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变文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周绍良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变文
  变文,一称“变”,是唐五代时期说唱伎艺“转变”的底本。唐人笔记小说曾有记载,如郭 〖FJF〗CA4E〖FJ〗《高力士外传》云:“每日上皇与高公亲看扫除庭院,芟〓草木。 或讲经、论议、转变、说话,虽不近文律,终冀悦圣情。”这里说的“转变”,就是讲唱变 文。它能深入宫廷,足见流传之广。可惜这一文学样式,亡佚已久,直到敦煌藏经洞发现大 批手抄变文写卷以后,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和重视。敦煌遗书中明确标为“变文”或“变” 的作品有:《破魔变》(P2187尾题),《降魔变文》(S5511首题),《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 并图一卷并序》(S2614首题),《八相变》(云字24卷背),《频婆娑罗王后宫采女功德意供 养塔生天因缘变》(S3991首题);《丑变》(S4511尾题),《汉将王陵变》(S5437首题),《 舜子至孝变文》(P2721尾题),《刘家太子变》(P3654尾题)。这些作品一般没有留下写作时 代,若以写卷的题记或内容涉及的人物事件、风土名物、地理沿革,典章制度等,约可考知 《降魔变文》产生于天宝八载至十二载(749—753)期间,为已知变文编写年代最早的一篇, 而题记为“天福十五年(950)的《舜子变》,则为明确题有抄写年代的最晚一篇。
  关于变文的渊源和得名,长期以来一直进行广泛的讨论,存在着不同的说法,概括起来可分 为“本土说”和“外来说”。“本土说”又有三种不同的观点:其一,源自清商旧乐,如向 达云:“欲溯变文之渊源,私意以为当于南朝清商旧乐中求之”,“或者即出于清商旧乐中 变歌之一类也”(见《唐代俗讲考》)。其二源自我国固有的赋体,如程毅中云:“变文这种 文学形式,主要是由汉语特点所规定的四六文和七言诗构成的”,“是在我国民族固有的赋 和诗歌骈文的基础上演进而来的”(见《关于变文的几点探索》)。其三源自文体变化,如周 绍良云:“变文之得名,应该是由于它是从某一种体裁的东西改变成另外一种体裁的缘故, 如依佛经改变成说唱文,或依史籍记载改变成说唱文,都称为变文”(见《谈唐代民间文学 》)。
  “外来说”主张变文之“变”是从梵文音译而来与印度传来的佛教密切相关,也有三种意见 :其一源自佛典翻译,如郑振铎云“变文的来源,绝对不能在本土的文籍里来找到,我们知 道,印度的史籍很早便已使用到韵文散文合组的文体。最著名的马鸣的《本生鬟论》也曾照 原样的介绍到中国来过。”“从唐以后,中国的新兴的许多文体,便永远的烙印上了这种韵 文散文合组的格局”(见《中国俗文学史》)。其二源自梵语,如周一良云“我觉得这个变字 似非中华固有,当是翻译梵语(Citra)”(见《读〈唐代俗讲考〉》)。其三源自变相,如孙 楷第云:“盖人物事迹以文学描写之,则谓之变文,省称曰变。以图相描写之,则谓之变相 ,省称亦曰变,其义一也。”(见《读变文?变文变字之解》)。以上诸说,各陈己见,至今 尚未定论。
  唐代早期的变文,和南北朝“唱导”一样,是以“或杂叙因缘,或傍引璧喻”的讲经,和民 间说唱形式相结合来演绎佛经神变故事及其僧俗事理,“如为出家五众,则须切语无常,苦 陈忏悔;若为君至长者,则须兼引俗典,绮综成辞;若为悠悠凡庶,则须指事造形,直谈闻 见;若为山民野处,则须近局言辞,陈斥罪同。凡此变态,与事而兴,可谓知时众,又能善 说。”(慧皎《高僧传》卷13《唱导》)这种使“唱导”通俗化的讲经方式,同唐前期绘画中 描摩佛本生故事的“变相”一样,首先出现于佛寺禅门,同样是把佛教经内故事化、艺术化 和形象化的产物。僧徒为了把深奥的佛经义理通俗化,以招徕更多的听众,不得不“商榷经 论,采撮书史”,在讲唱过程中加进一些历史故事和现实内容,于是出现专门讲唱故事的俗 讲和俗讲僧。《高僧传》记载“唱导”的感染力时指出,“谈无常则令人心形战〖FJF〗B 169〖FJ〗;语地狱则使怖泪交零;徵昔因则如见德业,严当果则已示来根,谈悦乐则情 抱畅悦,叙哀感则洒泣吐酸,于是围众倾心,举堂恻怆。”俗讲则充分发扬了这些特长。中 晚唐时期,由于帝王不断提倡佛教,长安城内许多寺庙经常进行俗讲,盛况空前。韩愈《华 山女》诗云:“街东街西讲佛经,撞钟吹螺闹宫廷”。长庆年间还发生关于俗霁僧文溆的一 桩公案,“善吟经,其声宛扬,感动里人”(《乐府杂录》)的文溆,由于被指斥“公为聚众 谈说,假托经论。所言无非淫秽鄙亵之事,不逞之徒转相鼓扇扶树,愚夫冶妇,乐闻其说。 ”结果被“前后杖背,流在边地数矣”(《因话录》)。这正说明文溆敢于冲破佛寺禅门的常 规,走向民间,赋予俗讲以广泛的社会内容,才为统治阶层所不容。