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处生中阴导引.阿赖耶识自解脱’,喻为鸽子归巢之修习导引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处生中阴导引.阿赖耶识自解脱’,喻为鸽子归巢之修习导引:
  “处生中阴”就是我们现在活著的状况-自我们出生起,直到死亡来临之前,都叫做“处生中阴”,这部份大家都很清楚,所以不需要多做解释,我们投胎,从母亲那边出生、然后慢慢成长、健壮,然后慢慢变老、生病、死亡,这个接续不断的过程,就是处生中阴的状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生、老、病、死...等等痛苦,这是无法避免的,不管是谁,不管是男是女,或贫或富,住在任何地方,有怎样高贵的身份,或者俱足学问、容貌...,都要面临这些痛苦,无人幸免!除生、老、病、死四种大苦之外,还有四种小苦如影在侧:(1)怨憎会苦,我们不喜欢的人、会让我们产生痛苦、恐惧的人,我不想遇到他,但偏偏就是遇上了。(2)爱别离苦,我们不想离开自己的亲人或爱人,但为了生活或者某些因素,却不得不分开两地。(3)不欲临苦,不想得到、遇到的事情却遇到了。比如,灾难、病痛..等等不顺的事情谁都不想遇到,但,还是会常常遇到。(4)求不得苦,想得到的事情,如赚大钱、找到好工作、得到好名声、拥有权力、身份..,可是不管如何努力就是得不到;我们人的一生就是这样子,一直不断地生活在痛苦之中。
  我们每个人都想避免痛苦!但,偏偏谁也无法幸免,所以当我们遇上它们时,如何面对和看待它们就变得非常重要!有些比较有智慧的人,当他遇到这些现象时,他有办法平静地接受,可是我们大部分人在面对这些状况时,就非常、非常的痛苦。既然我们都想要避免痛苦,那么就必须先知道引发痛苦的根(因)在那里,然后我们才有能力断除它们!那造成这些痛苦的因是从哪里来的呢?它是从恶业而来的,而恶业的来源是因为有烦恼,我们因为执著于世间法因而产生烦恼,所以才会造恶业!然而,这种对世间法执著而产生烦恼的因,却是因为我执而产生的,所以想要避免所有的痛苦,就必须断除最根本的我执,然后才可以断除我执所散发出来的一切痛苦,因此,佛陀终其一生所说的佛法,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断除我执;我们要断除痛苦,就必须要断除我执,只有断除我执才有办法脱离生死轮回,可是佛陀如果直接就讲解禅修、空性这部份的话,很多人是无法接受的,所以佛陀说了很多方便法,但,整个佛法的最终指向都是为了断除我执而讲的;那么,我们从哪里开始学习断除我执呢?首先,我们必须要行十善业,不造十不善业,这样才能得到善果、才会快乐。我们每个人都想做好事,可是偶尔也难免因为无始以来所累积的习气而有些情绪,那么这些情绪要如何控制呢?世间很多这方面的教授,但,最根本的还是要学习佛法!那么要如何学习佛法呢?那当然就必须闻、思、修次第地学习啦!这是不可避免的。有些人可能因为懒惰、不想思考,因而说闻、思没有意义、浪费时间,修比较重要!可是怎样叫做“修”呢?很多人认为念诵仪轨、念诵佛号就是修!其实,所谓“修”就是将佛陀的教法用在自相续上面!更进一步说,修行大圆满的禅修者,他们是什么琐事都不做的,唯一做的就是禅修!除此之外,我们办些法会、念诵一些仪轨,或者佛号、做大礼拜..,这是比较无法说是真正修行的!因为我们坐在这边,看起来好像是在禅修的样子,其实内心想些什么谁也不知道,我的心中是不是在想-我要如何才赚得了钱?我要如何才可以调服敌人?我要如何才可以把竞争对手打败?..如果是这样的话,就不能算是修行者。
  目前我们所做的都是实修的探讨而不是讲解理论,如果要讲解理论的话,需要很长的时间,可是大家都很忙,而且教材也很有限,假如是在佛学院的话,那的确就是以探讨理论为主;理论很重要,它是我们修行的支持力,或者也可以说是我们修行的本钱,是让我们修行时,清楚、坚固、持久的支持力量,而我们现在讲解的几乎都是修心转念的方式,如何将佛法直接用在实修上,这些是属于经验上的传授,探讨以前高僧们所留下来的经验,所以算不上是理论,因为实修的道理比较简单,而真正佛法的理论是非常细的,不是用简单的思惟就可以了解,大家不要认为-我现在讲的你都听得懂,这就是了解佛法的理论了!佛法的理论是无法全部了解的,因为都是思想,思想再怎么细都有东西可以再延续下去,思想是可以无限延伸的,所以我们研究五十年、甚至一百年,也无法全部透彻,念头相续没完没了,你再怎么研究都有东西,因此有些人想用因明学来分析我们的心灵,这是不会有最后结论的,就好像现在的电脑一样!如果你会操作电脑的话,那么电脑是没有什么东西做不出来的,我常常说:“法界就是这么奥妙!”几百年后的世界是我们无法想像的,我们现在认为非常先进的科技,到那时候却变得没什么了不起,大家要知道,其实这只是法界一个非常细微的部分而已,所以再过两、三百年的话,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就成了古时候了!一直不断地进步、变化,新奇的事物不断涌现,这一切都是我们念头打转的结果,所以佛法的特色是-不要我们通通用念头去分析,“放下思惟”也是佛法的部份,可是,完全不闻思是不行的喔!假如你一点都不闻思的话,是不可能了解佛法的,除非你前世有非常好的修行,或闻思过佛法,否则一点都不闻思佛法的话,那就会像动物一样,动物我们从外表看,它什么都不懂,我们再怎么跟它说,它还是不懂,所以最基本的闻思、学习是绝对必要的,听闻佛法、然后思惟佛法,这样才能产生坚固的虔诚心!
