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辨了不了义善说藏论》学记(二)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辨了不了义善说藏论》学记(二)
  【本论的脉络】
  总体上而言,本论由『缘起及敬礼颂』、『论体正文』、『结语及归敬颂』三部分组成,如将『缘起及敬礼首颂』称为『序分』、『论体正文』称为『正分』,『结语及归敬尾颂』称为『结分』,也颇恰当。
  其中『缘起及敬礼首颂』自『敬礼师长妙音』起至『无比说者当敬听』止,『论体正文』自『护国问经云』起,至『谁不善持龙猛宗。』止,『结语及归敬尾颂』自『如上所说二大车轨』起,至『名曰善说心藏。』止。
  这里面『论体正文』部分又可以分作三个部分,依照《释难》来说;
  一、明能辨了不了义有大义利。即从『护国问经』起至『信受非惟敬』止,就是说明为何要分辨了义不了义,分辨的好处——功德和利益等。
  二、广辨佛经了不了义。从『解深密经云』起至『而令如来圣教心藏,遍扬十方。』止。这里又分为两个部分,即唯识篇(即『依止解深密经辨了不了义』,自『解深密经云』起至『于中观时更当广说』止。)和中观篇(即『依止无尽慧经辨了不了义』,自『龙猛父子虽未明说』起至『而令如来圣教心藏,遍扬十方。』止。),唯识篇主要先引用唯识宗所依《解深密经》之文来说明唯识所认为的了义见,然后就是根据以《瑜伽师地论》为主的唯识论典解释什么才是不落断、常二边的唯识中道了义见,中观篇的阐述亦是依此顺序,先以教证引所依的《无尽慧经》之文说明中观宗的了义见,然后以正理加以分析,分述自续中观师和应成中观师各自的主张,自续中观师又分为以清辩菩萨为代表的『顺经部行自续中观师』和以静命父子(即寂护大师和莲花戒大师)为代表的『顺瑜伽行自续中观师』,应成中观师则主要以佛护、月称两位菩萨为代表。由于本论作者宗咯巴大师持中观应成见,故此对应成见的发挥尤细,本论的第四卷和第五卷都是在讲述中观应成派的主张。在讲述中观自续、应成各自的主张也是以不落断、常二边的方式来宣讲。
  三、略明自己随何师行。从『今当问云』起至『谁不善持龙猛宗』止。主要是说明自己在中观、唯识二大车轨之中持何宗见,言明自己所持的宗见为中观应成派,亦有劝请众生趣入中观应成见,进而了知诸法实相的作用。
  本论的主体部分即是第二部分,故此对唯识篇和中观篇的内容分别稍作概述。
  『唯识篇脉络』
  唯识篇可分为两大部分,即『列经所说』及『解释经义』。
  想要抉择唯识所承许的了义见,必须先弄明白什么是唯识宗所认为的了义见,唯识最主要的所宗经,为解深密经,此经以三转法轮之说,成立唯识究竟了义,故此应当先叙述解深密经如何宣说三转法轮的,解深密经主要是说,初转法轮小乘诸师承许诸法是有,二转法轮大乘中观师承许一切法的自性都是空,这两者都是不了义的。为什么呢?因为没有详细说明(分辨)三性的有无,三转法轮大乘唯识师详细说明了三性的有无,所以才是了义的,宗咯巴大师引了四段经文并且一一解释了其文字上的意思,然后再简略的解释了依照《解深密经》来说什么是了义,什么是不了义。
  这是唯识篇『列经所说』部分的主要内容,根据解深密经如何判断诸法了义。兼待的破除一些错解或者误解《解深密经》经文的见解,这些见解依《释难》来说指的是觉囊派的他空见。
