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论藏传佛教萨迦派的哲学思想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乔根锁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论藏传佛教萨迦派的哲学思想
  乔根锁
  在藏传佛教体系中,萨迦派曾经是一个地位显赫,影响巨大的教派。萨迦派由吐蕃贵族昆氏家族的后裔贡却杰布所创立,至萨迦五祖萨班及其侄子八思巴时期发展到了鼎盛。在十三世纪中叶至十四世纪中叶这一百多年时间里,萨迦派以政教合一的统治方式代表元朝中央政府管辖西藏,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和民族团结统一,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萨迦派的宗教思想博采众家之长,吸取各派精华,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思辩性,其中包含着不少的认识性因素,是一个具有鲜明特点的宗教哲学体系。
  一
  萨迦派作为藏传佛教早期创立的最大教派之一,形成和发展于西藏由农奴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的过渡时期,其宗教哲学思想基本上代表了封建农奴主阶级的社会意识形式,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与其它教派相比,萨迦派的宗教哲学比较庞杂,几乎混合了当时佛教理论的所有内容,正如土观总结的那样:“文殊怙主萨班和绒敦等诸大德,皆以中观自续见为主,仁达娃尊者又是持中观应成派见,释迦胜初尚中观,中持唯识,后执觉朗派见,其余还有很多人以《大圆满》见为最殊胜者。”①现代藏族学者班班多杰先生也认为:“萨迦派从开创之日起,就以大乘空宗的缘起性空,大乘有宗的万法唯心,唯识无境说,密宗的因位阿赖耶识,如来藏佛性,即身成佛等思想作为他们创宗立说的根据,表现了其学说兼收并蓄,企图无所不包的糅合特点。”②这些观点都是非常精当的,表明了萨迦派哲学的基本特点就是兼收并蓄,混杂糅和。它既不同于吐蕃时期的佛教理论,又不同于当时印度与西藏各派的佛教理论,而是融会贯通各派理论并形成新的宗教哲学,从而使其成为藏传佛教哲学理论的重要源头和组成部分。
  萨迦派的根本教法是其独具特色的道果法,其宗教哲学思想就包含在道果见之中。所谓道果见就是“具备明空无执,或生死涅槃无别之见。”③萨迦派的所有哲学思想都是围绕这一核心理论而展开的。萨迦派的道果法虽然融合了中观、唯识、应成、自续、如来藏及密宗等各派的思想,但并不是一个拼凑的杂乱体系,从其哲学的基本倾向看,其底蕴则是唯识观点。即使是其体系中所包含的中观缘起性空理论,也是以自续派的思想为主的。可以说,萨迦派的道果见,是在中观派的缘起性空与唯识派的万法唯识、唯识无境的思想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但受唯识派的影响明显地多于中观派的影响。
  道果法是由印度成就大德毗瓦巴所创立,他是唯识派论师胜天的弟子,胜天的宗师为唯识派的护法论师,因此,毗瓦巴大师所创立的道果法,渗透着浓厚的唯识派的思想气患。萨钦作为萨迦初祖把道果法直接地传给了自己的儿子白衣二祖和三祖,并间接地传于红衣一祖萨班和二祖八思巴。在萨班时期,一改过去那种纯修道果密法而缺乏佛教理论研究的状况,大量地吸收了中观瑜珈行派和中观自续派的思想,并广泛吸收其他佛学思想,从理论上对道果法进行了论证,建立了萨迦派比较完整的佛教思想体系。萨班在哲学上更倾向于中观自续派和中观瑜珈行派,他使唯识理论在萨迦派中得到了发扬光大,他的思想对萨迦派理论体系的构成意义极大,影响也是决定性的,后来虽然仁达瓦持中观应成派之见,但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道果法以唯识理论为其哲学基础这一事实。这样,萨迦派以唯识思想为基础,使其与中观自续理论和其它性空思想相融合,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哲学特征,建立了一个具有独创性的符合西藏时代潮流的哲学体系。
