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新入藏古籍札记(一)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鲍国强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新入藏古籍札记(一)
  鲍国强
  文中记录我馆今年购藏的部分善本和普通古籍(各八种),笔者根据查重和复核时稽考的资料整理,以作“新书通报”。其中某叶某行某字的著录源于敦煌经卷的编目旧法,国外亦有古籍指印的著录,在古籍全文影像或全文检索尚未随手可得之时,作此尝试应是有益的。关于古籍用纸、刀法等项具体著录的目的亦在于此。至于针眼数的记载,笔者仅见于韩国的汉籍目录,其后自上而下记录书边与针眼间距离,是新增的内容。本文曾获薛英、赵前、程有庆诸先生帮助指正,谨致谢意!
  一、善 本
  合诸名家评注三苏文定十八卷
  (宋)苏洵,(宋)苏轼,(宋)苏辙撰,(明)杨慎选辑,(明)李维桢评注,明崇祯五年秣陵杨士骥刻本,线装,包角,六册一函。分上下两栏,上栏评语3厘米,下栏正文20.4厘米,正文九行二十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四周单边,黑单鱼尾,卷一首叶半框23.4×13.8厘米。卷一第六叶正面第六行第六字为“而”, 卷二第六叶正面第六行第六字处为空白。四针眼:1.9+10+3.2+9.7+2厘米(首册)。竹纸,色泛黄。刻工运刀熟练,笔画利落,无滞涩感。卷一至六、九至十卷端原镌:“成都杨慎用修原选 京山李维桢本宁评注 公安袁宏道中郎参阅”;卷七至八、十一至十八卷端原镌:“成都杨慎用修原选 京山李维桢本宁评注 秣陵杨士骥龙超参阅”。版心上方原镌:“苏文定”。李维桢(1547——1626),字本宁,湖广京山人。明隆庆二年进士。授编修,进修撰,出为陕西参议,迁提学副使,天启初以布政使致仕家居。又召为南京太常卿,不就,以荐为南京礼部右侍郎,进尚书。博闻强记,文章弘肆,负名四十载,然多应酬之作。本书刊刻时,李维桢已经作古,袁宏道去世更早(卒于万历三十八年),最后完成本书参阅并付梓者为杨士骥。此“崇祯壬申岁初夏日江左杨士骥龙超氏书于金山僧舍”之《序三苏文定》中有言:“余纫获李本宁太史家珍四大家全帙,行画授梓。因今苏刻竣役,不可无弁言以述其大意。”本版本《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第1858页有著录,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等收藏,惟定为“明崇祯刻本”,界定稍觉宽泛。书根墨笔手书:“三苏文定”。首册序、目录和卷一卷端等处钤花形朱印,印中倒刻“曼思”两字,似为倒钤章。第一册起首即是李维桢《序三苏文定》,无书名页和牌记;第六册末亦为“卷之十八终”,无跋文。灰蓝布四合书套正面和第一册均有白书签,书签下方仅钤“谦受益记”(自左上起倒序)花边朱方印,无书名。双道金色细丝线装订,已有数处断线。本书为重装本,书品较佳。
  金精廖公秘授地学心法正传画筴扒砂经四卷补遗一卷
  (宋)廖瑀著,(宋)彭大雄集,(明)江之栋辑,明万历四十二年刻明末重修本,金镶玉线装,包角,十册一函。九行二十二字,白口,四周单边,白单鱼尾,卷一首叶半框23.5×13.8厘米。卷一第六叶第六行第六字为“邊”, 卷二第六叶第六行第六字处为空白。四针眼:3+10+4.3+10+3.1厘米(首册)。竹纸,色黄。刀法纯熟,冲削规正。双道白丝线装订。卷一至四卷端原镌:“金精廖公秘授地学心法正传画筴扒砂经 宋虔州金精山人廖禹著 豫章栗坞伯才甫彭大雄集 明新安星源孟隆甫江之栋辑 古歙承景甫汪元标校 季常甫吴公遂阅”。本书收有大量地穴图。补遗一卷厘为第五卷,分:廖金精画筴拨沙经心法地学直训补遗一篇(篇端原镌:宋虔州金精山人廖禹著 豫章栗坞伯才甫彭大雄集 明新安星源孟隆甫江之栋辑 古歙承景甫汪元标校 季常甫吴公遂阅 海阳仲修甫黄慎订)、画筴拨沙地学心法玄机小册补遗一篇(篇端原镌:金精山人廖瑀著 后学吴弘业绍先甫补订)。拨为扒之误。版心上方原镌:“扒沙经”。廖禹,当是廖瑀之误,字伯禹,宋虔州雩都人。年十五,通《五经》,人称“廖五经”。高宗建炎中以茂材异等荐,不第。精堪舆术,卜居金精山,自称金精山人。