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白马寺释名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存德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据《魏书·释老志》记载,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项有日光,飞行殿庭。乃访群臣,傅毅始以佛对"。?明帝即派遣大臣蔡忄音、秦景出使天竺,寻佛取经。蔡忄音、秦景不但取回了贝叶梵箧,并邀请了天竺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东回洛阳。
  摄摩腾、竺法兰被迎请至京城洛阳译经,汉明帝为安置他们,便将洛阳城雍门西的迎接外国宾客的官署鸿胪寺加以改建,改建后的鸿胪寺就是后来的白马寺。
  什么是寺呢?印顺法师在《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中说:
  《说文解字》说:"寺,廷也。有法度者,从寸,ㄓ声。"这是依汉代当时流行的廷寺而说,不可能是寺的本义。"寸,法度也,亦手也。"。寸与手,形象是相近的。这个字,从ㄓ(可能是土)从寸,像手里拿着什么。寺的本义,是古代政教领袖的近侍。甲骨文虽没有发现,但《周礼·天官》说:"寺人,掌王之内人,及女官之禁令。"《诗·秦风》说:"寺人之令"。《诗·大雅》说:"时维妇寺"。寺──寺人(侍),是执掌传达命令的,但重在内廷。由于长在王室内廷,所以"妇寺"连称,同属王的近侍。这是"寺"的本义,起源一定很早。寺是廷内的近侍,后来用阉者,所以宦官称为寺人。古代是祭政一致的,后来才渐渐的分离。在宗教方面,是祭五帝的"",在郊外祭祀,所以加田而成为。可能祭礼由寺人(洁净的)筹备经理,也就称之为。这与"祠"一样:"司"为王管理事务,审核查察(伺)的。在祭祀方面,就加示为祠。祠是祭祀。如《汉书》说:"楚王英尚浮屠之仁祠"。寺在政治方面就有三公、六卿等,起初都是从王室而转治对外政务的。三公所住的称为府,六卿所住的称为寺,其实,王廷、府寺,都可以通称为寺的,如《汉书·元帝纪注》说:"凡府廷所在,皆谓之寺。"左思《吴都赋》说:"列寺七里"。寺成为王廷、一切政治机关的通称。?
  而当时鸿胪寺是招待诸侯及四方边民的场所,后因西域僧东来,多先住鸿胪寺,迨移居他处时,其所住处仍标寺号。赞宁在《大宋僧史略》卷上:
  "寺者,释名曰寺,嗣也。治事者相嗣续于其内也。本是司名。西僧乍来,权止公司。移入别居,不忘其本,还标寺号。僧寺之名始于此也。"?
  可见寺本是从古代政教领袖的近侍,后来政教分离,就有了天子祭祀的与王祭祀的祠。佛教所采用的寺是从与祠演变而来的。
  为何取名白马寺呢?徐时仪先生在《白马寺寺名探疑》中已经对白马寺寺名的源起作了很有新意的语言学解释。但笔者认为:莲花早已为中国人所喜爱,《诗经》和《楚辞》中就有歌颂的诗篇。佛教传入中国后,又将佛教经典中的莲花观念带入中国,
  "因而,我们似可由此推测,东汉明帝下诏在洛阳建佛寺时,寺中亦当有象征佛性清净的各种莲花与佛相伴为饰,各种各样的莲花给当时人们以深刻的影响,其中音译为‘波头摩'或‘钵头摩'的赤莲花在当地则比较常见,因而在寺中与佛相伴为饰的各种莲花占有更多的位置,在视觉形象上具有一种先声夺人的气势,人们可能出于约定俗成的原因遂以其作为寺名。"?
  笔者认为白马寺的寺名是从梵文莲花(钵头摩badma)的第一个音节bad的对音dak意译白莲的白,此后适应汉语词汇双音化的趋势又取白马驮经的俗语源义而将badma意译为白马。徐时仪先生的解释虽然很有新意,笔者虽然不懂梵语,但觉得关于白马寺寺名的起源仍有可以讨论的余地。今略述如下:
  对于白马寺寺名古来有两种说法:一、据慧皎在《高僧传》卷一中说:
  "相传云:‘外国国王尝毁破佛寺,唯招提寺未及毁坏,夜有一白马绕塔悲鸣,即以启王,王即停坏诸寺,因为改招提以为白马。故诸寺立名多则取焉"。?
  二、据《洛阳伽蓝记》卷四所载,汉明帝遣使求法,
  "时白马负经而来,因以为名"。?
  《魏书》卷一百一十四《释老志》亦记载说:
  "以白马负经而至,汉因立白马寺于洛城雍门西。"?
  《水经注》中记载说:
  "白马负图表之中夏,故以白马为名"。?