  在金刚乘里,最究竟证悟心性的部分,完全必须依靠虔诚心和恭敬心;对谁虔诚呢?对自己的上师们!那,为什么不是对佛菩萨呢?佛菩萨比较遥远喔!我常常说:“佛菩萨没有办法跟我们讲话!”有些人用掷茭的方式跟佛菩萨沟通,但,这个并不是跟佛菩萨讲话哪,我认为-这是自已跟自己讲话!要和佛菩萨讲话是没有办法的,我们只可以跟具有智慧、慈悲的上师们讲话,他们的动作、声音可以跟我们直接沟通,利益我们,这就是金刚乘的行者们非常注重上师的原因,我们通常说:“佛菩萨的慈悲跟智慧就好像虚空中的太阳一般,而上师就好像放大镜,它可以将阳光的热能聚合起来,直接烧掉下面的纸张!”但,即使上师的直接教授可以灭掉我们的烦恼,这也必须我们愿意吸收、愿意学习,而这在在都需要虔诚心!有些书本里,把放大镜比喻为虔诚心,在上师智慧、慈悲的阳光照耀下,如果我们没有放虔诚心的大镜来聚合教授的话,那么这些慈悲、智慧的阳光对我们也是无用的,通过虔诚心的放大镜,我们就马上可以烧掉烦恼!再打个比喻,我们的虔诚心就好像铁环,而上师的智慧跟慈悲就如铁钩,如果我们具备虔诚心的铁环,那么上师智慧、慈悲的铁钩就可以钩到我们,和我们连结在一起,我们就可以解脱烦恼和痛苦!所以金刚乘最终是必须依靠虔诚心跟恭敬心来成就的;那么这种虔诚跟恭敬心要如何产生呢?必须透过闻思啦!透过听闻和思考之后,你才能完全清楚哪个上师值得信赖和恭敬,不然的话,那种未经闻思的虔诚跟恭敬是短暂的!比如说-我们对某个人一点都不了解,那么我们看广告说他有多伟大、多有智慧就相信他,然而跟他接触之后,发现他讲的话、他的行为..跟广告有很大的差别,当然我们对他的虔诚心就会慢慢地退化,所以透过我们的了解和思考,所产生的虔诚心才会坚固!在工商社会里,大家都要为生存而忙碌,因此我们探讨生命的意义或者修行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但是,台湾是一个佛教很兴旺的地方,人民非常地热心、精进,所以只要方向对的话,是一定会有效果的,因此我们修行的方向一定要对;那么修行的方向要如何才会对呢?这就必须要动脑、思考、研究,才会知道对的方向,万一找错方向的话,那么我们再怎么努力都不会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也就是一生白白的、忙碌的过去而已,所以要闻思,不要不问究理地一头热,一头热地学习佛法是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
  学习佛法另一个思想上的问题,我们要知道-佛法是让我们解脱的,而不是在我们活著时用来解决一些暂时性问题的,它不是解决世间法的工具!有些人说:“现代人想解脱的比较少,求福报的比较多!”一般人所认为的求福报就是求平安、求顺利!不管是工作上、身体上..各方面!其实,这样的人眼光太狭隘了,如果佛法只是用在这方面的话,那真的不是用得很恰当,因为如果只是要求消除现世一些不顺的事情,比佛法更有效的方式还很多,当然,佛法或许也会有一些效果,但它的效果并不是那么快,说不定下辈子,或几百年、几千年后才会成熟,所以我们需要很快速地解决问题的话,用其他方式说不定更快。其实,有些时候我们自己也不清楚-自己是在求福报还是求解脱?通常当我们运势顺的时候迷迷糊糊的、弄不清楚,可是当运势不顺时,问题就来了,我们说:“狐狸尾巴就露出来啦!”心中就开始埋怨或疑问-“我已经很认真在学习佛法、修行佛法了,怎么事情还是这样呢?”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他是为了避免遇到逆境而修行!他口头上说:“不是!”但实际上就是这样,所以我们要常常提醒自己,避免自己堕入这个深坑;因此,我讲的课都没有叫你们要做什么,或者要扩大什么,因为这方面我不专长,尤其现在这个课主要讲的都是禅修;关于禅修,我并不是很有经验,但是,我们可以依照书上面写的练习,在汉传佛教中,禅修是非常流行的,那怎样才是禅修呢?这个大家要知道哦!要不然对“禅”的认知会产生极大的错误!
