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两晋佛教居士研究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纪志昌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两晋佛教居士研究
  [ 作者:纪志昌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台湾
  【文献属性】[台湾]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2003度,硕士学位论文
  【文章标题】两晋佛教居士研究
  【英文标题】The Research on Lay Buddhist during Two Jin
  【文章作者】纪志昌
  【指导教师】林丽真
  【文章页数】439页
  --------------------------------------------------------------------------------
  【中文关键词】佛教|居士|两晋
  【英文关键词】Two Jin Dynasties ; Buddhism ; Lay Buddhist
  【中文摘要】
  本文尝试结合学术思想史与宗教社会史的研究方法,对两晋时期的佛教居士面貌作一全幅的整理、观照与诠释。基于佛教在六朝时代的发展有着特殊的「名士」背景,而与其相关之社会、文化莫不可分,故两晋居士研究的问题意识,在于发现佛教与中古家庭、门第发展之机缘,并寻绎「士」于文化传承、社会角色等多重意义底下,宗教流传其中之作用,与士人信受、反馈佛教之机制。经由此番研究,不仅豁显出「僧」「俗」命题之别,从而钩勒出此一时期居士信仰之型态与特征,修道之理论与实践,对教理的接受观点与所旁涉之「儒」「佛」论争问题。在问题的处理方法上,以合理的互证,数据的相互参酌、系联、互补与辨正,来钩稽两晋居士佛教信仰的概貌,厘清史实的真相,还原其情境,并赋予合理性的诠释与宗教社会史的意义,以对本题研究视野与相关线索有一整全、宏观而客观之建立。
  --------------------------------------------------------------------------------
  【中文摘要】
  两晋佛教居士研究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研究取向1
  一、研究动机 1
  二、何为居士? 3
  (一) 居士释义3
  (二) 拣择居士的方法与原则 7
  三、「居士」问题的探讨方向15
  四、本文研究的时代断限 16
  第二节 西晋之前的居士个案 19
  一、哀帝至桓帝19
  二、桓帝至汉末22
  三、汉末至三国25
  第二章 两晋居士与佛教关涉之活动类型 32
  第一节 出世清修型 34
  一、 未依僧之出世修行 35
  (一) 郭文 35
  (二) 谢敷 39
  二、依僧之出世修行:以庐山僧团为主 43
  (一) 出世山隐 44
  (二) 结誓共修 49
  (三) 会通儒玄佛 53
  (四) 与庐山僧团相关之其它士人 58
  第二节 清谈论法型63
  一、品目中的崇僧舆论 63
  二、清谈的延伸:讲经 69
  三、名僧谈理的广大回响73
  四、书信论法 76
  (一) 与郗超有关之论法士群 76
  (二) 桓玄、王谧、殷顗 80
  (三) 罗含、孙盛、习凿齿 82
  (四) 其它 85
  第三节 檀越法事型 86
  一、 译事中的助译与劝助86
  (一) 译经居士―竺叔兰 86
  (二) 助译居士―以聂承远、道真父子为主 88
  二、 法事之施受 94
  (一) 就接受「法施」的角度来看 95
  (二) 就「财施」的角度来看 101
  (三) 居士法施之自立 105
  三、 造像、画像、供像 107
  四、 兴寺 114
  (一) 舍宅 (园) 为寺114
  (二) 家立精舍 116
  (三) 官廷造寺 117
  (四) 修营塔庙 120
  第三章 两晋居士信仰的家族性123
  第一节 两晋宗室 124
  一、佛教于西晋王室流传之肇始―司马颙、司马耽 (缉)
  124
  二、东晋宫庭佛教之发展 128
  (一) 明帝至穆帝时期的姻亲、政治与佛教128
  (二) 哀帝、简文帝时期之方术与佛教 137
  (三) 孝武帝、司马道子之「佞佛」与政治 142
  第二节 琅琊王氏 153
  一、玄学家风与佛教影响之始 153
  二、王洽一门与佛教 156
  (一) 王洽:家族的佛理入门者156
  (二) 王珣、王珉:家族信仰的进一步发展158
  三、王劭一门与佛教 164
  (一) 王劭、王恢 (王奂) :营寺与荫产164
  (二) 王谧:护法与书信问道166
  四、王肃之、王凝之:奉道家庭的佛教影响 169
  第三节 太原晋阳王氏 174
  一、 王蒙一门与佛教 174
  (一) 王蒙、王修:清谈与佛教174
  (二) 王恭:清廉与佞佛178
  二、王坦之一门与佛教 179
  (一) 王坦之「反玄」与支遁的扞格 179
