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净土宗教程第四编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净土宗教程第四编

  净土宗教程 作者:魏磊
  第四编 阿弥陀佛之本愿
  本愿是指菩萨在因地修行时,对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庄严净土诸方面所发的预先誓愿。按时间序别来论:今世发愿而于今世成就的,称为发愿;历劫长远修行,最后达到誓愿圆成的叫宿愿。
  按其内容来分,本愿又可分为总愿与别愿二种。总愿是一切菩萨共通的誓愿,具体体现为“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四弘誓愿含摄自利利他两类基本愿望。广度众生是利他行的“恩德”,断除烦恼是自利行的“断德”,广学法门是“智德”,成就佛道是“证德”。四弘誓愿所含摄的四德,代表着大乘菩萨从初发心到圆成佛道的根本精神与基本原则,是一切菩萨的总愿。
  别愿是因位菩萨在总愿精神指导下,根据特定因缘所启建的与个性禀质、时处根机相应的誓愿。诸如千手观音有六愿,普贤菩萨有十大愿王,药师佛有十二愿,释迦矣尼佛有五百大愿,阿弥陀佛有四十八愿,这些愿目是诸佛菩萨精勤修道的巨大动力源,是成就佛果的必要前提。经云:“一切诸佛悉具一切愿满,方得成佛。①
  阿弥陀佛因地中注重本愿的肇建,以本愿为蓝本启建西方极乐世界,以所证果德作大愿船,普度十方众生往生彼国,一生成佛。净宗念佛法门的殊胜,西方净土依正庄严的超绝,纯由阿弥陀佛愿力所致。欲入净宗堂奥,首应探究阿弥陀佛本愿。
  第十章 阿弥陀佛本愿之缘起
  追溯阿弥陀佛本愿之缘起,能予净业行人以深刻的启发。为何以说阿弥陀佛是大愿之王,为什么说阿弥陀佛与娑婆众生最有缘分,为什么说西方极乐世界超胜独妙,为什么常没众生皈命阿弥陀佛最能得救,这些疑点在本章的讨论中,一一能获得圆满的解答。
  第一节 阿弥陀佛发愿之因缘
  阿弥陀佛因地发心修道,启建大愿的过程,在净宗经典,尤其在《无量寿经》中多有记载,现谨依圣言量敷陈之。
  过去久远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锭光如来出兴于世,度脱无量众生,皆令得道,乃取灭度。于锭光佛前,又有光远如来、示现教化众生、于光远如来前,又有月光佛……依次前推有五十三尊古佛,一一示现成佛,教化无量众生。其最后佛名世间自在王如来,讲经说法,教化众生长达四十二劫。
  在世间自在王佛示现成佛时,时有国王,名世饶王,闻佛说法,欢喜开解,即发无上菩提心,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名叫法藏比丘。
  法藏比丘高才勇哲,心量广大,诣世间在王如来所,稽首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合掌,以偈颂赞叹佛德。在偈颂中,法藏比丘申表愿心:“令我作佛,国土第一;其众奇妙,道场超绝……十方来生,心悦清净,已至我国,快乐安隐”。并表示“纵使身止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的坚忍道心。随即恳请求法:“愿佛为我广宣经法,我当修行,摄取佛国清净庄严无量妙土,令我于世速成正觉,拔诸生死勤苦之本。”世间在王佛当即开示成就大愿的密因:“汝自思惟,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刹庄严,如所修行,汝自当知;清净佛国,汝应自摄”,直指当人自性本来成佛,自性本具万法的奥理。
  法藏比丘虽然明了自性功能不可思议,自力修持,最终亦能成功。然为了快速实现严土利生的志愿,法藏比丘恳请佛力加持,虔敬禀佛:“斯义弘深,非我境界,唯愿世尊广为敷演诸佛如来净土之行,我闻此已,当如说修行,成满所愿。”世间自在王佛看出法藏比丘志愿深广,发心真切,即说出勉励的经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经历数劫,尚可穷底,得其妙宝。人有至心精进,求道不止,会当剋果,何愿不得。”①
  于是,世间自在王佛,即为广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天人之善恶,国土之粗妙。世间自在王佛并以神力加持,令法藏比丘清晰睹见诸佛刹土相状,如同图像教学,如是说法长达千亿岁。②
  法藏比丘闻佛说法竟,便一其心,则自得天眼,彻视二百一十亿佛刹的景况,于诸佛国善恶之因,粗妙之果,一一思量分别,撷其优胜,摒其劣陋。用五劫的时间,以幽邃的心智,起发无上殊胜之愿。精心构思了一个最极理想的佛国,超胜十方一切佛刹。尔后,法藏菩萨再到世间自在王佛所,禀告自己心中的大愿,世间自在王佛欢喜赞叹:“善哉!今正是时,汝应具说,令众欢喜;亦令大众,闻是法已,得大善利。”法藏菩萨发愿说偈完毕,应时大地震动,天雨妙华,散落在道场及法藏菩萨身上,空中自然奏起天乐,歌唱赞言:决定必成无上正觉!如此殊胜瑞相,表明阿弥陀佛大愿缘起,不可思议。
  第二节 积功累德圆成本愿
  法藏菩萨在世间自在王佛与天人大众前报告四十八大愿之后,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于无量劫,积植德行,不起贪瞋痴欲诸想,不著色声香味触法,但乐忆念过去诸佛所修善根。广行六度万行,教化安立众生,住于无上正真之道。和光同尘,自行化他,无量劫来,示现种种身份,或为德高望重的长者,或为寡欲蕴德的居士,或出生在尊贵之家及名门望族,或当国王甚至转轮圣帝,或者当六欲天主,甚至大梵王。法藏菩萨无论出生在何处,是何身份,总是于诸佛所,尊重供养,未曾间断。
  大乘经典中,多有涉及阿弥陀佛因地情形的典籍,兹略标数种。
  1.《法华经》:
  大通智胜如来时,十六王子出家净修梵行,求无上菩提,佛灭度后,常乐说是妙法华经。十六王子后悉成佛,第九王子于西方成佛,即今阿弥陀佛是(第十六王子即释迦文佛)。
  2.《悲华经》:无量劫前,有转轮王,名无净念,供养宝藏如来,尔时无净念王发愿,愿成佛时,国中种种清净庄严。宝藏佛为其授记,过恒河沙劫,西方世界作佛,国名安乐,彼国王即今阿弥陀佛是。
  3.《大乘方等总持经》:无垢焰称起如来,有净命比丘,总持诸经十四亿部,随众生愿乐,广为说法。彼比丘即今阿弥陀佛是。
  4.《贤劫经》:云雷吼如来时,有王子名净福报众音,供养彼佛,彼王子即今阿弥陀佛是。
  5.《贤劫经》又云:金龙决光佛时,有法师名无限量宝音行,力弘经法,彼法师即今阿弥陀佛是。
  6.《观佛三昧第九经》: 空王佛时,有四比丘,烦恼覆心,空中教令观佛,遂得念佛三昧,彼第三比丘即今阿弥陀佛是。
  7.《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 狮子游戏金光如来时,有国王名胜威,尊重供养彼佛,修禅定行,彼国王即今阿弥陀佛是。
  8.《一向出生菩萨经》: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前,有佛号宝功德威宿劫王,彼佛将入涅盘,为众广说法本陀罗尼。时有轮王太子,名不思议胜功德,生年十六,从彼如来闻是法本,即于七万岁中精勤修习,未尝睡眠;不念爱欲财宝,不问他事,行作沙门,常独处止,意不倾动,复教化八十亿百千那由他众生,得发道心,住不退地。彼太子即今阿弥陀佛是。
  由上数端可知,阿弥陀佛因地,或为国王王子、或为转轮圣王、或为比丘、或为法师、或供养佛、或说法利人、或发四弘誓、或行六度,所谓根深果茂,源远流长。以无量无边功德庄严成就的西方佛刹,开廓广大,无衰无变,超胜十方一切佛国。
  在无量劫圆成大愿的过程中,阿弥陀佛随形六道,与诸类众生广结法缘。是故西方极乐世界成立方始十劫,即有无量不可算数的众生往生彼刹,声闻菩萨的数目亦难以计算。这是阿弥陀佛因地功德所致。经云:“复有十方佛刹,若现在生,及未来生,见阿弥陀佛者,各有八万俱胝那由他人,得授记法忍,成无上菩提。彼诸有情,皆是阿弥陀佛宿愿因缘,俱得往生极乐世界。”
  ①佛度众生,众生受佛度化,其间难易浅深,总在于缘。吾人能遇能信净土法门,即是与阿弥陀佛宿世有缘之人,悉皆得受必定往生成佛之记。净业行人应自尊自肯,信自信他,感戴弥陀恩德,尊重自己宿世的善根,今世信愿持名,横超三界,往生成佛,庆快生平。
  第三节 他力果教门的肇启
  阿弥陀佛因地——法藏菩萨初发心时的志愿,广大而超胜,不但超过三乘,亦乃超逾诸佛。经中记载法藏菩萨初诣世间自在王佛所,禀陈愿心:“欲令我作佛时,智慧光明,所居国土,教授名字,皆闻十方,诸天人民及蜎蠕类,来生我国,悉作菩萨,我立是愿,都胜无数诸佛国者,宁可得否?”①
  法藏比丘的愿力不可思议,世间自在王佛亦予肯许,并直下开示摄取佛国、庄严妙刹的根本方法。“汝自思惟”、“汝自当知”、“汝应自摄”,道出菩萨建佛净土,成佛正觉,皆由自心,非从外得。此“自”字,即当人妙明真心,真如实相,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故知思惟修何法而得成就庄严佛刹,修何行而得成就庄严佛刹,由何人使之佛刹庄严。唯有除妄归真,明心见性,于毕竟空中,炽然备修菩萨万行,方能得之。万法不离自心,真如缘生万象,妙土庄严乃由自心显现。
  世间自在王佛开示的自力顿悟渐修的妙庄严门,法藏菩萨自然当机,依之而修,经无量劫,亦能成就愿心。然而,法藏菩萨回答老师:“斯义宏深,非我境界,惟愿如来,应正遍知,广演诸佛无量妙刹,若我得闻,如是等法,思惟修习,誓满所愿。”②这种超出常格的回覆,充分显示出法藏菩萨的悲心与智慧。法藏菩萨受同体大悲的驱使,发心广度十方一切苦难众生,而且要突显“速疾”的功能。“速成无上正等正觉”(自利),“速生我刹受安乐”,“速到菩提究竟岸”(利他),通途的菩萨净佛国土的行门,法藏菩萨能直下承当,而超胜一切佛国的最胜净土之行,同时又具“速疾”功能的度生方法,却是当时的法藏菩萨智慧能力所不堪。所以,法藏菩萨再次恳请世自在王佛加持,以冀快速圆成“超胜诸佛”的本愿。
