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佛陀的八正道和瑜伽的八支功法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陀的八正道和瑜伽的八支功法
  在这里也推荐一些精彩的书籍供大家参考。我最近正在阅读的《正念瑜伽》是一本结合佛法与瑜伽的身心双修的书籍,其中有许多精彩的篇章,比如“佛陀的八正道和瑜伽的八支功法”就值得我们好好推敲。
  由于本人打字技术比较差,这些文章花了我两个晚上的时间终于能够浮出水面,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助益。让我们的心灵一同成长!
  摘自《正念瑜伽》作者/Frank Jude Boccio
  佛陀即将入灭,正躺卧之际,收了来到身边的须跋陀罗(Subhadda)为最后一个弟子,须跋陀罗问佛陀,附近地区是否还有已经完全觉悟的名师,佛陀回答,老师有没有完全开悟并不重要。“问题在于你自己想不想得到解脱,如果是的话,”佛陀继续说:“就该修行八正道。无论在任何地方修行八正道,喜悦、祥和与洞见便在那里。”从佛陀第一次说法一直到最后一次说法,八正道都是佛陀提供的离苦得乐之道。
  七百年后,帕坦伽利试图从诸多瑜伽教法中,创造出有条理系统的学派及修行方法,当时或许也受到了印度盛行的佛教所影响,他撰写出《瑜伽经》,并把其中最主要的修行方法编撰成“八支功法瑜伽”(Astanga yoga)。《瑜伽经》可发现的另一种瑜伽是“行动瑜伽”(Kriya yoga),包含了三种禁欲的苦修(tapas)、自修(svadhyaya)及敬神(ishvara-pranidhana)。
  佛陀的八正道
  出于概念和教法的目的,佛陀的八正道据称包含戒律(shila,道德伦理)、三摩地(samadhi,专注力或禅定)及般若(prajna,智慧)等三大部分的训练。这三部分并非阶梯式的修行法,并不是先从合乎道德伦理的行为起步,就能发展出正定和禅定技巧,最后道向展现洞察力的智慧。三者就像三角凳的三支椅脚一样,为了让凳子发挥正常功能,三支脚缺一不可,一样重要。
  八正道的第一支——正见
  “正见”中的“正”字。巴利文的samma(梵文samyak)意指“同样的”或“相等的”引申为完全、完美和健全;因此samma翻译而来的“正”,并不是“错误”、“坏”或“邪恶”的反义词。我们换另一种角度来看samma这个字,它意指“纯熟的”、“合乎时宜”的,可以推论为“有效的”或“合乎现实的”。
  在精神修行之初,我们需要有一点智慧才行。“正见”之所以被列为第一支的原因是,我们先要见到事物的原貌。我们必须远离对实相的僵化看法,因这看法只会助长个人的意见和信念,能远离才能“真正的”见到事物的原貌。正见又称为“正确的了解”,也就是对四圣谛有深入的了解。正见包括能看见我们如何受苦,我们的生命如何脱离常轨,并看出我们的确能有所为,好改变现状。有时正见又成为“一切诸佛之母”,意指它能使我们脱离一切狭窄或压抑的概念化观点。
  八正道第二支——正思维
  第二支是“正思维”(有时也译成“正目标”或“正决心”),亦即检验的修行——检验我们的意图、思维、习惯,及决心朝向降低我们自己及众生受苦或伤害的方向迈进。正思维从正见而生,两者互相协调一致。很显然地,若你了解自身苦的根源何在,就可以激发正确的意图去挣脱苦的束缚。如果我们有了自己是真正独立、单一个体的见解,那么我们的思维和行动就会依循此见解而起,然而这个见解和真实情况并不符合,因此我们只会为自己和周遭的人带来更多的苦。正思维能反映出万物互相依存的了解,正思维和正见一致而协调。
  八正道第三支——正语
