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略论五台山文化及其核心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崔正森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略论五台山文化及其核心
  崔正森
  (山西省社科院,山西太原030006)
  摘 要:五台山文化是多种文化融合的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其主要是佛教文化,核心是文殊信仰。文殊是般若智慧的化身。般若智慧是一种圆满的彻底的辩证的理性的自我超越思想,是中国人民乃至东方人的一种生存智慧和高级的理论思维,也是沟通中西文化的一个法宝。因此说,文殊精神就是大智无我、平等自由、圆融和谐、创新发展。简言之,就是智慧、和谐、创新、发展。
  关键词:五台山文化;文殊信仰;智慧;和谐;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B94 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176(2006)03-007-05
  一、五台山文化
  五台山文化是一种区域文化,它相当于秦文化、楚文化、鲁文化、晋文化等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那么,五台山的区域该如何划分呢?从地理位置上说,五台山在山西省东北部,即《清凉山志》卷二说的,从剑匕台的秦戏山品字泉发源的滹沱河所经过的繁峙、五台、原平、代县、忻州、定襄、盂县和河北阜平县等二省八县。《清凉山志》还说,五峰之外,复有四捶:东曰青峰捶,即常山(无恤台);南曰朱明捶,即方山;西曰鹤林埵,即马头山(磨笄山);北曰玄冥埵,即夏屋山(覆宿山)。四关:平型关、龙泉关、雁门关、牧护关。四门:东为龙泉关,南为济胜桥、阁子岭、虎阳岭,西为峨峪岭,北为鸿门岩。若从文化范围上讲,即是东起河北正定,南至太原,北至大同,西至河曲。在唐代时,它与长安、洛阳为三足鼎立的三个佛教文化圈。那么,这个区域有哪些文化呢?概括,来说,有两种:一是自然文化,二是社会文化。其自然文化主要有地质文化、生态文化。社会文化主要有佛教文化,其中包括汉传佛教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其源是印度佛教文化、西域佛教文化。其二是儒教、道教、民间宗教文化。其三是晋文化,其四是革命文化,其五是旅游文化。这些文化中,对五台山来说主要是佛教文化。其佛教文化的内容是五明,五明中五台山最突出的是文殊信仰、建筑艺术、造像艺术、音乐艺术和皇家文化等等。于此,我讲几个观点,供大家研究:1、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五台山是中国四大灵境之首、五台山是中国佛教“首府”和与印度灵鹫山“争峻”的佛教圣地、五台山是世界佛教五大圣地之一(香巴拉、乌仗那、金刚座、布达拉山、五台山)。2、五台山的佛教建筑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宝库、五台山的宝塔是中国宝塔艺术的展览馆,二者合起来,亦叫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历史长廊。3、五台山的佛教造像艺术是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博物馆,因其有历史的连续性和时代特色,故又称为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历史画卷。4、五台山佛教音乐是中国佛教音乐的奇葩,或叫中国佛教音乐的活化石,也可称为中国佛教音乐艺术的灿烂史篇。5、文殊菩萨是国家的保护神。6、五台山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皇家道场,或者说是镇国道场。7、五台山是国际佛教文化交流中心,8、五台山佛教是中国佛教的缩影,或者说,五台山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很多方面都可以在五台山文化里体现出来。9、五台山是世界佛教文殊信仰的中心。10、从自然地理方面讲,五台山有以下特点:1、气候清凉兼有五顶:极端最低温度—44。