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五台山著名高僧章嘉若必多吉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肖 雨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五台山著名高僧章嘉若必多吉
  肖 雨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摘 要:三世章嘉国师毕弘法利生,著书立说,翻译了许多汉、满、蒙、藏佛教经典,还协助清政府解决了不少有关汉、满、蒙、藏间的政教问题,为汉、满、蒙、藏的文化交流和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说,三世章嘉国师不仅是清代五台山的著名高僧,而且也是中国佛教史上颇有作为的佛学家、翻译家、宗教家和社会活动家。
  关键词:三世章嘉国师;驻锡五台;弘法利生;著书立说;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176(2003)04—0028—05
  章嘉国师,即三世章嘉呼图克图,名业西丹毕蓉梅,亦名若必多吉,康熙五十六年(1717)正月十五日生于甘肃凉州西莲花寺附近的一个牧民家庭。康熙五十八年(1719),经理藩院奏准,被认定为二世章嘉的转世灵童。次年,迎请至青海佑宁寺坐床,成为三世章嘉呼图克图。雍正元年(1723),青海发生了罗卜藏丹津之乱。时三世章嘉在乱军中,雍正皇帝恐其受害,“谕令延请至京。岳将军年羹尧遵命,派人护送北行,清帝躬自慰问。帝信佛法,与前辈章嘉尤结深缘,一见如故,龙目潸然。”[1]遂命三世章嘉跟随驻京掌印喇嘛静修禅师二世土观活佛学习经典,“三妙俱备,稍学即成”。时雍正皇帝还令他与爱新觉罗·弘历一起读书,遂与乾隆皇帝结下了同窗共砚之情。在这期间,他不仅学会了汉满蒙藏梵多种文字,掌握了医药、历算、元音数术、诗律宝源等方面的知识,而且对佛典也有了较高造诣。所以,经常被迎请人宫,觐见皇帝,谈论政教大事,遂结下了无上法缘。于是,雍正皇帝特于多伦泊尔兴建了善因寺,赐其居住。雍正十二年(1734),《清会典》云:
  章嘉呼图克图呼毕勒罕,来历甚明,于经典性宗,皆能通晓,不昧前因,实为喇嘛内特出之人,应照前身赐国师之号。其原有“灌顶普惠广慈大国师印”,现在其徒收储,毋庸颁给外,应给予诰伞敕书。
  雍正皇帝认为三世章嘉是前世章嘉的再来人,于其经典文字,皆能通晓,所以,依照前例,袭封为“灌顶普惠广慈大国师”之号,且颁赐金册金印。
  雍正十三年(1735),准噶尔和西藏定界息兵,章嘉国师奉命同果毅亲王人藏:送第七辈达赖喇嘛噶桑嘉措于布达拉坐床。而章嘉国师又赴后藏,礼第五辈班禅额尔德尼罗卜藏伊什,传衣受戒。乾隆元年(1736),自藏起程回京,谒见了刚刚登基的乾隆皇帝,“受到如先帝在位时一样的尊荣”。[2]“在京时,黄幡车过处,都人仕女,争取手帕铺途,以轮毂压过,即为有福。其车可出入东华门,盖所以尊宠之者备至”。[3]
  乾隆七年(1742),章嘉国师奉旨将藏文《大藏经》中的《丹珠尔》译为蒙文。乾隆十年(1745),章嘉国师奉命将雍亲王邸改建为雍和宫大喇嘛庙,且设立四大学院。同时,章嘉国师还监修了妙应寺、资福院、普度寺及专供满族出家的正觉寺、梵香寺、功德寺、东西陵的永谟寺、隆福寺、热河的布达拉寺等九大寺院,还制订了管理寺庙的规章制度,对于黄教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乾隆十五年(1750),西藏发生了珠尔墨特那木札勒之乱,章嘉国师建议乾隆皇帝,把西藏的政教大权给予七世达赖喇嘛和驻藏大臣共同掌握,从而迅速平息了珠尔墨特那木札勒之乱。