  第二部分『解释经义』主要是说,无著菩萨对于解深密经的意思是如何解释的。唯识宗的各个论典,如瑜伽师地论、辨中边论、摄大乘论、大乘庄严经论等都是根据解深密经的意思,因此抉择解深密经的意思最为根本。
  诸宗共许远离常断二边的中道见为究竟了义见,而常断二边各宗所立各不相同,可参照《四宗要义讲记》,唯识所立中道见是『遍计所执无,远离增益(常边、有边),依他圆成胜义有,远离损减边(断边,无边)』,这就是唯识所说的了义见了。
  接下来就是讲如何远离二边的,先说明什么是增益和损减,然后讲怎么断除增益损减。远离损减边主要是在批驳中观师的说法,因为中观师都是不承许胜义有的,也就是一切法无自性,唯识家认为中观师说的一切法无自性不能建立因果相续,所以失坏缘起。因为在唯识看来,唯由妄心假计(遍计执)不能安立因果相续,必须要有『实有唯事』(依他起)才能安立因果,换句话说,唯识认为建立因果相续就必须有自性,也就是假必依真,如说没有自性,则没有真也没有假,三性全无,一切都无从谈起,那么就无法建立因果,而中观师则认为,恰恰相反,没有自性才可以建立因果相续,一旦有了不依因缘的自性有的东西,那么因果就无法相续了。这是中观和唯识最重要的诤论之处。如巨赞法师《试谈空有之诤的焦点所在》一文所说“我们可以看出:历来空有之争(即中观和唯识之争)的焦点所在,就是一个以为,说有就须有自性,说无就是连事物也无;一个以为,说有不必有自性,说无不是连事物也无。”总之,在瑜伽师地论里面,唯识家批评中观师失坏因果建立,因此是恶取空、断灭见。
  也许会有人有疑问,很多论典都说胜义唯一圆成实,为何说依他起是胜义有,宗大师说这是根据『胜义』安立的两种理门不同而说的,参见《瑜伽师地论?菩萨地》、《辨中边论》、《大乘庄严经论》、《释量论》所说的二谛建立不同理门。
  至于远离增益边,主要是在驳斥经有二部的观点,认为二部对诸法的认识是增益的,并非如量,唯识认为小乘没有证到法无我,也就是说,没有认识到依他起,因为唯识认为只有认识到遍计所执无,依他起、圆成实胜义有,才能证到法无我故。想要证到法无我,便须断除小乘二宗的遍计所执,为了断除遍计所执,唯识说了三种正理,就是『由名前觉无,多名不决定,成称体多体,杂体相违故』(摄大乘论),说『名』和『事』并非真正存在对应关系,并且着重说了如何离能取所取,认识依他起,悟入『二取空』的唯识正见,接着补充解释解深密经关于二乘是否证得法无我的问题,主要是说法我执作补特伽罗我执所依,灭了法我执则补特伽罗我执必随灭。然而没有灭法我执的,补特伽罗我执并不是不可灭。于依他起上遍计所执空中,集论说有依于补特伽罗无我而立的,而由通达补特伽罗无我则解脱这观点大乘小乘都承认的,所以经上说共一妙清净道。当然,这种承许是唯识说的,中观如何承许在后面的《中观篇》还有明确宣说,应成承许断了人我执,法我执也必然跟着断了,因为法我执作补特伽罗我执所依嘛,法我执没断,人我执便不可能真正断除。这个在《宝鬘论》开头部分和《中观四百论》都有解说。
  最后,在『由此分辨诸经了不了义』部分宗大师总结了一下,唯识认为中观所依的二转法轮诸经,所说的一切皆空是在说遍计所执空,而不是依他起、圆成实空,如果如言取义认为三相皆无自相就是损减边了,并且这里着重说明了一下唯识安立了义的道理,也就是遍计所执是无自相,远离常边,馀二自性是有自相,远离断边,这就是唯识宗认为的究竟了义之见!
