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从无边慈辉中发挥无上大愿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释仁俊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从无边慈辉中发挥无上大愿
  释仁俊
  一切诸佛所证与所行的,概括地说:不外乎圆智与大悲。圆智的特质特能:内破自我离颠倒,外献我所济穷乏。大悲的普涵普摄:立提顽恶方便道,久久不舍普含度。诸佛于因地中发大菩提心,即以普度众生为唯一的究极宗趣,所以,从时间上说是不设限的,从空间上说是不停息的。因此,因地中所表现、所荷担的一切的一切,从来没有订定时间表。在这样极长极广的时空中,总是把定著惑习兼治,悲智双运的弘誓大愿。以是之故,内在净化的正正明明,外在健化的迅迅奋奋,人格的卓立,事相与事轨一致;人性的显露,理智与理性相应。从此迈入了人生的坦途大道,永不偏向自了──疾入涅槃。
  菩萨行者的真精神与大器量
  菩萨行者的真精神与大器量,全从不自了中见出;由于不急求自了,所以心心念念都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本怀。因此,菩萨所操存所发挥的︰生命的决绝健化,廓清了一切怯劣性情,勇毅而浩荡地直行直进,誓不败退;生活的普遍净化,建立起一贯纯正作略,允当而缜密地尽堵疏漏,永不失念;生死的绝对毅化,菩萨不共二乘的特质︰于长时大空中往来生死练磨,抱定著以生死为道场,久久地从生死中完成无上佛道。
  学大乘佛法,传布而贯续大乘佛法,永恒地体践大乘佛法,端凭吾人致身致心,彻始彻终地奉献身心而契应佛法。契应到佛法不离身心,从身心一径地显现佛法,佛法与身心就这么结构得不脱不隔,能用能印。用得明之又明,印得正之又正,一切从明正中安身立命,也从明正中创身造(慧)命;命与慧融为一体一性,则能超越见与爱的囿系。见与爱囿系不著自己,斥见厌爱的照治力强化了、深化了;强深到随念随处对治得厉严烈猛,见与爱的逞著恣逸,则无力弹展得开,牵扯得著。三乘行者共同对治、破除的惑障──“见”与“爱”,彻破了这,方能证得解脱及圆觉无上菩提。因此,大乘行者致力调伏了它,当下则能体握、运发著净智与大悲,从净智大悲的观行中,向上深观深摄诸佛的无量功德,向下普愍普济众生的无尽苦楚,念头上眼面前,除了诸佛与众生,不再为自我阴影覆蔽著,直直坦坦地致身许法,果果决决地践愿效佛;将佛法与佛陀视为自家之鉴范,一切都照此鉴、趋此范而死而活,死活中念念不忘佛法,处处不离佛陀,凭著佛法之光与佛陀之德,周旋适应于苦难众生中,实践不负诸佛,不诳众生的本分与本愿。
  从本分中实践的充充分分,没一丁点减扣搪塞,说的与做的,则都表现得必真必足;从本愿中坚持的确凿明决,没一毫许恋身挂心,顶的与荷的,则都承当得不避不污,修学的直向不避不污中迈进不已,则能从见不前蔽,行不后退中,进入彻底翻身豁眼的境地,成为决定性的大心凡夫。有了决定性的大心凡夫的器量与骨力,抖擞出的承担精神,则淬砺得绝不泄沓,永无底止。从永无底止中精勤卓振得遇乐不著而回乐拯苦,逢苦不退而视苦为乐,若苦若乐中具有如此的观行,大菩提心激发得热切旺烈,深涅槃念照持得明稳默澹;大菩提心与深涅槃念交融得契应一致,佛法遍透了身心,身心显现著佛法;佛法与身心化合得不脱不忘,能印能践,身心便成为佛法藏的储载体,佛法藏便从身心中发光发力,于光力中活得自在,做得健全,发挥著「心健无能坏”的大乘心量与胆识。
  做个心健无能坏的大乘行者
  这个苦难世界最急需的一种人︰建全得“心健无能坏”的大乘行者;有了这样的行者,便会立即直向苦难处举头开步。这,为我爱缠恋著的决不敢承荷,唯有久发大心,久体大道的人;从大心中振脱了怖畏,从大道中激发出勇敢,由于无限勇敢的提撕,将我爱绝情地截断了,面对众生的无量苦难,无尽血泪,极沉痛地深彻而直体诸佛的大慈大悲,真德真力,贯彻了、体遍了;贯契于佛心,体效著佛行;不忘不舍佛心佛行,佛心佛行则从自家身心中现形发力;现形得不忘效佛,发力得不忍舍众,自家的本愿与诸佛的圆德,便贯联接通得无障无间,从此便步步踏实,念念趋真,一直地为法、为众、为世间,永不退转或急求自了。