  从道果法的内容来考察,也可以清晰地显示出萨迦派以唯识理论为基础,融合各家理论的哲学特点。在萨迦派看来,所谓道果法,实际上是一个统一的见、修、行的修持过程。道果法最根本的理论是因道果互相包摄,互相转化,三位一体的关系,亦指宗教理论与宗教实践血肉相联系而不可分割。“因”是指个人的资质和心本体及其对这一本体的识认。“道”是指成佛之方法,“果”是指得到佛的果位。如果说因位是指佛教的有关心体、本体的理论,那么道与果就是指宗教实践活动及其结果。萨迦派就三者的关系作了如下论述:“由因、道、果来认识即身成佛的意义,因就是道,道就是果。因时之佛,由于不认识,被忽尔垢障。此生在修道时净治垢障,垢障清净即能认识,故立名为果,因道果三位无可分别。”④“所谓因道果无别,就象因即是道,道即是果,因自己不认识因位时分之佛,故为客尘所障蔽,由道位时分中已净治故,离垢解蔽,而知道其体性,认识了自心是佛,即被安名为果,也就是说证得了佛果,因此说因道果无别。”⑤这两段话的哲学内涵是说,修佛首先要确认心性本净明空,轮回与涅〖FJF〗B231〖FJ〗无别,正因为人们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本具的佛性被客尘所蒙蔽,而道正是以佛教的宗教实践活动“高垢解蔽”,使人清晰地认识心的清净本性,认识到自心是佛,证得心性生死涅〖FJF〗B231〖FJ〗无别,以得佛果。萨迦派认为修法只是“道位上的除垢”,在显教中以性空之见除“心垢”累世修持而成佛。在密教中以方便智慧除“身垢”,之后则圆满三身(法身、报身、化身)而成佛。萨迦派为了强调因道果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提出了“三相续”的教法。所谓“三相续”,是指从轮回到涅槃皆为一心相续,一心包摄,因道果三者无二分别。原因是,因为众生皆有佛性,佛与众生平等不二,故在因位应持轮回涅槃不二见,在道位修习与教法相联系的成熟道与解脱道,果位则现证智慧与佛身,“故道果法门之因、道、果:众生是佛,是因,修离戏见和生圆二次第是道,证三身五智是果。”⑥
  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萨迦派的基本哲学观点承认众生本有佛性的真性,这与唯识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对此,萨迦派还有更为明白的表述:“一切皆为离戏论之自心之一性相及此相中的显现,离心以外无实有,此心性暂时能呈现种种形象。然其体性则无有好坏成就”,⑦非常清晰地表明在道果法中,万法唯心所现,一切都是虚妄的,只有心性是真实的。心的性相可能呈现出各种现象,但心的本质,心的本体则没有优劣好坏之分,生死与涅槃在心体之中是没有区别的,或完全一致。萨伽派还认为,虽然众生都有佛性,但因为佛性被烦恼客尘所障蔽,所以仍是凡夫,这时的心只是一种识,还没有转化为智,而佛智则是大乘佛教追求的高级境界。凡夫必须从因位修起,先显后密,逐步用各种方便实现转识成智。
  萨迦派道果法中因、道、果三者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宗教认识和宗教实践的关系问题,所谓因道果无二无别,强调的就是宗教理论与宗教实践之间不可分割的统一关系。宗教理论必然导致相应的宗教实践,宗教实践始终是围绕着宗教认识活动的实践,实践的目的是为了体认那个心外无境,万法唯识的心的本相,实践的结果是证实和践履了先验的佛性,从而达到佛的境界。从抽象意义看,萨迦派的理论中包含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合理认识,但在本质上,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其宗教实践并不是人们真正的社会实践过程,而是一种宗教体悟、以心识心的活动,它首先先验地“以心起灭天地”,确立心即佛这一认识的大前提,以此作为因、道、果立论的逻辑起点,这必然只能用直觉主义的证悟来实现三者的绝对统一,实现所谓的明空无执、生死涅槃无别的常真本性,这当然只能是信仰主义和神秘主义的,不会包括太多的认识性因素。