  我手上这本书是从藏文直接翻译过来的,内容几乎都是在讲禅修,你们可以参考,可是真的要禅修的话,并不是像我们现在短暂的教授,而是必须去依止一位真正具备禅修经验的上师,而且应该长时间闭关学习,这样才会比较有效果!我们现在只可以说是暖身一下而已,我们先暖身一下,以后学习起来就比较容易了解和熟悉,另外,我们要多发愿-“希望我将来或者下一世能成为一位很好的修行者,将来有机会禅修大圆满法!希望藉由这次的闻思种下禅修的种籽!”所以你们买这本书是非常有价值的,这本书不但包含整个佛法的精华,而且外在万法都包含了,生死、轮回跟涅槃都包含了,大家要慢慢看。
  ‘处生中阴,内外决疑,如鸽子归巢之修习导引’
  本章专讲处生中阴如何断除内外疑惑,以及如鸽子归巢的修练方式。
  所谓“内外决疑”就是-我们内、外所有疑惑的地方通通都要断除!砍掉!分辨出来!那么如何分辨呢?听闻佛法、思维佛法、修行佛法,用这三个最基本的方式,才可解决我们对外在与内在的法所有的疑惑。
  “如鸽子归巢之修行”,就好像鸽子白天在外面到处飞,飞累了想休息,那它到什么地方休息呢?到它飞出来的地方!也就是回到它的窝里面休息,那么我们的心到处漂泊、到处攀缘,累了,当然也要回到自己的心窝里面,所以我们学习佛法不要以为是要去某一个地方,其实学习佛法的目的只是为了要回到我们最原始的地方而已,也就是回到我们原始本性-阿赖耶识,轮涅来源的地方!所以这里比喻为鸽子归巢。那么我们要如何回归心性呢?只有闻思和修行佛法才能使我们回归心的本质。
  禅修有“寂止”和“胜观”两个部分;首先,我们必需先练习寂止的部分,修止有很多规定,譬如-身体的姿式要怎样、怎样,因为姿式准确的话,那么内心的定就比较容易产生;我们常说:身直则脉直,脉直则气顺,气顺禅定的境界就会自然生起!这就是禅修者们的身体,为什么都那么直的原因。
  那么我们要如何进入禅修呢?
  (1)身的方面:外在我们必须先放下世俗的事务,譬如-如果你是种田的人,那么你就必须放下农务,如果你是位牧者,就要抛弃畜牧的工作,如果你是位商人,那你就必须停止数字与计算间的活动...,所有的经济活动、所有的工作都要放下,通通不能做!而内在修行的部分,我们现在做的大礼拜、绕塔、持咒..等等也都不能做,都必需放下,密的部分,身体不能动地坐著;以前我在印度的时候看到有些从台湾来的人,他们可以动也不动地坐很久,外表看起来非常的厉害,像佛相一般,很佩服!其次,除了身体不动之外,坐姿是毗卢遮那七支的座法,双腿金刚跏趺座,双手结定印放在脐下,脊椎伸直,小腹要收、贴著我们的脊椎(有些藏文的书本里面没有要求收腹),肩膀要撑开一点,舌尖往上贴,脖子要往下倾一点点,眼睛要观鼻尖,就这样..!这个坐法大家可能都知道,所以我就不多说了;以我个人而言,我是比较没有按照这个指导在做的,因为禅修有“止”跟“观”两个部份,所以有很多不同的教学方式,我以前学习的时候是先学习“观”,因此往后我就以“观”为主,而关于止的方面,是看自己最适合怎样的动作,就这样子做!传统的坐法是这样子没错,但这样子坐的话,如果脚酸得不得了,那么我们的心就反而没办法定下来,本来这些动作是为了帮助我们心定下来的,但,假如因为脚酸而反成为障碍呢?所以还是要善巧啦!当然,什么事都需要不断地自我练习,凡事只要成为习惯之后就不那么困难了,从前高僧们会这样指导我们禅修,一定是有他们的道理的!眼睛为何要看著鼻尖呢?如果我们只是修“止”的话,那么眼睛是闭起来的,现在我们因为要做配合“观”的禅修方式,所以眼睛要微张!有很多人说-眼睛张开,心就没有办法定下来,所以他们将眼睛闭起来,但,各位要知道-这并不是究竟的禅修方式哦!
  (2)语的部分:外在的世间语不能说,要禁语!内在的修行,如念诵仪轨、谈论佛法一样不能做,要禁语!密的部份,如念诵咒语、念诵佛号,这些都要放下!就像琵琶断了弦一样!当..一声就没了!
  (3)意的部分:心的外在部分-对于过去、现在、未来的这些念头,都不要想!心的内在部分-不要观想本尊!密的部分-任何一个念头都不能想!就这样子安住!这就是我们身、口、意最基本的禅修方式。
  各位听到这样的教言,是不是有些疑问:现在很多自称为禅师的人,他们的行为根本就跟这边讲的违背,他的身体到处跑,他的语言讲个不停,仅管讲的都是些好话,念佛、念经、开示、演讲..,但他还是发出声音!而他的思想呢?什么都要想-过去做了什么、现在要怎样、未来要如何..都要想,跟这边所说的禅修完全不一样!这样的人,我们可以称他为禅修大师吗?我认为:这是比较没有办法哦!在西藏,传统上的禅修大师们都是非常简单的,所讲的简单是-外在的东西非常简单,非但住的简单,就连穿的、吃的,都非常简单,而且没有走动,都完全住在一个地方,这样子才可以说是禅修大师。
  想要进入这部份的禅修,需要有经验的老师在旁边教导、闭关三天训练我们的身、口、意!
