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少林寺考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少林寺考
  北魏古刹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城西13公里的少室山阴、五乳峰下,是一座古今著名的佛寺。唐裴璀说:"海内灵岳,莫如嵩山,山中道场(寺庙),兹为胜殿。"①后人还用"古刹中州数少林"、"少林胜迹冠中州"的诗句来称赞少林寺。我国唐代名僧玄奘大师从西天取经回来后,曾上表要求住少林寺译经;寓明之际又有日本国僧人邵寓德始等来少林寺留学、修佛法,邵元曾出任此寺的"书记"和"当山首座"等僧职②。至今,少林寺仍为国内外佛教界、体育界及广大游客参观游览的胜地,1963年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百年来少林寺享有盛名,究其原因,当有以下三点:其一,它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发祥地、禅门的祖庭,在宗教史上有着显著的地位。其二,少林寺至少以武功闻名于天下武林中,少林拳独成一派,延续千载,且少林僧兵屡有战绩,影响深远。其三,寺立中岳,地处千崖万壑之中,碧山环绕,景色宜人,在历史上虽遭三次火灾,但至今仍保存了许多有重要历史和艺术价值的文物古迹,所谓"少林古碑密如栉,……大半出自名人笔"。自唐至清,寺中古碑数百,宝塔成林,石雕壁画,各有风采。这一切,无不使人向往。关于少林寺的基本情况,过去已有文章介绍③,本文仅就几个方面的问题,试加考证。
  一、"少林"形胜考
  "少林"之名缘何而起,在早期文献上缺少明确记载,后人解释亦各不同。一说认为"少"者,寡也,寄天下丛林无双之意⑤。然而,除嵩山少林寺外,古代尚有其他几个少林寺,如位于今天津市蓟县西北部盘山东南(人称"下盘")的少林寺和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东关门外东湖岸边小东岳山麓的少林寺。此二寺亦即人们通称的"北少林寺"与"南少林寺"。可见,"无双"之说,难以成立。另一说认为少林之名取自少室山,古时候这里丛林茂密,清景日珍说:"少林者,少室之林也。"⑥这种解释,颇有道理。嵩山分东、西两脉,《西征记》曰:"东为太室,西为少室,嵩高其总名也。"⑦郦道远水经注》也有类似记载。少林寺坐落于少室山阴,前有天然屏障,因金宣宗曾在少室山上置兵,所以当地都叫它"御寨"⑧。虽然从下边看少室北麓山势平缓,但其顶却相当险峻,古时人们常依之避兵。明末李际遇农民起义军也曾在山上驻军⑨。寺之西北有五乳峰做后卫,奇峰连绵,东接太室。其北即有名的轩辕关,它是太室山和少室山相连之处,唐人称这一带有"二室回合,八谷潺"之胜⑩。其东不远即太室西麓,永泰寺塔举目可见。北魏之时,此地尚无其他寺庙建筑。从文献与现存文物考查,秦汉以来,嵩山庙宇多集中在太室南麓,例如,黄盖峰下的太室祠初创于秦,西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又加增建(即今中岳庙);同年创建的万岁亭和万岁观分别置于太室山万岁峰上下;玉柱峰下的大法王寺创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四年(71);东汉安帝元初五年(118)至延光二年(123)建造的太室、少室和启母阙也都在太室之南、少室之东。由此可见,嵩山寺庙建筑大抵是自太室山南麓的东部向西部发展的。也正因为这一带群山环绕,地处偏僻,原无寺庙,十分清静,所以才会被"性爱幽栖,林谷是托"B11的印僧跋陀选中。依照太室祠、少室祠、嵩岳寺和嵩阳观等早期寺帱依山命名的先例,少林寺依少室山定名,是合乎逻辑的。
  二、创寺年代考