8℃,极端最高温度35℃,最大温差为79.8~C;最高峰北台顶素称“华北屋脊”,海拔3100米,’最低处坪上村海拔624米,相对势差2476米(相当于南台高度);从降雨量上来看:年均400-700毫米;北台顶的年降雨量最多,为966.3毫米。所以,北台为“华北屋脊”“华北寒冷山岛”。谚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说的就是这个意思。2、五台LU地质古老,由25亿年的变质岩系组成,由内向外依次为新太古代——古元古代——中元古代——古生代——新生代的地层构成,故五台山的土壤有明显的垂直带谱:从下向上依次是:褐土、山地褐土、山地淋融褐、山地棕壤、亚高山草甸、高山草甸,且有发育完整的15种冰缘地貌:冻融剥蚀面、冰缘岩柱、石海、石流坡、石条、石环、石玫瑰和石网、石多边形和冻胀石块、冻融草丘、泥流坡坎和泥流舌、石河、热融湖塘、冰缘宽谷、石流阶地、泥石流和石提垄、冰缘黄土等,堪称冰缘地貌的“自然博物馆”。由于上述地质、地貌、气候、海拔等原因,又形成了明显的气候垂直带谱、生物垂直带谱,所以五台山的生物有多样性,并有濒危、稀有生物:如黑蛋巢、小红景天、台蘑、长松、金莲花、零零香、金龟、蒙古小毛虫、五台椒天牛、七星飘虫等等。其五台山地质的科学价值有四:一、五台山是中国地层表中早前寒武纪代表性地层单元的命名地,如五台群、滹沱群。二、五台山是中国早前寒武纪重大地质事件的命名地、如:铁堡运动、五台运动。三、五台山台顶的古夷平面是地文学上北台期夷平面的命名地,是最为典型、规模巨大、保存完好的古夷平面。四、五台山是第四纪典型的冰缘地貌及冰川遗迹,具有相当的科学价值,如五台山的冰缘地貌是监测全球气温变化的“指示器”等。
  由于五台山具有老天爷赐予的珍贵的自然遗产、人类祖先辛勤创造的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和非物质遗产,所以,五台山区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积极申报世界双遗产和世界非物质遗产,而且目前已经取得了相当快的进展,获得了“中国地质公园”的称号,进入了“中国非物质遗产名录”,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也排到了全国第一名,并列入了世界双遗产预备名录,可望在明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申报“世界双遗产”。
  二、文殊信仰
  文殊菩萨在大乘佛教中,位于诸菩萨之上首。他在释迦牟尼45年的弘法生涯中,始自华严,终于涅架,凡是大乘法会,都有他参加,在协助释迦牟尼弘扬大乘佛教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不仅是大乘空宗的奠基人,而且也是密教的祖师之一,为大乘佛教所崇奉。这还因为他是般若智慧的化身,般若是三世诸佛之母,他是七佛之师之故。所以,在大乘佛教中,他的地位尊崇显赫,他的思想博大精深,他的影响深广久远,他的信仰传遍世界。因此,我们要对他的身世、形象、思想、禅法、净土、道场和信仰等,都要作一深入研究。鉴于时间关系,现就文殊思想作一简略探讨。
  文殊是般若的化身,所以,他是诸佛之母、众菩萨之师,为大乘空宗的奠基人、密教的祖师之一。《菩萨处胎经》云:“昔为能仁师,今为佛弟子。二尊不并化,故我为菩萨。”在过去世时,文殊为释迦牟尼的9代祖师,因为佛教里有个规矩,“一佛出世,万佛拥护”和“二尊不并化”等原因,所以他甘心情愿地做了释迦牟尼的弟子,且为首席菩萨,位居普贤、观音、地藏之右,所以,他的道场五台山也就成了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了。
  在佛教里,文殊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地位呢?因为文殊的智慧是般若。那么,何谓般若呢?般若是梵语的音译,义译为智慧,但这种智慧不全同于我们通常说的智慧,因为我们通常说的智慧是指聪明才智,而佛教中的智慧是一种真正的超常的智慧。大家知道,般若一词常常和波罗密联系在一起,那么,何谓般若波罗密呢?《大般若经》卷21中说:“须菩提白佛言:般若波罗密以何义故,名般若波罗密?佛言:得第一义,度一切法到彼岸,以是义故,名般若波罗密。”这就是说,般若这种智慧,不仅是一种世间智慧,而且也是一种出世间智慧。事实上,智慧一词,在佛家看来,“智”是能通达世俗谛和因果缘起;慧是能观察一切空性,透过现象看到事物本体——空、法性、法界、真如,即小岛岱山先生说的“一即一切即无”。《大智度论》卷18又说:“般若波罗密,在佛心中,变名一切种智,……诸法实相,即是般若波罗密。”这就是说,般若智慧还有层次上的区分,如婆罗门的、小乘的、大乘的、佛的,对于文殊般若来说,即是甚深般若,即最高的、超常超验的实相般若,即佛说的“第一义”。三论宗祖师吉藏说,般若有三:一是实相般若,二是观照般若,三是文字般若。实相般若是中,观照般若是观,文字般若是论。天台智者大师说:般若名智慧,实相般若,非寂非照,即一切种智;观照般若,非照即照,即一切智;方便般若,非寂而寂,即道种智。而文殊般若是实相般若,即是一切种智,即佛智。因为,实相是诸法体空,空是万法之理,所以说,文殊信仰是般若信仰,即智慧信仰,确切一点说是一种理智信仰。故曰:五台山是智慧山、文明山。
