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台宗诸法实相论述编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释慧成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台宗诸法实相论述编
  “诸法实相”是诸佛诸祖、诸经诸论、各宗各派所共谈的。虽然其体只有一个,但是由于立论角度的不同和应机教化时方便(权说)、究竟(实说)的差异,故有种种名义。天台宗判佛陀一代教法为五时八教,而以“法华时”佛陀“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为最究竟圆满之说。所以,天台宗依据《法华经》阐扬诸法实相的名义。
  被教内外人士尊为“东士释迦”的天台宗实际创始人智者大师戒乘俱急,止观双运,经“大苏妙悟”和“头陀妙悟”后,证法华三昧前方便,发持初旋陀罗尼,洞彻诸法实相,获无碍辩才。,妙解《法华经》,章安灌顶大师记为《法华文句》、《法华玄义》、《摩诃止观》,号称“天台三大部”,是为天台宗的根本典籍。中兴天台教学的祖师荆溪湛然大师作《法华文句记》、《法华玄义释签》、《摩诃止观辅行传弘诀》等,更进一步将天台宗诸法实相理论发扬光大。
  《法华文句》以“权实四句”及方便诸义论述诸法实相;《法华玄义》以“十如是”三转读,乃至“百界千如”等建立三谛圆融的理论,阐扬诸法实相;《摩诃止观》则以一念三千等阐明诸法实相理论及其修证;湛然大师在《文句记》中对“权实四句”作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以明“圆融三谛”这一天台宗的诸法实相理论,并于《始终心要》中精辟地概括总结之。
  本文也仅就以上几个方面及上述几种典籍而检讨天台宗的诸法实相理论。试看天台宗祖师如何说?
  一、“诸法实相”在整个佛教中独具至高无上的地位
  十方三世诸佛世尊出现于世的唯一目的就是开示诸法实相,而令众生悟人。诚如《法华经·方便品》所说:
  “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人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
  智者大师在《法华文句》中解释这段经文说:
  “开者即是……开如来藏,见实相理。”e(‘诸佛觉如实之相,乘此实道,出应于世。只令众生得此实相,唯为此事,出现于世,曾无他事。除诸法实相,余皆名魔事。”③
  可见得,所谓“佛之知见”也就是诸法实相。佛所有说法经典则无不是为着阐扬诸法实相之理。如《三藏法数》卷四说:
  “如来所说诸大乘经,皆以实相理,印定其说。外道不能杂,天魔不能破。若有实相印,则是佛说;若无实相印,则是魔说。”
  智者大师总结大小乘经义得出如下结论:
  “当知诸经,毕定须得实相之印,乃得名为了义大乘也。”④
  至于《法华经》上也明明白白地写道:
  “世尊说实道,波旬无此事。”“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一切诸世尊,皆说一乘道。”“无量众所尊,为说实相印。”
  “一乘”就是诸法实相。
  既然佛陀经典所开示的无非是诸法实相,那么祖师们依经造论,创立宗派,传佛心印,毫无疑问地也都是阐扬诸法实相。
  综上所述,诸法实相在整个佛教中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是显然的。因此,学佛就得探究诸法实相;否则,就非真正的学佛。
  二、“诸法实相”的名义概说
  《法华玄义》用“名义异而体同。体有众义,功用甚多。……法体既同,异名异义,而不诤也。”⑤来说明诸法实相种种名义得以成立的理由。
  在同一书中,智者大师进一步解说诸法实相之所以名义有种种不同,乃是因为“(如来)随彼(众生)根机种种差别,赴欲、赴宜、赴治、赴悟。”⑥
  基于这样的理由,《华严经》的一真法界,《维摩诘经》的不思议解脱(无住、无际),《般若经》的实相般若(法性),《楞严经》的如来密因诸菩萨万行楞严,《涅檠经》的大般涅檠(佛性),《胜鬘经》的如来藏等等都可确定为诸法实相o,只是名义不同而已,其体只有一个。