  世自在王佛对法藏菩萨不走自力,仰依佛力加持的意向亦深加赞许,即为他选择、宣说与显示了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功德严净广大圆满之相。使法藏菩萨的净土首先站在佛地果觉的起点,大大加快了启愿与满愿的进程。四十八愿的肇建,以法藏菩萨的总意愿为亲因,以世自在王佛的加持为增上缘,因缘和合而成。世自在王佛应法藏之请,选择二百一十亿佛刹作为范本,蕴含着如来果觉的价值导向。从表法来看:世间自在王佛表涅盘三德(世间配般若德,自在即解脱德,王即法身德),由是,世自在王佛对法藏菩萨的加持,即是如来三德秘藏的加持。十方三世诸佛同证如来涅盘三德,故从深层意义理来说,世自在王佛的加持,亦即表证十方三世诸佛如来对法藏菩萨共有的加持。换言之,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的肇启与西方极乐世界的成立,即是十方三世诸佛如来共同参与的杰作。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如是慈悲济众之心,藉着法藏菩萨契合圣心的大愿而沛然涌起,给予法藏菩萨无限的加持力。法藏菩萨深感佛力加持的法益与必要,于是,在无量劫庄严妙土,圆成大愿的过程中,从不间断地于诸佛所,尊重供养,不倦请法。这样,阿弥陀佛的大愿肇始与西方极乐世界的圆成全过程,始终贯穿着佛力加持。由是我们便可领会到,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之所以受到十方诸佛的赞叹,念佛行人之所以得蒙十方如来护念,是有深远的历史渊源的。
  阿弥陀佛在因地,以不可思议的悲智,自开他力果教门,其净土行从果起修,真正实现了速疾启建,速疾满愿,速成净土的初衷。法藏菩萨(及因地种种身份)净土庄严的圆成,即是阿弥陀佛广度众生的开始(自致成佛)。阿弥陀佛因地“他力果教”的特质,在阿弥陀佛的果地上更加发扬光大。净宗理念昭示:凡惑众生仰赖阿弥陀佛的愿力,信愿持名,即得带业往生,横超三界,径登不退,一生成佛。其修持下手处,即是从果起修,六字洪名由阿弥陀佛果地万德所庄严,今以此果觉作众生修持之因心,名具万德,名召万德,行人念佛,即将阿弥陀佛的万德转换成自己的功德。即念即佛,香光庄严,不可思议。净宗念佛法门的“他力果教”特质,是阿弥陀佛大悲大智的结晶,能令常没众生疾速出离生死苦海,疾速成就佛果。乃佛教中最圆顿方便的法门。吾人今生幸遇念佛法门,生信发愿持名,实乃多生多劫善根的发露成熟,净业行人应深加珍重。
  第十一章 阿弥陀佛本愿内容与结构
  阿弥陀佛本愿的内容与数目,在《无量寿经》五种原译本中,不尽相同,汉吴两译同为二十四愿,魏唐两译则为四十八愿。宋译则为三十六愿。阿弥陀佛大愿之王,实则弘深誓愿浩博无量,上述五译愿目,亦即是释尊随机演说,撷其与娑婆众生有重大关涉者而敷陈之。阿弥陀佛本愿是西方极乐世界成立的设计图,是净宗奥藏眼目,吾人宜应深加探究。
  第一节 四十八愿的内容
  兹以古今流通,且得印祖印定的《无量寿经》魏译本为准(旁涉汉吴唐宋四本译本),敷陈阿弥陀佛大愿内容。
  《佛说无量寿经》(康僧铠译)的四十八愿文是:
  第一国无三恶道愿: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
  第二不更恶道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
  第三身真金色身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觉。
  第四形色相同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形色不同有好丑者,不取正觉。
  第五宿命智通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识宿命,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劫事者,不取正觉。
  第六天眼普见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天眼,下至见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第七天耳普闻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天耳,下至闻百千亿那由他诸佛所说,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觉。
  第八他心悉知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见他心智,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中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
  第九神足无碍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神足,于一念顷,下至不能超过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第十不贪计身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
  第十一住定证灭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第十二光明无量愿:设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第十三寿命无量愿:设我得佛,寿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
  第十四声闻无数愿:设我得佛,国中声闻有能计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知其数者,不取正觉。
  第十五随愿修短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命无有限量,除其本愿修短自在,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第十六不闻恶名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乃至闻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觉。
  第十七诸佛称叹愿: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第十八十念必生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第十九临终接引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第二十欲生果遂愿: 设我得佛,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第二十一三十二相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悉成满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觉。
  第二十二一生补处愿: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第二十三供养诸佛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承佛神力,供养诸佛,一食之顷,不能遍至无量无数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第二十四供具随意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在诸佛前,现其德本,诸所求欲供养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觉。
  第二十五演说妙智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能演说一切智者,不取正觉。
  第二十六那罗延身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得金刚那罗延身者,不取正觉。
  第二十七一切严净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一切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其诸众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数者,不取正觉。
  第二十八道树高显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见道场树无量光色四百万里者,不取正觉。
  第二十九诵经得慧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若受读经法,讽诵持说,而不得辩才智慧者,不取正觉。
