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死亡的面纱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樊思岐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弟子:“师父,如何才能超越死亡?”

师父:“谁告诉你需要超越?你没死过,如何超越?”

弟子:“有生必有死,人必有一死。”

师父:“荒唐,谁说你现在是活的?”

弟子:“那我现在是什么?”

师父:“三天不吃不喝的家伙。”

如果我说死亡很神秘,那不是真的;如果我说死亡很可怕,那不是真的;如果我说死亡很遥远,那不是真的;如果我说死亡是一个成人笑话,却并不是假的。

听到这个以后,你可能会疑惑、猜度、嘲笑、愤怒,甚至抑或还会谩骂,没有关系,因为我只是在作一个真实的陈述,我只是在尝试着为你揭开死亡的面纱,我只是在尝试着帮你把你自己的眼睛擦亮。

如果你认为死亡是生命的一个结束、生命的一个毁灭、生命的一个消失,那么,死亡必然显得很可怕。但是我要告诉你,你错了,你根本就错了。错误的根源并不深奥和复杂,一切只是因为你尚不具备整体的眼光。如果我告诉你:死亡无他,死亡就是生命。你相信吗?你很难相信,打死也不相信,你的头脑会拒绝相信,你的头脑根本无法理解,所以无从相信。那很自然,因为你的头脑从小被逻辑训练过,你的头脑从小就被世俗观念的力量根深蒂固地牵引着,所以迟迟无法看穿、看破。但是,如果你的心或洞察能摆脱头脑的旧有观念,哪怕只是一个短暂的瞬间,你也就能逐渐开始瞥见那个真相。

死亡不是别的,死亡就是生命。错不在你,因为发明“生命”和“死亡”这两个词汇的人压根就是一个盲人。这个盲人居然还是一个显得很聪明而不便强烈指责的盲人。一个事物的整体,居然能被这个盲人用两个对立意义的词汇来分阶段描述,这个“思维建立”到“概念形成”的过程似乎很聪明,但聪明的代价是:整体的眼光被思维的二分遮住和卡住了,你跟随着历史上众多的盲人不知不觉地也变成了一个用“聪明”思维来掩盖眼盲的盲人。

死亡不是别的,死亡压根就是生命。生命持续了N年=死亡发生了N年,头脑打死也想不通这个道理,头脑只会把生命和死亡分割成不同的两头,头脑是一个只会分割整体的高级技术工人,头脑无法不分割。如果头脑不分割,这个高工就会失去工作。

整体的眼光不是技术,甚至不是高级技术,整体的眼光是你的心,是你的洞察力,是你本有的智慧。整体的眼光不来自你的头脑,而是来自躲在头脑背后的觉知或观照,整体的眼光超越头脑以及所谓的理性和逻辑,整体的眼光可以让旧有的头脑迟早自动崩溃、自我瓦解。

这就好比:你所谓爱的时候其实也就在恨,恨不是离爱很远的东西,爱一个人也是恨这个人给你自己心灵自由上带来的一个束缚。你爱这个你恨的人,你恨这个你爱的人,这个“似是而非”就是世俗之爱的真相。一个人只要曾经真正爱过并警觉地观照过,他的心就能清楚和明了,但说不出。头脑不能清晰觉察,更不可能真正明白,却总是能意气风发地乱说很多。爱就象生命,而恨就象死亡,一个真正用心警觉地洞察过爱和恨的人知道爱和恨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那么,这个人也就迟早能透过同样的方式逐渐洞察生命和死亡。

同样的道理和运作,死亡和生命压根就是一个整体,你活的时候也正在死,谁告诉你说它们是分开的两个?谁告诉你说死亡在生命的尽头?谁告诉你说死亡是在生命的远处?你死的时候也正在活,谁告诉你说生命只有一次?谁告诉你说死亡是生命的敌人?谁又告诉你说死亡可怕?

死亡当然可怕,一个盲人把绳子误认为蛇,绳子当然显得可怕,但整个真相只是:死亡 —— 一个成人世界的笑话。你所谓的生命不是真的生命,因为里面暗藏死亡;你所谓的死亡也不是真的死亡,因为里面暗含生命,“不死不活”就是一个人存在或不存在的真相。死亡不是别的,就是一个新的生命的开始;生命不是别的,就是一个新的死亡的发生,从不曾有什么人真正活着,也从不曾有什么人真正死去,你一直在,你一直以“不死不活”的真实状态而存在。

你也许会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生命也应该来不了两次啊!”

