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弘法交流>>正文内容

“雪山弘法”考——七论五台山需要包装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康立群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雪山弘法”考——七论五台山需要包装
  康立群
  (河北省社科院,河北 石家庄050051)
  摘 要:通过对宗教传说“雪山弘法”的还原,论证了“雪山”即指五台山的观点,揭示了佛陀指定文殊继位首座、东移大法的历史真相及这一重大转折的意义。
  关键词:雪山;五台山;还原历史;文殊继位;佛法东移
  在佛教史上,文殊菩萨雪山弘法是一次意义重大深远的行动。此事见《文殊般涅槃经》:
  佛告跋陀婆罗,此文殊师利有大慈悲,……佛涅粲后四百五十岁,当至雪山,为五百仙人,宣畅敷演十二部经,教化成熟五百仙人,令得不退转。与诸神仙作比丘像,飞腾空中,至本生地,于空野泽尼拘楼陀树下,结跏趺坐,入首楞严三昧。历来学者大多指“雪山”即为喜马拉雅山,但佛陀只云“雪山”,既未指出所在位置,也未明确具体山名,认定就是喜马拉雅山缺少依据,大概是由于此山距北天竺近的缘故吧。笔者经过考证,认为佛陀所云“雪山”实为五台山也。现将理由陈述如下,就教于高僧大德和专家学者。
  一、佛陀在谈到身后之事时还有一段话说到文殊,载于《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
  尔时,世尊复告金刚密迹主菩萨言:我灭度后,于此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那,其国中间有山,号为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 在菩提流志译的另一部经书《佛说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中也有相同记载。
  五顶山即五台山,已为学界公认。不妨将上述前后二段引文联系起来推敲。佛陀同跋陀婆罗谈到身后事时说文殊将去雪山弘法,在同金刚密迹主菩萨谈到身后事时又说文殊将去大振那国的五顶山弘法。从逻辑上推理,“雪山”与“五顶山”并不排斥,很可能系同一所指。
  二、从时间上来推算。佛祖释迦牟尼的生卒年代为公元前565~前486年,正值中国春秋时期,与孑L子为同时代人。按前文所引:“佛涅槃后四百五十岁,当至雪山”,则文殊前往“雪山”传法的时间在公元前30多年。再看佛教传人中国内地的时间。一说是依据《魏书·释老志》,将“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秦景宪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定为佛教人华之始。一说是依据《魏书·释老志》,将汉明帝永平十年(67),沙门摄摩腾、竺法兰白马驮经而来视为佛教人华之始。要特别指出的是,据传二沙门于人华第二年即永平十一年(68)寻访到五台山,才建大孚灵鹫寺(今显通寺前身)。
  上述两种说法,无论哪一说,均与“佛涅架后四百五十岁”即公元前30多年,在时间上相距甚近,基本吻合。
  若谓“雪山”即指喜马拉雅山,则其范围或指山南之尼泊尔,或指北麓的我国西藏地区。佛陀与文殊的家乡均在北天竺即今尼泊尔境内,佛陀证道后在古印度各地包括其家乡游走弘法45年,何以还专门委托文殊在自己身后450年前往家乡山区弘法,令人费解,似无此必要。另据史载,佛教由印度传人藏区,最早不超过公元7世纪中叶,也就是佛陀灭度后一千一百多年,与“四百五十岁”相差甚大。故“雪山”系指五台山,从年代推算上是合理的。
  三、从气候、地势分析五台山符合雪山称谓。唐代澄观国师根据他在五台山“十载”的亲自考察,写成了《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其中的{诸菩萨住处品)说:
  清凉山,即代州雁门郡五台山也,于中现有清凉寺。以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曰清凉。五峰耸出,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表我大圣五智已圆、五眼已净、总五部之真秘、洞五阴之真源,故首载五佛之冠,顶分五方之髻,运五乘之要,清五浊之灾矣。五台山,五峰高耸,北台海拔3100米,号称华北屋脊。读者可以想象一下“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时,群山披银挂素的壮观景色,这不正是“雪山”吗?笔者犹记20年前,阳历5月上旬、10月下旬常遇大雪,现在天气转暖,但一年中仍有半年以上山峰积雪。
  至于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提到的龙宫云云,其实五台山水源丰富,是数条河流发源地,再加之雨水、雪水,故低洼处多有池潭,在古代林木茂密、人烟稀少的生态环境下,形成一定规模的湖泊也并非不可能。五台山也有许多关于龙的传说。比如文殊龙宫借石,青龙发怒,甩尾荡平五峰山顶。再如文殊降伏作恶的龙子。又如香火旺盛的五爷庙,供奉的正是五龙王等等。今天,台上仍有玉花池、太华池,还有黑龙池,说不定水下真有龙宫呢。
  四、文殊到“雪山”,是要弘扬佛法,“教化成熟五百仙人,令得不退转。与诸神仙作比丘像,飞腾空中,至本生地……”不知是否又是“巧合”,在五台山很早以来就有五百比丘升天的传说。
  由五爷庙北行,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两壁青山,绿草茵茵,蓝天白云,泉水叮咚。在距北台脚下宝华寺、妙德庵不远处的开阔地上、繁花丛中,一座白塔格外引人注目。此为藏式白塔,不甚高,但腰身粗壮,形制特别。相传此处即五百仙人受文殊菩萨教化随之升天处,后人造塔以资纪念。
  文殊由五台山“飞腾”返“至本生地”一节,也见于其家乡尼泊尔的传说。前驻印度文化参赞马维光先生在《尼泊尔关于文殊师利菩萨的传说》一文中,根据尼泊尔古代著作《斯瓦扬布往事书》,叙述了“文殊菩萨从‘大中国’(即大振那)的五台山降临此地(即加德满都)”[1]的一段故事,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以上论述。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佛陀所谓“雪山”就是五台山的结论。
  人类的历史在很长时期,是通过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得以保存、流传的。没有文字的民族或文字发明前的历史,全靠口头相传,《史记》中关于中国上古历史的三皇五帝,就是靠整理口头传说而写的。口头传说经过长期传承和人们的附会难免“走样”,尤其是宗教故事更会披上一层神秘面纱,于是,历史的真实信息就在团团迷雾中代代相传。对其核心部分进行历史地还原,是挖掘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方面。鲁迅的《故事新编》就是以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为原型写的,他生动地再现了一段段历史,反映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勇于奉献的精神。再举一例,最近,经过专家考证,“牛郎织女”的老家确认在山西和顺县与河北邢台县接壤一带的天河山。此山已经国家工商总局批准,正式注册了“中国爱情文化山”商标,邢台并在“牛郎织女”传说发源地天河山举办了“中国·邢台首届‘七夕’爱情文化节”。这无疑是一个将神话传说还原为现实生活和历史的范例。下边我们根据这一原则,将”雪山弘法”还原它的历史原貌。
  一、这是佛陀生前作出的将佛教重心东移的重大部署
  古印度是一个种姓制度严格、等级分明的社会。佛教主张的众生平等理念与自认高贵的上层种性的既得利益者之间,存在着无法相容的冲突,佛陀积45年传法经验,深知佛教在这片土地上难以生存发展,故将未来的希望寄托于东方的一个大国,;即“此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那”。中国时值东周,是世界东方文明最发达的国家。当时虽然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但广闻多见的佛陀通过某一渠道获知中国的消息是完全可能的。