乾隆二十一年(1756)外蒙古发生了“阿木尔札那”及“达瓦旗”判乱,章嘉国师又运用自己的政治影响,派员送信说服了哲布尊丹巴,迅速平息了外蒙发生的判乱。乾隆二十二年(1757),七世达赖喇嘛逝世后,章嘉国师又奉命人藏办理善后之事,并寻找八世呼毕勒罕灵童。乾隆二十四年(1759)由藏归京,又建议由前后藏派堪布多名至北京、热河、五台山等处,任札萨克达喇嘛及总理堪布,并为驻京联络代表。乾隆四十五年(1780),六世班禅诏请至京,觐见乾隆皇帝,章嘉国师担任了翻译。总之,章嘉国师在维护西藏、蒙古与祖国统一的大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章嘉国师不仅是一位宗教家、政治活动家,而且还是一位佛学家和翻译家。他著作宏富,文字优美,蒙藏喇嘛莫不奉为圭臬。其主要有:《达赖格桑嘉措传·如意宝穗》、《宗派建立论·须弥妙庄严》、《人中论注疏·首次发心》、《缘起赞释·嘉言摩尼藏》、《圣普贤行愿品解说·阐明普贤密意之庄严》、《菩提道炬论科判略编》、《发菩提心法解说·大乘入门》、《修中观见之法·显见空性明灯》、《上乐食供法》、《红黄文殊之大小修法》、《藏文正字学·智者之源》、《圣地清凉山志》、《与至尊文殊内修结合之上师瑜伽不共法·大乐昌盛喜宴》、《与任何本尊皆可结合之长寿修法·长生不老之金刚武器》、《波罗蜜多正道》、《善说精要释难》、《上乐教法史》、《五尊明王前供朵马法》等113部。此外,还有:一、将《大佛顶如来密因修正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刊为汉满蒙藏四体合璧本,十函。二、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至乾隆五十五年(1790)间,译成满文藏经108函。三、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编成《御制满汉蒙古西番合璧大藏全咒》九函,85册。四、于乾隆十五年(1750)奉敕撰成《钦定同文韵统》6卷。五、奉雍正皇帝之命校正了蒙译《甘珠尔》。六、乾隆六、七年译成蒙文《丹珠尔》。七、乾隆时,指导西藏佛像画家丹巴把梵文Vajracchedika翻译为藏文。八、厘订出蒙古工布查布翻译的《造像度量经》。九、编纂成《喇嘛神像集》。十、编纂成《诸佛菩萨圣像藏》的稿本。十一、监制成北京故宫咸若馆的《擦擦》等等。
  驻锡五台
  《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曰: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根本道场,是诸佛菩萨和印度、汉地无数高僧大德加持的极其殊胜的圣地。
  《山西通志》卷五十七载:
  贞元丙子天竺乌荼国王遣使赍奇香旌旆往礼五项。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六下《吐蕃》下曰:
  长庆四年九月,遣使求《五台山图》。
  贞元丙子,即唐德宗贞元十二年(796);唐穆宗长庆四年,即公元824年。可见,早在唐代时候,五台山就名被印度、西藏。
  布顿的《佛教史大宝藏论》载,尼泊尔籍的藏族僧人诺穹·嘎却让说:
  他逝世时,预示将去到人间刹土五台山。
  可见,在北宋时五台山已成了西藏人民梦寐向往的圣地,以后陆续至五台山朝拜的西藏僧人有希解派的祖师帕当巴桑结、萨迦派的第五代祖师八思巴、帝师意希仁钦和国师胆巴、噶举派黑帽系的第五世活佛得银协巴、噶玛乳必多吉、攘迥多吉和格鲁派的大慈法王释迦也失等达赖、班禅、章嘉呼图克图等大活佛,他们把藏传佛教传至五台山,使五台山成了汉满蒙藏人民崇拜的汉藏佛教圣地。
