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唐代长安寺院之研究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魏严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唐代长安寺院之研究
  作者:魏严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台湾
  【文献属性】[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2004年度,博士学位论文
  【出版年代】2005年
  【文章标题】唐代长安寺院之研究
  【英文标题】The Study of Changan's temples in Tang Destiny
  【文章作者】魏严坚
  【指导教师】王吉林
  【文章页数】325页
  --------------------------------------------------------------------------------
  【中文关键词】唐代|长安|佛教|寺院
  【英文关键词】Tang Destiny Changan Buddhism temples
  【中文摘要】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历代高僧大德四处宣化弘法对中国社会造成巨大的影响力。然而,佛教与中国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中,其发展的节奏与流传的地域并非均匀一致的,佛教出家僧侣具有遗世独立的性格体现,寺院择地建置也以幽雅清净为要素,但综观汉魏以来,宣经布道的域外高僧多数透过都衢大邑弘法,华北地区为中国文化起源的中心枢纽,位于丝绸之路的长安、洛阳都城既是中西文化汇流处,更是象教东传白马驮经,淄徒川流,绀宇佛殿遍置的佛教传播中心。
  佛教寺院是崇奉佛塔、佛像等神圣象征的殿堂,是僧侣居住、修道的场所。寺院的兴建,需要僧侣的领导,经济的充份供应,或社会上某些阶层的赞助。寺院的历久不衰,有赖师徒传承是否得法,是否有政治的庇护,是否在经济上有源源不绝的供应条件为定。寺院的分布以及扩展与社会经济的荣枯有密切关系。中国疆域辽阔,佛教之有地域性的差异乃自然之事。先从佛教的区域研究,乃是迈向认识中国佛教流传变迁的一个稳固的着力处。研究地域佛教首重自然与人文环境的评比,关中大环境的壮丽景观,长安京城风貌与自然山川胜景之优势,寺院在车马尘嚣、人烟鼎沸的都邑中另成一处宁谧的天地。佛门寺院根植在政治与经济双重优势的帝都,国家大寺和皇家敕建功德院,禁中宫内的内道场纷纷耸立在长安坊里间。其次,长安是文人士子干谒求名之地,东来梵僧与东洋僧侣寻师问道的目的地,唐代长安汉胡夷陌文化交融的社会,佛教在长安蔚为风气,寺院提供高僧讲经论道,僧侣栖息弘法,寺院与僧徒互为唇齿,因此长安寺院林立。
  本论文主要内容以长安城内坊里寺院做为研究取向,旨在探究长安城的寺院与其宗教活动,包括寺院与宗教间的依附、寺院与僧侣的互存,以及寺院建立的地理因素等。本文共分成四章,第一章叙论唐代之前的寺院发展,以此背景做为本论文诠释的架构基础。第二章唐代佛教政策,初从勾勒唐代佛教政策的基调;其次讨论长安皇家崇佛建寺成风,舍宅为寺,檀越布施与寺院筹建捐输的过程,第三章唐代长安的寺院,首要归纳唐代佛教僧团密集区域的类型:一是政治、经济、文化繁荣的都会型,二是府县近郊型态,三是以名山胜景的山林寺院群落。进而说明长安寺院林立的条件。本文依据《长安志》《唐两京城坊考》,将长安寺院的坊里区位分别胪列,长安城总共一百七所寺院,万年县所辖有四十一所,属于长安县管辖的街西占六十六所,在长安一百八坊中寺院分布极为不均,共有五十坊内无寺院之记载。从坊里的寺院建筑多寡探讨分析长安城内区位对寺院兴建的影响力。第四章从僧侣的视角分析驻锡长安的高僧的社会文化活动,长安佛寺的兴建与王室的关系密切,官寺的功能反映寺院配合官方进行的佛教活动外,国家权力的涉入,影响着寺院的运作。至于长安社会与佛教寺院的相关性,本文分别从(一)讲论与俗讲;(二)朝士文人与僧侣;(三)庶民生活;(四)救世与济世的社会关怀;(五)寺院对长安社会的助益等方面说明之。
  【英文摘要】In Changan city,Tang Destiny temples,which might be built by royal family asgong de temples,which might be the private houses donated by ministers of,or which might be constructed by wealthy people,were various in their styles and sizesIt can't be deied that,considering the quantity and density, temples in Changan were the best in the country at that timeThis article will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Buddhism,and the advantages and reasons of the variety of temple in Changan
  --------------------------------------------------------------------------------
  【论文目次】
  绪论1
  第一节:研究动机1
  第二节:研究范围与方向3
  第三节:研究回顾5
  第四节:研究取向与内容16
  第一章 唐代之前佛教寺院的发展21
  第一节:印度佛教寺院的形成与传布21
  第二节:佛教传入中国与寺院建立24
  第三节:唐代之前长安地区的佛教发展29
  第二章 唐代佛教政策57
  第一节:唐代皇权与佛教的关系57
  第二节:寺院与僧侣的管理政策78
  第三章 唐代长安的寺院105
  第一节:唐代寺院的区域分布105
  第二节:长安寺院林立的条件131
  第三节:长安城邑的寺院分布150
  第四节:长安寺院的区位及分析179
  第四章 长安寺院僧侣及其社会文化活动209
  第一节:长安僧侣的互动与流动209
  第二节:政权运作下的长安佛事241
  第三节:寺院与长安社会活动265
  结论299
  参考书目305
  【附表目录】
  表1-1 隋代大兴善寺居住高僧表 47
  表1-2 隋代高僧驻锡或行止大兴(长安)表 50
  表2-1 僧尼隶属关系沿革表 99
  表3-1 唐代寺院数目表 105
  表3-2 唐代州县佛寺区群表 106
  表3-3 高僧驻锡分布表 115
  表3-4 近人对长安寺院的搜罗成果表 176
  表3-5 长安城邑的隋代寺院表 180
  表3-6 长安于唐代新建寺院表 186
  表3-7 长安无寺院之坊里表 191
  表3-8 长安坊里的寺院数目表 194
  表4-1 唐代驻锡或居止长安的高僧表 210
  表4-2 唐代外地僧团进出长安的高僧表 216
  表4-3 长安高僧籍贯地域分布表 222
  表4-4 长安寺院壁画状况表 290
  --------------------------------------------------------------------------------
  【参考文献】
  壹. 史料及相关文献(史料按四部分类法排列)
  一、经部
  【清】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台北:大化书局,1982年。
  二、史部
  (一)正史类
  【汉】司马迁,《史记》,台北:鼎文书局,1975年。
  【东汉】班固,《汉书》,台北:鼎文书局,1975年。
  【西晋】陈寿,《三国志》,台北:鼎文书局,1975年。
  【刘宋】范瞱,《后汉书》,台北:鼎文书局,1975年。
  【北齐】魏收,《魏书》,台北:鼎文书局,1975年。
  【唐】李延寿,《南史》,台北:鼎文书局,1975年。
  【唐】李百药,《北齐书》,台北:鼎文书局,1975年。
  【唐】房玄龄等,《晋书》,台北:鼎文书局,1975年。
  【唐】魏征等,《隋书》,台北:鼎文书局,1975年。
  【后晋】刘昫,《旧唐书》,台北:鼎文书局,1975年。
  【宋】欧阳修,《新唐书》,台北:鼎文书局,1975年。
  【元】脱脱,《宋史》,台北:鼎文书局,1975年。
  (二)编年、别史、杂史、地理类
  【唐】郑处诲,《明皇杂录》,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97年二版。
  【唐】裴庭裕,《东观奏记》,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97年二版。
  【唐】刘肃,《大唐新语》,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97年二版。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京都:中文出版社,1979年。
  【唐】义净,王邦维校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二次印刷。