《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子部第351页著录本书明万历四十二年刻本,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等收藏,但著者著录为“廖禹”,误。书中“玄”、“弦”、“弘”未避讳。书版有断版漫漶痕迹。卷一第三十二叶、三十四叶、四十六叶、卷二第四十一叶、六十四至六十五叶、七十二叶、卷四第三十二叶、五十四叶、八十五叶、九十叶为新刻补版叶,均黑单鱼尾。补版中“弘”、“弦”亦未避讳。卷一第四十二叶、四十六叶、六十二叶、六十八叶、九十叶、一百一十叶、卷二第十二叶、十四叶、三十七叶、四十二叶、卷三第三十叶、七十五叶、卷四第四十一叶、六十一叶、六十八叶、七十九叶、九十叶、卷五第十一叶背面空行处均被近年金镶玉改装者割去作他用。贩书者言,是书为明万历四十二年刻本,非,应属明万历四十二年刻明末重修本流。
  治痘惕中录二卷医案一卷
  (明)龚汝弘缉著,(明)鲁世成评释,(明)鲁学仁,(明)童用中述录,(明)龚成文,(明)龚成伟补订,明末清初鸣玉轩刻本,金镶玉线装,二册。上卷有朱笔圈点。分上下两栏,上栏评释,下栏正文,正文十行二十一字,白口,四周单边,黑单鱼尾,卷上首叶半框18.6×12.3厘米。卷上第六叶第六行第六字为“明”, 卷下第六叶第六行第六字为“芪”。四针眼:3.5+9.3+5.5+9.2+3.4厘米(首册)。双道白丝线装订。棉纸,色黄。刀法疏生,笔画古拙。外附医案一十九症,卷端原镌:“治痘惕中录案”。书名叶正面缺,背面中间原镌:“鸣玉轩刊”,下方原镌:“太和镌龚氏痘科”。卷上卷端原镌:“浙左上虞后学筠泉龚汝弘缉著 会侄仰山龚林校正 浙右淳安会友太和王汝乐同校 门生鸣玉鲁世成评释”;卷下卷端原镌:“门生复吾鲁学仁 宪虞童用中述录 犹子綗吾龚成文 退吾龚成伟补订”。前冠“庠兄润寰沛霖父继龙载拜书”之《叙筠泉子治痘惕中录》等两序。龚汝弘,事迹无考。惟《叙筠泉子治痘惕中录》起首云:“余弟筠泉子总角业能文。邑中谭艺士一见辄异之,曰:此国器也。奈造物忌完,屡试弗售,遂绝意举业,究心医方,而犹精于痘术。”依卷端所题推之,是书下卷各医方当为龚汝弘弟子述录、补订者。书中“玄”、“弘”字均未避讳。上卷第八叶装于第五叶之后,末缺“痛痒”、“呃逆”、“寒战咬牙”、“天时”、“人事”五篇。是书甚为罕见。据贩书者云:“是书未见他本著录。全书未注刊刻年代,颇为意味深长。从其版式上看为明末刻本,推之,似为明清之际,朝代更替,明朝失国,而满清又未取势,书成之后,遂不具年款。”其版本分析之言甚是,然“具年款”之处已损去亦有可能。
  李于鳞唐诗广选七卷
  (明)李攀龙辑,(明)凌瑞森,(明)凌南荣辑评,明万历三年凌氏盟鸥馆刻朱墨套印本,线装,五册。无栏线,八行十八字,注文小字双行不等,白口,四周单边偶尔左右双边,无鱼尾,卷一首叶半框21.5×14.6厘米。卷一第六叶第六行第六字为“血”,卷二第六叶第六行第六字为“絲”。四针眼:2+7.7+8+7.8+2厘米(首册)。棉纸,色白。刀法纯熟利索。全书刊刻疏朗,眉目清楚。双道白细棉线装订。卷端未题著者。各卷目录及版心题“唐诗广选”,卷七尾有朱墨笔精抄补三页。《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第1670页著录本书。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山东历城人。嗜诗歌,厌训诂。明嘉靖二十三年进士。授刑部广东司主事,擢陕西提学副使,累迁河南按察使。母丧,心痛病卒。有才力,诗以声调称。持“诗不读盛唐以后人集,文不读西汉以后人作”之论。与王世贞等执海内文章之柄垂二十年。是书前冠“吴兴凌濛初撰并书”之《唐诗广选序》,开篇即言“广选”缘由:“《唐诗广选》者何?李于鳞先生所为唐诗删也。删而曰广选者何?于鳞之删较今所称选者稍广也。”序后钤“凌濛初印”、“初成”两印(均阴文朱方印)。卷一目录前附“评诗名家姓字”,收列六十名家姓名及字,末尾原镌识语言其辑评因由甚详:“余辈既谋刻子与先生所评《唐诗选》矣,已而思寥寥数语,恐未足以尽诗之变,因广采唐宋以及国朝诸名家议论裒益之,亦烂焉成帙。第耳目睹记或隘,不无挂漏之虞,聊以精力所及者备一班云尔。即诸家名氏世次亦有未获详考者,姑阙疑以俟。吴兴凌瑞森、凌南荣识。”
  思古斋集拓名人篆刻
