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丛林管理>>正文内容

都市寺院与现代管理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曹曙红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都市寺院与现代管理
  觉群佛教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 曹曙红
  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自丛林制度创设以来,中国的寺院管理经过一千多年的历史演变,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在历朝历代的寺院维系和发展中,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三代礼乐,尽在于此”,佛教寺院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丝毫不忘缘起精神观照下的“与时俱进”的品格,积极探索不同社会时期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的变通和发展。在社会急剧发展的今天,佛教管理的现代化问题已愈益凸显。上世纪40年代,以太虚大师为代表的佛教有识之士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敢的气魄,大力倡导佛教改革,积极寻求寺院管理与现代社会的最佳结合点,并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值此大师圆寂六十周年之际,抚今追昔,我们深深怀念这位当代佛教的改革先驱,我们愈加迫切地希望能够在“人间佛教”的旗帜下,探索出一条都市寺院与现代管理相适应的寺院管理新模式。正如佛光山开祖星云大师所倡导的那样,要“将佛教推向现代化的新纪元”,具体而言,就是“在技术层面上,要佛法现代语文化,传播现代科技化,修行现代生活化,寺院现代学校化,管理现代科学化;在目标上,要建设佛教成为生活乐趣的人间佛教、财富丰足的人间佛教、现世净土的人间佛教。在佛光山所开办的各项事业中,都贯彻着佛教现代化的理念,采用了现代化的管理体制,现代化的运营模式,现代化的弘法方法,现代化的修行方式,从而使它获得了成功”。星云大师的思想,是他多年实践人间佛教的指导纲领,代表了时代的要求和当代都市寺院管理者的心声。结合本人所在寺院的实际情况,本文拟对都市寺院与现代管理这一话题,略陈自己的管见,抛砖引玉,但求引起更多人对此关注。
  一、现代管理的思想核心
  著名管理学家罗宾斯在《管理学》一书中对“管理”给出了这样的概念:“管理是指同别人在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更有成效的过程。”也就是说管理必须有三个构成要素与自己相对的他人、活动、完成活动的过程。涉及组织管理、制度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后勤管理等方面,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管理应该由管与理两部分共同构成。单管不理是强权政治,单理不管是软弱政府,管与理是缺一不可,管靠的是法规制度,理是要协调、统筹能力。管的对象是人、财、物,理的对象是三者之间的关系,所以管理的学问很多,值得从事管理工作的人花毕生精力去探讨和改进,管理过程虽然复杂,但是管理本身还是有规律可循的。管理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实现既定的目标和过程。
  管理具有四个方面的含义:(1)管理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的,是有意识有目的活动进行的过程;(2)管理工作的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构成。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它成为管理的基本职能;(3)管理工作要通过综合运用组织中各种资源来确保,组织效率和效果来实现组织目标;(4)管理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开展,环境既提供给机会,也 会构成威胁。管理者与管理对象是相互作用的。
  管理工作具有如下特点:
  (1)管理工作不同于作业工作
  管理工作是独立进行,有别于作业工作,但又为作业工作提供服务的活动、管理人员的工作。从本质上来说:是通过他人并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组织的目标。但是管理人员并非一定只做管理工作。从这一点来讲管理人员与作业人员构成了组织中相对独立的两部分成员。
  (2)管理工作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
  管理是一门科学、并且是一门精确的科学、也是一门正在发展的科学。管理的科学性在于其规律性、可检验性和可传授性。管理又是一门艺术、既利用了系统化的知识——科学,根据实际情况发挥创造性的艺术、因为管理并不能为管理者提供通解、它要求管理人员以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在实施管理中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但管理科学性和艺术性并不互相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的。
  (3)管理工作还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我们在管理过程当中、要求对人、财、物、信息时间等资源进行组合、协调和利用。这其中也包含了许多客观的、不因社会制度和社会文化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的规律。另一方面管理是人类的活动、而人都生存在二定的生产关系下和一定文化中,必须会受到生产关系、社会文化的影。向。不同的生产关系社会文化都会使管理思想、管理目的以及管理方式呈现出一定的差别。从而使管理具有特殊性和个性。