  第三十慧辩无限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智慧辩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觉。
  第三十一净见十方愿:设我得佛,国土清净,皆悉照见十方一切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第三十二宝香妙严愿:设我得佛,自地已上,至于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中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严饰奇妙,超诸天人。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菩萨闻者,皆修佛行。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第三十三蒙光柔软愿: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蒙我光明触其体者,身心柔软,超过天人。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第三十四闻名得愿: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闻我名字,不得菩萨无生法忍,诸深总持者,不取正觉。
  第三十五脱离女身愿: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其有女人闻我名字,欢喜信乐,发菩提心,厌恶女身,寿终之后,复为女像者,不取正觉。
  第三十六常修梵行愿: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第三十七天人致敬愿: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天人民,闻我名字,五体投地,稽首作礼,欢喜信乐,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第三十八衣服随念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缝染治濯者,不取正觉。
  第三十九乐如漏尽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者,不取正觉。
  第四十树中现刹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意欲见十方无量严净佛土,应时如意,于宝树中,皆悉照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第四十一诸根无缺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至于得佛,诸根缺漏不具足者,不取正觉。
  第四十二清净解脱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清净解脱三昧,住是三昧,一发意顷,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第四十三闻名得福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第四十四修行具德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欢喜踊跃,修菩萨行,具足德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第四十五普等三昧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于成佛,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如来。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第四十六随愿闻法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其志愿所欲闻法,自然得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第四十七闻名不退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第四十八得三法忍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第二第三法忍,于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以上列魏译本四十八愿为参照系,对照其他四种原译本的愿文,甚为差互。诸本之详略开合不同,然其精神旨趣并无二致。兹拟以魏译本愿文为基础,列表对其他四种译本的愿目,俾令读者有一明晰而周全的把握,兹列表如下:
  从五种原译本愿目一览表可知:魏唐二译的四十八愿,二译本的愿目与愿文几乎一样,周详广备,亦能涵盖汉吴宋三种译本的主要内容。相对而言,吴宋二译的愿目与愿文较为复杂,有一些逸出魏唐二译四十八愿之外。为使读者对阿弥陀佛愿文有一个详明无遗的了解,兹拟将汉吴宋三译本的疏缺愿文补阙如次。
  1.汉译本第二十三愿:
  我作佛时,我国菩萨欲饭时,则七宝钵中,生自然百味饭食在前。食已,钵皆自然去,不尔者,我不作佛 (钵饭自至愿) 。
  2.吴译本第二愿:
  使某作佛时,令我国中无有妇人,女人欲来生我国中者,即作男子,诸无央数天人蜎飞蠕动之类来生我国者,皆于七宝水池莲华中化生长大,皆作菩萨阿罗汉,都无央数。得是愿,乃作佛,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此愿含摄①国无妇女,②女转男身,③莲华化生,④天人蜎蠕得生并皆作菩萨阿罗汉,⑤菩萨阿罗汉无量。其中的第③逸出魏唐愿目之外)
  3.吴译本第十七愿:
  使某作佛,令我洞视彻听飞行十倍胜于诸佛,得是愿,乃作佛;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天眼天耳神足胜于诸佛愿)。
  4.吴译本第十八愿:
  使某作佛,令我智慧说经行道,十倍胜于诸佛,得是愿,乃作佛;不得是愿,终不作佛。(智慧说经行道胜于诸佛愿)。
  5.宋译本第九愿:
  我得菩提成正觉已,所有众生令生我刹,虽住声闻缘觉之位,往百千俱胝那由他宝刹之内遍作佛事,悉皆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住声闻位遍作佛事愿)(与魏本一生补处愿略同,互补)。
  6.宋译第二十愿:
  我得菩提成正觉已,我居宝刹所有菩萨,发大道心,欲以真珠璎珞、宝盖幢幡、衣服卧具、饮食汤药、香华伎乐,承事供养他方世界无量无边诸佛世尊,而不能往,我于尔时,以宿愿力,令彼他方诸佛世尊,各舒手臂,至我刹中,受是供养,令彼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令他佛舒臂受供愿)。
  7.宋译第二十一愿:
  我得菩提成正觉己,我居宝刹所有菩萨,随自意乐,不离此界,欲以真珠璎珞、宝盖幢幡、衣服卧具,饮食汤药,香华伎乐,供养他方无量诸佛。又复思惟,如佛展臂至此受供,劬劳诸佛,令我无益,作是念时,我以神力,令此供具自至他方诸佛面前,一一供养,尔时菩萨不久悉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令供具自至他方诸佛面前愿)。
  8.宋译第三十愿:
  我得菩提成正觉已,所有众生,发净信心,为诸沙门婆罗门,染衣洗衣裁衣缝衣,修作僧服,或自手作,或使人作,作已回向,是人所感八十一生,得最上衣,随身丰足,于最后身,来生我刹,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净信作福最终往生我刹愿)。
  9.宋译三十五愿:
  我得菩提成正觉已,于我刹中所有菩萨,或乐说法,或乐听法,或现神足,或往他方,随意修习,无不圆满,皆令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随意修习成就愿)。
  以上所列汉吴宋三译本中的九条愿,在愿目上,似难与魏本相符,细究之,其愿文意旨亦未越出魏唐四十八愿之外,依序阐述:汉译本“钵饭自至愿”可摄入魏本供具随意愿;吴译本“国无妇女愿”可摄入魏本“脱离女身愿”(其莲华化生愿在魏本经文中有,愿目文句难摄);吴译本神通智慧胜于诸佛二愿可摄入魏本“光明无量愿”(即弥陀光明德用的具说);宋译本“住声闻位遍作佛事愿”可摄入魏本“一生补处愿”;宋译本“令他佛舒臂受供愿”与“令供具自至他方诸佛面前愿”可摄入魏本“供养诸佛愿;宋译“净信作福最终往生我刹愿”亦可摄入魏本“一生补处愿”。由上证知:汉吴宋三译的愿文未出魏唐四十八愿的总体框架,只是在某些枝末方面予以具体的延伸而已。由此可以判定:魏译本四十八愿属标准愿文,章句缜密,义理深邃,结构严谨,自成一体。而将五种原译本的原文融为一体加以周详会集的,可参考夏莲居的会集本。
  第二节 四十八愿的结构分类
  《无量寿经》魏译本四十八愿的结构分类,按隋净影寺慧远法师之注解,可分为三大类:①一摄法身愿,二摄净土愿,三摄众生愿。此分类框架脉络分明,谨依此说,分述列表如下:
  摄法身愿 (凡有三愿)
  第十二光明无量愿
  第十三寿命无量愿