[此帖子已被 笨者之帚 在 2004-10-26 15:24:26 编辑过]
  『中观篇脉络』
  『四依』有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如唯识家所依的了义经是《解深密经》一样,中观师所依了义经如依据月称菩萨的中观明句论、清辨菩萨的般若灯疏、莲花戒大师的中观明论(或译为《中观现见论》),厥为《无尽慧经》,《无尽慧经》虽然没有单独的汉译,但据笔者考证,认为就是《大宝积经·菩萨藏会》,而论中所引的经文,在《大宝积经·菩萨藏会·般若波罗蜜多品》,汉译原文作:
  “复次。舍利子。云何名为为菩萨摩诃萨不依趣不了义经。依趣了义经。舍利子。诸菩萨等善能通达。即如先说所有广义文。是则名为不了义经。如是广文.不应依趣即如先说所有广义.是则名为了义经.际如是广义。则可依趣又舍利子。何等经中以为了义。何等经中名不了义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善能分别。若诸经中。宣说于道。如是言教。名不了义。若诸经中。宣说于果。如是言教。名为了义.若诸经中。说世俗谛名。不了义。说胜义谛。名为了义。若诸经中。宣说作业烦恼惑染。名不了义。若有宣说烦恼业尽。是名了义。若诸经中。宣说呵责染汗之法。名不了义。若有宣说修治清净。如是法者。是名了义。若诸经中。有所宣说厌背生死欣乐涅槃,名不了义。若有宣说生死涅槃二无差别.是名了义.若诸经中。宣说种种交句差别名不了义。若说甚深难见难觉。是名了义。若诸经中。文句广博。能今众生心意踊。名不了义。若有宣说文句及心皆同灰烬。是名了义。若诸经中。宣说有我有情命者。养者数取趣者。意生摩纳波作者受者。又说立有种种受蕴无有主宰。如是言教。名不了义。不应依趣。若诸经中。说空无相。无愿无生。无起亦无出现。无有我。无有情。无命者。无养者。无数取趣者。及三解脱门。如斯言教。是名了义。则可依趣。舍利子。是名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故依趣了义。不趣不了之义。”
  如上之文与本论所引之文对照即可看出,两者意义实为一体。
  如唯识家以善辨三性为了义与否的判断标准,中观师以所诠的是否为胜义而判断了不了义。中观师认为佛经所诠之理是否了义依据两个理门,第一、要所诠不能更向余引更做余释,也就是所诠义决定。第二,所诠虽然义决定,但还要看所诠是否为诸法究竟真实,亦即是否为胜义。符合这两个条件,就是了义经。
  接下来宣说经中深义,即缘起性空之义,并且说,佛应机说法,并非对所有众生都诠说了义教,而是部分经典以密意诠说,即为引导众生趣入佛道而诠说了众多了不了义经,解深密经所分了不了义,只是为了引导应以唯识法门而得度的众生的一种方便,并非经中所说真为了义。
  缘起性空之义为无尽慧经之义,也是佛教的究竟心要,诸佛说法依二谛,缘起理即世俗谛,性空理即胜义谛,以性空故远离常边,以缘起故远离断边,这是中观师所共同承许的。如《宗派广论》所说:“凡是至心破除一切法在胜义中有的一切常边或有边,在名言中亦无有的断边或无边,而主张成立诸法无谛实如幻,彼即是佛教内部的中观师。”,中观诸师共许圣父子龙树提婆彼此所诠无异,然而后人则略有差别,大致说来,中观分为自续、应成两派,自续又分为顺经部行中观自续派及顺瑜伽行中观自续派,诸派的共同点在于;皆于胜义谛中不许一切法有自性,即破除一切法胜义有,不许诸法有堪忍胜义观察的自性,但在世俗谛中缘起建立因果相续的时候,彼此建立的方式不同,对唯识家的态度也各异,后面复广抉择。
  第三卷主要说了中观自续派,先说的是清辩论师的顺经部行中观自续派,此派分三个部分来,1、于胜义中如何解说人法有无自性,2、于名言中如何解说有无外境,3、显示破胜义有以何正理而为上首。
  这里面前两部分是在诠说清辩菩萨如何解说世俗谛的缘起建立,第三部分是在诠说顺经部行中观自续派所诠的胜义谛,及于胜义中破除一切自性的正理。
  中观各派所破各不相同,以中观应成视之,或过广或过狭,详见广论毗钵舍那部分,清辩论师即所破过狭,因为他于所破加胜义简别,意即在名言当中承许有自性,亦即承许诸法世俗谛有自性,胜义谛无自性,这个证据在《般若灯论》中有关『三性』的讨论中可以看出,但汉地所翻译的般若灯论不全,如『清辨对瑜伽行派的三性思想之批判的探讨』一文所说:“由于《般若灯论》的汉译者——波罗颇蜜多罗本身为瑜伽行派学者,因而保留了清辨对于瑜伽行派三性思想批判的部分(二十五章〈观涅槃品〉的附录部分)末译,因而使得我们后人始终弄不清楚清辨在“空有之诤”里所扮演的角色与他的基本论证点为何。”,根据近代文献看来,反倒是英译及藏译保存了这部分,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说,清辩论师认为,就世俗谛而言,遍计所执、依他起、圆成实三性都有自性,也就是世俗谛上不破有自性也能通达一切诸法无自性。但此宗虽承许世俗谛上有自性,并不承许谛实有,并且认为,如果在世俗谛上没有自性,则不能安立轮涅等一切诸法,将成为断见。