  大智遍照与大慈普度
  大乘法的特质特征︰大智遍照与大慈普度。大智光照破了自我黑窟与当前魅网,举目投足则迈进得了无遮绊,生死往来中则能发挥出大作为,训练出一群能起大用的人,从大用中消融了自他的自我系陷,在生死中永不著迷而先度迷堕者。大悲潮腾涌著诸佛力德与久远勋绩,发心献身则激昂得绝不屈退,生命活跃中则能辟拓出大通廓,培创出无量无数发大志力的人,从大志力中发挥出‘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佛报恩’的大行愿来。
  大悲大慧的圆满成就者──佛陀,从大慧光中放足了能量破尽一切惑习,说的与行的都纯正到极致,能立而永不被破,树立出最高最庄严的标徽。从大悲潮中掀涌出能量拔济一切苦恼,荷的与提的都体悟得清净脱染而决不受惑,建构出最胜最究竟的法幢。凡是从大乘佛道中具体翻透了身,彻底豁开了眼的,念头上与心底里,莫不抱持著树立出最高最庄严的标徽,构建成最胜最清净的法幢。要想实现这样的理想目的,就得著眼于两个字︰“透”与“触”,集中智思智力透入佛法极深最极甚深处──性空,将染触调控得翻转不了,撩逗不动,坦坦荡荡的人格与纯纯正正的人性,平常时流露得廓然湛然,非常时印契得澹然默然,此时此念,身心的虑挂与境界的耽恋,一股脑儿全抛开了,体见的尽是佛法与佛陀,照拂的尽是众生与众苦,大般若与大慈悲的兼运普施,便油然沛然地莫可遏堵了。就这样,智光与慈德相映成辉,念念照护众生,处处体恤世间,不作无事道人,常践有为行者,无上行愿与无尽血汗,提练得不倦不退,挥洒得不已不计,则能与正法相融,与诸佛相通;与正法相融得不著我相,与诸佛相通得直应实相,对惑业所感的身心便当下远离我爱了;远离了我爱的缠系,奉献身心的绝大行愿,便果决得没什么商量了。因此,菩萨的精神与气概,一切时处都运发得热热旺旺、充充沛沛,向苦难众生中直直地进进出出,永不退缩。
  法界的圆觉者──佛陀,法门的普设者──菩萨,这二者都广阔得绝无边际,因此,佛陀与菩萨的一切的一切,也就必然而本然的绝无边际。所以在这里我要特别说明的,佛法所说的“无始”,彻底的否定、推翻了世俗界落于边际的邪见,超越了断常二见;从断常二见中透脱出来,以释尊所圆觉的不共一切的特质──缘起而观而行,从染污的缘起悟入清净缘起,清净到最极清净,众生则能证入诸佛圆满觉证的境地;众生皆可成佛的平等观,就这么建立起来的。作为这平等观的基础︰大慧与大悲,从大慧的深照中,否决了真常大我的恋染,体会著不离“毕竟空”的“理性佛性”,从“理性佛性”中无间无尽的修为,于久久修为中洞照著如幻有,于如幻有中能献舍身心,挥洒血汗,心心念念步趋诸佛,在在处处体恤众生;诸佛与众生不离于寝馈语默,寝馈语默中则经常广作佛事,永不失念脱节。
  释尊最重视人类的心念,所以,他老人家开示的三十七道品,首先是“四念处”,“四念处”的内涵,可说已涵摄著佛法全体,也可以说概括了“三法印”。“四念处”每一念处之上都置一“观”字,这表示著由念起观,藉观成念,进入念与观的相应无间。念与观相应得成片发力,力发得久久增上,邪念则被调控得不再潜滋暗窜,正观则洞照得无间无障,从无间无障契入了“无所得”,安住于无所得中,内不系恋于身心,外不缠盘于物境,无畏无逐的精神与眼光,则发挥透脱得峥嵘卓立,平实充满。到此境地,便与世俗一切知见绝不相共了。举例来说︰儒家所说的“静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所得的,不外乎“性”与“天道”;这样的“得”,还是在“自性”与“天命”中交相盘错,透不出世间知见。不过,从儒家所特重的“修齐治平”的理想与事情来看,确有感召而导提时代人心的力效,所以佛法亦往往加以称叹。如果从更高层更广面处看儒家,似乎总觉得他的眼光与心量,不够高远旷遍,在家族与国界的圈限中辗转盘回,令人生起发不开、扩不透的局促感。因此,儒家的若观若行,深为时空拘囿著,不能从缘起无边中发广大心,不能从缘空无性中破自性见,这必然的会回到世俗窠臼──“性”与“天道”中绕圈套、堕轮回。这就显出儒家学说的不足处了。