  第十七诸佛称叹愿
  摄净土愿 (凡有五愿)
  第二十七一切严净愿
  第二十八道树高显愿
  第三十一照见十方愿
  第三十二宝香妙严愿
  第四十树中现刹愿
  摄众生愿较为复杂,可细分为四类,即:摄净土天人愿、摄净土圣众愿;摄他方众生愿,摄他方菩萨愿,列表如下:
  摄众生愿(1) (共有二十四愿)
  一、摄净土天人愿(凡十六愿)
  第一国无恶道愿
  第二不更恶道愿
  第三身真金色愿
  第四形色相同愿
  第五宿命智通愿
  第六天眼普见愿
  第七天耳普闻愿
  第八他心悉知愿
  第九神足无碍愿
  第十不贪计身愿
  第十一住定证灭愿
  第十五愿随修短愿
  第十六不闻恶名愿
  第二十一三十二相愿
  第三十八衣服随念愿
  第三十九乐如漏尽愿
  二、摄净土圣众愿(凡有八愿)
  第十四声闻无数愿
  第二十一一生补处愿
  第二十三供养诸佛愿
  第二十四供具随意愿
  第二十五演说妙智愿
  第二十六那罗延身愿
  第二十九诵经得慧愿
  第三十慧辩无限愿
  摄众生愿(2) (共有十六愿)
  一、摄他方众生愿 (凡有六愿)
  第十八十念必生愿
  第十九临终接引愿
  第二十欲生果遂愿
  第三十三蒙光柔软愿
  第三十五脱离女身愿
  第四十一诸根无缺愿①
  二、摄他方菩萨愿 (凡有十愿)
  第三十四闻名得忍愿②
  第三十六常修梵行愿
  第三十七天人致敬愿③
  第四十二清净解脱愿
  第四十三闻名得福愿
  第四十四修行具德愿
  第四十五普等三昧愿
  第四十六随愿闻法愿
  第四十七闻名不退愿
  第四十八得三法忍愿
  从四十八愿的结构分类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几点启示:
  其一,阿弥陀佛摄法身愿,数量最少,其旨意全在济度众生的方便。以光明作佛事(光明无量愿),住世永久恒常度生(寿命无量愿),令十方诸佛称扬赞叹己德,提高知名度,让十方众生知道有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念佛求生。
  其二,阿弥陀佛摄净土愿,旨在为十方世界诸往生者提供一个殊胜绝妙的道场,让他们在清净庄严的环境中,见色嗅香闻声触光,任运断惑证真,快速成就佛道。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乃法界最尊第一的道场。
  其三,摄众生愿是阿弥陀佛大愿的重心。其中,摄净土众生愿中,又分摄净土天人愿与摄净土圣众愿二种。摄净土天人愿,以第十住定证灭愿为核心,阿弥陀佛愿力加持诸往生者的身口意三业,令其从果上起修,疾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摄净土圣众愿,包括从他方国土圣众往生与自国进修臻圣位者,阿弥陀佛均以愿力加持,令其福慧双修,圆成佛果。阿弥陀佛愿力同等加持,而净土凡圣彰现的功德妙用迥异,表明圆融不碍差别,差别不碍圆融,,自力功德,因果不爽。
  其四,摄他国众生愿以第十八十念必生愿为核心,重在以愿力摄受具缚众生带业往生,横超三界,一生圆成佛道。为了辅助十念必生愿的达成,阿弥陀佛又以临终接引愿给凡夫众生往生加上一层保险。摄他国众生愿六种,充分体现出阿弥陀佛的至极悲心。摄他国菩萨愿以第四十二清净解脱愿为眼目,以闻名不退现证三忍为旨归,表明阿弥陀佛愿门广大,法门殊胜,三根普被,凡圣齐收。阿弥陀佛加持诸菩萨的愿力之切之大,亦属不可思议。亦表明阿弥陀佛因地本愿——愿一切凡圣速成无上正等正觉,在果地上充分彰显。故而十方无量世界诸菩萨摩诃萨往诣西方净土,恭敬礼拜供养阿弥陀佛,得阿弥陀佛授记,皆大欢喜之盛况,亦属法尔自然。
  其五,四十八愿的分布比例契合娑婆众生的状况,所谓对机而说,妙合天然。四十八愿充分彰显阿弥陀佛的悲智,五劫的选择、摄受与思惟,无量劫的积功累德,功不唐捐,其中蕴藏着净宗无量的奥藏精髓。值得吾辈净业行人反复讽诵,依教奉行。
  第三节 核心五愿之阐释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愿都是为了济度众生速成佛道,每一条愿都有无限深广的涵义;然细考愿目,从中我们仍然可以挑选着与娑婆众生念佛往生关系深切的五愿,作为阿弥陀佛大愿的眼目与临终接引愿。这五愿是四十八愿的中心,亦是如来一代时教的真实核心。兹分第阐述如下:
  一、住定证灭愿:
  愿文: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魏译本第一愿)
  本愿文意是:设使我成佛时,生到我刹中的天人,如果不能住入大乘正定聚(不退转位),必定证得大涅盘的话,我终不成佛。
  此愿是阿弥陀佛摄众生愿的核心愿,亦是阿弥陀佛整体宏愿的心髓。阿弥陀佛的悲智本怀,只是令十方一切众生往生净土成佛。为圆成这一极目标,乃其他愿目之建立。
  本愿显现出阿弥陀佛立意高远,惠以众生真实之利的本怀。阿弥陀佛发愿济度十方苦难众生,不是给予众生以天人福报的幻乐,不是暂立声闻缘觉的化城,而是给予众生以彻底究竟圆满的拯救,这种究竟的济度由三个层面构成。第一步:令十方众生信愿持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首先脱离三界轮回的险道。第二步:令往生者得愿力加持,安然住入大乘正定聚,作阿惟越致菩萨,不再有退转堕落的危险。在菩提道上,顺风扬帆,速抵涅盘彼岸。第三步:令住正定聚的往生者,直趋大乘佛果(大涅盘),避免小涅盘(偏真涅盘)、得少为足、灰身灭智之窠臼。彻证大涅盘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彰显常乐我净的如来妙用,永尽分段变易二种生死,令往生者生起如阿弥陀佛一样的悲智,严土度生,在无尽的菩萨行中,圆成佛果。
  以上三个层面构成阿弥陀佛此愿的本质内涵,亦是弥陀愿力饶益众生之深恩。具缚凡夫靠自力修证,都会面临这三个关卡的挑战:脱离生死轮转难、证入不退转位难、直趋大涅盘难。怯弱行人在这三关面前,鲜有透脱者,所以,阿弥陀佛悲心哀愍十方生,启建此住定证灭愿,以愿力加持摄护众生顺利度过三关。令十方常设众生,即便是业障深重者,均能得阿弥陀佛慈光愿力摄受。常业往生,住正定聚,决定成佛。此阿弥陀佛至极慈悲之圣愿。吾辈净业行人唯有深知自力修持,难度三关,阿弥陀佛愿力所加,竟成易行,便能深感阿弥陀佛悲智不可思议,阿弥陀佛愿力不可思议。佛恩浩深,于斯可见。
  二、光明无量愿
  愿文:设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魏译本第十二愿)
  愿文大意是:设使我成佛时,自己光明不可限量,无边无际,最低限度也能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土,如果此愿不兑现,我终不成佛。
  此愿是阿弥陀佛摄法身愿之一。阿弥陀佛为广泛饶益一切众生,为使自己的慈悲愿力遍及法界,特选光明作佛事,在因地中启建光明无量,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的大愿,因地愿力在果地上得以实现。阿弥陀佛威神光明在十方诸佛中最尊第一。阿弥陀佛光明遍一切处,光明具载的功德妙用也就一遍切处,可以摄受度化的众生由之而无量无边。所以,光明无量愿是大悲方便之本,是报身佛的真实功德。
  阿弥陀佛“恒放无量无边妙光,遍照一切十方佛土,施作佛事”。①凡是有幸得蒙阿弥陀佛光明照触的众生,当下三垢消除,身心安乐,若在三途苦界受诸苦难时,得以远离苦恼,中止刑罚,命终之后,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的光明还内具种种微妙殊胜的德用。经中开列十二种,又称十二光如来,经云:“无量寿佛,亦号无量光佛、亦号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等光佛、亦号智慧佛、常照光、清净光、欢喜光、解脱光、安隐光、超日月光、不思议光。”②十二光德具述如下:(1).无量光:阿弥陀佛彻证心性无量之体,称性起用,所以光明无量。光明即智慧,以此妙光,开悟众生。(2).无边光:具解脱妙德,能令众生远离有无是非种种边见,平等一味,从容中道。(3).无碍光:当相离相,即事而真,令众生获得自在无碍之法益。(4).无等光:绝待圆融,平等一相,能令众生妙契心佛众生三无别的境界。(5).智慧光:照破众生无明,显发慧光。(6).常照光:妙光常照,无有间断。(7).清净光:清除染浊,灭恶生善。(8).欢喜光:消除瞋怨,法喜充满。(9).解脱光:不为物累,触目菩提。(10).安隐光:离厄难恐怖,得平安自在。(11).超日月光:普照一切,直探性海,显发慧光。(12).不思议光:光即妙法,光即名号,信愿持名,则摄佛功德成自功德,即因即果,即自即他,极圆极顿,不可思议。阿弥陀佛以如上光明妙德,护念摄取众生,广作不可思议的佛事。
  阿弥陀佛光明普照十方,对念佛行人尤加护念摄受。《观经》开示:“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阿弥陀佛光明在普照中,又具选择性,这是阿弥陀佛对念佛行人的深切关怀,净业行人如果不能得到光加持,净业难以纯熟,一遇逆缘,亦容易退转。譬如鱼子,母若不念,子则烂坏,众生亦尔,佛若不念,善根则坏。念佛行人得佛光的照摄冥加,方能精进恒常念佛,成就往生。善导大师深知个中奥妙,曾云:“不为余缘光普照,唯觅念佛往生人。”佛光永恒摄取一切念佛众生,一个也不遗漏地令其往生。吾人对念佛难信之法能生起信受奉行之心,并能尽形寿念佛不辍,均是阿弥陀佛光明的加持,光明妙用渗透在吾人净业修持的全过程。我们在佛光中念佛,佛以光明成就我们的净业,引发我们的心光,母光子光,光光互摄。佛光德用大矣哉!
