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关于“不非时食”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续 明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关于“不非时食”
  续 明  
  一、缘起
  四十九年一月一日,灵隐佛学院举行“庆祝元旦暨颁奖行优沙弥典 礼”,由院方略备奖品、茶点。典礼秩序有:院长致开会词,颁奖行优 沙弥,唱僧宝歌,来宾惠词,教师讲话,受戒沙弥自述,新年欢话等。 是日参加者除本院师生外,有福严精舍诸法师。仪式中的“受戒沙弥自述”,受“新年欢话”的影响,改在晚上七时举行。这次典礼的意义, 在奖励品行优胜的沙弥,所以称为“颁奖行优沙弥典礼”。行优沙弥的 产生,是在本院半月诵佛遗教经的会议中大众一致推举的。行优沙弥的标准,是依照本院四十八年元旦传授沙弥十戒以来,平日威仪端正如法 ,持戒勤励者为合格。所谓持戒勤励,以是否受持“不非时食”为十戒中最显著者,结果仅得沙弥:德严、净明、净慧三人。他们三人不但持戒清净,平日读书、做事、行住威仪等也甚优良。由此可见持戒关系僧品的重要。还有一点需要在这里声明的,就是本院举行这次典礼是出于偶然的,因为看到报纸长篇累牍的刊载颁奖“好人好事”、“模范学生”等的新闻,才临时发动的,事先绝没有要颁奖行优沙弥的这回事,所以没有鼓励学生“持午”之嫌。就因为学生未受到鼓励,就能够自愿自动的于受戒后,受持此戒达一年之久,在没有资格为人师的我看来 ,就更为之感动,也就愈觉值得奖励,所以才决定于传授沙弥十戒周年纪念的日子,举行这么一个仪式。为了要获悉学生们对这件事的观感与态度,所以特别找机会教每个学生发表其各人的意见与经过。参加发表 意见的有二十名,可归纳成三类:一、自始即未受持者五人;二、有意受持,而因病、因故中途开午及随缘受持者七名;三、受戒以来坚持未犯者八名(其中五名受戒未满一年)。因为在陈述各人意见中,有人要求进一步知道“不非时食”的详细内容,以便受持得更清净,所以就在学期课程终了后,以“关于不非时食”为题来讲述这个问题,兹择其大要,笔之于文,用供有志此戒者的参考。
  二、引
  文
  关于沙弥律仪,大藏中有:一、沙弥十戒法并威仪一卷,失译,附东晋录。此书初明受戒法,次明十戒相,后详列威仪,为沙弥律仪必读之书。但于不非时食戒,语而未详,此书尚未见印布流通。二、沙弥尼戒经一卷,失译,今在漠录。中明十戒,于第十戒明不非时食中云:“沙弥尼戒,食不失时,常以时食,得失度,过日中后,不得复食;虽有甘美无极之味,终不复食,亦不教人犯,心亦不念。假使无上自然食来,亦不得食也。若长者国王过日中后施,亦不服食,终死不犯。常思 禅定。一切饮食虽有所食,裁自支命,欲令一切解深远愿,得十种力,以为饮食。是为沙弥尼戒也”。
  三、沙弥十戒仪则经,宋西天三藏施护译。此经以偈颂为文,计七十二颂。其中颂不非时食云:“若受斋食时,不得过中午,日出至午前 ,可许受斋饭。非时而吃食,佛说得重罪。如有比丘病,治病救于身, 可许中后食。无病不依时,而得犯戒罪”。以上二书,均未见有流通本 。
  四、此外有明朝莲池大师辑的沙弥律仪,为流行最广之本。于明此 戒有云:“九日不非时食。解曰:非时者,过日午,非僧食之时分也。 诸天早食,佛午食,畜生午后食,鬼夜食。僧宜学佛,不过午食。饿鬼 闻碗钵声,则咽中火起,故午食尚宜寂静,况过午乎,昔有高僧闻邻房 僧午后举爨,不觉涕泣,悲佛法之衰残也。今人体弱多病,欲数数食者 ,或不能持此戒,故古人称晚食为药石,取疗病之意也。必也知违佛制 ,生大惭愧,念饿鬼苦,常行悲济,不多食、不美食、不安意食,庶几 时耳。如或不然,得罪弥重。噫,可不戒欤?”此书有清朝弘赞大师之 增注。二书,台弯印径处均有流通本行世。
