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空与情(六)超越佛智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梁燕城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空与情(六)超越佛智(三)   作者:梁燕城
  从无常转向道的思路
  1. 无常理论的弱点
  佛法是以无常的体验为本,无常的理论根据则为缘起,由缘起而主张性空之说,由空的概念配合真常的系统,形成种种奇诡的教义或境界,和种种吊诡矛盾之辞,制造境界很高的感觉。
  若 掌握其无常之说,则自必以“无住”为本,因一切都在变化之中,任何固定的理论或概念必会被破解,而矛盾吊诡之辞即可成立。但其说的最大弱点也就在这里,即 是对万有不能作根源的说明,祗能诡辞以说之,如“非空非有”,“非非空非非有”之类,始终是不可能有终极价值,因终极者为缘起之空,此不含价值,不思天 理,也不念创生万有的动力。故牟宗三判佛教为“无理、无力、无体”确是中的之言。
  一 个潜心修佛的人,始终没有终极实质价值的体悟,最高境界不外是觉悟成佛,了悟万法皆空,如幻如化,进入涅槃大寂定,不生不死,达至又如何?不外是无理无力 的世界。这绝不是终极境界。况且成佛之人极少,众生最多是具佛性而已,大部份都在轮回之中,轮回就是苦,修佛者大都未能脱此苦,最多能来世往生西天而已, 何能脱轮回?
  寻索更高境界,必须从无常的体验中释放出来,以更广阔的眼光看这一切。若以变化为本来观天地,不必然限于空与无常,却可视变化为“道”的表现。
  2. 道家领悟之道
  中国道家哲学同样视万有在变化之中,这变化形成各种反复,而有事物之两面性,老子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一切是在阴阳的两面性互变中,不变的是天地之气,此气在阴阳两极之转化间不断形成和谐。
  道家并无从变化中导出无常与空的结论,却以气、阴阳与和谐为思考重点,并提出“道”作为终极的观念。
  道 的概念来自一种领悟,就是天地万物均有其发展路向。所谓道,原意就是道路,庄子所谓:“道行之而成。”(齐物论)在观天地时,我们会发现一切皆有其发展的 路向,所谓“道者,万物之所由也”(渔父)一切均是“循道而趋”(天道)。一颗种子落在地里,会长成一植物,开花结果,为何它不会发展成其它东西呢?为何 它要开花呢?开花可吸引蜜蜂采蜜以传播花粉,为何植物懂得有蜜蜂存在以吸引之呢?植物没有思维,也没有自我计划,为何能依一微妙的道路发展,而能维持其生 命呢?
  万有各自顺其道 路发展,地有地道,老子云:“如上善若水…居善地。”(八章)天有天道,如“天之道,其犹张弓与,…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七十七章)这不同的路又互相 交迭,互相扶持,所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三十二章),“天长地久”(七章),这不可能单从无常及缘起性空角度,就可提供合理的解释,道家在此有一高 超的智慧,指出这一切各自的道路,交迭互动而形成一庞大的宇宙奥秘,称之为道,此道不是空,却是宇宙之规律与根源,所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二十五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以万物之宗。”(四章)
  但这道又是“无名”,在一切常规的思考以外,是“玄之又玄”的大奥秘,所谓“道者万物之奥”(六十二章)也。
  从变化的思考,不必然限于证悟无常,却可从变化的路向中,发现道之为奥秘的规律。宇宙是有道的存在。
  3. 圣经的创造之道
  圣经说“太初有道”,这道原文是 Logos ,即上帝的言语,此言语是万有的理性,也是上帝性情的一个讯息,依这讯息的理创造了天地万物。
  旧约箴言也说“智慧”在太初之时存在(箴八 22 )。这智能的原文是 hokma , 常与知识 ( doat )和聪明( tedune )并用。箴言八章提到,太初之时,智慧以踊跃的喜悦创造天地(八 30~31 ),亦即是一有位格、有亲情的真理创造了世界。
  宇宙是一有创造、有活力的系统,不祗是缘起之空。道家能从变化中领悟这道,即是领悟这宇宙原有之大智慧。
  4 . 儒学的天道
  中 国的易传更以创造性的概念来说宇宙,所谓“大哉干元,万物资始”,干元就是创造性原理,为万物之始,又云,“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所谓 “生”,原意就是生辰,是创生之意。儒家宇宙的变化,是一创造性的变化,而非缘起之无常,故孔子对流水有“不舍昼夜”之叹,生命与宇宙是一大化流行,一切 “不舍”地发展,孔子故云“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万有在“行”在“生”。中庸以“诚”来描写万有之本体,至诚之是“洋洋乎发高万物,”天地万物就是在这 宇宙生生不己的创发力中发育。
  在易学与儒学的观察中,宇宙不单有道,而且是创造性的天道。程明道云:“天为万物之祖。”又云“天道始万物,物资始于天。”中国古贤哲已察觉宇宙有创造的规架,生生不息的力量,故万有的变化是智慧创造力的彰显,不必视为缘起之空。