  管理普遍适用于任何类型的组织、包括营利和非营利组织任何组织为了实现其特定的组织目标都存在其有效资源的合理调配和有效利用的问题,不同类型的组织由于其业务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多少存在差异,因而管理的具体内容和方法也不尽相同。
  现代管理学之父法约尔就管理问题,提出了:工作分工、职权对等、纪律严明、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合理的报酬、集权与分权、等级链、秩序、公平、人员的稳定、首创精神、团结精神等十四条原则。法约尔认为,经营并不等于管理,企业的经营活动可以概括为: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等六个大类。这些尽管是对企业管理的要求,但是对于寺院管理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寺院追求的不是经济效益,但是管理的目标一定是效益,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没有社会效益,无法得到社会认同,都市寺院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没有经济效益,寺院无法生存,更不可能发展。因此,我们说任何一种管理模式,其最终目的都是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对当前都市寺院而言,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克服自身的薄弱环节,加强规范管理,更好地树立寺院的社会形象,求得广大信徒和社会的认可,为构建都市“文明宗教场所”,是非常迫切的现实任务。
  二,现代环境下的都市寺院管理
  从管理的概念和核心出发,结合都市寺院的固有特点,我们现代环境下,都市寺院应该着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确立切合实际的寺院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指南,是度量行为的标准,是获取成功的保证。上海市政府的目标是“努力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同样,每个单位、每个寺院也都应该有自己的发展理念,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发展宗旨。正如上海市政府强调的培植上海的城市精神“海纳百川,敢为人先,服务全国,面向世界”一样。市民宗委提出争创都市“文明宗教活动场所”\推动本市宗教活动场所更好地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发扬宗教界优良传统,推进宗教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使宗教活动更为有序,各项制度更为健全,努力与上海的城市发展和社会进步相适应,进一步在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都市寺院也不该例外,应该有自己的精神。理念就是精神,理念就是动力。同时,确立寺院理念也不能流于形式,盲目照搬人家的东西,应该结合自己寺院的现实情况,理智地确立自己的发展方向。同时可用精辟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经过反复强调,使其深人到每一位寺院僧职及护法居士的心中,成为每个人自觉的指南,从而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同推动寺院的发展。
  2.组织精干高效的领导集体
  针对当代社会知识型、开创型、经济型、信息型,当代信徒求知型、理智型、效率型的特点,我们寺院领导集体应该具有年轻、知识、胆识、严谨、认真、进取,团结等要素。根据《全国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的精神。寺院在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的行政领导下,由僧人自己管理,在教内受佛教协会领导。寺院在管理上应实行决策和操作分开的管理机制,在管理组织上应设立寺务委员会或寺务处,主任须由住持担任或寺院负责人担任。在日常管理中,寺务委员会提出工作目标和工作决策,而寺务处负责制定实施计划,并具体操作落实,寺务处下设具体工作部门。部门主管由寺务领导机构按照上述原则遴选,各部门分工协作,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3.坚持民主平等的法治方针
  增强民主集中制的观念,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提高贯彻民主集中制的本领,努力掌握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领导艺术、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建立健全领导集体的议事和决策机制,是执行民主集中制的一种程序保障,民主集中制要求“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其核心就是少数服从多数,就是要集中大多数的人的意见,形成正确的决策,这一原则决定了决策主体,只能是集体,而不是个人。中国佛教协会,上海市民宗委和市佛教协会,在宗教活动场所内部管理上,非常强调民主文化建设原则。但要做到集体议事和集体决策,是否能够落实实处。需要有一套程序保障。
  (1)程序保障是集体议事和决策的客观要求
  民主集中制规定了各级领导班子决定重大问题要实行集体议事和集体决策,但如何来做到真正民主,需要有健全领导集体的议事决策机制,让民主集中制原则有一个严格完备约束有力的程序制度保障,而不是由一言堂,把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或会上不讨论,由几个人简单的商量作出决策。这种议事和决策过程缺乏监督,容易导致滥用权利现象发生。