除俗讲僧外,还出现以 转唱变文为职业的民间艺人,他们进而创作出许多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现实斗争为题材 的变文,使其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讲唱场地也由寺庙扩向民间,并 逐渐多了起来,不仅可以与各种杂戏在“戏场”演出,而且还有专门讲唱变文的“变场”, 据段成式《酉阳杂俎》载,元和中有个李季才,曾被寺僧斥为“望酒旗,玩变场者”。《资 治通鉴》卷248还记载万寿公主到“慈恩寺观戏场”。这都说明民间娱乐场所已经能吸引王 公贵胄,士子秀才,足见变文等霁唱艺术产生的深刻影响。此外,讲唱变文时,有的还配有 画图,吉师老的“画卷开时塞外云”(《看蜀女转昭君变》)诗句,和“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 文并图一卷”的标目,可以为证,敦煌本《降魔变文》卷上绘有形象生动的画图与变文内容 相配合,亦为后代插图小说之滥觞,这也表明变文是一种向综合性艺术过渡的,为群众喜闻 乐见的文学表现形式。
  敦煌变文包括讲唱佛经故事和世俗故事两类作品,讲唱佛经故事的变文,如《八相变》、《 破魔变》、《降魔变文》、《目连救母变文》等,主要以释迦修道成佛、降伏外道和上天入 地救母为题材,目的在于弘扬佛法和禅门义理,有时还夹杂“为国尽忠,居家尽孝”的儒家 道德观念,在艺术表现形式上,那种奇妙的构思、惊人的想象和天堂地狱的生动描写,无不 令人叹绝。讲唱世俗故事的变文,可分为三类:(一)历史故事变文,如《伍子胥变文》、《 李陵变文》、《王昭君变文》、《汉将王陵变》等,这类变文主要以一个历史人物为主,选 取历史记载中有关事实,进行艺术再创造,往往一段简短枯燥的文字被渲染成曲折起伏,有 声有色的文学作品。它们还通过塑造出不同的人物形象,对正直、善良而又遭受邪恶势力迫 害的人们寄予深刻的同情,对丑恶的社会现象和虚伪的人情世态予以揭露和批判,充分反映 出人民的思想感情,意义深远。(二)民间传说变文,如《舜子变》、《孟姜女变文》等,在 充分吸取民间传说的故事情节和轶闻趣事的基础上,使流传久远的舜子故事和孟姜女故事又 凭添灾难性和悲剧性的色采。(三)讲唱现实斗争的变文,如《张议潮变文》、《张淮深变文 》,虽然残损严重,但仍可看出这类作品是以直接描写唐代时事,歌颂奋起抵御民族侵扰的 英雄人物为主题,高度赞扬他们勇猛顽强的战斗精神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高尚情操,具有深厚 的人民性,为变文发展开拓出新的途径。
  敦煌变文在艺术形式上除有叙事曲折、描写生动、想象丰富、语言通俗等独特创造外,体制 上散文与韵文结合是其重要特点,变文的韵语句,一般用七言,间或杂有三言、五言、六言 句式,每个唱段或一韵到底或多次换韵,灵活多变,易于演唱。散文则为浅近的文言和四六 骈语,也有使用通俗的口语,在由说白向歌唱转变时,往往要用“若为陈说”,“道何言语 ”等交替过渡的惯用语。散文部分与韵文部分的结合也有两种形式:一是“复用”,以散文 讲述故事,再以韵文重复歌唱所讲述过的内容,有助于加深听众的印象。另一种是“连用” ,用散文串起情节,以韵文铺写情状,两部分内容互不重沓,但又紧密相连,相互补充,起 到交相辉映的作用。变文在创作上较多地继承辞赋家敷陈铺叙的表现手法,文笔粗犷,以刚 健浑厚见长,不过它往往缺乏后世小说家那种细腻传神的艺术描绘,在刻划人物性格,展示 人物内心世界方面亦嫌不足。
  变文与唐传奇的创作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如唐初张〓《游仙窟》,通篇以散文叙事、韵语 对话,这与变文的散韵结合、唱白并用的形式基本一致,而且描写细致生动,语言浅近易懂 也十分接近变文的风格。中唐是唐传奇繁荣的时期,也是俗讲、说话、转变盛行之际,这时 出现更多的散韵合体的传奇,如李朝威《柳毅传》,元稹《莺莺传》,陈鸿《长恨歌传》等 都明显地受过变文的影响。从唐代传奇到宋元以来的话本、拟话本等白话小说以及诸宫调、 宝卷、鼓词、弹词等讲唱文学,除在讲唱相间的表现形式上有着相近相同之处外,变文的多 样化题材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目连救母变文》曾被明代郑之珍铺衍成长达百〓的《目 连救母劝善戏文》,至于伍子胥、孟姜女、王昭君等变文,后来更有多种戏曲剧目,长期流 传于世,这都说明变文对中国文学史和宗教文学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值得重视。
  敦煌变文的整理本有:周绍良《敦煌变文汇录》(1954年),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195 7年),前篇收录变文39篇,后者辑录78篇(其中尚有不属于变文的作品)。潘重规《敦煌变文 集新书》(1984年),共校录变文86篇,是研究变文的丰富辑本。此外,还有周绍良、白化文 、李鼎霞合编的《敦煌变文集补编》(1989年),又初录变文作品15篇。
  (周绍良)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除夕祈愿文
下一篇:宝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