  《高宗纯皇帝御制喇嘛说》曰:
  盖中外黄教……各部蒙古一心归之,兴黄教,即所以安众蒙古。所系非小,故不可不保护之……以为怀柔之道也。
  我朝虽护黄教,正合于王制所谓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而惑众乱法者,仍以王法治之,与内地齐民无异。当耄近,归政之年,复成此事,辑藏安边,定国家清平之基于永久,子幸在兹,予敬益在兹矣。
  上述材料说明,清朝诸帝大兴黄教,尊崇喇嘛的目的是“安众蒙古”、“辑藏安边”,定国家清平之基于永久;清朝诸帝大兴黄教,尊崇喇嘛是一种因其俗、化其愚的“怀柔之道”,是对王道的一种补充。因此,清朝皇帝就多次朝拜五台山和以优礼黄教领袖的手段,绥靖蒙古,加强对蒙藏地区的统治。
  清圣祖《御制中台演教寺碑》曰:
  五台之山,高出云代,然不与岳镇之列,山经禹贡,以及道书所称洞天福地,均莫之载。盖自昔为释子所栖,故与峨眉、普陀,号三灵山。之三山者,或在海上,或当巴蜀险远之区。惟兹山峙神京之右,千里而近,宜登陟者较多焉。朕尝览观载记,谓兹山东有离岳火珠,西有丽农瑶室,南有洞光珠树,北有玉涧琼枝,中峰则有自明之金、环光之璧,是灵秀所钟。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著名灵山,又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不仅是一个气候清凉、曾无炎暑、五座台顶各有千秋的避暑胜地,又离京师不远,宜于登陟游《宗喀巴大师传》中说:
  宗喀巴大师转生在五台山,以班智达的形象出现。上午对许多学经弟子说法,下午对许
  多持金刚师讲说密法。
  《章嘉国师若必多吉传》载,达赖喇嘛曾对章嘉国师说:
  脱离庸俗愚味和猜疑,在一荒僻清静的地方……努力地修证教法实义……同时庄严你 的菩萨道行。
  因此,章嘉国师早就想至五台山朝拜圣迹,闭关静修;乾隆皇帝也因安抚蒙藏需要,乐于章嘉国师驻锡五台山。于是,章嘉国师即从乾隆十五年(1750)至五十一年(1786)的36年间,每年夏季都要至五台山闭关静修,弘法著书,为清廷诵经祈愿,延寿禳灾。
  四次接驾
  乾隆皇帝和章嘉国师不仅是“具有三昧耶关系的密法师兄弟”,[4]而且章嘉国师还是乾隆皇帝的“上师”、“金刚阿阁黎”。[5]所以,乾隆皇帝不仅尊崇章嘉国师,而且还多次征求采纳章嘉国师在政教方面的意见。因此,乾隆皇帝六次巡幸五台山时,即有四次让章嘉国师陪同前往。乾隆十五年(1750)二月,乾隆皇帝第二次奉皇太后瞻礼五台山。章嘉国师遵照皇帝旨意,在菩萨顶主持了祈愿法会。在会上讲经说法,广发誓愿,为皇太后祈福安宁,消灾免难。从此,章嘉国师便成了五台山青黄两庙的首领,受到了五台山僧众的尊崇。
  乾隆二十六年(1761)二月,乾隆皇帝第三次奉皇太后朝礼五台山,为皇太后七旬大寿拈香礼拜,祈福延寿。章嘉国师则奉旨提前到达,率众接驾,并主持了显通寺的祈寿法会。会后,在瞻礼殊像寺时,皇太后看到了“瑞相天然”的文殊骑狡猊神像,遂打算回京后也造一座文殊寺院。于是,乾隆皇帝征得章嘉国师同意,于北京香山仿照殊像寺的塑像造了一座专供满族僧人诵经念佛的宝相寺。章嘉国师奉旨主持了该寺的开光仪式,还担任了该寺的堪布,并给初出家的满族僧人传授了居士戒和沙弥戒。乾隆皇帝还令该寺喇嘛全部诵习章嘉国师为其翻译的满文藏经。
