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试论玄奘法师出生﹑西行的年代问题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4日
来源:不详   作者:郭元兴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试论玄奘法师出生﹑西行的年代问题
  郭元兴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8册
  页149-174
  大乘文化出版社出版
  1980年十月初版
  --------------------------------------------------------------------------------
  149页
  玄奘法师是古代从事国际文化交流工作的一个光辉的典
  范人物﹐他求学取经的坚苦精神和翻译事业的伟大成就﹐是
  很少有人能够比拟的。由于近代对古西域以至印度等地的考
  古事业和历史研究的兴起﹐以及中外佛学研究的开展﹐玄奘
  法师的著述和记传(主要是「大唐西域记」和慧立的「大慈
  恩寺三藏法师传」省称「慈恩传」)已经成为研究和著述的
  专题。因之﹐关于玄奘法师的生年也就逐渐受到中外历史学
  者﹑考古学者们的重视。本文仅就迄今尚无定论的玄奘法师
  出生﹑出家及西行年代等问题加以研究﹐并作出初步结论﹐
  以供学术界的商榷和参考。
  一﹑ 奘师生年的各种异说
  关于玄奘法师的在世之年﹐常见的异说有三种﹐即﹕冥
  详「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省
  150页
  称「行状」)的六十三岁说﹐道宣「续高僧传」的六十五岁
  说和刘轲「大遍觉法师塔铭」(省称「塔铭」)的六十九岁说
  。这三种异说﹐近代学者主张采用都不乏人﹐如公元一九二
  三年支那内学院精校刻本「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即采用「
  六十三岁」说﹔陈垣先生的「释氏疑年录」(卷四)亦取此说
  。而梁任公则主张「六十九岁」说。最近吕秋逸先生写的「
  玄奘法师略传」(省称「玄奘略传」﹐见本刊一九五六年第
  三期)﹐又主张「六十五岁」说﹐在重校本「大慈恩寺三藏
  法师传」中﹐关于玄奘游印的纪年﹐也依六十五岁说加以修
  改。玄奘法师的世寿﹐如果广泛的查考﹐其异说实不止此三
  种﹐而有十种。若不详加研究﹑抉择﹐则此十种说法似乎均
  可成立﹐其间之价值上下﹐殊难轩轾。
  对于主张这三种说法的各家的理由﹐本文不拟加以评论
  。现试就各种不同说法的原文摘录如下﹐略加解释。即﹕
  (一)五十六岁说 「旧唐书〔卷一九一〕玄奘传」说﹕
  (显庆)六年卒﹐时年五十六﹐归葬于白鹿原。
  按显庆六年(六六一)二月﹐始改元龙朔。但玄奘法师实卒于
  麟德元年(六六四)二月五日(「慈恩传」)。依此数推算﹐这
  一说也可以引申为「五十九岁」说的依据。
  (二)六十一岁说 「慈恩传」说﹕贞观三年……时年二
  十六也。
  151页
  案贞观三年(六二九)为二十六岁﹐计至麟德元年﹐卒时为六
  十一岁﹐则依慧立所记﹐就可成立「六十一岁」一说。
  (三)六十二岁说 「慈恩传」说﹕
  法师年满二十﹐即以武德五年于成都受具﹐坐夏学律
  ﹐五篇七聚之宗﹐一遍斯得。
  案武德五年(六二二)若为二十岁﹐则至麟德元年﹐卒时为六
  十二岁。所以依慧立本人所记又可以成立「六十二岁」一说
  。
  (四)六十三岁说 上述受具之年﹐若依「续高僧传」卷
  四和「行状」都作二十一岁﹐依此数推算﹐可以成立「六十
  三岁」一说。而「行状」文末即引玄奘自言﹕
  今麟德元年吾行年六十有三。
  (五)六十四岁说 若依「行状」﹐贞观三年玄奘法师西
  行之时为二十九岁﹐则可推算出来「六十四岁」一说。
  (六)六十五岁说 这一说近来主张采用者颇多﹐明文的
  根据﹐见于「续高僧传〔卷五〕玄奘传」。该传说﹕
  麟德元年告翻经僧及门人曰﹐有为之法必归磨灭﹐泡
  幻形质﹐何得久停。行年六十五矣﹐必卒玉华。于经
  论有疑者﹐今可速问。
  152页
  另外旁证见于玄奘法师显庆四年的「重请入山表」该表说﹕
  行年六十﹐又婴风疹。
  主张此说者﹐采取一般的「行」者﹐且也(见经传释词及词