  因为我们的心是非常野的,它是轮涅的来源,因此称它为“根”!阿赖耶识就是普基识,它是轮回跟涅槃的来源、根基!一切苦、乐都是它决定的,因此我们要把它弄清楚,这非常重要!我们一般人认为-快乐跟痛苦来自于外在,以为有钱就快乐、没钱就不快乐,所以大家都抢著要钱,于是一天二十四小时,都有人在马路上奔波!其实,从钱上面所得的快乐只是部份的快乐而已,如果我们进一步了解的话,快乐与不快乐的根源是心!可是这个观点就各位而言似乎很不符实际喔?大家都以为:“外在物质富裕的话,我们就快乐,不富裕的话,当然无法快乐!”这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实相的原故;我们凡夫执著四种与实相颠倒的观念:执秽为净、执苦为乐、执无常为常、执无我为我!怎么说呢?(1)执秽为净:比如我们的身体,我们每天都洗澡,但还是脏,因为它的本质就是脏,从我们身体九个孔出来的,没有一样是干净的东西,最奇怪的是-我们还会说:“..东西把我的身体弄脏了!”或者“..把我的衣服弄脏了”,其实会弄脏衣服的是你自己的身体!都是我们的身体在污染环境啦!所以身体是最脏的,但是,我们认为身体是干净的!(2)执苦为乐:现在这个社会的人穿衣求精贵、吃用重排场,如果能够满足这些面子问题就觉得很快乐,在座的都是佛教徒,你们在这方面是比较不那么讲究的,但,以大部分人来说,就是这样子,挂个名牌一件衣服几万元,我看这和几百块钱的衣服也差不了多少,但,名牌就比较贵,花多一点钱心里就觉得快乐些,吃也是一样,同样地吃,也不觉得哪样东西特别好吃,但是因为贵,所以大家就吃得津津有味,觉得我今天吃了一个很高贵的东西,很过瘾..,这些都是把痛苦当作快乐!为什么呢?因为你要得到这些就要付出代价啦!只是为了吃、住、穿、用而已,我们就是需要不断地忙碌、担心、找工作、承受压力、..,开销大嘛,当然就得努力赚钱,假如你需求不多的话,当然就不会有经济压力,没有压力当然就轻松、快乐啊!所谓知足常乐就是这样子,所以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知足,但,大部分人都无法办到,这是认知错误的原故-把痛苦当作快乐!(3)执无常为常:认为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永远不变的,包括我们的工作、朋友、配偶..等等,我们希望有一个永久、稳固的朋友,或者一个永远爱我的先生或太太,一个安定的工作..,举凡好事都希望它永远不变,但,这是没办法的,所有一切法每时每刻都在变化!(4)“我”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但,我们大家都认为-“我”是存在的,这些错误的概念导致我们在痛苦的轮回中更加地不安定,所以修行者们不需要外在物质的支撑,也可以快乐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内心中拥有对心性的了解、对心的认知比较清楚,所以对外在的法就比较不在乎,不论汉、藏的高僧们都一样!所以我们要多多研究一下这个“心”!究竟“心”这东西到底是怎么回事?认识它,真有那么好吗?真的能让我们快乐吗?为什么我们一辈子都是忙碌地赚钱,还是痛苦呢?所以我们跟高僧们一样需要好好地研究一下“心”!
  我们通常称殊胜的法为心法,然而,各位要知道:“禅修才是真正的心法!”而其他所做的修行并不是心法,我们有一个要专注、观想的对境,这并不是心法,真正去研究内心的部分才是心法!我们的心就好像野马一样,因此我们想用比较暴力的方法一下子就要抓住它,这是比较没办法的,因为它会受惊吓而跑得更快!所以要抓住这个野马般的心就必须要用很多善巧和方法,才能慢慢地把它抓起来,不然的话,精神状况很容易出问题!不论在汉地或藏地,都有因禅修的方式不正确而精神错乱的,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走火入魔”,所以禅修需要非常多的善巧跟方法,必须要得到有经验老师的教导,不是自己随便看书就成,这部份的学习是比较危险的!我们必需用善巧的方法慢慢地将心摄住,而后禅定才会产生。
  禅定分为有相寂止和无相寂止两种:
  有相寂止
  这部份必须先学习皈依跟发菩提心,在心态上,我们必需一直保持著-我为了让所有众生都得到永恒的快乐,所以我坐在垫子上修习禅定!我们身为一位大乘的佛教徒应时刻持有菩提心-“为了将来有能力对各种不同根器的众生因材施教而勤习佛法。”然后身、口、意三门安适,以毗卢遮那七支座法坐在垫子上修上师瑜珈。
  意守木石:石头、木头..,都可以用来做为观的对境,以帮助心定下来!眼睛不要闭起来,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书中说:“你的心可以定在一幅画上,或者一朵花、一尊佛像上面都可以!”这就是练习有相禅定的方式!练习有相禅定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的心休息;一直以来,我们的心都非常疲惫,不断地忙碌、思考..,所以要让它休息!我们选择一个喜欢的物体,然后将眼睛定在这上面,看著它,心不要向外流散,清清楚楚的,但,也不要过度地专注,因为过度的专注会产生执著,或者幻象,换句话说,如果过度专注在上面的话,心也会变得很累,达不到让心休息的效果!心休息的状态就是不散乱,所以“定”的目的并不是将心或眼睛定在物体上,要记住,我们是为了让心不散乱而修止的!如果你照著教导去做的话,心就可以松弛、舒服!
