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成都文殊院第八代方丈桂芳大和尚与乐至万寿寺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成都文殊院第八代方丈桂芳大和尚与乐至万寿寺
  放牛娃出身的成都文殊院第八代方丈桂芳大和尚与乐至万寿寺
  源缘悟圆
  四川乐至万寿寺位于乐至县城西南,在童家镇万寿村天台山上。天台山呈北西走向,面积约六千平方米。山间农作物与林木相间,有上千年古柏和古银杏,郁郁葱葱,山水环绕,蔚为奇观。乐至万寿寺离县城12公里,每天有客运班车开往寺院门前,交通十分方便。
  万寿寺在清代极为兴盛,有庙产数百亩,常住僧人三十余人,高僧辈出。初由楚石老和尚掌教三十余年。曾任成都文殊院第八代方丈的桂芳大和尚,幼年祝发出家于乐至万寿寺,晚年退院,归养故山于乐至万寿寺,后圆寂安葬于乐至万寿寺旁。
  桂芳大和尚系贫苦农民出身,幼年就帮人做长工放牛,一字不识,但为人忠厚老实,仁慈善良,很小就具有神通。一次师父叫他去送信,并要他带回一双钉鞋(过去下雨天穿用的木履鞋),他却在寺庙门口的桂花树边睡觉。几个时辰之后,有人向师父禀报,师父追查下来,居然发现他不仅已将钉鞋拿来,还称信已送到!为此,师父给他取名曰“桂芳”,为桂花芳香开窍之意。
  桂芳在文殊院学修时,不畏脏、苦,坚持将大家入茅厕用过的洁身蔑片,清洗后以备重新使用。清洗时发现有锋利者,为避免割伤人皮肤,竞亲自用嘴唇去试锋!其真诚敬业之举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传说桂芳还坚持按老方丈教他拜佛的方法修行,天天虔诚地跪拜弥勒菩萨,拜了三年,拜动了弥勒菩萨活生生地从神台上走下来,为他说法开智慧,从此能讲经说法。桂芳大和尚虽然不识字,但能做到弟子念一段经,他就讲说一段,运用自如,非常殊胜。
  据成都文殊院方丈悟修空福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所撰《追远瞩后记》记载: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文殊院由“先师桂老和尚(第八代方丈桂芳真福)接管,重修塔院,鼎(始)建寂寥轩,置垣西菜地,顷接东岳庙(在郫县,原为道教庙宇,后改名觉华寺)。至咸丰八年(1858年),交耨云和尚(第九代方丈耨云盛)。”
  宽霖老和尚、宗性法师等文殊院高僧大德多次前来万寿寺拜祭。文殊院许多法师及成都许多信众,经常在清明、春节等时节,亲临万寿寺为桂芳大和尚扫墓,这尊师爱教的美德甚感世人。
  据现存有关碑文和乾隆版、道光版乐至县志记载,万寿寺创建于明朝正统初年。明朝皇帝为了兴隆佛法,敕赐西度之人喇嘛僧悟脱前往天下,向各府、州、县官员军民人等宣传佛法,“扬阐宗风”,让广大人民群众“听意自在修行,上下各安其分,长幼各遂其生,同归于人寿之域,同安于泰和之世。”这样,对上可以“阴翊”庇佑朝廷,对下足以“劝善化修”利于百姓。让天下所有的人,都能得到归于净土的快乐。皇帝还要求各地“听其从便修行,以成正觉,并不许悔谩欺凌,生事阻坏,如有不遂朕命,干罚无赦!”