  诠)之义﹐以显庆四年(六五九)为六十岁﹐则至麟德元年正
  好六十五岁。
  (七)六十六岁说 「续高僧传」卷四说﹕
  ……时年二十九也﹐遂厉然独举﹐诣阙陈表﹐有司
  不为通引﹐顿迹京辇。
  若以陈表事在贞观元年(六二七﹐案陈表之事﹐实际上应在
  此年﹐观下文可知)﹐则依道宣的纪录又可以推算成立「六
  十六岁」一说(「开元释教录」同)。
  (八)六十七岁说 玄奘法师在显庆二年(六五七)九月二
  十日上表请入少林寺翻译﹐该表说﹕
  ……而岁月如流﹐六十之年﹐飒焉已至。
  若依显庆二年为六十岁﹐则又可成立「六十七岁」一说。
  (九)六十八岁说 此说﹐也是依玄奘法师自语经过作者
  加以限制性解释推出。解释详下文「玄奘法师年龄不能小于
  六十八岁」一章中各项资料。
  (十)六十九岁说 「慈恩传」卷十﹐叙述显庆五年玄奘
  法师初翻「大般若经」时说﹕
  然法师翻此经时﹐汲汲然恒虑无常﹐谓诸僧曰﹕「玄
  奘今年六十有五﹐必当卒命于此伽蓝
  153页
  。经部甚大﹐每惧不终﹐人人努力加勤﹐勿辞劳苦。
  」
  若以显庆五年(六六○)为六十五岁﹐则至麟德元年正六十九
  岁。这一说另有「塔铭」的明文加以证实﹐梁任公曾主张此
  说颇力。
  综上所述﹐可以归纳如下﹕
  依「旧唐书」﹐有五十六岁﹑五十九岁两说﹔
  依慧立所记﹐有六十一岁﹑六十二岁﹑六十七岁﹑六十
  八岁﹑六十九岁五说﹔
  依道宣所记﹐有六十三岁﹑六十五岁﹑六十六岁三说﹔
  依冥详所记﹐有六十四岁一说﹔
  依刘轲所记﹐有六十九岁一说﹔
  据玄奘法师自己所说﹐亦有六十五岁﹑六十七岁﹑六十
  八岁﹑六十九岁四说。
  ----玄奘法师的享年﹐竟有如此多的不同说法﹐而近代
  主张「六十三岁」「六十五岁」「六十九岁」的﹐只不过是
  就冥详﹑道宣﹑刘轲三家的纪录附加一点旁证以成其说而已
  。
  吕先生在「玄奘略传」一文中﹐对于玄奘法师的在世之
  年采用「六十五岁」一说。我虽然不同意这一见解﹐但他应
  用玄奘法师的表文来作证﹐这一证据的提出对于玄奘法师生
  年问题的解决具有积极的意义。事实上﹐玄奘法师的享年﹐
  总不外是上面所举的十说或十一说中的某一说﹔问
  154页
  题在于﹕我们要怎样去研究分析﹐肯定它﹐使它有压倒其余
  十说的说服力。毫无疑问﹐十一说中只可能有一说是真实的
  。我们在下面先根据一些可靠的资料确定玄奘法师的年龄的
  可能数值范围。这个范围(或限度)确定以后﹐则有些异说也
  就不攻自破了。然后再研究在这个范围以内那一说可以成立
  。
  二﹑奘师年龄不能小于「六十八岁」
  在上举的十种异说中﹐六十九岁说可以说是玄奘法师年
  龄的最高限度﹐现在如能确定一个最低限度﹐问题就较易解
  决了。上面已经可以看出传述玄奘事迹的道宣﹑冥详﹑刘轲
  ﹑慧立﹑智升等几乎每个人的记载都有互相矛盾的几种说法
  ﹐似乎都可以成立一说。由于这些记述的史料价值是同等的
  ﹐这就很难从他们的不同的说法的比较中得到任何结论。所
  幸在慧立的「慈恩传」中收有很多玄奘法师的「表启」﹐另
  外日本「续藏经」所收「大唐三藏玄奘法师表启」和旧抄本
  「慈恩寺沙门玄奘上表记」﹐这些表启有绝大可能都出自玄
  奘法师自己之手﹐所以是解决他一生行事的最重要的原始资
  料。从这些资料当中有关自述「行年」的文字来看﹐他的年
  龄不能小于六十八岁﹐也就是说可能等于或大于六十八﹐六
  十八岁是他年龄的最低限度。下面我们就分别摘录原文﹐加
  以分析和解释。
  155页
  (一) 玄奘自长安西行﹐首先到高昌国。到达高昌的时
  间也只有贞观二年(六二八)说和三年说(六二九)的不同。下
  面我们就要考证他实在是贞观一﹑二年间到高昌的。现在暂
  依贞观「三年」说来计算。他在离开高昌时曾因高昌王曲文
  泰的馈赠丰厚﹐上启致谢﹐其中有一句说﹐
  玄奘宿因有庆﹐早预缁门﹐负笈从师﹐年将二纪(「
  慈恩传」卷一)。
  这句话清楚的说他自从入缁门以后快要有二十四年了。他出
  家之年也有十一岁和十三岁二说(下文将考订实为十二岁受
  度)。这「将二纪」姑以二十三年计﹐如取十三岁出家﹐则
  此年(六二九)当为三十六﹑七岁﹐算到麟德元年则有七十一
  ﹑二岁﹐这超过上面所说的最高限六十九岁了。如取十一岁
  出家﹐顺此算到麟德元年﹐则有六十八﹑九岁。因此﹐根据
  这一条数据﹐六十八岁是玄奘法师年龄的一个最低限。
  (二)玄奘法师从西域回到长安的时候﹐是贞观十九年(