  释尊所诠阐的整体法门,不但与儒家不同,也与一切“天启宗教”不同。他老人家所独特证觉的︰因果定律与因缘准则。从时间上旷观一切现象界,不论人类或生物等等,无不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中轮回或演变,被“业轮”碾轧得辗转地死来活去,痛苦不堪。大悲深澈骨髓的释尊,面对众生在无量无间的痛苦中备受凌虐迫害,从大智中深观遍照其原委,不外乎“我爱”与“我见”的作践使然,所以唱演缘起无我以对治之。佛法最究竟真实的特质──缘起无我,释尊因地中所观(行)与果地中所(证)觉的,缘起。缘起整个内涵所全阐的︰性空;性空的直接对治者︰真常大我,生死的根源︰真常大我,从缘起观的深彻洞照中,压根儿也见不到一个真我;破除了真我的缠系,就进入解脱圣域了。
  最极纯正而圆净的佛法,其纲宗与目标︰彻底的破除真我,大乘道普度一切众生,圆证无上佛道的唯一要著︰首须彻底破除大我。一般凡俗众生都对我视为实有,起心动念都被他捉弄得贪纵痴倒,困陷缠绊得紧紧扎扎,于三涂中受苦无间,成为诸佛的最可怜者!颠倒中的劣顽众生成为诸佛菩萨最关心的对象,所以总是日以继夜的想方设法将他们拔脱出来。悲情极充实而智光极遍净的佛陀,面对众生为无间无尽的剧苦所交迫相凌,痛彻骨髓的弘誓大愿,如海朝般腾掀震涌,深入而遍入无数的苦难群中而说法点导,而察机逗应,化度得智巧悲充,永不择弃。
  从悲为表而智为里的大乘道体加以谛察,悲的特征──永远活在无数的众生心中,与众生打成一片,融为一体,做为众生不请之友,照料得无微不至。智的特征──当前(当下)行在无我的因缘观中,与因缘化为一致,系联一贯,将个我的虚幻之相,破绝得彻底廓清。声闻行者至此则安住于涅槃界,菩萨行者则更发广大菩提心,形成了大小乘的分野。大乘行者以大菩提为究极的标徽,所以不急于尽断烦恼,于生死中“留惑润生”;从长时大空的“留惑润生”中,抱定著惑习等治,悲智双运的果决精神与坚强誓愿,于惑习等治中所表现的净健品概,给予众生无限的激励与鼓进;于悲智双运中,所蓄汇的光德,沟通了诸佛无尽的照豁与开扩;从诸佛无尽的照豁、开扩中,深深的“明触”著诸佛的本怀与空境,于空境中体解的、契印的,就成为活脱脱、开廓廓的真佛子了。修学中建立起这个基础,目光与脚跟,就看得清举(落)得实了,谈归宿才得到了真归宿,说开展才创发得大开展,论道讲学,现生中一定要获得如此的归宿与开展;从如此的归宿与开展中,始能于无尽的未来际中,抬得起绝大的头面,发得透无量的心地,直直地见到诸佛现前,真真地为度众生殿后,植培无量佛种,永不敢让佛种断绝,这么样做得充分、充实的德性与骨力,才会昂发而涵培得不欠不屈。
  具足、发挥这莫可遮缠的条件︰集中净智光力照破自我堡垒,透脱了自我堡垒的困陷,则能于天旷地阔中遨游得彻开眼界、彻扩心地,看得透也做得足,不再有一念徘徊迟疑的虑畏了。谈发心,谈献身,就这么不再说空话。对诸佛,对众生不再说空话的人,念念都忆效诸佛,处处都照顾众生,将诸佛与众生等观等重。大乘道体的究竟与圆满,完全建立在诸佛与众生的等观等重上,这是佛法与一切“天启宗教”绝不相共处。从等观等重中,发大乘心的行者,所存持所流露的一切,都抱持著不急求个己解脱,积极的为众生急求解脱大苦,所以总是在生死中,积极的往来得不倦不退,必砺必锻,舍得人不肯舍的,受得人不敢受的;在肯舍敢受中,做得真切充实,当得锐毅迅疾,解脱了怯疑的商量与虑顾。具有这种器识与胆慨,平常时念头所存持的,让人看得分分明明,非常时缘头所承荷的,让人察得的的实实,人间世便看到佛教中有真实的诺践者。就这样,佛学者的精神与信誓,尽让人看得清清楚楚了。大乘行者的献身践法,舍身为法,以命许法的坚心与决性,构成了大乘法流行于普世的动能与推力,太值得我们称叹与效学了!