  悟脱大师云游至天台山,视山“基合卦位,坐坎向离”,“左山飞凤,右水流虹,发源云顶,派衍婆娑”。于是在天台山上“披草芥,除荆棘,后建殿宇,前开月池”,面朝南方,建立本寺,为谢皇恩取名曰“万寿”。由此,悟脱大师成为乐至万寿寺开山祖师。万寿寺建有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观音殿、武圣殿、藏经楼、塔灵等,殿宇巍峨深广,结构典雅古朴,楼阁廊房通达,规模宏伟壮观。寺内古木参天,佛像众多。正殿前月池狮桥,雕镂精细,游鱼出没桥阴,给人以“惠庄濠梁之乐”。东西两廊,花木扶疏,曲径通幽,达于后殿,左右石砌长方花台,分植牡丹、芍药数十本,春时灿若云霞。
  清代四川将军崇实,因仰慕桂芳大和尚的德望,书赠“露湛天花”朱漆金字横匾,留镇山门。
  桂芳大和尚的嫡传弟子了极,深通翰墨,传说是外地的廩生,因逃避祸患来到乐至万寿寺,皈依桂芳大和尚。据著名学者、乐至县人刘克生先生回忆:了极和尚与乐至县拔贡邓孝璋(玉成)为至交。一次,听说邓孝璋将赴万寿寺赏花,后因有事未能前往,了极和尚有感作诗一首云:“闻君有约踏青来,赢得山花带笑开;盼到夏初春又渺,空余落月满天台。”另有一次了极和尚赴观音桥(今乐至县童家镇境内)私塾拜访邓孝璋未遇,后听说邓孝璋回老家去了,了极和尚留诗一首云:“芒鞋竹杖访君来,日午登堂绛帐开;报道先生归去也,缁衣何处浣尘埃。”了极和尚有两位高徒,一位叫悟空,一位叫悟远,系同胞兄弟,同时披剃于乐至万寿寺。悟空擅长花鸟画,悟远精通山水画,都因绘画在四川出名。了极圆寂后传法给真应,再传给常护。常护曾任成都文殊院执事——维那,“承继衣钵,丕振宗风”,并收藏师辈诗画。后来传给常书、常福,广德、广平、通明,直至现任住持能净。
  万寿寺以“三奇”誉满四方。第一奇是奇花异香的“牡丹”。清乾隆版乐至县志载有前邑令陈瑞图的一首《万寿寺牡丹盛开》,是当年的真实写照,诗中写道:“流年难觅九华丹,又是一番春满栏;往事忆来如昨梦(莅乐六载三次到寺),今朝翻得未开看(花未大放);况添花雨霏香界(是日小雨),更有文章生涅槃;山下黑云凝未散,如闻羯鼓到诗坛。”
  第二奇是半月池内两水井,“无源不竭”,“虽旱不涸”。明朝太仆寺卿、乐至县人黎尧勋撰文称:“泉涌高岗,水清味异”。六十年前,万寿寺居士陈安再半夜子时起来烧头柱香,看见一条巨大的蟒蛇在半月池边喝水,头在半月池边,身子在大殿的屋脊上,尾巴在大殿后的山坡上,可谓罕见。
  第三奇是半月池上建有三拱池桥,美称“无河三拱桥”。拱桥两边的鱼儿各居各位,都不游到桥对面去。有清代文人郑世坦七律一首赞叹:“旧砌重新石色鲜,无源不竭古今传;谈空即是瓶中水,用汲何如井下泉;影带圆光名半月,桥通净域号迎仙;闲来试访濠梁乐,那羡他池有洞天。”这“三奇”美谈招来八方游客,慕名前往观赏者留连忘返,使万寿寺成为观光旅游和朝圣拜佛的圣地,历代久负盛名。清末,绵竹拔贡、乐至儒学训导黄尚毅有诗赞曰:“荼縻香梦扑西山,乔木葱笼景窈然。古寺犬声迎客吠,前朝鱼鼓伴僧残。画工绝俗歌棠棣,尤物宜人是牡丹。不为游春乘兴至,禅关已度放花天。”是当时寺庙的真实写照。此外,乐至万寿寺还建有石屏牌坊一幢,高4.3米,宽3.4米,上面刻有关于万寿寺历史的碑文、楹联等。据万寿寺僧人和附近信众回忆,这幢石屏不是用珍贵的云母石制作而成的,但气温潮湿将要下雨时,石屏上会现出云纹来,可与云母石比美。古人认为云母石为云之根,可析为片、薄者透光,可为镜屏。以质地色泽分为云英、云珠、云母、云沙、云液、云胆等,本草经列为上品,可入药。
  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万寿寺作为名胜古迹,由县人民政府予以保护。1952年“土地改革”,僧人多被安置回原籍还俗务农。当年,从童家、桂林、城关3区分出若干村,建立三合乡,寺庙成为乡人民政府及机关单位驻地。以后三合乡小学建立后,寺庙一部分又成为乡小学校址。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委、县人民政府落实宗教政策,将一部分庙产交给由信教群众组建的寺庙管理委员会。广大信众募集资财,对寺庙进行培修。1993年经县政府批准列为开放寺院。现寺内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完好保持明代古寺建筑风貌,另又建有观音殿、玉佛殿两个侧殿,寺内设有食堂、厨房、住房、茶园、招待所、小卖部、保管室等。每月初一、十五,寺庙都要举办教务活动,香火甚旺。