  二
  藏传佛教各派都包含着显宗和密宗两个部分,萨迦派也是如此。在哲学理论上,显宗与密宗既有联系又不相同。一般说来,显宗关于教义的内容,是佛教关于宇宙本体理论论述最为集中的一部分,是以系统化理论化的方式表达其根本世纪观,萨迦派的宗教哲学及其思辩理论在显宗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并且处处显示出其唯识体系与中观思想相融合的特点。
  萨迦派的底蕴在于唯识哲学,但为了构建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也吸收了一些缘起性空的中观思想,主张道果教授“应先悟空理,即悟到诸法缘起性空之理”,把掌握中观思想作为认识宇宙本体或佛性的第一步;提出:“首应破非福,中则破我执,后破一切见,知此为智人”⑧的谒语,充分表达了其中观缘起性空的思想倾向。“首应破非福”是一种产道轮回、积善去恶的宗教神秘主义人生观,本质上是纯宗教的,不具有哲学的内涵,但又是其哲学思想的宗教前提。他们认为经过“破非福”而认识人生之真谛,人虽然转生于“三善趣”之中,但并未超越轮回之苦,因此,必须“破我执”,以求解脱,所谓“我执”,就是把自我和宇宙看成一个具有自性的实体,对自我和宇宙有着自己的主观判断和主体意识。断“我执”的方法,正如土观所指出的那样:“初断实执戏论,应认识执自己相续的五蕴为实有的实执,若自蕴实有,则不观待任何因缘,须从最初即应为有,然此五蕴全部都是因缘而生,故无实有,如是思维即得决定。以此住心,初应勤加功用,断除实执妄想,中则放此亦非执有无二边之心所行境果,完全获得决定。”⑨“若能生起定信,则如圣天所说‘一切性如何,一切空性亦复如是’如此则一切法自然解脱归于无实,生起顿悟一切法的奥义”。10这就是“中则破我执”的意思。
  破我执包括破人我执和法我执,通俗地说,就是破一切实有的错误观念,把世界和自我都视作虚幻不实的东西。萨迦派认为人是由色、受、想、行、识五蕴等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合和而成,并没有独立的实体,因为是缘起故尔是性空而不实。断除了“实有”这一妄念,就达到了“非执有无二边”的中观境界,以此类推,只要认识了一事物的空性本质,其它一切事物的本质都是如此,最终则可以体会到一切法都是无实的,这就破了“我执”。
  萨迦派认为尽管通过缘起性空论破除了“我执”,但在认识上还不彻底,还必须“破一切见”,破“一切法皆空”的观念,因为人法皆空这个观念思想本身,就是一种有,一种精神实体,不是彻底的空性境界。萨迦派说:“既已抉择诸法无实后,即心念无实执相部分,亦属应断”。10意思是说得到缘起性空诸法无实的真理以后,如果在思维中把“无实”看成一种确定的观念,那么这一观念的存在也属断见,即一种片面、错误的思想。因为当你认为诸法无实时,就又确定了诸法无实这一新的思想规定性。而对事物对世界的一切规定,都属于有的范畴,因而必然是一种错误的“断见”。在萨迦派看来,正确的做法是:“于见生定解后,对此定解不相续随转,即念无实的耽着亦所舍弃。此空性境,不管是有是无,于任何亦无有执……不以戏论解境,不为心垢所染,舍去一切执着、有相、戏论等,于无执中平等而住,故云‘若起执则非正见’”。12按他们的看法,通达缘起性空,认识到诸法无实之后,必须抛弃包括“无实”在内的一切观念,因为“若起执则非正见”,所以在思想上不要执着于某些既定的概念,也不要用“有”“无”这些本身包含着矛盾的思想去观察世界,给世纪下定论,只有舍弃了有与无的偏见,才能真正悟到诸法的本性。从表面上看,这似乎讲究彻底的性空。其实不然,在本质上,萨迦派既不推崇有,也不推崇无,而推崇的是非有非无的中道思想。对此刘立千先生说:“断实执后证空性悟全无所得,离一切相,离一切戏论,但此亦仅是到世俗谛空。依中观应成派见,证缘起性空,了悟一切诸法皆是唯名安立,名下并无实有可得,则成毕竟空。在萨迦派看来此仪属普通中观之理,非彻底的中观,因为实相是离戏的,是非空非有的,要不堕空边也不堕有边,才是中道,若执毕竟空则堕入宽的一边了,非彻底离戏之见”。13因此萨迦派实质上认为大乘中道观只是毕竟空之见,只能悟到心性的空分,并不全面,全面的看法,还必须修道果之见,即修明空无执之见。