  【唐】义净,王邦维校注,《南海寄归内法传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二次印刷。
  【唐】慧立、彦悰着,孙毓棠点校,《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唐】道宣着,范祥雍点校,《释迦方志》,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唐】玄奘、辩机等着,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宋】司马光,《新校资治通鉴注》,台北:世界书局,1979年。
  【宋】宋敏求,《长安志》,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宋】程大昌撰、黄永年点校,《雍录》,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宋】张礼撰,史念海、曹尔琴校注,《游城南记》,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年。
  【元】骆天骧撰,黄永年点校,《类编长安志》,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明】顾祖禹撰,《读史方舆纪要》,台北:新兴书局,1956年。
  【清】徐松撰,张穆校补,方严点校,《唐两京城坊考》,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清】徐松撰,李健超增订,《增订唐两京城坊考》,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年
  【清】马元、释真朴,《重修曹溪通志》,收入《中国佛寺史志汇刊.V245》,台北:明文书局,1994年。
  【清】张聪贤修,董曾臣纂,《长安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9年。
  【日】圆仁,小野胜年校注,白化文、李鼎霞、许德楠修订校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石家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年。
  【日】真人元开着,汪向荣校注,《唐大和上东征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三)政书类
  【唐】杜佑,《通典》,国学基本丛书,台北:新兴书局印行,1962年。
  【唐】李林甫等撰,《大唐六典》,台北:文海出版社,1962年。
  【唐】长孙无忌着,刘俊文注解,《唐律疏议笺解》,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台北:鼎文书局印行,1972年。
  【宋】王溥,《唐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四刷。
  (四)金石、考古类
  【宋】欧阳棐撰,【清】缪荃孙校辑,《集古录目》,收入《石刻史料新编》目录题跋类,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7年。
  【宋】陈思纂,《宝刻丛编》,收入《石刻史料新编》第一辑第二十四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7年。
  【清】王昶编,《金石萃编》,收入《石刻史料新编》第一辑第一~三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7年。
  【清】胡聘之撰,《山右石刻丛编》,收入《石刻史料新编》第一辑第二十一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7年。
  【清】陆增祥撰,《八琼室金石补正》,收入《石刻史料新编》第一辑第六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7年。
  【近人】武善树编,《陜西金石志》,收入《石刻史料新编》第一辑第二十二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7年。
  (五)史料考证、诠释、辑逸类
  【明】王夫之,《读通鉴论》,台北:里仁书局,1985年。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台北:仁爱书局,1984年。
  【清】赵翼,《陔余丛考》,台北:世界书局,1990年。
  【日】仁井田升着,栗劲等译,《唐令拾遗》,长春:长春出版社,1989年。
  三、子部(诸子、小说、杂家、类书)
  【刘宋】刘义庆撰;徐震崿着,《世说新语校笺》,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七次印刷。
  【梁】宝唱,《比丘尼传》,收入《大正藏》第五十册,页937~948。
  【梁】僧佑,《出三藏记集》,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二次印刷
  【梁】僧佑,《弘明集》,收入《大正藏》第五十二册,页1~-96。
  【梁】慧皎,《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三刷。
  【梁】宗懔撰,隋·杜公赡注,《荆楚岁时记》,收入,《汉魏六朝笔记小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页1051~1060。
  【北魏】杨衒之撰,范祥雍校注,《洛阳伽蓝记校注》,台北:华正书局,1980年。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台北:中华书局,【四部备要史部】。
  【隋】费长房,《历代三宝纪》,收入《大正藏》第四十九册,页22~127。
  【唐】道宣,《广弘明集》,收入《大正藏》第五十二册,页97~-361。
  【唐】道宣,《续高僧传》,收入《大正藏》第五十册,页425~707。
  【唐】道世,《法苑珠林》,收入《大正藏》第五十三册,页269~1030。
  【唐】慧祥,《古清凉传》,收入《大正藏》第五十一册,页1092~1100。
  【唐】徐坚等着,《初学记》,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四次印刷。
  【唐】欧阳询等撰,《艺文类聚》,台北:文光出版社,1974年。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台北:汉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83年初版。
  【唐】段成式,《寺塔记》,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
  【唐】范摅,《云溪友议》,收入《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页1255~1321。
  【唐】张鷟,《朝野佥载》,收入《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页6~85。
  【唐】李肇,《唐国史补》,收入《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页153~202。
  【唐】李绰,《尚书故实》,收入《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页1158~1170。
  【唐】苏鹗,《杜阳杂编》,收入《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页1371~1398。
  【唐】赵璘,《因话录》,收入《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页834~877。
  【唐】孙棨,《北里志》,收入《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页1403~1418。
  【唐】张读,《宣室志》,收入《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页987~1081。
  【唐】高彦休,《唐阙史》,收入《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页1323~1366。
  【唐】阙名,《玉泉子》,收入《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页1419~1444。
  【唐】张固,《幽闲鼓吹》,收入《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页1445~1454。
  【唐】康骈,《剧谈录》,收入《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页1460~1500。
  【唐】张彦远,日·冈村繁译注,俞慰刚译,《历代名画记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