  (二) 范宁:王氏姻亲之以「儒」入「佛」185
  (三) 王忱、王国宝:传统奉佛家风之转 189
  (四) 王愉之后王慧龙:僧人与门第庇护191
  第四节 陈郡谢氏、殷氏与其它 194
  一、陈郡谢氏 194
  (一) 谢鲲一门与佛教 194
  (二) 谢裒一门与佛教 197
  二、陈郡殷氏 200
  (一) 殷浩 202
  (二) 殷顗 (附:殷仲堪)205
  三、其它氏族 210
  (一) 汝南周氏 210
  (二) 吴郡张氏 213
  第五节 介于「奉佛」与「非奉佛」之间的氏族 217
  一、 谯国桓氏 217
  (一) 桓彝 218
  (二) 桓温 219
  (三) 桓豁、桓冲、桓伊 220
  (四) 桓玄 224
  (五) 桓谦 226
  二、寻阳陶氏 227
  (一) 陶侃 227
  (二) 陶范、陶夏 (夔) 228
  第四章 两晋居士的修行理论与实践231
  第一节 自力禅修 232
  一、谢敷之安般守意232
  二、庐山结誓的信仰内涵与宗旨:念佛235
  (一) 「决疑」与得「慧」235
  (二) 元兴结誓与「念佛三昧」237
  (三) 刘遗民之「定中见佛」241
  (四)「定慧」与「心无义」246
  第二节 他力救渡 254
  一、两晋居士与「观音信仰」的流传254
  二、观音救渡的内容与信仰观点259
  (一) 救渡的事件对象:危难类型259
  (二) 救渡的信仰观点264
  第三节 基本修行理论与实践―以郗超〈奉法要〉为例274
  一、基本戒行与业报因果275
  (一) 由「检于外」至「防于内」:修习初阶275
  (二) 五戒十善的报应279
  二、报应与轮回的构成279
  (一) 五阴、五说B六情280
  (二) 报应与解脱的关键:「心」283
  (三) 论受报主体285
  三、由「戒」资「定」:治心之要287
  (一) 反向之观想:不净观287
  (二) 忍辱、以善报过288
  (三) 慈、悲、喜、护:四等心289
  (四) 固心、去妄心291
  (五) 奉道之存心:求己291
  (六) 达观、等心292
  (七) 息念、止虑、无惧293
  (八) 心悟无常、离苦294
  四、由「定」生「慧」:从「有心」到「无心」296
  (一) 「六度」297
  (二) 由般若智获解脱298
  (三) 证空300
  五、小结:修习特征与宗教角色差异303
  第五章 两晋居士所涉及的「儒」「佛」论争308
  第一节 护法论争308
  一、 何充、庾冰之辩309
  (一) 初次交锋:「变法」对「循例」 309
  (二) 第二次交锋:「弃礼」对「劝教」310
  (三) 第三次交锋:
  「王教不得不一」对「两行」互补论312
  二、王谧、桓玄之辩314
  (一) 第一次交锋:「惠深故敬」对「惠深忘敬」314
  (二) 第二次交锋:
  「惠深忘敬」的反向论证对「宗致」不同说317
  (三) 第三次交锋:
  「在三之义」对「以至道为宗致」323
  (四) 第四次交锋:
  学业非宗致的转化―「君道兼师」329
  三、护法论争所涉及的几项争论层面与思维特点331
  (一) 从夷夏优劣的论点来看331
  (二) 从「情/礼」关系的论证来看332
  (三) 从「宗致之辨」来看334
  (四) 护法论争所隐涵的政治意识336
  第二节 应报论争339
  一、戴逵对佛教「应报观」的反省:〈释疑论〉341
  (一) 〈释疑论〉对佛教「应报观」的否定341
  (二) 「分命」说的提出344
  二、周续之的反驳与戴逵的答难346
  (一)「命、理」的「未可喻」与「可喻」346
  (二)「分命」取代了一切应报的根据351
  (三)「劝教」说与「分命」说的圆通问题352
  (四) 周续之论理的局限354
  三、戴逵的宗教心态与信仰实质356
  第三节 儒佛调和:「本同用殊」360
  一、儒与佛「本同用殊」说法的提出360
  二、居士伦理价值的完成364
  (一) 居士命题的起源:僧、俗修道的「用殊」364
  (二) 伦理价值的完成:「普渡」369
  第六章 结论 两晋居士研究的意义:居士信受与反馈佛教的机制381
  第一节 即世间以成道381
  一、出世清修381
  二、清谈论法383
  三、檀越法事384
  第二节 信仰的传承与转化385
  一、 两晋居士与佛教史发展的关系385
  (一) 由经典流传来看385
  (二) 由僧俗关系来看387
  二、 两晋居士对佛教的贡献389
  (一) 宗教理念的传承389
  (二) 宗教信仰的回护391
  (三) 家族信仰的延展393
  三、两晋居士于佛教之转化394
  (一) 信仰型态的简易化与括约化394
  (二) 宗教理想的尼Q化、工具化、掺杂化397
  附表401
  表一:两晋出世清修型之居士一览 (附:与慧远僧团相关之士人一览)
  401
  表二:佛教与两晋「清谈论法」之士人关系一览404
  表三:两晋参与译事之居士一览 407
  表四:两晋王公贵族兴寺一览411
  表五:晋室与佛教关系一览 414
  表六:两晋士族与佛教关系一览 (之一至之七) 416
  表七:两晋与应报传闻有关的士人或居士一览422
  表八:「观世音应验记 (三种) 」中的两晋士人一览424