  至于净土宗以阿弥陀佛依正庄严(名号)为实相,禅宗以正法眼藏(佛祖所悟本来面目)为实相,唯识宗以圆成实性为实相,三论宗以八不中道(不可得毕竟空)为实相,华严宗以一真法界为实相,真言宗以阿字本不生为实相等等e,在天台宗看来都因不离实相之体而从不同功用确定名义,故也未尝不可。
  又如《法华玄义》上说:
  “实相之相,无相不相,不相无相,名为实相,此从不可破坏真实得名。又此实相,诸佛得法……诸佛能见,故称妙有、真善妙色”,此“为有根性说”,令“荡除空见……契于实性”。“实相非二边之有,……空理湛然,非一非异,……实相寂灭”,故名毕竟空、如如、涅檠,此“为空根性说”,“以善攻恶,无相最上”。实相“觉了不改,……多有含受,寂照灵知”,故名虚空佛性、如来藏、中实理心,此“为亦空亦有根性说”,令“欣然起善,离非心净。”实相“不依于有,亦不附无”,“最上无过”,故名中道、第一义谛,此为“非空非有根性者说”,令“遮于二边,不来不去,不断不常,不一不异等,欲得听闻,欣如渴饮,信乐修习,众善发生,执见皆祛,无恶不尽,第一义理,豁然明发。”⑨
  这段文字具体说明,如来根据众生不同的根机而施以不同的教化,因着实相的种种功用,说种种名和义。各经各宗有种种说也缘于此。智者大师总结说:
  “无量异名悉是实相之别号;实相亦是诸名之异号耳。”[19]“说异故名异,功别故义异,悟理不殊,体终是一。”[11]
  本文以为智者大师对诸法实相地位和名义的论说也是天台宗关于诸法实相的基本观点的一个方面,故于此略加引述。
  三、“诸法实相”有方便说和究竟说的不同
  上文表明,佛法无非阐明诸法实相,但有说法以及名和义的不同,此因为“赴缘”,故有方便、究竟亦即权实之异。
  智者大师在《摩诃止观》中说:
  “权是权谋,暂用还废;实是实录,究竟旨归。”“为实施权,权非本意;开权显实,权即是实。”[12]
  大师的另一著作《四教义》也指出:
  “权是暂用之名”,“方便波罗密,随情近益”;“实以永施为义”,“智慧波罗密,称理究竟。”[13]
  根据上述理由,天台宗把佛陀一代说法判为五时八教。关于五时八教法义的权实,《四教义》中立“权实四句”加以说明:
  “一明一切非权非实者,若论四不可说,无说则无四教(藏、通、别、圆)可分。无三教则非权,无圆教即非实。是则一切佛法皆非权非实。”[14]
  “二明一切皆权者,若论四不可说,有因缘而说,是则四教皆是权巧化物也。”[15]
  “三明一切皆实者,无说而说,说必应机,赴缘之益,其义皆实。故四教皆名实也。[16]
  “四明一切佛法非权非实而权实者,四不可说,则无权实之可分,故言非权非实;不可说而说三教即是权也;而说圆教即是实也。”[17]
  就佛陀所说法,智者大师明确指出:
  “圆教究竟利物,故名为实;三教暂赴物情,故名为权。”“若明佛自行化他权实,即前三教并是权用;圆教所明一向是实。”[18]
  所谓圆教,天台宗认为只有到了法华时佛陀讲说《法华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说无上道”,堪称纯圆独妙,究竟圆满。天台宗智者大师正是以此圆教义阐扬诸法实相的真实义理,述为天台三大部,创立了天台宗。其他各经各宗关于诸法实相的种种异说、异名、异义都是藏通别三教所明。
  四、圆教所明的诸法实相:圆融三谛
  关于圆教,谛观大师《天台四教仪》上说:
  “圆名圆妙、圆满、圆足、圆顿,故名圆教。”[19]
  对这句话,《摩诃止观辅行传弘诀》上解释道:
  “三谛圆融名为圆,不可思议名为妙;三一相即为圆,无有缺减故满”,“圆见事理名圆,一念具足为足”,“教体本周为圆,非渐次成名顿”。[20]
  圆教的功用,有所谓圆伏、圆信、圆断、圆行、圆位、圆自在庄严、圆建立众生。[21]且说圆信,智者大师在《摩诃止观》中阐述为:
  “信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无一二三,而一二三。无一二三,是遮一二三;而一二三,是照一二三。无遮无照,皆究竟清净自在。……”[22]至于圆自在庄严,静权大师说:
  “以一境三谛为所庄严,一心三观为能庄严。”[23]静权大师在《天台宗纲要》中明确指出:
