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杜顺圆教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李伯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杜顺圆教思想研究
  作者: 李伯元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台湾
  【文献属性】[台湾]东海大学,哲学系,2000年度,博士学位论文
  【出版年代】2001年
  【文章标题】杜顺圆教思想研究
  【英文标题】Tu-Shun's Hua-Yen thought Study
  【文章作者】李伯元
  【指导教师】陈荣波
  【文章页数】222页
  --------------------------------------------------------------------------------
  【中文关键词】华严宗|圆融无碍|法界三观|五教止观|十玄门|一真法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英文关键词】The system of the Hua-Yen school;Comprehensive harmony;Three grand views of the Dharmadhatu;Five types of Buddhist theories;The approaching to the Ten Metaphysical Profundities;One True Realm of Dharma;The interpenetrative Realm of Reason;The interlacing Realm of all Events
  --------------------------------------------------------------------------------
  【中文摘要】各章节思想扼要如下:
  第一章 绪论确立本论文研究的旨趣、范围方法与途径。
  其中本论文研究的旨趣,特别对中国大乘佛学判教活动,本论文阐明杜顺圆教思想特色,以佛陀的五时圆教思想为典范,并融会中国文化精神,彰显悲智体用、圆融无碍为其圆教思想特色,加以概要扼述之,好让阅读本论文者更容易明白撰者的撰文动机、旨趣。
  第二章释迦牟尼佛的五时圆教精神
  以五小节来讨论佛陀“五时”弘法特色。
  第一节:释迦牟尼佛华严时说《华严经》。
  佛陀此时阐述悲智圆满的精神,如大日先照大山的顿根说法特色。本节主要以四分经教、五周因果、圆融行布、三圣圆融......来说明《华严经经》的大方广佛气象,亦即是佛陀悟道弘法的“第一时”说《华严经》之殊胜圆顿精神。
  第二节:佛陀鹿苑时说《阿含经》。
  佛陀此时阐述“法有我无”的道理,以星云法师及演培法师所诠释“苦集灭道”的四圣谛,为佛陀此时说法之特色。
  第三节:佛陀方等时说《维摩诘经》。
  佛陀此时阐述悲智入世的思想。兹以《维摩诘经》的<菩萨道品>及<菩萨行品>为中心,说明其特色。
  第四节:佛陀般若时说《般若经》。
  佛陀此时阐述缘起性空的道理,三论宗又名般若宗,兹以该宗般若观来说明佛陀所弘二十空的般若精神。
  第五节:佛陀法华-涅槃时说《法华经》、《涅槃经》。
  佛陀此时阐述究竟一乘佛性,人人皆有佛性的主张。兹扼述该两经的主要特色。
  以上所列的五小节,旨在说明杜顺圆教思想所依传承渊源自佛陀圆教。
  第三章华严宗初祖杜顺法界观行法门研究
  杜顺的圆教观行法门,其圆融无碍思想,同时亦深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例如老庄的道德,及魏晋玄学、僧肇的格义佛学、吉藏的三论宗般若观,以及《大乘起信论》的唯心思想。
  第一节:《大乘起信论》的一心二门特色
  第二节:杜顺传略。
  厘清华严宗初祖究竟是杜顺抑或法藏的争议;辨析杜顺的相关之三篇论文著作真伪。
  第三节:杜顺圆教观行法门的研究。
  说明法界缘起的三观门,展开分析法界真空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容观的观门特色。以及说明华严五教止观行门,展开分析小─始─终─顿─圆的行门特色。
  第四节:杜顺圆教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说明华严宗圆教思想特色,以及其在中国大乘圆教思想上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第五节:华严宗圆教与天台圆教、唯识圆教、禅宗的交涉。
  以上第二、三章内容为本论文研究的主要范围。
  第四章结论
  扼述本论文研究的六个特色。
  特色一:提出杜顺华严圆教思想之研究,以响应中国大乘佛学众说纷纭的判教问题。
