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民族精神的典范——兼论玄奘思想的现代启示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秦彦士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民族精神的典范——兼论玄奘思想的现代启示
  四川师范大学教授 秦彦士
  内容提要:本文探讨了玄奘精神的宝贵价值,并从这位伟人身上提出了今天激励我们自创辉煌的现代精神启示。
  关键词:玄奘精神 价值 现代启示
  回顾几千年中华民族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不仅有过许多辉煌的历史,同时也经历
  了无数的祸患与灾难,然而一切惊涛骇浪都没能阻挡我们发展的步伐。在这个伟大的历程中,一批仁人志
  士作为民族的脊梁在关键时刻成为中流砥柱,至今仍然·照耀着我们前进的道路。在无数灿若群星的精英
  中,玄奘无疑是闪耀着独特光芒的一位。今天我们重温他的精神,将使我们在史无前例的现代化建设中吸
  取到多方面的营养,并且振奋我们前行的信心和力量。
  玄奘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伟人,首先是由他矢志不移的决心和意志造成的,他的志向一经确立,决不动摇。当初为了实现西行求法的目标,他曾与同伴邀约结伴而行,但在禁令之下,其他人全都放弃,而玄奘却不顾一切地毅然前行。他孤身一人冒着种种危险,突破重重关隘,跋涉渺无人烟的沙漠,攀越世界屋脊的崇山峻岭,在数万里征途中,在冰山、风暴、急流、饥饿甚至死亡威胁面前,他只有一个念头:“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在高昌国,他的行程受阻,尽管这是一个善意的阻拦,但他为了自己的目标,毅然以绝食来抗议,经历水浆不进的三日三夜,最后终于折服国王,顺利起程。当他已经享誉全印度之后,戒日王坚决挽留他,然而面对印度上下僧俗的盛情,他坚决地回答:“今果愿者,皆由本土诸贤思渴诚深所致,不敢须臾而忘……若留玄奘,则令彼无量行人失知法之利。”回到大唐以后,太宗皇帝以九五之尊两次要他“还俗从政,辅佐朝廷”,但他矢志弘扬佛法尤其是要完成自己译经的事业,故而婉言坚决谢绝。从此以后终其一生,玄奘大师以坚忍不拔的毅力,译出印度佛教经论75部共计1335卷,占了唐代译经的一半以上!就在他逝世的前一年,他完成了我国佛教经典中卷帙最大的《大般若经》600卷,而二年的正月初一,这是全国人民都在欢庆游玩的节日,也是玄奘病逝的前几日,他还着手开译另一部巨大的经典《大宝积经》,写了几行,当他气力实在不能支持之时,才最后辍笔,他真正是一位“死而后已”的志士。
  玄奘能成就历史上的伟业,还在于他终身不倦的勤学好问精神,而且这种精神超越了国界,他的眼光和见识以及虔诚的宗教态度,使他在求学的道路上超过了当时中印所有的学者,从而才能造成历史上罕有的奇迹。
  自从出家之后,他就一直跟随师长废寝忘食地勤学苦读,以致二十岁时他就已经“究通诸部”。此后他又遍访名师,在大江南北寻访不同宗派的学者请教受益。特别是对于当时国内普遍流行的新兴学问,如《涅架》《摄论》《俱舍》《成实》等等o-这样,他在出国之前作为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僧人,就已经成为全国最博学的知名学者,受到广泛的赞誉。然而,他却并不满足。为了解决当时“先贤之所不决,今哲之所共疑”的问题,他苦苦思考解决之道。这时适逢印度来华学者介绍全印最著名的佛教学府那烂陀寺以及当时佛教权威学者戒贤大师盛讲《瑜伽师地论》的情况,于是毅然决定赴印度求学。他一面向印度朋友学习梵文,打下语言基础,一面积极做好出国的准备。后来在漫漫征途中,无论多么辛苦,只要遇到或听说有专长的学者,他一定千方百计前去求教,有时几个月,有时甚至一两年之久。经过这样不断地学习,他在到达那烂陀寺之前,就已经成了一个学问深厚的学者。
  到达目的地之后,他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艰苦的学习中去。而他的老师戒贤法师也为这个不远万里前来求学的青年深深感动,为他倾注全副精力讲解。五年时间内他为玄奘把卷帙浩繁的《瑜伽师地论》讲了三遍,其他许多重要经典如《中论》《百论》《因明》《集量》《顺正论》等则讲了三遍、两遍、一遍不等。经过这种深入细致的学习,在五年时间里,玄奘不仅成为精通三藏五明的佛教学者,而且成为一位造诣极高的梵文大家。但他并不满足,又用几年时间遍游五印度,除了向佛教大小乘各宗的学者学习,如跟随般若跋陀罗学声明与因明,向胜军论师学《唯识抉择论》,甚至还向外道婆罗门学习,遂成为全印度最博学的学者。除了佛学造诣极深之外,玄奘在弘扬佛法的同时,又将中国著名的哲学著作《老子》译成梵文,还将印度失传了的《大乘起信论》由汉文还译为梵文。
  然而,尽管玄奘是一位名震中外的大师,他在论学上却极具宽容精神,在他的求学、译经等活动中,充分展示了一位既坚持真理,又极具宽容精神的大师风范。玄奘本是大乘瑜伽学派的学者,但在他选译的佛经中却能大小乘并举,对佛教空二有、中的基本经典都能兼容并包,如对《大毗婆沙论》《阿毗达摩五蕴足论》,他并未从所持的大乘立场加以排斥。玄奘也并不专门弘传中观理论,但他翻译了中观学派般若的大典《大般若经》《广百论》等。大乘中观派的清辩论师是玄奘所宗的瑜伽行派护法论师的论敌,但他却将清辩的《掌珍论》译出。甚至对教外的一些经典,如婆罗门教正统派哲学胜论的根本经典《胜宗十句义论》也如实译出。而当时正是印度佛教内部大小乘论争激烈的时候,更是佛教与婆罗门等外教论争最激烈的时候。在这种激烈的论争中,一方如果辩败往往以斩首相谢表示服输,而玄奘则对辩输的对手非常宽容,这种以德服人的风范,也是使他获得崇高威望的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玄奘宽广的历史文化视野也是至为罕见的。