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三玄三要趣谈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三玄三要趣谈
  人,必须是教育而成的。各行各业,都有自己培养人才的教育方法。佛教,和佛教中的禅宗,同样有自己的教育方法。佛教与世间学问不同之处在于,世间——社会的教育方法是以社会的需要来陶铸人生,把自然人社会化;而佛教的教育方法,则以出世间的要求来陶铸人生,把社会人自然化,并超越二者。禅宗的五大宗派各有自己特有的教育方法,就是被它们称之为“纲宗”的那一整套家法。这里我们介绍的是临济宗的方法,主要是介绍“三玄三要。”
  三玄三要的发明权属于唐代临济义玄禅师,他是临济宗这个中国禅宗最盛大门派的开山祖师。在一次讲演中他说:“如果要精彩独特地宣扬禅宗的要义,在一句话中就应该做到具有三玄门(三种原则),每一玄门(原则)中还应具备三要(三个要点),而且其中还应该有权(灵活性)、有实(具体性)、有照(清淅性)、有用(实践性)。对于这些道理,你们是怎样领会的呢?(原文是:大凡演唱宗乘,一语须具三玄门,一玄门须具三要。有权有实,有照有用。汝等诸人,作么生会?
  对这个三玄三要,禅宗的历代祖师们作了不少的阐述,可惜是越讲越玄。临济大师讲时还能使人略略领会到其中的意味,后来禅师们的解释简直成了天书。这里我们还不必以追求“大彻大悟”的心情来研究这个三玄三要,如果结合一下现实的教育,也是有所裨益的。
  宋代有一本小册子叫《人天眼目》,是专门介绍禅宗各大门派纲宗的。这本小册子对三玄的看法是:三玄就是玄中玄,体中玄和句中玄。后来的禅师们大多也认可了这种说法。因为这种说法较为合理,对一般的人来讲也有较大的意义,这里我们就以玄中玄、体中玄、句中玄来作一番领会。
  三玄中的第一玄是玄中玄,这句话对稍知中国思想史的人来说,随即可以联想到老子《道德经》的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对老子的这一席话,古往今来的注释不知有多少,大家都莫衷一是,可见对这个“玄”是难解之极。但是借用佛法,特别是禅宗的方法来看这个“玄”,就相对方便得多。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曾以不同的角度来对“我”进行了解剖.在这个肉体的“我”之中,有一个精神之“我”,这个精神之“我”,能知能解、能作能为。能与万事万物发生关系,这个“我”真的有点“玄”。但在这“精神之我”的内部,还有一个主人公——我中之我。就是那个之所以能知能解、之所以能做能为的那个隐蔽的力量,这就更玄了。这里先把它认准,假名曰“玄中玄。”无,从其中而生;有,也从其中而生;玄,还是从其中而生。所以,这个“我中我”、“主中主”,可以说是老子的那个“同”、那个“玄之又玄”,也就是那个道。在这里,不论是《周易》所说的“圣人作而万物睹”,孟子所说的“万物皆备于我”,还是古希腊人说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或是康德所说的“人为自然界立法”,乃至黑格尔的“绝对宇宙精神”,谢林的“绝对同一”,费希特的“自我意识”,叔本华、尼采的“意志”,到存在主义的“存在”,心理分理的“无意识”,全都销融在这个玄之又玄的宇宙在黑洞之中。这里天地未发,日月未明、人心未动,真有点庄子所说的“既已为一矣,岂能有言乎”的意味,也有点《中庸》所说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的意思。可以说都是,也可以说都不是,里面什么都没有,但里面什么都有。借用黑格尔的话说,“无是与它自身单纯的统一,是完全的空,没有规定,没有内容,在它自身之中并没有区别。”黑格尔是在其逻辑展开之前,是在一个平面上看到这种意味的,但禅宗的这个意味,却是多维的,是生命——精神的本原状态;黑格尔在这个无中推导出了他的逻辑体系,而禅师们则在这个玄中玄中即刻体验到整个人生宇宙;黑格尔的这个“无”中构架了他那清冷的精神,而禅师们却在其中呼唤出生机盎然的世界;黑格尔体系有无可奈何、令人沮丧的异化,而禅则永葆青春,既产生一切,又从未离开他自身的起点。
  临济大师的玄中玄又称为第一句,他说:“第一句如果懂了,就可以成佛作祖。”所以他的这个玄中玄,是针对那些出色人——特别出类拔萃的那类人而言。但别以为出类拔萃就了不起,在禅宗看来,心佛众生是没有差别的,当你还没有领悟到这个玄中玄时——没有顿悟时,你可以是圣人,也可以是凡人。但你一经顿悟,那你就不再是圣人,也不再是凡人了。因为在这个精神的本原状态中,是没有那些世俗内容和色彩的。
  故在临济大师的方法中,第一就要有这种使人“立地成佛”的眼光和手段,同时又对禅师作了极高的要求。自己若没有达到这种火候,你又怎么能使用这种方法来指导学者呢?