  五、蕅益大师有沙弥十戒录要,中云:“九、不非时食。从明相出 至日正午,名之为时。从日稍侧,乃至次日明相未出,名为非时。非时 而食,名为破斋,咽咽结罪。若非时浆、含消药、终身药,并皆无犯。 非时浆者:果浆、蜜浆等,清无渣滓。含消药者:蜜糖、饧糖、酥、油 ,亦无渣滓。终身药者:姜、桂、椒、梅,及一切丸药、一切汤药、一 切散末,其味酸涩苦辣,不任食者,有病因缘,尽寿听服”。此书台湾 印经处亦已印行流通。
  其它散见诸部广律者,不复繁引。
  上来所举有关沙弥律仪的书,四、五两种,对于不非时食说得比较 详细。而莲池大师的沙弥律仪中云:“今人体弱多病,欲数数食者,或 不能持此戒,故古人称晚食为药石,取疗病之意也。……”由此可见, 不非时食,于明代以前,即已废弛。莲公慨圣教之陵夷,欲扶持法幢, 故有沙弥律仪之纂辑。为将顺事实,乃不得已而作此说,意在勉人知达 佛制,而少抑其破斋犯戒之心,犹胜逐逐口腹,大言不惭,不知其为非 者为愈;所以才引古人称晚食为药石之说。非谓以晚食为药石,即不有 违佛制。故知此是方便说,非如实说。蕅益大师的十戒录要,则如律而 说,无少假借。二书皆出租师悲心,对机而作,会其意者,则知二书语 虽有殊,义则一致。
  三、名义及缘起
  饮食,为众生持续生命所必需之物。经云:“一切众生皆依食住” 。谚云:“民以食为天”。食与色,为众生与生俱来不学而会的两项本 能,所以说:“食色性也”。对于色,人比其它众生少有节制,犹知其 非。对于食,则人之饕婆无餍,恐无有众生可比拟者,反无人知其为非 。唯有佛法,既知“一切众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故欲出生死,首须 断侄。复知“三界众生皆依饮食而得存活,所谓段食、触食、思食、识 食”,故饮食为生死之第一增上缘,故又于饮食,教人知其节量。遗教 经云:“汝等比丘,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趣得 支身,以除饥渴;如蜂采花,但取其味,不损色香;比丘亦尔;受人供 养,趣自除恼,无得多求,坏其善心。譬如智者,筹量牛力所堪多少, 不令过分以竭其力”。身体虽是四大假合,然修道利生,皆此是赖,身 由众缘而生,还从众缘而得长养。所以饮食的目的在:资身为道。又, 经中谓身体有八万户虫,全靠饮食资养,一失其平,则苦痛丛生,影响 身心之健康,故受用饮食,实为养身中虫。又,出家行道,不事营聚, 虽须以乞自活,然亦为施者生福,令种善根。忆昔释尊为太子时,曾出 游四门,见老病死,最后遇沙门,方心领神会,以为此是解脱之由路, 于是出家之志遂决。故憎为佛法幢相,其福利万民之处,有非一般俗知 浅见所能喻知者。复次,佛法修行,为断烦恼,非在徒苦其身,故佛至 鹿苑,初转法轮,即宣布不苦不乐的中道正行。良以居家之人,欣求五欲决乐,不知世间是苦;外道出家,知欣求涅槃,而不知解脱正因。 以饮食来说,在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终日为食而忙;外道出家 ,或眼水服气,或一麻一麦。以饥饿为行。二者各趣一边,不合中道, 故皆为烦恼生死之缘,不知饮食所为何事,佛法破此二边,正处中道, 故佛制种种饮食之戒。敔弟子受用饮食,应离四过,所谓:“离食醉过 ,离喜乐过,离好过,离庄严身过”。复制比丘,食存五观,所谓:“ 计工多少量彼来处,忖己德行全缺应供,防心离过贪等为宗,正事良药 为疗形枯,为成道故方受此食”。而饮食知量,实为修定的下手工夫, 所以经云:“多食致病苦,少食气力衰,处中而食者,如秤无高下”。 而我们的习惯,总喜欢多吃,亦劝人多吃,结果弄得气急身满,对于修 定,最不相宣。古人说:“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实在是经验之谈。 故饮食之事,虽属人生小事,然一日不能离;而病从口入,其关系我们 身体与道业,亦至为重大。谚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而 “饱  暖思淫欲”,饮食又为男女大欲之增上缘。佛在律部所以对于饮食 多所制限,实为对治人生所存之第一大欲。学佛人道之人,能于此悉心 体会,于整个佛法,亦可以思过其半了!