  【五代】王保定,《唐摭言》,收入《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页1570~1710。
  【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收入《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页1793~1999。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收入《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页1711~1744。
  【五代】严子休,《桂苑丛谈》,收入《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页1555~1569。
  【五代】义楚撰,《释氏六帖》,台北:弥勒出版社,1982年。
  【宋】王谠撰,周勋初校证,《唐语林校证》,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99年二版。
  【宋】李昉等编,《太平御览》,国学基本丛书,台北,新兴书局出版社,1959年。
  【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
  【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台北:华文书局,1965年。
  【宋】王钦若编,《册府元龟》,台北:中华书局,1967年。
  【宋】志盘,《佛祖统纪》,收入《大正藏》第四十九册,页129~475。
  【宋】道原,《景德传灯录》,收入《大正藏》第五十一册,页196~467。
  【宋】赞宁,《大宋僧史略》,收入《大正藏》第五十四册,页234~257。
  【宋】道诚,《释氏要览》,收入《大正藏》第五十四册,页257~310。
  【宋】赞宁,《宋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98年二版。
  【宋】宗颐,《禅苑清规》,郑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
  四、集部
  【唐】王勃等着,《初唐四杰集》,台北:中华书局,【四部备要集部】。
  【唐】李商隐着,朱怀春等标点,《李商隐全集》附李贺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唐】杜牧着,陈允吉校点,《杜牧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唐】王维着,曹中孚标点,《王维全集》附孟浩然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唐】刘禹锡着,瞿蜕圆校点,《刘禹锡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唐】柳宗元着,曹明纲标点,《柳宗元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唐】韩愈着,钱仲联等校点,《韩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唐】元稹撰,《元稹集》,台北县:汉京文化事业公司,1983年。
  【唐】元稹撰,冀勤点校《元稹集》,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唐】白居易着,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六次印刷。
  【唐】陆贽着,《陆宣公翰苑集》,台湾: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初编.集部】。
  【唐】颜真卿着,《颜鲁公文集》,台湾: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初编.集部】。
  【唐】岑参着,《岑嘉州诗》,台湾: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初编.集部】。
  【唐】皎然着,《皎然集》,台湾: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初编.集部】。
  【唐】刘长卿着,《刘随州诗集》,台湾: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初编.集部】。
  【唐】韦应物着,《韦江州集》,台湾: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初编.集部】。
  【唐】张籍着,《张司业诗集》,台湾: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初编.集部】。
  【唐】贾岛着,《贾浪仙长江集》,台湾: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初编.集部】。
  【唐】李贺着,《李贺歌诗集》,台湾: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初编.集部】。
  【唐】沈亚之着,《沈下贤集》,台湾: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初编.集部】。
  【唐】姚合着,《姚少监诗集》,台湾: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初编.集部】。
  【唐】李羣玉着,《李羣玉诗集》,台湾: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初编.集部】。
  【唐】张说着,《张说之集》,台湾: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初编.集部】。
  【唐】张九龄着,《曲江张先生文集》,台湾: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初编.集部】。
  【唐】陈子昂着,《陈伯玉文集》,台湾: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初编.集部】。
  【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台北:世界书局,1983年。
  【宋】司马光,《司马文正集》,台北:中华书局,【四部备要集部】
  【宋】苏轼,《东坡后集》,台北:中华书局,【四部备要集部】
  【宋】叶适,《水心文集》,台北:中华书局,【四部备要集部】。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三次印刷。
  【清】严可均编,《全上古三代秦汉六朝文》,台北:世界书局,1961年。
  【清】清圣祖御定,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清】浦起龙着,《读杜心解》,台北:九思出版公司,1979年。
  【近人】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年。
  五、大正藏原始资料(依册数排列)
  大正藏经刊会编,《大正藏新修大藏经》,台北:新文丰书局,1983~1988年。
  佚名,《佛说阿含正行经》,收入《大正藏》第二册,页883~884。
  【后秦】鸠摩罗什译《仁王般若波罗蜜经》,收入《大正藏》第八册,页825~834。
  【东晋】佛陀跋陀罗共法显译《摩诃僧祇律》,收入《大正藏》第二十二册,页227~549。
  【刘宋】佛陀什译,《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收入《大正藏》第二十二册,页1~194。
  【后秦】佛陀耶舍译《四分僧戒本》,收入《大正藏》第二十二册,页1023~1031。
  【姚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译《四分律》,收入《大正藏》第二十二册,页567~1014。
  【后汉】安世高译,《毘尼母经》,收入《大正藏》第二十四册,页801~850。
  【唐】道宣,《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收入《大正藏》第四十册,页1~156。
  【唐】道宣,《关中创立戒坛图经》,收入《大正藏》第四十五册,页807~819。
  【隋】灌顶纂,《国清百录》,收入《大正藏》第四十六册,页793~824。
  【元】妙源编,《虚堂和尚语录》,收入《大正藏》第四十七册,页984~1064。
  【元】德辉,《敕修百丈清规》,收入《大正藏》第四十八册,页1109-1160。
  【元】念常,《佛祖历代通载》,收入《大正藏》第四十九册,页477~735。
  【唐】彦琮,《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收入《大正藏》第五十册,页198~213。
  佚名,《神僧传》,收入《大正藏》第五十册,页948~1015。
  【唐】冥详,《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收入《大正藏》第五十册,页214~220。