  --------------------------------------------------------------------------------
  【参考文献】
  参考数据
  一、 佛教经典
  (一) 大正藏本
  ? 般泥洹经 ? 大正藏 No. 6 T01
  ? 太子瑞应本起经 吴.支谦译 大正藏 No.185 T03
  ? 法句经 法救撰,吴.维祇难等译 大正藏 No.210 T04
  ? 出曜经 姚秦.竺佛念译 大正藏 No.212 T04
  ? 正法华经 西晋.竺法护译 大正藏 No.263 T09
  ? 添品妙法莲华经 隋.阇那崛多、笈多译 大正藏 No.264 T09
  ? 般舟三昧经 后汉.支娄迦谶译 大正藏 No.418 T13
  ? 佛说维摩诘经 吴.支谦译 大正藏 No.474 T14
  ? 大安般守意经 后汉.安世高 大正藏 No.602 T15
  ? 佛说成具光明定意经 后汉.支曜译 大正藏 No.630 T15
  ? 四十二章经 后汉.迦叶摩腾、法兰译 大正藏 No.784 T17
  ? 孛经抄 吴.支谦译 大正藏 No.790 T17
  ? 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 东晋.竺难提译 大正藏 No.1043 T20
  ? 优婆塞戒经 北凉.昙无谶译 大正藏 No.1488 T24
  ? 十住毘婆沙论 后秦.鸠摩罗什译 大正藏 No.1521 T26
  ? 阴持入经注 陈氏 大正藏 No.1694 T33
  ? 观音义疏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 大正藏 No.1728 T34
  ? 注维摩诘经 后秦.释僧肇 大正藏 No.1775 T38
  ? 维摩义记 东晋.释慧远 大正藏 No.1776 T38
  ? 中观论疏 隋.吉藏 大正藏 No.1824 T42
  ? 肇论疏 唐.释元康 大正藏 No. 1859 T45
  ? 肇论新疏 元.文才 大正藏 No. 1860 T45
  ? 佛祖统纪 宋.志盘 大正藏 No. 2035 T49
  ? 释氏稽古略 明.觉岸 大正藏 No. 2037 T49
  ? 续高僧传 唐.释道宣 大正藏 No. 2060 T50
  ? 比丘尼传 释宝唱 大正藏 No. 2063 T50
  ? 庐山记 宋.陈舜? 大正藏 No. 2095 T51
  ? 弘明集 梁.僧佑 大正藏 No.2102 T52
  ? 广弘明集 唐.释道宣 大正藏 No.2103 T52
  ? 辩正论 唐.释法琳 大正藏 No.2110 T52
  ? 法苑珠林 唐.释道世 大正藏 No. 2122 T53
  ? 释氏要览 宋.释道诚 大正藏 No. 2127 T54
  ? 一切经音义 唐.慧琳 大正藏 No. 2128 T54
  ? 开元释教录 唐.智升 大正藏 No. 2154 T55
  ? 中观疏记 (日) 安澄 大正藏 No. 2255 T65
  ? 肇论疏 陈.慧达 卍续藏经 T150
  (二) 单行刻本、校注本
  ? 弘明集 梁.僧佑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98页 1994.4
  ? 弘明集 吴远释译 台北︰佛光事业有限公司 261页 1998.2
  ? 广弘明集 唐.释道宣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72页 1994.4
  ? 广弘明集 巩本栋译 台北︰佛光事业有限公司 435页 1998.2
  ? 出三藏记集 梁.释僧佑撰,苏晋仁、萧链子点校本 北京:中华书局 587页,索引112页 1995.11
  ? 高僧传 梁.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本 北京:中华书局 568页 索引82页 1997.10
  ? 观世音应验记三种 孙昌武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 87页 1994.11
  ? 观世音应验记三种译注 董志翘译注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284页 2002.1
  ? 肇论 洪修平释译 台北︰佛光事业有限公司 272页 1998.2
  ? 杂阿毗昙心论 苏军释译 台北︰佛光事业有限公司 1998.2
  ? 维摩诘经 鸠摩罗什译,萧振士今译 台北:恩楷出版 238页 2002.3
  二、一般古籍 (集释本、译注本、新排本)
  ? 周易正义 魏.王弼、东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台北:艺文印书馆 215页 1955
  ? 尚书正义 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台北:艺文印书馆 318页 1955
  ? 礼记正义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台北:艺文印书馆 1976