  以大乘为己任的菩萨行者,其特征、特德与声闻不同处︰声闻重于理智的证悟,急求解脱;菩萨重于悲行与智观的双运;同时,更重视惑习等治。智观中照破了自我的贪恋与惊怖,悲行中体恤著众生的重恼与剧苦,由是而忘却了自我,整个身心于长时大空中为众生而奔波、而奉献,除了致力效诸佛为众生,别无他想。佛法到处流布、遍地发扬,端凭这样极深宏的行愿所致。所以,修学大乘道的行者,极应激发自已︰身心完全献给佛法,从佛法体照中,将佛法完全透入身心,出入往还与行住坐卧中,念头上的佛法注照得分分明明,缘头上的佛陀瞻效得的的实实;将佛法与佛陀汇融于一心一行中,因此,心地与心量开廓得绝无边际,不著断常,爱与见则缠系不著。以故,真空中的彻底翻透了身,幻有中具体豁开了眼,艰险中顶当得镇镇挺挺,折腾中练磨得奋奋毅毅,劲气健实得不让菩萨,义命旺充得不负佛陀,一迳地向佛陀与菩萨看齐、接踵,不做狮虫,只学狮吼,到此境地,身手则展开得尽为众生,范型则体握得拟摹诸佛。
  大乘行者于长时大空中,修学最崇重与最渴慕的对象︰菩萨与佛陀。一发了菩提心的菩萨,经中称之为大有情,因为他的情完全与悲愿相应、相增得无限无尽,扩充悲愿的深潜能与大动力。甚深的无上智慧,从无上智慧中照绝了“真常大我”,一切惑业的总根源,便被一股脑儿荡廓得了无遗余,圆满的觉证无上菩提与无住涅槃的佛果。这样的究极圆满佛果,从菩萨的眼光与誓愿上看,绝不存一般顿入(菩提)、顿证(涅槃的)念头。因为,圆成佛果的根本条件:大智光大悲愿的互应与交融;从大智中彻破“真常大我”,从大悲中拔护漂流众生。要想深入而广行于这般若境界中,决非等闲小可之事。因为,从时间上说,必须于无尽无限的时间中,普参(善知识)广学(深法门);从空间上说,必须从无边无底的空间中,遍舍脑髓,愈舍而愈觉喜奋、热摰;敬献身心,愈献而愈感健畅、旺烈,弘誓愿与大气慨,坚根力与雄胆略,都从这种极长极苦的确凿锤锻中练就的。所以,真能成为菩萨根性,升入菩萨阶位的人,极不易!