  【唐】赵迁,《大唐故大德赠司空大辨正广智不空三藏行状》,收入《大正藏》第五十册,页292~294。
  【唐】佚名,《大唐青龙寺三朝供奉大德行状》,收入《大正藏》第五十册,页294~296。
  【唐】李华,《玄宗朝翻经三藏善无畏赠鸿胪卿行状》,收入《大正藏》第五十册,页290~292。
  【新罗】崔致远,《唐大荐福寺故寺主翻经大德法藏和尚传》,收入《大正藏》第五十册,页280~290。
  【唐】唐临,《冥报记》,收入《大正藏》第五十一册,页787~802。
  【唐】怀信,《释门自镜录》,收入《大正藏》第五十一册,页802~826。
  【唐】彦悰,《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收入《大正藏》第五十二册,页443~474。
  【唐】法琳,《辩正论》,收入《大正藏》第五十二册,页489~550。
  【唐】道宣,《集古今佛道论衡》,收入《大正藏》第五十二册,页363~397。
  【唐】道宣,《集神州三宝感通录》,收入《大正藏》第五十二册,页404~435。
  【唐】圆照,《代宗朝赠司空大辨正广智三藏和上表制集》,收入《大正藏》第五十二册,页826~860。
  【唐】智升,《续集古今佛道论衡》,收入《大正藏》第五十二册,页397~404。
  【唐】道宣,《大唐内典录》,收入《大正藏》第五十五册,页219~342。
  【唐】圆照,《贞元新定释教目录》,收入《大正藏》第五十五册,页771~1048。
  【宋】祖秀撰,《兴隆编年通论》,收入《续藏经》第一百三十册,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83年。
  【日】道忠,《禅林象器笺》,台北:弥勒出版社,1982年
  贰、 近人研究专书
  一、专书(依作者姓氏笔画排列)
  (一)中文及译书
  于凌波着,《释迦牟尼与原始佛教》,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3年。
  王仲荦着,《隋唐五代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王亚荣编着,《大兴善寺》,西安:三秦出版社,1985年。
  王月清着,《中国佛教伦理思想》,台北:云龙出版社,2001年。
  王永会着,《中国佛教僧团发展及其管理研究》,成都:巴蜀书社出版,2003年。
  王青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信仰与神话》,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王元军着,《唐人书法与文化》,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5年初版。
  王伯敏着,《中国绘画通史》,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7年。
  方广锠着,《中华文化通志第九典.宗教与民俗》《佛教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方立天着,《中国佛教研究》,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1993年。
  方立天着,《魏晋南北朝佛教论丛》,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三刷
  中国唐代学会编,《唐代研究论集.第四辑》,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2年。
  文史知识编辑部编,《佛教与中国文化》,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毛汉光着,《中国中古社会史论》,台北:联经出版社,1988年。
  白化文着,《寺院与僧人》,郑州市:大象出版社,1997年。
  白化文着,《汉化佛教与寺院生活》,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
  白文固、赵春娥着,《中国古代僧尼名籍制度》,西宁市: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史念海着,《中国古都和文化》,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一刷。
  史念海着,《唐代历史地理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史念海着,《河山集:第四集》,西安:陜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史念海着,《河山集:第七集》,西安:陜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史念海主编,《唐史论丛》第四辑,西安:三秦出版社,1985年。
  司徒尚纪着,《广东文化地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二版。
  冉云华着,《从印度佛教到中国佛教》,台北:东大图书发行,1995年。
  任继愈着,《中国佛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任继愈着,《汉唐佛教思想论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三刷。
  向达着,《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牟钟鉴着,《中国宗教与文化》,台北:唐山出版社,1995年。
  牟钟鉴、张践着,《中国宗教通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李斌城主编,《唐代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李斌城主编,《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李锦绣着,《唐代财政史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李四龙着,《天台智者研究兼论宗派佛教的兴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李四龙着,《中国佛教与民间社会》,郑州市:大象出版社,1997年。
  李玉珍着,《唐代的比丘尼》,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9年。
  李玉珉着,《中国佛教美术史》,台北:东大图书公司,2001年初版一刷。
  李霖灿着,《中国美术史稿》,台北:雄狮图书公司,1990年二版。
  李廷先着,《唐代扬州史考》,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一刷。
  李孝聪主编,《地域结构与运作空间》,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
  李孝聪着,《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李金水着,《唐前期诸帝佛道政策的沿革及其原因》,收入《中国佛教学术论典49》,高雄县大树乡: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1年初版一刷。
  李淞着,《长安艺术与宗教文明》,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李亮伟着,《涵泳大雅──王维与中国文化》,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李树桐着,《唐史新论》,台北:中华书局,1972年。
  李树桐着,《唐史考辨》,台北:中华书局,1979年。
  李浩着,《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李浩着,《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李裕群着,《北朝晚期石窟寺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
  辛德勇着,《隋唐两京丛考》,陜西:三秦出版社,1998年第二次印刷。
  宋肃懿着,《唐代长安之研究》,台北:大立出版社,1983年。
  何孝荣着,《明代南京寺院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二次印刷。
  吕建福着,《中国密宗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吕征着,《中国佛教人物与制度》,台北:汇文堂出版社,1987年。
  吕征着,《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七次印刷。
  吕思勉着,《隋唐五代史》,台北:九思出版公司,1977年。
  佚名,《佛教史略与宗派》,台北:木铎出版社,1983年初版。