  “佛之知见,就是正指圆教。”[24]“所谓一乘法,一事实,一大事因缘,都是指的圆教。”[25]可见,天台宗的圆教所明即是诸法实相,而上述引文也表明圆融三谛乃圆教大义所在,则圆教以圆融三谛为诸法实相该是无疑。
  当代天台宗传人台湾慧岳法师在《天台教学史》中得出结论说:
  “智者大师将三谛的理论,配合于实践门的三观三止,而树立天台中心教义。”[26]“圆融三谛是整个佛教的最高妙谈,且占着佛教各部门之极重要地位!”[27]三谛就是空谛、假谛、中谛,也称真、俗、中三谛。关于圆教圆融三谛即诸法实相,智者大师在《法华玄义》中有明确论断:
  “……见不空,具一切法,初阿字门,则解一切义,即空、即假、即中,不一不异,无三无一。二乘但一即,别教但二即,圆具三即,三即真实相也。”[28]“释论云:云何是实相?谓菩萨人于一相,知无量相;知无量相,又人于一相。……利根菩萨,即空故人一相,即假故知无量相,即中故更人一相。如此菩萨,深求智度大海,一心即三,是真实相体也。”[29]“一实谛,即空即假即中,无异无二,故名一实谛。”“一实谛者,即是实相,……如是实相,即空假中。”“……实相是法界海故。唯此三谛,即是真实相也。”[30]
  而圆融三谛作为实相,是彻法边底的。一切法皆然,无一法例外。实相非是于诸法之外另有一实相,如《法华玄义》所说:
  “诸法既是实相之异名,而实相当体;又实相亦是诸法之异名,而诸法当体。”[31]因此,说实相必是诸法之实相,说诸法必是实相之诸法。
  实相是圆教所明即空即假即中圆融三谛,而诸法也还有种种划分,智者大师采纳《法华经·方便晶》“十如是”,《华严经》“十世界”和“心、佛、众生三法”,以及号称“第二释迦”的大乘八宗共祖的西土龙树菩萨《大智度论》中“三世间”诸说,并以此论述圆融三谛,且“组织一念三千之法理。”[32]如此种种划分,十如、十界、三世间,乃至一念三千,在智者大师所立天台圆教义中,无一不是即空即假即中的圆融三谛,即无一不是实相。也就是说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乃至一一法即空即假即中。
  (一)圆融三谛之一:“十如是”三转读
  《法华经·方便品》中说:
  “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
  相指相状,能在外部分别得出;性是不改义,指潜伏内在的性质;体是实质义,包含外相与内性的全体;力是功能堪任义,即主体上具有不受外敌侵扰的力量;作是构造义,依力量所起的显在作用,尽得运行自在;因是招感义,是召果的直接原因;缘是缘由义,是辅助亲因生果的间接原因,即条件;果是克获义,是依因缘所生的结果;报是酬因义,是结果变成事实而呈现于外;本未究竟等,指由相到报所归趣的究竟一贯,即皆为三谛实相。为方便行文,下面以“十”字代表这十个范畴。
  智者大师解释“十如是”,用“三转读”法成立三谛圆融,即天台宗的诸法实相论。《法华玄义》中说:
  “依义读文,凡有三转:一云是相如,是性如,乃至是报如;二云如是相,如是性,乃至如是报;三云相如是,性如是,乃至报如是。[33]“若皆称如者,如名不异,即空义也;若作如是相,如是性者,点空相性,名字施设,逦迤不同,即假义也;若作相如是者,如于中道实相之是,即中义也。”[34]这两节文字,是以十如是三转读成立空、假、中三谛,至于三谛的圆融,《法华玄义》中更进一步说:
  “分别令易解,故明空假中。得意为言,空即假中。约如明空,一空一切空;点如明相,一假一切假;就是论中,一中一切中。非一二三,而一二三,不纵不横,名为实相。”[35]上文似未及“本末究竟等”,故大师另有释文:
  “若作如义,初后皆空为等;若作相性义,初后相在为等;若作中义,初后皆实相为等。”此犹不及圆融,故“今不依此等,三法具足,为究竟等。夫究竟者,中乃究竟,即是实相,为等也。”[36]“如是相”乃至“如是本末究竟等”,“是十法摄一切法”,“唯佛与佛,究竟此法。”[37]既然这十法即空即假即中而三谛圆融,那么一切法都即空即假即中而三谛圆融了。这就是十如是三转读的结论。
  上面的论述,可表解如下:
  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三谛圆融,非三而三,三而非三,不纵不横,——诸法实相。
  (二)圆融三谛之二:十法界及百界千如