  (清)何澂辑,何寿章续辑并订,清光绪钤印纸剪贴本,经折装,二十册,每册前后粘楠木夹板。15.5×10厘米(首册)。配红木原装双竖格书箱,书品完好。竖槽上抽式书箱门有木刻题字:“思古斋集拓名人篆刻 丙申春正月豫才自题”。各印谱序及篆人小传画铅笔界栏,钤“寿章”、“何”等印,第二和十六册末有同里王继香观款。何澂(?-1888),字竟山、心伯,室名思古斋,浙江山阴人。贡生。纳资为郡丞,官闽中。善书画,精鉴别。工篆刻,与赵之谦、蒲华为书画友。何寿章,澂次子,字豫才。是印谱集成计有西泠八家、汪关、何震、苏宣、梁袠、顾苓、顾听、吴道荣、陆惠、丁元公、苏肇、程邃、董洵、黄景仁、孙均、徐楙、瞿中溶、屠倬、汤礼祥、巴慰祖、高翔、郭尚先、邓石如、吴熙载、郭钟岳、赵之谦等各流派名家三十余人及秦汉私印、宋元明官印,共约千余方,洋洋大观,几是历代印人篆刻大全,弥足珍贵。其中,丁敬篆刻题《龙泓馆印存》、陈鸿寿篆刻题《桑连理馆印存》(均澂手辑,光绪二十二年寿章续辑)各二册,蒋仁篆刻题《吉罗盦印存》(光绪四年澂手辑)、黄易篆刻题《小蓬莱阁印存》、奚冈篆刻题《冬华盦印存》、陈豫钟篆刻题《求是斋印存》、赵之琛篆刻题《补罗迦室印存》(以上四种均澂手辑,光绪二十二年寿章续辑)、邓石如篆刻题《完白山人印存》(澂手辑,光绪二十一年寿章续辑)、吴熙载篆刻题《师慎轩印谱》、钱松篆刻题《朱虚室印谱》(以上二种均光绪三十年寿章辑)各一册,赵之谦篆刻题《二金蝶堂印稿》(光绪二年澂手辑,二十二年寿章续辑,首冠光绪二年丁文蔚序)计五册,尚有三册二十余人篆刻未题印谱名,故全书未按印谱丛书计。
  吴氏纪原录不分卷
  (明)吴道还编,(明)吴玄嵚,(明)吴世芳,(明)吴如仁,(明)吴希周,(明)吴思沐续录,明嘉靖十二年刻万历十五年增刻本,金镶玉线装,包角,八册一函。安徽歙县吴氏。首册《吴氏纪原录总图》起首云:“六十一世。少微公,字仲方,义方子,唐开元第进士,官至左台监察御史。自唐饶州府五彩山由新安迁休宁石舌山吴里……是为新安祖。”书前有缺叶。书名据《总图》、卷一《目录》等处题。第一册第一叶《吴氏纪原录目录》半框19.7×12.8厘米,第六行第六字为“代”。第七册第岩一叶《岩镇纪原附录引》第六行第六字为“當”。十行二十二字个别二十三、二十四字,白口,四周单边(第一册卷一第二十六、二十七叶第八册第十三至十五、二十四至二十六、三十七叶四周双边,第一册卷一第三十叶右边双边),黑单鱼尾。四针眼:3.6+9.4+7.5+9.3+3.6厘米(首册)。双道金黄丝线装订。棉纸,色白。刀法精粗间出,风格不一。断版、漫漶处甚多。是书贩书者言:著者不明,未见著录。不确。《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第145页载:《歙县吴氏纪源录》不分卷,(明)吴远纂,明万历十五年家刻本,1册,安徽省图书馆藏。《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史部第594页亦载安徽省图书馆藏本。细检是书,“歙县吴氏纪源录”字样未见,第一册有《吴氏纪原录目录》,开列“卷之一”世系细目。其他部分未见卷次。安徽省图本若非本书同一版本,亦有很深渊源。本书纂者是吴道还等,而非吴远。第二册第三十二叶载:“九十一代,道还公,字文复,号阳谷。著有《阳谷集》。编梓《吴氏纪原录》。娶潭渡黄氏,并葬杭埠头,象形。”第七册载:“八十八代,远公,静龄子,丙辰进士,黎平府知府。娶汪氏。”未言其纂《吴氏纪原录》。第四册有“万历十五年丁亥仲夏月吉旦向杲裔孙之俊顿首百拜书”之《吴氏续纪原录序》云:“……至嘉靖癸巳有还公者起而继谱牒以作《纪原录》,著其墓图,明其世系,正其税额、疆界,固弼公作者意也。历今数世,族属益繁,墓产益拓,且也万历辛巳复经清丈改科,易名更号,使后无所述,前《录》几隳矣。余族叔玄嵚、世芳、如仁、族兄希周、思沐又述先人之意,详考深核,其间若墓图若世系若税额疆界先人已备者遵之,未备者补之,一一续而录焉。”此言原纂及续纂者。第三册第九十五叶有“嘉靖癸巳季冬望日岩镇裔孙吴远堇记”之文,云:“右附录进公枝派。凡八世,其世系迁居卒葬墓所悉依《家谱》开载,无损益也。惟我先世祖福公其行有五,而特附进公之派于《纪原录》者,以其玄孙王弼公昔尝探本寻源,自金陵抵歙省祭祖墓,会诸亲族,修《家谱》以遗族人,孝义之心诚可嘉尚。迨返金陵之际,于至元戊子二月十六日授宝钞于族侄曾四,烦其营运,为修墓祭扫费。其忧深虑远,情尤恳切,故特附于《纪原录》后,非私也,宜也。