  悲心道用云:“短时多次修禅定,乐明且能除妄念。”初学禅定时,修习的时间要短,而且次数要多,这样就可以去除我们的妄念!为什么呢?就如我们开车一样,开车的时间过长就容易因疲劳而发生车祸,诵经也是一样,时间太久就容易出错,我们的心通常要不是过度地昏沉,要不就是向外散乱,但,因为修习时间短的原故,所以它就没有机会昏沉跟散乱,又因为次数多的关系,因此不容易出错!要休息下座的时候,不要一下子"蹦"就起来了,要不放逸地、慢慢地、轻松地起来,所有的动作都要慢,心和行为要合一,就好像头部受伤的时候,嘴巴、眼睛一动作就会引起头痛一样,所以脸部动作要非常地谨慎,动作要很慢很慢,小心翼翼地怕它再度引发旧伤,同理,禅修的行为也应该这样,所以我们现在的动作根本不是禅修者的动作!我以前在多竹千寺的时候,有两个兄弟喇嘛,他们在姆色仁波切座下接受大圆满的教法,然后一生都在禅修,他们不太懂佛法的理论,即使念诵依皈文的部分也不是很懂.但,他们一直都在禅修,其中一位偶尔会到多竹千寺,然而即使他在寺里也都一直呆在房间里禅修,外边的人几乎不知道他的存在,他只偶尔出来提水而已,吃的几乎就是糌粑,所以并不需要什么动,有一天我在路上遇到他,跟他打招呼,他的动作很慢,慢慢地转过来回应,我认为这个就是书本里面所说的禅修者,寂止就是心定,因为心定的关系,所以他们的动作是非常慢的;因此我们都不是禅修者,思想、动作都很快,体内的风比较大,所以静不下来,而禅修者必须具备“定”的功夫,所以凡事都是慢慢的。
  那么,如果我们都去禅修的话,是不是任何事情都不需要做了,包括世间法和佛法上的事业都不要做了呢?没错啦!因为我们慢慢正常了,所讲的正常就是了解心性,越了解心的本质就越正常,所以就越不会在混乱的幻觉里奔波忙碌,因此在佛法上也不需要盖庙、也不需要盖佛学院..,根本没有什么需要做的!因为盖佛学院的目的是为了闻思佛法,而闻思佛法的目的是为了禅修,然而,禅修时,为了了解心性所以身、口、意什么都不做,因此没有什么事情是需要做的,大家多轻松啊!
  那么,如果大家都不去工作的话,那要是没东西吃怎么办呢?呵~.跟动物一样啊,动物没做什么事一样可以生存,但,禅修者和动物是不同的,禅修者是充满智慧而不做事,而动物是因为无智而没做事,所以动物为了生存不得不伤害其他的众生,如果我们人人都成为禅修者的话,那真的是快快乐乐的,可以吃天然的植物、喝天然的水,因为大家都有智慧,所以都会慈悲,因此能以最自然的方式生存;当然,要所有的人类都变成禅修者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的内心充满著贪欲跟嗔恨,想要更多、更多的东西,所以一直都在忙碌、辛苦之中,但,即使是这样,我们还是要知道-禅修是最究竟的修行方式!
  以上所说的修练方式,必须练习三天!
  接下来书本上有很多不同的禅修方式,写得很清楚,你们很容易看得懂,所以我只念一下,你们自己看书。
  意守眉间:眉间有一个透明的、像豌豆一般大小的白色明点,我们把心自然地安住在那上面;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使心不要受念头的困扰,练习这个方式一样要时间短而多次重覆地修练,必须练习三天。
  意守心间:把我们的身体观想成里面空空的,前胸跟后背没有贴在一起,是中空的,心间有个明点,好像我们中等的油灯那般大小、蓝色、热的,气跟心两者合一,观想要非常清楚!
  如果如实做了以上的练习,还是无法把心定下来专注的话,那可能是我们的气比较大、比较多的关系,这里的建议是吃些美食、放轻松、不断的练习,这样你的心慢慢就可以专注了。如果这样做觉得非常地疲惫,很闷、很烦、很失落感的话,那就要放轻松,或是偶尔想一想轮回痛苦、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还有对上师的虔诚..,这些对你会有帮助的,所以禅修需要常常重覆地提起对上师们的虔诚心和恭敬心,以及对四反感的熟悉度;我们现在认为-“我对四反感是比较清楚的!”但,这仅仅就理论而言,遇到对境时就会发生用不上的大问题,因此我们要常常地反省自己,如果所学的教法无法用在心续上的话,那么我们光是知道教言是无意义的!