  十法界又称十界、十道、十世界,名出《华严经·十地晶》及《大智度论》第二十七卷,即最苦最恶的地狱界,贪欲无穷的饿鬼界,愚痴的畜生界,苦乐善恶参半的人界,愤怒斗争的修罗界,欢喜享乐的天界,无诤学道解脱的声闻界,观法独悟解脱的缘觉界,利他为主大人格的菩萨界,悲智觉行圆满的佛界。前六界是凡夫界,后四界是圣人界,合称四圣六凡;又前九界合为众生,后一界是佛境界。十法界依正摄尽一切法。
  智者大师以十如是配十法界,及十界互具进一步阐明三谛圆融的天台宗诸法实相论。《法华玄义》中说:
  “以十如是,约十法界,谓六道四圣,皆称法界者,其意有三:十数皆依法界,法界外更复无法,能所合称,故言十法界也;二、此十种法分齐不同,因果隔别,凡圣有异,故加之以界也;三、此十皆即法界,摄一切法,一切法趣地狱,是趣不过,当体即理,更无所依,故名法界,乃至佛法界,亦复如是。”[38]“若十数依法界者,能依从所依即人空界也;十界界隔者,即假界也;十数皆法界者,即中界也。”[39]
  这两节明十法界亦具三谛,及其圆融,《法华玄义》中更说:
  “欲令易解,如此分别,得意为空即假中,无一二三,如前云云。”[40]
  “如前云云”,指如前文论十如是明空假中三谛圆融。
  至于百界千如,《法华玄义》如此说:
  “此一法界,具十如是,十法界具百如是。又一法界具九法界,则有百法界千如是。”[41]
  既然十如是,十法界都是三谛圆融的,而此百界千如非于十如是,十法界外而立,故百界千如也是三谛圆融,则必无疑。《法华玄义》中说:
  “佛岂有别法?只百界千如是佛境界。唯佛与佛,究竟斯理。”[42]
  斯理者,就是百界千如,就是圆融三谛,就是诸法实相。
  (三)圆融三谛之三:一念三千
  上两段中十如是及百界千如是《法华玄义》中的立论。智者大师另一伟大著作《摩诃止观》中将此圆融三谛论用于指导观心证悟,而建立一念三千说,不仅更进一步究明圆融三谛这一诸法实相之理,而且将境智观行加以统合。不过此一念(一心)说在《法华玄义》中已发其端。
  先看《摩诃止观》所说:
  “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后;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后。……若从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即是纵;若心一时含一切法者,此即是横。纵亦不可,横亦不可,只心是一切法者,一切法是心故,非纵非横,非一非异,……所以称为不可思义境界。”[43]
  此段说三千诸法也即一切法于一心中具,再对照《法华玄义》中的论说:
  “又游心法界者,观根尘相对,一念心起,于十法界中必属一界。若属一界,即具百界千法,于一念中,悉皆备足。此心如幻师,于一日夜,常造种种众生、种种五阴、种种国土,所谓地狱假国土,乃至佛界假国土,行人当自选择,何道可从。……又复佛境界者,上等佛法,下等众生心。又心法者,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是名心法也。”[44]
  此中三种世间,五阴世间是业感众生依正二报的五种元素,即色、受、想、行、识;众生世间是业感的作为正报的众生界本身;国土世间是作为依报的众生的生存环境。三世间非于十法界外而有,每一法界都具三世间则有三十种世间,等等。至于百界千如、百界千法,千世间,乃至三千性相,三千诸法之说,无不在十法界,十如是,三世间互具互摄基础上成立。既如前文,十如十界,百界千如都是具足圆融三谛,则三千诸法无不具足圆融三谛。
  《摩诃止观》和《法华玄义》都强调一念心具足这具足圆融三谛的三千法,三千法即是一切法,似将一念心置于其他诸法之上,其理由是“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既无差别,心即具佛及众生,也就是心即具十法界,又十法界互具成百法界,又每一法界都具三世间,十如是,则心即具三千诸法了。
  《法华玄义》上有更充足的理由:
  “经论或明一法摄一切法,谓心法是。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45]
  “心即实相。”[46]“心是诸法之本,心即志也。”[47]
