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佛道并存石室岩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在莆田城西的凤凰山中部,有一支山麓叫筱塘山,山上一岩寺叫石室岩寺,俗称"筱塘岩"。沿城区石室路西行至城建档案馆,跨过东圳引水渠,一石径直通山顶。拾级而上,一条水泥公路横绕山腰,据介绍,水泥公路是年专为开发凤凰山省级名胜区而修,从北磨盘山而上,有一条支路直通石室岩。
石室岩又称"伏虎岩",相传当年妙应禅师出家后,为寻找清净,在灵岩寺附近的山岩上,找到一处石室,他十分高兴,决定在此处清修,忽然间,两只猛虎相继而至,原来这石室乃猛虎的居所。猛虎张开血盆大口,冲向妙应,被妙应用竹杖制服,但他没有把猛虎打死,而是为二虎说法,启示悟性,二虎终被驯服,跟随妙应,永不伤人,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妙应禅师"行而二虎相随。"因而后人又把石室岩称为"伏虎岩"。后来妙应移锡囊山辟支岩,并在辟支岩下建造囊山大刹,而他本人也被世人视为得道高僧,在他圆寂之后的一、二百年间,许多谶语应验,人们对他更加敬重,当然对他早年修禅的石室岩也视为宝地。于是宋绍圣年间(1094-1097年),僧道表募化在岩前建庵,塑妙应的法像供奉其中,后来又经几年间的扩建,规模不断扩大,至崇宁五年(1106年)奏请朝廷赐额,因念妙应禅师的功德,特赐寺名"妙应寺"。
元至正九年(1349年),寺遭火灾,佛宇尽被焚毁,翌年,僧道泰重建。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又遭火焚,寺宇又夷为平地。此后多年失修,遗址被灌木林莽所覆盖,乃至无人知道古寺址在何处。
明隆庆三年(1569年),陈经邦葬母岩下,夜宿临时搭盖的茅屋,忽闻屋外有虎啸声,翌日,他派人寻至虎啸处,发现那里便是古刹遗址。他登岩眺望,面对那秀丽风光感叹不已,怎奈他当时官小力微,无能重兴古刹,但复兴石室岩已为他的夙愿。明万历五年(1576年),陈经邦官迁五品左谕德。这一年他回家奔父丧。他终于有时间,也有能力考虑重兴石室岩了。在守丧期间,他大力帮助僧能善募化,并捐资大兴土木,重建佛殿,并在寺后建造北极玄天上帝殿。按照五行之说,北方属水,今以水制火,佛殿以后就不会再遭火灾。这样,道仙被引上岩,开了此山佛、仙并居的先河。后来,陈经邦官居礼部尚书,他始终没忘支持建设石室岩,几年间,增建了大士殿、祖师殿、八仙阁、山门、香积寮等,八仙阁的建立,将八仙引上山,又把佛道并居格局推进了一步,而寺名也因此改为"石室岩精舍"(简称"石室岩")。陈经邦致仕后,经常来石室岩,在岩上建造别墅,课授弟子,据说现存的七极砖塔是这个时期他帮助建造的。
清代时,石室岩上又建玉皇殿一座,因香火接化于壶公山上的凌云殿而称为凌云别殿,这样,岩上神仙的分量得到加重,也为当代石室岩宗教活动丰富了内容。
与其他各寺院一样,清朝中后期,石室岩渐渐走向衰落,至清光绪年间,其衰败一发不可收拾,几乎成为废寺。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梅峰寺僧元炎募化重建。此后,一直为梅峰寺下院,民国期间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初,屡有修葺。"文化大革命"也难逃劫数。
这座佛、道并存的岩宇现称"石室岩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宗教政策落实后,由达山法师主持复建工作。九十年代起,当家妙敬法师率众全面重建,至目前,佛殿、道庙均修葺一新,规模庞大的山门正在兴建中。
石室岩历来有"神仙"而无道士,宗教活动均由僧人主持,由于地理位置优越,自然风景优雅,近年来游人络绎不绝,岩上寺庙中香火两盛,在宗教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寺不大,而僧不少,现有寺僧40多人,目前生活安定,法事活动正常。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