  在古代马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我们从以上史料的记载当中就可以看出马为佛教的传播作出了多大的贡献,可见取名白马寺与马对佛教的贡献是分不开的,《开元释教录》中就有记载取名白马寺是为报白马的恩德。?另据《佛说无量寿经》记载:
  "(释迦牟尼佛)弃国财位,入山学道。服乘白马,宝冠璎珞,遣之令还。"
  白马不但为中国佛教的传入有恩德,更与释迦牟尼佛的出生、出家有渊远。可以说白马成为了佛教的吉祥物,是从黑暗走向光明的象征。这样说来以白马为寺名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关于洛阳白马寺在史书上的记载很多,在较早的佛教文献《牟子理惑论》中已有记载,但只是说
  "时于洛阳城西雍门外建佛寺,于其壁画千乘万骑绕塔三匝。"
  此中并为说该寺名叫白马寺,只是说"佛寺"而已。壁画中千乘万骑绕塔三匝的场景也许就是慧皎在《高僧传》中所说的外国招提寺的故事。另外在《四十二章经序》也只说到佛寺,序曰:
  "孝明皇帝,夜梦神人,即遣使者,至大月氏支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在第十四石函中,登起立塔寺。于是道法流布,处处修立佛寺"。
  也许当人们看到这座佛寺的壁画的壮观景象时,就以此壁画来称呼该寺了;因壁画中的千乘万骑之马"在视觉形象上具有一种先声夺人的气势,人们可能出于约定俗成的原因遂以其作为寺名",所以就在此基础上直接称呼该寺为白马寺了。
  较早的文献《牟子理惑论》及《四十二章经序》中都提到了洛阳的白马寺,可以肯定这座白马寺东汉初年已经建立。但当时并未称白马寺,最早称白马寺当是在西晋时期。据僧的《出三藏记集》记载,竺法护于太康十年(289)四月译《文殊师利净律经》,12月译《魔逆经》,永熙元年(290)译《正法华经》均在洛阳白马寺,这是关于白马寺寺名的最早记载。关于白马寺寺名的记载为何出现在200余年后的历史文献中呢?这只能再次说明这座寺院当时不叫白马寺,后世称其为白马寺就是随着佛教的传播,人们为纪念马的恩德而以白马为寺名,也许人们看到这座佛寺的壁画的壮观景象时,就以此壁画的白马来称呼该寺了。
  为何不叫黑马寺呢?这大概于佛教的黑白观有关。就拿月亮的盈缺来说吧:据印度之历法以月之盈缺将每个月分为黑月、白月两部分,而印度纪月系黑前白后。据《大唐西域记》记载:
  "月盈至满,谓之白分;月亏至晦,谓之黑分。黑分或十四日、十五日,月有大小故也。黑前白后,合为一月。"
  就是说自满月之翌日至新月前日之前半月,称黑月;从新月至满月之后半月,称为白月。黑月是印度每月之前十五日,相当于阴历之十六日至三十日间;白月为印度每月十六日以下之后十五日,相当于我国阴历之每月初一至十五。初一至十五的月亮日趋圆明,给人以美好的感觉,所以称白月;十六日至三十日的月亮渐趋亏暗,给人以失落的感觉,所以称黑月。因为在印度的传统文化观念当中,白色往往代表着善,黑色则代表着恶。如《大乘义章》卷七曰:"善法鲜净,名之为白"。这便是将业的体性与颜色的黑白联系起来。这样以来人们把业的善恶与月亮的明暗联系起来就是很自然的事。在印度文化体系当中,业是一核心范畴,对业的阐释可谓名目繁多,条理分明。简而言之,业有黑白之分,黑业是指其性不善之业,白业是指其性为善之业。由黑业感得之果报为黑报,由白业感得之果报为白报,印度的这一黑白观随着佛教的传入,自然被中国佛教所接受。如此来看叫白马寺就是很顺其自然的事了。
  注释:
  《魏书》卷一百一十四,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025页。
  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十三章第3节。《大宋僧史略》卷上,大54·236下。
  《大宋僧史略》卷上,大54·236下。
  《上海佛教》2002年第6期。王士元:《白马非马:一个俗语源的考察》中也说:"我们有一个假设,这座寺的原名实际上是意为‘莲花'的梵语词badma,就是说‘白马'的读音原本是这个梵语词的译音,而‘白马'的词义则源自民间的误传。"笔者不懂梵语,关于二人的语言学论述就不一一引述,读者若感兴趣可参看二人的这两篇论文。
  慧皎:《高僧传》卷一,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页。
  范祥雍:《洛阳伽蓝记校注》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96页。
  同,第3026页。
  《水经注》卷十六,岳麓书社,1995年版,第251页。
  《开元释教录》:《佛藏要籍选刊》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544页。"时蔡忄音等,固请于腾,遂与同来,至于洛邑。明帝甚加赏接,所将佛经及获画像,驮以白马,同到洛阳。因起伽蓝,名白马寺。诸州竞立,报白马恩。"
  康僧铠:《佛说无量寿经》卷上。在《佛本行集经》、《方广大庄严经》、《普曜经》、《修行本起经》及《过去现在因果经》等佛经中都有佛陀乘白马离宫出家的记载,经典中又有佛陀出生时白马相伴的记载。
  《牟子理惑论》:《弘明集·广弘明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5页。
  《出三藏记集》卷六,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版,第242页。
  参拙著《汉明帝于佛教》。
  《大唐西域记》卷二,大51·875下。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