  萨迦派认为,心作为世界的本体,其特征是心性本净。换句话说,诸法的根本是心,心是非空非有的,不是空空如也全无所得,心不但是空,同时也是一种妙有或胜义有,这个胜义有是如来藏的胜义有,或阿赖耶识的实有,萨迦派把它称作为“明”。“明即是心的性相”。“明”在显宗哲学中具有明了、智慧之义,而在密宗哲学中则有风脉明点等物质的内涵。显宗的“明”,是说从本质上人是可以觉悟心性本净的,正因为心性本净,自心即是佛,所以那些虚妄不实的诸法都是由心派生出来的,是阿赖耶心相的显现,从现象上看是实有,而本质上是空的,但众生却不能认识它,被能所二取迷现,起惑造孽,生死流转,这种迷乱的根本叫俱生无明,即从心性相上就具有的无明。所以要转具生无明成俱生智慧始能彻见本原。俱生智慧能发现妙有,妙有与性空相结合,才能清彻明了地认识到世界的真性。
  萨迦派认为,要认识心的根本,必须认识心体性的明空双融。这是轮回涅槃二者的根本。所谓“心性光明”,即心的本性光明纯净,它是生死涅槃的基础,萨迦派认为,心的本质不仅是纯净的,而且空无所得,此纯净的本性心能显现一切外境,是一切事物的本原。如果认识了心的本质,就把握了心性与佛性、主观与客观的一体关系。然而由于心性被无明习气所蔽障,无法认识心性光明这一真理,也因为有无明烦恼,使心迷妄,产生能执所执二迷现,使主客观处于分离状态,成佛的希望就泯灭了,就会沉轮于生死轮回之中。因此,要把握好心识与外境、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关系,必须要认识心性光明、明空无执。认识一切现象皆由心现,离了心识,就谈不上客观外境,只有否定了客观世界,也就破除了障障蔽,心性才能光明纯净。使用这一认识方法,其目的是要实现主体与客体的绝对同一,而宗教的全部哲学秘密就在于此。从根本上说,这一思想实际融汇了中观唯识两派思想之精华,表明心体或宇宙本体是明空双融,有与空、生死与涅槃之间没有差别,是一体的,由于被无明所污染,把本来同一的分离开来,导致心的迷妄,为了破除这一错误的认识,萨迦派提出破除二取迷现。所谓二取迷现就是在认识上的两种误导,正是这两种误导使人们不能正确认识人生之真谛、世界之本质。
  其一,断所执迷现即断执境为有。萨迦派认为,自性光明,明而又无分别妄想,此乃心之本有,是妙有,妙有不同于世俗意义上的实有。由于凡夫执境是实有,受其蒙蔽,故首先应明了境是心之所现,破离心实有外境,生起明相,这即是明(心即是有、明即是有)。其实这个观点就是唯心无境,或者唯识无境,以确立世界物质与精神现象的心本体。
  其二,断能取迷现,破除了所执迷现之后,认识境为心起,自心光明,这时俱生无明烦恼已除去大半,只是根子还未除尽,再经若干层次教法之修持,不断清除无别了障,就可证得圆满光明而成佛。也就是说,只有破了执心为实有的迷乱,才能彻底恢复心性的明相。
  最后,空有二者必须结合,形成中道,即在认识中先悟空性,后悟有,最后离去一切宽有常断各走一边的执着,即破一切见,成为空有双运离戏之见。
  萨迦派的空与有,尽管反映了中观与唯识的结合,但从哲学的角度看,佛教所谓的明和空、有与无只是一种同一的概念而已,“有”是主观意识之中的东西,“空”也是主观意识之中的东西,二者都不是如实地反映客观世界本质,而是一种歪曲,把世界的本质当做一种意识的东西,无论是有还是无,都是萨迦派自己给自己设置的一个认识对象,然而再使人在自己的主观意识中排除其它的东西,与这个对象直接契合,这种认识论是受其本体哲学所决定,只能是直觉主义的。
  三