  他的圆教思想源于佛陀的悲智圆觉精神。同时,他又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具有圆融无碍的积极入世人生观。
  特色二:本论文研究杜顺圆教思想,在方法论上特别彰显四句法,亦名双遮法的思想方法,来揭示杜顺的理事无碍思想内容,尤能把握到其神采;在资料途径上,引证则主要采《大正藏》原典,绪论中撰着并按四个部分排列编号,引文于论文中之章节,论旨扼要,《大正藏》原典共编列约八十条,阅读者藉此,可以很方便掌握到整个论文论证之架构及轮廓。
  特色三:本论文摸索《华严经》等经的心得,例如撰者透过华严宗四祖澄观撰《大华严经略策》,非常简明扼要的导引介绍,对《华严经》的一般概念便更明了。
  特色四:本论文分析说明华严宗的法界缘起思想之意义,彰显杜顺的法界观特色。
  特色五:本论文<杜顺圆教思想研究>的主要贡献。包括对杜顺思想源于佛陀五时所说经典的扼要阐明,以及杜顺法界三观与《五教止观》的揭示。
  --------------------------------------------------------------------------------
  【论文目次】
  封面
  第一章:绪论
  一、本论文的研究旨趣
  二、本论文的研究范围
  三、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四、本论文的研究途径
  (一)《大正藏》原典
  (二)学者研究著作
  第二章:释迦牟尼佛的五时圆教精神
  第一节 释迦牟尼佛华严时说《华严经》
  一、《华严经》圆融无碍思想
  (一)《华严经》的源流说明
  (二)《华严经》的四分经科与五周因果
  二、《华严经》的比喻与象征
  (一)《华严经》的放光喻
  (二)“身心生”修净象征
  第二节 释迦牟尼佛鹿苑时说《阿含经》
  一、苦谛:八种基本苦恼
  二、集谛:十二缘起
  (一)十二缘起表列
  (二)十二缘起意义
  三、灭谛:无我
  四、道谛:八正道
  第三节 释迦牟尼佛方等时说《维摩诘经》
  一、居士佛学
  二、方便法门
  三、纠正小乘
  四、唯心净土
  五、菩萨悲智
  六、不二法门
  (一)世间法
  (二)出世间法
  (三)世间即出世间
  (四)非世间非出世间
  第四节 释迦牟尼佛般若时说《般若经》
  一、般若空观思想
  (一)实相般若
  (二)观照般若
  (三)文字般若
  二、龙树中观般若
  (一)《中论》的荡相遣执
  (二)《中论》各品思想扼要
  (三)《中论》单四句法与八不实相
  三、僧肇正观般若
  (一)<不真空论>
  (二)<物不迁论>
  (三)<般若无知论>
  (四)<涅槃无名论>
  四、吉藏无得般若
  (一)二谛
  (二)复四句法
  (三)并观
  (四)四缘六假
  (五)体用二正
  五、般若宗法脉
  第五节 释迦牟尼佛法华涅槃时说《法华经》、《涅槃经》
  一、《法华经》思想
  (一)十法界论
  (二)法华七妙喻
  (三)法华三昧
  二、《大般涅槃经》思想
  (一)《大般涅槃经》源流
  (二)二谛
  (三)涅槃妙喻
  第三章:华严宗初祖杜顺圆教法界观行法门研究
  第一节《大乘起信论》的玄妙唯心思想
  一、《大乘起信论》的源流考据
  二、《大乘起信论》的一心二门特色
  三、《大乘起信论》四句法
  第二节 杜顺生平考辨
  一、华严宗初祖考证
  二、杜顺著作辨析
  第三节 杜顺的圆教法界观行法门
  一、杜顺的法界圆融无碍思想
  (一)杜顺开创法界观行法门
  (二)华严宗的圆教法脉
  (三)华严宗法界缘起思想
  二、杜顺圆教的方法论(四句法)
  三、杜顺圆教的本体论(法界三观)
  (一)法界真空观
  (二)理事无碍观
  (三)周遍含容观
  四、杜顺圆教的修行论(五教止观)
  (一)法有我无门
  (二)生即无生门
  (三)理事圆融门
  (四)语观双绝门
  (五)华严三昧门
  第四节 华严宗圆教法界观行法门及其影响
  一、华严宗法界观行思想
  二、华严宗法界观行对后世之影响
  第五节 华严宗圆教与天台圆教、法相唯识宗与生活禅之交涉
  一、天台判教(圆性教)
  二、法相唯识宗判教(圆识教)
  三、教外禅宗(明心见性)
  第四章:结论
  一、本论文研究杜顺圆教思想之特色
  特色一:提出杜顺圆教思想之研究响应判教问题
  特色二: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特色三:摸索《华严经》等的心得
  特色四:说明华严宗法界缘起思想并揭示一真法界玄理奥秘
  特色五:本论文研究<杜顺圆教思想研究.的贡献
  (一)彰显释迦牟尸弗五时说诸经教特色
  (二)彰显杜顺华严圆教系统特色
  二、本论文趼究杜顺圆教思想之现代意义
  (一)严严圆教精神
  (二)杜顺法界观行法门的现代意义
  附录 杜顺著作:
  《华严法界观门》
  《华严五教止观》
  《华严一乘十玄门》
  --------------------------------------------------------------------------------
