,其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为何,更应深入探讨。目前许多生物科技的研发,即使是法律也无法做出较为明确且妥适的规范,对此现象,我们不应回避而应积极深入予以探讨。但不论什么看法,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才是本文研究之贡献。
  --------------------------------------------------------------------------------
  【 论文目次】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1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范围3
  第三节 研究方法6
  第二章 胎儿生命权的文献回顾
  第一节 天主教的相关文献12
  第二节 佛教的相关文献16
  第三节 科技进展及其伦理争议20
  第三章 生命起源观点之比较
  第一节 天主教的思想24
  第二节 佛教的思想28
  第三节 两者共识之处与科技之比较32
  第四节 两者相异之处与科技之比较33
  第四章 妇女对胎儿权之探讨
  第一节 天主教的观点37
  第二节 佛教的观点44
  第三节 两者共识点及其与科技之比较56
  第四节 两者相异点及其与科技之比较58
  第五章 结论
  第一节 本文内容之整合61
  第二节 本文对未来展望──宗教道德思想的影响与作用65
  --------------------------------------------------------------------------------
  【 参考文献】
  中 文 部 份
  于凌波(1993),《释迦牟尼与原始佛教》。台北:东大。
  川介洋一(2002),《佛法与医学》。台北:东大。
  方立天(1994),《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台北:桂冠。
  木村泰贤、高楠顺次郎着,高观庐译(1971),《印度哲学宗教史》。台湾:商务。
  水野弘元(1996),《佛典成立史》。台北:东大。
  王月清 (2002) ,〈论中国佛教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觉群?学术论文集》第二辑。P277-234。
  王季庆(2001)。B Greyson着。李传龙、李雅宁译。〈开悟的一瞬〉《穿透生死迷失》。台北:远流。
  田青青(2003),〈虚云和尚道德思想研究〉,《闽南佛学》第一辑。p56-75。
  任继愈主编(1987),《中国哲学发展史》。台北:联经。
  印顺法师(1991),《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台北:正闻。
  印顺法师(1992),《印度之佛教》。台北:正闻。
  安东尼?阿勒维所波洛斯(2002),《正教的精神与灵性》。台北:天恩。
  成建华(2002),〈早期佛教的“业报轮回”问题〉,《觉群?学术论文集》第二辑。P165-178。
  江丕盛等编着(2003),《科学与宗教》。香港:中华书局。
  艾立勤(2001),维护人性尊严──天主教生命伦理观。台湾:光启文化。
  佛源法师编(2003),《大乘佛教与当代社会》。北京:东方。
  伯特?海宁格;周鼎文译(2001),《家族星座治疗:海宁格的系统心理疗法》。台北:张老师。
  余万居译,舟桥一哉着(1988),《业的研究》。台北:法尔。
  吴宏一、沈清松、赵金祁(1999)。《人文社会科技的展望》。台北:台湾书店。
  吴卓飞(1983),徐进夫译。〈前言〉《西藏度亡经》(莲花生大士原著)。台北:天华。
  吕澄(1982),《印度佛教思想概论》。台北:天华。
  李志夫,〈从佛教之伦理精神对中国当代社会之反省〉,《中华佛学学报》第九期。
  李宗兴(1990),《原始佛教之生命观》。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李素桢,胎儿生命权和生存价值的案例分析,《应用伦理学研究通讯》第17期。
  李淑君译(1999),《佛说入胎经今译》。台北:老古文化。
  李瑞全(1990),《儒家生命伦理学》。台北:鹅湖出版社。
  李察?詹纳;谭家瑜译(2001),《医院里的哲学家》。台北:心灵工坊文化。
  卓新平(2000),《宗教比较与对话》。北京:社会科学文献。
  宗舜(2003)。〈菩萨戒四条浅说〉,《闽南佛学》第一辑。p136-147。
  性广法师(2004),〈只知其一者,一无所知──西方百年比较宗教学研究回顾〉,《弘誓》67。P6-15。
  林崇安(1994),《佛教的生命观与宇宙观》。台北:慧炬。
  林语堂(1991),《信仰之旅》。台北:道声。
  金易明 (2002) ,〈佛陀的本怀与现实中的佛教〉,《觉群?学术论文集》第二辑。P155-164。
  昭慧法师(1995),《佛教伦理学》。台北:法界。
  昭慧法师(2003),《佛教规范伦理学》。台北:法界。
  昭慧法师(2004),〈论宗教学从各宗教分出之过程与问题〉,《弘誓》67。P16-33。
  星云大师(1987),《星云大师演讲集(三)》〈佛教对轮回的看法〉。高雄:佛光。
  星云大师(1997),《佛教丛书之一?教理》。高雄:佛光山宗务委员会。
  星云大师(1997),《佛教丛书之一?仪制》。高雄:佛光山宗务委员会。
  星云大师(1997)。《佛教丛书之一?宗派》。高雄:佛光山宗务委员会。
  星云大师(1999),〈第十八课佛教对生老病死的看法〉《佛光教科书之六?实用佛教》。台北:佛光。
  星云大师(1999),〈第十三课生死〉《佛光教科书之九?佛教问题探讨》。台北:佛光。
  星云大师(1999),《佛光教科书之二?佛教的真理》。台北:佛光。
  星云大师(2001),〈中国佛教阶段性的发展刍议〉,《普门学报》第一期。P3-56。
  星云大师(2001),〈生死泰然〉《迷悟之间(一)》。台北:香海文化。
  孙效智(1999),《当宗教与道德相遇》。台北:台湾书店。
  晏可佳(2004),《中国天主教》。北京:五洲传播。
  秦关月编(1992),《释迦的医学》。台北:常春树。
  索甲仁波切(1996),《西藏生死书》。台北:张老师。
  翁大钧(1990),《“复制人”之立法研究》。国立台湾大学三民主义研究所硕士论文。
  高振农。〈大乘佛教伦理道德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社会作用〉,《觉群?学术论文集》第二辑。P119-133。
  常健(1992),《人权的理想、悖论、现实》。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