  关于少林寺的创建年代,国内外有四种提法:太和二十年B12;太和十九年B13;太和中B14;北魏B15。自唐迄今一千多年来,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的说法呢?要澄清这些问题,应当首先分析一下最早记载少林寺创建一事的《魏书肥屠现经…太和……十九年四月,帝幸徐州白塔寺,……时沙门道登,雅有义业,为高祖眷尝,恒侍讲论,曾于禁内与帝夜谈,同见一鬼。二十年卒,高祖甚悼惜之。诏施帛一千匹,又设一切僧斋,并命京城七日行道。又诏:'朕师登法师奄至祖背,……哭诸门外。'缁素荣之。又有西域沙门名跋陀,有道业,深为高祖所敬信,诏于少室山阴,立少林寺而居之,公给衣供。二十一年五月,诏曰……。"B16这段文字没有直接地、明确地指出某年某月为跋陀营建少林寺,只提到"又有西域沙门跋陀",其前有"十九年四月"和"二十年"两个纪年。"又有"二字之下的跋陀,是与十九年四月道登在世时的事并叙呢,还是和二十年道登去世后的事相接呢?这就容易使人做出不同的解释。正因为这样,所以唐裴璀《皇唐中岳少林寺碑》和同时代的《少林寺厨库记》都持慎重态度,行文中只提"太和中"而不提十九年或二十年,后来不少地方也沿照此法,不谈年月。太和十九年的记载首见于宋《太平寰宇记》:"少林寺,后魏孝文太和十九年立。西域沙门号跋陀,有道业,深为高祖所敬信。故制于少室山阴立少林寺以居之,公给衣供食。"从所记内容,出自《释老志》无疑。所以,要判定创寺年代,仍当回到对《释老志》的推敲上来。《释老志》是以年代先后排列事件顺序的,凡有具体年月者都尽可能记出年月,凡同年者则用"是年"、"其岁"或"时"、"又"、"于时"等词标出,凡第二年者用"明年"或随事件发展写出具体年号,多年之后者用"是后X年"标出,次序严谨不乱,建造少林寺即是记在"二十年"的许多事件之下。在它之前,道登的出场也没有专设年月,而是借用一个"时"字联系上"十九年四月"的。而跋陀的前边,则用一个"又"字引出,同样都是继借前文的时间。跋陀很受高祖器重,为之建寺,是皇帝亲下的诏书,而且放在二十年的其他两次诏书之后,这证明在时间上是有顺次的。虽然,"二十年"是在叙事中出现的,但此类叙事纪年的做法,在此志中并非孤例,而且其前明明有"十九年四月",其后又有"二十一年五月",中间出现"二十年",这在体例上也是通达的,据以上分析少林寺的创建,当在北魏太和二十年。
  三、建筑遗迹考
  少林寺创自北魏,兴于隋唐,元明时期空前昌盛,僧众数千,清末至民国年间乃其衰落时期。在历史上,隋唐和元明之际,寺院建筑规模较大,后来逐渐缩小了。这些建筑物规模的不断变化,也是寺院兴衰的明显标志。隋末和清初,少林寺遭受两次大的火灾,但最惨重的一次,还要算民国十七年(1928)军阀石友三的兵火。这年石友三与樊仲秀交战于嵩山之北,樊部战败南逃,寺僧亦惧祸逃命,石友三占据少林寺后,为泄积愤,纵兵焚寺,烈火浓烟,久久不熄。寺内主要殿宇几乎全部焚毁,殿中珍贵文物也都付之一炬,千古名刹废于武夫之手,今寺内中轴线上幸存建筑只有方丈室、达摩亭(又称立雪亭)、千佛殿(又称毗卢阁)以及两厢之东西寮、白衣殿与地藏殿等。
  解放以来,人民政府为了保护文物古迹,曾几次拨款修葺,使少林寺面目不断得以恢复。山门、地藏殿、千佛殿、东石坊、塔院、塔林等古建筑相继得到了修整。国内外参观的人也日益增多,其中不少研究历史的人们,对已毁殿宇的本来面目、建筑年代等具体情况,颇为关心。下文拟就近年来实地考察和在中外文献中发现的有关资料,作一初步探讨。
  1.天王殿这是山门后的第一座殿宇,也是1928年被兵火烧掉的最前面的一座殿宇,现在尚存月台、殿基、柱储门坎等。该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建筑面积223平方米。考之清本《少林寺志》中的寺图及白衣殿清代壁画,知其原为重檐歇山式建筑。这张照片是日本大正十年(1921)三月摄,即毁前七年的作品。这种重檐建筑与今存柱础石之布局,恰好相符。这些图片与实物资料为复原此殿提供了重要的设计基矗今少林寺山门上的康熙四十三年(1704)清圣祖玄烨御书“少林寺”三字横匾,原来就悬在天王殿正门上。门前塑二金刚像,门后塑四天王像,天王殿以此得名。在历史上,这里原应做过少林寺的山门。