  菩萨乃是总摄世出世功德于一身的大乘行者,这样的行者太难得、太重要、太可贵了!人世间最急需与渴求的,就是这样的行者。因为有了这样的行者活在人群中,他照射的智慧与释放的慈悲能量,都非常的澄清充实。智光澄清得了绝私图,悲德敷融得掀腾弘愿,人间就见到最鲜焕与最摰醇的人了。鲜焕得蒸蒸日上,摰醇得郁郁时增,心量则宽容得了无偏限,眼界则高旷得拭尽蔽蒙,将一切人看活了,也对一切人洽通了,化解了自家身段,投入于佛法境域,这时的身心就成为佛法道场了;身心一成为佛法道场,佛法则从三业中活得昭昭彰彰了,身心于未来的无尽世中,也就与佛法合成一片一体了。人类身心之价值与力能,最值得重视之处,即在此。今生肯认真修学佛法的人,大都从久远以来就集积著无限善根的潜能,所以,只须肯认自家确有此潜能,孜孜矻矻地看重、探钻、汲取、培运、发挥,善用此潜能;从潜能的智识中增长、提升,明了意识的思择力、照治力,将“细意识”中“恒审思量”的我执致力调控、降伏、破除,直从自我黑窟中跳脱出来,由是而体见的、行持的,便恢恢廓廓地迈入新天地,净法界,挺起双臂而昂发一心,不作无事道人,而做有为菩萨了。重事功而不著事相,(献)舍身心而以“体解大道”为天职;从“体解大道”中目注诸佛,愿度众生,这是菩萨行者的惟一宗趣。激发、策淬、而提运此种活力动能的中坚者──“大雄”精神与强矫愿誓。一切诸佛的尊称──大雄,以大智破绝真常大我,运大悲拔济幻合众生,故为人天称叹为大雄。菩萨所瞻仰与效摹的对象──大雄,所以,于一切时空中念头所见的,缘头所触的,(逆顺安危)关头所承担的,莫不平平镇镇地不惊不缩、不逸不倒。这,由于深观透脱了自我染著,大行通达了法性净廓,修学中念念处处三业进展,在这样的胜境巨力中,便活得灿灿豁豁的光明,一般的忧悲苦恼便侵袭不著自己,一迳地趋向大发达真开通的新天地中去。
  真能直趣大发达、真开通的行者,其抱负与策励的:不向诸佛乞怜,能耐众生击刺。这般行者面对的是诸佛标徽,目注的是众生根性;从诸佛标徽的仰察中,念念无间地上观上思佛德,从观思中摹效而体践佛德,久而久之,深广无边的佛德,便从行者自心观照中渐渐地分分露显,露显的充分了,领受到的法力、法味与法光,便消融了世间的情绪与情见,成为纯净的佛之嫡裔了。就这样直直坦坦地进入大乘法门;从大乘法门中窥见到大乘的妙义胜境,从妙义胜境中安住得不动不惑,从深智大悲中导发得能明能为,到此,则挣脱了见枷爱锁,豁开了智光悲德,自我的阴影遮不著,众生的剧苦悯得(彻)切,身心手脚与眼目脑髓则完全献施得诚挚而喜奋,菩萨行者的发心起行,总是这么迅疾得撇脱商量,立即供给急需的众生。菩萨的观念与作略︰把人看得比自己重要,待人都(敬)待得同佛一样,因此,与一切人相见相处,都是一片和气,一味谦逊,缩短了距离与隔阂,洋溢著乐乐融融的气氛。以菩提心为新心的菩萨行者,一发心即与最顽固的我截断了关联,因此与人际的关系通接得热热络络;由于最重视人际关系的结合与沟通,以此为方便,将佛法普遍地传布于人间,久已成为菩萨的义命与天职。因此,菩萨的身心与行愿,成为一切功德的总汇与一切佛法的本源,如果没有菩萨发菩提心的话,根本就谈不上有无上正觉的佛陀。由此,足见菩萨是多么重要啊!
  重视时间与开扩空间
  菩萨最重视时间的运发与空间的开扩,所以心心念念,在在处处,都紧紧切切地著眼于时空,因为著力握住了时间,以时间之鞭抽催得激发著生命,生命始能与时俱进,精进得彻底的改变自己;进而也能彻底改变他人、改变世界,活在这样的雄心、大心的改变中,改变得面目鲜焕,气骨健强,于世道人心弥补得切真充实,做成一群不辜负时代(世间)的新新份子;新新份子的特质与特征:活脱也活络得不著不了;能活脱而活络得在尘不染,则能将沦堕在染污中者拔救出来,安顿于稳实境域中,指导他(她)们趋向解脱道或发大菩提心。活在也验在大菩提心中的菩萨行者,一切从菩提心出发,一切也归向菩提心,菩提心已成为成佛度生的根本基地,将这片基地营造得高广深固,施设的法门善巧而清净,真诚而宽醇的胸襟与作略交织得极紧极正,不偏不择,体效著「佛视众生如一子”的悲怀,让人们见到了形像,听到了(音声)名字,便立即感觉到脑豁心畅,喜笑颜开,印象深确得甚于火烙刀刻,永不磨灭。菩萨就这样无间地活现在人们的心头上;许许多多人的佛种就从这样的活现中植栽下去的。