  明复着,《中国僧官制度研究》,台北:明文书局1981年。
  周一良着,〈佛教史与敦煌学〉收入《周一良集》第三卷,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周一星着,《城市地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
  周维权着,《中国古典园林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五次印刷。
  尚永亮着,《科举之路与宦海浮沈》,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林拓着,《文化的地理过程分析:福建文化的地域性考察》,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
  侯旭东着,《五、六世纪北方民众佛教信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1998年。
  姜伯勤着,《唐五代敦煌寺户制度》,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段玉明着,《中国寺庙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侯乃慧着,《诗情与幽境──唐代文人的园林生活》,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1年。
  侯乃慧着,《唐宋时期的公园文化》,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7年。
  洛阳市文物局,洛阳白马寺汉魏故城文物保管所编,《汉魏洛阳故城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
  胡戟、张弓、李斌城、葛承雍主编,《二十世纪唐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范文澜着,《唐代佛教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
  高敏主编,《魏晋南北朝经济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徐连达着,《唐朝文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郝春文着,《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孙昌武着,《道教与唐代文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
  孙昌武着,《佛教与中国文学》,台北:东华书局,1989年。
  孙昌武着,《唐代文学与佛教》,台北:谷风出版社,1987年。
  张国刚主编,《中国中古史论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
  张国刚着,《佛学与隋唐社会》,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一刷。
  张弓着,《汉唐佛寺文化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张驭寰着,《中国城池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
  张晓虹着,《文化区域的分异与整合:陜西历史地理文化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
  张伟然着,《湖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
  张泽咸着,《唐代工商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张荣芳着,《唐代京兆尹研究》,台北:学生书局,1985年。
  庄明兴着,《中国中古的地藏信仰》,台北:台大出版委员会,1999年。
  陈景富着,《法门寺史略》,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陈景富、界明编着,《密宗祖庭大兴善寺》,西安:三秦出版社,2002年。
  陈寅恪着,《陈寅恪先生论文集》,台北:九思出版社,1977年。
  陈引驰着,《隋唐佛学与中国文学》,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
  黄新亚着,《长安文化》,西安:陜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
  黄敏枝着,《唐代寺院经济的研究》,台北:台湾大学文学院文史丛刊,1971年。
  梁启超撰,《佛学研究十八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郭绍林着,《唐代士大夫与佛教》,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郭朋着,《中国佛教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初版。
  郭朋着,《隋唐佛教》,济南:齐鲁书社,1979年。
  章羣着,《唐史札记》台北县:学海出版社,1998年初版。
  曹中建主编,《中国宗教研究年鉴1999~2000》,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
  曹林娣着,《中国园林艺术论》,太原市: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傅熹年着,《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傅熹年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卷:两晋、南北朝、随唐、五代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傅绍良着,《盛唐文化精神与诗人人格》,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傅乐成着,《汉唐史论集》,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1年第二次印行。
  傅乐成着,《时代的追忆论文集》,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公司,1983年。
  游彪着,《宋代寺院经济史稿》,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
  程喜霖着,《唐代过所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汤用彤着,《汤用彤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
  汤用彤着,《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汤用彤着,《隋唐佛教史稿》,台北:木铎出版社,1983年。
  汤一介主编,《中国宗教:过去与现在》,台北:淑馨出版社,1994年。
  汤一介着,《佛教与中国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第二次印刷。
  冯钟平着,《中国园林建筑研究》,台北:丹青图书公司,1985年。
  贾二强着,《唐宋民间信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二次印刷。
  杨曾文着,《中国佛教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
  杨曾文、方广锠着,《佛教与历史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
  杨鸿年着,《隋唐两京坊里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杨泓着,《汉唐美术考古和佛教艺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
  杨宽着,《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葛剑雄、华林甫编,《历史地理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廖幼华着,《历史地理学的应用──岭南地区早期发展之探讨》,台北:文津出版社,2004年
  畅耀编着,《大慈恩寺》,西安:三秦出版社,1986年。
  畅耀编着,《青龙寺》,西安:三秦出版社,1986年。
  荣新江主编,《宗教信仰与社会》,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
  刘淑芬着,《慈悲清净──佛教与中古社会生活》,台北:三民书局,2001年。
  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四卷,〈六朝隋唐〉,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二次印刷。