  龙树父子并未显说名言中有无外境,清辩论师许外境有,由于清辩论师许外境有是随顺经部的观点,故说为顺经部行中观自续派,寂护大师说名言中外境无,由于说心外无境是随顺唯识家的观点,故说为顺瑜伽行中观自续派,两者的差别是在名言中是否承许外境,两者相同点是都在名言中承许诸法有自性,以此异同,故分别安名为顺经部行中观自续派、顺瑜伽行中观自续派。
  清辩论师破除诸法胜义有的主要正理是以『相违可得因』破除,特别是用『因由相齐之平头理』来破除诸法的胜义有。
  以上为顺经部行中观自续派的重要特点,下述顺瑜伽行中观自续派。主要有四部分,1、于胜义中如何解说人法有无自性,2、于名言中如何解说有无外境,3、如何解说解深密经义,4、显示破胜义有以何正理而为上首。本论在讲顺瑜伽行中观自续派的时候也是按照和讲顺经部行中观自续派一样的顺序,只不过比顺经部行中观自续派多了一个科目——如何解说解深密经义,之所以多了这个科目,主要原因是静命父子对解深密经的解释和唯识家不同,故此特地提出。
  顺瑜伽行中观自续派主要典籍是静命论师(汉译为寂护大师)的《中观庄严论》及莲花戒论师的《中观光明论》(又叫《中观明论》),很可惜,这两部论述都没有汉译本,只能从本论的引用中探讨一二。
  1、于胜义中如何解说人法有无自性,因为《中观明论》里面说静命论师也承许清辩论师所解释的唯识三性之义,又共许七部量论能安立因果。这里面可以看出,静命论师也承许世俗谛中诸法有自性。
  2、于名言中如何解说有无外境,当知此派于世俗谛上许唯识家的一切建立合理,即在世俗上与唯识说相同,于名言中唯识无境,但在胜义中说识也是无自性的,并许此理符合楞伽经和六十正理论,因而也符合龙树菩萨和无著菩萨的密意。
  3、如何解说解深密经义,静命父子所许解深密经的含义与唯识宗所说极不相同,静命父子认为,解深密经所说的二转法轮之经——般若经也是了义的,不过识依三无自性密意而说,说的是诸法在胜义上都是无自性的,所以般若经是了义的。并且认为,世俗无自性,则堕损减边,胜义有自性,则堕增益边,为了遣除这二边故此说了般若经。但二转法轮之经并非都是了义,也并非都是不了义,如心经未于所破加胜义简别,则不了义,如般若十万颂加了胜义简别,则为了义。
  4、显示破胜义有以何正理而为上首。叙述此宗安立胜义有三类,1、圣根本智,2、圣后得智,3、圣比量智——即随顺胜义之比量智。然此与清辩论师所安立的唯开合不同而已,根本智和后得智都是真胜义之现量智,也称为非异门胜义谛,随顺胜义之比量智称为异门胜义谛。然后详述了此宗的所要破的我执,也就是实有(实物有)、真实有、及胜义有,继而说了破除之理,即少部分以『缘生因』破除,大部分以『不见系属因』破除,『不见系属因』指的是1、金刚支因,2、破有无生因,3、离一异因,此等在《入菩萨行论》也有记载,谓:1、金刚能破之因(又作金刚支因、金刚屑因。)2、缘生之因。3、有无生灭之因。4、一异之因。
  卷四和卷五都是在讲应成见,由于此见最为殊妙,故所述较详,主要分为两大部分,1、如何解说人法有无自性,2、破胜义有以何正理而为上首。
  1、如何解说人法有无自性,,显示应成所破与其余各宗全不相同,名言中亦不许自性,特由此揭示诸多应成不共他宗之深义,亦即所谓中观八大难义。这是应成见的理证,然后遣除了应成见的教理妨碍,亦即应成见与解深密经、弥勒问品皆不相违。
  2、破胜义有以何正理而为上首。这部分和广论毗钵舍那部分极为相近,即说以四生观察之理破法无我,七相观察之理破人无我,此二理为入中论所说之上首正理,此二理根本仍是缘起正理,以此二种上首正理破二无我,观察的道理共有四种,诸法若有自性,所有违害,若无自性,一切建立究竟能立。最后说了对『诸法无自性』的误解,有人以为,应成见不应立『诸法无自性』为宗见,亦不可修习此见,否则就是堕边见,就是有执着,应成见就并非了义见。此说法现代犹有人提倡,如说宗大师的见解是单空见,并且说对于初学者执着单空见是必要的等,然而宗大师说此为随顺胜义所表,故非边见,否则立所谓离戏论等说法也就都可以说是边见了,以『诸法无自性』为无遮,没有『四种牵引』而成非遮,故非边见。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