……嘉靖癸巳福公裔孙岩镇吴惟明、向杲吴道还、绩溪吴廷宣、堨田吴文福等会同清理,将各墓加土增高,四至用石埋界,量计步数,画图注明,俾永远不致泯没。”此册又载《附录进公枝派引》,全文云:“夫不有所作则无所述,不有所述则无所传。我祖始居富饶,自宋元以来,世远族繁,分居不一。先人有王弼公者,虽迁金陵,因念五世祖进公以下茔墓并葬富饶,挟金前来,理墓会族,刊修谱牒,及今三二百年,世系分明,昭穆不紊,皆公之泽愈远而愈不斩也。自后再修而有彦明公者。又再修而有克铭公者。谱虽三更板册,而作之者公其始也。还披阅之余,慕公之贤,感公之德,勃然之兴,不容自己,于是窃公之意采集成稿,先之以世系,次之以目录,次之以墓图,又次之以税数、四至,订正于宗人远,而命梓焉,名曰《纪原录》,使世系清则昭穆不紊,目录著则伦序严明,墓图定则祖迹不泯,税额、疆界正则子孙不得以私鬻,豪强不得以并吞,愈远而愈彰,愈久而愈不迷,皆述公之遗,以传之后者也,敢曰作之云乎哉?故夫由公而上尊及乎祖祢,由公而下亲及乎子孙,凡谱有所稽,墓有所志者,咸附录焉,盖所以纪公德也。嗣是者宁无所兴起者耶?谨识。嘉靖癸巳秋七月吉日向杲裔孙道还顿首拜书。”可见本书原纂者确是吴道还,吴远在嘉靖年间仅做“附录进公枝派”及“订正”本书等事。依已见著录,是书嘉靖十二年刻本未见,万历十五年增刻本除安徽省图藏本外,此本是第二部,亦属罕见。然通观全书,次第凌乱,眉目不清,抑或属未定试印本。
  文俪十八卷
  (明)陈翼飞辑,明万历三十九年毕懋康刻本,线装,十八册二函。十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单边,黑单鱼尾,卷一首叶半框21.5×14.5 厘米。卷一第六叶第六行第六字为“經”, 卷二第六叶第六行第六字为“淩”。四针眼:2.3+8+7.7+7.7+2.1厘米(首册)。竹纸,色黄。刀法纯熟。双道白细丝线装订,断裂处甚多。卷端下方原题“明闽漳陈翼飞元朋删辑 新安毕懋康孟侯参订”,其他各卷所题著者除另有不同的校阅者外均同此。钤“定武素园藏书印”阳文方章。《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第1628页载:《文俪》十八卷,明万历刻本,上海图书馆等单位收藏,应即本书。是书此后尚有十四卷本:《四库全书总目》卷193“总集类存目三”著录:《文俪》十四卷,并云:“是书所录,自汉及唐皆以骈俪为主,略依《文选》之例。惟不载诗,与《文选》稍异耳。”王重民先生在《中国善本书提要》第451页载:北大图书馆藏有《文俪》一书,残,存卷一至七,4册,明启、祯间刻本,9行18字(20×13.2cm),卷一卷端原题“明闽中陈翼飞元朋删定 昆明傅宗龙仲纶较阅 新安毕懋康孟侯参订”,有毕懋康序,顾起元序。《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第1603页载:《文俪》十四卷,明末刻本,北大图书馆(残)、西北大学图书馆、南京图书馆藏。《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分两处(不应如此)著录的十八卷本和十四卷本,著者均为(明)陈翼飞辑。陈翼飞,字元朋,一作元明,明福建平和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授宜兴知县,被劾归。工诗,摹七子,篇什甚富,有《慧阁》、《紫芝》等集。毕懋康,字孟侯,号东郊,明徽州府歙县人。万历二十六年进士。天启中累官右佥都御史,抚治郧阳。魏忠贤以其为赵南星所引,令御史王际逵劾之,遂削籍。崇祯初再起官南京户部右侍郎,旋引疾归。工古文辞,善画。有《西清集》等。是书前冠“万历庚戌嘉平月赐进士第广西道监察御史前中书舍人新都毕懋康撰”之《文俪序》,书末附“万历辛亥秋中陈翼飞书于荆泾之五云舲”之《跋文俪后》。本书以历代骈体文为主,兼收诏书、策问、碑传、序跋等,文章、刊刻俱精,《续修四库全书》和《四库存目丛书》均未收录,殊觉憾事。
  鼎镌全补评注日记故事类编四卷