  现在我们常常自认为:“暇满的人身我得到了,殊胜的上师我也遇到了,我也有学习佛法的机会..,所以觉得自己很有福报!”但,如果你的心一直只是停留在心态上高兴而已,而不把握机会好好学习的话,那么,以后再遇到学习这个教法的机会就微乎其微了!为什么呢?“中阴教授”是整体佛法的经验教授,是把整体佛法运用的方式,有些对佛法并不是很清楚的人可能会觉得无聊,然而,如果我们一直不断地闻思佛法的话,当你对理论比较了解而不知如何使用时,那么你就会发觉“中阴教授”是非常贴切、非常恰当的使用方式,而对这个教法产生欢喜心。
  欢喜心很重要,如果没有欢喜心修行就不会持久,但,欢喜心是无法强迫生起的,如果说,你每天都很勤劳地念诵仪轨、持咒、拜佛..,但,你一做完今天的功课就高兴得不得了,因为做完功课就可以休息了;这就表示你对佛法的欢喜心是有限的!那既然不喜欢佛法为什么还要每天做呢?怕痛苦嘛!因为高僧们说:“假如你要避免痛苦的话,就必须要念佛号、持咒、修仪轨。”因此你才强迫自己去修持佛法,实际上并不是你对佛法特别喜欢,所以心态上才会有这样的表现;我们讲堂常常要做大礼拜,有些学员就会说:“又要做大礼拜了,好累哟!”没有办法产生欢喜心,但,如果和朋友相约,某天要去看电影、或者吃饭的话,就好高兴、很期待,这是为什么呢?习惯啦!无始以来,我们一直都被这些外在的诱惑牵著走,习惯感官的享乐,想到我要去看电影、吃大餐就很兴奋,或者听到上师讲一些比较风趣的话,就很快乐,如果上师话说得比较古板些,就觉得乏味、时间很难挨,听到别人的赞美声,看到自己的名声显扬,心情就很好..,我们所喜欢的东西,一直不断地做、不断地喜欢,就好像吸食毒品上瘾一般,而且胃口越来越大、越陷越深,它永远就是诱惑我们,到最后我们就不得没有它,假如没有它我们就无法快乐,就如很多现在的人,他们如果没有很多钱可以花的话,就不快乐,不吃很贵的东西,就不快乐,不穿名牌衣服,就不快乐..为何这些东西会成为我们快乐的因呢?因为我们喜欢这些东西、羡慕这些东西!它们就好像毒品会让我们上瘾一般,没有它我们就无法生存、就不快乐,这是习气使然!所以为了得到自内心生起的快乐,我们必须断除外在的诱惑,必须慢慢学习自我克制,虽然目前我们并不是那么喜欢学习佛法,但,偶尔还是要做做功课,等到修行成为我们的习惯之后,自然就会变得喜欢,刚开始学习佛法是要半强迫的,因为之前我们没那个习惯。
  有些人不太喜欢玩,也不太去看那些花钱的东西,因为他们觉得花这些心思好累,所以不做,反而觉得做一些简单、自然的事情很快乐,其实,这和修行无关,那只是习惯而已,同理,我们做大礼拜成了习惯之后,以后不做大礼拜就会觉得不舒服,心空空的,一直期待再做大礼拜,当然,现在要我们期待做大礼拜是比较困难的喔!呵、呵、呵..,没有关系,如果我们以后变成禅修很快乐的话,那就太好了,但,目前要我们做一分钟禅修都很困难哪!心,明晰、专注,如果没有经过训练我们一分钟都做不到,随顺脑袋去胡思乱想比较简单,然而当你们被训练过的话,当然也可以明晰、安住;有时候我们到海边静静地看海、或者一个人静坐,思想虽然还是不停地转,但没有现在这么混乱,心会定在某一个地方,我们需要慢慢这样子进入禅修,等到我们对禅修真正熟悉时,就可以得到真正的快乐;我们称初地菩萨为极喜地,为什么呢?证悟心性那种快乐是无法语喻的,但要达到这个境界就必须训练,有些人认为:“现在我不用禅修就很快乐啊!”“现在我思维佛法觉得很舒服!”“现在我看一些高僧们所留下来的书、念诵仪轨就很快乐!”当然,这是一件好事啦!不知道各位喜欢那方面的修法,我个人目前对禅修并不是特别热衷,因为我不太会禅修,但对于阅读一些高僧们的著作就感觉蛮快乐的,欣赏、观摩智慧者写的书,感觉很好,希望大家也能培养这方面的喜好,不需要刻意勉强自己去看书,就好像上瘾一样,有好的书自然就想看,对一些无聊的书,再怎么广告也没兴趣,因为再怎么广告也不就是人而已啊,我们要的是佛!佛是什么呢?智慧才是佛,所以要了解佛性才是最好的!
  清净守意:把心定在观想金刚萨埵的坛城上;这里为什么特别说金刚萨埵呢?为什么不说观世音或者文殊菩萨..?因为金刚萨埵是中阴百尊的总集,所以这里才特别说金刚萨埵!如何观想金刚萨埵呢?和大圆满前行的不共加行里面所说的一样,彩虹般、可以看得到但摸不到、清澈、洁白、没有具体;我们把心安住在金刚萨埵整体上面,或者定在祂的心间都可以;和上面的修法一样,时间短而次数多,初学禅定都是这样子,一次练习的时间不要很久,因为练太久就容易产生昏沉和散乱,而且不是多次返复练习的话就易犯错误,所以要多次一点。诸佛密意总集经里面说,观想金刚萨埵佛有无上的功德,所以要观想金刚萨埵佛,如果心不要定在石头,或者花上面,那么将心定在佛像上面也可以,另外,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都可以;心比较疲惫的时候,观想佛菩萨可以帮助你把心定下来;这部份观想训练需要三天。
  禅修的教导,是随上师的教法而有些差异的,有些上师直接先教“观”的部分,一开始就教你认识心性,然后安住在心性上面,而这里是先训练“止”,然后才教“观”,至于那一样比较适合呢?这要看上师怎么教、怎么训练!
  风心守意:这里类似“九节佛风”的修法,身体坐直、先吸气,将气压在肚脐下面,然后吐气,吐气先从左鼻孔吐气,然后再吸气,气压在肚脐下,从右鼻孔吐气,再吸气,将气压在肚脐下,然后从二个鼻孔一起吐气;吐气的时候,要观想把业力、病痛、障碍..通通都往外排出去,或者观想很多、很多黑色、肮脏的物质往外排出去也可以;另外,我们也可以观想三个字-嗡、阿、吽;吸气的时候定在“嗡”上面,住的时候定在“阿”上面,吐出去时定在“吽”上面!这个观想练习时间要三天。
  以上所描述的是有相禅修的方式,它教导我们如何将心定下来,心定在外在的相上面,或者定在内在的气上面,都可以!