  乾隆四十六年(1781)二月,乾隆皇帝第四次巡幸五台山,乾隆皇帝和章嘉国师从京西潭柘寺起程,同至五台山。在菩萨顶举行的祈愿法会上,章嘉国师居于中央,乾隆皇帝坐在左首,诵经念佛,广做回向发愿佛事。当诵经结束时候,按照惯例章嘉国师和其徒众即向乾隆皇帝颂辞,撒花瓣,献哈达。此时,乾隆皇帝说:“‘与呼图克图同坐在朕:座位上,朕便觉安乐’。说完,拉着章嘉国师之手,让章嘉国师与他坐在同一个宝座上。如此尊宠,简直不可思议”。[6]
  祈愿法会之后,乾隆皇帝来到章嘉国师的居地——镇海寺普乐院,和章嘉国师亲切地谈了许多话。乾隆皇帝握着章嘉国师的手,恭敬地说:“你是朕之上师”。[7]章嘉国师即向乾隆皇帝献茶、佛像、上等熏香等礼物,乾隆皇帝欣然接受。乾隆皇帝看见章嘉国师的寝室比较狭小,遂说:“应该扩建一下。”[8]于是,乾隆皇帝敕赐给章嘉国师白银一万两、镇海寺内的寝宫一座,真是关怀备至,尊荣有加。但是,章嘉国师没有将皇帝的赏赐据为已有,即从所赐的银两中拿出三千两来布施给了五台山的僧众和所有寺院,让其同沐皇恩。这就维护了清廷和各民族的密切关系。
  乾隆五十一年(1786)二月,乾隆皇帝第五次巡幸五台山,并令章嘉国师先期前往。当乾隆皇帝到达五台山时,章嘉国师率众喇嘛诵经接驾,并在菩萨顶大殿的文殊像前,为乾隆皇帝举行了祈愿法会。章嘉国师居于会众之首,乾隆皇帝也来参加,按照祈愿法会的仪轨,一起诵经,广做回向发愿佛事。之后,乾隆皇帝赐予“章嘉呼图克图一万银两,分赏于五台山各庙喇嘛,以为熬茶念经之用”。[9]乾隆皇帝还即兴吟诗,提笔书曰:
  开塔曾闻演法华,萦缪抒诚陟云栈,梵经宣教率章嘉。[10]霏微示喜舞天花。[11]
  台称以五崇标顶,曼殊师利寿无量,乘列维三普度车。宝号贞符我国家。[12]
  后来,乾隆皇帝命伊桑阿把上书《至灵鹫峰文殊寺即事成句》律诗以汉、满、藏、蒙四体文字刻于汉白玉四棱碑上,屹立于菩萨顶东院的碑亭里。它记述了章嘉国师和乾隆皇帝这两位“福田施主会聚圣地,在文殊像前举行伟大的最后回向发愿活动。象征着章嘉国师和大皇帝二位福田施主如同一双日月,以政教事业的光辉照耀着众生利乐的道路”。[13]
  撰述山志
  五台山自东晋时期佛教传人以来,已有1680余年的历史了。其间经历了两次法难、三个高潮,一直延续至今。可谓历经沧桑,久传不断,遂积淀了相当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仅就山《志》而言,就有十一部之多。它们依次是:唐龙朔二年(662)西京(长安)会昌寺沙门释会赜撰的《清凉山略传》1卷、唐永隆元年(680)蓝谷沙门释慧祥撰的《古清凉传》2卷、北宋嘉枯五年(1060)清凉山大华严寺坛长释延一编的《广清凉传》3卷、北宋元祜三年(1088)无尽居士张商英撰的《续清凉传》2卷、明正德间(1506—1521)秋崖法师编的《清凉山志》20卷、明嘉靖间(1522—1566)山西按察使乔世宁撰的《五台山志》1卷、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五台山狮子窝沙门释镇澄撰的《清凉山志》10卷、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钦命督理五台山番汉大喇嘛老藏丹巴撰的《清凉山新志》10卷、清道光十一年(1831)五台山集福寺刊印的三世章嘉国师若必多吉编纂的《圣地清凉山志》5卷、清代雅德辑纂的《清凉山辑要》2卷和《钦定清凉山志》22卷等。下面仅就三世章嘉国师若必多吉的《圣地清凉山志》作一简略的评介。