  时非时:佛法中有二种时:一、迦罗(Kala) ,此云实时,戒律 中云时非时,即指此类。二、三味耶(Samaya),谓时间最小之分位— —刹那生灭,即是假时,经论中说时是不相应行法,即指此三昧耶时而 言,所谓“世无别体,依法而立”。不非时食,是戒,依迦罗时,不容 以三昧耶时混作一谈。否则就有“律一百非律”、“非律言律”的过失 。所谓实时,也并不是执时有实体性,乃谓此是世间真实,不容我们颠 倒错乱之意。任何人不能把白天叫夜晚,不能把日落叫日出。我们和朋 友约订在某日某时某处见面,到时候不来,即是爽约,应该提出正当的 理由,向朋友道歉陪罪,不能拿时间是假的理由和人去诤辩。戒律,是 佛教里面人与人,人与社会进退相处的规制,所以讲时非时,是不容许 抹煞它的如幻有的性质的。
  这里所谓时,指“明相出”至“日中午”,为出家佛子受用饮食之 时,所以名时食。所谓非时,自日中偏一发一线,至次日明相未出以前 ,不是出家佛子受用饮食之时,所以名非时食。时食非时食,不但佛法 僧团中讲究,一般社会生活有秩序的人,也相当重视。论语云:“不时 不食”,即是最好的例证。不过一般人的时食非时食,不像佛教讲的那 样清谨严格而已。佛教的时食,从明相出至日中午为准。所谓明相出, 即早晨东方既白之时,以在房磨下张手可以看见掌中纹络为准。所谓日 中午,应以日居正中为准。我国一日有十二个时辰,即每二小时为一时 辰。午时,即约当十二时与一时。而每时四刻,共有八刻;前四刻名时 ,后四刻名非时。古代以日规测影论时,故日中易见,今以钟表计时, 而冬令、夏令中外乡有不同,殊难定指。总以日中为准则,时可随方别 说。
  为何佛制令弟子不非时食?昆罗三昧经云:“早起诸天食,日中三 世诸佛食,日西畜生食,日暮鬼神食。如来欲断六趣因,令入道中,故 制令同三世佛食”,此犹就“日中一食”者(即头陀行者)而言。早食 ,据律别有因缘。而早起诸天章,人而学天,犹不失为上进之路。故寺 庙僧伽早晨有食粥的习惯。午后为畜生、鬼神进食之时,皆在人趣之下 ,今为断诸恶趣因,故佛制弟子不非时食。此就诸趣食时不同而论时非 时。婆沙论云:“诸佛恒处中道,不着二边,故离非时食以表中道,故 制中食。而中前得食者,表前方便,得有证义,亦令身心获现利故。中 后不食,则少昏睡,无宿食患,身轻安稳,心易得定。有如是益故,故 令中食”。此就表法及身心是否安隐论时非时。萨婆多论以四义解释非 时:二、从旦至中,其明转盛,名之为时;中后明没,名为非时。二、 从日一至中,作食时节,乞不生恼,名之为时;中后已去,反上可知。 三、中前俗人事务侄恼未发;中后闲预,入村乞食,乡被讥谤。四、中 前乞食济身,过中静缘修道,非是乞时,名为非时”。四义之中,初义 同婆沙论之表法,后三义关系僧俗实际问题,尤为重要。成实论谓过中 食“是非因缘故,善人亦舍。若法无遇,不应舍离;过中食等,能害梵 行,是故亦舍。有法以体性不善故舍,如杀盗等;有法为不善因缘故舍 ,如饮酒过中食等”。处世经云:“中后不食有五福:一少淫,二少睡 ,三得一心,四无下风,五身得安乐,亦不作病起也”。蕅益大师曾总 括三藏中所说不非时食利益,撰“非时食戒十大益谕”(见蕅益大师集 ,拙著“近住律仪”中曾引用,见海刊三十九卷十二月号)。有如是等 义,故佛制不非时食。