  后来的历史证明,佛陀的预见和战略转移是正确的。佛教在印度几起几落终于逐渐衰落下去,到今天教徒只占全国总人口0.5%左右。而在中国,它通过与传统文化的磨合,吸取中华文明的丰富营养,实现了化蛹为蝶,成为与儒、道相容互补的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焕发出新的生机,散布于全国各地I山川村落的不可计数的寺庙便是无言的证明。诚然,由于儒家忠孝观念的无上地位,正式皈依佛教的人口不多,但其理念对我们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至今仍有着广泛深刻的影响。在隋唐鼎盛时期,佛教又由中原传播到日本、朝鲜半岛及东南亚等国,后来随着华人四处闯业谋生,佛教也被带到了更远的地方。而我国蒙藏等民族信奉的藏传佛教则直接影响到俄罗斯远东地区、蒙古国和尼泊尔、锡金、不丹等地。今天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上述国家、地区为大圆弧的世界佛教文化园。
  二、佛陀指定了实施重心转移、承继大统的接班人
  由谁来实现大法东移的巨任呢?佛陀选择了文殊菩萨。文殊与生俱来就有许多不可思议的奇异神通,在前面那段“佛涅架后四百五十岁,当至雪山”的引文前后,佛陀具体叙说了文殊一生,从其出生到“人首楞严三昧”,种种瑞相、神奇,资质不凡,与佛陀自己一般无二。在《华严经,人法界品》里,弥勒菩萨评价道:
  文殊大愿,非余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菩萨之所能有。其行广大,其愿无边。出生一切功德,无有休息。常为无量诸佛之母,常为无量菩萨之师,教化成就一切众生,名称普闻十方世界。文殊菩萨位居佛陀左胁侍、首席智慧菩萨,他协助佛陀弘扬佛法,对佛教无比热忱,有着卓越贡献。《菩萨处胎经》云:
  昔为能仁师,今为佛弟子。
  二尊不并化,故我为菩萨。
  文殊这种不争名利、甘做奉献的高风亮德,更是在信众中普受颂扬,故被推为“法王子”的文殊无疑是佛陀的最佳继任者。
  为了绍隆佛种、再图振兴,实施另辟圣土、重心东移的部署,文殊对教义内容进行了重大改革与全新阐述,奠基了大乘空宗的思想理论,使佛教突破上层小圈子,走向平民大众,遂使大乘空宗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又随着佛教在东亚大圆弧地区的广泛传播,成为当今世界佛教的主流。因此,文殊菩萨的丰功伟业在佛教界被称为“二转法轮”。
  三、佛陀对大法东移在方法上的指导
  佛陀在多年的传法实践中,不断遭遇本地原有宗教和传统意识的强烈抵制,备尝艰辛,故特向文殊指出,在佛法东移中再遇类似情况时,务要“宣畅敷演十二部经”,争取对方信众,并“教化成熟”,“令得不退转”。崔正森先生在其所著《五台山佛教史》一书中解释道:“何谓不退转呢?据《大般若经》卷第四百四十九说,已人见道而证得无生法忍时,就不会再堕退到二乘(声闻、缘觉)了。可见,文殊菩萨在雪山时,主要宣扬的是大乘空宗。”
  五台山原为神仙方士所居。明释镇澄《清凉山志》卷四曰:
  汉明以前,声教未到。台山圣境,闻者尚希……五峰无路,人迹罕通。其川原之处,皆黄冠所居。每望五峰之间,祥光焕发,神灯夜流,皆以为神人之都。
  《仙经》上也说:
  五台山名为紫府,常有紫气,仙人居之。
  据传说,“雪山”的五百仙人均为修炼有道之人,他们与异域而来的文殊之间曾有一场著名的大辩论,文殊以自己的智慧、博学,对“不二法门”、世出世间法、“一行三昧”等佛理精髓作了精湛论述,赢得了五百仙人的尊重和敬仰,从而皈依佛门,得以度脱。
  这段传奇故事反映了佛教传人东土后,民众由怀疑到接受的一个过程。总之,文殊不负所托,通过与东土传统文化的互动互融,终使菩提之花扎根沃土。
  以上是对“雪山弘法”的历史还原。褪去笼罩其上的扑朔迷离的种种神秘,揭示了佛教史上一个最重大的战略决策,其影响一直延伸到今天。这也是对景区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入挖掘进行包装的一个尝试。
  参考文献:
  [1]崔正森主编.文殊智慧之光[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