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从立地成佛到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王静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从立地成佛到传统文化
  作者: 王静
  佛语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许多善良的人不解,为什么一个杀人狂可以成佛,而修行了半世的弟子却难以开悟呢?
  人的修为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的资质。当然这个资质不是一个固定的东西,它跟遗传基因有关,但起决定性作用方面不是基因,而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即是否找到了打通思维障碍的正确方法。
  开悟的形式因人而异,完全不必拘泥于师祖或者先人,找一个自己喜欢又世人能接受的方式。多数不能开悟的人不是没有佛性,也不是天性愚钝,而是没有找到适合自己开悟的“道”。比如有的人从种田里开悟,有的人从武术里开悟,有的人从爱情里开悟,有的人从书法里开悟,开悟的途径之所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是因为这样选择能缩短修行时间,取到事半功倍的后果。道在高处是相通的,一法通万法通。心性开悟之人即使没有学过医也会明白病理,没有学过水文也能了解水势特性,把他放到老师位置上他能因材施教,放到商人位置上他能预知行情,放到科研上他能有独到的见解和发明……
  世人皆以为佛是教人对亲朋好友的生死木然,对名利恩仇淡然,这都是对佛和圣人非常片面的理解。开悟就是找到事物发展的规则、教人看透世情恩怨,对万物生仁爱之心,顺其自然,按性待物,任人唯贤,却不是教人麻木。佛家的大慈悲与儒家的麻木则不仁异曲同工,对万物都怀有有慈悲之心怎么会对自己的感情和内心需求无动于衷呢?
  佛说,众生皆可成佛。但是这成佛的途径是千变万化因人而异的,佛性的修为要依照每个人不同的爱好和才性有所差异,千篇一律地诵经和刻苦是很难开悟。所以当佛经掌握到一定程度之后,当一个人的思想根基扎实以后,引导者会要求修行者在世间游历,也就是依照每个人的个性进行单独的思维训练。空就是色,色就是空,没有经历色的空不是真空,只有经历痴迷过而又不滞于心的才是真悟。要说半丝不留心,那也是不大可能的事,毕竟人是血肉之躯,有思想有感情,只是把感情控制在自己能接受的范围之内,夜深时的叹息只有自己能听到而已。
  佛的真正目的是心性的最大自由,是教人快乐。但是为什么众生都以为佛是压抑人性的呢?
  因为在人的思想修为达到某一个境界以前,是需要压抑感情的,只有先产生痛苦才能解决痛苦的根源。这是敏感的人易于修佛的道理所在,也是许多世人遇到挫折以后自愿修佛的原因,佛能使人忘记个人烦忧。其实修佛本身也是一件苦事,要从身体和思想上经历许多磨难,世人大都不喜欢受那样的苦,对佛的理解又达不到高度,往往片面地以为佛就是叫人独身就是叫人吃苦,对佛存有敬畏心理。其实多数世人被圣人和佛的经历迷惑了视线,以为和他们走同样的路就可以有他们的成就,思想过于拘泥,不够灵活变通,找不到自己能够成佛的合适途径,所以很少达到佛乐的境界。
  没有经历过痛不欲生的人,没有从死亡边沿上挣扎过的人,很少能理解生存本身的快乐。佛就是教人理解生存本身的快乐,即使没有名利享受和子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也能照样能够达到极乐。
  应该说,道、儒、释三家的思想只是途径和方式不同,目的都是让人脱离名利伦理的俗海,人人成佛成圣,最终到达弃贤绝圣的大同目的。要知道佛和圣人的出俗都是因为世人的愚钝对比出来的,人人皆圣皆佛自然就是无圣无佛了。在到达那个理想社会以前,传道和修行都是伟大而崇高的事业,需要人毕生的精力和心血,但是那种为得道成佛避谷炼丹、弃俗绝世的作法也是对佛和道的误解,和儒生追逐名利的用心没有丝毫的两样。
  修炼的最高境界是保持心性的极度开朗和自由,是顺其自然,因利利导,是寻找最适合的方法、在全方位美满的前提下达到自己的目的。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真正的英雄会制造出有利于己方的时势,所谓大智若愚,真正的英雄绝不会把自己推到英雄的危险境地上逞一时之能,不会为万古流芳奋斗一生。
  每个修行者的脚步都不是朝向正前方的,总是随时在调整较正中,然而宏观起来看却从来没有离开过方向。修行者应该每时每刻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对于自己的一生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是能够舍弃的。
  心性的自由有两大境界:一是无视他人,随心所欲。做事以自己喜欢为标准,在不考虑事件的后果但是对后果有清醒认识的前提下为所欲为,不管他人的反映和道德拘束,只要自己良心能接受的事尽可做为,如苏曼殊。二是万物皆我,境随我化。这是一重无我的境界。无论身处何境都能微笑自如,顺境不骄,逆境不恼,以道家的无为润心,以儒家的中庸处事,无名利心,无出人头地心,无美心,无丑心,无得心,无失心,是修为的最高境界 。
  但是这个第二重境界的修为比较困难,初级阶段要把身体和灵魂分开,身体的遭遇和自己的灵魂无关,要无痛感无美感无人性,违背常理和常伦。其实儒家的仁义理智信发展到高境界也是以道德贯穿行为,是违背常理和常伦的。这也是今天我们许多人批判传统文化的一个理由。
  世人在思想修为达不到境界的时候,急功近利,盲目用较高境界里的手段来要求自己的行为,造成了对传统文化的误解进而批判传统文化的内涵,这都是世人的理解错误。应该承认,在历史上道、儒、释都曾分别被统治阶级所利用,成为统治人民的思想工具。所以在一代代的流传过程都有一定程度的歪曲和篡改,片面强调传统文化里“顺”、“从”和“随遇而安”的一面,禁固思想,要求人们无条件接受不公平境遇,背离了创立者救世救人的本意。
  用国学这一概念把中国的传统文化整理起来,把道、儒、释三家思想解释成中国哲学的不同流派,并从中整理出统一、贯穿的主脉思想,需要我们甚至是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的工作。我们勿必要相信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髓,相信国学在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为国学的发扬光大进行不懈的努力和奋斗。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