  无相寂止:所谓无相禅修就是没有形象的禅修,它比较类似汉传的禅宗,一样地,身体以毗卢遮那七支座法安坐,眼睛微张,将心安住在前方的虚空,然后非常安祥地休息,内心中什么形象都没有,定在前方的虚空上,这个训练时间,需要一天。
  谈一下我自己的经验供大家参考,禅修时,我是“止”、“观”轮流做的,首先我将心安住在某件物体上,过阵子之后,我会移动视线去观察一下周遭,然后又将心安住在某一个物体上,然后再去观察,..静、动重覆轮流地做,这么做的好处是一有昏沉跟散乱的情形马上就可以发现。
  以上是寂止的部分,如何将心定下来的教授,这本译文我大约地校对过,写得满清楚的,看这本书也可以帮助你对这方面的了解,然而就禅修的实践而言,我是不会的,我不是一个禅修的老师,所以无法教大家,以后各位有机会遇到好的、有禅修经验的禅修者们可以跟他们学习,现在我们先参考这本书,先做个预习。
  胜观
  有些时候我们可以试著观察自己的心,当我们观察心的时候就可以发现,其实,我们的心是不间断地处在混乱状态的,非常杂,偶尔,我们也可以试著找寻一下自己的心,它到底在那里、它到底在不在,而我们要寻找心之前,就必须先让心安定下来,等心安定下来之后再做观察才有办法比较清楚一点,因为当它混乱的时候是根本没有办法认识得了的,因此要找心之前,先把心安顿下来是必需的,这就好像一潭混浊的水安静下来之后,所有的杂质自然会沉淀潭底,这时水中的倒影自然可以看得很清楚,同理,心安定下来之后胜观就比较容易产生。
  当我们的心安住在前方广阔的虚空、和虚空融合在一起,有些人因此就可以体悟心性,心,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找不到,但,它却是清晰、光明的,心的本质就是这样子,没有本体,光明而清晰!这个训练的时间,必需一天或者两天。
  我大概说明一下胜观的部分,为什么说胜观是非常清楚的状态呢?比如一个水泽,当这个水泽有漩涡、波浪,或者激流的时候,那么水泽里的水,它的本质就无法显露出来,相反的,如果这些干扰都不存在的话,水的本质就可以一览无余,那什么是“水的本质”呢?清澈、纯净!同理,我们的心经过以上的训练,那么我们的心就可以被控制,定在某个对境上面,没有其他杂念,这时上师就可以直接教你胜观的部分,所谓“胜观”就是直接告诉你见地、心的本质!而你也可以因此认识或明白心性!
  为什么修止的时候一直告诉你-眼睛要看著前面、眼睛要张开呢?这是因为我们心间有个叫“噶地”的脉,它是智慧的总集脉,这个脉如果往下,或者封闭起来的话,那么无明的状况就会产生,畜生道的众生这个脉是往下封起来的,所以它们比较无明,而我们人类是横的,因而比动物聪明一点,成就者以及菩萨们这个脉是往上张开的,所以祂们具有广大的智慧以及神通..,这是因为心性本来就具备智慧的关系!“噶地”它跟眼睛有非常直接的关连,因为眼睛就是我们的智慧门,智慧脉要通过我们的眼睛,所以当我们眼睛闭起来时智慧门就关闭,眼睛张开的话,那么“噶地”就比较容易张开;那么如何使“噶地”张开呢?在密宗除了“下门大乐自解脱导引”这个特殊修行法门有解说外,其他连这个脉的名字都没提到!不只显宗没有,就连密宗的外续部也没有,只有无上续部才会讲出这个脉的名字,所以为了不要阻碍这个脉张开,我们打坐时眼睛要张开!
  我们常常听说“心的本质”这句话,那么“心的本质”是怎样的状态呢?我们只能说它是一个非常、非常明澈的、透明的,没有实有的,更进一步形容-“本体空、自性光明,大悲周遍”,我们口语上只能这样子说明而已!
  那么要如何做观想呢?首先,我们要先寻找心-心从哪里来?住在哪里?去了哪里?心是怎样的形状?它是四角形的?三角形的?还是半圆形的?..这和禅宗找心的方式类似,心,不管我们如何寻找就是永远找不到,当然更諻论它是什么颜色或形状了,但,如果说心不存在,那我怎会有思想呢?我是如何听到声音的?用什么辨色?..以这方面来说,心,明明是存在的,要一直反覆地寻思,当我们对心比较了解一些些的时候,就比较可以了解-“不可说”、“不可想”这句话的含意。所谓心性,也就是心的本质,它是不造作的、不是因缘生,一个恒常的状态,这部份在讲解佛性、如来藏的时候会说,藏文里称本觉为“日巴”,所谓日巴,就是“看到”的意思,看到了自己叫做日巴,玛日巴就是无明,没有看到的意思,我们为各种不同的状况命名,我们对一直不断的思续,称它为“念头”,称我们根本看不到,而圣者们却可以看到的现象为“胜观”,对所有一切法一清二楚知道的,称它为“个别了解的智慧”,其他如-佛性、胜义谛、大圆满、大手印、大中观..等等,这一切的一切,大家不要认为是有个另外的东西,现在我们的心一直向外贪求,这是因为不认识它的原故,所以才会这样,其实,所谓的“如来藏”就是我们现在所有的思想,没有什么其他的,但,我们现在只能说说而已,没办法发现,这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心还没有被训练,所以希望大家以后有机会的话,多多练习禅修,尤其是我们学习佛法的佛教徒,今世的自然中阴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而其他如临终中阴..的好、坏,都是依靠今世的自然中阴而定的,今世自然中阴修得好的话,那么到其他中阴时,因为了解心性的原故就有解脱的机会,如果你今世浑浑噩噩的过日子,那么到了其他中阴时想要解脱就比较困难了,要知道,天下没有空中掉下来的礼物哦!