  ? 礼记集解 清.孙希旦 北京:中华书局 1487页 1998
  ? 孝经 唐.玄宗明皇帝御注,宋.邢昺疏 台北:艺文印书馆 181页 1955
  ? 四书章句集注 南宋.朱熹 台北:长安出版社 388页 1991.2
  ? 国语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校点 台北:里仁书局 728页 1981
  ? 史记 西汉.司马迁,泷川资言考证本 台北:天工书局 1988.4
  ? 汉书 东汉.班固 台北:鼎文书局 1977.12
  ? 后汉书 刘宋.范晔 台北:鼎文书局 1987.1
  ? 后汉纪 东晋.袁宏,周天游校注本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7
  ? 三国志 晋.陈寿 台北:鼎文书局 1976.10
  ? 晋书 唐.房玄龄等 台北:鼎文书局 1976.10
  ? 宋书 南齐.沈约 台北:鼎文书局 1975.6
  ? 魏书 北齐.魏收 台北:鼎文书局 1975.9
  ? 北史 唐.李延寿 台北:鼎文书局 1976
  ? 南史 唐.李延寿 台北:鼎文书局 1976
  ? 世说新语校笺 杨勇 台北:宏业书局 698页 1971
  ? 世说新语校笺 徐震鄂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554页 1985
  ? 世说新语笺疏 刘宋.刘义庆撰,余嘉锡笺疏 933页 索引138页 台北:华正书局 1989.3
  ? 荆楚岁时记校注 梁.宗懔,王毓荣校注 台北:文津出版社 268页 1992.6
  ? 水经注疏 北魏.郦道元注,陈桥驿疏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3册 3508页 索引62页 1999.8
  ? 洛阳伽蓝记集证 北魏.杨衒之着,清.吴若准集证 台北:广文书局 1960.1
  ? 洛阳伽蓝记校注 北魏.杨衒之着,范祥雍校注 台北:华正书局402页 1980.4
  ? 洛阳伽蓝记校笺 北魏.杨衒之着,杨勇校笺 台北:正文书局273页 1982.9
  ? 洛阳伽蓝记校释 北魏.杨衒之着,周祖谟校释 北京:中华书局246页 1987.1
  ? 建康实录 唐.雪C撰,张忱石点校本 北京:中华书局 840页 1986.10
  ? 老子周易王弼注校释 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 台北:华正书局 648页 1981
  ? 老子注译及评介 陈鼓应 北京:中华书局 491页 1994.8
  ? 庄子集释 晋.郭象注,清.郭庆藩集释 台北:天工书局 1118页 1989.9
  ? 韩非子集释 陈其猷校注 台北:华正书局 1240页 1982.8
  ? 论衡集解 东汉.王充着,刘盼遂集解 北京:古籍出版社 650页 1957.7
  ? 潜夫论集释 东汉.王符着,胡楚生集释 台北:鼎文书局 778页 1979
  ? 抱朴子外篇校笺上 东晋.葛洪着,杨明照校笺 北京:中华书局 639页 1996.9
  ? 古小说钩沉 鲁迅 台北:盘庚出版社 539页 1978.10
  ? 搜神记 晋.干宝 台北:里仁书局 263页 1980.4
  ? 靖节先生集 东晋.陶潜着,清陶澍注 台北:华正书局 481页 1996.8
  ? 陶渊明集校笺 东晋.陶潜着,龚斌校笺 580页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12
  ? 诗品集注 梁.锺嵘着,曹旭集注 上海:上海古集出版社 478页 1994
  ? 文心雕龙注释 周振甫 台北:里仁书局 929页 1984.5
  ? 全上古三代秦汉六朝文 严可均辑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 通典 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 5册 1988
  ? 艺文类聚 唐.欧阳询编 台北:新兴书局 4册2558页 1969
  ? 太平御览 宋.李昉等编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7册4560页 1968
  ? 太平广记 宋.李昉等编 台北:新兴书局 4册1083页 1962
  ? 事类赋 宋.吴淑 台北︰新兴书局明刊本 1969.11
  三、近人专著
  (一) 佛教部分
  ? 佛教征服中国 陴z和着,李四龙、裴勇等译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631页 1998
  ?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汤用彤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637页 1997.9
  ? 理学.佛学.玄学 汤用彤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74页 1991.2