  (明)佚名辑评,明刻本,新近金镶玉线装,包角,四册。上下两栏,上栏评语,下栏正文,正文十一行二十三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四周双边,无鱼尾。卷一首叶半框20.5×12.8厘米,上栏高2厘米,下栏高18.5厘米。卷一第六叶第六行第六字为“伏”,卷二第六叶第六行第六字为“饑”。四针眼:2.3+9.2+5.5+9.1+2.3厘米(首册)。竹纸,色黄。小楷,字体方正,刊刻熟练。双道白丝线装订。书名据卷端题。版心上方原镌:“日记”。内收版画八幅:卷一“槐阴遇仙”、“和气充庭”,卷二“忠献丹心”、“疏除佛法”,卷三“骖赙馆人”、“福寿多男”,卷四“忠义扶殷”、“太任胎教”。每幅线条流畅,刀工精细。每卷首叶正面为版画,背面为该卷卷端。书中称“大明”、“皇明”,且“玄”、“弘”不避讳,明刻无疑义。卷一第十八叶正面撕去三分之二,卷二第二十叶、卷三第二十叶空白背面撕去。是书为仁厚廉洁、忠孝节义故事类幼学读本。每类故事后注明“新增”若干则,属增补之书。卷一收“孝感”故事三十三款(实二十三则)、“孝念”二十四款、“友悌”十六款(实十五则)、“隆师”十二款(第五则内容及第六则标题残);卷二收“交谊”十款(实十一则)、“睦族”十款(实九则)、“齐家”十款(实九则)、“远色”六款、“辟邪”十五款(实六则)、“清介”十款、“高迈”十三款(实八则)、“俭约”六款;卷三收“仁恩”十款(实十四则)、“德报”十四款、“宽厚”十一款(实十二则)、“廉洁”八款、“善政”二十款;卷四收“忠谏”十五款(实七则)、“忠梗”六款、“忠节”十八款(实十九则)、“母道”七款(实九则)、“女道”七款(实八则)、“妇道”四款、“妻道”十四款(第四则第二行以后已佚)。编辑欠精,缘由射利,当为坊刻本之属。
  二、普 通 本
  新刻搜集诸家卜筮源流断易大全四卷
  (清)余兴国编辑,清京都老二酉堂刻本,新近金镶玉线装,包角,四册一函。十四行三十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四周双边间左右单边,黑单鱼尾。卷一首叶半框20.1×13.9 厘米。卷一第六叶第六行第六字为“木”, 卷二第六叶第六行第六字为“旺”。四针眼:3+8+8+8+3厘米(首册)。竹纸,色黄。字体、刀功呈坊刻特征。双道白丝线装订,订双角线。有木刻插图多幅。书名据卷一卷端题。卷一卷端原镌著者:“杭州禛寓余兴国编辑”。其他各卷未题书名著者。书名页原染黄,有水迹,原镌:“文王灵课 谈易斋订正 断易大全 天机启蒙 京都老二酉堂梓”。版心上方原镌:“断易大全”。书前冠“谈易斋知来子识”之《断易大全序》一叶,朱印。正文前有“断易大全目录”两叶、“卦图”十一幅(图名两侧加黑花鱼尾)。书末下方原镌:“全卷终 崇文门外打磨厂老二酉堂梓行”。“崇文门外打磨厂”为北京市老地名,至今崇文区仍有称打磨厂的。书中“玄”字讳时避时不避,“禛”、“寧”字不避讳,似为康熙时物,然细察版刻风格,且书名页已染黄,《序》为朱印,则是清中后期特征。
  舒啸楼词稿
  (清)李曾裕撰,清同治十二年李氏刻本,新近线装,包角,二册。九行二十一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左右双边,黑单鱼尾,正文首叶半框17.9×12.2厘米。正文第一叶第六行第六字为“靄”。四针眼:2.1+7.9+4.7+7.9+2.1厘米(首册)。棉纸,色白,略有残破,已修补。楷字清秀,然刊刻冲削稍见生硬。双道白丝线装订。冷僻词集。未见著录。书名据卷端、版心题。卷端原镌:“上海李曾裕小瀛”。书前冠“咸丰七年岁次丁巳秋八月秀水次游秦光第谨识”之《序》和“同治癸酉季冬之月立春后三日嘉定黄宗起拜手”之《舒啸楼词序》。黄氏《序》起首云:“往岁,小瀛先生有《舒啸楼诗稿》之刻,令弟少云司马任其事。今夏,又刊其所为词,命鲰生校而序之。”正文前列《舒啸楼词稿目录》,计一百零二首词。其间不乏清新、趣味者,例《前调(贺新凉) 聋仆》。其词曰:“能事操箕帚。尽狂呼,百无一诺,俨同木偶。有客唤茶常不应,传语翻劳鹦母,还悄向屏前探首。时或灵心通一点,噭声应,欲步仍垂手,倾耳听,待重剖。嗟予老病归田久。学痴聋,阿翁更甚,仆将焉咎?往日纪纲云散尽,几个尚供奔走?愧门户,萧条非旧,颖士疏狂奴悃愊。竭愚诚,贫贱常相守。春社近,治宜酒。”寥寥数语,聋仆神态,作者安贫心态,跃然纸上。卷末缺最后一首词《前调(贺新凉) 冷官》。全书有朱笔圈点。钤“研严斋”阴文方印。
  绛云小录不分卷