  六四五)正月二十四日。这一年﹐若用六十三岁说﹐则为四
  十四岁。若用六十五岁说﹐则为四十六岁。传纪玄奘在二月
  己亥第二次和唐太宗见面﹐太宗对他「迎慰甚厚」。在他对
  太宗说了些称颂的话之后﹐太宗说﹕
  「此自是师长者之言﹐朕何敢当也」(「慈恩传」卷
  六)。
  我们想﹐当太宗第一次和玄奘法师见面时﹐玄奘法师的年龄
  太宗一定是要问的。这是中国旧社会中上一点年岁的人「相
  逢问年」已经成为一定的社交习惯了。贞观十九年时﹐太宗
  已四十九岁。
  156页
  如果玄奘法师的年龄不比太宗大(最低限度也是大月份)﹐那
  末﹐太宗以帝王之尊不会失言而称对方为「长者」的。这条
  数据也说明玄奘法师至少要和太宗同年﹐也就是说他在世之
  年不能小于六十八岁。
  (三)显庆二年秋﹐九月二十日﹐玄奘法师上表请入少林
  寺翻译﹐其中有一句说﹕
  而岁月如流﹐六十之年飒焉已至(同上传卷九)
  这一年﹐依六十三岁说﹐玄奘法师是五十六岁。依六十五岁
  说﹐当是五十八岁。如果这样﹐他怎会说自己「六十之年﹐
  飒焉已至」呢﹖「 六十之年」的含义﹐将在下面还有分析
  ﹐即使以本年为六十岁﹐那末他在世之年也只能是六十七岁
  ﹐而六十五岁等说是不能成立的。
  (四)同月二十一日﹐高宗览表下敕不许。玄奘法师奉敕
  之后又进启称谢。其中﹐因见高宗手敕书法精妙﹐有一句话
  说﹕
  不谓白藏之暮﹐更睹春葩之文。
  「尔雅」(上)说﹐「秋为白藏」(释天)。中国过去以百年为
  人生之大齐﹐所谓﹐「白藏之年」就是泛指五十一到七十五
  岁这一段时期。折中取半﹐「白藏之暮」也就是泛指六十二
  岁以后的年纪。由这一条资料看﹐他的在世之年就不能比六
  十八岁小了。
  (五)龙朔三年(六六三)冬十月二十三日翻译「大般若经
  」六百卷成。在十一月二十三日﹐玄奘
  157页
  法师令弟子窥基奉表上闻﹐请御制经序。表文中有一句话说
  ﹕
  但玄奘年垂七十﹐劳疹屡婴﹐恐先朝露﹐无酬天造。
  这一年(六六三)﹐若用六十三岁说当是六十二岁﹐若用六十
  五岁说则是六十四岁。我想﹐无论怎样把「垂」字的意义加
  以扩大﹐但六十二岁或六十四岁的人总不会自称为「年垂七
  十」的。
  从上面五条数据来看﹐玄奘法师的生年无论如何都不能
  是六十五岁﹐更不能是六十三岁。从而大体上可以推定﹐他
  的生年是不可能小于六十八岁的。
  三﹑「行年六十」和「六十之年」
  虽然上面由玄奘法师自己的话证明了他的生年不会小于
  六十八岁﹐但是玄奘法师在他的另外一个表文中却有一句话
  ﹐这一句话是曾经成为主张六十五岁说的一个最有力的旁证
  。为此﹐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不加以分析和研究。原来玄奘法
  师在显庆二年春二月﹐随唐高宗到洛阳宫﹔夏四月又随高宗
  避暑明德宫﹔秋九月二十日上表请入少林寺翻译﹐高宗手敕
  不许(见上文)。次年(显庆三年)正月玄奘法师又随高宗还西
  京(长安)﹔秋七月奉敕徙居西明寺。大约到显庆四年八﹑九
  月间玄奘法师上了一个「重请入山表」请高宗允许他到玉华
  宫翻译「大般若经」。表中有一段话说﹕
  158页
  自奉诏翻译一十五年﹐夙夜匪遑﹐思力疲尽。行年六
  十﹐又婴风疹﹐心绪迷谬﹐非复平常﹐朽疾相仍﹐前
  途讵几。
  这一段话﹐单从表面上看﹐真是「六十五岁」说的一个最有
  力的证据。据说这个表是显庆四年八﹑九月间上的。这一年
  是「行年六十」﹐行者﹐且也。那末﹐他在显庆四年是「且
  六十岁」了﹐由此算到麟德元年正好是六十五岁。
  可是﹐玄奘法师在上二年(显庆二年)的第一次「请入山
  表」中已经说他「六十之年﹐飒焉已至」了。过了三年﹐年
  纪更大了﹐反而要说他「且六十」岁﹐这种情况是不可能的
  。因此﹐「行年六十」绝不能以「且年六十」的解释。
  那末﹐这句话应当怎样来理解呢﹖问题的解决仍在前后
  两次上表的两句话里﹐兹将它并列在下面来对照一下﹕
  显庆二年﹕「六十之年﹐飒焉已至。」
  显庆四年﹕「行年六十﹐又婴风疹。」
  这一比较﹐就立刻可以断定﹐所谓「行年六十」不过是指以
  「六十」起首的年岁(六十一﹑二﹑三等等)。这正同英语中
  说at one sixties 的说法一样﹐可以指一个六十至六十九
  的年纪﹐所谓「六十之年」也应当这样解释。这就是说﹐是
  两种说法﹐并不是指某一年是六十岁﹐而是泛指
  159页
  六十至六十九岁的一段期间。若不是这样理解﹐则前后两句