  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七卷,〈思想宗教〉,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一次印刷。
  刘俊文主编,《日本中青年学者论中国史》,〈六朝隋唐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一次印刷。
  蒋维乔着,《中国佛教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潘桂明着,《中国居士佛教史》,北京:中国社科学出版社,2000 年。
  郑显文着,《唐代僧侣与皇权关系研究》,收入《中国佛教学术论典49》,高雄县大树乡: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1年初版。
  赖永海主编,《中国佛教百科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萧登福着,《汉魏六朝佛道两教之天堂地狱说》,台北:学生书局,1989年。
  萧登福着,《先秦两汉冥界及神仙思想探源》,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谢海平着,《唐代留华外国人生活考述》,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
  谢重光着,《汉唐佛教社会史论》,台北:国际文化事业公司,1990年。
  谢重光、白文固着,《中国僧官制度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魏承思着,《中国佛教文化论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三次印刷。
  韩金科、柏明、陈全方合着,《法门寺与佛教》,台北:水牛图书出版,1992年初版。
  蓝吉富着,《隋代佛教史述论》,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3年二版。
  蓝吉富主编,《中国佛教史论集》,台北:华宇出版社,1987年。
  蓝吉富、刘增贵主编,《中国文化史新论(宗教礼俗篇)-敬天与亲人》,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年。
  颜尚文着,《隋唐佛教宗派研究》,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0年。
  罗香林着,《唐代文化史研究》,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6年。
  严耀中着,《江南佛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释圣严着,《戒律学纲要》,台北:东初出版社,1993年十二版四刷。
  【日】小野胜年着,《中国隋唐长安寺院史料集成.史料篇》,京都:法藏馆,1988年。
  【日】中村元着、余万居译,《中国佛教发展史》,台北:天华出版社,1984年。
  【日】中元村着,释憨见、陈信宪译,《原始佛教其思想与生活》,嘉义市:香光书乡出版社,1995年。
  【日】平野显照着、张桐生译,《唐代的文学与佛教》,台北:业强出版社,1987年初版。
  【日】平冈武夫着,《唐代的长安和洛阳.资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一刷。
  【日】平冈武夫着,《唐代的长安和洛阳.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一刷。
  【日】羽溪了谛着,贺昌群译,《西域之佛教》,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日】池田大作、英·B.威尔逊着,梁鸿飞、王健译,《社会与宗教》,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三次印刷。
  【日】佐佐木教悟等着,释达和译,《印度佛教史概说》,高雄:佛光出版社,1996年第二版。
  【日】足立喜六着,王双怀、淡懿诚、贾云译,《长安史迹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年。
  【日】牧田谛亮着,余万居译,《中国佛教史》,台北:华宇出版社,1985年。
  【日】道端良秀着,关世谦译,《中国佛教与社会福利事业》,高雄:佛光出版社,1986年。
  【日】镰田茂雄着,关世谦译,《中国佛教通史》,高雄:佛光出版社1985年。
  【美】Stephen F Teiser着,侯旭东译,《幽灵的节日:中国中世纪的信仰与生活》,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美】史丹利.外因斯坦着,释依法译,《唐代佛教---王法与佛法》,台北县:佛光出版社1999年。
  【法】谢和耐着,耿升译,《中国五-----十世纪的寺院经济》,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4年。
  【荷】许理和着,李四龙、裴勇等译,《佛教征服中国:佛教在中国中古早期的传播与适应》,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二次印刷。
  (二)外文部分
  【日】山崎宏着,《隋唐佛教的研究》,京都:法藏馆,1967年。
  【日】山崎宏着,《中国佛教文化史的研究》,京都:法藏馆,1981年。
  【日】山崎宏着,《支那中世佛教的展开》,东京:清水书店,1947年。
  【日】那波利贞着,《唐代社会文化史研究》,东京:创文社,昭和五十二年。
  【日】道端良秀着,《唐代佛教史的研究》,京都:法藏馆,1957年。
  二、学位论文部分
  杜正宇着,《西魏北周时期具官方色彩的佛教义邑》,台中:东海大学历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9年。
  林韵柔着,《唐代寺院结构及其运作》,台中:东海大学历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2年。
  林裕盛着,《佛教的果报观与唐代社会》,台中:东海大学历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4年。
  林纹如着,《唐代两京的城市风格与居民生活圈》,台中:中兴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1998年。
  吴明远着,《中国五、六世纪盂兰盆会之探源》,台北: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2000年。
  高逸华着,《唐代佛教寺院功能之探讨》,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6年。
  陈登武着,《唐代法制研究──以庶民犯罪与诉讼制度为中心》,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论文,2002年。
  黄运喜着,《唐代中期的僧伽制度──兼论与当代社会文化之互动关系》,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1997年。
  黄志成着,《四至六世纪山东地区佛教之研究──以寺院、僧侣与义邑为中心》,嘉义:中正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1995年。
  杨钦尧着,《唐代的节日──以七月十五日为主探讨》,台北: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1999年。
  黎毓雯着,《姚兴政权与佛教》,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0年。
  詹宗佑着,《隋唐时期终南山区研究》,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03年。
  颜尚文着,《梁武帝「皇帝菩萨」理念的形成及政策的推展》,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论文,1989年。
  参.近人研究论文(依作者姓氏笔画排列)
  于辅仁着,〈唐武宗灭佛原因新探〉,《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第三期(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1991年)