  (清)陈大文撰辑,清嘉庆四年刻本,线装,包角,二册。九行十八字,小字双行字数不等,白口,左右双边,单黑鱼尾。《绛云别志》首叶半框16.4×1.4 厘米,第五叶第六行第六字为“成”。《题词》第六叶第六行第六字为“二”。四针眼:2.7+8+3.8+8+2.7厘米(首册)。竹纸,色微黄。字体、刀功甚精。双道金黄细丝线装订,断裂两处。有朱笔圈点。有黄旭绘《绛云补图》木刻一幅,线条流畅,镌刻清秀。图下方木刻题识:“岁在阏逢摄提格嘉平既望为绛云补图”(乾隆五十九年),题识前有“如是”木刻阳文闲章。此当是附庸清初钱谦益、柳如是韵事。书名据版心上方原镌题。卷端未镌书名著者,起首即《绛云别志》,撰者题:“吴门陈大文研斋”。文后有撰辑者跋曰:“余既为绛云小传,兼倩工画者写其遗容于横卷,一时名士大夫海内诸公素相善者见而加之题咏,长篇短什,艳曲古词,日积月多,盈缃溢轴。余悲绛云之亡,而又幸绛云之有以传也,遂缀集刻之,以诒知者。古之采诗者,不以官位为次,以得诗之前后为次。迦陵填词图刻本尤为近古。余亦窃仿其例云。嘉庆四年岁在己未八月朔百花主人跋。”后有木刻“陈文”(阴文)、“百华主人”(阳文)两印。书前冠“乾隆乙卯正月九日河间纪昀序”之《序》、《乙卯孟春下浣沈初书》、《乾隆癸丑仲夏丹徒王文治序》和《浦城祖之望记并书》。书后附“乾隆辛亥仲夏长洲顾宗泰谨跋”和“乾隆岁次辛亥仲春月愚甥王锡奎谨跋”。绛云,乃小名,田姓,燕京人。幼育于舅氏。性温婉。七岁知茹素礼佛,口诵《心经》,不失一字。及长,凡读书、刺绣、斗弈、弹琴,妙有夙解。乾隆五十五年出为陈文观察侍妾。婚后四十日因寒疾逝,时五十六年正月初三,年仅二十。陈大文,事迹不详,由书中文字知,号研斋,吴门人。善诗。乾隆五十五年以观察需次京师。嘉庆三年遇浦城祖之望于武昌。钤“丹徒陈氏藏书”(阳文方印)、“金台马氏家藏”(阴文方印)、“全氏珍藏”(阳文方印)和“静省斋珍藏章”(阳文方印,钤印纸剪贴)。“寧”字不避讳。《贩书偶记续编》又载:“绛云小录一卷 清吴门陈大文编 乾隆乙卯刊”,版本年有误。
  徐氏宗谱八卷
  徐永信修,徐一清,徐一鉴纂,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线装,八册。山西五台徐氏。始迁祖:明徐才甫洪武年间从马邑迁居五台县。十行二十七字,白口,四周双边,黑单鱼尾。卷一首叶半框21.1×16.5 厘米。卷一第一叶第四行第六字为“而”, 卷二第一叶第六行第六字为“股”。四针眼:2.7+7.9+6.9+7.9+2.7厘米(首册)。棉纸,色白。双道白丝线装订。卷七有茔墓图多幅。书名据卷端、版心和书签题。书名页和目录前题:“五台徐氏宗谱”。牌记题:“中华民国二十三年续修”。书前有《新建宗祠撮影》照相四幅:“徐氏宗祠大门”、“徐氏宗祠二院牌楼”、“徐氏宗祠正厅”和“徐氏宗祠全景”。《凡例》十二条。其中第十二条云:“宗统世次行号名数,或调查未真,或编印错误,以及原名更定,凡我族人如经看出,尤应加详批识,以防嗣后续修仍踵讹谬。”是条文颇具特色。如卷四下第二十七叶正面第五栏有七个字:“象谦 字止敬 氏朱”(“止”应为“子”)。此即徐向前元帅。语焉不详,盖提防不测。吴思忠君曾给我看《徐氏宗谱》民国十八年增补石印本含有该叶内容的复制件,“象谦”条内容已被涂抹干净,只见擦痕。是本此处已用墨笔补上“又名向前 黄埔军官学校毕业 留校任排长 现任四方面军总指挥”的字样。本支名人另有清徐继畲等。正文前冠“民国二十二年七月十八世孙永信沐手谨叙”之《叙》、“中华民国二十三年三月十九世孙一鉴谨序”之《徐氏宗谱续修序》、“十八世孙培伦谨序”之《徐氏宗谱续修序》。书末附《徐氏宗谱勘误表》等。是谱卷端未题著者,未列“修谱职名”。惟徐永信《叙》云:“……议既定,一清以建庙负其全责,推举育槐、宪章、恺渊、业桂诸族人董督工程,而修谱一事嘱信载笔。信自愧才浅学疏,识不足以见大,文不足以扬先,恐不克允副众望,而族人猥以余马齿较长,一时又旁贷无人,大义相迫,不敢固辞。谱成,因识其缘起如此。是役也,最初动议者,族弟知性偕同信与胞侄登鳌。共为提倡澈(原文如此,疑为‘且’)始终负责经理兼任编辑者,一清、母弟一鉴。”书末所附“中华民国二十三年三月十九世孙一清谨记”之《五台徐氏宗祠创修记》亦云:“民国十七年,族人复因修谱兼议修庙,推族叔永信公主持修谱,嘱清担任修庙事。清即勉任焉,实素志也。”故是谱纂修者当为:徐永信修;徐一清,徐一鉴纂。一清,字子澄,清同治八年生。毕业于日本法政大学。归国后,曾任山西大学堂斋务长。辛亥革命时,担任晋军财政事务。1917年任山西陆军粮服局局长。1919年任山西省银行董事兼经理。1930年任中央银行筹备处主任。此次修谱建庙阖族集资国币壹万玖仟元,一清独捐万元。《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第313页亦载:“[山西五台]徐氏宗谱八卷 (民国)徐一清续修 民国二十三年钢字本 八册”。然著者著录欠妥,版本类型著录为“钢字本”亦属离奇。