  阿弥陀佛从因至果,复本心源,彻证自性无量寿之心体,称体起用,光明无量。所以,光明无量愿亦含摄着寿命无量愿,反之亦然。无量光寿法身,是阿弥陀佛内证之德;无量光寿二愿,广摄阿弥陀佛一切愿。无量光寿二愿的德用之所以如此广大,无量光寿名号之所以如此神妙,亦与众生心性同构相感的特性有关。蕅益大师指出:“当知光寿名号,皆本众生建立。以生佛平等,能令持名者,光明寿命,同佛无异也。……当知离却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何处有阿弥陀佛名号?而离却阿弥陀佛名号,何由彻证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①由生佛心性同体无二的深层,吾人更能领悟阿弥陀佛光明无量愿的深刻内蕴。
  三、诸佛称叹愿
  愿文: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魏译本第十七愿)
  愿文大意是:设使我成佛时,十方世界无量诸佛,悉皆称扬我的名号功德,如果此愿不兑现,我终不成佛。  
  此愿亦是阿弥陀佛摄法身愿之一,是阿弥陀佛在操作层面的重大举措。阿弥陀佛因地以五劫思惟肇起大愿,以无量劫的功德满愿,西方极乐世界跃然而出。至极庄严,超胜一切诸佛刹。然而,净土建成了,如何吸引十方众生往生,确是一件煞费周章的事情,正如某企业生产出优质产品,如果营销策划不配套,无人知道这个产品,因而,这个产品再精良,市场占有率也不会高。西方净土就像优质产品,如果缺乏营销手段,十方众生未闻不知,那么,净土再庄严殊胜,法门再究竟方便,也同于虚设。阿弥陀佛深知广而告之的重要性,在因地便启结此愿。发动十方诸佛来为自己的净土与自己的名号功德作广告,名扬法界,普令十方众生知道有西方板乐世界,有阿弥陀佛,信愿持名,往生彼刹,究竟成佛。故知,阿弥陀佛高知名度的愿求,不是为了一己虚荣心,而是为了普摄济度十方一切众生的需要。
  阿弥陀佛因地之愿,在果地充分实现,净土经典中记载十方诸佛都伸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称扬赞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劝令一切众生往生。吾辈净业学人得闻阿弥陀佛名号,稍知西方净土依正庄严,全赖释迦本师多次慈悲宣说,殷勤劝勉往生。释尊对净宗法门的宣演赞叹,亦是阿弥陀佛“诸佛称叹愿”所致。
  由于十方诸佛过去已称叹,现在正称叹,尽未来际还继续称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所以阿弥陀佛在法界的知名度最高,弥陀名号在十方众生内心的积淀也最深厚。这在日常生活中均能找到印证。生活中富贵贫贱,男女老幼,无论信佛与否,在欢喜时、忧悲时、恐怖时,常会不由自主地冲口而出阿弥陀佛名号。这个现象我们习焉不察,细究起来颇不寻常。阿罗汉不知他方佛的名字,吾辈凡夫何能知道阿弥陀佛?况且十方无量世界有微尘数佛,诸如:阿閦佛、药师佛、日月灯佛、无量相佛、焰肩佛、师子佛、梵音佛等,鲜为人知。尤其令人惊诧的是:娑婆本土的释迦牟尼佛,地球人知道的也不多,而远在十万亿佛刹之外的阿弥陀佛,却尽人皆知。这种不可思议的现象正是阿弥陀佛“诸佛称叹愿”的不可思议的愿力所致。
  由此可见阿弥陀佛真俗二谛圆融,权实二智并运“诸佛称叹愿”善巧方便,具有极佳的广告效应,发动十方诸佛作“广告宣传员”,增大了广告的覆盖面,十方三世整体的时空,无一方遗漏,十方三世众生得闻净宗法门的机缘亦无一遗漏;另一方面,让十方诸佛称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劝令往生,避免了“自我推销”所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增强了“产品”的信誉度与崇高性,给十方众生一种安全可靠的印象。
  吾辈净业学人得闻净宗法门,实赖阿弥陀佛此愿之恩德。吾人应不辜负阿弥陀佛启结此愿之悲智,不辜负十方诸佛恒常称叹之劬劳,念佛求生净土,早证菩提,方慰阿弥陀佛与十方诸佛之圣心。
  四、十念必生愿
  愿文: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魏译本第十八愿)
  愿文大意是:设使我成佛时,十方世界一切众生,听到我的陀名号,就生起至诚至信之心,踊跃欢喜,愿生我国,所念佛号乃至少到只有十念(含临终与平日),此愿若不成就,我终不成佛。本愿所要开除的唯独是犯了五逆重罪而又诽谤正法的人。
  此愿是阿弥陀佛摄众生愿的核心,古今净宗祖师大德历来将此愿视为本愿之王。阿弥陀佛建构了无上殊胜庄严净土,希望十方众生悉得往生。如果众生不生彼土,则种种殊胜,万般严净,又有何用,因而,阿弥陀佛从妙明悲智心中流现这个“十念必生愿”提供往生易行方法。总令十方众生只要信愿持名,乃至十念念佛,即得弥陀愿力摄受,成就往生净土。这是阿弥陀佛无上悲智所流现的究竟方便,是净宗圣教之眼,诚如昙鸾大师所云:“满足往生净土一愿,即一切志愿悉满足。”①善导大师指出:“一一愿言,引第十八。”认为阿弥陀佛大愿的每一条愿,都是第十八愿的引申,四十八愿虽广,悉归第十八愿。
  此愿开示成就往生的条件,即信愿行三资粮。至心信乐欲生即深信切愿,乃至十念即行门。又至心信乐欲生即《观经》的三心,至心是至诚心,信乐是深心,欲生我国是回向发愿心。乃至十念是由多向少之意。上是一生相续念佛,下是十念一念念佛。以三心具足之名号,成就往生之行。
  证知:十念必生的前提是深信切愿,即以至心信乐欲生之心态,执持名号,乃至十念,即得往生。《观经》亦云:“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然而,“至心”与“十念”的尺度如何把握,这是关涉能否往生的大问题,宜应作深入的剖辨。鸠摩罗什大师曾以譬喻阐释云:“譬如有人,于旷野中,值遇恶贼,挥戈拔剑,直来欲杀。其人勤走,视渡一河。若不渡河,首领难全。尔时但念渡河方便:‘我至江岸,为著衣渡?为脱衣渡?若著衣衲,恐不得过;若脱衣衲,恐不得暇。’但有此念,更无他意。当念渡河,即是一念。此等十念,不杂余念,行者亦尔。若念佛名,若念佛相好,无间念佛,乃至十念,如是至心,名为十念。”如是至心十念,对驰骋六尘、心识散乱的凡夫来说,殊不容易达到,所以,真为生死,以深信心,平素预为训练,使佛念熏习成性,伏住杂念妄想,甚为必要。临终之际,方得阿弥陀佛名号声声相次,使成十念,印坏文成,成办往生大事。
  此愿末尾,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之文,即十方众生具造五逆罪与诽谤正法之人,不能按佛的本愿预为摄取。《观经》中五逆十恶,临终忏悔可以往生。此愿表明:造五逆罪加上诽谤正法之复罪,即不能往生。
