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嵩山道话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崔理明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嵩山道话
  嵩山,又名嵩高山,五岳之中岳,道教三十六洞天之第六洞天,在河南登封市西北,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组成。嵩山地处黄河流域,文化遗迹非常丰富。嵩山属夏禹建国之区,后世有禹妻生启化为石的传说,故其地有启母石、启母庙等遗迹。夏文化遗迹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的有王城岗遗址和曾为禹都的古阳城遗址等。著名的汉代三阙——启母阙、少室阙、太室阙,则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庙阙。少室山有三皇庙、少林寺及塔林、达摩初祖庵等古迹。现在人多是因为少林拳才知道少林寺的,知道这里是禅宗初祖达摩修炼过的地方的人也许就少多了,而知晓禅宗作为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曾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人恐怕就更少了。赵朴老曾说过:少林寺是禅文化,不是拳文化。但嵩山也不只是佛教文化,这里还有儒学全国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而道教文化的历史则更为久长。
  清景日畛《说嵩》卷二十称汉之张陵,三国魏之左慈、郗鉴、西晋鲍靓,为道士人嵩之较早者。至北朝,先后有寇谦之、赵静通、韦节、潘弥望等住嵩山修道。现存中岳庙的北魏《中岳嵩高灵庙之碑》云:“魏太武因道士寇谦之奏请,更造嵩岳新庙”。隋唐是嵩山道教的兴盛时期,有大批著名道士居此修道,如:上清派高道潘师正、司马承祯、吴筠、李玄光、谭峭。唐李筌,居少室山,好神仙之道,至嵩山虎口岩,得《黄帝阴符经》。这篇三百余字的经文对后世道教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北宋张伯端说:“《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止五千,今古上仙无限数,尽于此处达真诠。”(《悟真篇》绝句58)
  隋唐间,嵩山兴建有一批道观:嵩阳观、崇唐观、精思院、太一观、天封观等。后世多有建修,现保存较完好的是中岳庙。
  中岳庙在太室黄盖峰下,黄久约《大金重修中岳庙碑》云:“旧有庙在东南岭上,年祀绵邈,莫知其经始之由。(北)魏大安(即太安, 455-459)中,尝徙于神盖山。唐开元(713~741)间,始改卜于此。”历代多修,现在的中岳庙,从中华门起,经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崇圣门、化三门、峻极门、崧高峻极坊、中岳大殿、寝殿,到御书楼,共十一进,长达0.7公里,面积十余万平方米。1984年落实宗教政策后,由国家拨款,道众筹资,对庙院殿宇、住房、路面等进行了维修,并且在原有384株古树的基础上,增加了绿化面积。
  崇福宫初名万岁观,创建于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宋代改名崇福宫,先后在此的大臣名儒有范仲淹、司马光、程颢、程颐、朱熹等30多人。崇福宫不仅是名儒去集之地,也是历代著名道教学者栖身传教之所。崇福宫区域面积现存约5000多平方米,保存古建筑30多间,古树名木50余株,历代碑石10余品。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崇唐观原名隆唐观,因避讳唐玄宗李隆基而改名崇唐观,位于登封市区北老君洞前的逍遥谷中。老君像,安放在老君殿的中间,高2.8米。老君坐在须弥座上,神态自如,须弥座上浮雕有五伎,分别为弹琵琶、吹笛、舞蹈,座上方刻有隶书年号,可知该造像雕造于693年,是河南最早的道教老君像。
  摘自:《世界宗教文化》2005年02期 作者:崔理明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