  我们都认为:“死后的状况谁也不清楚!”其实,你现在是怎样子的,死后就是这样子而已啦,没有其他的,可能还更不好!为什么呢?现在你有亲人、身体,有一些所谓实质的物体可以依靠,所以还好一些些,可是死的时候,不论是朋友、亲人、财产、上师..都要舍离,所以当然不好!因此各位不要认为:“我现在悠哉悠哉,死后也可以魂归极乐!”这是比较不可能的喔,死后是怎样子,就是我们现在的心而已,心是不变的,变的是外在的现象!我们死后所处的环境和现在不一样,那时虚幻的环境变化更为快速,所以想要在那时解脱机会是不大的,因而未来我们是否能解脱,最重要的时机还是此生的自然(处生)中阴!那么我们要如何利用此生自然中阴的机会呢?闻思佛法是最基本的,然后就是禅修!如果我们今世无法成为大圆满禅修者的话,那么今世的修行也算是没有成功啦!那么没成功怎么办呢?我们要时常发愿-希望下一世能有好的因缘可以持续修行;如果你今世对大圆满的禅修非常熟悉的话,那么你今世真的就可以成就了、就可以快乐地等待死亡、死亡成为你的期待!因为你可以因此脱离这个肮脏的肉体而成就!
  在西藏,为什么高僧们的涅槃纪念日都要庆祝呢?比如,宗喀巴大师的涅槃纪念日,全西藏都会做些法会或点灯,还有米滂仁波切、龙钦巴大师..等等很多高僧的涅槃日都会庆祝!而我们一般人不会庆祝这个死的日子,我们大部分时候都在庆祝生的日子,生日的时候唱生日快乐歌,然后高高兴兴地吃喝玩乐一番,不会有人说:“祝你死日快乐!”这种话;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观念不同啦!我刚刚说的-“我们的思想颠倒!”为什么要庆祝高僧们死亡呢?因为他大解脱了!所以当然要庆祝啊,而我们死亡呢?是面对灾难的开始哪!死亡会让我们更痛苦,所以当然不能庆祝!然而,生,其实是苦的开始!可是我们都不知道,我们把痛苦当成快乐,所以生日要好好庆祝一下,佛教徒把生日称为母难日,因为这天母亲要承受非常艰巨的痛苦,非但如此,这天婴儿也一样很苦,你看婴儿一出生就哇、哇、哇、哇地大哭,不想可知,这是一个苦难的日子!但,我们就是庆祝这个日子,我常常说的,有次一位上师的生日,我们大伙一起吃饭时就开玩笑说:“希望大家死日快乐!”呵~,其实这是最需要祝福的、最需要发愿的,因为死的时候大家都会痛苦,所以彼此这样祝福与发愿是最需要的,但,一般人却很忌讳,我们都不敢面对死亡,所以就不能用这句话向别人祝福,犯忌讳喔!其实,在世时快不快乐都不重要,因为过去的都已经过去了,而未来的会出现什么谁也无法预料,但可以肯定的-大家一定要面对死亡,所以能快乐地死亡是最需要祝福的!
  我们想要死亡的时候可以快乐,那么今世的修行就非常重要,尤其是对大圆满的禅修非常熟悉、对心性非常了解的话,那你真的就可以期盼死亡时刻的来临,因为那时你的肉体和心一分开你就可以解脱了,换句话说-你就可以成佛了!活著时,心被肉体所覆盖你都可以了解心性,那么死亡时这个外在的障蔽没了,所有贪、嗔、痴的念头都消失了,当心的本质显现时,你当然就可以认识它啦!
  此生的自然中阴讲到这里,其实,今生的自然中阴就是如何学习佛法!今生我们很难得地得到珍贵的暇满人身,就要尽量抓住这个机会不要浪费,上等的修行是对大圆满的禅修非常熟悉,中等的修行是对大圆满的教法稍微一点点熟悉,而对闻思佛法的概念非常清楚;下等的修行就是尽量不要让自己后悔!因为自己已经尽力学习和修行了,那么死亡时再怎么样就是这样子,要心安理得没有挂碍,如果能这样子想的话,那我们的人生就没有白白浪费掉!
  学员/问:堪布,刚刚所说止观的部分,在显教里有所谓“止观双运”的说法,请堪布解释一下。
  堪布/答:如果只是将意定在外在的佛像、或某个物体上,或者定在无想的状态,这是止修;而所谓“止观双运”就是上师指点你心的本质,而且你要定在心的本质上面,这就是止观双运的方式,所以当你修“观”的时候就已经包括止的修练了,而“止”的修习并没有包括“观”的部份,能够止观双运是最棒的,当上师教你观的时候,你不断地维持观的训练,这就包含止了!
  学员/问:堪布,今天上的课我们回去可以照这样练习吗?
  堪布/答:这么用功啊?呵、呵、呵..你平常都有做一些其他的功课吗?如果你以前曾经做过一些止的练习的话,那么如果有差异的话,可以调整到刚刚讲的方式,但是,时间要短、要多次,这样才不会乱掉。
  学员/问:请问堪布,我们修加行里面有些观想的部分,那种观想就是一种止观吗?
  堪布/答:对!是有相的止观,有相的禅修!
  第二讲 终


  第1页.2003.12月于台北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