  随着党的宗教政策的落实,古刹又焕发生机。奇花异香的牡丹仍年年盛开;传奇的“无河三拱桥”保持完好;“半月池”仍“泉涌高岗、水清味异”;山门外的石屏坊碑,寺院内的始建碑记刻字清晰,历历在目,成为珍贵的文物古迹;桂芳大和尚的德相及名人字画高挂客堂,时时供善信游客观赏叩拜。
  桂芳大和尚的墓,仅离寺院半里之遥,在寺院右前方的一座小山坡上,当地人称为“和尚坡”。墓的气势非常宏大,仿佛与山坡连成了一体。
  桂芳大和尚的墓于1993年修饰一新,林木茂密,环境幽雅,方便虔诚善信拜祭和游客瞻仰。墓的前面有一排石碑,石碑中间的碑文是:
  空林堂上第八代上桂下芳真公老和尚之墓
  成都文殊院传临济正宗法嗣正念宽霖敬立
  成都文殊院重托乐至县报国寺住持昌臻率四众弟子监修
  公元一九九三年岁次癸酉九月吉日重修
  石碑左右两边是乐至地方名人的题字,已收入本书历代碑刻楹联内。
  现寺内佛像众多,有铜铸的四尊高二米多的释迦牟尼佛像、文殊菩萨、千手观音、韦陀菩萨像;有二尊玉石雕刻的观音菩萨像,还有其他雕塑精湛的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燃灯佛、日月二光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地藏菩萨、弥勒菩萨、四大天王等佛菩萨像三十余尊。成都昭觉寺馈赠的一对铜麒麟,栩栩如生,传说能给触摸的人们带来吉祥如意。万寿寺整个寺院建设,典雅古朴,环境寂静优美,花草繁茂,绿树成荫,空气清新,是一座风光秀丽的好道场,是朝圣拜佛的圣地,是学佛、修行、游览观光的好去处。
  成都文殊院第十八代方丈宗性法师在2004年9月15日学习《金刚经》辅导讲课时,谈到桂芳大和尚,原记录如下:
  我给大家讲个故事。清代晚期的时候,在成都的文殊院,有个桂芳老和尚。他没有文化,以前是个长工,老方丈一看他,知道他在过去劫中积累的善根非常深厚,就有意要磨炼他。老方丈说:“你没有文化,我教你一个修行的方法。”桂芳和尚就说;“好啊,师父你教我什么修行的方法呢?”老方丈说;“你每天晚上去拜佛吧。”桂芳说:“好啊,我到哪里去拜呢?”老方丈就给他讲:“我那里供了一尊弥勒菩萨。你每天晚上就到那里去拜。”桂芳和尚就问:“师父啊.那我每天晚上拜到什么时候呢?”老方丈就说:“你每天晚上拜到看到弥勒菩萨那尊佛像动的时候你就不拜了。”于是,桂芳和尚每天晚上就去拜。因为老方丈是有意考验他的,就在弥勒菩萨背后牵了根绳子,当桂芳和尚拜不动了的时候,老方丈就去拉一下绳子,那个弥勒菩萨的佛像就动了,桂芳和尚一看见,就不拜了,就回去休息了。就这样,桂芳和尚拜了三年,每天晚上都不间断。后来,有一天晚上啊,老方丈有事去办理,就没有去拉绳子,可是奇迹出现了。什么奇迹呢?就是桂芳和尚去拜的时候啊,那个弥勒菩萨就走下来了,问桂芳和尚:“你每天这样虔诚地拜啊,从来没有偷懒,从来没有间断过,很令人感动,你拜了这么三年,现在你想要什么吗?”如果要是我们啊,我想大家都会向弥勒菩萨要很多的恩惠,“我需要平安,我需要吉祥”。可是那个桂芳和尚啊,那真是达到了无求的境界,他说:“你看我们这个庙里啊,什么吃的、穿的、住的都有,我什么都不缺啊。”哈!弥勒菩萨想这个人好,就回去了。那个桂芳和尚看到弥勒菩萨动了,就以为该回去休息了。老方丈办完事后,就来看,没有看见桂芳和尚,就去问他,“你怎么不拜了呢?”桂芳和尚说:“你不是告诉我,看见弥勒菩萨动了就不拜了吗?”咦,老方丈心里就想啊:“我没有去拉绳子,佛像怎么会动呢?”桂芳和尚接着说;“我看见弥勒菩萨动了,所以就不拜了啊。”老方丈就说:“怎么会这样呢?”桂芳和尚就说:“弥勒菩萨不但动了,还走下来,给我说话,问我要什么?”老方丈就问桂芳和尚:“那你说你要什么了吗?”桂芳和尚回答说:“你看我生活里什么都不缺,我什么都没要。”然后,老方丈说:“傻瓜呀,要智慧嘛。”桂芳和尚记住了。第二天晚上,他又去拜,弥勒菩萨又走下来了,又问他:“你要什么呢?”他说:“我要智慧。”我们上面说了,那个桂芳和尚啊,是当长工出生的,按我们现在的话讲,就是低层的打工仔,没有读过书,可是,就从那个晚上后,他虽然不识字,但可以讲经说法了。他讲经的时候,旁边一个人给他念,念一段,他讲一段。