  有人设问:犯五逆不谤正法可以往生(如《观经》所示),只谤正法而不犯五逆,能否往生呢?昙鸾大师对此曾有过精确的答覆:“但令诽谤正法,虽更无余罪,必不得生。何以言之?经云:五逆罪人堕阿鼻大地狱中,具受一劫重罪。诽谤正法人,堕阿鼻大地狱中,此劫若尽,复转至他方阿鼻大地狱中,如是展转百千阿鼻大地狱,佛不记得出时节。以诽谤正法罪极重故。又正法者,即是佛法,此愚痴人既生诽谤,安有愿生佛土之理?”又云:“汝但知五逆罪为重,而不知五逆罪从无正法生,是故谤正法人其罪最重。”①
  而在诽谤正法罪中,以诽谤净宗念佛法门之罪最重。莲池大师曾以譬喻明示:于此有人,日出万言,以谤万佛,积满千岁,是人罪业无量无边;而复有人出一恶言,拨无净土,阻人念佛,是人罪业,过于前人百千万倍,乃至无算。何以故?微尘诸佛,赞叹西方惟欲人人成佛,汝独生谤,即是遍谤微尘如来,陷害众生,常沉苦海,不得成佛。故谤法之罪,可不慎哉!②
  净宗念佛法门乃无上甚深的菩萨大法,经云:“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③成就念佛往生者,乃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所致,非少善根福德因缘所能成办。若有众生具犯五逆罪,即无福德,且罪业深广;若诽谤正法,即无善根,且愚暗渊深,此类众生的烦恼障所知障厚重,阿弥陀佛虽然慈悲,亦难救度。故十念必生的善巧方便之大愿,这类众生无缘纳受。对此,吾辈净业行人应深加警觉。
  综上所述,十念必生愿凝聚着阿弥陀佛普度众生的悲愿,乃无上智慧所流现的究竟方便。一乘愿海,六字洪名,普令十方一切众生往生净土,亲证无量光寿法身,疾速圆成佛道。
  五、临终接引愿
  愿文: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魏译本第十九愿)
  愿文大意是:设使我成佛时,十方世界一切众生,发菩提心,修持诸种功德,至诚发愿欲生我国,此人临寿终时,我(阿弥陀佛)即与净土圣众,围绕出现在这人之前,如果此愿不兑现,我终不成佛。
  此愿是阿弥陀佛摄众生愿的核心之一。此愿充分显示出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悲,以及他力果教不可思议的方便力用。临终接引愿为十方凡夫众生的往生,添加了一份保证。
  具缚凡夫,临命终时,第六意识不行,第八阿赖耶识中习气乱发。一生所作善恶,乃至多生多劫的善恶业种,俱时顿现,作善现善境界,作恶现恶境界,如五逆十恶,地狱现前;悭贪嫉妒,饿鬼现前;乃至五戒十善,人天现前。一般来说,凡夫业重,临终之际,多有颠倒,或起恶念,或起邪见,或系念妻儿财物,或迷闷发狂,种种恶相,障碍念佛往生。阿弥陀佛因地愍念凡夫临终颠倒散乱之苦,特发临终接引愿,慈悲摄受众生。证知:凡夫正念往生,非凭自力,实赖阿弥陀佛慈悲加祐,临终接引之愿力。旷劫以来业系缠缚的众生,临终若无阿弥陀佛的接引,是很难出离生死业力网的。
  《华严经》亦有临终念佛,得佛光加持,得生净国的记载。由此,临终设像助念之法,自古便流行于西域。西域法:有欲舍命者,令其面西,于前安置阿弥陀佛像,佛像亦面西,以幡顶挂在佛像手指上,令病人手捉幡脚,作随佛往生想。道友眷属烧香鸣磐,助称佛号。如是助念,不仅可以帮助亡者得生佛前,而且还能见到佛光者瑞相。
  临终助念法,古往今来,在我国亦广为流行。念佛人于临终之际,得若干道友助念,佛号不间断,在神识离体的刹那,得阿弥陀佛愿力加持,佛光注照,与念佛人的心光融汇,顿现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前来接引的景相。这即是娑婆印坏,净土文成的表证。比喻念佛行人,此土阴灭,西方净土阴生,垂终自见坐金莲身已是净土生阴。念佛人念力与阿弥陀佛愿力,感应道交,不可思议。临终接引愿的神妙亦不可思议。
  净业行人如果错过临终蒙佛接引的良机(或因业力太重,或因信愿不坚等原因),即滑入中阴身(意生身)阶段,业风飘荡,心神障怖,此时如置身惊涛骇浪,最难作主宰,成就往生净土的概率甚少。然而,少数众生在中阴身阶段,如能保持清醒,照知中阴诸种境界是业力幻相,并无真实性,心不惊恐,闻到道友助念的佛号,生起一念净信愿生之心,亦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得大安乐。  
  临终所现之佛,非有非无,非断非常。乃生佛一体,感应道交,因缘和合之现象。自性力是因,阿弥陀佛愿力为缘。法身真佛,本无生灭,从真如实际缘起化身,接引迷根众生。此乃阿弥陀佛本愿功德,令念佛众生,专心忆念,能于自心见佛来迎,不是阿弥陀佛实遣化身来迎接。佛身湛然常寂,众生见有去来;如镜中形,非内非外;如梦中事,不有不无。又如水清则月自来,心净则佛自现,然而,水虽澄清,天上无月亦不能现;心虽清净,没有阿弥陀佛的悲愿为缘亦不能现。同样,月亮虽明,地面无水不能现;正如佛虽有悲愿之缘,众生心垢不能现。由以上譬喻可知:执著佛从心现,不信西方有阿弥陀佛;或执认阿弥陀佛实从西方而来,不信自心显现,如是两种看法,皆属边见邪见,未能通达中道了义。  
  娑婆众生自力修行,生死关头,最难得力。唯有信愿持名,仰赖弥陀愿力。到临终时,弥陀圣众现前,安慰引导,自在往生。念佛人得阿弥陀佛愿力摄受,得十方诸佛护念,临终之际,魔不能靠拢干扰,更不会出现佛由魔变的现象。证知阿弥陀佛护持众生,细致入微,慈悲之极。临终接引对吾人出离生死苦海,具有重大价值。阿弥陀佛对十方众生的恩德,深广浩大,穷劫难尽。
  综七所述:阿弥陀佛的核心五愿,对娑婆净业行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价值。这五愿亦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住定证灭愿”是阿弥陀佛肇起大愿,建构西方极乐世界的终极目标。欲令十方一切众往生彼刹,速疾成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阿弥陀佛以福慧庄严自身,以“光明无量愿”令普度众生的德能遍及法界,摄护十方众生;以“诸佛称叹愿”,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这二愿表面看是庄严自己,实则是为了饶益众生。众生蒙光照触,知晓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油生仰慕愿生之心。为了令十方众生得以便捷稳妥地往生净土,阿弥陀佛以“十念必生愿”来普摄一切众生,往生净土。为了使十念必生愿究意圆满地实施,阿弥陀佛又以“临终接引愿”护持念佛人,扫除凡夫众生临终之际可能出现的障碍,为成就往生加上一层保险。可见,阿弥陀佛以内具的功德——光明无量,诸佛称叹,垂以十方众生以至极善巧方便——十念必生,临终接引,而达到至极圆满的目标——住定证灭。证知,阿弥陀佛惠施十方众生的恩德无有边际,粉身难报。阿弥陀佛!