  话的矛盾实在无法解决。这种泛说年龄的方式﹐在口语中还
  是存在的。如说「某人已经是六十岁的人了」﹐也口语指大
  于六十岁而言。这里还有事实证明此一解释。
  「慈恩传」卷九说﹕
  (显庆元年)法师少因听习﹐及往西方步凌山﹑雪岭﹐
  遂得冷病﹐发即封心﹐屡经困苦。数年以来﹐凭药防
  御得定。今夏五月﹐因热追凉﹐遂动旧疾﹐几将不济
  ﹐道俗忧惧。中书闻奏﹐敕遣供奉上医尚药奉御将孝
  璋﹐针医上官琮专看﹐所须药皆令内送。北门使者日
  有数般﹐遣伺气候﹐递报消息。乃至眠寝处所﹐皆遣
  内局上手安置﹐其珍惜如是﹐虽慈父之于一子不过也
  。孝璋等给侍医药昼夜不离﹐经于五日方损﹐内外情
  安。
  这是多么厉害的大病﹗到第二年冬(显庆二年)﹐旧病复发。
  同传卷九说﹕
  法师时在积翠宫翻译。无时暂辍﹐积气成疾。奏帝﹐
  帝闻不悦﹐即遣供奉内医吕弘哲宣敕慰问法师。法师
  悲喜不已。
  从这些事实可知他自显庆元年(依六十九岁说﹐玄奘正
  六十一岁)以后就是旧病时发了。所以到显庆二年九月初次
  上表请许入山时就说﹕「顷年以来﹐更增衰弱﹐顾阴视景﹐
  能复几何。即资粮未充﹐前途渐促﹐无日不以此伤嗟。笔墨
  陈之不能尽也。」又说﹕「所以朝夕是期(早晚可死)﹐无
  160页
  望长久﹐而岁月如流﹐六十之年﹐飒焉已至。念兹遄速﹐则
  生涯可知。」以后疾病又发﹐到显庆四年秋上表重请入山﹐
  说到﹕「自奉诏翻译﹐一十五年﹐夙夜匪遑﹐思力疲尽﹐行
  年六十又婴风疹﹐心绪迷谬﹐非复平常﹐朽疾相仍﹐前途讵
  几。」这种口气﹐正是指自显庆元年六十一岁以来﹐屡发大
  病而说的﹐那里是说「年且六十」又婴疾疹﹖即使不把「行
  年六十」或「六十之年」解释为泛指以六十开头的年岁(六
  十至六十九)﹐那末根据实际情况﹐「行年六十」也应当指
  显庆元年五月初次旧病大发「几将不济」那回事。依六十九
  岁说﹐显庆元年是六十一岁﹐正是六十之年已至的情况。
  于此可知﹐所有玄奘的在世之年小于六十八岁的说法﹐
  都是不能成立的。
  四﹑奘师世寿应为六十九
  在「传」﹑「状」﹑「铭」﹑「录」中﹐关于玄奘的生
  年异说太多了﹐而且同一记述中就有几种不同说法并存。这
  些异说的时间辐度太大了(自五十六岁至六十九岁)﹐而且自
  六十一至六十九的九个数目中﹐每一个数目都可以成立一说
  。现在除了从这些数目中得到玄奘法师年龄的一个最低限(
  五十六岁)和最高限(六十九岁)以外﹐别的什么也没有。为
  此﹐只好从玄奘法师自己的文字中来寻求这个问题的解决。
  经过上面的推考﹐玄奘法师的年龄是不能小于六十八岁的。
  当然﹐上面的
  161页
  六条资料﹐只能确定一个下限。事实上﹐每一条资料都没有
  明确说明他在某一年正好是多少岁。但是﹐一个下限毕竟是
  可以肯定了。因此﹐剩下来的只是一个在六十八和六十九两
  个数字中决定其一的问题了。
  我之所以主张采用六十九岁一说。这是因为﹕首先﹐根
  据「慈恩传」卷十中﹐记述显庆五年(六六○)玄奘法师翻译
  「大般若经」之初﹐有「玄奘今年六十有五」的一番话。这
  是在四年以来「劳疹屡婴﹐思力疲尽﹐朝夕是期﹐无望长久
  」的情况下﹐又面临二十万颂这样大的一部经典要从事翻译
  的时候说的。所谓「经部甚大﹐每惧不终﹐人人努力加勤﹐
  勿辞劳苦」﹐正是他在工作伊始以实际情况勉励众人的话。
  准此﹐显庆五年为六十五岁﹐到麟德元年正六十九岁。道宣
  「续高僧传」卷五﹐以这句话为麟德元年所说﹐因而构成六
  十五岁一说。由上面的推考﹐这一说非加以摒弃不可了。大
  家知道﹐道宣自玄奘法师迁到玉华宫翻译「般若」之后﹐即
  与他分离﹐他的这一段记录的确实性是值得商量的。而且﹐
  麟德元年(六六四)「大般若」已翻译成书(按「大般若」译
  成于前一年冬十月二十三日﹔再说这样的话有何意义。
  其次﹐刘轲的「塔铭」比较晚出(八三七)﹐当时道宣﹑
  慧立﹑冥详等这些异说都已存在。「塔铭」是勒之金石﹐传
  诸不朽的东西﹐应当是比较慎重的。铭文之不从冥详的六十
  三岁﹑道宣的六十三﹑六十五﹑六十六岁﹐慧立的六十一﹑
  六十二﹑六十七﹑六十八岁诸说﹐而独取六十九岁
  162页
  这一纪载﹐是一定经过博访广询﹐研究抉择以后才决定的﹔
  另外﹐上面所引的「年将二纪」「年垂七十」「白藏之暮」
  等语句﹐和太宗以「长者」称呼玄奘法师﹐都是这一说的有
  力保证。古人行文﹐虽然有时简洁难明﹔但是﹐仔细分析起