  【参考文献】
  1.尤惠贞着,《天台性具圆教之研究》。 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
  2.王志远释译,《教观纲宗》。 高雄:佛光出版社,1998。
  3.王仲尧着,《华严宗三祖─法藏大师传》。高雄:佛光出版社,1996。
  4.王仲尧着,《隋唐佛教判教思想研究》。四川:巴蜀书社出版,2000年,9月。
  5.方东美着,《华严经教与哲学研究》。 台北:慧炬出版社,1993。
  6.方东美着,《中国大乘佛学》。 台北:黎明出版社,1991。
  7.方东美着,《华严宗哲学(上下)》。台北:黎明出版社,1993。
  8.方立天释译,《华严金狮子章》。 高雄:佛光出版社,1996。
  9.方立天着,《佛教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97。
  10.木村清孝着,李惠英译,《中国华严思想史》。台北:三民出版社,1996。
  11.印顺着,《中观论颂讲记》。台北:正闻出版社,1990。
  12.印顺着,《般若经讲记》。 台北:正闻出版社,1990。
  13.印顺着,《大乘起信论讲记》。台北:正闻出版社,1990。
  14.印顺着,《如来藏之研究》。 台北:正闻出版社,1981。
  15.印顺着,《初期大乘佛教的起源与开展》。台北:正闻出版社,1981。
  16.印顺着,《空之探究─阿含、部派、般若经、龙树》。台北:正闻出版社,1990。
  17.冉云华着,《宗密》。 台北:东大出版社,1981.5。
  18.牟宗三着,《中国哲学十九讲》。 台北:台湾学生出版社,1983。
  19.牟宗三着,《佛性与般若》。台北:台湾学生出版社,1984(四版)
  20.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魏晋南北)》。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5重印
  21.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22.杜继文释译,《安般守意经》。 高雄:佛光出版社,1997。
  23.李锦全释译,《华严原人论》。高雄:佛光出版社,1996。
  24.李恕豪着,《华严四祖-七帝之师─清凉澄观大师传》。高雄:佛光出版社,1998。
  25.李世杰着,《华严哲学要义》。台北:佛教出版社,1978.8初版。
  26.李润生着,《僧肇》。台北:东大出版社,1989。
  27.李日章着,《中国哲学现代观》。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1992(修)。
  28.吕澄着,《中国佛学思想概论》。 台北:天华出版社,1988。
  29.祁志祥着,《佛教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0.吴怡着,《公案禅话》。台北:东大出版社,1995。
  31.洪修平释译,《肇论》。高雄:佛光出版社,1996。
  32.洪修平、吴永和着,《禅学与玄学》。台北:扬智文化,1994。
  33.东初释译,《般若心经》。高雄:佛光出版社,1997。
  34.邱高兴释译,《大乘玄论》。高雄:佛光出版社,1997。
  35.明-憨山大师编述,释广定倡印,《肇论略注(全)》。台北:佛教出版社。
  36.星云法师着,《星云禅话(一~四集)》。高雄:佛光出版社,1987。
  37.星云法师着,《释迦牟尼佛传》。高雄:佛光出版社,1991。
  38.宣建人着,《伟大的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传》。高雄:佛光出版社,1996。
  39.高振农释译,《华严经》。高雄:佛光出版社,1996。
  40.高振农释译,《大般涅槃经》。高雄:佛光出版社,1996。
  41.高峰了州着,释慧岳译,《华严思想史》。台北:中华佛教文献编撰社,1979,初版。
  42.陶建国着,《两汉魏晋的道家思想》。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9.5。
  43.唐君毅着,《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卷3。台湾:新亚研究所。1997(修订)。
  44.郏廷础释译,《大智度论》。高雄:佛光出版社,1997。
  45.徐小跃着,《禅与老庄》。台北:智扬出版社,1994。
  46.徐绍强释译,《华严五教章》。台北:佛光出版社,1997。
  47.陈南燕着,《一花开五叶─惠能大师传》。高雄:佛光出版社,1995。
  48.陈学仁着,《龙树菩萨中论八不思想探究》。台北:佛光出版社,2000。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