  在密宗方面,萨迦派以大乘中观般若空宗的缘起性空论和大乘有宗的万法唯识论相结合为基础,在更神秘的领域里建立了明空双融双运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更为直接和鲜明地表明了其唯心主义世界观和直觉主义认识论。刘立千先生说:“道果最高的见,就是轮回涅槃无别见,约二谛说就是真俗无别,约法界说就是色心无别,约万法唯心观来说就是明空无别之心”。14这段话恰如其分地指出了密宗哲学的核心及关键所在。
  萨迦派认为,心具有体与性两部分,就其体来看,本质是空分,就其性来看本质是明分,但二者又是一体而相用,从根本上分不出哪个是空哪个是明,哪个是涅槃哪个是轮回,因为真实与虚妄、轮回与涅槃都是一个相续心,所以在一心之中悟即涅槃,迷则轮回。
  萨迦派说:“密教之见,即亲证内心实相之见。于此欲求生起觉验,先须认识差别所依之心。初觅得此心,指点此心为明空双运。次于明空双运中直指体认本元俱生智慧之心,乃观其义而为修习。心不为迷乱走失,所现皆成智慧妙用”。15这就是说在修持过程中,必须要认识内心实相,所谓内心实相,就是明空双运,明空双运是心的真正本质。首先要把心看作是空虚明净之本体,然后在理解和把握明空对立统一的关系中直觉体认所谓的本元具体生智慧之心,从而得到佛的真谛。
  这个认识的具体过程是:首先认识世俗妄心,次认心之明空。如说:“先摄心内观寻觅此妄心之体,观其在于何处,是何色形状,如是寻觅,了不可得,但仅在世俗的概念上认识此心是唯明、唯觉、唯动,清清楚楚觉知感受而已。说是无心,又觉从内现起自生之相,此则名之为‘明’,乃心之法相,是证悟心得三分之一……若更推求,则感觉到内心离生,位、灭,自体本空,此则名为‘空’,乃心之本性,是证悟心德三分之二”。16空非全无所有,而是唯明唯觉,一切无不明了显现,若注视此体,则又了无可得,由此决定其自体为明空。再进一步,认识心之明空双运。“如此明空虽二,但非各自孤立,即心体性虽空,而寻觅空者所有动分其相则为明,此明分即用。即明之时即空,即空之时又明,则决定此为自然生起明空双运”。17这样对心的认识就基本完成。在明空双运的基础上,“若真实生起觉验,则所现皆转成轮回涅槃不二之妙用。悟此本分天真之明空双运,则是证悟心德之全分了”。18“如此则心不为迷乱所走失,所现皆成为智慧之妙用,纵有迷观,若猛力忆念正见,迷相消除,一切皆可转为智慧之相”。19
  明空不二,轮涅无别,体现了萨迦派把世界看成是一个统一体,把宗教生活与世俗生活,精神与物质看成是一个整体的思想。正因为世界是一个整体,所以人们在物质欲望和世俗生活中,只要转变了认识,即由迷转悟,即可达到成佛境界。在这里,萨迦派把心识转变的作用强调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们所谓的解脱完全是精神上的解脱,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解脱。
  萨迦派认为,密宗的修持,最直接的方法是直指“本元俱生智”。“本元俱生智”是心之本体,它并不是本净空明的,而是既包有清净心又具有虚妄心两个方面,也就是说阿赖耶识中具有净与染的种子。因此心既是轮回,又是涅槃。这二者在本体上是无法区别的,关键在于对于这个净染相杂的心是悟还是迷,悟则涅槃,迷则轮顺。“迷时则为俱生无明,起轮回客尘。悟时则为本元智。无明与智本是一根,无何差别,故说轮回涅槃无别。先认识此本具之明空双运则名为因位时之轮涅无别”。20在修持中能远离无明烦恼和能执与所执,体悟到生死涅槃无别,认识到因位和道位的心性本质,那么果位就不言而喻了。这段话是说因位的心包含着一个无别之整体,在道位上,把这个无别之整体作为分析认识,抛弃其中的人我执与法我执等轮回本性,达到一个新的无别之认识,就达到了果位。用萨迦派自己的话来说是:“诸法本无生,此生即无生,无生亦现生。故于胜义中,生已与未生,分别无分别,现象与空寂,轮回与涅槃,皆无可差别,无别起差别,若解别所别,悟圣凡实性,会诸所知性,辩诸善恶性,达无可证义”。21