  来﹐在语气轻重之间仍然是极有分寸的。因此﹐六十九岁一
  说在十一种异说中可以说居于绝对的优势。
  下面研究玄奘的出家年代﹐这一问题的解决亦可以补充
  证明六十九岁说法的成立。
  五﹑奘师的出家年代
  玄奘法师出家的年代﹐过去存在两种说法﹐即十一岁说
  和十三岁说。现在﹐综合道宣和慧立的记载来看﹐事实上记
  载并没有矛盾。而两说之所以产生﹐完全是因为要配合玄奘
  生年的六十三岁或六十五岁说﹐而就道宣和慧立原文中的两
  个数字任意取用其一﹐而加以特殊的理解的。若是不深入体
  察实际情况﹐而仅仅并凑数字来证实某一种说法﹐是不能解
  决问题的。
  玄奘法师自十一岁以至十三岁的这一段出家经过﹐道宣
  和慧立的记载互有详略。这里把两家记载的主要部份﹐分别
  摘录在下面并加以诠释研究。
  (一)「续高僧传」卷四说﹕
  兄素出家﹐即长捷法师……住东都净土寺。以奘少罹
  窈酷﹐携以将之﹐日授精理﹐旁兼
  163页
  巧论。年十一﹐诵「维摩」﹑「法华」。
  这一段话和上文联系起来(参原书)就是说「他的哥哥长捷法
  师﹐住在东都(洛阳)的净土寺。」他的父亲(陈慧)在解官以
  后﹐因他年少失母(﹖)﹐所以把他带给他的哥哥。他的哥哥
  每天教授他内典精理﹐兼习外学巧论。他在十一岁时﹐就已
  读诵「维摩经」和「法华经」了。
  慧立在「慈恩传」中﹐有和这一段大体相同的记载。如
  ﹕
  其第二兄长捷先出家﹐住东都净土寺﹐察法师堪传法
  教﹐因将诣道场﹐教诵习经业。
  对于后一段话﹐要注意的两点﹕第一﹐它不提到十一岁这个
  数目。第二﹐慧立的记载是经过彦悰在垂拱四年(六八八)整
  理(参糅叙次﹐错综本文)过的(见原书序)。
  (二)「续高僧传」接着说﹕
  东都恒度﹐便预其次。
  「慈恩传」也说﹕
  俄而有敕﹐于洛阳度二七僧。时业优者数百﹐法师以
  幼小不预取限﹐立于公门之侧。时使人大理卿郑善果
  有知士之鉴﹐见而奇之﹐问曰﹕「子为谁家﹖」答以
  氏族。又问曰﹕「求度耶﹖」答曰﹕「然。但以习近
  业微﹐不蒙比预。」又问﹕「出家意何所为﹖」答曰
  ﹕「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果深嘉其志﹐又贤
  其器貌﹐故特而取之:
  164页
  两者叙事除了一详一略而外﹐主要的歧异点在于一个说是在
  例行度僧(恒度)中被取﹐一个说是在特敕度僧并有专使主持
  之下被取。基本上﹐是有被度为僧这一回事的。
  (三)被度为僧以后﹐道宣的记载说﹕
  自尔卓然梗正﹐不偶时流﹐口诵目缘﹐略无间缺。…
  …时东都慧日﹐盛弘法席﹐「涅槃」﹑「摄论」﹐轮
  驰相系。每恒听受﹐昏明思择。僧徒异其欣逢﹐每其
  风素﹐爱敬之至﹐师友参荣。大众重其学功﹐弘开役
  务。时年十五与兄住净土寺﹐由是专门受业﹐声望逾
  远。大业余厉﹐兵饥交贸。……
  慧立的记载说﹕
  即得出家﹐与兄同止。时寺有景法师讲「涅槃经」﹐
  执卷伏膺﹐遂忘寝食。又学严法师「摄大乘论」﹐爱
  好逾剧﹐一闻将尽﹐再览之后无复所遗。众咸惊异﹐
  乃令升座复述﹐抑扬剖畅﹐备尽师宗﹐美闻芳声﹐从
  兹发矣。时年十三也。其后隋氏失御﹐天下沸腾﹐…
  …。
  上面就是道宣和慧立叙述玄奘法师出家的这一段经过。如果
  不把这一段经过加以分析﹐则从道宣的纪述看来好像是十一
  岁出家﹐从慧立的文字看来又好像是十三岁出家。现在把两
  家的文字对照比较﹐就可以看出这一段经过(十一至十三岁)
  实在可以分成三个段落。
  第一﹐道宣所说十一岁﹐是指玄奘法师随兄住净土寺读
  「维摩」﹑「法华」的时候。
  165页
  第二﹐敕度为僧的事在十一至十三岁之间。究竟是那一
  岁﹐传上没有明说。但是我们看慧立所记﹐十三岁时他已经
  登座﹐复讲「涅槃」和「摄论」了。而这两部经论﹐又是出
  家以后才学习的﹐全部听受以至复讲不可能在同一年内完成
  ﹐所以出家之年不能在十三岁﹐又他在十一岁读「维摩」和
  「法华」﹐对于一个十一岁童子来说﹐这两部经也够一年读
  的了。两家的记述﹐既然都没有明标受度之年﹐由实际情况
  推考﹐则出家之年当在十一岁读「维摩」和「法华」之后﹐
  十三岁复讲「涅槃」﹑「摄论」之前﹐即十二岁。
  那末﹐他在十二岁官度为僧的这件事应当在那一年呢﹖
  这里面包含着人事﹑地点和有敕度僧三个问题。
  先说人事。慧立记载他是在大理卿郑善果主持下受度出
  家的。关于郑善果﹐「唐书」立有专传(「旧唐书」卷六二)