  方立天着,〈论隋唐时代佛教宗派的形成及其特点〉,收入氏着,《魏晋南北朝佛教论丛》(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方立天着,〈佛教与中国文化〉,收入氏着,《中国佛教散论》(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方立天着,〈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收入氏着,《中国佛教散论》(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方立天着,〈佛教中国化的历程〉,收入氏着,《中国佛教散论》(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王仁波着,〈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文博》第一期(陜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王静着,〈唐代长安新昌坊的变迁~长安社会史研究之一〉,《唐研究》第七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王亚荣着,〈日严寺考──兼论隋代南方佛教义学的北传〉,《中华佛学学报》第十二期,1999年。
  王亚荣着,〈大兴城佛经翻译史要〉,《中国佛学》第二卷第一期,1999年。
  王文颜着,〈唐代「沙门拜俗」事件析论〉,《第三届中国唐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唐代学会出版,1997年初版)
  王仲殊着,〈试论唐长安城与日本平城京及平安京何故皆以东半城(左京)为更繁荣〉,《考古》第十一期,2002年。
  王维坤着,〈试论隋唐长安城的总体设计思想与布局──隋唐长安城研究之二〉,《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第三期,1993年。
  王永会着,〈《百丈清规》与中国佛教僧团的管理创新〉,《宗教学研究》第二期,2001年。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发掘队着,〈唐代长安城考古纪略〉,《考古》第十一期,1963年。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工作队着,〈唐青龙寺遗址发掘简报〉,《考古》第五期,1974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队着,〈唐长安青龙寺遗址〉,《考古学报》第二期,1989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队着,〈唐长安西明寺遗址发掘简报〉,《考古》第一期,1990年。
  冉云华着,〈玄奘大师与唐太宗及其政治理想探微〉,《华冈佛学学报》第八期,1985年10月。
  申秦雁着,〈唐代荐福寺〉,《文博》第四期(陜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甘怀真着,〈唐代官人的宦游生活──以经济生活为中心〉,收入《第二届唐代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国唐代学会编,台湾学生书局,1995年)
  安家瑶着,〈唐长安西明寺遗址的考古发现〉,《唐研究》第六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牟钟鉴着,〈鸠摩罗什与姚兴〉,《世界宗教研究》第二期,1994年。
  全汉升着,〈中古佛教寺院的慈善事业〉,收入《现代佛教学术丛刊9》(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7年)
  辛德勇着,〈长安城寺院的分布与隋唐时期的佛教〉,《文史知识》第六期,1992年。
  辛德勇着,〈长安城兴起与发展的交通基础〉,《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二期,1989年。
  李志夫着,〈佛教中国化过程之研究〉,《中华佛学学报》第八期,1995年。
  李映辉着,〈唐代高僧驻锡地的地理分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年。
  李富华、董型武着,〈试论唐代的宗教政策〉,《世界宗教研究》第三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89年)
  李建敏着,〈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美学思想初探〉,《文博》第五期(陜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李瑞爽着,〈禅院生活和中国社会---对百丈清规的一个现象学的研究〉,收录《现代佛教学术丛刊90》(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
  李树桐着,〈武则天入寺为尼考辨〉,收入《唐史考辨》(台北:中华书局,1979年)
  李树桐着,〈唐代的政教关系〉,收入《唐史新论》(台北:中华书局,1972年)
  李树桐着,〈唐人喜爱牡丹考〉,收入《唐史新论》(台北:中华书局,1972年)
  李洁华着,〈唐宋禅宗之地理分布〉,《新亚学报》第十三期,1980年。
  杜文玉着,〈隋炀帝与佛教〉,《陜西师大学报》(哲社版)第三十卷第二期,2001年。
  杜瑜着,〈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史研究》第一期,1983年。
  杜瑜着,〈中国历史上中心城市的作用及其对城市化的影响〉,《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四期,1995年。
  汪娟着,〈唐代弥勒信仰与佛教诸宗派的关系〉,《中华佛学研究所》,1992年七月。
  何启民着,〈佛教入华初期传布地理考〉,收录《现代佛教学术丛刊39》(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7年)
  何兹全着,〈中古时代之中国佛教寺院〉,收入何兹全主编,《五十年来汉唐佛教寺院经济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
  吕春盛着,〈五胡政权与佛教发展的关系〉,《台大历史学报》第十五期,1990年。
  吕大防《唐长安城图》石刻,《考古学报》第三期,1958年。
  武伯纶着,〈唐万年、长安县乡里考〉,《考古学报》第二期,1963年。
  妹尾达彦着,〈韦述的《两京新记》与八世纪前叶得长安〉,《唐研究》第九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武伯纶着,〈唐长安郊区的研究〉,《文史》第三辑,1963年。
  吴虚领着,〈佛教初传中国时期的形态研究〉,《世界宗教研究》第四期,1994年。
  俞钢着,〈圆仁闻见的会昌法难〉,《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第二十八卷第一期,1999年。
  姚宝贤着,〈佛教入中国后之变迁及其特质〉,收录《现代佛教学术丛刊5》(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7年)
  陜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唐长安城地基初步探测〉《考古学报》第三期,1958年。
  马正林着,〈论西安城址选择的地理基础〉,《陜西师大学报》第一期,1990年。
  孙昌武着,〈唐代文人的维摩信仰〉,《唐研究》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孙昌武着,〈唐长安佛教寺考〉,《唐研究》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高观如着,〈玄奘法师在各译场的翻经生活〉,收录《现代佛教学术丛刊49》(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80年)
  徐君峰着,〈唐都长安的人文景观〉,《陜西师大学报》(哲社版)第二十三卷第三期,1994年。
  徐苹芳着,〈唐代两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考古》第六期,1982年。
  郝春文着,〈隋唐五代宋初传统私社与寺院的关系〉,《中国史研究》第二期(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1991年)
  郝松枝着,〈《大唐三藏圣教序》与唐代佛教的兴盛〉,《陜西师大学报》(哲社版)第二十九卷第一期,2000年。
  桑原骘藏着,〈隋唐时代西域人华化考〉,武汉大学《文哲季刊》第五卷第三号,1936年。
  寇养厚着,〈武则天与唐中宗的三教共存与佛先道后政策──唐代三教并行政策形成的第二阶段〉,《陜西师大学报》(哲社版)第二十八卷第三期,1999年。
  宿白着,〈唐五代时期雕版印刷手工业的发展〉,《文物》第五期,1981年。
  宿白着,〈隋唐长安城与洛阳城〉,《考古》第六期(北京科学出版社, 1978年)
  劳干着,〈论国都的建置及唐代以前的都邑设计〉,收入《中国的社会与文学》(台北:文星出版社,1964年)
  张弓着,〈唐代士人的「始儒终佛」〉,《华梵大学第七届儒佛会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华梵大学哲学系,2003年)
