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社会>>正文内容

人间佛教的慈悲观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心培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人间佛教的慈悲观

  心培主讲

  据大智度论卷四十、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五等载,慈悲有三种:(一)生缘慈悲,又作有情缘慈、众生缘慈。即观一切众生犹如赤子,而与乐拔苦,此乃凡夫之慈悲。然三乘(声闻、缘觉、菩萨)最初的慈悲亦属此种,故亦称小悲。(二)法缘慈悲,指开悟诸法乃无我之真理所起的慈悲。是无学(阿罗汉)之二乘及初地以上菩萨的慈悲,又称中悲。(三)无缘慈悲,为远离差别之见解,无分别心而起的平等绝对之慈悲,此乃佛独具的大悲,非凡夫、二乘等所能起,故特称为大慈大悲、大慈悲。

  慈悲观又作慈心观、慈愍观,是多嗔众生观想由予乐拔苦而得到的真正快乐,以对治嗔恚的观法,有三种方法能止息。

  一、以生缘慈来止息违理嗔:

  有些人常常无端发怒,恼害众生,这种嗔相称为“违理嗔恚”或“邪嗔”。

  ◎对治之道:

  应先取至亲的人得到快乐的样子作为观想对象,然后再慢慢扩及怨憎的人,乃至一切众生。可由四个阶段来思惟修行:

  1.第一阶段:先从对我们有恩的人,如现世的母亲或过去世母亲,乃至生生世世的母亲。

  2.第二阶段:再从我们所敬爱的人,如师长等。

  3.第三阶段:然后中间人,即非亲非故,较无缘之人。

  4.第四阶段:最后到自己的仇人或怨敌。

  如是循序渐进,扩展到十方法界一切众生,都成为我们所缘的对象。

  二、以法缘慈来止息顺理嗔:

  在我们被他人恼害的时候,或因自己行善持戒,而对于作恶犯戒的人,往往生起嗔心,这种嗔相称为顺理嗔恚。

  ◎对治之道:

  可由三个阶段来思惟修行:

  1. 第一阶段:应该观想众生都是五蕴和合而成的假有法,因此无一众生可得。

  2. 第二阶段:思惟,既然众生不可得,又那里有持戒毁犯、善恶是非等事呢?

  3. 第三阶段:理应本著慈心爱念,将自己的修行法喜,与众生一齐分享,这样一来,一切是非善

  恶之心不起,嗔心自然就能消除。 ?

  三、以无缘慈来止息诤论嗔:

  《观无量寿经》说:“诸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有些人以为自己所得的法才是对的,别人所说所行都是错的,因此与人诤论时,见他人有违己意,就产生嗔心,是名诤论嗔。

  ◎对治之道:

  可由三个阶段来思惟修行:

  1.第一阶段:应修无缘慈,泯除分别妄想,于一切法,不忆不念。

  2.第二阶段:因此,打从心里就没有计执诤论,又哪里来的嗔恚呢?

  3.第三阶段:所以,就能等视一切众生,以无缘大慈覆护一切众生。

  结语:

  修行慈悲观者,可于行住坐卧中,发大慈悲心,运心作观,忆念众生的恩惠和轮回痛苦,而感发报恩、拔苦的愿心。将今生及过去所修行的所有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并诚心为其祝愿:“当愿众生,亲近三宝,听闻佛法,远离颠倒,离诸妄想,发菩提心,修六度行,同证菩提”。信愿力量不强,观想不出来时,可以不断忆念众生的恩德、痛苦,如此,内在慈悲喜舍能量,便自然由心源流露而出。

  〈参考《佛教丛书》教理?第六篇“五停心观”之慈悲观?星云大师 著〉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