  《法华玄义》在以“体广”“位高”“用长”释“妙”字时说:[48]
  “一法界具九法界,名体广;九法界即佛法界,名位高;十法界即空即假即中,名用长。”
  “若观己心具众生心佛心者,是体广;若己心等佛心,是位高;若己心众生心佛心即空即假即中者,是用长。”[49]
  此“妙”是圆教不共三教的究竟义理。
  至于既然“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何不以众生法或佛法具足三千诸法而论圆融三谛?这个问题,《法华玄义》解释说:
  “但众生法太广,佛法太高,于初学为难,……但自观己心则为易。”[50]
  综上所述,可见智者大师成立一念三千具有极其充分的理由和极其深刻的意义。一念心具足圆融三谛,三千法亦具足圆融三谛,一念心具足三千法。亦即一一法具足圆融三谛,一切法具足圆融三谛,一一法具一切法,皆圆融三谛。也就是前文所说诸法互摄互具,诸法是实相当体,实相亦诸法当体。
  《摩诃止观》观不思议境一段说:
  “此等名异义同,轨则行人,呼为三法;所照为三谛,所发为三观,观成为三智,教他呼为三语,归宗呼为三趣。”[51]
  此段是依三谛将教理引证加以综合。
  又演培法师在《天台智颉的一念三千》一文中说:
  “三千世间,虽是一念本具,但三千与一念的关系,非纵非横,是即空即假即中的圆融三谛,所以不思议境克实是圆融三谛。……不思议境,不单是三千世间的事相,是说一念具三千的妙理。不用说,在本质上,当然是圆融三谛。”
  (四)圆融三谛之四:“权实四句”说
  上文述及的《四教义》中的“权实四句”侧重于天台宗的判教说。今论天台宗诸法实相说,依《法华文句》中所立“权实四句”:
  “一切法皆权者,如文云:诸法如是性相体力乃至本末等,介尔有言,皆是权也。”[52]
  “一切法实者,如文:如来巧说诸法,悦可众心。众心以人实为悦。又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又云:如来所说,皆悉到于一切智地。又云:皆实不虚。又《大经》四句,皆不可说也。”[53]
  “一切法亦权亦实者,如文:所谓诸法如实相,是双明一切亦权亦实。例如不净观,亦实亦虚云云。”[54]
  “一切法非权非实者,文云:非如非异。又云:亦复不行上中下法,有为无为,实不实法,非虚非实,如实相也。”[55]
  湛然大师《文句记》中认为,第一句诸法“有言不出百界千如”;第二句引五处文,“皆以人证为实,故有说无说,无不皆以真实为本”,自行化他之教,及“无教之理”都如此;第三句以第一句为权,第二句为实,合两者而成此句,又“诸法为权,实相为实”,“不净观,假想故虚,治欲为实,只此一观是实是虚,何妨一法亦权亦实”?第四句者,“引文即指中理,虚实理等,二谛难思,双非此谛,以显妙中,亦不异于前之三门。四门理同,故云一切。”[56]
  这段文字还只是就句论句,未及圆融三谛。下面湛然大师就权实四句论及三谛说:
  “今文句句皆遍,若摄令可识,只是三智照三谛境,被三种机。机遍法遍,理遍事遍,皆云一切,所以可知。以一空一切空故,一切皆实;一假一切假故,一切皆权;三四二句,只是中智,双照双非,内由三德三身具足,故使外用横竖显密,为成今经(法华)破立之意。”[57]
  论及旨趣,三谛圆融,法法圆融,湛然大师就权实四句有一段宏论:
  “须晓四句只一法性。法性只是真如实相,如如涅檠,以法性体,不违诸法,不受诸法,不住诸法,不入诸法。”[58]
  “故一一名字,一一心法,一一句偈,一一因果,一一凡圣,一一依正,乃至十双,无非法界自在无碍,其义可成,具如不二十门所说。若本若末,体理无殊,说而不说,不说而说,照性非远,自在无穷!虽复无穷,不出四句,句句无句,无句而句,句句遍收十方佛法。但法华前,教教四句,句句未畅;来至此会,一味无殊云云。”[59]
  此段宏论,事理乃至判教俱谈,归结法界自在无碍,可谓精妙绝伦。结合上段,以此为天台宗圆教诸法实相义理作一小结,圆教大义所在,当不外乎此。
  文中“十双”是指《法华文句》中“事理、理教、教行、缚脱、因果、渐顿、开会、通别、悉檀、”权实[60]十双;“不二十门”指《法华玄义》中“色心、内外、修性、因果、染净、依正、自他、三业、权实、受润十不二门。”[61]结合上文,可见湛然大师释“权实四句”中的“一切”摄法之广阔繁富,而前文中的十如是、十法界、百界千如乃至一念三千,亦当不出此“一切法”,此“一切法”,皆具足圆融三谛,如前文说。