  第十二章 阿弥陀佛本愿的文化一宗教意蕴
  四十八大愿是法藏菩萨得世自在王佛的加持,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的精粹,对应自己“超胜诸佛,速度众生”的愿力而肇建的。所以,阿弥陀佛本愿内涵无限深广,其道德、文化、宗教诸方面的意蕴,具有超时空、遍法界的永恒价值,探究阿弥陀佛本愿意蕴,不仅对净业行人的修持不可或缺,而且对当代社会道德文化的重建,现代人的精神归宿,乃至经邦济世,均不无启迪,兹分述如次。
  第一节 阿弥陀佛本愿的道德价值
  法藏菩萨考察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首先注重诸佛国善恶之因,由因及果,其国土粗妙秽净之情状,一一探究其因果对应关系。从“心净则土净,心秽则土秽”的基本原理出发,一个严净殊胜的净土,首先须具有高度道德化的特点,由此,阿弥陀佛的本愿就注入了深切的道德关怀。直接或间接展示道德内涵的愿目甚多,考察这些愿文,可将阿弥陀佛本愿的道德理念概括为三种,即:平等一相、和合无诤、自利利他。
  一、平等一相
  阿弥陀佛针对十方刹土由于不平等而导致的纷争与邪恶,发愿自己所住持的净土,实施平等一相的道德原则。从深层理念来看,一切众生,乃至十方诸佛的心源自性,平等一相,无有差别。由于心行与业力的不同,现出差别不平等的迹象,引发无穷的烦恼。阿弥陀佛本愿加持,令十方众生回归无分别的自性心源,从深层次恢复平等一相,令生到西方净土的众生,皆同一心,心里状况与价值观点高度一致,然后,在形貌与生活享用上,实现平等原则。西方净土的众生,容貌形色,悉皆端正洁净,没有差别与好丑之分,等同一相。阿弥陀佛的形色相同愿有效地预防了是非高下骄卑之心。
  阿弥陀佛平等摄受九法界众生往生净土,并平等地予以加持,令往生者悉皆具有六通,恢复自性功德,衣食住行诸般享受待遇也一律平等,随其意乐,应念而至,西方极乐世界没有特权阶层,没有私有财产,没有贫贱尊卑。国中天人菩萨圣众如兄弟、如师友,把手同行,同享次于泥洹之乐,同证无上菩提。这种高平等的社会道德生活,乃是众生性德的彰显。阿弥陀佛的别称是无量清净平等觉,表明西方极乐世界的平等原则亦是阿弥陀佛果德的体现,给予十方佛刹纯粹道德的垂范。
  二、和合无诤
  阿弥陀佛本源内具和合无净的价值内涵。诸往生者六根寂静,远离热恼,虽然具有三十二种大丈夫相,而不起念恋执着之心念,因为不起我见我相,故不生爱欲贪恚之烦恼,与他人与外境的同体感,引发出相互敬重之心。人我是非,嫉妒诤斗不仅没有事实,甚至连名词都听不到(不闻恶名愿)。西方极乐世界是一个无须法律,没有讼狱,乃至没有道德法庭的世界,十分世界诸往生者依循性德净心相处,水乳交融,和合无间。道业上相互切磋,先觉者帮助后觉者,同体大悲,无缘大慈在彼土充分彰显。“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在西方净土成为事实。一个真正大同的社会模式成为十方佛国虽不能至然而却应追求的理想蓝本。
  三、自利利他
  阿弥陀佛本愿摄护十方众生往生净土,令其首先着眼于自利(上求佛道),然后广行利他(普救众生),为了实现利他的目标,首须福慧双修,自证菩提。阿弥陀佛愿力加持,令往生者所得之六种神通(宿命通、天眼道、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道、漏尽通),识因慎果,策进道业,专乐求法,灭三垢障,游诸神通,于诸众生得大慈悲饶益之心,为诸众生作大导师,以正道对治众生之烦恼,在利他的过程,圆成自利功德,究竟成佛。
  平等一相,和合无诤,自利利他三种道德理念贯彻在西方净土,作为天人圣众的共识。诸往生者任运进止,行为总在纯洁道德之内,所谓“从心所欲不愈矩”(孔子语)总不致有非道德行为,乃至邪念产生,这是阿弥陀佛大愿加持,诸往生者性德彰显所致。西力极乐世界的道德文化具有永恒的价值,值得我们效法。
  第二节 阿弥陀佛本愿的文化价值
  阿弥陀佛本愿内具深厚的文化底蕴,涵盖面甚广,包括政治文化、经济文化、科技文化、娱乐文化、人文环境等诸方面。阿弥陀佛本愿文化特点是:既有实用性又有审美性,既有规则性,又具高自由度,其文化模式乃法界最高文化形态,兹分述如次。
  一、政治一经济文化
  西方极乐世界的政治管理模式是法王一元化管理,观世音与大势至二位大菩萨协助阿弥陀佛襄理一应法事。其政治目标很明确:帮助十方世界众生生到净土,帮助净土诸往生者速成佛道,所以,其政治内容不越出讲经说法之外。其政治管理模式简单而高效率。
  西方极乐世界的经济文化没有像他方佛国那样的生产与交换的过程,唯有自在消费的内涵。饮食、衣服、住宅这些基本的消费品,不假制作,念头一动,即现出这些生活必需品,其形状、颜色、款式、大小、百味等,均随心所欲,无不如意。没有生存压力,供养十方诸佛的种种供品,诸如香华、幢幡、宝盖等,悉皆随念而至。
  证知西方极乐世界法王(阿弥陀佛)的管理,堪称佛政、仁政。真正实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政清国泰、太平盛世,所以,西方极乐世界又称清泰国。西方极乐世界种种资生用品,不须辛勤劳作,无有商品货币的负担,一应用具随念而至,长养身心,滋培慧命,所以,西方极乐世界又称安养国。清泰与安养正是西方净土政治-经济文化的本质内涵。
  二、科技-娱乐文化
  西方净土是高科技的世界,凡诸娑婆本土一应高科技形态,在西方极乐世界无不具足,且表现得更为精致,更为神妙。试举数端可证。
  爱因斯坦的质能互变公式E=mc2昭示:物质与能量可以相互转换。核武器的制造已使物质(基本粒子裂变)释放能量成为事实,而将能量转化为物质,地球人目前尚办不到。在西方极乐世界,质能双向互变已成为净土圣众日常生活的基本内容。譬如,极乐圣众动了饮食的念头,应时七宝钵器自然现前,百味饮食自然盈满,意念食毕,钵器自然消失,无须擦洗之劳。质能互变,应念而成。
  全球电脑网络化成为当代社会资讯的尖端技术。在信息高速公路上,能摄取世界各地信息,能在网络上对话,传递电子邮件等。这些功能,确实给现代人类的通讯带来一场深刻的革命。然而,靠电脑作媒介的联网,毕竟存在诸多的限制与不便,诸如病毒、机器故障、区域限制等。而西方极乐世界圣众以心力彰显的资讯网络,便捷高效,而无任何负面效应。西方净土诸往生者天眼普见(类似本土的望远镜),天耳普闻(类似本土的无线电话),他心悉知,无须语言音声,双方动念,即可交流。极乐世界圣众的天眼、天耳、他心智通可以遍及十方无量世界,所以,其神奇心力的资讯网络亦覆盖十方无量世界,这是他方国土由外建立的科技设施所不能比拟的。