  (2)事前论证是集体议事和决策的基础
  决策不是个人单纯的抉择行为,而是一个由问题界定、信息收集、方案设计,集体讨论等多个程序紧密相扣的科学流程,任何重大问题的决策都必须依靠集体的智慧,集体讨论。这种集体智慧,不仅仅体现为议事会议上集体讨论,也体现为议事前的科学论证。
  (3)会议表决是集体议事和决策的核心环节
  在民主集中制原则中,少数服从多数为什么如此重要?第一、如果说一个人的深思熟虑有助于正确决策,那么几个人更多的人的深思熟虑更有利于正确决策,在多数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更为正确,少数服从多数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第二、领导的作用,不仅是做出决策更要推动决策的执行,实践证明,多数人赞成的决策,执行顺利,效果也会更好,少数服从多数,有利于政令畅通。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实行会议投票表决。切实执行好一人一票的表决制,是十分重要的核心环节,也是决策机制是否健全的重要标志。
  (4)加强监督是集体议事和决策机制的执行保证。
  有了科学程序设定,不等于领导集体的议事和决策就是步人了规范化轨道,只有加强监督,才能保证领导集体议事和决策规则的顺利执行,所以说寺院管理实行集体领导、分工负责,在重要事务的安排和处理上,寺务处应该经过集体商量讨论,在各抒己见,充分酝酿的基础上进行集中并作出决定,同时健全会议制度,完善监督程序。建立完备的会议制度,在时间、内容、要求、召集人、记录等方面都应有详细的规定,定期召开有关管理层会议,不断听取寺院管理骨干的意见和建议,接受基层管理者的监督和批评。寺务处正副主任实行年终述职评议制度,每年底寺务处正副主任就当年的职责履行情况,向寺院部门负责人以上管理人员进行工作汇报,接受大家的质疑和提问,会后还要组成评议小组,对述职对象一年来的工作表现和述职内容进行“背靠背”的评议,而且写成书面结论送交寺务委员会备案参考,以作评价使用干部的重要标准。
  4.建立注重科学规范的用人机制
  在人才使用方面,应从实际工作需要出发、制订合理的用人计划,并在实际的工作运转中,对劳动力资源进行综合性的灵活调控,既要避免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又要消除因劳动力过剩而引起的人浮其事,相互扯皮的弊端。在人员升迁方面应该尽力做到“人尽其才,用其所长”,注重品行和才能双优的原则,同时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益。
  5.在寺院形象上注重新旧融合
  在保持寺院传统模式的基础上,根据现实的需要吸收现代化的先进成果,将现代文明融人日常生活,诸如电脑化管理、网络弘法等形式都有大力发展的必要。传统的青灯古佛相伴固然可贵,可是现代化的多功能弘法手段又未尝不可用呢?只要对弘法有好处,只要能够凝聚信徒的力量,极大地发挥佛教的影响,同时又不违背佛教的基本精神,可以大胆地去做。
  6.创造积极有效的弘法效果
  9
  在当前全国各地普遍注重弘法文化工作的形势下,寺院在努力克服资金、人力、物力等方面的薄弱环节的同时,应注重弘法手段的新颖性、灵活性,弘法形式的多样化、生活化,弘法语言的说服力、亲和力,以朴实的语言、通俗的教理、庄严的形式去感染和教育信教群众,从而创造积极的弘法效果。
  7.建立严谨规范的财务制度’ 都市寺院因其性质特殊、机构不健全而可能导致在财务管理上的草率和松懈,因此规范财务审批,不搞特权,应透明化,经得起审计,成为寺院财务管理中最值得注意的方面,为此都市寺院一定要坚持财务工作年度审计制度,在现金管理,应收款管理资金运作等方面尽力把寺院的财务管理工作纳人规范管理的轨道,财务室应完善对寺院内部的制约制度,其中包括财务室对自身的完善,也包括财务室对有关经济部门进行约束的制度,与库房、客堂等具有收入来源的部门坚持每月的对账制度,以保证收入的及时人账,杜绝隐患,对寺院各种有价证券的交接,流转的手段进行规范化管理,保证寺院财产得到有序管理和有效运用。
  8,辩证处理几重关系
  在寺院的日常管理中,经常会碰到一些关于修行与修心、形象与素质、弘法与修持、成人与成佛等问题的争论,结果可能是各抒己见莫衷一是,当信徒的知识水平分辩能力尚不能对此作出明确判断时,作为寺院领导者,应该有一个旗帜鲜明的态度。
  (1)在修行与修心(道风与人格)问题上: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于禅定状态中,夜睹明星而悟道,禅宗强调以心印心,倡导“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地用功夫”的修行方法,无一不是以统一修行与修心为原则,在当前复杂的社会形势下,尤其要辩证地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修行乃出家人之本分,当知施主崇尚的是师傅的修行,不能因为过分强调修心而忽视了对行为的管束,同时,修心乃学佛之根本,学佛追求的就是心灵的革命,是脱胎换骨般的变化不能只因图修行之虚名,而流于形式,即应注重对寺院僧众的心灵改造。
  (2)形象与素质
  儒家的人伦准则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树立一个好的形象可以影响一批人,而一个人具有优良素质的团队在教化大众方面,同样具有神奇的力量,因此在当代寺院中应该大力提倡“内抓素质、外树形象”的管理原则。
  (3)弘法与修持
  “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僧人的天职就是弘法利生,先贤有云“利他终自利、以至自他俱利谓之善”。在利他基础上实现自利,是最具积极意义的修持,是最大的行善之举,因此弘法与修持应该是两不误的,弘法是一种修持,修持也是一种弘法形式,二者应该实现高度统一。
  :
  (4)成人与成佛
  太虚大师说:“仰止在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成人与成佛是一体的,一个做人有问题的人谈何成佛,因此,我们在教育大众时应该以人格教育为基础,强调“先做社会好公民,再作成佛新主人”的循序渐进的修持法门。