  菩萨活在这样的活现中,所以从念头到缘头上体肯与体见的一切,从未离开过这样的想法与做法。从诸佛的大觉与众生的大迷相比看来,其差距真个是太大了!从众生的大迷边加以观察,可说是偏邪与杂染交汇的渊薮,善根与善力极其微薄,要想使他们转迷入悟,谈何容易!但是,深解众生无定性的菩萨行者,觉察到无定性中的可能性,善导善用其可能性,许多乃至一切人间的人,就都可以发心学佛、成佛;学佛成佛的动能与活力:光明与道德。发了菩提心的大乘行者,起心动念与待人接物之际,所观所行的种种,全都运展在大光明中,藉大光明的巨力照破了自我的缠系,眷顾著众生的倒悬,于是乎悲彻骨髓的弘愿大誓,激提而奋发得无间无倦,无虑无畏,深入世界与人群结合而通洽得不脱不隔,能助能慰,从出世中振脱了出离生死的二乘行,勇毅地投入生死以度沉溺于生死中的一切有情,道道地地的发挥大乘精神;大乘精神的主体与本质:光明与道德。真发了大菩提心的行者,从内到外,从细到巨,三业与六根都一贯地活在、验在光明中,廓清了一切有漏阴影,面对与目注的不离诸佛正法,念缘与识观的不离众生杂浊;以诸佛正法对治众生的杂浊,成为菩萨行者所作的愿业;重愿业而不著情相,观无漏而调控有漏(厌有漏就与众生绝缘),这显出了菩萨与二乘的不共;转厌为悲,视(五欲)乐为苦,成为菩萨学佛的根本宗趣。体握而操践在这般宗趣中,到任何处,见任何人,器量与神态都自自然然地流露出充分的道德行,形成了说不尽的感召与感化;从感化中消除了许多的戾暴及邪恶。菩萨行者的举动与设施,处处为人际与国际造欢喜、致吉祥、增和平,慈蔼的面貌与婉妙的语义,都含有十足的磁吸效应。由于这样永不离世间(有情)而为世间献奉所有,完全透脱了我、我所的盘计与封锁。观音菩萨“施无畏”的大行大摄,则坦坦豁豁地效学得不扣不减,激砺著自己“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念头上牢记著佛为众生的大慈父,念念步趋著大慈父的一切;步趋的踏实透真,发挥的慈行则必决必充。菩萨就这样与一切众生永不脱节、不忘念的。
  菩萨所奉行的作略:报恩主义;报恩的对象︰诸佛和众生。菩萨们从省思中了知自己的知缘解法,全都从佛陀诠演的“教授”、“教诫”中获致的,所以对佛陀的深恩大德无时或忘,就这样摹效佛陀之心行极其热摰悫诚,久久地对佛陀的智海慈渊也领悟、投向得渐深渐广,从渐深渐广中体入得极深极广,透脱了我我所的圈套,直直的向佛地迈进,这时,菩提心体见与持行的,便都是的的实实的菩萨道;菩萨道的实得充分净恢,悟入了诸佛圆觉中的一分或多分,便与诸佛分分明明的见面通心了。到此境地,菩萨对佛陀的感恩与欢喜,真非语墨所能表达的了,由于内证的实际义境绝胜绝妙啊!菩萨获得了这样的绝胜绝妙的义境,便能从诸佛处摄取无量功德,揣摩无上威仪,以之庄严身心而净化人间。菩萨之所以能庄严能净化,完全是从深观深效佛陀的一切所形成的,因此对佛陀感恩、报恩的心总是热炽旺烈得洋溢无尽。