  2.钟、鼓楼分列于天王殿后,东西两侧,亦毁于石氏兵火,今仅存殿址两座。原来寺中只有东面的钟楼,鼓楼是明代以后用转轮藏阁改的。它们原来都是四重檐子的高空楼阁建筑,这不仅有明代碑刻线画和清代壁画作证,而且日本学者常盘大定与关野贞等在1928年以前所摄照片也提供了可靠的根据B18。我们从钟楼的建筑式样及楼中原悬铁钟铭文(泰和四年,即1024年造)推断,此钟楼之创建年代当在金代。鼓楼,原名“藏阁”。今少林寺明正德十二年(1517)一幅石刻图上有两座四重檐的建筑,左者题“钟楼”,右者题“藏阁”(图一)B19。至清雍正十三年(1735)改藏阁为鼓楼。从清代白衣殿壁画看,藏阁与鼓楼的外形没有什么变化。从殿址檐柱题记可脂这座楼阁建于元代。题记有二,今存后檐柱一则魏“大德二年岁丁酉三月十六日立(按:丁酉为大德元年,此误),石匠刊花都料洛京刘庭秀。大木都料僧德闰、智利等。提点智资、智全、智明。曲座德便,首座普净。监寺智春、普顺。□都提举惠山、惠道、普赞。住持嗣祖传法沙门福遇。”(图二)这则题记不仅告诉我们该建筑物的创建年代、匠师和经办人等,而且还提供了大德元年前后少林寺住持与各知事僧名单,对研究寺史很关重遥另一则题记原在前檐柱上,今已残。日本学者在过去的调查中,曾留下了拓本资料,其文记:“偃师县岳家滩居柞□□□氏施财□石柱一条,集□善利用麓二亲父郁校尉母常氏愿早□佛界。大德四年七月。”B20这说明藏阁非一年建成。今殿址上还保留下来几件遗迹,可与文字记载互相印证。其一是殿内四座非常引人注目的巨型雕花覆盆式柱础,其下边长150厘米,覆盆及高22厘米,础石雕造粗犷雄大,具有明显的元代作风。第二是大门左右的两根残柱雕刻,它基本是吸取了宋代初祖庵檐柱雕刻的的传统作法。南柱残高113厘米,露明两面雕花,下刻水浪奔鹿,上方雕手持牡丹花枝的化生童子与花卉;北柱雕水浪和口中喷水的青龙,其上与南柱类同。第三为殿东侧台明下保存的一堵完整的元代矮壁、其砖薄而长(规格:长33~36厘米、宽15~18.5厘米、厚4.5~5厘米),这是早期砖型的一种。根据两条石柱题记,与三项实物特征,可以判定此殿今址系元大德年间之遗存。据寺内清《王大公祖承修少林寺工程记》所载,钟、鼓二楼,于清乾隆十七年之前都进行过重修。
  3.大雄宝殿此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是寺中的主殿。兵火后,仅存殿址上的墙柱、石栏及神台等。毁前是一座重檐建筑(图三),殿外檐下原来悬挂有“大雄宝殿”匾额。殿内悬挂“宝树芳莲”御书匾,是清康熙四十三年玄烨所书。此殿于清雍正十三年,奉敕重修,乾隆十年(1745)复修,毁前基本上是一座清代结构的殿宇。最近,从殿基的一段旧基上发现了一方长25厘米、高12厘米的石刻题记,上有“大定九年三月初十日记。洛京孙宜奇、石作李郑奴到此”22字(图四)。这一发现证明该殿的创建年代最迟不会晚于金代。
  4.藏经阁又名法堂,是寺中藏经与说法的地方。该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由寺图和照片考之,原为单檐歇山式建筑,今存外檐柱14根和几颗金柱的柱矗值得注意的是,在14根石柱上都刻有各地施主与寺僧捐赠石柱与其他建筑材料的数目与时间,提供了一份古代修寺的经济资料与筹备实录。其反映内容如下:①此殿是明弘治年间筹建的。从石柱竖立的时间上看,最早的柱子完成于弘治十年(1496)二月二十六日,同年完成的三根;十二年完成的六根;最晚是十八年冬完成的四根,其中一根没有年号。这说明建筑此殿最少是经过8年的备料时间。②此殿是由河南、山西两省登封、巩县、偃师、洧川、高平、曲活六县的信士及寺僧共同捐资建造起来的。③在两则题记中保存了明初食货资A稀形。像上部题字魏“不生不灭,无今无古,空空一点,是为佛祖。”这是佛家对达摩东来与西归两个故事的最高概括。另外,在天王殿前还有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的渡江图,高169厘米、宽70.4厘米、厚14.2厘米。方丈院中亦有渡江图,构图大体相似。关于达摩面壁的画像,最早的一例是宋代黄庭坚书《达摩颂》碑碑首之像。