  ? 中国佛教史 (第一卷) 任继愈主编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579页 1997.12
  ? 中国佛教史 (第二卷) 任继愈主编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776页 1997.12
  ? 中国佛学思想概论 吕澄 台北:天华出版社 434页 1993.5
  ? 印度佛学思想概论 吕澄 台北:天华出版社 397页 1987.1
  ? 中国居士佛教史 (上) 潘桂明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74页 2000.9
  ? 中国佛教史论集一:汉魏两晋南北朝编 (上) 张曼涛主编 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356页 1977
  ? 中国佛教史论集四:汉魏两晋南北朝篇 (下) 张曼涛主编 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400页 1977
  ? 魏晋南北朝佛教论丛 方立天 北京:中华书局 308页 1982
  ? 中国佛教史学史:东晋至五代 曹仕邦 台北:法鼓文化 382页 1999
  ? 道家思想与佛教 (日) 蜂屋邦夫着,隽雪艳、陈捷等译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394页 2000.10ˉ
  ? 般若思想 (日)梶山雄一着,闭v主译 台北:法尔出版社 321页 1989
  ? 汉唐佛寺文化史 (上) (下) 张弓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044页 1997.12
  ? 汉唐佛教社会史论 谢重光 台北:国际文化事业公司 383页 1990.5
  ? 晋南北朝隋唐俗佛道争论中之政治课题 孙广德 台北:台湾中华书局 197页 1972
  ? 中国佛教史籍概论 陈垣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137页 2001.8
  ? 江南佛教史 严耀中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93页 2000.11
  ? 汉魏六朝佛道两教之天堂地狱说 萧登福 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677页 1989.11
  ? 中国的神话传说与古小说 (日) 小南一郎着,孙昌武译 北京:中华书局 395页 1993.6
  ? 五、六世纪北方民众佛教信仰 侯旭东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78页 1998.10
  ? 晋唐弥陀净土信仰研究 刘长东 成都:巴蜀书社 526页 2000.5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信仰与神话 王青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86页 2001.8
  ? 牟子丛残新编 周叔迦辑撰,周绍良新编 北京:中国书店 209页 2001.7
  ? 冥祥记研究 王国良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266页 1999.12
  ? 中国古代僧尼生活 王景琳 台北:文津出版社 236页 1992.1
  ? 慧远 区结成 台北:东大图书公司 162页 1987.12
  ? 慧远研究 -研究篇- 木村英一编 东京:创文社 (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报告) 543页 索引19页,英文23页 1981
  ? 慧远评传 曹虹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420页 2002.5
  ? 目莲救母故事之演进及其有关文学之研究 陈芳英 台北:国立台湾大学文史丛刊 189页 1983.6
  ? 梁武帝 颜尚文 台北:东大图书公司 329页 1999.10
  (二) 魏晋学术与史学部分
  ? 中国哲学史 第二册 两汉魏晋南北朝部分 任继愈主编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 中国哲学发展史─魏晋南北朝 任继愈主编 北京:人民出版社 914页 1988.4
  ? 汉晋学术编年 (上) 刘汝霖 台北:长安出版社 192页 1979.10
  ? 汉晋学术编年 (下) 刘汝霖 台北:长安出版社 258页 1979.10
  ? 东晋南北朝学术编年六卷 刘汝霖 台北:长安出版社 492页,附索引51页 1979.10
  ? 魏晋思想合篇五种 (甲编三种) 贺昌群等 台北:里仁书局 1984
  ? 魏晋思想合篇五种 (乙编三种) 贺昌群等 台北:里仁书局 1984
