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大法鼓经论析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大法鼓经论析-卷1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复有百千大菩萨众。复有众多天龙夜叉健闼婆众。复有百千诸优婆塞优婆夷众。复有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及天帝释四天王众。复有十方世界无量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菩萨俱。尔时如来。于彼四众说如是法。有有则有苦乐。无有则无苦乐。是故离苦乐。则是涅槃第一之乐。
  论析:
  人所生起的种种欲求爱染,都是苦乐的根源。人因为有欲、有想、有求、有爱、有行、有所作、有财富、有家庭、有事业、有前途......,因此就努力去保护它,争取它、设尽方法去得到它和占有它。有了这些“有”之后,人们就生起有得有失的苦乐之念。但凡事物,有所得必有所失,有好必有坏,有利必有弊,当人们在尽情放浪身体时,必定在同一时之间伤怀了身体而具有苦因。反之,在苦中煎熬时,也同时具有乐因,可以苦中寻乐。
  人,就因为有得失,才不断的求进,又不断的失败;达到一个欲求之后,就生起新的想欲,而在人世中劳劳碌碌,在互相竞搏争斗中,浪费了宝贵的光阴,使人生的机运好坏无常,或起或落。每个人在获得财物和满足欲望之后,都怕失去这些财物,或者害怕不能继续满足欲求。人,沈沦于得与失之间,幸运的得到荣华富贵;不幸的则遭遇失败,使身心疲累,信心崩溃。
  有“有”则有苦乐,是从一点心源生发起来的种种爱欲所带来的结果。唯有舍弃爱染,建立真实达观的思想观念,才可以离开苦乐的缠缚,走向涅槃常乐的正途。
  去除心欲是违反人类世俗常伦的作法,所以要逆流行舟,将全部爱欲的根源拔除,非要苦心持行,抛弃世俗观念中的名闻利养、功德芳名与成就得失不可。
  有谁能够下这样大的决心呢?所以六祖慧能大师说:“出家是大丈夫事,非帝王将相所能为”。
  注解:【有有则有苦乐。无有则无苦乐。】与【无念念即正,有念念即邪】是否一个意思呢?这里的有念不仅说恶念,还包括世间人所谓的“善念”。因为无论恶念善念,都是生灭生死轮回的念。区别是恶念恶业得恶果,善念善业得世间福报;众生在轮回中,因为巨大的惯性(可以想象坐云霄飞车的惯性),不可能马上停下不造业,如果一定要在恶业善业中选一样,您猜佛会怎么教导众生?如果有众生知道做善事,也知道怎么无为无住,我猜佛一定会对他说:善知识,汝还是修无为法好了。做善事可以同时无住(为善而不居),但肯定非是无为。
  彼五百声闻比丘。一切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心得自在。譬如大龙。心得好解脱慧。得好解脱。所作已辨。已舍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智心解脱。得一切心自在第一波罗蜜。有无量学人。皆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果。有成就有漏法无量比丘众。有成就无量阿僧祇功德菩萨摩诃萨。徒十方来。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亦非一切声闻缘觉之所能知。除文殊师利菩萨。及大力菩萨。观世音菩萨。弥勒菩萨摩诃萨。如是上首菩萨摩诃萨无量阿僧祇众。譬如大地所生草木。从诸方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不可称数。复有差摩比丘尼。与比丘尼众俱。毘舍佉鹿子母。及末利夫人。各与无量大眷属俱。须达长者。与诸优婆塞俱。
  论析:
  释迦牟尼佛说法,无须集众,众弟子和天龙八部,十方菩萨大众,都自然的云集在世尊说法的道场。有人说,乔达摩王子出家是寂寞孤独的,但是,有谁会想到,他有无量菩萨为伴侣,龙天护法常在左右,三千弟子常随学法。其实,一点都不寂寞。
  尔时世尊。于大众中说有非有法门。尔时波斯匿王。从卧而起作是思惟。我今应往至世尊所。念已即行。击鼓吹贝。往诣佛所。尔时世尊。知而故问。阿难。以何等故有鼓贝声。阿难白佛言。波斯匿王来诣佛所。是其击鼓吹贝之声。
  论析:
  前人率领家眷和朋友去听闻佛法,必须敲锣打鼓,声与势皆壮,就像时下的仪仗队,威风八面;亦如迎接新娘子的车队,够欢喜又够排场。
  释迦牟尼佛为了赞叹波斯匿王率众闻法的功德,而明知故问地挑起一个题目,用阿难的口告诉大众,是波斯匿王声势浩大的前来听法,将听闻佛法视为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
  注解:佛在别的经上说,过去无量劫前,佛还是八地菩萨时候,波斯匿王是四地菩萨(菩萨的位次说明请参楞严经),所以您可以想象,佛经当中出现的当机人物,绝对不可能是我辈凡人。您同样可以想象,诸佛如来和诸大菩萨一起来到我们这个世界,演出这么场面宏大的话剧,为的是众生能离苦得乐。
  老友,你,应当不需要佛陀亲口告诉你,波斯匿王这样儿地为闻法造势,已经成就了非常大的功德吧?
  波斯匿王是释迦牟尼佛的大护法之一。在世尊讲说《楞严经》的法会上,汇集在会场的大众,听闻世尊向阿难严肃地讲解心的动止情况之后,对心的生灭产生了兴趣,而要求世尊继续解说相同的法理。
  接着,波斯匿王就站起来向世尊请法,并且和释迦牟尼佛进行了一段非常精彩的对答。这一段对答的经过,是这样的:
  波斯匿王说:“在我接受世尊的教诲之前,曾经遇见旃延毘罗胝子,他们都说:‘我们的肉体死了之后,把一切都断绝了,这就是涅槃’。我现在虽然亲自听受佛陀的教诲,但是我对这种说法仍然狐疑不决。我希望佛陀针对这个问题,说明怎样可以证明心是处在不生不灭之地。我相信,在座的听众,以及所以有漏初学者,都想知道这个道理。”
  佛陀告诉波斯匿王:“现在,你的肉身还存在,对不对。那么我问你,你这个肉身,是不是像金刚一样坚固,永远不会腐朽,还是会腐朽变坏的呢?”
  波斯匿王答道:“我这个肉身,是迟早会腐烂的。”
  佛陀说:“你还没有死亡消灭,你怎样会知道,你将来一定会变坏消亡。”
  “世尊,我这个无常变坏的肉身,虽然还没有消灭,但是我观察眼前的意念不断的产生和消灭,一念过去不断换上新的意念,就像火变成灰一样,渐渐的消逝,因此我相信,我这个无常的肉身,是一定会消亡的。”
  佛陀继而问道:“大王,你现在的年纪已经老了,容貌还像童年的时候一样吗?”
  “世尊,我以前年纪小,皮肤润滑光泽。随着年龄逐渐增长,精血和气力也更加充足。如今年纪大了,被精力衰退所迫,形色也逐渐枯黄憔悴,精神昏昏沉沉,头发都白了,脸皮也已经皱起来了,看来已经是快要死了。我这一个样子,怎样还比得上年轻的时候呢。”
  佛陀说:“你的容貌,应该不是突然变得衰老的吧?”
  波斯匿王说:“世尊,这种变化是暗中推移的,我其实一点都不能够感觉到什么,它是随着冬天过去,随着夏天来临,渐渐的变成这个样子的。为什么会这样?当我二十岁的时候,虽然称为少年,其实年纪已经比以前大了十岁。到了三十岁时,我又衰老了二十年。如今,我已经是六十二岁了,回想五十岁的时候,比现在是更加强壮呢。”
  “世尊,时光绵绵密密的推移,我就这样的衰老了。期间的变化且以十年为限吧。”
  “假如再仔细的推想它的变化,它的变化何止是一纪或二纪(一纪为十二年)的变化,其实是逐年、逐月、逐日地在变化着。如果,继续观察和沉思,在一剎那、一剎那间的每一个想念之间,它都没有停止过。所以,我知道我的肉身是会变化和消灭的。”
  佛陀告诉波斯匿王:“你看到变化,不停的迁换改变,才领悟到你的身体是一定会灭亡的。可是,在消逝的过程中,你是否知道你的身体里面,有一个不会消灭的东西呢?”
