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谈“布施”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传杰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谈“布施”
  传杰
  布施破悭贪,乃六度菩萨行之首,布施有种种利益,诸大小经典广赞布施功德,开示人天之善道,布施为福业善人之相,破贫穷断三恶道,能获得究竟快乐之果,并为涅槃初缘。
  因果法则是宇宙人生德客观规律。无论是否学佛,每个人都生活在因果法则中。大到天体运行,山河易位,小到一草一木,一饮一啄,都是因果律运行的结果。因果律是佛法的基础。从三世因果告诉我们:富贵的正因是布施。三世因果的规律使布施的果报伸展开来,从前生到今生,又延续到无尽的来生。我们今生享有种种福报,都使以前种种布施的结果。如果只知道享受,而不去修布施,那待前生的残余福报都被自己享受尽了,自然会没有享受他人劳动成果的权利,最后就会落到贫穷的境地。记得佛陀在世时,曾经教导过在家居士,把自己的财产收入要分作为四分:一份用来日常生活得开销,一份作为积蓄,一份投资生财,最后一份广行布施于众生作公德。《布施经》,《业报差别经》,《大智度论》中详细记载了种种布施公德:按时布施的人,则身心清净,四时平安;常行布施的人,会身心舒适愉快,没有散乱;如法布施而且尊重受施者的人,将来则会安稳快乐,人见人爱;以慈悲心布施,能远离杀害逼破;以喜心布施,能远离忧愁苦恼,无所畏惧;以广大心布施,将得到无量福报;以清净心布施;将得无上智慧……例如:玄奘法师西行求法,在唐朝贞光五年,抵达中印度,但时,北印度的戒日王,为法师举行学术辩论大会。大会后,法师取到了经本佛像,向那兰陀寺的高僧辞行。戒日王留大师在印度举行每五年一度的无遮大会。无遮,宽容而无遮现之谓。不分贤圣道俗贵贱上下,平等行财施及法施之法会,称为无遮会。戒日王把国家府库五年一度来积蓄的财物都施舍一空,只留有象、马和兵器,准备用来征讨暴乱,守护宗庙。此外,各种宝物以及身上的衣物、璎珞、耳环、手镯、宝鬘、颈珠和发髻上的明珠,全部施舍掉,什么也没留。这样施舍完后,戒日王向他的妹妹讨了件粗弊的衣服穿上。会后,其它国王们用自己的钱物向众人赎回戒日王的东西,仍献于戒日王。几天后,戒日王的衣着和配用的宝物,仍和原来一样。所以以广大清净之心布施,将会得到无量无边的智慧福德的果报。
  为什么要行布施呢?因为它是人间和乐和出世间法的根本。众生在三界之中流转而不得出离,就是由于贪爱执着境界和自体。贪爱境界是指世间五欲的享受和占有。在自己一无所有的时候,就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地去追求,而且贪得无厌,多多益善,心不知足,甚至会不择手段得造出种种恶业。然而一旦拥有了名利等妄境的时候,更是惶惶不安,惟恐他会失去。象这样求之尚忧不得者,又怎能普舍于众生?既然以自我为出发点,执着妄境为我所有,又怎能去贪著得出离?所谓贪爱自体,是指贪著个人,种族现在和未来的生命。自己、家人和朋友,便是生命爱的对象。众生由于执着这些妄境悭吝不舍,才会导致六道轮回没有出期。故八大人觉经中云:“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然而布施是对治悭吝的。打破悭吝之心,让众生不被欲妄所累,在于放下对财物、名利、家庭甚至色身得执着,培养慈悲之心,以种种钱物,乃至自己的宝贵生命施于一切众生,从精神和物质上支持他们,帮助他们摆脱贫苦、无知生活,满足他们的心愿,与他们结善缘和法缘,使他们因此亲近、信任我们,从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感化他们,激发他们的善根佛性,使其成为法门弟子,自利利他,莫过于布施了,由此可见布施对于众生出离生死的重要。佛陀十大弟子中目键连尊者神通第一,他运用神通力见到了自己的亡母在饿鬼道受苦,不见饮食皮骨连接。尊者见状,孝心油然而生万分伤感,即以钵饭送于其母。但他的母亲抢饭于手,即化为火炭。它他带着沉痛的心情去请示佛陀。佛陀让他在七月十五日,众僧自恣日,供养十方僧,依十方僧的威神之力,令尊者母亲离饿鬼之苦。后来尊者听后欢喜奉行,其母即脱离饿鬼之果报。由于尊者母亲未修布施而堕于恶道,在饿鬼道还是悭贪而不能饮食。后因尊者布施十方僧而救母出离恶道。布施得力量是如此大呀!