  上述实现明空双运、轮涅无别,达到本元俱生智慧之心的过程是一种直觉主义证悟过程。萨迦派的所谓认识,从本质上是一种悟性思维,这种思维的特点是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的直接契合,而排斥逻辑思维。佛教的世界从来就不是客观的,在他们看来,世界就是心,心即世界,世界的本体在于心中,所以,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同时都包容于心,或就是这个心。所谓认识,就是在思维领域中实现心识的转变,并通过这个转变即身成佛,这种认识藐视具有主客体之分,表面上看似乎有个过程,其实,都是在主观意识范围内进行的。他们以主观意识代替了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的矛盾运动及相互作用的过程,用极其神秘而抽象的心理活动,构成以心识心的直觉过程。所谓明空双运、轮涅无别,说到底就是在思维活动中,从心出发,自己给自己设置一个对立面,然后经过心的转变,使这个对立面又消融在心识之中。这种认识实质上是自我设置的对立面的回归,它本身就只是一种主观意识,本来就是完全同一而不存在矛盾的东西,因而严格地说,这仅仅是人的心理活动而已。萨迦派自我空虚,自我异化的直觉主义证悟过程,其世界观方法论都是神秘主义的,和人类正常的认识活动具有本质的差别。
  如何才能彻底证悟心性的生死涅槃无别而达到明空双运呢?萨迦派说:“修习此见,则应以三要资助其坚固因生利益。三要者,成境为心,成心为幻,成幻为无自性”。22萨迦派的这三要其实正是中观瑜珈行派代表人物寂护的根本观点。寂护认为从唯心无境的观点出发,才能真正理解法无我。推理的过程是,首先认识唯心无境,肯定心而否定境。其次再认识心亦不可得,把心也否定了。所以从瑜珈行方面看在观行中,唯心说乃是达到说明心亦虚幻而无自性因而不可得的桥梁。在世俗谤是唯心无境,在胜义谛心境俱无,这个观点被萨迦派发展了,作为认识心性本体的三个环节。
  萨迦派认为掌握生死涅槃无别的第一步是成境为心。为什么必须成境为心呢?因为现实世界本来是一种虚妄不实的东西。但一般人都把它看成是真真切切的客观存在,从而产生各种欲望而奋力追求,造成了对身心的伤害。在佛教看来,显现于人们眼前的这个五彩缤纷、形形色色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都不是真正的实有,都是由于人们无明妄念对心体的蒙蔽和干扰造成的错误认识。他们的本体只存在于一心,万法唯心,就是指本体为心,万事万物人是心体的外在表现,其存在和运动变化都是由心识所决定。“成境为心就是认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一切外境皆是识的迷现,故外境实无,只有自心的明分”。如果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就能在“明空双运之见上不起执着”。23安于心而不实执为有顺子明而不为妄念所动,从而使自性的明分坚固而给修持带来好处。认识生死涅槃无别的第二步,即成心为幻。萨迦派说:“成心为幻,就是内心外境所现均是识之迷现,识所幻化,全无所得,则于空分得其决定”。24土观说:“初成心为幻者,此所取的外境,是能取之心为迷乱所损害而起的迷现。所取既不可得,则能取之心亦不可得”。25萨迦派认为,所取之境是由心的迷乱造成的错觉,因此其不是实有而不可得,而能取之心既可造成迷乱之妄识,又刹那生灭,本质虚幻,这是证二取戏论破实质的方法,是大乘唯识思想,使用此种方法,能使自性空坚固增上。如果说成境为心是为证悟明分,那么成心为幻则是证悟空分。
  但是,大乘中观瑜珈行派的思想并不仅仅停留于此,而是与中观思想巧妙地结合起来了,由此带来了认识生死涅槃无别的第三步即成幻为无自性,这是大乘中观缘起性空哲学思想的运用,其中包括两层意思,其一由缘起而成,其二由离言而成。萨迦派说:“成幻无自性就是一切诸幻,待缘而起,全无实成,幻而成空”26。这当然是说能所二取即心与境都是因缘而起,自性本空的,根本就没有独立的实体,并由此得出一切法皆无自性的结论。萨迦派比较推崇自续派。中观自续派承认一切法分别假名安立,无有自性,但假名必有所依,说一切法要通过意识显现安立作为一切所依。承认自相有,但认为自相亦是因缘而生,不是实有,所以,萨迦派上述理论并没有脱出中观自续派的老套套。但萨迦派并未就此打住,而是进一步提出更为深入的理论,他们认为仅仅了解了缘起如幻,则偏重于空,如果说幻而成空,那么幻又从何而来呢?空能生幻,那么空的根据是什么?这就是说要达到生死涅槃无别的认识状态,还必须掌握萨迦派的离言法性。