  那么,通过这个故事啊,我们要明白个什么道理呢?智慧不等于知识,不等于文化!智慧从清净心中来!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够保持一颗平等的心,无求的心,清净无染的心,那么,智慧的光明啊就自然地显现了。这样,你在生活里面就会打破障碍,打破困惑,打破迷茫,能够真正生活得自如,能够真正生活得安详。所以,我们讲,人生啊,现在我们最缺的是什么?是智慧!希望大家能够真正地在生活里面拥有像佛一样清净的智慧。但是,我们更要清楚,这个智慧不是靠求的,这个是求不来的,是靠我们修持。为什么?所谓修持,就是去开发我们内心的智慧宝藏。我们自己内心里面就有一个无穷无尽的智慧的大宝藏。有一个般若,不增不减的,与佛一样平等的智慧。只是我们啊,因为妄想、执着、烦恼,把智慧给湮没了,障蔽了。这就如天空中的月亮一样,每天晚上都有,只是因为乌云的遮盖,所以,不一定都看得见。当风把云吹散了后,月亮就自然显现出来了。也就是说,我们智慧的宝藏本自具足,就靠我们自己想办法,通过精进,通过努力,克服烦恼,那我们智慧的宝藏就自然地显露出来,那我们的人生啊,就是真正充满法喜的人生。所以,我经常给人家讲:“含心当来清凉月,智慧人生最吉祥。”所以,这里讲的这个“般若”啊,不同于世间普通的聪明,它是我们能够达到觉悟解脱的一把钥匙,是我们成佛路上的一盏明灯,是我们在真实苦海里面导航的航标。如果我们拥有了般若的智慧,我们的人生在茫茫苦海里面就不会迷失方向,就会真正地去沿着智慧的路走下去。那,我们的人生就非常的圆满,非常的美好。所以,我们这里讲的是要这样的一种“智慧”——是清净的,无染的,无求的,能够给我们人生带来光明,给我们人生带来自在,给我们人生带来潇洒的这样一个宝藏。
  附录:宗性法师简历
  释宗性,男,汉族,1973年8月3日出生,重庆潼南人。
  1979年至1984年,在重庆潼南米心镇中心小学学习,期间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
  1984至1987年,在重庆潼南玉溪中学学习。
  1987年至1990年在重庆潼南中学学习,期间加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90年9月于成都昭觉寺礼原监院上智下益上人披剃。
  1991年于成都昭觉寺依原方丈上清下定老和尚座下受具足戒。在此期间系统学习并熟练掌握佛教念诵、梵呗、仪规等佛事活动,为做一名合格的出家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1年至1992年7月,在重庆佛学院学习,接受佛教知识启蒙教育;
  1992年9月至1994年7月,在四川省佛学院学习,期间随唐仲容先生研习唯识学,从此开始对唯识学产生浓厚兴趣;
  1994年9月至1998年7月,在中国佛学院本科班学习,期间系统地接受中国佛教宗派教育,并熟悉各宗派的基本教史和教义,同时,随中央民族大学韩镜清老先生继续深入研习唯识学,颇有心得;
  1998年9月至2001年7月,在中国佛学院研究生班学习,随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杨曾文教授研习禅宗史,期间接受规范化的国际学术训练,并对佛教目录学、版本学进行系统学习。
  在研究生班学习以来,通过系列的训练和学习,初步掌握了学术研究的技巧、规范,和学术研究的能力,先后撰写了约十五万字的论文发表在各种佛教刊物上,颇受学术界专家学者及佛教界同仁的欢迎。
  1999年9月,兼任中国佛学院99级班主任。
  2000年元月,兼任中国佛学院97级唯识学授课法师。
  2001年7月,兼任河北禅学研究所副所长,并出任《中国禅学》编委。
  2002年6月,增补为成都文殊院管委会副主任,兼任空林佛学院教务长。
  2002年7月增补为成都市佛教协会副秘书长。
  2002年9月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理事。
  2002年9月当选为四川省佛教协会副会长。
  2002年11月增补为成都市佛教协会副会长。
  2003年9月15日(农历八月十九日),升任成都文殊院第十八代方丈。
  注:本文录自源缘悟圆(原署名袁悟圆)于2006年3月年编著,由四川省宗教局批准,四川省新闻出版局准印,四川省佛教协会倡印的《桂芳大和尚与乐至万寿寺》书。个别文字有改动。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