  乾隆三十二年(1767)夏天,章嘉国师在五台山镇海寺闭关静修金刚瑜伽时,看了阿巴·贝丹札巴所著的一本《圣地志》,因其是从汉文史籍的字面意思翻译过来的,所以,缺漏甚多,不易理解。于是,在弟子们的劝请下,他就答应写《圣地清凉山志——信仰盛莲奇异阳光》这一志书。章嘉国师口述了这一志书的第一卷——“山门初开”和第二卷“地域灵迹”、“寺庙概况”后,就授意大译师阿旺格桑及瞿昙寺堪布师徒二人牵头,领导其他信徒,将五台山资料自汉文丛书翻译过来。但是,因其错误较多,而且晦涩难懂,章嘉国师又参与了大部分的修改工作;他还根据藏文文法,把存在的许多疏漏及错误纠正过来,从而使其通俗易懂、错漏减少,比较完善。可惜,这一书稿没有刊印,章嘉国师就圆寂了。后来,成吉思汗种族的尊者阿旺济桑丹白坚赞白桑布遵照八世达赖喇嘛的旨意,全心全意地担当起三世章嘉国师这一未尽事宜,将印文、出版等所有工作交给了五台山集福寺的拉让。于是,由集福寺出资印刷,在道光十一年(1831)出版发行,了结了三世章嘉国师的遗愿,也为五台山留下了一部珍贵史料。
  《圣地清凉山志》五卷七章,62000余字。第一卷《山门初开》,章嘉国师根据藏文的《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和《文殊菩萨八咒文仪轨细则》指出,五台山是文殊道场、东汉永平年间佛教传人了五台山。第二卷《地域灵迹》记述了南台的21处、东台14处、西台17处、中台28处,计107处。《寺庙概况》记述了100座寺庙。第三卷《历代高僧》记述了49位著名高僧,其中龙孝禅师、奥心禅师、秀峰禅师是其它《传》《志》所未有的。第四卷《菩萨显应》记述了19件菩萨显应的事情,《异众感通》记述了43件感通事情。第五卷《帝王供奉》记述了从汉明帝、元魏以来各个朝代帝王对五台佛教的供养之事。其特点是:首先,它指出“世上有五个殊胜加持地,中部印度金刚座,东部汉地五台山,南部布达拉山,西部空行地乌仗那,北部贵种地香拔拉”。五台山不仅是汉传佛教圣地,也是汉藏佛教圣地,还是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其次,它还以形象生动的语言,从藏传佛教的角度描绘了五台山五座台顶的形状。他说:“这五座山峰是文殊菩萨大显受身之极净五体,显示五种幻化智慧之光幻的五种身像。据考证其中间的山为‘身’,东边的山为‘意’,南边的山为‘智慧’,西边的山为‘语’,北边的山为‘业’。它们依次代表大日如来佛、不动金刚佛、宝生如来佛、无量光佛、不空成就如来佛的幻化之地。”这是说,五台山的五座台顶是文殊的五种智慧变现来的,它是文殊的“身”、“语”、“意”、“业”和“智慧”,也分别代表大日如来、无量光佛、不动金刚佛、不空成就佛和宝生佛。说明五台山的一草一木都是文殊化现的。同时,他也肯定了《广传》说的:“中山似雄狮逞威,呈大日如来地之菩提塔像;东山似矜持大象,呈不动金刚地之吉祥塔像;南山似骏马倒卧,呈宝生佛地之神变塔状;西山似孔雀飞舞,呈无量光佛之涅浆塔状;北山似共命鸟交颈,呈释迦佛地之天降塔状。”还肯定了《广传》说的五台山周围的四捶,即“东边是‘青峰捶’,南边是‘朱明捶’,西边是‘鹤林增’,北边是‘玄冥捶’。”指出了大五台山的范围。复次,他还根据藏医专家的辨认,指出了五台山的许多奇花异草和藏药,即金芙蓉、灵芝草、台蘑、日菊、柏枝、鬼见愁、钵囊、苦普、大吉、天花、瞢肇、鸡足、菩萨线、茯苓、长松、黄芪、黄精、黄连、木瓜、大黄、芍药、甘草、百合、沙参、小茴香、管仲、木贼、秦艽、苍术、钟乳石等和紫堇、龙须根、苦参、山龙藤、寒水石、马方冰糖、岩精、龙胆、紫苑、大堵囊巴苏、色觉本等藏药。这对我们开发利用五台山的自然资源提供了新的线索。第四,他又把旧《志》“存在的许多疏漏及错误纠正过来,还补充了一些旧《志》所没有的材料”,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土:台山提供了新资料。总之,此《志》使我们看到厂藏传佛教僧人眼中的五台山。因此说,此《志》是我们研究五台山不可或缺的资料,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修行弘法