菩萨深深地肯认著,如果没有佛陀圆证无上正觉,如果没有佛陀诠演究极真理,自己的慧眼悲怀就无从睁豁与掀发,想到这,对佛陀感恩、报恩的思潮就越发掀腾得无间无尽,对佛陀的“怀念”也就越发深切,因为获得佛陀的教导与提进,提进得无微不透,无广不涉,洞见了佛法的渊源与津梁;从佛法的渊源中涵育出清净法身,从清净法身中辐射出无尽光明;从无尽光明中导提著无数众生平平稳稳地跨入津梁,安心修学,发心济度,于热诚积极中植培出的无尽佛种(众生),受到最亲切最温厚的体贴与体恤,因此,对菩萨的内内外外,所流露的一切尽是一片大公无私,给人的印象及影响,都净豁得光天化日一般,看不出一丁点情缠见缚,因为透脱了情见盘回,眼见心会的,都与整体正法融为一体,从正法中消释了身心污染,身心便成为正法的载体,正法便遍透于身心而薰育成法身。菩萨的惟一任务︰使凡夫由情身而转化为法身。菩萨之所以值得众生的崇重与称叹,其主因就在于能使凡夫由情身而转化为法身,从法身中演扬最清净的妙法,使清净的法脉得以与人类的人脉联接而流通得无滞无闭,所以,菩萨便特别重视法脉与人脉相互的关联性。从法脉的源头说,必须证入了法身,从法界等流中,才能将法脉辗转而输灌给够根性的大心凡夫,因此,就显得大心凡夫的重要了!真发了菩提心的菩萨,最重视致力于对大心凡夫的励培与激提;因为祗有大心凡夫才禁得起励培激提。有了一切能舍能顶的菩萨,大心凡夫才看得起、跟上去,随之而学而行,菩萨真精神的感召与吸引确实太重要了!什么是菩萨的真精神?说的与做的一切,全都快净得坦坦豁豁,决不会有一念吞吞吐吐。当前面对著正法的菩萨,正法久已成为自己的光明之鉴,起心动念从末离开过正法的体思、注照,做到了生死与佛法永不脱节,能于长时大空之间出入生死,普度沉溺于生死海中者而圆证佛道。所以菩萨不但不怖厌生死,反而发愿于生死中圆证佛道,把生死视为行佛道、度众生成佛道的要著与主力,佛法就这样才能恒常流行于世间。
  菩萨心目中所崇、所观、所度的对象︰佛陀、正法与众生;因此,将佛陀的佛格作为自己人格效摹的范型,将正法的法光(化为)灼破世间情见惑习的慧焰,将众生烦恼转为练磨自己必须的悲愿;菩萨之所以能与众生相处得和乐融融,能摄护众生不离开佛法,端赖忍化与悲通的宽廓胸怀。菩萨的特质之一︰认苦吃苦,对有义苦忍受与顶承的精神无比的强,活在、验在、发在这样的精神中,则突破了自我的贪恋与威胁,从平镇而坚挺的行愿中奉献一切。大乘行者最超特的胆略与质素,全从敢于、乐于奉献一切中见出,必须如此,才能锤锻出不厌世间,不舍众生的弘愿坚行。佛法之得以住世,凡夫之得以由入世而出世,由出世的超越体悟而入世行化,靠的就是这般弘愿坚行。弘愿中鼓运、发辉著冤亲平等的器量;坚行中忍化、悲涵著谤讦,浑廓的风徽,才会得不厌世间,不舍众生。以世间为道场,众生为法友的菩萨行者,都具有“成熟众生,庄严国土”的抱负,所以,菩萨总是将众生与国土,视为自己最理想、最重要的修行的平台。在这座平台上来来往往,进进出出得不惊不退,能提(怯弱者)能护(苦难者),久已成为菩萨的天职与义命;激发而决践这天职与义命的动力──大慈悲,因此,菩萨的一切活跃与进发,无不与慈悲配合得极其紧凑、靠牢,所以,菩萨行一定要慈悲充实得旺旺挚挚,藉慈悲而投入生死,于生死中果果决决地实践慈悲,而圆成无上佛道。
  获致无上佛道的根本条件︰无我慧与为人(为世)悲的互运互践,从无我慧中遣除了“常我”的恋与怖,从为人悲中体解著「假名”的幻(现)与真(空),面对即幻即真的一切,知幻而不染,悟真而不(疾)证,迳直地于人间献舍身心,阐践佛法,做到了佛法不离身心,身心显现佛法,佛法与身心的分野全消融了,由(惑)业身而获得(净)法身,就这么样“转依”的。修学佛法,最急须的一种观行︰变;从变的观行中,著力彻底的拗转染变一直执行净变,变得面目光鲜焕发,就有菩萨质素了。渗入而遍透于菩萨质素中的动能与活力︰凡常而超特,朴醇而平真。撇脱了身段的菩萨行者,与一切人相处得和谐温善,存著而表现公仆为公的无私情怀;无私之本──“无得”,发心为佛法、为众生、为世间的菩萨,悬现于心目间的铭戒──无得,因此,为一切人,作一切事,无不从无得观中出发;出发得自在、自然、自如;从自如中领略而体照的、逐步的深入,深彻得超顶透底、融泯中边,对无上大菩提的胜境,无上大涅槃的寂界,便能有甚深的契应,菩萨的不退佛道,不著尘境,大抵是这么奠基的。