  八正道接下来三支和戒律有关,三之中的第一支就是“正语”,传统上涵盖了不妄语、诽谤、传播流言,或是沉溺于任何形式的恶口。就更积极的层面来看,正语也可以指有療癒力的静默修行。正语应用在自己和他人的交流,这十分显而易见,不过,若放之自己内在的叨絮的声音,就没有那么明显了。在修行时,要注意脑海中的各种声音,它们会像棒球赛的体育播报员一样,对你的修行喋喋不休地评论个没完;有时候,内在的喋喋不休的声音甚至像货真价实的夜总会一样吵杂!你是不是时常发现脑中的声音,即挑剔又刻薄地一再贬低自己、唠叨着你身体的僵硬?或者,情况刚好相反,你内心的评论员倒是洋洋得意的自夸你倒立的姿势的美妙!不论如何,这仍只是穷极无聊的喋喋不休,而内在的静默修行,正是帕坦伽利在《瑜伽经》中对瑜伽所下的定义。
  八正道第四支——正业
  “正业”当然是以正思维或意图为基础。正业即是能预防或减低苦的行动。帕坦伽利常言,未生之苦必令其止。正业就是充分发挥菩提心的表现。
  八正道第五支——正命
  “正命”是不伤害自身及他人的生活方式,包括我们可能参与的一切活动、娱乐或休闲等。我们的瑜伽体位法修行,必须将教法谨记于心。
  八正打第六支——正精进
  “正精进”(又称正勤)就许多层面而言,都是实际的修行核心,也在三摩地(正定)的三个组成因子中居首。佛陀建议我们修四种最胜精进之道:
  1.未生之恶令不生。
  2.已生之恶令断除。
  3.未生之善令升起。
  4.已生之善令增长。
  这些修行之所以被称为“最胜”的原因,是因为它们最为艰难,但同时也最有益。修行这四种精进,除了需要有强大的决心或意图外,还要拥有正见。若我们精进过度,导致身心均受苦,若我们愈来愈远离那些我们所爱的人,或是用修行来逃避自己的苦,则我们并不算是在修行正精进。
  八正道第八支——正定
  八正道的最后一个层面,就是“正定”(right Samadhi, sama+dhi,”完美/极致的洞察力”),最常译成right concentration,有时则是right meditation。这是要培养心一境性,集中而专注,平静而放松。定有两种:主动的和选择性的。主动的定,心安住在当下所发生的任何情境,甚至安住在变化之中。它可以视为正念的深化,由禅定的正念进一步转化为安止定(三摩地的另一种意义)的状态。至于选择性的定,就是选择一个物体,然后排除他念,只锁定在这个物体上。定的力量,能够驱使我们放下所有分心的事物,不断回到所注意的物体上。
  佛陀提到了在瑜伽传统里,长久以来一直练习的安止定禅定修行——四个在色界、四个在无色界——是超越色的感知的境界。虽然这些安止定可能相当受用,可以增进喜悦和自在,但却不是我们修行的目标。人们反而有可能一不小心就轻易执著于这些喜悦的状态。我稍早曾提过,佛陀在参访瑜伽老师时,曾进入第七和第八层三摩地(又称第七禅和第八禅)——“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可是却发现这种体验仍旧无法让他达到完全解脱的目的。
  若这也不是我们修行的目标,那么真正的目标究竟是什么?如同先前提过的,某种程度的正见是十分紧要的第一步:若没有正见,我们就永远无法兴起想修行的动机,就会脱离不了无明于妄想的束缚。正定之所以放在“道”的最后一支,是因为它必须仰赖其他七个步骤的修行才可以办到。如果我们没有正业、正精进和正念的过活,怎么可能培养出有定力的心?
  而三者又是以前导的正见为基础。有了正定的果后,正见又会随之升起。这就是为何“道”经常被称为“回归之道”的原因。
  不过,当我们再次回到正见,就将是“绝对的”正见:从完全解脱的角度出发的“见”。
  我们从正见开始着手,了解受苦和脱离苦海的可能性的确存在。我们从了解四圣谛开始,在关照自我的修行中,我们体会到的真理是:没有单独存在的自我、没有苦,也没有苦的灭。如同伟大的道元禅师所言:“研究自我,就是忘记自我。忘记自我就是觉悟(或亲近)万物。”此处的“万物”就是一切事物的简称。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