  张志刚(2003),《宗教学是什么=What is religious studies?》。台北:扬智文化。
  张淑美(1992),〈死亡的意义与其对教育的启示〉,高雄师大学报第三期:p270, p283
  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民族与宗教研究中心(2002),《世界宗教问题大聚焦》。北京:时事出版社。
  郭国斌(1990),《从美国堕胎议题的争议论“生命权”与“自由权”的价值冲突》。中国文化大学美国研究所硕士论文。陈兵(2005),《生与死的超越:破解生死之迷》。高雄:佛光。
  陈杏佳(2002),〈现象学方法论与护理研究应用〉,《新台北护理期刊》。第二卷第二期。
  陈秉璋、陈信木合着(1988),《道德社会学》。台北:桂冠。
  陈乃臣(1988),《宗教的教育价值》。台北:文景。
  陈淑卿(1995),《堕胎的道德问题研究》。国立中央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陈荣基(2002),《学医与学佛》。台北:慧炬。
  陆诚达(2001),〈生死与价值〉,《辅仁宗教研究》。6月。
  陶在朴(1996),《理论生死学》。台北:五南。
  傅伟勋(1995),《佛教思想的现代探索──哲学与宗教五集》。台北:东大。
  傅伟勋(1998),《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台北:正中。
  傅伟勋主编(1990),《从传统到现代:佛教伦理与现代社会》。台北:东大。
  傅乐安(1996),《当代天主教》。北京:东方。
  冯扈祥(2001),《中西生死哲学》。台北县:博扬。
  爱德华?威尔森(2002),《论人性》。台北:时报文化。
  业露华(2000),《中国佛教伦理思想》。上海:上喊社会科学院出版。
  圣凯(2002),〈论善导的忏悔思想〉,《觉群?学术论文集》第二辑。P83-98。
  圣严法师(1996),《正信的佛教》。台北:法鼓文化。
  圣严法师等着(1998),《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中文论文集》。台北:法鼓文化。
  董群(2004),〈海峡两岸佛教伦理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弘誓》70。P20-26。
  刘易斯?波伊曼编着;江丽美译(1995),《生与死:现代道德困境的挑战》。台北:桂冠。
  刘易斯?波伊曼编着;杨植胜等译(1997),《生死的抉择:基本伦理学与堕胎》。台北:桂冠。
  刘立夫(2003),〈梁启超对佛教业报轮回说的新阐发──《余之生死观》在佛学史上的划时代意义〉,《闽南佛学》第一辑。p123-135。
  刘明翰(1995),《罗马教皇列传》。北京:东方。
  刘欣如(1994),《佛教医学的奥秘》。台北:大展。
  刘述先(2001),《全球伦理与宗教对话》。台北县:立绪。
  楼宇烈(2003),《中国佛教与人文精神》。北京:宗教文化。
  欧俊明(1997),《原始佛教“缘起”生命观在现代教育蕴含》。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系硕士论文。
  潘素卿(1995),《佛教徒的死亡观念与生命意义之关系研究及其在谘商上的应用》。彰化师范大学辅导研究所博士论文。
  郑石岩(2001)。〈不知生焉知死〉《穿透生死迷失》。台北:远流。
  赖永海(2002),〈人间佛教与佛教的现代化〉,《觉群?学术论文集》第二辑。P134-144。
  赖品超编着(2003),《近代中国佛教与基督宗教的相遇》。香港:道风书社。
  觉了法师(2004),〈佛教信徒濒死经验之研究──以嘉义四位信徒为例〉,南华大学生死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尹萍译。John Naisbitt(1999)。《高科技?高思维》。台北:时报。
  宋伟航译。Phil Cousineau主编(1998)。《灵魂考》(Soul: An Archaeology: Readings from Socrates to Ray Charles)。台北:立绪。
  李佳蓉译。Melvin Morse, M D (1996)。《死亡之光──生命的另一个开始》(Transformed by the Light)。台北:方智。
  李传龙、李雅宁译。B Greyson ( 2001)。〈序〉《穿透生死迷失》。台北:远流。
  李传龙、李雅宁译。Kenneth Ring & Elsaesser Valarino (2001)。《穿透生死迷思》。台北:远流。
  唐嘉慧译。Evelyn Fox Keller (1995)。《玉米田的先知:异类遗传学家麦克林托克》。台北:天下文化。
  黄藿译Robert E D Clark着, (1983)。《科学与基督信仰》。台北:联经。
  贾长安译。Raymond A Moody(1991)。《来生》(Life after life)。台北:方智。
  蔡怡佳、刘宏信译。William James (2001)。《宗教经验之种种》(The 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台北:立绪。
  赖声川译。Jean Francois Revel, Matthieu Richard (1999)。《僧侣与哲学家:父子对谈生命的意义》。台北:先觉。
  薛绚译。Peter Tompkins & Christopher Bird (1998)。《植物的秘密生命:从花仙子得到夸克中存在的不为人知的自然心灵》。台北:台湾商务。
  英 文 部 份
  Jones, Alan (1985) Soul Making: The Desert Way of Spirituality New York: Harper& Row
  MacIntyre, Alasdir (1981) After the Virture A Study in Moral Theory London: Duchworth
  Huxley, Aldous (1970) The Perennial Philosophy New York: Perennial Library, Harper & Row
  Kennedy, Alex (Dharmachari Subhuti)(1985) The Buddhist Vis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Rider
  Bencha Yoddumnern-Attig et al (1992) Changing Roles and Statuses of Women in Thailand: A Documentary Assessment Bangkok: Mahidol University Institute for Population and Social Reserch