  波斯匿王一听,知道佛陀已经入题了,马上合起手掌,恭敬的说:“我实在是不知道的。” 佛陀说:“那么,我现在就把不生不灭的自性,说给你听。大王,你年纪多大时,看过恒河的河水。”
  波斯匿王说:“我在三岁的时候,王母带我去拜耆婆天神时经过这条河,那时我就知道那是恒河了。”
  佛陀说:“你刚才说,二十岁比十岁衰老了十年,一直衰老而过了六十岁,而且日月年岁以及每一个意念都在变迁。你在三岁的时候看过恒河,到了十三岁的时候,恒河的水是怎样的。”
  波斯匿王答道:“和三岁的时候所看见的一样,甚至到了今年六十二岁了,还是一样的。”
  佛陀说:“你现在为自己的头发白了和多了几条皱纹而愁伤,你的脸一定是比童年的脸更多皱纹了。不过,你现在看恒河,和你童年时看恒河,到底有没有老幼的分别呢?”
  波斯匿王说:“没有啊,世尊!”
  佛陀说:“大王,你的脸虽然皱,但是你能够看见这一些东西的本性见精,并没有皱纹啊!有皱纹的才会有变化,不会皱的就不会变。会变化的就会有生灭,而那个不会变的东西原本就没有生灭的,它又怎样会和你一起承受生死,还要把它说得跟外道所说的一样,说这个肉身死了之后,就全部都消灭了。”
  注解:这段出自【首楞严经】第二卷开头,实在是太奇妙了,我当初看宣化上人的浅释看到这里,不禁激动万分,这种感觉很难向别人说,每个人只能自己体会,我自己,从此皈依我佛。
  看官,所谓的见精,就是本有自性所具有的视觉本能,它并不是眼根,而是如来藏的本具能力。这一段对答,也说明如来藏就是众生轮回六道的元体,这个元体自性虽然会执着六根所摄受的外来尘缘,而暂时失去它本能的自性力,计执六根和六尘缘影。但是,它在六道轮回之中,却从未消亡过,也没有因为它曾经堕落到地狱,而被折磨得失去如来藏本有的功能。所以,佛陀才会说:众生界是不会灭绝的。
  从这里也引出一个情况,解释了佛陀为何确定“众生皆有佛性”,并且显示,佛和众生是平等的。
  众生所攀缘的色相,都是一点虚灵的微妙真心所现。心,不在内,也不在外;身和心,却是美妙洁明的真如心所显现的物质,所以山河大地,都是如来心中物。
  佛经说:“如来藏中无起灭”。所谓的如来藏,就是一切众生的本有自性。这个东西,佛有,你和我,也都有。
  佛告阿难。汝今亦应击大法鼓。我今当说大法鼓经。阿难白佛言。世尊。是大法鼓经名。我未曾闻。以何等故。名大法鼓经。佛告阿难。汝何由知。是诸来会大菩萨等。悉不能知此大法鼓经六字名号。何况于汝而得闻知。阿难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此法名号真实难知。如是阿难。实尔不异。阿难。此大法鼓经。世间希有。如优昙钵华。阿难白佛言。非一切诸佛有此法耶。佛告阿难。三世诸佛悉有此法。
  论析:
  如来是应机设教的大圣人。佛陀对众说法,就像医生为病人开方一样,因不同的病情而开不同的药。每一尊佛在自己的佛土所演说的经典都不一样,例如,不动如来以不动为动,以不讲经为讲经。释迦牟尼佛在这个世界讲经是点到即止,因为本土众生还没有足够的智慧,领悟他所说的这一点点法理。
  一个人,如果对某些事情,不曾有过和佛陀相等或相似的经验和经历,是很难从佛陀的言教,去了解这些教语所要表达的事理的。
  每个人在听经和读经的时候,都有程度不同的感受,所能理解的义理也不一样。这是因为,他们在现世和过去世,已经有过不同的经历和修行因缘,这些经验在他们研究佛理的时候,可以让他们很快就明白佛教的义理。
  佛陀为了使他的言教能被世人接受,通常都是在世人经历过某些事情之后,才根据世人所经历过的事情,在众人可以理解的范围内,以简单的词句,去解释他所要传达的义理的。如阿难被魔女迷惑,而开演首楞严经,就是一个例子。
  阿难白佛言。若然者。彼诸菩萨人中之雄。何故悉来。普集于此。彼诸如来。何故自于其国不演说耶。佛告阿难。如有一阿练比丘隐居山窟。至时入村方欲乞食。道见人兽诸杂死尸。见已生厌。断食而还。呜呼苦哉。吾亦当然。彼于异时。心得快乐。作是思惟。我当更往观察死尸。令增厌离。复向聚落求见死尸。修不净想。见已观察。得阿罗汉果。如是他方诸佛。不说无常苦空不净。所以者何。诸佛国土法应如是。彼诸如来。为诸菩萨作如是说。奇哉难行释迦牟尼世尊。于五浊国土出兴于世。为苦恼众生。种种方便。说大法鼓经。是故诸善男子。当如是学。彼诸菩萨。咸欲见我恭敬礼拜。故来会此。既来会已。或得初住。乃至十住。是故大法鼓经。甚难值遇。是故十方大菩萨众。为闻法故普皆来集。
  论析:
  法界是不受海陆和时空隔限的。另一个佛土的菩萨,要来我们这个世界听释迦牟尼佛说法,只要运用神通,就可以像电视台的节目传播到遥远的地方一样,在一念之间,就来到我们这个世界了。
  能够运用神通在一秒之内,就从另一个佛土来到我们这个世界,这样的菩萨,必定是智慧很高的菩萨了。可是这些菩萨,虽然已有神通能够来到我们这个世界听佛陀说法,但绝非每一位有这种神通的菩萨,都能通盘的了解《大法鼓经》。
  这些菩萨,是因为对大乘佛法有很浓厚的兴趣,因此越过无数个星球世界,突然在佛陀的面前现身,然后诚心诚意地向佛陀请教佛理。
  当然,某些菩萨是为了利益有情,而假装不懂,故意向佛陀请教上乘佛法,希望佛陀说法教化众生的。
  无论是过去抑或是现在,凡是诚心修持佛法的人,他们都有爱听善知识说法的本心。因为听法可以加强他们对佛法的理解力,能够理解佛法,就会使他们对佛教有更大的信心,使他们具有观察和了解宇宙实相的真知灼见,进而巩固证悟菩提的愿心,而获得不退转的福力。
  纵使,能够接受和坚信佛法,未也必能够了解高深和究竟的法理。不过只要他们对佛法有“信心”,就会恭恭敬敬的亲近善知识,不辞劳苦的护持佛法,诚心诚意的到善知识讲经的道场,听善知识说法。
  听法的功德是很大很大的。其实,不管是说经或听经,只要说的或听的是正法,说者和听者都可以得到很大的利益。由于听闻佛法可以开智慧,因此,要学佛必定要从听法和研究佛法开始。
  只要细心观察,我们就可以发现,在过去世曾经诚心地修行的人,他们的心境是比常人更加平静和清高的,这种清心淡泊的个性,自然地使他们有追求寂静法门的欲求,也使他们对高深的学问,深厚的知识有很大的兴趣。所以,每当有善知识说法时,他们就会用很歉和的态度去听善知识说法。
  不过,由于现代的讲经人,理解佛理不深,大部份只能照书说书,所讲的义理,也大部份是世间法,能够说出世法的人是少之又少的。兼且有些讲经人所说的法理义理不明,导向含糊,令听者和说者都不能受益。所以对上乘佛法有兴趣,又对上乘佛法有相当的认识的人,可能会觉得去某些道场听经,并不能满足他们求知的欲望。对于这些人,我劝他们除了听善知识讲经之外,最好也到佛教图书馆看书或到书局购买佛经自己研读,不要糊乱跟随别人去听所谓的“得道者”说经,而被人误导。