  既然般若是一种特殊智慧,那么,它特殊在什么地方呢?特殊在不同于世间的聪明才智,具体来说有下列五点。
  1、般若“无分别”。
  玄奘译的《大般若经》卷402中说:“世尊,诸菩萨摩诃萨应云何修般若波罗密多?佛言:舍利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密多时,应如是观,实有菩萨,不见有菩萨,不见菩萨名;不见般若波罗密多,不见般若波罗密多名,不见行、不见不行。何以故?舍利子,菩萨自性空,菩萨名空。”这就是说,以般若这种智慧认识事物时,既否定了事物的实在性,又否定了事物的假名,因为前者是当体即空·,后者是虚幻不实的假名。这种“无分别”观念,不仅在否定世俗之人对事物的分别认识,也否定小乘佛教的一些理论。般若的这种“无分别”思想在《维摩诘经》中表现为文殊菩萨的“不二”法门。如世间和出世间,在一般人或小乘佛教看来就是二,但若认识到了世间出世间都是性空,那么,世间也就是出世间了,所以说世间和出世间不二,这就表述成了世间即出世间,于是我们就可以出世间的精神,办人世间的事业。若用惠能的话来说,就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求兔角”。总之,在般若思想看来,生死涅槃不二、色空不二,所以《心经》中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维摩诘经》中,当文殊问维摩诘何为不二法时,维摩诘“默然”不答,文殊总结说,“法无名字,言语断故”,“智者不著文字”,“解脱者无所言说”。这就是说,“不二”就是诸法平等,绝不是有人说的“不二就是一”。那么,如何才能进入“不二法门”呢?首先要觉了诸法平等,其次必须超越语言文字的限制,才能进入真正的“不二法门”。惠能说:“佛法就是不二法。”可见,文殊这种甚深般若智慧,即是不二法门。它是佛法的根本智慧。
  2、般若空慧
  般若的“五分别”思想主要是否定那种把世间一切事物都看作实在的认识。那么,般若对世间一切事物的认识是什么呢?《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虚幻不实的。这个“虚幻不实”的梦、幻、泡、影、露、电等就叫作空。这就是说,世间一切事物的本性是空,即一切皆空。所以说,般若就是认识事物本性空的一种空慧。因为空有人无我、法无我之别,故空慧也叫无我慧。如何获得空慧呢?通过闻、思、修,达到自己内心的智慧与事物空性契合了,冥证了,就是开悟。对于文殊来说这个空慧就是直了本性,“得第一义”,就是禅宗说的顿悟。总之,开悟了,就得到了这种智慧。在此,我们来认识一下空这个概念。空的字面意思是“空的”、“空无”、“虚无”等,到般若类经典中,它就成了“空性”,即通常说的“一切皆空”之空。从客观上说,是当体即空之空,即事物本身就是空的,不是小乘的析空。其二,这个空不是“空无所有”之空,也不是“断灭空”,更不是道家说的“无”,即万物的本源。还不是空间之空,而是缘生故空,即法无自性,即诸法没有一个恒常的独立的主宰,即无我。空的宗教功能是使一个修习者,“不厌世间苦,不欣涅槃乐”。如《大般若经》卷574说:“修学甚深般若波罗密多,不为厌离生死过失,不为欣乐涅槃功德。”显然,甚深般若就是一种不着两边的不二思想、积极人世的思想。一切诸法性常自空,乃至佛和涅槃也是性空。从主观方面讲,就是无执、无住、无念、无得。
  3、般若中道
  何谓中道呢?中道就是不落“边见”。边见有二,一是常见,二是断见,常见就是认为世界永远存在,一切法永远存在,有一个客观的常恒不变的实体,或者是执着一个不变的主宰、万能之神等。断见就是认为一切法,包括生命和万物,消亡了就不存在了,三世没有了,三世因果也讲不通了。而中道呢?就是一面讲空,一面讲有。空是指主观、客观等一切现象都是因缘生的,如幻如化、本体即空。有是指前“无始,后无终,生生灭灭,相续不断”。凡夫迷惑就生死轮回,圣者觉悟就自由自在。以有破断见,以空破常见。亦有亦空,非有非空,就谓之中道。这个中道就是佛教认识诸法实相的般若智慧。在佛学里头有三个中道,一是“缘起性空”中道,二是“唯识无境”中道,三是“胜义离言”中道。