  此戒缘起,律述二说:一、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尔时城中人民节 会,作众伎乐,难陀跋难陀(六群比丘之一)入城往看,众人与食,食 讫故看,向暮方还,诸比丘嫌贵,前往白佛。二、迦留陀夷(些工黑光 ,亦六群比丘之一)日暮入城乞食,值天阴闇,至一孕妇家,此妇持食 出门,时雷电交作,乍见其面,谓言是鬼,于惊怖中,身孕堕落。尊者 报言:我非是鬼,是释子迦留陀夷。妇即恚言:沙门释子宁自破腹,不 应夜行乞食。诸比丘闻,皆嫌责迦留陀夷,具陈白佛。佛因为僧结戒: “若比丘,非时受食食者,波逸提”。此戒具三缘成犯:一、是非时食 ,二、非时想,三、食入咽,即犯。咽咽结罪。此是遮罪,因长贪招讥 故制。比丘尼同制同学,犯者结波逸提罪。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 不分篇聚,同结吉罗罪。此戒不属少事少业少希望住,学大乘者,亦不应长贪招讥,故应同学(文义详见昆尼止持会集,泰京甘露寺版)。
  不非时食,虽系遮罪,然关系出家学道,非常重要。不但上二众— —比丘、比丘尼——受持此禁,下三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 —亦有此戒;不但出家五众受持此戒,居家二众——侵婆塞、优婆夷— —每月六斋日受持的八关斋戒中,亦有此戒。且诮八关斋戒(又云近住 律仪)以过中不食为体,由此得名近住;余杀生等七,名近住支(参看 杰比婆沙论一百二十四卷)。居家学佛欲进一步修学佛法,犹须受持此 戒,由此可以想见此戒关系佛教制度的重要。而居家二众欲受持八关斋戒,须于出家五众边受。出家五众若不受持此戒,尚不能为居家 八戒之师,何况为沙弥(尼)、式叉、比丘(尼)作师。由此观之,不 非时食,不啻是出家与在家之分界线,经论称此为“远离支”,为向道 离俗所必需具备的条件。至今南洋一带佛教国家,出家之比丘、沙弥, 犹奉持唯谨,而居家佛徒受持八支斋者,亦习以成俗,不闻于修道,宏 法、以及身体健康等有何不良影响。
  四、中土废弛的原因
  中国的寺庙僧伽,久已不持此禁,日食数餐,无以为非,间有一二 持此戒者,闻者见者莫不以为怪!且行来不易,难得清净。此无他,皆 风俗习惯有以致之。至于中土僧寺何时废弛此禁,其详不得而知,尚待 考查。然大抵中唐以前,犹能普遍奉行。中唐以后,则限于律寺及禅、 教、密、净诸宗学者之侧重戒行者。延及宋朝末年,则戒学扫地,无人 奉持。降至元、明,已典型尽失。明末清初,始渐有人提倡注意;然久 废以后,欲求恢复,亦已大为不易。不久即又荒芜杂沓,乏人间津,以 至于今!说者皆谓中印之风俗习惯不同,僧寺之经济、制度有异。此固 为不容诤辩的事实,然因此而认为当然,不知勉力,亦非平情合理之论 。印度出家人乞食自活,塔寺兰若,不立炊爨,施者应时而施,乞者按 时乞化,早已形成社会风气。无论从施者受者那方面讲,不非时食的制 度,都是行来极其自然而不须十分勉强的。