  Jung, C G (1933) Modern Man in Search of a soul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Company
  Keown, Damien edited (1995) Buddhism and Bioethics London: Macmillan
  Keown, Damien edited (2000) Contemporary Buddhist Ethics Great Britain: TJ International
  Keown, Damien edited(1999)Buddhism and Abortion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Stott, David (1992) Buddhadharma and Contemporary Ethics: Some Notes on the Attitude of Tibetan Buddhism to Abortion and Related Procedures Religion vol22, p173-174
  Baulieu, Etienne-Emile with Mort Rosenblum (1991) The Abortion Pill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Smith, Huston ( 1992) The World’s Religions San Francisco: Harper San Francisco
  Finnis, J M (1980) Natural Law and Natural Right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Needleman, Jacob (1993) Lost Christianity New York: Element Books
  Hillman, James ed (1980) Facing the Gods Dallas: Spring publications
  Hillman, James (1992) The Thought of the Heart and the Soul of the World Dallas: Spring Publications
  Head, Joseph and Cranston, S L eds (1961) Reincarnation: An East-West Anthology Wheaton, Madras, London: Quest Book
  Moore, K L (1973) The Developing Human: Clinically Oriented Embryology Philadelphia: Saunders
  Barnhart, Michael G Buddhism and the Morality of Abortion Journal of Buddhist Ethics 5 1998:276-297
  Tompkins, Peter, and Bird, Christopher(1973) The Secret Life of Plants New York: Harper & Row,
  Kastenbaum, R et al(ed)(1989) Encyclopedia of Death
  Raymo, Chet (1985) The Soul of the Nigh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Moody, Raymond A, and Perry(1993) Reunions: Visionary encounters with departed love ones New York: Villard
  Moody, Raymond A, and Perry (1998) The light beyond New York: Bantam
  Steine,r Rudolf (1990) Metamorphoses of the Soul Vol 2, 2d ed London: Anthroposophic Press
  Ferguson, Sheila Soul Food New York: Grove Press, 1989
  Nathanson-Elkin, Sue(1990) Soul Crisis New York: Dutton
  Criffin, Susan (1986) Rape: The Politics of Consciousness 3d revised and updated ed San Francisco: Harper & Row
  Moor, Thomas (1991) Care of the Soul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Kidder, Tracy The Soul of a New Machine New York: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81
  Frankl, Viktor E (1992)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Translated by Ilse Lasch New York: Beacon Press
  Kandinsky, Wassily (1960) Concerning the Spiritual in Art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Inc
  Thompson, William Irwin(1981) The Time Falling Bodies Take to Light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工 具 书
  大正新修大藏经(1932)。第十三册《地藏菩萨本愿经》,唐代实叉难陀。台北:新文丰。
  大正新修大藏经(1932)。第二十九册《俱舍论》,唐代玄奘译。台北:新文丰。
  大正新修大藏经(1932)。第四十四册《大乘义章》隋代静影寺慧远撰。台北:新文丰。
  大正新修大藏经(1932)。第四十五册《慈悲水忏法》,唐代知玄述作。台北:新文丰。
  佛光大辞典(1988)。高雄:佛光大藏经编修委员会。
  圣经(1985)。香港:联合圣经公会。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