  ? 汉晋学术论稿 江建俊 台北:学海出版社 134页 1984.2
  ? 魏晋三大思潮论稿 田文棠 陕西:人民出版社 329页 1988
  ? 魏晋玄学史 扣雈芚? 西安:陕西师大出版社 527页 1989
  ? 魏晋学术思想研索 江建俊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400页 1990.2
  ? 中古学术论略 张蓓蓓 台北:大安出版社 363页 1991.5
  ? 六朝思想史 孙述圻 江苏:南京出版社 397页 1992.12
  ? 魏晋清谈 唐翼明 台北:东大图书公司 349页 1992.10
  ? 中国知识阶层史论 (古代篇) 余英时 台北:联经出版社 372页 1993.5
  ? 五朝门第 (附高门权门世系婚姻表) 王伊同 成都: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 2册 1943
  ? 余嘉锡论学杂着 余嘉锡 北京:中华书局 682页 1953
  ? 陈寅恪先生全集 陈寅恪 台北:九思出版社 (2册) 1977
  ? 魏晋南北朝史演讲录 陈寅恪着,万绳楠整理 安徽:黄山书社 368页 1987.4
  ? 魏晋南北朝史 傅乐成主编,邹纪万着 台北:众文图书公司 213页 1990.11
  ? 两晋南朝的士族 苏绍兴 台北:联经出版社 267页 1993.11
  ? 中古士族现象研究 陈明 台北:文津出版社 363页 1994.3
  ? 魏晋南北朝文化史 万绳楠 中和:云龙出版社 459页 1995.6
  ?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唐长孺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493页 1996.4
  ? 东晋门阀政治 田余庆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62页 1996.5
  ? 汉唐间政治与文化探索 梁满仓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419页 2000.9
  ? 魏晋学术人物新研 张蓓蓓 台北:大安出版社 283页 2001.12
  ? 史学方法论 杜维运 台北:三民书局 516页 2003.2
  ? 世族与六朝文学 程章灿 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309页 1998.10
  ? 中国美学史 (上) 李泽厚、刘纲纪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470页 1999.5
  四、期刊论文
  ? 南朝高僧与儒学 唐长孺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1993:1=1 页38-42 1993
  ? 佛教的中国化与东晋名士名僧 孙昌武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1993:4=4 页32-38 1993
  ? 东晋南朝士大夫与佛教的关系 (上) 张宇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2 页128-137 1993.8
  ? 东晋和后秦佛教界的交往 周健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3 页127-133 1994.12
  ? 神仙与高僧─魏晋南北朝宗教心态试探 蒲慕州 汉学研究 8:2=16 页149-176 1990.12
  ? 六朝士人对轮回学说的接受 李申 中原文物 (特刊) (魏晋南北朝佛教史及佛教艺术讨论会论文选集) 页51-59 1985
  ? 东晋萧梁间名衲达士对于善恶报应命运穷通之论述选辑 陈祚龙 海潮音 73:4 页5-14 1992.4
  ? 因果报应论述评 (上) 方立天 哲学与文化 20:7=230 页702-713 1993.7
  ? 因果报应论述评 (下) 方立天 哲学与文化 20:8=231 页784-794 1993.8
  ? 汉魏六朝思想界对「报施多爽」问题的讨论 陈宁 中国文哲研究集刊 13 页293-255 1998.9
  ? 自然与因果―从东晋玄佛之交涉谈起 周大兴 中国文哲研究集刊 22 页91-126 2003.3
  ? 东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观世音灵验故事杂谈 楼宇烈 中原文物 (特刊) (魏晋南北朝佛教史及佛教艺术讨论会论文选集) 页100-114 1985
  ? 谈王琰的《冥祥记》和佛教短篇小说 (苏) 叶马克 世界宗教研究 1991:3=45 页93-102 1991.9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宣佛小说 郑欣 文史哲 1992:2=209 页72-77 1992.3