  张弓着,〈“衰相现前”崇禁失据──唐后期诸帝与佛教述论〉,《中国史研究》第一期(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1993年)
  张弓着,〈中国中古时期寺院地主的非自主发展〉,《世界宗教研究》第三期(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1990年)
  张弓着,〈隋唐释道论议与学风流变〉,《历史研究》第一期,1993年。
  张弓着,〈唐代的寺庄〉,《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第二期,1990年。
  张弓着,〈唐代的内道场与内道场僧团〉,《世界宗教研究》第三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1993年)
  张弓着,〈唐代佛教群寺的形成及其布局特点〉,《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第十二期1993年。
  张葳着,〈唐中晚期山东北部地区民众的经济生活与社会信仰初探──以日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为中心〉,《陜西师大学报》(哲社版)第三十四卷第二期,2001年。
  张伟然着,〈南北朝佛教地理的初步研究(上篇)〉,《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四期、1991年。
  张伟然着,〈南北朝佛教地理的初步研究(上篇)〉,《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一期、1992年。
  陈忠凯、杨希义着,〈唐长安城坊里宅第变迁原因初探〉,《文博》第四期,1991年。
  陈忠凯着,〈唐长安城寺院与丝绸之路〉,《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第五期,1992年。
  陈悌贤着,〈魏晋南北朝的佛教传播与趋向〉,收录《现代佛教学术丛刊39》(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7年)
  曹尔琴着,〈唐代长安的寺观及其文化〉,《中国古都研究》第四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
  曹尔琴着,〈唐代长安城的里坊〉,《人文杂志》第二期,1981年。
  曹仕邦着,〈僧祇律在华的译出、弘扬与潜在影响---兼论五分律的译出与流传〉,《华冈佛学学报》第七期,1984年9月。
  曹仕邦着,〈从宗教与文化背景论寺院经济与僧尼私有财产在华发展的原因〉,《华冈佛学学报》第八期,1985年10月。
  曹仕邦着,〈中国古代佛教寺院的顺俗政策〉,《中华佛学学报》第一期,1987年。
  曹仕邦着,〈中国佛教的译场组织与沙门的外学修养---大乘佛教奠基于东亚的两大要素〉,《中华佛学学报》第十二期1999年7月。
  曹仕邦着,〈中国僧史所载持午的实践和面对的难题〉,《华冈佛学学报》,第六期,1983年7月。
  曹仕邦着,〈古代佛教对小沙弥所施行的儒学教育:中国教育史研究课题之一〉,《大陆杂志》第六十九卷第六期,1984年12月。
  曹仕邦着,〈从历史与文化背景看佛教戒律在华消沉的原因〉,《中华佛学学报》第六期,1993年7月。
  曹仕邦着,〈中国佛教求法史杂考〉,收录《1997年佛学研究论文集》(高雄县大树乡:佛光出版社,1995年)
  康乐着,〈转轮王观念与中国中古的佛教政治〉,《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七本第一分,1996年。
  汤一介着,〈唐代功德使考〉,收录《1992年佛学研究论文集:中国历史上的佛教问题》(台北:佛光山文教基金会主编,1998年)
  贺光中着,〈历代僧官制度考〉,收录《现代佛教学术丛刊39》(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80年)
  曾一民着,〈唐慈恩寺塔院之建筑与文化习尚〉,《中国历史学会史学集刊》第八期,1976年。
  曾一民着,〈唐长安大小雁塔文化史迹之探索〉,《第二届唐代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国唐代学会出版,1995年初版)
  焦杰着,〈从唐墓志看唐代妇女与佛教的关系〉,《陜西师大学报》(哲社版)第二十九卷第一期,2000年。
  黄盛璋着,〈关于悟空禅师塔铭主要问题辨正〉,《文博》第六期,1992年。
  黄春和着,〈隋唐幽州城区佛寺考〉,《世界宗教研究》第四期,1996年。
  傅乐成着,〈唐人的生活〉,收入《汉唐史论集》(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1年)
  杨曾文着,〈隋唐的佛舍利供养和法门寺〉,《世界宗教研究》第二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89年)
  葛承雍着,〈唐长安印度人之研究〉,《唐研究》第六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翟春玲着,〈陜西青龙寺佛教造像碑〉,《考古》第七期(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年)
  荣新江着,〈关于隋唐长安研究的几点思考〉,《唐研究》第九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齐东方着,〈魏晋隋唐城市里坊制度──考古学的印证〉,收入《唐研究》第九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刘淑芬着,〈《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与唐代尊胜经幢的建立──经幢研究之一〉,《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七本第一分,1996年。
  刘淑芬着,〈五至六世纪华北乡村的佛教信仰〉,《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三本第三分,1993年。
  刘淑芬着,〈中古的宦官与佛教〉,收入《郑钦仁教授荣退纪念论文集》(板桥市:稻乡出版社,1999年),页45~69。
  刘瑞着,〈法王塔地宫发现的重大意义〉,《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第一期(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1999年)
  潘桂明着,〈论唐代宗派佛教的有情无情之争〉,《世界宗教研究》第四期,1998年。
  卢建荣着,〈从造像铭记论五至六世纪北朝乡民社会意识〉,《台湾师大历史学报》第二十三期,1995年。
  颜尚文着,〈六朝佛教史研究的现代途径初探---以后秦姚兴的政治与佛教为例〉,收录《1995年佛学研究论文集:佛教现代化》(高雄县大树乡:佛光出版社,1996年)
  颜尚文着,〈后汉三国西晋时代佛教寺院之分布〉,《台湾师大历史学报》第十三期,1985年。
  颜娟英着,〈盛唐玄宗佛教艺术的转变〉,《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六本第二分,1995年。
  戴禾着,〈唐代来长安日本人的生活、活动和学习〉,《陜西师大学报》(哲社版)第一期,1985年。
  韩保全着,〈隋正觉寺遗址出土的石造像〉,《考古与文物》第六期,1987年。
  韩理洲着,〈当代新出土石刻文字在唐代佛教研究中的学术价值〉,收录《1995年佛学研究论文集:佛教现代化》(高雄县大树乡:佛光出版社,1996年)
  蓝吉富着,〈隋代佛教风尚述论〉,收入张曼涛主编《中国佛教史论集(二)隋唐五代篇》(台北:大乘出版社,1977)
  严耀中着,〈论占卜与隋唐佛教的结合〉,《世界宗教研究》第四期,2002年。
  严耀中着,〈唐代内侍省宦官奉佛因果补说〉,《唐研究》第十卷,2004年。
  严耕望着,〈唐代佛教之地理分布〉,《民主评论》第四卷第二十四期,1953年。
  严耕望着,〈唐人读书山林寺院之风尚〉,《民主评论》第五卷第二十三期,1954年。
  严耕望着,〈唐人多读书山寺〉,《大陆杂志》第二卷第四期,1951年。
  严耕望着,〈唐代成都寺观考略〉,《大陆杂志》第六十三卷第三期,1981年。
  【日】妹尾达彦着,〈唐代后期的长安与传奇小说〉,刘俊文主编,《日本中青年学者论中国史》,〈六朝隋唐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日】冈村繁着,张寅彭译,〈历代名画记〉研究,收入《冈村繁全集》第伍卷《唐代文艺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美】瑞特(Arthur FWright) 等着;陶晋生等译,〈唐太宗与佛教〉,收入《唐史论文集》(台北:幼狮文化公司印行,1990年初版)
  肆、工具书
  丁福保编,《佛学大辞典》,台北:天华出版公司,1982年。
  任继愈主编,《宗教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