  在这个恶业深重的时代,参与有组织性的听法活动一定要非常小心。因为,有一些人是为了要得到别人的尊敬和供养,而自诩自己是得道的人,说自己受到佛菩萨授记应证,身旁有护法神保护,也自称已经拥有神奇的力量,能作种种神变救人和治病。这种人,也自称能够解说出离世间的佛法,打着佛教的牌子召集徒众,建立道场,演说他们独创的一套法理,间中也鼓励布施,他们也劝人行善,以严谨的仪式举行种种法会,不停的招收徒弟,扩大组织。
  他们所说的法理和佛陀所说的法理看似相同,但在关键之处,却有许多精微的义理,和佛陀所说的法理完全不同。能够理解上乘佛法的人,只要稍加留意,就可以看出它的破绽。只可惜,现代能够分辨似是而非的上乘佛理的人并不多,因此,才让他们有机可乘,以歪曲的上乘佛理诱惑世人。
  毁谤佛教的恶报是非常沉重的。向别人讲演乖谬的佛理,不但说的人不能得到善报,听的人也会种下恶业,所以,佛经不可以乱讲,听经也不能乱听。
  泰国佛教界在两年前曾经发生一件非常轰动的事件。泰北一位僧人在数年间,招收了数以万计的徒众,并且拥有数以千亩计的地产。
  泰国僧团获悉这个僧人拥有私产,就向警方通报和逮捕这名僧人。经过累月的审讯,法庭最终判定这名僧人罪名成立,同时即刻撤除僧藉还俗。
  据说,这名僧人指导徒众在炎阳下看太阳的影子,如果能够在太阳内看到一尊佛,就跟他有缘,这才有资格成为他的弟子。
  有人说,这是属于邪教。我宁可说,这是地狱的魔鬼转世来到人间害人。
  泰国佛教目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各类败坏佛教的事件时有所闻,尤其是三教九流的人物,假意出家混入佛寺,更是司空见惯的。早年,曾有泰国僧人借弘法为名,入境大马募捐和授徒,混入本地寺院之后,闹出多件丑闻。泰国僧团过后痛定思痛,下令未经僧团批准所有泰僧不可拥有护照私自出国。
  今之佛教已经被有心人严重的污染和颠覆,以至体无完肤、面目全非,而且真与假之间,已经没有明显的界限。佛教被盗版,非佛谓佛的现状,并非始于今日,但碍于人事,佛教并没有保护自己的绝对能力。如何在这种困难的环境里面,回复佛教的真面目,这是佛教徒必须珍重考虑和细心看待的事情。
  阿难白佛言。善哉善哉。一切善来。彼悉得此难得经法。佛告阿难。如是深经。非一切共。是故不应说言一切善来。阿难白佛言。何故彼非一切善来。佛告阿难。此经典者。是诸如来。秘密法藏。甚深微妙。难解难信。是故阿难。不应说言一切善来。
  论析:
  “诸佛秘密”一句,很容易令人觉得佛陀讲经时常自相矛盾。因为,佛陀在其它经典中,曾说他是一无所有的,也没有收藏什么秘密。但是,他在这部经典里面,却说了“诸佛秘密”一句,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其实,佛陀所掌有的秘密是每一个人都拥有的,并非只有佛才有。可是,除了佛和证悟空理的菩萨之外,其它众生都不能领悟和掌握这个秘密,所以,这个秘密就只有诸佛,也包括已经证悟空理的未来佛才拥有。
  从另一角度来看,佛陀所掌有的这个秘密,其实是实际现象中所存在的事实,这个本有的现象随处都有,所以它也不是佛陀独有的秘密。由于众生被五阴迷惑,受到烦恼障盖智慧,不能以慧眼看出宇宙真际的实相,因此众生还不能看清这个秘密,一旦众生的欲念解除,业障由深转浅,就能够看到这个秘密了。
  所谓的“秘密”,只是佛陀应机说法的方便,只不过是对那些还未领悟佛法的众生而说的,对那些已经领悟佛法但还未能溶入道体的众生来说,这一句话却可以加强他们的信念,使他们更有信心的修行。
  根据佛经所载,释迦牟尼佛曾经摊开手掌对文殊师利菩萨说,他讲经四十多年,并没有说过任何法,也没有一法可以留下。
  如果细心观察,释迦牟尼佛的手掌,也和我们的手掌一样,如果他的手掌中有法,我们的手掌之中也应该有法。如果他的手掌中没有法,我们的手掌之中,也一样没有法。
  每个人的手掌都是一样的,佛陀摊开手掌这样说,其实是告诉我们,他所说的法理,就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掌之中。
  阿难白佛言。非如波斯匿王。临阵斗时。击大战鼓。其闻声者一切箭落耶。佛告阿难。波斯匿王击鼓战时。非彼一切闻鼓声喜。有怯弱者闻而恐怖。若死近死。如是阿难。此大法鼓经名。是二乘之人不信法门。是故阿难。譬如彼王。至斗战时。击王大鼓。此大法鼓。诸佛秘密。佛出世时。尔乃演说。尔时世尊告大迦叶。此诸比丘清净纯一。真实强力离诸糟糠。堪任闻此大法鼓经不。迦叶白佛言。若有比丘犯戒违律。是大目连之所呵责。有如是比。我不同行。况复世尊。今此会众。如栴檀林。清净纯一。佛告迦叶。今此会众。虽复一切清净纯一。然于隐覆之说有不善解。迦叶白佛言。云何名为隐覆之说。佛告迦叶。隐覆说者。谓言如来毕竟涅槃。而实如来常住不灭。般涅槃者非毁坏法。此修多罗离覆清净。明显音声。百千因缘。分别开示。是故迦叶。当更观察此诸大众。
  论析:
  “如来毕竟涅槃,而实如来常住不灭,涅槃者非毁坏法。”这一句话,对那些还未能不通达佛理的人来说,也许会觉得,它是一句自相矛盾的话。
  以佛陀所说的义理来看,能够理解这句话的人,就有条件修行大乘佛法,可以称呼他做“佛子”,如果他精进修行,一定可以成佛。
  可是,涅槃境界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境界。佛已经涅槃了,他到底是不是还在人间,如果他还存在,他现在是在什么地方。
  死亡,在佛教的观点来看,是指人的身体已经停止生存的机能,开始要腐坏了。但除了肉身,尚有一个肉眼看不到的东西仍然活着,而且它是永远不会败坏消失的。它会随着业力轮回,可能会在一剎那间出生为禽兽,也可能生在天上,或者是生为鬼道的众生。这个东西,佛陀有时把它叫做“心”,但却不同意把它单纯的视为“心”,有时他又把它叫做“识”,但“心”和“识”却可以在不同的情况所产生的不同功用,而被分开为两个不同的东西。
  要告诉一名小孩什么是企鹅是很难的,除非他看过企鹅的图像,他才知道企鹅的样子是什么样子。但是,要把“心”是怎样的东西告诉世人,却比告诉小孩什么是企鹅更加难,甚至是不可能的。原因是,企鹅是有形的物体,我们可以通过画图或照相,去告诉别人什么是企鹅,而“心”却是一个无形无体的东西,根本就不能用手指把它指出来,然后说:这个就是“心”。
  因此,佛陀只能顺应人们的生活经验和智慧,解释“心”是怎样产生,然后说明“心”怎样产生“识”,而“性”又是怎样的东西,让人去体验“我”、“性”和“心”之间的关系。或者不管人们是否会懂,只要有人相信他,他就说出“心”的相貌,让人慢慢去理解和体会什么是“心”。