  本土的电视能接受世界各地的图像,成为现代人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然而,其功能尚低。本土的电视只能显现由电视发射台发射的信号,电视台未发射的地域之情景,电视便不能显现,显现在屏幕上的亦是经过采访、制作等程序“加工”了的信息,原初素材无从展示。且只能显现地球本土,不能显示他方佛国。西方极乐世界的彩电,功能之神奇不可思议。“树现佛刹愿”昭示:西方净土诸往生者,欲观赏十方诸佛国土的清净庄严,应时宝树犹如大屏幕彩电,就在宝树之间分明得见,犹如从洁净明镜看见自己的面像一样,清晰度高。可知,西方极乐世界的七宝树(彩电),可以接收到法界任一区域的景相,亦不需对方的发射台的电波,净土诸人亦不劳按钮,只由心念操作。西方净土之高信息世界,于此可见一端。
  本土的旅行有汽车、火车、飞机乃至太空探测器,给现代人带来极大的便利,然而,这些设备的速度有限,尚不能达到迅速往返徭远星球的水平。西方极乐世界的莲花具多功能的用途。莲花住止时(或平地,或虚空)即是净土圣众的住宅;飞行时,莲花即是圣众的飞行器(闭合时,状似飞蝶),时速极快,能飞至十方佛刹礼供听法,中饭以前,返回极乐本土,其莲华飞行器,亦由心念操作,无须器械。
  总之,西方极乐世界圣众的吃穿住行等日常生活,均是高科技的自由快乐状况,所以,西方极乐世界亦称极乐,其娱乐文化亦呈高级形态,修道娱乐化,娱乐修道化,娱乐与修道相即无二。娱乐不是消极地打发时间,不是放纵感官欲望,而是娱乐中内蕴着进德修业的内涵,欣赏宫商妙乐,即是聆听法音,断惑开慧;在七宝池沐浴八功德水,即能长养善根,增进菩提……等等。反之,修道也不像他方国土那样修苦行,一丝不苟,几近刻板(这在秽土甚有必要),而是逍遥自在,任运修道。或坐在莲华上乘凉,或躺着听灵禽珍鸟说法,或聆听风吹树叶铃铎发出的音声,或欣赏空中乐器不奏自鸣的交响乐,或品味菩提树上的果实……概言之,六根接触六尘均能获得豁破无明、开显自性的法益。可见,西方极乐世界修道方式具有自在、自由、洒脱、不拘一格的特质,令人仰慕。
  西方极乐世界将高科技、娱乐化与修道证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西方净土的一大特质,这种文化模式由阿弥陀佛的愿力而成,对他方世界的文化建设,深有启迪。
  三、人文-精神文化
  西方极乐世界近似灵性世界(次于泥洹),其森罗万象的物质形态可以随心回转,故而,西方净土的人文-精神文化居主导地位。其文化内具审美、自由、纯洁、快乐四大特性。
  西方极乐世界正报(诸佛圣众)与依报(国土万物)都能发光,是一个璀璨光明世界,均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生活环境纯洁,国无女人,没有爱欲引发的诸多烦恼与社会问题,甚至连恶名(不善的名称)都不入耳根,所以,心地纯净,不起邪思,专心务道。由于诸往生者自己的纯净念力与自性功德力,加上阿弥陀佛的大愿加持,即永离热恼,身心清凉,所受的快乐犹如断尽烦恼的阿罗汉,诸往生者的乐是无有染着的真乐,是大乘法乐法喜。
  西方极乐世界的高人文-精神文化是西方净土诸圣众精神纯净的外显。心净则土净,西方极乐世界环境纯净,没有污染,心地洁白,犹如雪山;安详充实,无有空虚、迷茫、抑郁、焦虑等心理病态,信受奉持佛法,不欣世语不染俗情,没有文化垃圾,没有异端邪说,所以,西方极乐世界的每首音乐、每幅图画(飘华在地,自然形成图案)、每篇经文,都是登峰造极的艺术精品,都具有跨法界、超时空的永恒价值。
  以上从三方面略示阿弥陀佛本愿的文化意蕴,证知阿弥陀佛本愿的文化内涵无限深广,圆收十方佛国的一切文化精华,圆超十方佛国的一切文化形态,乃十方佛国文化模式的升华。予以众生以究竟圆满的幸福。
  第三节 阿弥陀佛本愿的宗教价值
  阿弥陀佛本愿的宗教目的最为显着,阿弥陀佛见到十方众生在六道生死轮转中,苦不堪言,所以,称性而发的大愿核心,指向常没众生的拯救,欲令十方众生往生净土,速成无上正等正觉,即住定证灭愿的建立。此愿昭示:阿弥陀佛惠以十方众生的利益究竟圆满,不是给予众生些许人天福报,甚至不是声闻缘觉的化城暂栖,而是直指众生妙明自性,令其速疾成就无上菩提,彻底圆满解决了生死、出轮回、成佛道的大事,阿弥陀佛的终极关怀乃是十方众生大安心、大安乐的最终归宿。
  阿弥陀佛本愿的终极目标,给十方众生传递了一个惊心动魄的信息,给有缘众生以回光自省人生目的的契机:人的一生应该如何度过?石火电光的短暂生涯应追求何种人生目标?生从何来?死向何去?这从古以来困扰人类理智的大问题,阿弥陀佛本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圆满的答案: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应以有限的人生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横截生死急流,圆成无上正等正觉。有缘众生信受阿弥陀佛为我们提供的答案,沿着阿弥陀佛指出的妙庄严路而行,那么,当下就是慧命的诞生,当下觅到人生的安心立命之所,当下西方七宝池便有一朵标上其名的莲蕊,此人“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希有人,人中最胜人也。”①此人信愿持名,虽然现是娑婆秽土的凡惑众生,却已是极乐世界之嘉宾。人生有如此圆满的归宿,吾人应义无返顾地趋之。
  综上所述:阿弥陀佛本愿的文化-宗教底蕴无限深邃浩博,从本愿可以直探性海真源,可以反馈十方佛国与众生的特性,因为阿弥陀佛本愿针对十方众生(包括娑婆众生)所发,故而,弥陀本愿的价值对我们更为亲切而实用,从中可以吸纳从终极层面到现实操作层面的种种养料,俾使世间出世间法相得益彰,无论从政、经商、治军、求学,均能从本愿中获得消业去习、增福开慧的利益。阿弥陀佛本愿乃一乘之了义,万善之总门,各类根性的众生均能从这无尽宝藏中获得相应的受用,阿弥陀佛本愿价值辐射全法界,传之久远,与法界众生同在。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