  第二就是体中玄了;临济大师说:“如果第二句懂了,就可以成为天上和人间的导师。”禅宗对“悟”有两个尺度,实际就是对佛教中大乘和小乘的评判。大乘的基点是“自利利他”,自己解脱了,还要普渡众生,为众生贡献自己的一切。这不仅是道德上的必然,而且也是世界观上的必然。禅宗通过对世界的否定——对人生的批判,达到了对世界的重新肯定——对人生新的参与。通过对世俗生活观念的扬弃,又从更高的层次进入和改造现实的人生。而小乘佛法则相对地趋向于达到涅磐——自己解脱自己,但却不愿再次进入人生;否定了世界,却不愿重新肯定世界;扬弃了世俗的生活却不再进入新的生活。以大乘佛教的观点来看,小乘仍然属于圣道,比世间的一切学说都高得多,因为它能彻底解脱于罪恶,根本上解除心灵上的染污而得到了永恒和安宁的精神存在。这也是人类追求的崇高目的,所以临济大师说可以为“天人师。”
  第三玄是“句中玄”,也就是要掌握语言艺术。要向他人讲授佛法、使人进入玄中玄和体中玄,没有高明的语言艺术是不行的。面对不同文化背境和精神心理状态的人,其方法也各各有别。如同名医对症,病千变、药也千变。这个尺度,就是句中玄。
  当然,这三玄是不可分的,最根本的是在第一玄——玄中玄上,有了这个玄中玄,才能产生体中玄,也才能产生句中玄的效应。那么,什么是三要呢?可惜翻完了禅宗的典籍,都没有说到三要是指的什么。所以只好回到临济大师那里去看原始记录: 一玄门须具三要,有权有实、有照有用。
  这里,应该是“四要”嘛,是权、实、照、用这“四要”嘛!三要既无法落实,我们就以四要来领会吧。
  什么是“权”呢?就是应具备权衡,鉴别,及策略的力量和智慧,就是既要知权宜,又达变通的灵活性。其中有攻有守,有进有退、有谋略、有方寸、有先后,并且知彼知己。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面对各种不同的人,一个“权”字,可以左右逢源、进退无失。如果明白了“权”字的妙用,让自己的心胸广阔些,灵活些,同时也应该把对方看活——既尊重对方,又要以发展变化的眼光来对待对方,真诚相待,何愁教育不成。有人说,纸上谈兵好办,遇到具体问题又该怎么办呢?正因为如此,所以更应该领会这个“权”字的深意。临济大师的意思是,我们在教育他人时要有灵活性,才能引发他人的灵活性。如果老师只能背死书,又怎能让学生把书读活呢?更不用说把心读活了。所以“权”就是艺术,不仅在教育学上,在其它学问上也是衡量人能耐的一个标志。
  什么是“实”呢?上面我们说到“实”就是具体性。在向学生进行讲学时,如果没有具体性,学生是难以弄明白的。这种具体性应该是充实的、真实的、实际的、合乎事实的。禅宗尽管看起来玄之又玄,但它却与人最为贴近,而且落实在每一个人自身的存在之中,落实在每一个人的精神和心理的“状态”之中,禅宗的对象就是每一个具体的“自我”,自我对自我进行认识,可以说比其它任何事物更直接、更具体吧。人类花了那么多的精力去研究外部世界,也花了那么多的精力去研究人的身体、精神,为什么不可以花一些精力来研究这个“研究”者本身—一我之所以为我的那个“主中主”呢?研究外部世界要“实”,认识自我也要“实”。禅宗之所以对佛教内的教条主义大加批判,就是因为教条主义没有把精力放在这个“实”处。
  什么是“照”呢?“照”是清晰性。通过对“权”“实”的领会,不明白不清楚的内容在我们心中清晰了,明白了。如同太阳升起,照破黑暗一样,一切事物都在光明中显现出自己本具的形态。不仅如此,“照”还有多层含义,不仅清楚明白,还应自我对“照”,并把这个明白过来的心,用来普“照”一切,“照”了一切。
  有权有实又有照,对禅宗的意味就是熟透了。那么,就必然有所作为,能够为我所“用”了。“用”就是实践,对人对已、对工作、对生活就能有所作为。并且是“权实照用”一体互用。这样,不论你是参禅或做其它什么事情都会得心应手。对待成功不骄,对待挫折不畏,面对困难则敢于承担,并能克服。因为,你体验到了“玄中玄”,把握了那个“主中主”,你能用无私的、光明的、智慧的这个心来面对我们存在的这个世界,当然能与这个世界保持和谐,这可是《周易》里说的“保和大和乃利贞,首山庶物,万国咸宁”的境界啊!
  这就是临济大师“一语中须具三玄门,一玄门须具三要。有权有实、有照有用”的通俗解释。从中可以看到,每一个玄门中都应具备“权实照用”四种功能。四三一十二,一句话中竟包括了那么多相互涵融又各各相异的境趣,试问哪一位语言大师能做到这点,并能让各个不同的听众各有各的收益呢?用宋代圆悟克勤禅师的话来说:我这里的禅如同大海,各人用各人的量来装了,你是用江河湖海来装呢?还是用锅儿碗盏来装呢?要知道,“照用”在临济大师那里还发挥成“四照用”,如他所说的: 我有时先照后用,有时先用后照。有时照用同时,有时照用不同时。
  里面的变化太多了,但你若领会了那个“玄中玄”、“主中主”,你也会手段无穷的。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