  士俗日脚通书不分卷
  (清)维经堂订,清末维经堂羊城刻五色印本,新近金镶玉线装,包角,二册一函。行数字数不一,白口,四周双边,黑单鱼尾。《初出外洋五要》首叶(版心镌“五”)半框17.3×11.1 厘米,第六行第六字为“易”。四针眼:3+7.9+5+8+3厘米(首册)。皮纸,色黄。双道白丝线装订。金镶玉改装甚精。刊板具坊刻特征。书名据书前书坊告示题。朱印告示云:“本堂所造《士俗日脚通书》乃是遵依宪书协纪及诸家斗首推算,七政四余一十二宫立命流年月将每日吉凶神煞俱系细查参订注明,以便高明傅(原文如此,疑为‘博’)览。本堂招牌行世多年,留心研究,颇得西洋之法,正为造福有准。是以远近传名,叨蒙四方诸公垂鉴。近来各镇城市有射利之徒假冒本堂招牌发售,犹多有碍本堂名色,故特预为剖明……羊城天平街维经堂谨白。”告示背面上方原镌:“羊城天平街维经堂真本”。版心下方原镌:“维经堂”、“维经堂板”、“维经堂真本”、“维经堂订”和“粤东维经堂”。“弦”等字避讳。书中有:定期节气光黑较钟法、广东省河潮水定期、眼跳法、耳鸣法、鹊噪法、嚏喷法、土地杯、灶君签、吉凶日、天下图、诸煞神符、详明帖式杂录、二十八宿、廿四孝图、仙城八景、各国旗图、详查小儿关煞定局、大 符(何日何事冲犯何方位应将纸马水饭果酒向何方设送吉)等,乃旧时日用小百科,迷信色彩稍浓。然地图、国旗等内容有一定的知识性,阳光校钟、潮水、帖式等也有实用意义。《廿四孝图》有木刻图二十四幅,均配文字说明,可作幼学之用。《仙城八景》均为广州名胜,每景附图配诗加详尽说明。是书用五色印刷:主体内容墨色,《张天师镇诸煞神符》等朱印,《二十八宿星图》朱(星图外围)黛(星图中间人物部分)同版套印,《廿四孝图》蓝印,《各国旗图》绿印。正文缺第一、三至四叶等。是书《贩书偶记》及《中国丛书综录》未著录,较罕见。
  云水山人古陶存不分卷
  方德九辑拓,民国十二年方德九拓本,线装,包角,二册。白口,无鱼尾。每叶正面预印版框,四周单花边,四角弧形,框外左下原镌:“云水山房藏”,古陶拓于框内,背面空白。正文首叶正面整框14.2×10.3厘米。《序》首叶正面第六行第六字为“專”。四针眼:2+7.3+3.5+7+2.2厘米(首册)。棉纸,色白。双道金黄丝线装订。拓印颇精。书名据书名页题。书签原镌:“云水山人古匋存”。书前冠“癸亥中秋节后五日古谢方德九序”,全文云:“古陶器文字简古浑然,三代遗品,予酷嗜之。每得残片,辄珍藏行箧。壬戌,重游都市,复事搜求,堆积近百件,公余手拓成册,分送同好者。考陶文专著,前有丹徒刘氏《铁云臧匋》凡四卷、吴氏《遁盦古匋存》二卷,嗣有盛冈太田孝氏《藏匋》一卷。据罗叔言谓:古匋于清同、光间出山左,临菑、邱垅为多,其器登量间有。又云:光绪初,易州亦出古匋。文多记匋攻某,并有年月。而齐器则多记某某里。此其大别。证之予藏,似多临菑产。其文字、地名尚待考识耳。”《序》中“近”已用墨笔改为“数”。书中收古匋拓片七十六,“近百件”当是指此。“数百件”乃其所藏。
  天津卫商务要诀不分卷
  (清)佚名编,清末抄本,线装,一册。无界栏。书型27.6×20.5厘米。三针眼:3.1+10.7+10.9+2.9厘米。毛边纸,色黄。双道白丝线装订,订双角线。书衣和扉页新加。未见著录。书名据书衣题。书衣上另有水墨写意画,一对蜻蜓,两朵荷花,数茎荷叶,虽不见水波,尚传其神。书衣书名下钤“张彩文印”阳文方章。扉页有“鱼兰堂主人识”语,全文曰:“此册记述了天津港于同治光绪年间所经营货物、各商贸船主及航海凶吉日期,成为可珍贵之史料也。”末钤“王文铭印”阳文方章。是书开篇载生意经,名曰《立商之本》,起首云:“(其前疑有缺字)家业始兴,人能于学之中专心致志,通达事理,以为立身之本。上可以事父母以报养育之恩,中可以携兄弟以全手足之情,下可以顾妻子以保老来之根。即遇三亲六眷,亦可以扬眉吐气,不至于俯伏忍辱,尤可以全其悦服。予忖度之,窥生意茂盛,首重勤俭;买卖兴隆,端由翕和。举止各循规矩,乃懋迁之根源。锱(此后疑脱‘铢’字)不坏心田,寔发财之基业。即异性同居,莫怀尔虞我诈。自开张合事以来,果能同心协力,克己功物,审轻度重,本仁让以取财,不惟如竹苞而松茂,凭理义以计利,自能日增而月盛矣。