画面虽小,但画得却十分严谨。画中达摩身披袈裟侧面而坐。在此碑东边,另有一明成化二年(1466)梵文《佛顶尊胜陀罗尼咒》碑,其背面阳刻达摩面壁像。达摩坐山崖下,身着袈裟,背后有顶光,身旁有流云瀑布,松柏花木,山色奇丽而幽雅(图六)。此图由画匠魏表正作,石匠文普善、孙兴、王敬等刻,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碑高251厘米、宽121厘米。寺中方丈院内的一幅面壁图也值得注意。此石高122厘米、宽68.5厘米。达摩头饰长巾,身穿袈裟,侧向端坐,身边有一小包。像上有题记。图上另有洪恩书“题达摩像”诗一首。文中点出只履西归与慧可断臂、一苇渡江等故事。可惜文图的创作时间未详。
  关于达摩“只履西归图”,仅见一例。此石嵌于方丈院内,高77.5厘米、宽36厘米,题味达摩祖师只履西归相》,金大安元年(1209)重刊。图中达摩光头,饰耳环,身着袈裟,赤足,右手食指尖挂一僧鞋,左手执佛尘。图上有普明题颂一首。此外另有金兴定元年(1222)庆寿教亨的一首题赞。以上三图及题赞说明,金元之际对达摩神话般的传说故事,在民间已经流传甚广了。但是,从北魏至唐宋历代的佛教文献看,记述并不一致,甚至有些内容是相当对立的。宋道原编《景德传灯录》是一部重要的佛教著作,其文对达摩、慧可的历史与传说记述较详B21,不少地方为后世编绘上述图赞提供了直接的依据或启示。在《传灯录》以前的五代文献中,传说性的东西渐多,有些内容也味传灯录》所借鉴,如后晋刘等撰的《旧唐书》中,就有与《传灯录》近似的记载B22。唐代以前的文献,虽然也有宗教色彩,但记事比较真实可信,没有那些神奇的故事。关于慧可的石刻画像在少林寺有关二祖慧可的遗迹与石刻画像中,主要是宣扬他诚心学法,立雪断臂的故事。这也是根据《旧唐书》、《传灯灵》及其他文献的记载并加以发挥而编出的。现寺内尚有立雪亭,寺外钵盂峰顶有二祖庵与炼魔台等胜迹。寺中的几幅慧可画像,多为半身袈裟像。断臂故事是在赞语中表现出来的。如金元光二年(1223)寺僧祖昭绘的“二祖慧可大祖禅像”(在方丈院墙壁上,高126厘米、宽68厘米),在像的上部刻了李桢的一首赞:“稽首我师禀大根器,舍身求道,何况于臂,臂断心安,孰能描写。难尽赞扬,摩诃般若。”慧可立雪断臂的故事,在《传灯录》中有记载。《旧唐书》中说:“达摩传慧可,慧可尝断其左臂,以求其法。”在唐代的《续高僧传》中虽说了慧可断臂的事,但非自断,而是被人所砍。从历史的观点考察,除面壁坐禅之外,五代、宋、金以来的“渡江”、“西归”与“断臂”等传说故事,虽然至今仍广泛流传,但我们只能当做禅宗晚期的一种宗教宣传,而不能看作禅宗的历史,因为它们是出自后人的需椰而不是社会的实际。至于这一时期的文物,则是我们研究古代宗教思想史的实物参考材料,应当妥善加以保护。
  注释
  ①唐开元十六年裴璀:《皇唐中岳少林寺碑》。②少林寺今存元代钟铭及《照公和尚塔铭》。③清·景日:《观唐王告少林寺教》(载《少林寺志》)。④刘敦桢:《河南省北部古建筑调查记》,载《营造学社汇刊》第六卷第四期。宫熙:《少林寺》,载《河南文博通讯》1980年2期。⑤少林寺僧有持此见者。⑥清·景日:《说嵩》。⑦明·付梅:《嵩高志》卷之上“山川票。⑧《金史·地理志》。⑨《少林寺志》1卷。⑩同注①。B11唐·道宣:《续高僧传》“跋陀传”。B12日本常盘大定、 关野贞合著:《支那文化史迹》解说:同注④。B13宋《太平寰宇记》五卷;同注④后条。B14同注①与⑥后条。B15同注B11。B16北齐·魏收:《魏书》卷一百一十四。B17日本财团法人禅文化研究所编集:《祖山拜塔资料》。B18同注B12及注B17。B19月舟撰:《敕赐嵩山祖庭大少林寺那罗延神护法示迹碑铭》(碑立少林寺内)。B20同注B12B21宋·道原:《景德传灯录》“达摩传”。B22后晋·刘:《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一,“神秀传”。(原载《中原文物》1981年特刊)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