而《大般若经》讲的是“缘起性空”中道。那么,何谓“缘起性空”中道呢?龙树在《中论》第一品中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因为这个偈中有三个“是”字,故有人称其为“三是偈”。因为缘生法,一方面是缘起幻有,亦名假有;一方面是缘起性空,亦名体空;所以,将二者遮诠,即是非有非空,亦有亦空,真空妙有,这就是中道。换句话说,不是常有也不是断空,即是中道。于此,请注意两点:一、从客观上说,中道不是我们通常说的中间大道,而是诸法实相,即非有非空,亦有亦空,真空妙有。二、从主观上说,中道就是不落两边,不落就是不着、不住,而是超越,且是内心的超越。可见,般若中道就是一种内心超越的智慧。
  4、般若二谛
  二谛在佛教中称为真谛和俗谛。真谛也叫第一义谛、胜义谛;俗谛也叫世俗谛、世谛。按《大般若经》卷42说,真谛就是事物的本性空,即看事物的相状不实,对事物的分别不实,对事物的言说不实,故空。俗谛就是事物的现象,即对事物有分别,对事物的实在性有所肯定,对事物有所言说。该《经》认为,圣人要知世谛,还要知第一义谛。那么,二谛关系如何呢?该《经》卷22中说:“世谛、第一义谛无异也。何以故?世谛如,即是第一义谛。以众生不知不见是如故,菩萨摩诃萨以世谛示若有若无。”这就是说,世谛是针对众生说的,若能使众生认识到世谛的本来面目——真如,这也就让众生领悟了第一义谛。可见,世谛和第一义谛的关系是相即的,相即就是不离。又《中论》卷4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架。”这二句是说,真谛说空(性空),俗谛说有(假有)。但二者又有联系,即俗谛虽说有,但离开了它,则“不得第一义”。可见,真谛不是绝对的空无,与俗谛说的假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二谛是一体两面,缺一不可。
  我们知道,佛教是一种宗教,宗教就有强调出世的特性,但佛教徒又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中,否定现实世界再彻底也只能是在口头上,因为离开了现实生活,离开了人对基本生活需求的满足,佛教徒是不能生活的,佛教是不能存在的。可见,佛教徒在坚持出世性和不得不参与世俗生活上存在着尖锐的矛盾。而二谛理论恰恰是化解了这种矛盾,它为佛教徒大力弘扬佛教义理,又能无所顾忌地参与世俗生活,提供了理论上的说明。显然,这是一种创新,是对般若思想的丰富完善。
  5、般若是一种否定形态的思维方法
  从上面般若的4个特征来看,第一“无分别”,是对世俗分别认识的否定,但它不是绝对的否定,而是要在否定分别中去领悟事物的实相。第二“空”,是对事物自性的否定,而不是对事物现象(假有)的否定。第三中道,谈空是否定事物的自性,肯定事物的假有,说有是否定断灭空,肯定事物的实相,这就是说,谈空说有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待的。第四二谛,真谛讲空,是对事物实在性的否定;俗谛讲“假有”,是对恶趣空的否定。总之,从上看来,般若思想是一种否定之否定的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佛教中叫遮诠法,也有的叫做“双遣对破”。如《金刚经》中说的:“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如来说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如此等等,共有14段。这14段总合起来就是:“如来说如是(正),即非如是(反),是名如是(合)。”这就是从否定意识语言的执著而契人中道妙义的真理。如东坡诗云:“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归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再如梅尼诗云:“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都是正、反、合这一三段论式的思维方式。般若的这种思维方式,就是正、反、合的三段论式。它是符合辩证法的。因此说,文殊的般若智慧是一种圆满的彻底的辩证的理性的自我超越思想,是中国人乃至东方人的一种生存智慧和高级的理论思维,也是沟通中西文化的一个法宝。因此说,文殊的精神是大智无我、平等自由、圆融和谐、创新发展。简言之,就是智慧、和谐、创新、发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