  如 此,宇宙是一创造性的系统,而宇宙原有大智慧的表达,均指向一更高的宇宙根源。中国古人本就承认有“上帝”的存在,诗经所谓“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 方,求民之莫”(诗经,大雅,皇矣篇)。自古中国圣王均敬畏上帝和事奉上帝。“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诗经,大雅,大明篇),故此,中国自古均相信一位有 情的上帝。而上帝的位格,也可从中国儒学中推出,特别以是孟子的恻隐之心为本,可推出一位有位格的上帝。
  天与道有位格的推论
  1. 人体验不忍及真诚怛恻,是天道在人心中的呈现。可称为人心中“天的现象”,孟子描述这普心:“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交于孺子之父 母也,非所以要举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公孙丑上)此心的出现,非由经验上、外来原因及功利考虑而出,却由心之本质中自然呈现,对此作一“现 象学的描述”( Phenomenological description ),即可揭示人的美善本体。故云“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上)
  2. 此种心灵本质呈现的现象,是一有情格的体验( personal experience ),故云“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告子)
  3. 若此体验是纯全的天道呈现,即宇宙的美善本质是以纯全之善实现于心。又若天人合一,心与天并无分裂,而此心又带情格性,则很难设想天道不带情格性,或仅为 无知无觉的天理;此呈现本身即天道,故天道必具位格。而具位格则具超越性,不限于人心中的呈现,其本身仍是一奥秘,不等同我所体验及所见的一切。
  4. 人所体验的宇宙性真理,或终极的创造力,是宇宙的道德价值,也是自然界生生不息之动力。其位格具超越性和奥秘性,人与万有皆靠祂而立,也在祂里面;但祂并不等同人与万有。人所体悟的一切,仅是其创造性的表现;人对其位格祗知其有,却仍未接触,唯强字之曰道或天。
  5. 此道若有位格,则必有主权和自由,既可呈现为人心性美善之来源,也可主动与人相遇,而有特殊启示。
  6. 上帝的道呈现在天地万物或人性中,为一般宗教和哲学所揭示,此为上帝之“默现”。其表现为孔子所谓“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样,天 与道──默现的上帝──仍是一奥秘。按神学的说法,那是上帝在创造中所彰显的“永能和神性”,但并不能形成救赎,故人无法藉之得救。
  7. 上帝主动向人说话,在历史中有行动,也藉救赎与人相遇,则是其“朗现”,即其启示。在这情况下,“道成肉身”,将其奥秘性向人揭露出来(西一 26-27 ,二 2 ,四 3 ;弗三 3-5 )。此意义的“道”,在存有中显示为创造力,在启示中才全幅彰显为救赎之主。
  恩情的上帝及启示朗现
  1. 检查启示的理性根据
  有情怀位格的终极真理必具主动性,这种与人类主动的接触,即所谓“启示”:真理主动打开自己,让人理解和体会,形成上帝和人之间的情际交流。
  有关启示记录的文件很少,且难有理性检查其确当性的根据,其中仅有基督教圣经,因由多人在不同时代写成,涉及历史事实及未来的预言,原则上可被理性检查。由于它与历史和考古证据相符,故接受这文件为上帝的启示,与理性的要求一致,因而为合理的信仰。
  2. 沟通与感通的真理
  圣经作为一份启示的记录文件,其核心说明上帝和人建立关系,和人有沟通,而人在这样的关系中,便和上帝有了感通。上帝是一沟通和感通的真理,也是一性情的真理。
  从启示所揭示的上帝是三位一体,即是三而一、一而三的关系存在,是一终极的爱与亲情关系。三位一体本身是一奥秘,也是一切关系的基础,从三位一体所创造的宇宙,是一感通关系的宇宙、性情的宇宙。
  3. 道与道成肉身
  “道”( Logos )原意是话语,指意义的背景,藉此使事件得理解。宇宙和上帝的奥秘是通过道的启示,让有限的人得以了解。这“道”可被理解为一讯息系统,宇宙万物初创,是由这讯息系统而来。上帝的启示,则是超越一般创造而接触到人心灵深处的讯息系统。
  “道 成肉身”( incarnation )则显明道是一有情怀位格的活道,这活道具体在人间出现,真理参与到人类历史中,经历了人类的罪恶与苦难,通过钉十字架的耶稣基督,承担人类的苦罪,使任 何无辜受害、苦中折磨的人,知道自己不是孤单的,也使一切在罪恶中互恨互斗的人,理解到罪人仍可由悔改而得净化和被宽恕;通过耶稣死而复活,让人知道生命 不论陷于何种困苦中,仍可更生转化,而有新的开始,恢复与上帝的亲情和感通关系。
  恢 复感通的人,成立一感通的群体,就可成为一天国,将上帝的公义慈爱带向人间。这群人在知识上,视宇宙为经由道所创造的理性系统,而发展科学;在政治社会 上,视人具有道所赋与的尊严和权利,而发展尊重生命财产权的体制;在思想上,接纳各人的独特性;在生命整体上,则与上帝发展深密的情际交流。
  上 帝本身有情怀,祂对人的宽恕和相交是恩典。祂是一位恩情之主,与人可发生密切的情际关系,此是当下可证悟而体会的。由恩情之主所创造的性情宇宙,可由其生 灭变化中见其空,由全体法界的基础上见其真常心,由生生不息中见其创造力,此皆“道”的讯息系统所贯串,但人仍可超越,接受道成肉身的活动,而得救赎,归 回于宇宙最高之恩情上帝,成为其儿女。(全文完)
  本文为梁燕城博士对佛教的研究与批评反省。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