  ? 中国文学中的维摩诘与观世音 孙昌武 社会科学战线 1993:1=61 页246-253 1993.1
  ? 佛教八关斋与中古小说 陈洪 江海学刊 (文史哲版) 1999:4=202 页159-163 1999.7
  ? 六朝小说中的观音信仰 孙昌武 佛学与文学─佛教文学与艺术学研讨会论文集 (文学部份) 佛学会议论文汇编 2 (1998) 台北:法鼓文化 页201-228 1998
  ? 论中国佛教译场之译经方式与程序 曹仕邦 新亚学报 5:2 1963.8
  ? 记两种由中国译场方式编纂的非翻译佛典 曹仕邦 新亚书院ЁN年刊 11 页109-120 1969.9
  ? 儒教思想对佛典汉译带来的影响 中村元 世界宗教研究 1982:2=8 页26-34 1982.5
  ? 竺法护引导佛法「广流中国」的民族背景 曹仕邦 大陆杂志 72:1 页26-28 1986.1
  ? 论汉地佛教的方术灵神化、儒学化与老庄玄学化–从思想理论的层面看佛教的中国化 洪修平 中华佛学学报 12 页303-315 1999.7
  ? 后汉三国西晋时代佛教寺院之分布 颜尚文 历史学报 (师大) 13 页1-44 1985.6
  ? 东晋南朝时期湖南佛教的流布 张伟然、李世红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1:6=87 页50-53 1991.11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巴蜀佛教 杨耀坤 冰蚕彩丝集——纪念缪钺教授九十寿辰暨从教七十年论文集 (四川大学历史系编) (成都:成都出版社) 页159-179 1994.9
  ? 汉唐间洛阳佛教述略 郭绍林 洛阳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1994:1 页47-51 1994
  ? 魏晋南北朝的山东佛教概说 赵凯球 文史哲 1994:3=222 页76-84 1994.5
  ? 汉魏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甘肃佛教 刘成有 佛教知识 1994:4 页39-41 1994
  ? 东汉六朝时代的浙江佛教 莫幸福 浙江学刊 1994:4=87 页93-96 1994.7
  ? 东汉末年岭南佛教史迹小考 程存浩 广东社会科学 1998:2=70 页73-75 1998
  ? 佛教海上南传中国之探讨 蔡翼伦 普门学报 页47-56 2002.1
  ? 支愍度学说考 陈寅恪 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 (北平: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页1-18 1933
  ? 逍遥游向、郭义及支道林义探源 陈寅恪 清华学报 12:2 页309-314 1937.4
  ? 慧远与道?硠G难「心无义」之时间的考察 林显庭 中国文化月刊 96 页73-90 1987.1
  ? 泛说佛教毗昙学与玄学崇有派 杜继文 中华佛学学报 12 页339-351 1999.7
  ? 支道林庄子逍遥义新诠及其般若学 蔡振丰 国立中央大学文学院人文学报 24 页185-212 2001.12
  ? 般舟三昧の研究资料と其の意义に就ついて 西义雄 惠古先生古稀记念「净土教の思想と文化」 惠谷隆戎先生记念会编辑 佛教大学发行 页1265-1285 1972.3.23
  ? 庐山慧远年谱 竺沙雅章 慧远研究-研究篇- (东京:创文社) 页535-543 1981
  ? 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的理论基础 周伯勘 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学报 第9期 页67-92 1982.12? 夹纻像与戴逵父子 严一萍 大陆杂志 5:6 页14-17 1952.9
  ? 戴逵与宗炳 张总、牛鹤 佛教文化 1995:3=17 页14-15 1995.5
  ? 王坦之〈废庄论〉的反庄思想:从玄学与反玄学、庄学与反庄学的互动谈起 周大兴 中国文哲研究集刊 18 页269-325 2001.3
  ? 东晋居士谢敷考 纪志昌 汉学研究 20:1=40 页55-83 2002.6
  ? 清谈与魏晋政治 缪钺 中国文化研究 8 页11-29 1948.9
  ? 东晋思想史年表 (日) 冢本善隆编 肇论研究 京都:法藏馆(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报告) 1955
  ? 清谈与佛教 村上嘉实 冢本博士颂寿纪念佛教史学论集(京都:冢本博士颂寿记念会) 页818-831 1961.2
  ?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清谈论辩的主题 林丽真 中国书目季刊 10:4 页15-24 1977.3
  ? 世说新语所谓的小品 林显庭 鹅湖月刊 2:12=24 页26-31 1977.6
  ? 小品与东晋清谈 林显庭 中国佛教 23:5 页41-47 1979.2