  布施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财施,财施又非为两类:一为内财施,即以自己得色身施于众生,如佛经上说释迦世尊昔日行布施曾“代鸽喂鹰”,“舍身饲虎”;二是外财施,施财舍物,架桥铺路,捐建寺庙,放生施食,施衣送药,扶助弱势群体等,范围小至一针一线,大到国城聚落等。以自己所拥有得衣食财物施予有情,令彼不受饥寒得痛苦。布施就如种田,。不播种,就没有收获。俗话说:“春种一粒栗,秋收万颗子。”在我国,春秋时代越国有个大臣叫范蠡,它辅佐国君建立了功业,看到国君不可同富贵,便弃官出走,到他国隐姓埋名,做起生意,在一个地方大发之后,便把钱财散掉了;又换个地方,又发财,之后又散掉;又换一个地方,又发财,之后又散掉;如此三聚三散,真是越舍越有。以至于后世做生意得很尊崇他,把他当财神看待。大财不是争得的,是“舍得”的,不舍不得,大舍大得。如同《地藏经》中说得:“三生受乐,舍一得万。”也是此理。第二种是法施,即是以清净心为人宣说如来正法,令闻者得法乐,增长善根的功用。第三种是无谓施,即众生遇到种种灾难恐怖,苦闷之时,能够安慰、鼓舞他们,帮助他们免去内心的怖畏。财施仅能救急,不能救穷,只有治标而不能治本,真正的慈善事业必须能彻底解决受难者的痛苦。佛教基于世人迷昧因果,面在烦恼苦海中轮回不已,因而广说缘起中道、因缘的道理,期望众生在正知正见下,转烦恼为菩提,化悲愿为力量,建立幸福快乐的人生。
  布施的功德是非常殊胜的,那么假如有人想做布施,可是自己命穷福薄怎么办呢?下是贫女舍灯的故事可能会对我们有所启发;阿阇世王时有一位贫女,看到国王用一百盏麻油灯供佛,很欢喜,跟我们大家一样,她也想发心,可实在太穷了,纵然拿出所有的积蓄,她也只有两个钱,两个钱只够买两合的油,怎么办?她暗自动了这么一念,没想到一念感动了天地,感动了卖油的老板,老板又多送了三合又给她。她想五合油点起来半夜就点完了,再暗自发了一个愿;假如有一天自己也能成为象佛陀那样完美的圣人,希望自己点的这一盏油灯通宵都不会熄灭!有感就有应,结果那晚,奇迹出现了:尽管国王点的灯很多,但就是有的明,有的暗,只有贫女点的灯,光明达旦,神通第一的目键连尊者想用袈裟把它扇灭,那灯却反而更亮。众人不解,这时,佛陀给大家揭开了谜底:这个贫女要成佛了,她过去世已亲近了一百八十亿完美的圣者,再过三十劫,她就要成佛了,她舍的灯,不是目键尊者的神力所能吹灭的……这个故事听来让人感觉非常不可思议,贫女之所以贫穷,乃过去世很少布施,之所以成佛。乃由于今生一念布施,通过它,佛启示我们,布施其实不在于多少,不在于财富,不在于地位,关键是要随分随力,一念至成。我们如果能够真心布施一分钱,这一分钱就代表所有成就我们的众生布施的!佛菩萨善用一分钱,作广利众生。这就是诸佛菩萨所感叹的众生果报不可思议,诸佛愿力也不可思议。
  金钱的等价交换只是表面现象。金钱的真正含义,是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各种付出的证明。付出就是布施。我们持有自己布施的证明,才可以合理享有其他人的劳动成果,社会因此才能顺利运转。因此施舍是富贵的正因。
  布施是圆满具足后五度的。在布施的时候,首先应防护自己的身口,就需要有戒律为伴;在遭受到受施者的误解或辱骂时,就需要有忍辱来助成布施;若在布施的过成中,心生懈怠,就需要有精进来勉励;在布施的时候,心里应安定专注,就需要有禅定来相助;为了能知布施因果、实现,缺少智慧能行吗?故言,实为六度具足。布施,非可望不可及事,乃是人人当下可行的。为众生宣扬妙法,施予千金,乃至为人解除身心怖畏是布施,而给人一个微笑,一句赞叹,甚至一份欢喜,又何尝不是布施呢?但是还需奉行三归五戒,四摄等,自净其意,引人向善,乃至最终圆成佛果,才是学佛的最终目的。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