佛法传到中国,社会风俗不 同,不能实行每日托钵制度,故于寺庙立炊,至于经费来源,或有专人 供养或靠田产收租,或靠香火信施,既无雨洒日晒往还之苦,又无空钵 饿腹之忧,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现成生活。比佛世时的大阿 罗汉看来还要有福报,照理应更能受特此戒,但事实不然。我觉得这舆 风俗习惯无阴,唯一的原因,只有怪我们的贪心重,惰性大。所以在享 用方面虽超过古人,而在道业方面反日趋下流!另有一种禅和子,山居 野处,他们的生活确是清苦,过着“随宜覆身,随宜饮食,疾断烦恼” 的简朴生活,虽大体与律制无违,然以自始末闻律仪,故生活多不入律 行,且以大人不拘小节为说!这生法师传云:“太祖设会,帝亲同众御 于地筵,下食良久,众咸疑日晚。帝曰:‘始可中耳’。生曰:‘白日 丽天,天言始中,何得非中’?遂取钵便食。于是一众从之”。由此观之,中国佛教学人习于融括思想,对于“观水观时”,视为繁文缚节、 拘泥事相,日久相沿成风,律仪遂废绝不讲。即以不非时食一戒而论, 中土出家人并非不能奉行,不过无人于此讲习致力,所谓“是不为也, 非不能也”。今试以我个人为例,一谈对此戒不能受持的观感。我之不 能受特此戒,约有五因:一、未闻律以前,随群逐队,不以为非。二、 既闻戒以后,勉行数载,竟罹致胃病;继负笈远行,即藉此开午。三、 自忖尚有奉行之心,只以意志不坚,复无适当璟境,故不能受持。语云 :“不见可欲,则心不乱”。一个初发心人,闻戒以后,有心奉行,而 终年处于无此习惯的团体环境中,欲求其清净、持久,非上权利智毅力 过  人者,实难做到。四、不能“观身不净”,白体爱待别强,过分着意 身体之健康。五、贪心炽盛,见他人受用饮食,食想即起,不易克制吃 的欲望。所以我觉得,只要有持午的环境,把早上和午上的两餐粥饭, 调理得够营养够丰盛,不非时食,是人人可以奉行的。印度人有病,医 生先令节食,节食犹不能痊愈者,方子授药,名曰天医。若受持不非时 食,使胃肠得到定时的工作与休息,对于身体的健康,是绝无不良影响 的,何况还有助于道品成办。
  五、简述诸药体性
  欲受持不非时食,首须辨明药的体性与种类。药是治病的,饥渴是 人的长病,须饮食疗治。所以一切饮料与食物,也名为药。律中明药有 其四种:一、时药;“从旦至中,圣教听服,事顺法应,不生罪累”。 此复二种:(一)蒲阁尼食,此云正食,有其五种:㈠麨,㈡饭,㈢干 饭,㈣鱼,㈤肉。此五摄尽一切可供疗饥之物。鱼、肉二种,是废前教 。以托钵乞食为生者,仍难避免,此有其事实上的困难。居内地而寺庙 而立炊者,则应禁绝,食则获罪。(二)怯阇尼食,此云不正食,亦有 五种:㈠枝,㈡叶,㈢华,㈣果,㈤细末磨食。即一切瓜果蔬菜奶酪浆 羹,可以佐餐者皆是。以上十种,午前听服,故名时药。僧祇律云:“ 时食者:蔓菁根、葱根、藕根、萝卜根、治毒草根。时浆者:一切米汁 、粉汁、乳、酪浆是”。由此观之,牛乳尚属时浆,非“非时浆”。