  菩萨不畏不了的总动力与遍提(激)德︰大慈悲,活在和救在人群中的菩萨行者,对众生所受的迫害、痛楚、击刺,所流的血汗、泪雨、脑髓,打从念头心底交织成无比无尽凄惨而惊悸的印象;寝馈语默与动静作止中都这么湃涌,菩萨的悲愿也随著这么湃涌而越发轩昂、奋迅得直进直当,决绝地放下身心,荷担众生,大慈悲将自已激发得忘却身心,直效佛陀,直践佛法,直为众生,直对人间;这四直久已成为自己修学的宗趣与本愿;一切时处都为此宗趣本愿而致心罄力;为著实践而达成此宗趣与本愿,以最极的敬心恳请本师释迦牟尼及十方诸佛菩萨作自己的证明者;面对与目注著这些最清净,最圆明的大圣者,则怎也不敢昧瞒一念,疏忽一瞬,正法的清光就这么样化为自己之眼;藉这么样的眼洞照著诸法的真相与幻象,通达了真相而不住真,透脱了幻想而不离幻,如此,则能入幻不迷而见真,行真不证(“实证”)而度沉沦于幻象中者,菩萨的身手与胆臂就这么展现而承担的。
  衬托在这般身手胆臂中的巨力︰无我智与为人悲;净智中彻悟得破除自我,身心内在则安明得一味宁贴;大悲中激策得决为众生(特重解除人类苦难),(对)世间外在则活跃得非常奋迅;奋迅得振脱劣顽、汰尽腐旧,直直快快地承荷“成熟众生,庄严国土”的任务。菩萨一向仰止与效摹的对象︰大雄佛陀,所以,大雄佛陀的一切无上威德与范轨,从未离开过心体目注,久了,精神界的大雄性也就充满、充实得盈盈洋洋。学在、行在如此的盈盈洋洋中,从热挚而宽醇的慈心悲肠中流露、开拓出的一切,则无不面对诸佛、面对众生,发挥诸佛真真平平的心,无类无偏地普渡一切众生;发透了这样的大心,弘誓中所奉持的,便当下截断了自我葛藤,决定永为众生献舍一切,从此所存所为的一切,无不以大公大空为准则、作决计。大公大空中所斡运的动能与活力,直直接接地都从大雄中鼓激出来;菩萨是永远处在这般鼓激中的,耐(有义)苦而推(欲)乐,舍顺而投逆,靠的就是这般鼓激力。“大法器”全凭大雄的鼓激力而练就的。经得住、受得落最极毅猛的鼓激根性,智观中久已空绝了个己的恋与怖,因此,慈心中最关怀的,乃是(有海中)众生的苦与乐,耐苦而推乐成为菩萨当前最决绝的德性与精神,菩萨与众生就这么样永不再脱节,就这么样能为众生植佛种而导趣佛道。汇聚大公、大空与大雄于一身的菩萨,尽从大雄中发挥无畏精神,从大空中体透无著法性,从大公中奉行无私德愿;这三大从三业中表现出的一切,便是纯纯全全的正大光明;光明中看到的尽是无量无数、无依无枯的苦恼众生,菩萨面对著这,其慈恻悲恸的掀动与鼓激,便勇决果敢得直赴直救,绝不迟徊;菩萨就这么为人类视为最急需、最渴盼的一种人。从这里足可证明︰慈悲给予人类的感召与提护之德力,真是太大太深了!
  杨洪与杨钊贤昆仲及其贤内助等,宅心仁厚、悯苦行慈,久已向往而奉行菩萨道,所以对家产及其经商所获之盈余从未看作自己的,总是一心一贯地发挥其见苦必救、践义不疚的赤诚与热肠,尽从大公大空中证明其家族的无贪无得的一切。就这样慈行成为他们家族血统中的性格,而这种慈行正扩充得布敷洋溢,现时已有许多人受到甚深的惠泽了。从杨氏家族恢宏的器量与宽豁的眼光看来,他们的愿景灿烂得如日中天,所作的利济众生的事业方兴未艾。从他们言行的流露中加以观察,各各都极其著重人心、人身、人格、应思、应为、应立的义命与本分;所以,他们的人心与道心都结合配应得致力致德,如此的久久无间无尽中一定会体践著佛陀的真真平平,契应著佛法的光光净净,从慈德智辉中辐射而遍导著无量无数的苦难众生趋向佛道,荷担著「成熟众生,庄严佛国”的大愿弘誓。
  佛元二千五百四十九年一月十六日在新州同净兰若写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