  ? 魏晋南朝的君父先后论 唐长孺 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北京:中华书局) 页233-248 1983.5
  ? 魏晋清谈名士之类型及谈风之盛况 林丽真 中国书目季刊 17:3 页96-104 1983.12
  ? 从隋志之著录看魏晋清谈及学术之迹象 林丽真 国立编译馆馆刊 14:2 页75-78 1985.12
  ? 魏晋人对传统礼制与道德之反省—从丧服论、同姓婚论与忠孝论谈起 林丽真 台大中文学报 4 页109-141 1991.6
  ? 魏晋的孝道观念及其与政治、哲学、宗教的关系 林丽真 台大文史哲学 报 40 页25-52 1993.6
  ? 魏晋玄学研究之回顾与展望 林丽真 第17次中国学国际学术大会发表论文要旨 (韩国中国学会主编) 页120-143 1997.8
  ? 玄风中的反玄 江建俊 国际中国学研究 创刊号 (韩国) 页319-332 1998.12
  ? 论四玄 江建俊 成大中文学报 第8期 页179-206 2000.6
  ? 世说新语所引胡语兰阇考:为纪念陈寅恪先生而作 吴其昱着,陶僖u译 中国书目季刊 20:1 页192-203 1986.6
  ? 魏晋南北朝琅琊王氏家族研究 王汝涛 北朝研究 1996:1=21 页3-11 1996.3
  ? 东晋诗家孙陵嬼粮q考 张蓓蓓 文史哲学报 46 页295-324 1997.6
  ? 汉魏六朝的乳母 李贞德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70:2 页439-481 1999.6
  ? 《世说新语》的史料价值―由人物传记数据的保存来看 纪志昌 中国文学研究 14 页133-178 2000.5
  ? 试论「寻阳三隐」―陶渊明交游诗试析 齐益寿 王叔岷先生学术成就与薪传论文集 台北: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编印 2001.8
  五、学位论文
  ? 佛教之社会机能初探—东晋至隋唐岭南佛教为例 苏瑶崇 国立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 83页 1988 黄敏枝指导
  ? 东晋时期士大夫对佛教的态度和反映 裴承东 私立东海大学历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136页 1995 何启民指导
  ? 从《弘明集》看佛教中国化 王志楣 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 239页 1996 董金裕、熊琬指导
  ? 魏晋佛学格义问题的考察—以道安为中心的研究 蔡振丰 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 246页 1997 林丽真指导
  ? 慧远、僧肇圣人学研究 卢桂珍 台北: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 274页 1999.6 林丽真指导
  ? 慈航普渡―观音感应故事叙事模式及其宗教意涵 林淑媛 中坜:国立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 290页 2000 张梦机指导
  ? 罗因 台北: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 402页 2001.12 林丽真指导
  ? 庐山慧远研究 李幸玲 台北:国立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论文 479页 2001 王开府指导
  ? 唐代寺院结构及其运作 林韵柔 私立东海大学历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266页 2001 张荣芳指导
  ? 魏晋清谈主题之研究 林丽真 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 450页 1978 何佑森指导
  ? 汉晋人物品鉴综合研究 张蓓蓓 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384页 1983 何佑森指导
  ? 魏晋玄理与玄风之研究 (上) (下) 江建俊 私立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 560页 1986 黄锦鋐指导
  ? 六朝时代的建康 刘淑芬 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 355页 1982 傅乐成、孙同勋指导
  ? 唐代的节日―以七月十五日为主探讨 杨钦尧 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研究所硕士论文 99页 2000.6 陈弱水指导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