  二、非时药;“诸杂浆等,对病而设,时外开服”。日中以径至次 日明相未出,是名非时。若患饥渴及诸杂病,听饮非时浆。四分随机羯 磨云:“有渴病因缘,许受非时浆,谓果浆蜜浆等澄如水色,以水滞净 受之”。四分明八种浆:梨、酸枣、甘蔗、蕤果、蒲萄、舍楼伽(梼藕 取汁而澄清者)等浆。饮时须漉除滓,澄清如水。若有浊汁,与时食杂 ,亦犯非时。僧祇律云:“一切豆谷麦,煮之头小卓破者之汁,若酥、 汕、蜜、石蜜,十四种果浆,生果汁,要以水作净。若器底残水被雨溅 等,亦名净”。根本尼陀那云:“有病落刍,医令以水和麨非时可食。 佛言:有无齿牛食麦,后时使出,其粒仍全,用此为麨,非时应服。服 犹不瘥,用生麦麨多将水搅,以物漉之,然后应服。服犹不瘥,佛言: 医人处方,令服麨饮,若稠若团,随意应服。凡所有事,我为病人非时 开者,于病瘥后,咸不应作”。若非时药,过非时服,亦名为犯。
  三、七日药;为病而设,七日为限。四分明有风热病因缘许受五种 七日药:一酥,二油,三生酥,四蜜,五石蜜。僧祇加脂一种。人“有 四百四病,风大百一,用油脂治;火大热病,用酥治之;水病蜜治;杂 病用上三药治之”。七日药过七日,亦犯。十诵律云:“石蜜(印冰糖 )不得辄瞰,除五种人:远行人、病人、食少不足人、不得食人,若施 水处和水饮之”。五分律云:“饥渴二时,以水和饮”。明了论疏云: “若病服七日药,随病为量,若差须舍。若无病复不饥,非时食者,得 非时食罪。油蜜膏亦尔。”
  四、尽形寿药;此药“势力既微,故听久服,方能除患”。言尽形 者,此有三义:一、尽药形,即药服完为止。二、尽病形,服至病愈为 止。三、尽报形,终身服用。明了论云:一有身必有病,虽少差损,后 必重发,加其口法,任终而受”。四、分随机羯磨云:“有诸病因缘, 听受尽形寿药,谓一切咸苦酸辛不任食者,如姜椒之类,乃至白术散丸 汤膏之类”。僧祇律云:“胡椒、摹茇、呵梨勒等,此药无时食气,顿 受,病比丘终身服”。若无病,亦不饥渴,非时服者,结士口罗罪(文 义详见行事钞四药受净篇) 。
  以上四种药物,后后通于前前,前前不通后后。即尽形寿药,可通 七日、非时、时服;七日药可于非时、时服,不适尽形;非时药可于非 时、时服,不通后二;时药唯于中前得服,不通后三。若四药相和,行 事钞引萨婆多云:“四药相和,从疆而服。若以时药、终身药助成七日 药,作七日服,由七日药势力多故;又助成故。如以酥煮肉,此酥肉汁 得作七日服。若以时药、七日药助成终身药,作终身服,如以酥乳和葶 苈子作丸者是。又如附子鸟头等诸毒药浸豆麦等,名尽形药。若以终身 、七日助成时药者,时中服之,如面食用酥油姜椒等”。
  又药分五种;即一、依时量——即前所明时药;二、依更量——即 非时浆;三、七日量——即酥、油、蜜、砂糖等;四、一期量——即姜 、椒、甘草、丸、散、膏、丹等;五、大开量——印灭、上、水、屎、 尿,此五种物,为世所弃,故随意取服。
  六、清净受持与受药方法
  在今日佛教的环境里,既没有持午的习惯,而贪食之心,又人人皆 有,所以受持此戍,显得特别困难。也就因此,产生出许多样式的持午 者。有的日中以后,不吃任何食物,这当然是清净的,也是极少数的。 有的腹饥吃饭,不饥则持午;有的初一、十五持午;有的午后不吃饭, 吃面粥;有的吃水叶,饮牛乳;有的到佛教国家去,短时持平;有的吃 其它补品,如豆浆、参茸之类;有的饮牛乳,果汁;另有一种抱定宗旨 ,日食两餐,午餐就是二三点钟以后,也照旧进食。(这因为中国寺庙 向无过中不食的习惯,一有点事,午餐就得到二、三点钟去吃,持午的 人既不能天天忍饥耐饿,所以只有抱定一日宗旨,以求问心无愧)诸如 此类的持午者,样式不一而足,标准全由自己决定。