  自乾隆十五年(1750)二月章嘉国师随同乾隆皇帝到五台山巡礼开始,到乾隆五十—年(1786)四月章嘉国师寿终正寝的36年问,每年四至八月章嘉国师都要至五台山闭关静修,弘法传教,著书立说。起初,章嘉国师居住在上善财洞、金刚窟、菩萨顶,后来就定居在镇海寺普乐院。普乐院,是乾隆皇帝御赐的名字。这个“乐”字具有大乐修行兴旺的瑞兆。在普乐院中,章嘉国师把自己修行的精舍叫做“艾旺噶齐”。“艾旺”,是一首藏宁道歌的名字。“艾旺噶齐”,是显密喜旋的意思。章嘉国师就是在这里修习甚深秘密金刚瑜伽的。
  镇海寺坐落在交口西南岭的半山腰,苍松环绕,绿树成荫,花香飘溢,清泉淙淙,是一个风景优美的避暑胜地,也是一个清静幽雅的清凉书院。乾隆三十二年(1767)夏天,章嘉国师在此闭关静修金刚瑜伽。他说:“因为圣地护持,使我感到欢乐舒畅,心情大为畅快。”[4]在此期间,章嘉国师看了阿巴·贝丹扎巴所著的一本《圣地志》。因其是从汉文史籍的字面意思翻译过来的,所以缺漏甚多。遂在弟子们的请求下他主持编撰了一本《圣地清凉山志》。这本《志》书可以补充汉文《清凉山志》的疏漏不足,是我们研究五台山的珍贵资料。另外,他还写了一首赞颂五台山佛教圣地的《道歌》、一首《空行母心要之歌》、一篇赞扬五台山护法神——阎罗王的文章和供养佛陀、龙树、宗喀巴大师的《认识母亲的戏语回声之歌》。同时,他还根据宗喀巴大师传中的“宗喀巴转生在五台山”的说法,指出宗喀巴“现在大约是住在叫做庆宁寺的和尚庙中”。[15]宗喀巴大师是西藏格鲁派的创始人,也是五台山黄教的祖师。宗喀巴虽然没有来过五台山,但在五台山的黄庙中,都供奉着宗喀巴大师的尊像。章嘉国师这一说法,虽系宗教臆测,但他却把五台山和藏传佛教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更提高了五台山在蒙藏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和信仰。
  乾隆三十四年(1769)夏天,章嘉国师和嘉木样活佛,在镇海寺普乐院的佛堂里,还为阿拉汉的托音诺门汗等众多僧人给吉祥金刚怖畏像举行了盛大的开光仪式。章嘉国师还布施了全体僧众,向喇嘛们赠送了礼物。又受嘉木样活佛的请求,给不少徒众传授了“温萨耳传教诫”,弘扬了藏传佛教。
  一次,当章嘉国师在五台山驻赐时,有一位僧人从台怀街上买来一种带有时针的希奇手杖,献给章嘉国师。章嘉国师一见就说:“在我幼年时,世宗皇帝在莲苑的佛堂里巡礼时,所拄的手杖正是此杖。”[16]于是,章嘉国师就把此杖供在了依怙殿的显眼处,可见,他对死去的雍正皇帝是何等尊崇。这表明了蒙藏人民和清廷的亲密关系。
  乾隆三十七年(1772)夏天,章嘉国师在普乐院闭关坐静,刻苦修习金刚瑜伽密法。他昼夜兼修,精进不懈,与诸佛菩萨一起以三密戏乐度过时光。到秋天时候,他去猎苑觐见了乾隆皇帝。帝还向他征询了一些政教方面的重大事宜,他也从当前和长远方面提出了一些良策。此年前后,章嘉国师在五台山为周仓娃·却札达结善知识讲解了《般若八千颂》、《三十四本生故事》、《宗喀巴传》等经训,弘扬了佛法。
  乾隆四十一年(1776)夏天,当章嘉国师在五台山坐静结束以后,又用了半个月的时间,给近侍弟子札萨克达喇嘛格勒南喀和官却札什根据宗喀巴不共教诫胜乐轮续注疏明义讲解了《总摄轮本续注疏》,又用了三天时间讲授了罗桑曲丹大师所著讲义中的《胜乐轮身入坛城的生起和圆满次第指导》,并举行了两次会供轮续部供养法事。这是章嘉国师一生只讲过的一次胜乐密法。当章嘉国师在五台山坐静结束时候,按照惯例,都要抛掷朵马。但这一次
