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再写赵朴初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妙华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再写赵朴初
  妙华
  1994年全国“两会”召开后,《光明日报》文化版的同志向我约稿,请我写一篇关于赵朴初会长的文章,我答应了。但虽然口头答应了,可真到动笔写起来,我真犯难了。一是赵朴老的道德文章以及人品非我辈能以文字驾驭,二是虽然佛教事务上有些接触,但依然可以说是知之甚少。我期待灵感,苦苦的思索了几个晚上。终于有一天和从斯里兰卡回来的几位道友谈起佛教的前途和命运时,我忽然来了灵感。这就是日常的生活小事,在不经意间,最能反映和折射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也最能以小见大,以情感人。我因此写成了《朴老》,很快便发表在《光明日报》星期天的文艺副刊上。
  据说,是和朴老一起住院的曹禺看到了这篇文章,拿给朴老看的。
  时隔五年的今天,住在重庆华岩寺的客房里,夜深入静之时,我又手痒痒的想写朴老,因为我和中国佛教界的同仁一样,关心佛教大业的现在和未来。想从朴老的生活“小事”中,寻找道德的感召和提升人格的力量;以振奋精神。
  旧信封
  和赵朴老共过事,或在朴老手下工作过的人都知道,朴老通常送往的信件是不能用新信封的,都是杂志社或私人往来信件的旧信封,被划去名字和地址,再在背面或正面写上新的内容。这样久而久之,便成了各部门和中国佛教协会里一条不成文的章法,大家都很自觉地照着去做了,谁也没有觉得别扭和有什么不妥。爱惜字纸的习惯,自然而然地在工作人员中养成。据说,曾经有位新来的工作人员用协会里的新信封给朴老呈文,几天后信封被原样退了回来,这位工作人员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明白过来,恨是感慨了一番。
  朴老这一对待字纸的习惯,使我经常不自觉地想起弘一、印光等前辈大德。他们对于字纸的珍惜,仿佛不再是一种人为的节约和对于朴素的追求,更象是一种宗教精神的自觉流露。
  随着朴老逐渐年迈,他到会里夹的时候便越来越少。对于大量的公文处理和会务意见、指示,他都是写条子。大都是用毛笔写,也有用水笔写的时候,极少数时候也有用铅笔写的。非常重要。并且一两句话说不清楚的,一般是用“无尽意”的便笺。更多的时候是用用过的纸边或者纸头。但是,所写的字都是用了大家都能认出的充满书卷气的行楷写成,其格式户口落款绝无草率之处。偶尔出现笔误,他也是很慎重地用笔圈去,把正确的写在旁边。、:再想想亲眼目睹的机关单位,白白的打印纸和办公用纸。公文,或撒落一地,任人践踏,或成捆成捆地和被弃的旧报纸被捅进纸篓:或记一个电话号码信千撕一张办公用纸;或信笔一回,信手一揉,随手一掷。
  一张纸本身就是重要的这不堪待言,要么人们为什么不再将字刻在龟背上。竹简上,书写在布绢上,而要发明纸呢。更重要的是人类需要文明,这纸的文明载荷了多少文化和艺术,将人类文明的步子加快了多少,我实在无法定量,但我知道用纸的人大都是和文字。文化打交道的人。
  处理和会务意见、指示,他都是写条子。大都是用毛笔写,也有用水笔写”的时候,极少数时候也有用铅笔写的。非常重要。并且一两句话说不清楚的,一般是用“无尽意“的便笺。更多的时候是用用过的纸边或者纸头。但是,所写的字都是用了大家都能认出的充满书卷气的行楷写成,其格式和落款绝无草率之处。偶尔出现笔误,他也是很慎重地用笔圈去,把正确的写在旁边。
  再想想亲眼目睹的机关单位,白白的打印纸和办公用纸。公文,或撒落一地,任人践踏,或成捆成捆地和被弃的旧报纸被捅进纸篓;或记一个电话号码信手撕一张办公用纸;或信笔一画,信手一揉,随手一掷。 …
  一张纸本身就是重要的这不堪待言,要么人们为什么不再将字刻在龟背上、竹简。匕,书写在布绢上,而要发明纸呢。更重要的是人类需要文明,这纸的文明载荷了多少文化和艺术,将人类文明的步子加快了多少,我实在无法定量,但我知道用纸的人大都是和文字。文化打交道的人。 。::;
  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请朴老写字的人大多大多’)上到政界要员,下到教界群众,老到书画界名流,小到山区小学生。存入托人拉关系拿着重金,有人沾亲带敌捎来土特产。光教务部一年收到的这类来信就足足有上百件。我们对所有来函收文登记,然后由一位老法师拿出初步意见,接下来是教务部领导和协会领导意见。
  有一天我们收到一位山区苗族小学生的来信,他在信中写到:赵爷爷,我们知道您公务很忙,不忍打扰您,但我们山区现在建起苗族小学,想请您为我们题字……
  我们把这封求字的信和其它公文一井呈给了朴老。三天后,收到了朴老题写的校名。他当时已经年近九十了。
  类似这样的事还有根多。商厦。酒店请他写字,他婉拒了。云居山真如寺请他写字,五台山普寿寺请他写字,还有不知名的小庙请他写字;他却欣然命笔,他对于佛教有着太深的感情,他对于有道风的寺院有着无尽的敬仰。 、“ 过了好多年,我象参掸一样,才悟到了这桩柱生活“小事”中所蕴含的禅机/领会了那其中的一份修养和情怀。在很多人看来,这可能有点儿小题大做,可我总感到它和佛教的大业有一种内在的联系。
  这就是我再写朴老的理由。
  (作者系中国佛教协会教务部法师)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