站在末法时代来说 ,这些都是惭愧者,虽不清净,然都还能随力随分学习受持,所以都值 得赞叹。但清净受持不非时食戒,只有如律奉持的一种,并没有如上所 说的许多样式。若有病缘,非时浆、七日药,尽形药不能疗治,遵医嘱 非进食不可者,律有开缘,但须于屏处服食。佛在世时,有弟子度七岁 小儿出家,向暮因腹饥而哭。佛言:年至七岁,不能耐饥,不应度出家 。昔庐山慧远大师病笃,“大德耆年,皆稽颡请饮豉酒,不许。又请饮 米汁,不许。又请以蜜和水为浆,乃命律师令披卷寻文,得饮与否?卷 未半而终”。围寂未几之慈舟法师,某次患病,延医诊治,待药送来,合寺诸师皆已就寝,无人作法说净,遂终夜忍病而不服药。古今大德, 守戒奉法,其严净若此!故欲清净受持不非时食,须审知四药体性,令 不混乱。若有因缘须服“非时浆”、“七日药”、“尽形药”,应如律 作法说净。今依昆尼作持录要(慈舟法师辑录,自由书店出版)录诸药 作法于左:
  受非时浆法(非时药,即瓜果蔗等之水;或七日药、尽形寿药亦得 。不得以时药作非时药)
  大德(尼众云大姊亦可,下同) 一心念:我某甲比丘(若是沙弥 式叉等当随宜而称,下同),有某病缘故,此某非时浆,为经非时服故 ,今于大德前受。(三说。所对者云:)善。(答云)尔。
  受七日药法(七日药印油、酥、蜜、石蜜之类。或尽形寿药亦得。 不得以时药、非时药作七日药)
  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有某病缘故,此某七日药,为共宿七日 服故,今于大德边受。(三说。所对者云:)善。 (答云:)尔。
  受尽形寿药法(即医生开方:膏、丹、丸、散、饮片之类.不得以 时药、非时药、七日药作尽形寿药)
  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有某病 缘故,此某尽形寿药,为共宿长服故,今于大德边受。(三说。所对者云:)善。(答云:)尔。沙弥十戒中有:“不捉持生像金银宝物”,欲受持此戒者,须知“受财 说净法”,今亦附录于后:
  具寿存念:我某甲比丘,得此不净物,我当持此不净财,换取净财 。(三说。所对者去)善。(答云)尔。上约自与。或对净人说云:
  汝知是看是。(说已,净人取去,转付僧尼,僧尼作净人物持之不 犯。或净人为僧尼换成余物,与者亦可。)受持不非时食,于诸药物, 如法食用,方称清净。而七日药不得畜过七日,非时药不得留至翌日。 即使时食,亦应护净,及离残宿食、展转食等过。广如律部,此不繁述 。
  七、几个沙弥持午的方法
  在本院修学者,均系青年出家沙弥,且属初发心,故最初讲授沙弥 律仪,传授沙弥戒。一切如戒相而说,不过分强调,也不敢任意歪曲。 只是告诉大家,佛戒如是,理当奉持。我们一时不能做到,但应该知道 这是有违佛制。若愿意在受戒后,受特此戎,当然很好,但不要勉强。 试行以后,觉得身体支持不住,可随时吃饭,好在佛教的大环境里无持 午的习惯,所以自己不要觉得难为情,他人也不要以此为笑柄。因为在 末法时代,能够有心受特此戒,已经不易。暂时受持不来,应自己深生 惭愧,要这样发愿:将来体力许可、璟境改善时,再依教奉行。现在受 持一天有一天的功德,不能受持,自知惭愧,也于奸的。这就是我平日 教诚沙弥有开此戒的一些话。