  基本上,如果“我”是处于静止的状态,“性”、“心”和“识”就不会产生。一旦“我”动起念头,产生了作用,它就提供了条件和机会让“心”产生有机的生命,进而变现出千变万化的形态,而“性”、“识”和“欲”也随之出现。
  从这里,我们可以进一步发现,“性”、“心”和“识”是由于同样的一个东西,产生了不同作用之后,所显现的不同形态。佛陀就是根据这些不同的形态和反射现象,为这一个东西做出的不同的定义。也许在不同的情况之下,佛陀会以另一种定义和名称来称呼它,但它所指的那个东西,就是佛和众生共同拥有的那个东西。差别是,属于佛陀的那一个,是经过不断的过滤清除而变得澈底清净的,而属于众生的那一个东西却是污浊的。
  佛陀的肉身也和凡人一样,免不了生老病死,也会败坏和停止呼吸,但佛不管是否已经停止轮回,或者还在轮回道之中,他的本性和功德是永远不会变的。因为他的本性是住于常住的状态,不管以那一种肉身现形,他都是佛。所以,佛可以在六道中的任何一道,以不同的生命和形体继续教化众生,如果佛的本愿是要在他自己的佛土教化众生,那么,他就可以利用他的智慧和神力变化出一个佛土。
  其实,佛陀的本有真性,已溶入大自然的宇宙实体,已经没有生死的状态,也不会生起欲想而退堕到人间的。如果,佛陀也会像凡人一样的死,或者死了之后就退堕,或者死了之后退失佛性,他就不是佛了。
  佛教所说的涅槃境界,并不是败坏的境界,而是由于福智圆满,所进入的自性常住境界。这也即是圆觉真心,所进入的无起无作的状态。在这个境界的佛,虽然也是一个存在的“有”,但却能像虚空一样,一成不变的包容万物,无求而无怨。这种如如境界,就像虚空一样,但它可以用虚空来作为比喻,却不等于是虚空。
  涅槃境界是至虚至静,清净无染的。假如没有经过无数劫的修行,是不能累积到常住的功德的。涅槃,说穿了,就是一颗不变的真心所进入的清虚境界。这颗真心的心性,就叫做佛性。而佛心与佛性,是每一个众生都能够发心修炼的。佛的涅槃心是经过不断的修善,不退转地修积稫德,坚定心志持戒和忍受各种诱惑,圆成深大的智慧所得到的大果报。
  佛陀在世的时期,有很多人将涅槃一辞理解为熄灭,而涅槃和常住是相对的两个境界,在他们看来,这两个境界是不会合而为一的。因此,已经涅槃,却还能常住不灭,就成为一个很难令人接受的义理,而且有人认为佛陀这样说,是在自打嘴巴。因为,这和佛陀早先所说过的涅槃法理,是完全不一致的。
  佛陀当时的弟子之中,有一些人依照佛陀所指导的方法修行,已经有小涅槃的熄灭经验,并且已将一切烦恼的根源灭除。在他们的静坐经验里面,所谓的涅槃,就是将一切的烦恼熄灭。他们认为一切的烦恼既然都已经灭尽消失了,就不应该去寻找常住的境界的。
  他们认为,“常住”是有所作为的,意思是,恒常的住在某一个境界,这样做,即表示心还有欲望,还有所作所为。他们认为,凡是能够运作的东西,都有生存的欲望,而产生这种欲望,就是轮回的根本原因。在他们的观念里面,众生的本性是不断的求生,所以众生才会不断的轮回,只有断除生存的欲望,才可以断除生存的意志而不再轮回。
  因此,当佛陀解说这个义理的时候,佛陀的一部份弟子,马上表示不相信佛陀常住不灭的义理,而离开佛陀说法的道场。部份留下来的人,也对这个道理感到莫明其妙。只不过,由于他们还相信佛陀不会胡乱讲话骗人,才留下来继续听佛陀解说什么是“常住不灭”。
  涅槃的境界,是只可以意会,而不能用语言传授给其它人的。语言文字只是一种表达工具,我们可以用它来解说事理,并不能用来把事理原原本本的还原,如果执着于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概念,就会犯上过份相信语言的谬误,而不能体验事实的真相。
  所以,佛陀所说的“性”和“心”是不能从字面上去理解的。由于佛理深奥难懂,它就很容易成为邪师诱惑世人的工具。例如,有些人说,佛菩萨无处不在,只要你家里摆了一樽佛像,请法师开光,佛就会附在佛像。又有人说,法师作法时念诵经咒,可以请佛降临坛场,这种神之又神的话,是真的还是胡言乱说的假话。其实这样说,虽然已经肯定了佛陀是存在的,但却给了佛陀一个职务,每次有法师请他来时,他就要来,请他走时,他就要走。这无疑的,是过份低估了佛陀的智慧和福德了。
  我们必须要认清的一点,就是凡有持诵佛经的道场,都会有护法龙天临坛护持,而且可以得到十方佛菩萨的慈力护念。这是因为护法神有护持经法的愿心,佛菩萨关心所有诚心诚意修行佛法的人,因此,即使不请他,他的爱心也无时无刻的,和诚心的修持佛法的人在一起。佛陀有预见一切事情的智慧,就算是在两千五百多年前,或者两千五百劫以前,他亦能够知道我们要在这一世做什么和说什么。所以,佛菩萨不是法师请他才会来的。佛菩萨和护法龙天护持道场,有一个很大很大的因缘,这个因缘叫做:渡化众生。
  当然,这样说并不是完全否定持咒可以招请天地鬼神的能力。
  时下,许多学密的佛友喜欢追从神奇的感应,祈求本尊施给神力。太虚上人的弟子大勇,请护法神请到狐仙的前尘旧事,可以作为爱显神通者的借鉴。
  根据太虚上人自己记述,大勇皈依之后并没有受到他的贴身教导。大勇喜欢学密,因此到日本高野山学东密,不久回国,就在上海和杭州等地传授结缘灌顶,兼讲密宗大意和传授《十八道》一尊修法,而且招收了很多弟子。
  大勇后来从白普仁喇嘛学密,太虚上人在北京讲经时,西藏的格西多杰觉拔亦来亲近太虚上人(格西为藏密已经完成修习显教的学者)。
  当时,中国正在礼请班禅大师到北京,大勇听白普仁赞扬班禅的德学,曾设法访问不果。一天,班禅不请自来的参观藏文学院,大勇即高兴的引他和上人见面,并留他在学院住宿。
  上人的眼睛被风沙吹伤,班禅为他诵咒吹口沫两次就好了。班禅闻说大勇要到西藏学密,就以藏密的方法为大勇请护法保护入藏。但是,他请西藏的护法神不降坛,却请来广济寺的护法狐仙,降在上人的两个弟子身上,当下即拥有他心通,而且可以查别人的私事。
  狐仙因为不能过河,因此劝大勇留在北京,并且同意放弃广济寺,当大勇的护法。如果大勇要去西藏,他过不了黄河,不但不能护法,而且必定尽力阻扰。根据上人的记述,后来是多杰格西诵咒,才把狐仙请走的。
  另根据梦参老和尚所说,这千年的老狐仙曾经使大勇病魔缠身,不能动弹,而且惹了很多麻烦给他。他们一群道友不断为大勇求忏悔,才把这个护法神请走。
  后来,大勇入藏,这起事件一直对他造成影响,他在西康住了很久,结果死在甘孜。大勇才学兼备,他去世之后,太虚上人感到非常可惜。
  大勇的情况,我们可以豪气的说,这是因为大勇学道不精所至。但是我们不能忽略,请护法的并不是大勇而是班禅活佛,如果班禅这样的境界,尚且没有把握可以请藏地的护法降坛,其它的上师和法师,不管是否来自佛教,不见得会比班禅活佛更加高明,更加有把握吧?
  梦参上人认为学密一定要三身清净,才能施法,一着相就是着魔。这才是经验之谈啊!