  ﹐他的母亲(崔氏)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母﹐「隋书」也为
  立传。郑善果在开皇初拜沂州刺史。炀帝即位转鲁郡太守﹐
  炀帝因为他居官俭约﹐莅政严明﹐所以得和武威太守樊子盖
  同被考为天下第一﹐再迁为「大理卿」﹐这正是大业初年的
  事情。
  其次﹐地点问题。净土寺本为后魏时立﹐原在洛阳东城
  毓材坊。大业四年﹐因外郭城(隋名罗郭城﹐唐长寿二年改
  名金城)筑就﹐迁净土寺于外郭城东面中门(名建阳门)内。
  但在迁寺以前(大业四年前)﹐和郑善果的家是很近的。郑善
  果宅在景行坊﹐和净土寺所在毓材坊的位置关
  166页
  系如下图﹕
  ──────┬──────┬──────
  │ │ 毓材
  景 行│ 时 邕│
  ───────┴──────┴─────────
  ────────────────────────
  漕 渠
  据此﹐按照当时分派使人在各寺度僧的情况来推想玄奘之在
  净土寺受度为僧﹐当在净土寺迁移之前(即大业四年前)。事
  实上﹐隋炀帝确实是在大业三年下敕度僧的。
  第三﹐时间问题。据道宣的记载﹐好像玄奘是在东都例
  行度僧的情况下出家的。但在隋代没有关于常年恒度的制度
  ﹐而慧立所述「有敕度僧」﹐倒的确是事实。考隋炀帝于大
  业元年三月下诏营建东京﹐大业二年正月辛酉东京成﹐三月
  庚午炀帝发自江都﹐四月庚戌入东京﹐立道场﹐设无遮大会
  ﹐度士女百二十人为僧尼。(以上见「隋书?炀帝纪」﹑「
  资治通鉴」及「释氏稽古略」)。次年﹐下诏度僧。「佛祖
  统纪」卷三九及「释氏稽古略」卷二说﹕
  (大业)三年正月﹐诏天下州郡七日行道﹐总度千僧。
  上亲制愿文﹐……(据「广宏明集」卷三五﹐此敕正
  月廿八日下)
  大业年间明诏度僧﹐只有这一次。到大业五年就下诏﹐「天
  下僧徒无德业者﹐并令罢道﹕寺院准僧量留﹐余并毁折」。
  由此可见﹐如果依六十五岁说﹐十一岁应在大业六年﹐正当
  炀帝下诏「罢
  167页
  道﹐毁寺」之后﹐还要出家是不可能的。(参见「高僧传〔
  二二〕昙迁传」)
  现在再看当时玄奘参加的奉敕度僧一事﹐由当时考绩为
  天下第一的名吏大理卿郑善果主持﹐就知那一次不是什么例
  行的「恒度」(大业初是否有恒度﹐尚成问题)﹐而一定是大
  业三年(六○七)的﹐「有敕度僧」。根据上文﹐玄奘出家时
  年龄的研究结果﹐玄奘本年为十二岁﹐算到麟德元年卒时﹐
  正六十九岁。这是六十九岁说的契合事实的又一个证据。
  六﹑奘师的西行年代
  关于玄奘法师动身西行的年代﹐除了「广宏明集」卷二
  二所收玄奘的一个「表启」以外﹐其它各种记载除了月份有
  些差异以外﹐年份大体是一致的。现在把有关的资料摘录几
  种在下面﹕
  (一)「遂以贞观三年四月﹐冒越宪章﹐私往天竺。」贞
  观十七年末或十八年初﹐玄奘在于阗上表(见「慈恩传」卷
  五)。
  (二)「以贞观三年仲秋朔旦﹐褰裳遵路﹐杖锡遐征。」
  (「大唐西域记」卷十二)
  (三)「会贞观三年时遭霜冷﹐下敕道俗﹐随丰四出﹐幸
  因斯际﹐径往姑臧﹐渐至炖煌。……展转因遁﹐达高昌境。
  」(「续高僧传」卷四)
  (四)「故以贞观三年季春三月﹐吊影单身﹐西寻圣迹﹐
  初从京邑(长安)。渐达沙州。」(道世
  168页
  「法苑珠林」卷九)
  (五)「贞观三年秋八月﹐将欲首涂﹐又求祥瑞。」(「
  慈恩传」卷一)
  另外﹐「行状」和「塔铭」所举出行年份相同﹐不具录。由
  这些记载的一致看来﹐玄奘在贞观三年开始自长安出发西行
  ﹐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了。最初提出异议的据我所看到的国内
  材料﹐只有梁任公对此发生过意见﹐还有支那内学院旧校刻
  本「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系此事于贞观元年﹐但新校本又
  改为贞观三年了。另外冯承钧先生的「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
  丛(五编)」﹐在注文中曾提一下说﹐「应为六二七年」(即
  贞观元年)﹐但未说明理由。因此﹐对于这一个问题﹐只可
  能说是过去曾发生一点波折。吕先生在「玄奘传略」的「注
  四」中对于这个问题提出一种新的看法﹐并改定玄奘自长安
  西行之期为贞观二年。