  有的受戒已经一年,其中试行而开午者固多,一年之中受持未间断 者,犹得三名。根据他们自述持午的经过,知道他们都是经过一番奋闹 过来的,而他们的经过适足为我们修学佛法的参考,故藉此简述三人持 午的谈话如左:
  德严沙弥说:在最初持午的时候,晚上肚子觉得饿,因为我喜欢坐 禅,临睡前静坐时,肚里挽挽的叫,我就作世间都是无常、苦、空之观 ,饭吃下去还不是一样的无常、苦、空吗?这样地过了一些日子,就习 惯了,晚上也不觉得饿。净明沙弥说:受戒以后,我想学习受持不非时 食这条戒,傍晚听到吃饭同学的碗筷声音,和嗅到厨房里发出来的饮食 香,就有想吃的念头,口水也多起来,感到难于忍受。我觉得这是贪烦 恼所主使,就立志和它作战,非降伏它不可。肚子一叫,我就和他作战 ,天天这样降伏它,结果,我就把它战胜了。现在到了晚上,根本就不 曾想到要吃果西。净慧沙弥说:受沙弥戒以后,我觉得:既是佛制的戒 ,能够勉力做到的就做,实在做不到也就没办法了。我持过午不食戒, 就是最初几天感到难过,以后就觉无所谓了。
  他们三人自愿自动地受持不非时食,在院中的璟境与饮食说来,都 是不很理想的,而他们能以不同的想法,竟受持达一年之久而身体健康 如故。以后能否受持,虽不敢预料,仅此一年的坚持工夫,已是难能可 贵了。所以这次举行的颁奖行优沙弥典礼,我在会中宣布说:这是就于 他们以在一年中坚持净戒的嘉奖,与未来无关。他们明日如果觉得吃晚 饭好,就可以闻午,自己不要觉得难为情,他人也不可耻笑。因为这是 我们学习持戒,试验练习的阶段,要在自愿自动,毫不勉强的情况中进 行。而我听了他们三人自述持午用心的经过,也得到许多法喜。因为他 们三人各有一种方法,所以才克服困难,达成持午一年的成绩。而他们 所实行的方法,都是非常合理而且是如法如律的;德严用观慧的方法持 午,净明用坚定与烦恼战斗的方法持午,净慧用仰信的方法持午;同持 一戒而使用的方法不同。而这些方法都是他们自己在闻熏佛法的过程中 ,寻求出来的,没有人教他们这样。由此可见,众生根机不同,修学的 方法也不一样。其实何只受持不非时食要用这些方法去达成,一切戒定 慧学,都可用这种方法去完成的。这里把他三人持午用心的方法提出来 ,意在做为我们大家修学佛法的参考。
  八、结
  说
  最后,我觉得受持不非时食,只要璟境适当,善用其心,绝不是甚 么太困难的事。而且受持得法,对身心也只有益处,不会有害。佛是一 切智人,如此制戒,必有其深益与大用,这是可以断言的。当知出家沙 弥十戒与具足戒,都是尽形寿戒。既要受戒,就当持戒.否则不如不受 。必有因缘不能受持,也只有怪自己贪心重,身(我)见强,不能怪佛 制戒不合时代。我们现在是学习持戒的时候,暂时做不到的,要发愿: 希望将来能做到。现在受持不清净的,希望将来能够清净。同时,对于 任何方式的持午者,要慰喻赞叹,要尽可能的协助他人护特此戒,为持 午者解决不非时食的障难。大家都能这样学这样想,逐渐地学习,不非 时食戒,在中国的寺庙僧伽中,相信是可以如律奉行的。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