  时大迦叶。即复观察彼诸来者。云何而来。时剎那顷。下信众生。及声闻缘觉。初业菩萨。自惟不堪。生退舍心。譬如王家力士。众中有名千力士者。从座而起击鼓唱言。谁能堪任与我斗力。其不堪者默然而住。心自念言。我不堪任与彼斗力。或能伤损以致失命。于彼众中无敢敌者。乃名勇健。难伏力士。建大胜幡。 如是下劣众生。及声闻缘觉。初业菩萨。作是念言。我不堪任听受。如来已般涅槃。而复说言。常住不灭。于大众中。闻所未闻。从坐而去。所以者何。彼人长夜。于般涅槃。修习空见。闻离隐覆清净经故。从坐而去。
  论析:
  “常住不灭”是一个很难令人接受的义理。
  在肉眼所能看到的物质世界中,万物无一不是在缘起灭空和生老病死之中存亡,而佛陀也不断在强调这个观念。既然万物都有死亡和消灭的时候,一个有生命的物体,如果要常住在某一个境界之中,它怎么可能会不灭亡呢?佛陀说常住不灭的道理,岂不是以自己的矛,去进攻自己的盾吗。
  其实,常住不灭并不是佛陀独有的本事,其它众生不管有没有修行,不管是否听过佛陀说法,都有这个能力,这是万物本有的能力,和修行无关。这种常住是众生固有的本能,宇宙间没有任何一种力量可以改变它。试想一想,如果众生界会消失的话,轮回之说,岂不是一个谬误,而佛菩萨渡化众生的心愿,不是白做的吗。
  佛陀在这里所说的常住,是指他不管是否随业力轮回,或者住在法界,他的佛性永远不会退变。这是在一般的常住现象里面的另一种常住的能力,它和众生界物质性的常住不同。
  此处所说的常住,并非单纯的只指佛陀的肉身,而是指他经久不灭的佛性和佛心。如果,我们把这个常住,理解成佛陀的肉身常住,当然会产生疑惑。
  这部经所提出的“常住”的问题,也为我们留下一个疑问,这个问题,惟有能够理解和看到这个疑点的真面目的人,才会真正的明白佛陀的教语的正确内容,才能正确的肯定,什么是佛教。常住的问题,是任何要修行佛法以求证悟佛理的人,所要思考的问题。他必须要了解和看见,一个人死了之后,将会成为什么,以及变成怎样的东西。要通达佛理,必须要了解常住不灭的义理是什么,才能肯定如来藏识是可以经由修行而证悟为圆觉真心的。菩萨教化众生,就是要对如来藏识给予肯定,以这个识见,向世人解说如来常住的意趣。
  这是修行者需要牢记和参悟的义理。这也是修心和定心的起手功夫。任何人只要明白这一句话的意思,了解依照这个方法修行所能得到的功德果报,就是一个佛子,并且已经具有成佛的功德了。
  佛陀要求我们在最基本的层次上,要相信他所说的话,是因为这样才不会掉离佛教的队伍,但他也同时强调,我们要思考他所说过的话,甚至在必要时要怀疑和经常批判他所说的话。而且直言,他的某些话虽然可以被推翻,但他的出发点,是善良的,是要诱导他人向善,而他所说的那个唯一不变的真理,却是事实的真像,并且是不能被否定和推翻的实相。而众生的心可以常住不灭,就是他所要申明的真相之一。
  佛陀所说的法理,并非理论,也不是凭个人的想象所得到的创见,他是将他所看到的各种宇宙真相,用人类能够接受的义理,简单的将事实还原。他顺应各种人的理解能力,将法界的各种现象,如实的用语言表达出来,是要改变人们固有的错误观念,改变众生以为有生命的“我”才是真我的谬误。所以,他所说的法理都是实际的真相,并不是哲学、宗教性义理、也不是学说、理念或 理性化的观点。他虽然将许多修行的方法告欣我们,但这些方法,并不是他本身认为是最好、最稳当的方法,这些法门都是前世的修行者,经过多劫修行的经验总结,它不是理论,也不是教条,而是佛陀所“看”到的事实。
  严格来说,方法两字也不适合用在这个地方,因为这些都是事实。换句话说,佛陀所说的都是实相,没有一个是理。凡人都不能看见宇宙的过去未来,因此就只能凭借事物变化的现象去想象和推论事实,而推论事实的缺点是,各种推论所得到的结果,却会由于各人的识见以及所得到数据不同,而有种种不同的结论。(科学之所以不够科学,就是这个缘故)
  现今人类是利用方法和理论去理解事相的,但佛陀却是以真眼实珠去目睹事实的。
  佛陀说:“法非法”,正是基于这个原因而说,而他所要说明的是:“法(规律) ”是如是尔的实际,是这个实相世界的真相。如果,将法视为固定或一成不变的法(规律),因之而墨守成规,就会令人产生误解,也即不是佛法。
  彼十方来声闻缘觉初业菩萨。百千万亿阿僧祇分。余一分住。谓彼菩萨摩诃萨信解法身常住不变者。尔乃安住受持一切如来藏经。亦能解说安慰世间解知一切隐覆之说。善观一切了义不了义经。悉能降伏毁禁众生。尊敬承顺清净有德。于摩诃衍得大净信。不于二乘起奇特想。除如是等方广大经。不说余经。唯说如来常住及有如来藏。而不舍空。亦非身见空。空彼一切有为自性。
  论析:
  能够相信“常住不灭”这一句话,又能向人解说其义理的人,是殊为难得的。这种人,一定是已经体验过涅槃和常住境界的菩萨和佛。没有这种经验的人,虽然也能凭着对佛陀的信任,而相信佛陀不会以“常住不灭”去说谎,但他一定不能圆融的解说这两种境界的状况是怎么样的。
  已经证悟涅槃境界的菩萨,既然和佛陀有着相同的体验,他们就会毫无怀疑的拥护佛,并以本身的体验去支持佛的言教。加以,他们已经领悟佛教的核心内容是常住和常乐我净,并在常住的经验中,得到无尽的乐趣,所以,他们亦会以解说这种境界,作为他们说教的主要内容。
  登地菩萨,虽然已经明白和体悟常住与不灭这两个境界的趣味,但本性上的业障还未除尽,必须一而再地经过长时期的修行,才能将业障全部去除,然后才进入圆满的清净世界。
  所以道人有一句话:“脚下浮云犹是幻”。此时,正是赶紧努力的时候,并不是站在原地,梦想自己的“悟境”。
  假如,你想知道已经获得佛陀传授心印的迦叶尊者,还要修行多久才能够成佛,你只要看法华经就知道了。
  佛告迦叶。汝更问大众。咸欲得闻此大法鼓方广一乘。所谓大乘难信经不。如是至三。迦叶白佛言。善哉世尊。即从坐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顶礼佛足。右遶三匝已。告诸大众。咸欲闻此大法鼓经不。如来今当普为汝等演说一乘。所谓大乘。过一切声闻缘觉境界。如是三说。彼悉答言。愿乐欲闻。唯大迦叶。我等悉为闻法故来。善哉哀愍。当为我说大法鼓经。
  论析:
  已证见如来藏识的菩萨,既得人身,就会明白人身难得的道理,而珍惜身命,在常乐我净的道路上努力修行。他们的佛德虽然还未圆满,但他们的智慧已经超越常人。不管是能够通达佛道的佛经,或者是不究竟的世间经论,他们都可以看得明白。
  他们也能够说服不守禁戒的人归信佛教,假如有毁戒的众生顽冥不灵,他们也知道如何去反驳他们的歪理论,而且不受任何歪理影响本身所持的立场和观点。
  菩萨体悟空理之后,对空与非空不产生执着,并且否定空是断灭的法理。菩萨既然已经明白有无的妙谛,知道空的妙趣,当然不会断空。而且他们也肯定此身是妙有之身,是愿力所成就的因缘,并不会顽冥的认定此身是空无一物的假有。他们一心只玩味如来的意趣,平日专注于上乘佛理的研究,对上乘佛法体悟深刻。
  他们舍弃有相、有为和有作的法门,本性高洁,喜爱淡薄清廉的生活,平日的行止虽然和凡人无异,像常人一样的生活,但他们却内圣而外王,思想清敏,处事气定神闲,对人和霭可亲。 他们能够对众不乱,虽然不接受世俗的理论,但却不加以驳斥。他们不爱结群戏论,无论事情是轻是重即不亢不卑,常以中道的思想处理事情和看待问题,但却不认为中道,就是常道。 在菩萨的内心世界里,有一个平静的虚空境界,像虚无的空间一样辽阔无垠。这个平静的心灵世界,使菩萨一心只向着大乘的清净佛法迈进,一言一行皆以清心寡欲为准,无为清净的心,清澄绝妙,充满了法喜。
  他们的思想细腻,流过他们的思维世界的观念,都是大乘佛理的论议,所思所想,离不开大乘佛法的观点,在他们平日的言谈中,虽然没有刻意吐露心中所玩味的义理,一但遇到议论的场合时,却会很自然的流露出大乘思想的立场和观点。
  如果要他们提出看法,他们所说的道理,都是以大乘佛法为基准。他们这样做,并不是要表示自已有很高的修为,而是在他们的思想中,早已充塞着宏观的如来观,而自然的产生这种行为。
  菩萨酷爱大乘佛法,讲说大乘佛理的原因,并非故弄玄虚,或者故意唱高调去抬高自己的地位,而是要继佛慧命,引领众生渡往彼岸。
  是以菩萨出世只为一件事,就是济渡众生和集积成佛的资粮,以便持心积福圆满成佛的功德。在他们的观念之中,只有佛乘一味,没有大乘和小乘的分别,也没有我和众生的分别。
