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利根钝根,有信无信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圆礼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利根钝根,有信无信》
  -------从三段开示引出的话题
  圆礼
  学佛者常说,某人是利根某人是钝根,或者某人有信心某人无信心,那么根性的利钝和信心的有无,各自的特点是什么,之间的关系怎么样,我们学佛人应该怎么做才好呢?本文依三段开示对这个问题略加探讨,并请读者指正。
  [开示一]:多识仁波切《三宝原理与归依法通俗解说》
  信与解的重要性
  人们也许会说:佛法重智慧分辩,重理性,为什么钝根人反而信仰虔诚,得成就快呢?
  知识理论的正确性、合理性需要分辩,但前人验证过的知识,对使用知识的人来说,不必要,也不可能样样都要自己来重新验证。如果那样做,反而会浪费时间和精力。在一般情况下所学的法,有《经》、《续》和著名佛法大师《疏论》根据,传法人的学问、德性被证明是可以信赖的,具有讲授和实修的可靠传承者,就可以相信。因此钝根人如果得到良师益友,得到公认的正法,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修持,反而比那些半信半疑、思想污染较深的有学问的人,更有获得好成就的希望。因为一般的利根学人,因其见闻广,大脑就像一个杂货商店,三教九流的货色样样都有,思想意识的白纸上涂满了各种乱七八糟的颜色。这种人如果没有特殊的因缘和慧眼,在思想意识里很难形成纯洁的、色调鲜明的信仰画面。这就是信仰坚定专一的钝根人有时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利根学人反而出成就快的原因所在。现在学佛的人多如牛毛,但获得高成就的稀若晨星,究其根源,德性不足是其主要原因。在诸德性中,“信德”不足是最根本的原因。在未信之前,应慎重抉择,不可轻信、乱信;既然生信之后,就不可三心二意,一定要专一和坚定。佛陀曾对众弟子说:“生命可以失去,但戒行不可失。”又说:“戒行还可以放弃,信念不能放弃。”可见信念比什么都重要。
  [开示二]:《印光大师全集问答撷录》
  今之人每以世智辩聪之资,研究佛学。稍知义路,便谓亲得。(印祖语)
  今之人每以世智辩聪之资,研究佛学。稍知义路,便谓亲得。从兹自高位置,藐视古今。且莫说古今之人,不入己目,即千数百年之高僧,多有古佛再来,或有法身菩萨示现者,彼皆以为庸常,不足为法。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听其言,高出九天之上,察其心,卑入九地之下。如是习染,切宜痛除。
  [开示三]:《佛学常见辞汇》
  【八难】
  八个见闻佛法有障碍的地方和情形,即:地狱、饿鬼、畜生、北俱卢洲、无想天、盲聋喑哑,世智辩聪、佛前佛后。此中地狱饿鬼畜生属三恶道,因业障太重,很难见闻佛法;北俱卢洲人,福分很大,但不晓得佛法,故不能了生脱死;无想天是外道所生的地方,那里的人也是不能了生脱死;患了盲聋喑哑的人,自然见闻不到佛法;世智辩聪是世人仗著小聪明,不肯虚心修行,甚至还会毁谤佛法;生在佛出世前或佛涅槃后,都见不到佛和听不到佛法。
  印光大师的开示,我以为印光大师说的是今人仗着自己有些世智辩聪的资质,也就是觉得自己的理解和明了佛法意义的能力很强(利根),但内心不修行,并且有大我慢习气,所以未证言证,未得言得...印光大师这话,不是给世智辩聪下定义,主要说的是今人虽然能力强,但有大我慢.
  辞典中八难的开示,其中世智辩聪是指世人仗着自己有点小聪明,即不修行,还毁谤佛法...这里真说到世智辩聪的意思的地方,是小聪明,并非侧重在不修行和毁谤佛法上.
  所以这两段开示,真说到世智辩聪的意思的,就是小聪明和对东西的理解能力强.但显然侧重于世智。也并非是单纯利钝本身的意思。
  多识活佛开示里对所谓利根人的评价是:“半信半疑、思想污染较深的有学问的人","其见闻广,大脑就像一个杂货商店,三教九流的货色样样都有,思想意识的白纸上涂满了各种乱七八糟的颜色”.
  这里关键有两点,所谓的利根:1半信半疑,2学问杂、思想污染深。这不是利根的概念,而是一些人仗着自己对东西的理解能力强,于是认为自己厉害,信自己多过信佛,把佛法也当成自己长本事的途径,进而学得杂乱,所以无法形成纯洁鲜明的佛教信仰的特点,还是个人习气而以,并非专指利根本身有这些过失。
  相比之下,多识活佛所谓的钝根与之相反:1信而不疑,2学问少,思想污染浅。这也不是钝根的概念,而是一些人因为自己学东西慢,反应迟钝理解力差,所以学东西不多,思想受外界污染少的特点。
  但如果对三宝的信心好,钝根虽然迟钝理解力差,他仍然可以形成纯洁鲜明的佛教信仰,并且能坚定专一,这样修行就可以进步得快。
  如果对三宝的信心不足,利根虽然聪明理解力强,他仍然无法形成纯洁鲜明的佛教信仰,无法坚定专一,这样修行就难以进步更谈不上进步得快。
  总之,利根本身是利在理解力强,钝根是钝在迟钝理解力差,这是利钝的不同。
  如果对三宝都有足够的信心,利好过钝;如果利根对三宝的信心不如钝根,则钝好过利。所以本身为利根,并不代表就有学得杂乱无章、甚至谤佛谤法的过失;本身为钝根,也并不代表他就有比利根殊胜一块的功德。
  如果是利根又具信,就又快又省力;如果钝根却信足,功夫下得苦但收获也大,算是没白费劲,好过根虽然利但信不够。
  所以看起来,利钝与否是能力问题,信德有无是态度问题,不一样。多识活佛强调的的确侧重信德,但主要是对钝根的鼓励。即便钝但信德具足,也不错,总好过无信少信那些自以为理解能力强的利根们。
  南无阿弥陀佛 
  附:另一个角度对多识活佛开示的解读和反思
  解读:
  1,可信的人说的话可信不用验证.
  2,具信的白色纸比不具信的杂色纸好调教.
  3,不可轻易具信,但信比戒还重.
  提问:
  1,是否需要得到所有人的信心才称为可信的人.
  2,不具信的白色纸和具信的杂色纸哪个好调教.
  3,如何生起或者稳固重大于戒但不可轻易生起的具信.
  反思:
  1,执著是造成可信的人说的话也不可信的罪魁祸首.
  2,只要具信无论白色纸杂色纸都站在同一具信起跑线上.
  3,不具信的白色纸和不具信的杂色纸一样挺难有成就可言.
  4,打破执著生起不被狭隘执著掌控的具信成为具信的纸.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