长期以来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中华学人对于本国之外的其他域外文明知之甚少,加之“中央帝国”的自大情结,形成了我国历史上学人对域外文化知之甚少的局面。而玄奘的以其西行伟业为基础撰写的《大唐西域记》,以其奇特的异域风光与文化内涵大大开拓了人们的眼界,这对于中外文化的交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在另一方面,由于玄奘的亲身经历记载了印度当时的广阔国土的众多事件,也就为保留他国的历史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两个方面的重要贡献,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以及人类文化的交流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值得我们深入地认识。
  玄奘是带着宗教的目的去印度的,但他的意义却远远超出了佛教界。由于他的译经活动,产生了依据印度佛教发展出的新中国佛教宗派法相宗。又由于他的新罗弟子传人朝鲜、日本弟子传人日本,形成至今仍有影响的宗派。同时法相宗的产生不仅使中国的佛教有了更大发展,而且由于他输入的印度因明学的新的逻辑学术方法,从而使中国古代哲学在方法论上得到了新的启示。唐宋以后我国的哲学思想,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受到佛教相当大的影响。而唯识思想在近现代的复兴更说明了这种影响的深远。
  在世界文化史与学术史上,玄奘以其重要而珍贵的历史地理巨著《大唐西域记》而享誉世界,至今仍受到世界学术界,尤其是印度学界的高度评价,如果联系印度的历史我们更能认识到,这种评价无论多高也是不过分的。
  印度民族是一个伟大而富有智能的民族,在古代曾创造过灿烂的文化,他们在哲学、自然科学方面都有享誉世界的卓越成就,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但印度的民族性格却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不大重视历史,而对时间空间方面有过多幻想,因此马克思即有“印度没有历史”的感叹。因此要研究印度的历史,尤其是古代印度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要借助我国人的记载,而其中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更是享有极高的地位。
  玄奘的这部历史名著对印度古代和中世纪的历史作了全面深入的记载,尤其是对玄奘时代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民俗以及民族关系等,做了大量翔实的记载。对于佛教历史,他记载了释迦牟尼的时代以及佛涅架后几次重要的佛教典籍的集结情况。关于大小乘的许多大师,如马鸣、龙树、提婆、无著、世亲的活动与著述也都有大量的记载。对于世俗社会的资料,书中也有大量的记述。在玄奘时代,印度境内有一百多个大小不等的国家,每到一处,玄奘经过亲身考察的各国的诸方面情况,如幅员大小、地理形势、农业、商业、文学艺术、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等,都有大量的记载。这些记述由于大部分都是玄奘亲身经历的第一手资料,因此可信度极高,一些记载足以纠正历史上的一些传闻讹误。比如印度佛典曾记载一个非佛毁佛的邪恶者提婆达多,说他无恶不作,失信众人。然而在《大唐西域记》中却记载他“精勤十二年,已诵持八万法藏”,而且在印度历经一千多年而仍有不少人信奉他的话,从而纠正了历史上的讹传。 ,
  而《大唐西域记》的真实历史价值更为考古学界多次发掘所证明。近代以来印度及国外的许多考古工作者对《大唐西域记》所记载的佛教历史遗迹进行了多次发掘,证实了玄奘所记载的准确性。如对舍卫城的记载“宫城故基周二十余里”,与考古学家的测量完全相符。而玄奘记载的“鸯娄利摩罗塔”,也被考古学家康宁汉所指证。而这位英国著名的考古学家,1861年根据《大唐西域记》核实的那烂陀寺遗址,至今发掘面积已经超过了15万平方米。
  正是由于玄奘这部历史巨著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它日益引发了历史学家的强烈兴趣,尤其是印度的学者更是对它推崇备至。印度著名历史学家马宗达在《古代印度》一书中曾说:“我们记述的有关曷利沙伐弹那的大部分事实都来自一个游方僧(即玄奘)的惊人的记载,此外这些记载还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印度当时情况的图画,这种图画是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的。”另一位印度著名的历史学家阿里则说: “如果没有法显、玄奘和马欢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
  今天,由于历史伟人玄奘的影响,印度人民与中国人民产生了一种特别深切的感情。1991年,当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张讴重走玄奘路来到印度时,这位被印度友人称为“玄奘的亲戚”的记者在印度许多地方受到特殊的礼遇。
  今天玄奘法师虽然已经逝世一千三百多年,然而他的精神仍将激励我们在新世纪开创更加灿烂的前程中奋勇前进。他那种一往直前决不后退的顽强意志,终生不倦矢志信仰的崇高精神,以及对真理孜孜不倦的探索决心,无不成为我们克服前进道路上种种困难的巨大精神力量。我们的先民能够满怀自信,向一切可以接触到的世界广泛地吸取营养,并以他们勤奋的双手和智能的头脑创造足以代表古代东方世界智能结晶的盛世文明,今天我们同样可以超越先辈,创造出更加灿烂辉煌的未来。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