  关于圆融三谛,湛然大师在《始终心要》一文中有更简明扼要的总结:
  “夫三谛者,天然之性德也。中谛者,统一切法;真谛者,泯一切法;俗谛者,立一切法。举一即三,非前后也;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然此三谛,性之自尔。迷兹三谛,转成三惑,惑破籍乎三观,观成证乎三智,智成成乎三德,从因至果,非渐修也。说之次第,理非次第。”
  真俗中三谛即空假中三谛,言一切法则何法不收?谁能例外?又论说佛法者,论说此圆融三谛;闻者,闻此圆融三谛;解者,解此圆融三谛;修者,修此圆融三谛。上来诸说,至此一并了结。
  五、结语 ,
  本文依据天台祖意,概述诸法实相的地位、名义和权实说,并着重从十如是、百界千如、一念三千、权实四句几个方面叙述了圆融三谛。由此可得出结论:诸法实相是整个大乘佛教的根本大纲,而天台宗圆教以圆融三谛为诸法实相,故圆融三谛为天台宗的根本大纲。根深则叶茂,纲举则目张。举凡圆教的无作四谛,四弘愿,不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称性六度、十度,及一心三观、三德涅檠、十乘观法、六即佛诸教理行证无不由此圆融三谛而发明。
  (作者释慧成:1967年生,本所天台宗基础函授班教师。)
  注释:
  [1]慧岳法师《天台教学史》64-66页。(台湾中华佛教文献编撰社印行,下同。)
  [2]《妙法莲华经文句记》614页。(台湾中华佛教文献编撰社印行,《文句》和《记》并刊,下同。)
  [3]同上书591-592页。
  [4]《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1954页。(台湾湛然寺印行,《玄义》和《释签》并刊,下同。 )
  [5]同上书2020页。
  [6]同上书2031页。
  [7][8]见宽忍法师主编的《佛学辞典》1100页,静权法师《天台宗纲要》185页。
  [9]《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2021-2033页
  [10]同上书2011页。
  [11]同上书2034页。
  [12]《摩诃止观辅行传弘诀》1254页。(台湾湛然寺印行,《止观》与《辅弘诀》并刊,下同。 )
  [13]《四教义》321页。(台湾湛然寺印行,下同。)
  [14]-[18]《四教义》321—323页
  [19]-[23]转引自静权大师《天台宗纲要》108-121页。
  [24]同上书121页。
  [25]同上书185页。
  [26]《天台教学史》175页。
  [27]《天台教学史·序》1页。
  [28]-[31]《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1978—2023页。
  [32]《天台教学史》161页。
  [33]—[37]《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340—356页。
  [38]—[41]同上书345-348页
  [42]同上书403—404页。
  [43]《摩诃止观辅行传弘诀》1852-1860页。
  [44]《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409-410页。
  [45]、[48]、[49]同上书324-339页。
  [46]、[47]同上书171页、174页。
  [50]同上书406页。
  [51]《摩诃止观辅行传弘诀》1896页。
  [52]—[55]《妙法莲华经文句记》444页。
  [56]《妙法莲华经文句记》445页。
  [57]同上书446页
  [58]、[59]同上书445—446页。
  [60]同上书449页。
  [61]《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1697页。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