  抛掷的却是法王退敌朵马。据说当时他佩戴骨晶,身体威严,语气汹汹,侍从们也感到害怕。又有一次,是乾隆四十九年(1784),当章嘉国师在五台山修行完毕后,立刻抛掷的却是托福朵马。当时,章嘉国师威风凛凛,火光冲天,耀眼夺目,朵马被抛向远方,圆光大吉。于是,章嘉国师高兴地说:“此次抛掷朵马甚为吉祥。我年年如此,迄今已有二十八年了。”[17]可见,章嘉国师抛掷的朵马有法王退敌朵马和托福朵马。它们是藏传佛教特有的密法。
  章嘉国师常住在镇海寺普乐院中,但也常去菩萨顶礼拜。因为菩萨顶是五台山黄教的首庙,章嘉国师又对其内的真容菩萨非常崇信。一次,他在真容菩萨像前,敬献了曼札,举行了回向祈愿。他一边磕头礼拜,一边念诵了七次《八支赞颂》。他还用头去碰菩萨尊像,并像接受禅定回灌顶护持一般进行答礼,似乎他感到从来没有过的欢乐。可见,他对文殊菩萨的虔诚和信仰。
  乾隆四十六年(1781)夏天,章嘉国师在五台山静修中,还给其侄拉科呼图克图传授了大畏德二次第教诫等法,弘扬了藏密。
  乾隆四十七年(1782)至五十一年(1786)间,章嘉国师在五台山静修之余就讲经说法。一次,他在卫拉特丁科夏茸的请求下,向卫拉特丁科夏茸和呼和浩特方面的一些喇嘛、五台山的札萨克喇嘛、夏尔官却扎西、札萨克格勒南喀等近侍200多人传授了“密集大灌顶法”。又在阿巴噶江隆活佛的请求下,向喇嘛罗桑达结、夏茸官却构西、大固始活佛等驻寺和外出回来的200多名僧人传授了十三尊大威德四种完全灌顶。还在察哈尔罗本夏茸的请求下,向罗本夏茸和坚叶堪布等驻寺和外出回来的300多名僧人传授了“秘密主大轮灌顶法”。又向千里迢迢来五台山聆听章嘉国师讲授中观理论,但又理解不了的南方和尚授与所缘相,培养了和尚的理解能力,使其对中观思想心领神会。总之,在五台山期间,章嘉国师总是有求必应,按照求法者们的意愿讲授了显密经典、各种注疏典籍和道次、修心、生起及圆满次第显密教诫等经典。还传授了共同的和特殊的灌顶法、随谶法、各种显密经典教本等等。因此,他的弟子很多,有贤圣转世的活佛、住持法座的大喇嘛、精通万卷的格西、潜心专修的行者、双语说法的固始、精通三藏的和尚、富有信财的施主及康熙皇帝的第十二皇子、乾隆皇帝的第五皇子、第六皇子、第八皇子等西藏、蒙古、安多、康区、汉地的喇嘛、和尚等等。可谓桃李满天下,教法被世间。
  乾隆五十一年(1786)三月,当章嘉国师送走第五次至五台山巡幸的乾隆皇帝不久,章嘉国师就病情加重。虽经乾隆皇帝派来的两名汉藏御医多方诊治,但也医治无效,于四月初二在五台山镇海寺普乐院圆寂。乾隆皇帝为了纪念这位上师金刚阿阁黎在维护清廷和蒙藏关系上所起的巨大作用,即用七千两纯金制造了一座镶嵌无量珍宝的大塔,把章嘉国师的遗体安放在塔瓶内。根据章嘉国师的遗嘱,把塔安放在他所指定的地下石窟中,并建塔于普乐院,以供后人瞻仰。
  注释:
  [1]《第三世上观语自在法海传》.
  [2]土观·洛桑却吉尼玛著、陈庆英、马连龙译《章嘉国师若必多吉传》第131页,民族出版社,1988年4月第1版.
  [3]《穹庐集》,第398页.
  [4][5][61同[2],第185页,第183页,第356页.
  [7] [8]同[2],第356页.
  [9]徐继畲《五台新志·巡幸》卷首.
  [10]乾隆五十一年(1786)三月初二日,章嘉国师率众喇嘛诵经迎驾.
  [11]三月初二日,乾隆皇帝至灵鹫峰瞻礼文殊宝相时,适值瑞雪霏宴,扈从及僧俗人等咸谓天花飞舞,文殊示喜也.
  [12]文殊,梵文本称曼殊师利,汉经内亦或书之。曼殊对音即满珠,、今卫藏呈进丹书均称曼殊师利大皇帝。竺兰宝号与我朝国号相符,用征亿万年无量福祚也.
  [13] [14] [15] [16] [17]同[2],第364页,第303页,第314页,第359页,第359.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