  迦叶复言。汝等云何信。彼即答言。譬如士夫年甫二十有百岁子。若佛如是说者。我等亦当如是随信。况说正法。而不信受。所以者何。如来如说而行。如来净眼圆照无阂。以佛眼观知我等心。
  论析:
  佛陀是集一切善因与福智于一身的大圣。他的言行一致,一切言行都远离一切恶因,他导人向善,教人向上,化人求进,从来不曾把困难施于他人。他觉照事物无常,觉照万象运行规则的智能,使他能够在一剎那间看到我们的毛病,也在那一剎那间知道怎样可以解除我们的困境。
  有这样的导师,真是千世万劫难遇难求。即有机缘遇上他,就应该恭恭敬敬地拜他为师。
  如果,可以给我选择,我要生生世世生在佛世,听佛陀说法;如果,我可以再作选择,我要选择佛陀,生生世世做我的导师。
  迦叶叹言。善哉善哉。诸贤汝等。堪任听大法鼓经。若持若说。佛告迦叶。譬如士夫年甫二十有百岁子。大法鼓经亦复如是。所以者何。如来涅槃而复常住。一切无我而复说我。彼即白言。唯佛能知。如世尊所说。我等如是受持。
  论析:
  如果一个只有20岁的人,说他有一个100岁的儿子,是没有人会相信他所说的话的。大法鼓经所解说的法理,也是难于令人理解和教人接受的,谁肯相信如来已经涅槃(已经死了),但却常住不灭(永生)的说辞。谁又会相信,如来说:“一切无我,而复说我”的自相矛盾的言教。
  佛陀的言教,自相矛盾的地方太多了。但佛理最高明之处,就在这种矛盾的言教中,有着毫不矛盾的事实。它的可贵之处,是让人们认识这种矛盾,了解矛盾的现象相互依存而不相抗的宇宙实相。
  举凡事物,不属于“有”,就属于“无”,但却不属于绝对的“有”或绝对的“无”。它是在有无之中产生妙用,玄之又玄,但却历历在目,无一不在我们身边出现和流过。
  有人认为这是荒谬绝伦的怪论邪说,但却没有人能够以更高明的证据,去否定佛陀的言教。
  佛陀是一个才智聪敏的人,他十岁以前,就学遍印度最高深的学问,而这些学问,对今天的学者来说,都是即浩瀚广博又堂奥的古老学说。佛陀有这样的学识,为什么会说出这些毫不符合理哲的话呢。何况,佛陀也是理哲学的专家,难道他不知道他自己所说的话不合逻辑吗。并不,他知道他所说的话有些是不合世间情理的,但为了点化众生,他必须应势利导,循序渐进的以众生可以接受,或者众生感到神奇的言教去引导众生,以便让众生去思考他的言教,进而明白那个不可以用语言传授,而必须薪火相传的真实教义是什么。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要深入的思考,为什么那么多思想敏锐的菩萨,对佛陀所说的言教,是毫不怀疑的接受的。他们又如何在相信佛陀的说话之后,看见、领悟,然后认同佛陀所说的这一个“矛盾”。
  已经去世的人,常住不死,这不是疯话。过去现在都有许多智慧高广的人,证悟这种实相的境界,并利用这种认识做出普通人不能做的事。
  现代科学家发现,原子是产生于虚无的微小分子。当原子被科学家深入观察和剖析之后,赫然发现原子有阴阳之分,而且发现原子并非一个永久的实体。或者说,原子是从空生化为实体的。从这个科学的新发现去探讨佛陀是否常住,就像研究一个并非永久是实体的原子,如何能够成为威力强大的实体一样令人百思不解。
  其实,佛陀所说的常住法身,就像原子归空的情形一样。万物都是依空而存在的,它从空无而化为有,固然有它化成有的条件和质性。这个过程,必须是由于本身的质性,加之以因缘的和合才能变化为实体的。所以,它的存在与否,不能以肉眼所看到的质与量的变化作为根据。它不是视觉上所能够看到的实有,而是因缘化合的“虚有”。(我所谓的“虚有”,是指存在于虚空之中的非实相的有。)我们说它是从空而来,是因为这个有的质体,是若有若无,慌慌惚惚的。这种有,是不受时空限制的,它可以经历亿万年永远存在。
  比如,当石块被敲成碎砂之后,由于宇宙没有继绝石块成形的质性和条件, 一旦因缘合成,石头就会渐渐成形。所以我们不能在石头变成细砂之后,断言世上不会再有石块。而石块的质性并非肉眼可以看见的,它就好比老子所说的“慌兮惚兮”的那个东西,只能让我们感觉它的存在,却不能看到它存在。它在目前虽然不是一个有形的东西,不过,只要它有因缘,就可生化为一个实体,它就可以化为石块、水、冰、树木、或者是猫、是蛇、是鱼、是鸟、又或者是其它有生命与没有生命的东西。
  所谓的“肉体是一个臭皮囊”,“肉体并不是真实的我”,是就这种情况而说的。 因为,在这个肉体之内,另有一个我,这个我和我们常说的“我”不同,而它就是佛陀所说的“心”。但完全的认为我就是心,在观念上也是一种偏颇的谬误。
  佛教和道教最大的差别,就在这里。佛教对于肯定什么是心,是放于首要的探讨地位的。只有当我们了解和知道心是什么的时候,我们才能控制心,进而圆成清净的真我。
  以上所说的义理,是难解难信的义理,能够理解佛陀这种言教的人,都是智慧已经超越凡人的人,也只有这种人,才可以在佛陀涅槃之后,在人间依教修行和宏扬佛法。
  即使对佛陀的这些言教一点都不能够理解,但能够相信佛陀的话,都是真话,都是导人走向正道的话,已经是非常难得了。
  大乘方广经是解说真如实相的经典,能够相信方广经,已经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事,如果相信方广经,又能够根据经文修行,就更为难得。事实上,能够奉行方广经的法门的人,都是已经种下佛种的人,也就是已经开始集积功德,逐渐圆成佛果的人。
  大乘经典所解说的真如实相,虽然是晦涩难懂的义理,不过,只要能够相信这些经典,就会有很大的功德利益,并且会播下菩提种子,日后若再依照经文修行,就可以获得无量无边的福德。
  前贤说:法华文字,一一都是佛。有关地狱的记载也说:阎王所最尊敬的经典,是《法华经》和《华严经》,因为这两部经典,“文文句句都有佛”。
  他们为什么这样重视大乘经典,因今下纸张昂贵,上网看书花眼力,本人暂且不多说,让大家“心思思”去!
  迦叶白佛。唯愿世尊。说大法鼓经。击大法鼓吹大法蠡。佛言。善哉善哉。迦叶。汝今听说大法鼓经。迦叶白佛言。唯然受教。何以故。是我境界故。是故如来大见敬待。云何为敬。曾告。我言。汝来共坐。以是因缘我应知恩。佛言。善哉迦叶。以是义故。我敬待汝。迦叶。譬如波斯匿王。善养四兵。若斗战时。击大战鼓。吹大战蠡。对敌坚住。缘斯恩养。战无遗力。能胜怨敌。国境安宁。如是比丘。我般涅槃后。摩诃迦叶。当护持此大法鼓经。以是义故。我分半坐。是故彼当行我所行。于我灭后。堪任广宣大法鼓经。迦叶白佛言。我是世尊口生长子。佛告比丘。譬如波斯匿王。教诸王子。学诸明处。彼于后世。堪绍王种。如是比丘。于我灭后。迦叶比丘。护持此经亦复如是复次迦叶。如波斯匿王。多与诸王。共为怨敌。更相攻伐。于彼彼时。其诸战士。象马车步。四种兵众。闻大鼓声。心不恐怖坚持甲仗。时王恩恤。多所赐赍。及当战时。加赐珍宝。及以城邑。若能克敌。冠以素缯。封以为王。如是迦叶。我诸声闻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如戒随学波罗提木叉成就善住律仪。如来则与人天安乐。其有大功降四魔者。以四真谛解脱素缯。而冠其首。若有增上信解。求佛藏大我常住法身者。如来尔时以萨婆若。水而灌其顶。以大乘素缯。而冠其首。大迦叶。我今亦复如是。以大乘素缯用冠汝首。汝于未来无量佛所。当护持此经。迦叶当知。汝于我灭后。堪任护持如是经典。迦叶白佛言。当如尊教。复白佛言。我从今日及灭度后。常当护持广说此经。佛告迦叶。善哉善哉。今当为汝说大法鼓经。
  论析:
  佛陀以波斯匿王的勇健,比喻悟道菩萨的刚勇。以分半个坐位给迦叶,表示弘扬大法鼓经的和尚,是可以护持佛法,降伏妖魔的大菩萨,而且来生必定可以成佛。
  由于,大法鼓经是佛教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所以发心弘扬大法鼓经的菩萨,都可以在来世,得到佛陀和菩萨的接引,再次研读和解说这一部经典,直到成佛为止。
  注意,佛陀赞颂迦叶尊者堪能弘扬大法鼓经,并分半个席位给迦叶尊者,即说明这一部经典是圣典中之圣典。所以,今世能够接触大法鼓经的佛友,必须珍惜这个因缘,像迦叶菩萨一样,发心修习和护持这一部经典,让它成为众生度往彼岸的木伐,也成为自己修道成佛的资粮。
  时虚空中。诸天龙众。同声叹言。善哉善哉迦叶。今日诸天。大雨天华。诸龙王众。雨甘露水。及细末香。安慰悦乐一切众生。应为世尊之所建立为法长子。时天龙众。同声说偈