  三、不断学习和借鉴,是提高寺院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
  当代,衡量中国寺院的寺院文化建设搞得好坏的又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看这个寺院能否最终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掀起“学习的革命”,把寺院变成学习型组织,现正成为中国内地不少寺院的自觉行动,成为寺院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一做法无疑将给寺院带来脱胎换骨般的跃进和升华,成为推动寺院迅速发展、实现“适者生存”的重要推力。
  “透过学习,我们重新创造自我。透过学习,我们能够做到从未能做到的事情,重新认知这个世界和我们跟它的关系,以及扩展未来的能量”。通过学习,培养寺院不断变革的能力,使寺院在瞬息万变的竞争中能够敏锐的感知外部的变化,并迅速做出反映,保证寺院在适当的时间开发出适合信众日益个性化的需求,是建立学习型寺院的核心,也是当代都市寺院有效推行现代管理的必要途径。
  学习型组织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共同愿景。即将个人的愿景整合为寺院的共同愿景,将全体教职人员凝聚在同一旗帜下,形成寺院强大的生命力;二是团队学习。寺院将通过整合个人的学习,形成寺院前进的动力。未来成功的寺院必将是寺院与教职人员的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的寺院。在这一过程中,寺院要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教职人员终身学习。寺院只有通过教职人员不断学习才能对所处的市场环境有清醒的认识;三是寺院战略只能是:学习,提高素质,创新,加快发展速度;不断学习,提高素质,不断创新,加快发展速度。只有反应敏捷的、速度快到在人们尚未意识到他们发展方向的寺院,才可能最终赢得竞争。
  学习型寺院所倡导的六项行为准则是:创造不断学习的机会;促进探讨和对话;鼓励共同学习和团队学习;建立学习共享系统;促使成员迈向共同远景;使组织和环境结合进来,能够满足现代人日益增长的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精神追求,促使组织成员的学习与创新精神和组织目标联系起来,达到双赢的目的。积极倡导学习型寺院、学习型组织,、学习型人才,通过自我突破,改变领导思维;突破传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系统思考,建立学习型团队,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占有主动性。
  建立学习型组织是个系统工程,组织领导者必须从培养学习型教职人员,提供学习和共享的平台,进行团体学习,鼓励学习和交流的组织政策,建立和发扬学习型的寺院文化等多方面着手。
  (1)建立以工作育人的学习观。传统的观念是通过人来工作,寺院文化要求“以人为本”,核心是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学习型组织在此基础上又前进了一步,提出了“以工作育人”的新观念。我们应树立人才因市场因素而流动的观点。
  (2)建立学习共享系统。组织学习的关系是学习组合到组织中,与人共享,能形成产生出新设想的组织能力。学习型组织要把个人学习的成果保存下来,就必须拿到系统中来。
  (3)改变考核与报酬体系,使之与需要的学习行为相匹配。组织的薪酬体系必须能够鼓励个人和团队学习,如果掌握先进知识并积极应用于经营行为的教职人员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学习的动力就会成问题。
  (4)创造宽松的组织环境。寺院组织必须在内部营造宽松的环境,建立管理层和普通教职人员有效沟通的渠道,鼓励教职人员参与寺院管理,并提供教职人员参与管理的机会,宽容教职人员大胆尝试和在学习中所难免的错误,为教职人员设立循序渐进的目标,并为其创造超越传统角色限制的机会。
  当然通过引进人才是解决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可这只是一点一面的解决问题,寺院整体面貌不会有根本的转变。最终解决办法就是要通过不断培训、学习,在寺院内部挖潜、培养人才,这是解决寺院转变的最根本的出路。
  寺院管理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如何在忙乱中理清思路、在特殊中总结规律、在现代中保持传统、在继承中谋求创新,是当代寺院管理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百丈大智禅师的《丛林要则二十条》指出:“丛林以无事为兴盛,修行以念佛为稳当,精进以持戒为第一,疾病以减食为良药,烦恼以忍辱为菩提,是非以不辨为解脱,留众以老成为真情,执事以尽力为有功,语言以减少为直截,长幼以慈和为进德,学门以勤习为人门,因果以明白为无过,老死以无常为警策,佛事以精严为切实,待客以至诚为供养,山门以耆旧为庄严,凡事以预立为不劳,处众以谦恭为有礼,遇险以不乱为定力,济物以慈悲为根本。”从中我们不难发现百丈禅师创建丛林之苦心,更可看出一代宗匠豁达的胸怀与严谨的处事态度,大师之言,对现今的寺院管理以及从事寺院管理工作的人员,尤其是对具有特殊定位的都市寺院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让我们以大师的教诲为行动指南,在理念、制度、措施、形象、人才等方面不断探索,积极寻求适合都市寺院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在创建“文明宗教活动场所”活动中,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力争在管理效率上获得提高,从而积极推动都市寺院的管理工作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