  事实上﹐玄奘法师在自己的表文和自撰的「大唐西域记
  」(辩机录)中所说的年代是有很大的问题的。现在就来研究
  这一件事实究竟应当怎样。
  在道宣和慧立的记载中所提到的四件事可以作为解决这
  个问题的重要线索。即﹕(一)他是因为当时霜俭﹐有敕道俗
  四出就食时﹐方乘机离开长安的﹔(二)他在凉州曾会见凉州
  的都督李大亮﹔(三)他到素叶城曾碰到突厥的叶謢可汗﹔(
  四)他先到可汗衙(牙)所﹐等到可汗游猎回来再谒见的时候
  ﹐有汉使来通国书和信物。
  169页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霜俭是那一年发生的﹐它的严重性
  如何﹐是否到了要使关中道俗四出就食的程度。
  据「旧唐书?太宗本纪」﹐贞观元年夏﹐「山东诸州大
  旱﹐令所在赈恤﹐无出今年租赋」。到了八月﹐「关东及河
  南陇右沿边诸州霜害秋稼」。九月辛酉﹐「命中书侍郎温彦
  博﹑尚书右丞魏征分往诸州赈恤」。据「新唐书」说﹐同年
  十月丁酉﹐「以岁饥减膳」。据「资治通鉴」说﹐「元年关
  中饥﹐米斗值绢一匹」。由此可知﹐关中因霜而闹饥荒﹐皇
  帝要减膳﹐老百姓要卖子女﹐实在是贞观元年的事情(唐代
  关中的粮食本来大部份是靠关东河南及陇右供给的)。其后
  两年虽然也有灾﹐(贞观二年蝗﹐三年旱﹐见「资治通鉴(贞
  观四年)论」)﹐但对关中没有产生这么严重的影响。这个情
  况虽然不能就此断定玄奘法师是贞观元年自长安西行﹐但是
  ﹐却决定了一个界限﹐即玄奘应该是在贞观元年八月霜害秋
  稼以后才离开长安的。
  其次﹐他到凉州时﹐凉州的都督是李大亮。李大亮是初
  唐一个有名的战将﹐武德年中曾以安抚使的身份擒张善安(
  六二五)﹐破辅公柘﹐后来在凉州都督任上又随李靖破吐谷
  浑﹐曾因为人忠直﹐受太宗手诏的褒美。凉州在武德初年﹐
  本为刘轨所据﹐唐平其地﹐即以长乐王李幼良为凉州都督。
  因他侵暴百姓﹐并与羌胡互市﹐贞观元年闰三月令宇文士及
  驰驿代之。夏四月癸巳赐幼良死。九月辛酉宇文士及征回﹐
  为殿中监。所以李大亮之为凉州都督是贞观元年九月辛酉以
  后的事
  170页
  情(以上见新﹑旧「唐书」高祖纪﹑太宗纪﹑宇文士及及李
  大亮传)。这又是确定一个界限﹐就是玄奘法师之在凉州看
  见李大亮﹐只能是贞观元年九月辛酉以后的事情。
  再次﹐玄奘到了素叶城遇见西突厥的叶护可汗。这个叶
  护可汗从玄奘传所述的情况来看﹐只能是在武德中即与唐朝
  通使建交的「统叶护可汗」。据「通鉴考异」﹑「实录」中
  均作「叶护可汗」﹐「统」字是修唐史者所加。但是根据新
  ﹑旧「唐书」和「资治通鉴」﹐这个「叶护可汗」是在贞观
  二年末死的(「通鉴」系此事于十二月)。梁任公曾在「新唐
  书?薛延陀传」中发现此项记载﹐矜为刱获。实际上﹐「旧
  唐书(卷一九九下)铁勒传」中已记此事了。他死了以后﹐内
  部马上分裂了﹐互相攻战。「旧唐书」卷一九四下说﹕
  太宗闻统叶护之死﹐甚悼之﹐遣赍玉帛至其死所祭而
  焚之。会其国乱不果至而止。
  请看﹐连太宗要派使者去吊祭﹐也因其国乱而不果行了
  。这必然是贞观三年的事情。
  复次﹐玄奘法师在叶护卫所参见叶护的时候﹐看见有汉
  使来通国书和信物。如果他真是贞观三年以后才到突厥﹐则
  由上面所说的西突厥的情况看来﹐当时太宗想派使臣而不果
  ﹐玄奘怎么会在那里遇见唐朝的使臣呢﹖
  本文不是研究西突厥的历史﹐对于「叶护可汗」的死和
  他死的前后数年中内部的情况和与唐朝的关系不拟详述。幸
  有新﹑旧「唐书」和冯承钧先生所编译的「西突厥史料」可
  以参考。只要
  171页
  把玄奘法师所遇到的叶护可汗以及在活国所遇见的叶护可汗
  长子呾度没的情况一研究﹐就可以知道他所看见的那一位叶
  护可汗﹐只可能是死于贞观二年末的叶护可汗了。另外﹐一
  条最明显有力的证据就是「大唐西域记」卷一缚喝国中的一
  段记事。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在玄奘法师的文字中「叶护可汗
  」和「肆叶护可汗」的分别是极清楚的。
  因此﹐他由长安以至素叶城这一段行程﹐只能是在贞观
  元年八月到贞观二年十二月这一段时期内完成﹐绝不能延伸
  到贞观三年以后才到素叶城。我国过去史书上的丰富而翔实
  的记载﹐真是太可贵了。这几项数据中如果缺乏一种﹐迟生
  于玄奘一千三百年的我们是无法解决这已成「千古定案」的