  王于舍卫城  伐鼓吹战蠡
  法王祇洹林  击于大法鼓
  佛告迦叶。汝今当以问难之桴击大法鼓。如来法王。当为汝说天中之天。当决汝疑。尔时世尊告大迦叶。有比丘名信大方广。若有四众。闻其名者。贪恚痴箭悉皆拔出。所以者何。迦叶。譬如波斯匿王。有耆婆子。名曰上药。若波斯匿王。与敌国战时。告上药言。汝今速持能为众生拔箭药来。尔时上药。即持消毒药。王以涂战鼓。若涂若熏若打。若彼众生。被毒箭者。闻其鼓声。若一由旬。若二由旬。箭悉拔出。如是迦叶。若有闻信方广比丘名者。贪恚痴箭悉皆拔出。所以者何。彼因此经增广正法以彼现法成就故。得此大果。
  论析:
  如果有人一听到大乘方广经的名称,就相信和接受它,同时诚心诚意的根据经文所教的法门修行,他们一定是前生已经种下修习大乘佛法的善根人。
  事与物都因为有因有缘而成形结果的,如果遇到大乘经典而能够信受它,并且痛下决心依照经文修行,就可以拔除贪嗔痴的三毒箭,增慧添福。即使今生做不到,也在那一剎那间种下菩提因缘,可以在来世成就菩提道果。
  但这种情况,是就善根者而说,没善根的人,必须回头是岸,种下菩提因缘之后,才能涤除恶业而向上冲刺。一般人只要归信佛教,对佛教深信不移,由信而奉行,亦能增益佛缘,修行的时日久了,也会有所证悟的。信是一种力量,亦是修成佛果的一种福报。所以,佛陀说:“信为道元功德母,常养一切诸善根”。
  佛教的因缘,就像一个大家庭的因缘。如果,一个众生建立起坚定的菩提心,他在累劫的修行中,不管生在那一处,佛教中的菩萨和护法神都会给他力量和引导,让他在修行中增加智慧和增强菩提心力。
  比方,如果一个众生已种下修习《法华经》的菩提因缘,如果他生在人间,他就会产生追寻真理的意志,而佛菩萨就会在肉眼所不能看见的境界中,配合他的心意,引导他接触佛教,然后在某个因缘之下,让他看见一部《法华经》或听到别人在演说法华经。
  这种菩提心的功德力,以及它向心的回弹力,是非常强大的,而佛菩萨和龙天护法对已经发愿要获得佛果的众生所给予的支持,是无微不至的。
  只要你一心不离开佛教,听信佛陀的教诲,他们不但在你受苦受难的时候,给予你力量;也在你陷入黑暗的时候,作为你的灯烛。为你营造安心修学佛法的环境,也为你解除别人无法解除的困境。他们的力量,并不是来自一个神灵,也不是来自一个组合的神,而是来自无边无量,神力刚猛,福德智慧无量的天地龙神和菩萨。
  他们不是你的家人,但是他们给你的关怀和护持,却超越你的家人可以给你的一切关爱。因为,你一旦成为佛弟子,你就是佛教大家庭里面的一份子,也就是如来身体里面的一滴血。
  如果,深深领会到这种因缘,你即使蹲在佛殿感恩的大礼拜三天三夜,还不能回报佛菩萨和护法的恩泽。
  大迦叶。汝当观彼无心凡鼓。以无心药。若涂若熏若打。有如是力饶益众生。况复闻彼菩萨摩诃萨信方广比丘名。而不能除众生三毒。
  论析:
  普通人心性淡泊,不贪心、不妒嫉、也能够获得无求无得的利益,过着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生活。如果以这种习性,进而研究和学习大乘佛理,就一定可以增长智慧,进一步了解事相变化的根本原理,要除去三毒,进入空观无作的境界,肯定比别人容易得多。
  研究大乘方广经,是研究宇宙法则,以及观察万物巡回不绝的实相,对事相的无常进行论议的学问。如果研究这种学问能够上轨道,不但能够理解世间的一般论议,也可以清楚的看到众生轮回的实相。眼界开拓之后,智慧也因而获得增长,并且可以改变自己的气质,进入不惑的境地。
  方广经是智慧经,智慧是“无上咒、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因此,“无心”就是无上的圣药。因为,智慧可以清除贪嗔痴的毒素,将贪嗔痴转为福德和智慧。
  迦叶白佛言。若闻菩萨名者。能除众生三种毒箭。况称世尊名号功德。言南无释迦牟尼。若称叹释迦牟尼名号功德。能拔众生三种毒箭。况复闻此大法鼓经。安慰演说若偈若句。况复广说。而不能拔三种毒箭。
  论析:
  这一段经文说明,读诵和演说方广经所得到的功德,比称念佛菩萨名号的功德更加大。
  所以,前贤曾经留下教诲说:“念佛可以得到往生净土的因缘,持咒可以得到刚勇的神力,禅定可以成佛。”修禅必须要有智慧,才能够在寂静的境界中降伏心魔,因此智慧就是行者的一把无形的降妖宝剑。
  三世诸佛都是修行六度万行而证入正果的,六度中,以修习智行最要紧。读 诵、演说和研究大乘佛经,是修积智慧直趣佛道的法门,所以,读诵和演说大乘经典的功德,就比称念佛菩萨名号的功德更加大。
  但是能够解说和通达大乘佛理的人,在一千万个人之中也很难找到一个,所以,能够遇到讲习大乘佛法的好老师,就应当珍惜这个机缘,诚心向他请益,精勤的修行。
  只可惜,能够珍惜这种机缘的人并不多,大部份的人,甚至连怎样的人才能够算是好导师也看不出来,只以为能够宣说佛理念咒治病、画符求财,或者穿上袈裟的人就是导师。
  事实却是,口讲佛理,念咒子,穿袈裟的人也有很多已经被魔鬼占去心志,他们贪求信众的供养,懒惰修行。这种满口宣说似是而非的假佛理的和尚,固然有些是邪师的徒众,但是也有一些是受过大戒的出家人,他们同样地都是自欺欺人的地狱种子。
  行魔法的和尚也有很多,怎样才能看出一个和尚是好和尚呢?我怀疑,世俗人中,有慧眼去辨识好和不好的和尚的人,实在没几个人。能够辨别好和不好的宗教导师的人,就更加少了!
  随师修行关乎我们的前途,要把我们的前途交给一个人,非要认清楚他是否能够指引我们走向正途不可。我认为,与其跟着一个盲眼的瞎子走路,不如停步不走。
  注解:末法非是法末,而是人末;到了这个时代,是众生不够缘分或者资格,来听闻正法;邪师邪教到你面前,你有择法眼乎?才出狼巢,又入虎穴。才摆脱法轮功邪教,又掉入净空邪教;虚云菩萨在回忆录里谈起【云门事件】,只说了两字:定业。我的理解是,这是众生的定业,是众生福报不够,不能看到这位大菩萨对楞严经的注解。佛已觉,何用更觉?留下来的经典正法要是灭了,难道是佛有什么损失吗?佛在经里的预言,已经过去的时间,分毫不差,佛更是在【当来变经】和【法灭尽经】里描述佛法灭时众生的惨状;而佛在【遗教经】里,又是带着【所做以办】,【应可度者,若天上人间,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的圆满心情入灭的,综合以上种种,你以为世尊对邪师邪教是何看法呢?我想世尊其实是在教我们:度自已能度的,放弃自己不能度的众生。这等愚痴下劣众生佛尚且无法度,难道您比佛更法力无边?管好自己就可以了,难做的留给佛菩萨做;何况佛预言的十地菩萨目前正住世弘法。
  要修行,一定要找到依持佛语正教修行的人为指导老师才行,不管他是不是出家人,这方面可一点都不能够随便。
  在末法时期,承愿下生人间的菩萨虽然有满腹经论,知识和言教一如佛所说的言教,行为也像佛陀所称许的菩萨行为一样,但是在僧团组织里的出家人,以及在佛教团体和寺庙活动的在家人,早已经把他看成是圈外的人了。
  他们的善行和善语,被看成是不经世故的行为的话语,他们著书论述佛理却没有人问津,他们只能寂寞的过着独自修行的生活,向他问道的人,也是少得可怜。所谓的可怜,是指众生可怜可悲。
  虚云上人对于这种现象也有一番见地。他说:“佛法有三阶段,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现在是末法时代,你到那里访善知识呢?不如熟读一部《楞严经》,修行就有把握!就能保绥哀救,消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此成就,不遭歧路。”
  老和尚又说:“修行要一门深入,以一门为正,诸门为助,各修一门,彼此不互谤。谤法、轻法、慢法都不对。欲想佛法兴,除非僧赞僧,互谤,是佛法的衰相。”
  切记,依释迦牟尼佛所说,本经的主角人物,一切世间乐见离车童子菩萨,是依照白衣法修行,独觉证道后,在和尚不能再宣扬佛教的时候,才离俗出家的。他并不是由和尚指导教化,点拨解迷而成就的菩萨。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个问题,是不是值得我们再三的深思呢?