  所谓离言,就是要领会真如而成佛,必须忘掉概念和语言,因为无限而绝对的空性本体并不是特定的概念和语言所能完全表达的。萨迦派认为通过“三要”而体认了“万法绵空”的宇宙本体,使生死与涅槃,现象与本质合而为一,这也就获得了本元俱生智慧之心,而要进一步研究本元智慧之心,则要离言和离诠。也就是说,语言与思维本身因其具有一定的规定性,根本不可能达到“胜义心性”的状态。那么如何才能达到呢?只有一条路,即用神秘主义的体悟和感知,用直觉去体验。萨迦派说:“因为不能如实诠说,故仅安名为离言说。以不可言说,故心不能思其义,无能修所修,故亦无有所缘可修。无能观所观,故不能以智慧得见,无能见所见,故视之亦无可见者,无能解脱和所解脱,故实无解脱可得”。27从世俗心性看,不说、不思、不修、不观、不解脱则不能成佛,这表明修佛确实离不开语言。但从胜义心性看,一切都无自性,一切都是空。因此,这个宇宙本体是不可言说的,不可思维,不可规定,不可修持,本身就无佛无菩萨,无佛可成。
  这有两个意思:一是说佛性等宇宙本体是绝对的、无限的,而语言则是具体的、有限的,用这种具体、有阴的语言去规范或认识这个绝对无限的宇宙本体是不可能的,因此掌握佛性必须离言(在世俗谛方面仍需要立言)。
  二是说宇宙本体既然是绝对的、无限的、整体的,那么认识它绝不能用具体、有限的方法,必须排除任何中介,只有用上根人的悟性直觉才能完整地把握。
  萨迦派密宗哲学把直觉主义思维强调到极端,彻底地排除了语言概念、理性思维在认识中的作用,强调用特殊的方便道即方法,使人心与佛心完全契合,达到同一境界。
  萨迦派的最高佛性是明空双运,因此萨迦派显宗哲学主要是修空性,而密宗哲学则 要是修明分,“待自心以为道用,以正见除心垢障,用风脉明点修法初身垢障,即依身缘起和合以为道。所以提出脉、字、风是等轮和三界集,即通过圆满次第修风脉法,拙火燃滴……”。27密宗的所谓作风脉明点,就是修物质性的身,因此,密宗的明空双运,实际强调的是性空与妙有的结合,亦即精神性的因素与物质性的因素相结合,既有精神的解脱,又有肉体的解脱,二者互为里表,不可分割。因而从本质上说,仍然具有哲学二元论的痕迹。这一点是密宗与显宗在哲学上的最大区别。
  藏传佛教的认识只是自我意识的颠来倒去的安置与结合。肯定和否定,用佛智直接与对象而为一,直观地体认对象的本质,表现为一种纯心理直觉过程。佛教使用的基本上是内心反省的方法,但密宗不同于显宗的重要方面是密宗不仅要认识性空之理而要得到法身,还要认识明,即通过修持使肉身在此世直接成佛,这就要使用许多密法,使肉身成为金刚之身。其实,这也是一种认识方法。所谓的金刚之身,也是一种通过内心反省而转识为智的一种认识境界,而不是真正的像金刚那样坚固不坏,这一点充分反映了密宗的神秘性质。
  本文注释:
  ①③⑧⑨101112152122232527《土观宗派源流》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汉文版第107页、第107页、第108页、第108页、第108—109页、第109页、第108页、第110页、第112—113页、第111页、第111页、第111页、第111页、第112页。
  ②班、多杰《藏传佛教思想史纲》上海三联书店第226页。
  ④⑥131416171819202426刘立千《藏传佛教各派教义及密宗漫谈》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第76页、第77页、第81页、第80页、第82页、第83页、第83页、第83页、第83页、第83页、第83页。
  ⑤⑦见瓦尔、确美多杰《萨迦派之源流与教义略述》藏文版,转引自班班多杰《藏传佛教思想史纲》上海三联书店第87页、第86页。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