不能说它错,但我必须要说它片面,真相是: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但同时又能。为什么呢?你不要被哲学家欺骗,哲学家是一些爱玩思维花招却并没有超越思维的人。用整体的眼光,你就能清晰地发觉:从微观的角度看,组成河流的物质随时间发生了变化,它当然不是同一条河流了,你当然也就无法再次踏入。但是,这个结果是建立在“微观”的片面视角基础之上的,所以必须也同时还要看到:它仍然是那条河流。因为从宏观上看,这条河流的整体仍然是这条河流,不管局部怎么变,你可以只是确认它的身份,只是确认它的质 ——有别于两岸的水,所以这条河流仍然是这条河流。哲学家最爱犯的错误就是占据视觉的片面角度来截取真理的一个局部并作极端的陈述而无法自觉。

你的生命就象这条河流一样,你是死不了的,但同时,你也已经死了好多次了。你在属于你的生命长河中,你是河流的整体,你根本就是死不了的,死亡是个幻象;但同时,你也死了很多次了,你曾是一棵树,曾是一条鱼,曾是一个暂时忘记了的生命,那是河流的局部形式在变化,死亡是个表象。你从不曾真正死去,你一直都在,你只是认不出自己了。

现在科学说:至今尚未证实有灵魂的存在,但也无法证实灵魂不存在。我告诉你,如果灵魂是指一个个体(中阴身),它就不能一直存在,但灵魂如果是指整体,那么它将一直存在。真正的灵魂不是别的,就是这个宇宙整体,整个宇宙压根就是一个灵魂,每一个人共用这个灵魂,所以不要用灵魂这个词,它注定被人误解。整个宇宙就是一颗心,每个生命共用这颗心的心性,所以每个生命压根就无法真正死去,这个宇宙的本质就是“无法死去”。死亡是一个神话,“不死不活”就是这个宇宙的真相。

佛陀说:“你是不生不灭的。”你看出来了吗?佛陀究竟在表达什么?佛陀实际是在表达埋藏在世俗世界里的一个笑话:你一直扎根在永恒和不灭的终极之中,死亡是一个幻像。

你的前世既是你,也不是你。欲望维系着你的个性和思想,整个宇宙维系着每一个人的共性——心,你的心就是整个宇宙。这个宇宙本来就是你的心,本来就是每一个人的心,心中的心性无法轮回,无法毁灭,它一直不变;你的个性和思想来自你的欲望,欲望是轮回的能量,是欲望一直在变、一直在传接、一直在轮回。欲望就是生命,欲望就是死亡,心性既不是生命也不是死亡,所以才刚好能由它来洞穿生命和死亡的真相。这个心性,人人皆有,人人都无法失去,因为它就是存在的本质,就是这个宇宙的本质,它本来就是每一个人的觉性,它是空性,它就在当下,它是不灭的,你从来未曾脱离这个本有的觉性,你只是暂时盲了、忘记了。

契入心性是觉悟和修行的根本,没有这个根本其他一切都是空中楼阁,都是虚无缥缈,都是无本之水。契入的途径根本上有两个:一个是智慧,一个是爱。因为这个心性的特质一面是智慧,一面是爱。这个爱不是一个有具体对象的世俗之爱,而是爱你身边的每一个人,爱你身边的每一个动物,爱你身边的每一个生命。爱那一望无际的蓝天,爱那浩翰无边的海洋,爱那悄悄绽放的花朵,爱那沉默无语的星空,爱这个存在本身。

智慧很好,爱也很好,从哪里进入更易与你的心契合以你自己的直觉感应而定,因为最后殊途同归,你真正获得或溶入其中一方,另一方也自然很快会来。终极的智慧就是无我的爱,而终极的爱就是无我的智慧。

当语言变成多余、空寂变为喜悦,当你分不清世界和你自己的界线的一天,你就很可能找到了这个心性。你将发现智慧在那里,爱在那里,真理也在那里,而经典却不在那里,知识不在那里,自私不在那里,“我”不在那里。

唯有“我”不再存在,才能逃脱死亡的追踪,因为“我”目标太大,太显眼,太容易被死亡找到。但死亡无法找到心性,死亡无法摧毁心性,死亡无法伤害心性,死亡甚至无法碰触心性,但心性却可以反转过来追踪死亡、穿透死亡、超越死亡。

死亡带上了一个面纱居然就摇身变成了生命,但是你可以在科学尚未揭穿它的时候就提前由你自己的洞察来揭穿它,因为这个面纱不在你的外在,而就在你的头脑里面——你的分割思维,你的分裂视觉。面纱半遮住了你的整体眼光、你的整体觉性,从而诱发你自己的头脑不断创造和强化这个生命中最大的幻像。

来是去,物皆心

死亡乃生命

错觉即面纱

外是内,爱皆恨

现实乃梦境

当真即笑话

得是失,执皆漏

选择乃错失

觉悟即当下

万是一,寂皆照

无我乃利他

平凡即伟大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观照起用
下一篇:佛家治三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