  佛告迦叶。如我先说。净戒比丘。随心所欲。以本愿故。一切诸佛。皆有是法。所谓不作不起不灭。大法鼓经。是故迦叶。汝于来世。亦当如我。所以者何。若有四众。闻汝名者。三种毒箭悉得拔出。是故迦叶。汝今当问。大法鼓经。于我灭后。久于世间。护持宣布。
  论析:
  “不起、不作、不灭”,是无为法,亦是如如法,是一切贤圣的本心。万事万物,不生不起不作即不有,既然空无所有,当然就没有东西可灭了。比方,诸佛因缘不受生而生于世间,没有肉身的负累,也就没有生老病死的无常因,法身常住真际,不起不作,因此而不灭,而常住不坏。这里所说的法身,当然不是指肉身。佛陀的肉身也是宇宙真际中的一个存在物体,它和其它物体一样有成住坏灭,有生老病死,肉身死了就是死了。不过和肉身有着微妙关系的那个真我法身,却可以不死。但是,要知道这个真我真身的面貌,非要修行不可,也只有通过修行才能知道真身的真面目。而这个真身,就是真我,就是常住身,就是不灭的法身。 如果明白这个实相的真谛,《金刚经》偈所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亦可当此释然。 无为能使行者不起贪嗔痴毒,不作贪嗔痴念,使众善集积,聚结万福,是修行佛道的第一上乘法门。 《圆觉经》说:“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这个道理虽然就这么简单,但要了解这个义理继而心志坚定的修心养性,并不简单。
  迦叶白佛言。善哉世尊。今当为我说大法鼓经。佛告迦叶。汝于大法鼓经。应少谘问。尔时迦叶。即白佛言。善哉世尊。当请所疑。如世尊所说。若有有则有苦乐。无有则无苦乐。此有何义。佛告迦叶。若无有者。谓般涅槃第一之乐。是故离苦乐。得般涅槃第一之乐。若苦若乐。彼则是有。若无有者。则无苦乐。是故欲得般涅槃者。当求断有。
  论析:
  《大法鼓经》是佛陀所说的无为经。释迦牟尼佛在这一部经籍畅论了无为、无起、无作的功德,以直指玄机的方法,说明它是趣入涅槃的法门。这个法门和空论的法门不同,比空相般若法门说得更加微妙。
  佛陀在这一段经文中所说的“有”,是指身心所引起的一切善恶因缘。这是就修证大涅槃的境界而说的,目的是要打破断住空灭的观念,纠正佛弟子犯上断空的错误,不再掉入有作有起的空观假有的偏激境界。并且就事相更易,解释心的作用,申明修行者必须要使心缘止欲,做到不起不作,才能进入大涅槃的境界。诚如道德经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在虚空包容千象万物的宇宙世界中,万物皆依止空而存在,在一物一体未生起之前,物质皆起源于无而生化为物体,这种从数和量进而在质上产生变化而骤然出现的物质,皆有它从空无中结聚而化为物质的因缘,或者说是物质和合而生化成形体色相的渊源。
  但是,心识上的变化,却比物质的生化作用更为复杂,绝不能单纯的以物质变化的规则去观察它的存在。如果想知道慌兮惚兮的心是否是存在的,必须进入虚无空静的心量境界,才能窍视心的运行状况,探视“心”的妙用。
  因此,研究佛经必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个是在心识上,观察和探究心的变化规律与原理,另一个是从外在的物质世界,观察万物变化的规则,然后回来体验心如何起用。
  这就是空相观与大定观的法门了。这两个境界,就是所谓的内境和外缘。
  心,既然是一个无形的活体,就有“有为”与“无为”、“止”与“动”的现象和状况。而内在非形体的心识,只能从心识的起灭和心识的强弱去形容和感受它的存在。所以,它的运动从根本来说只有动和静、起与灭、作与不作之别。
  在名相中所谓的心,如慈心、悲心、佛心,是指事相上的心;而心量上的心,是无量差别境界的心。这两种心,若加以区别,是有所不同的。惟有看得出它的差别,才能了解心如何运动,才能了解心是什么东西。知道心和了解心,就可以掌握修道的起手功夫。因此,要证道,不能不在这方面下苦功。
  是以,无有则无苦乐,是就事相上说的。要得到涅槃,当求断有,是就心识上说的。这一点须分别清楚。断有的法门无数无量,无论从何处下手,都是从心识上去追求进阶。所谓万法唯心,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假如把它说成:万相唯心,就是心与相不分,大错特错了。
  修行佛道的法门很多,但至终归纳起来,只有三个法门,即为:智慧门、清净门和大定门。清净门即首楞严的空相观,大定门即不起不作的金刚定相观,而清净与大定又能归为一个法门,因此只有智慧和大定两个法门而已。
  此二法门,为了适应各种根器的人,顺应各种众生的机缘,又可化分为无数法门。
  修行有为的法门,必定要注意一切逆境所带来的障难。假如我们在极细微的境界中去观察灭绝法,我们即可看出灭绝法仍是一种着相的法门。灭绝法既然是有为的法门,执持这种法门进行修行的人就必须留心注意:行空灭法进入空无的灭绝境界,将一切生长的根源断绝之后,打起不起不作而不生起有无的意念,是否是一种善境,以及这个境界是否是永恒的。其实,它虽然也是一种止熄的涅槃境界,但这种境界,并不是佛陀所要证入的大涅槃境界。因为,它只有境界,却没有佛性。
  佛陀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意即:涅槃并非如来独有的。
  虽然众生都有涅槃,但是,普通人的涅槃是短暂和不决定的,即使是罗汉,以及修行非想非非想天或无想天的外道所证入的涅槃境界,都是有作的涅槃,所以这一类涅槃,都不能算是究竟的大涅槃境界。
  说到众生皆有佛性一事,我欲将我研究《道德经》和佛经所得到的心得,和大家讨论《道德经》是否可以引人证悟涅槃的问题。
  有人观察现代的瑜珈术之后,强说老子的修行模式,和印度传统的瑜伽术相似,而否定老子的成就。其实,这种做法是站不住脚的。首先,我们必须怀疑,现代人是否可以肯定古时的瑜珈术,以及瑜珈的理论完全和老子的观点一模一样,同时可以作为老子思想的复制版,并以它去否定老子的成就。其次,当今之世,能够了解《道德经》的人,可谓绝无仅有,可以评断《道德经》与古代瑜伽术相似的人,当然也是绝无仅有的。 此外,我们也要认清,相似并不等于是相同。再说,我们不能基于瑜珈术不是佛教的法门,而完全否定中国隐士的精神和修行成果。老子只是中国众多的隐士之一,他的成就是否是所有中国隐士中最高的一个,尚是一个未知数。他个人在修道境界上的成就,只是他个人的成就,并不影向道家(和老子相同的修道人)思想的究竟境界。这就好比一个和尚的境界,不等于是佛教的究竟境界一样。再说,《道德经》并不是一部总括全部道家的思想观点、修行法门和静坐经验的典籍,单凭《道德经》这一部残缺的古书,去比拟系统精微的佛教是不足够的。不论是过去或现在,都有佛门弟子轻视老子的《道德经》(有学者认为《道德经》的作者另有其人,但一般学者,都视老子为《道德经》的作者),说它是旁门左道。但从义理来看,《道德经》和《大法鼓经》却有很多不谋而合之处,同是在讨论有无,而且说得煞是玄妙。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