予以坐井观天之才,颇晓商贾理财之术,谨陈鄙词十条开列于左,以为初学生意之箴规,诚为识者所笑耳。”十条生意经为“一要初学”、 “二要立身”、 “三要财明”、 “四要处世”、 “五要规矩”、 “六要出外”、 “七要斟酌”、 “八要当戒”、 “九要询问”、 “十要应期”,皆直白实用之理。例“八要当戒”,其文曰:“戒之在心,守之在意。谨遵规训,防陷不义。铺中顽(原文如此,疑即‘玩’字)钱,出外偷赌,寻花问柳,窃构淫妇,大不利于生意,抑且祸及身家。忌去茶坊、酒肆,不交匪类之人。勿饮过量之酒,过则迷心误事;勿贪义外之财,贪则失财丢人。勿忌人之材艺,造生事端。勿谓与人不睦,暗献谗言。夥契中不说谎话,密事不可泄漏。勿使势力,自行骄傲。不可将无作有,勿造谣言惑众。诸事当戒,谨慎勿怠,此乃省身当戒之道也。”此中所言,对当今生意场上也很有借鉴意义。其后收入《直隶天津卫办杂货规例》(含货名、计量单位、单价、产地、质量标准等)、《咸丰年间添买外国洋货布匹》(含货名、质地或产地)、《缸粉古户》(开列纸张厂家的品牌和排行)、《洋船花名》(含各地洋船船主姓名)、《[各埠船货]》(述各商埠船只经营货物)、《逐月行船风暴吉凶日期》(记每月海上风暴周期)等内容。书中有“广东潮州府”、“福建省台湾府”、“洋银”等字样,当编于清末年间。纸色、墨色陈旧,且几无修改,当是民国前抄本。是书对了解清末天津商埠码头历史较有价值。“鱼兰堂主人王文铭”识语尚切合实际。
  淡海廿四胜图记二卷
  (日本)安国清绘并撰,日本明治二十五年(1892)北村四郎兵卫京都写刻朱墨套印本,线装,包角,二册。八行十六字,白口,四周单边,无鱼尾。卷上首叶半框13.8×8.3厘米。卷上第六叶背面第六行第六字为“湖”,卷下第六叶背面第六行第六字为“比”。四针眼:1.8+5.9+4.1+6.1+1.8厘米(首册)。竹纸,色白。小楷字体娟秀,书法甚工。双道金黄丝线装订,订双角线,断裂数处。未见国内著录。书名据卷端、书名页和书签题。书名页题:“明治壬辰清和月 淡海廿四胜图记 金粟岩谷修题”。版权页题:“明治廿五年四月二十日印刷 同年同月廿七日出版 著作者福冈县平民安国清 发行兼印刷者京都府平民北村四郎兵卫 塚本广吉刻”。书前冠“太湖生谷铁臣撰并书”之《淡海二十四胜序》(末钤“谷铁臣”阴文方印、“如意”阳文方印)、“壬辰岁冬天江老渔钦”之《叙》(末钤“江马圣钦”阴文方印)、“佩石道人安国清”之《[序]》(末钤“安国清印”阴文方印、“石翁”阳文方印)。正文前附谷太湖、江马天江、中村确堂和石津灌园对此书的评语。书后附“湖山小野愿”跋语、“确堂中村鼎五”跋语、“灌园居士石津发”之《跋》、“明治壬辰清和月金粟岩谷修题”之《[跋]》。岩谷修《[跋]》全文云:“佩石道人,镇西人也。寓于我江数年,访奇搜幽,足迹所到,图之记之,及廿四胜之多,使我江发光辉、增声价矣。我江不乏文士,而无一人传之者,反出异乡人之笔墨,岂非可憾乎!不知山灵湖神亦与余同其感耶?抑又欣然谢道人之劳耶?”是书卷上收作者明治十一年所选十二胜景:石山夕照、三井晓烟、针岭浮岚、睿山积翠、大碕澄月、松岬清风、长等樱花、越溪枫叶、百如爽籁、三上红暾、鹿濑八潭、松山重瀑。卷下收作者明治十二年所选十二胜景:伊崎石壁、大洞水禽、桥殿啼鹃、雄松归鹭、胆吹早雪、安土余霞、冲屿微灯、铠岩巨浪、唐碕松影、笙岛波音、贱岳宿云、势多骤雨。计胜景画三十一幅(其中“鹿濑八潭”有八幅画),每幅画占两块板右左拼合,每块板只占半版,另半版为说明文字,画右半占前板之右(版为反画),画左半占后板之左,总计雕六十二块木刻版画。版画雕刻技艺高超,刻印利落,细察有虚实浓淡之感,意境毕现,比之国内的十竹斋原作毫不逊色。文字刊刻亦精绝,笔锋传神,飞白毫发露丝,同人有以为铜版印者,雕手塚本广吉功不可没。其各景说明文字亦有可观者,如“雄松归鹭”,文曰:“雄松崎,又称赤松崎,属滋贺郡南小松村,有小湖,东西约七町,南北十町许,周回一里。产莼味极甘美。沙堤包之,以界断太湖。砂白水绿,纤鳞可数。堤上多松,翠色如染,干皆赤鳞,或曲蟠,或怒攫,或攲或偃,冲屿稳卧波上。仙行峰秀峙云间,夕阳将没,风波渐收,白鹭数千,南北群归,如雪片舞碧空。”木刻、说明诚属精品美文。钤“木村藏书”(日人)阳文方印、“郁滋垣藏书章”(国人)阳文方印。
  《文津流觞》第九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