  问题的了。
  现在﹐他的这一段行程﹐可以根据慧立的记载﹐大致给
  他排定﹐玄奘法师是在贞观元年八月间离开长安﹐九﹑十月
  间在凉州遇见李大亮﹐以后在高昌过冬﹐大概在贞观二年春
  夏之交﹐在素叶城碰上西突厥的叶护可汗在那里打猎(畋游)
  ﹐并见到汉使及信物。同年末﹐叶护可汗被杀而死。
  事实上﹐从玄奘法师在贞观十八年初在于阗所上的表中
  ﹐也可以证明他实际是贞观元年动身西行的。表中说他﹐「
  历览周游﹐一十七载」﹐如果是贞观三年秋八月动身去﹐那
  末来回只不过十四年多一点﹐怎能说是一十七载呢﹖
  172页
  在他的生平和西行之年决定以后﹐他在离开高昌时给曲
  文泰的启中的一句话﹐所谓「玄奘宿因有庆﹐早预缁门﹐负
  笈从师﹐年将二纪」也就可以得着解释。从他在大业二年(
  六○六)十一岁时在净土寺学经﹐算到贞观二年(六二八)共
  二十三年﹐正是符合「年将二纪」(二十四岁)的情况。如果
  用六十五岁说﹐则他十一岁时为大业六年(六一○)﹐即使识
  为他在贞观三年(六二九)在高昌上表﹐前后也不过二十年﹐
  怎么可以说成「年将二纪」﹖
  以上从事实方面证明玄奘法师贞观三年开始西行说不能
  成立﹐并从有关史料推出他的西行开始之时只能安排在贞观
  元年秋霜俭至贞观二年冬叶护可汗死这一段时间内。这个期
  限还可以更缩短一些﹐即他自凉州遇李大亮以至到素叶城遇
  叶护可汗的时间﹐只能安排在贞观元年九月辛酉以后至贞观
  二年夏初这七八个月的时间内。这样一来﹐问题就很清楚﹐
  他是只能在贞观元年仲秋启行而不可能在任何其它的时间。
  这是根据历史事实推出的结论﹐是否有成文的纪录来补充支
  持这一论点﹖这种证据是有的﹐在道宣编集的「广宏明集」
  (卷第二二)中著录玄奘法师在译完「菩萨藏经」和撰成「西
  域记」之后﹐所上的「请御制三藏圣教序表」一文中说﹕
  沙门玄奘言﹕奘以贞观元年往游西域﹐求如来之秘藏
  ﹐寻释迦之遗旨﹐总获六百五十七部。
  这是最原始的史料。这个「表」是与「西域记」同时上
  奏的﹐由此可知﹐传本「西域记」中贞观
  173页
  三年的「三」乃「元」之误﹐行草形近而讹。或本传先误﹐
  传刻「西域记」者又以讹传讹﹐遂造成千古疑案。我认为﹐
  通过上面的疏通证明﹐玄奘法师西行之年确定在贞观元年是
  确无可疑的﹗
  剩下的还有一个「月份」问题。
  我认为「西域记」的「仲秋朔旦」一说﹐出于奘师的审
  订而且合于史实﹐是可据的。其余「三月」「四月」二说不
  能成立。
  从上述各种资料把他西行的年代确定了﹐则传中记他在
  各处学法的全部时间安排也就没有问题。若如「慈恩传」记
  他在迦湿弥国从僧称学法两年﹐又在那仆底国从调伏光学法
  十四个月(应为四月﹐另文专考)等等﹐就无从安插在整个行
  程中去了。
  最后﹐「旧唐书」记载玄奘「是洛州偃师人」﹑「显庆
  六年卒」﹑「年五十六」的说法﹐当然不能成立。其致误之
  因﹐可能是作者没有参考道宣﹑慧立﹑刘轲﹑智升等人的着
  作﹐是否只在宫廷档案内看到玄奘法师的「谢高昌王启」和
  在于阗「上太宗表」两文以为贞观三年(三字为元字误泐已
  详上文)就到达高昌﹐年二十四。算到显庆六年﹐正好五十
  六岁。就若﹐他一生下来就要出家了。
  大家都知道小说「西游记」中「江流僧」的故事﹐这故
  事成立很早﹐在刘昫没有看到各种僧传的情况下﹐这个传说
  也许会在他的计算年代的事情中发生影响的。由此可知﹐我
  国古代的历史
  174页
  学家虽然为我们留下了非常丰富宝贵的文化遗产﹐但是其中
  还有许多缺点﹐需要我们用科学的考证方法加以鉴别的。
  七﹑结论
  通过上面的分析研究﹐玄奘法师的出生﹑出家﹑西行及
  其享年﹐可以确定﹐他是生于隋开皇十六年(五九六)﹔十二
  岁﹐大业三年(六○七)正月二十八日于洛阳敕度为僧﹔三十
  二岁﹐唐贞观元年(六二七)八月朔旦自长安启程西行﹔五十
  岁﹐贞观十九年(六四五)正月二十四日回到长安﹔六十九岁
  ﹐麟德元年(六六四)二月五日卒于玉华。
  这些年数﹐通过许多有关的史实的分析研究所得出的结
  论﹐因为从史实的本身反映出它的制约力量﹐不可能得出其
  他的结论。从而认为围绕这个一代宗匠的一些年代的纠纷﹐
  可以得到初步的澄清。在这个基础上﹐更进一步研究他西行
  之后﹑留印期间的史实系年等问题﹐会有很大的便利。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