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二十年春风化雨,盛硕果绿盈佛土——介绍我国第一所尼众佛学院的成长历程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王昕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二十年春风化雨,盛硕果绿盈佛土——介绍我国第一所尼众佛学院的成长历程
  王昕
  一、四川尼众佛学院的创办缘起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宗教刚历经十年浩劫,百废待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逐步落实,各种宗教刚脱离了长期被压抑的局面,寻求复兴和发展的途径,中国大陆的佛教在当时相对宽松和自由的环境下有了迅猛的发展,因文革中寺庙被毁,僧人被逐,佛教人才“老成凋谢”,青黄不接。而在佛教面临社会变革,各种文化、思潮激荡的情况下,更需寻求适应众生之根机,因此培养寺庙管理人才、教学人才和佛教研究人才,整体加强国内佛教界人士的佛学修养,提高佛学素质尤为重要。正如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先生所说,当前中国佛教第一是培养人才,第二是培养人才,第三还是培养人才。
  隆莲法师一贯重视教育,特别是在文革后,她深感国内佛教界的人才缺乏,意识到培养佛教人才的急迫性,为了荷担如来家业,接续佛种,也为了中国比丘尼的教育事业,她便为创办尼众佛学院的事四处奔走,积极呼吁。终于在1980年12月,七十余岁的她在中国佛教协会第四届代表大会上郑重地提出了创办尼众佛学院的建议。这一建议很快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和中国佛教协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1983年,经国务院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中国第一所培养尼众学僧的高等学府——“四川尼众佛学院”在成都南郊铁像寺正式挂牌。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特为四川尼众佛学院的山门题联:“律传远绍铁萨罗,像法重辉圣尼寺。”并亲自担任名誉院长,隆莲法师任院长,原文殊院方丈宽霖大和尚任副院长,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乌尤寺方丈遍能法师(1906—1997年)任教务长,中国佛协常务理事贾题韬居士(1909—1995年)任教务主任,徐平(女)任副院长兼办公室主任。1985年1月正式开学行课。
  学院成立后,全国各地的青年尼众们获知喜讯,奔走相告,前来报考。教学很快就走上了正轨,隆莲法师为学生们请了当时佛教界、教育界著名的法师老师授课,设置了合理系统的教学内容。而在经营这所佛学院的理念中,隆莲法师始终坚持“学修一体化”和学僧“生活丛林化”的学修原则,积极倡导在修行中学习,在学习中修行,将学习与修行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川尼众佛学院成立在十年动乱后、逐步落实宗教政策的年代,推动了我国佛教人才培养和佛学研究的进程,它成立的二十年,为佛教界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爱国爱教的优秀僧才,现在她们正在全国各地佛教界的各个岗位上,为绍隆佛种,续佛慧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二、隆莲法师的办学夙愿
  要写四川尼众佛学院就不得不提隆莲法师,她为佛门弟子讲经说法十余年,堪称中国现代比丘尼史上第一位佛学教育家。对于学院来说,她有数不尽的头衔,校长、创始人、教育家、严师、慈母,可以说,没有她,就没有四川尼众佛学院;没有她,就没有学院如今可喜的成就。可惜笔者动笔时,隆莲法师正在闭关,没能听到老法师亲口聊聊她这个用半生心血呵护浇灌的学院。建一所培养比丘尼的学院其实也是隆莲法师多年的心愿,学院正式成立是在1984年,而隆莲法师酝酿成立学院却早了很多,隆莲法师重视教育,早年她就是莲众佛学院的教务长。她说,佛法要兴旺,历来靠人间三宝,最为宝贵的是僧宝,各方寺庙有了合格僧才的住持,才能叫寺庙,否则只是房子,寺庙要靠僧人来管理,佛教要靠僧人来延续和发扬光大,如来祖业要靠僧人来继承,如此沉重的任务,怎可以没有高素质、高修养的僧人荷担呢?她用了最为通俗的比喻来强调培养僧才的重要性,她将僧才和寺庙的关系比作盲人和拐杖,二者唇齿相依,不可或缺。盲人没有拐杖便失去了方向,拐杖没有盲人,便没有了价值。对于尼众的教育,也就是她创立四川尼众佛学院的初衷,她谈到,“佛门文化博大精深。过去的出家人,有人为信仰修行,而更多的是穷苦老百姓投靠山门,当了僧尼,没有什么文化。现在社会发展,佛教不仅是宗教信仰,更作为一种文化得到发展,中国比丘尼教育兴起,为中华佛教培养一代有高等文化的佛教徒,是一个伟大事业。”当时我国尚没有一所正式的培养比丘尼的学院,而比丘尼占僧团的一大部分,培养比丘尼,提高比丘尼的素质非常重要和迫切。
  隆莲法师说,“粉笔生涯,我命中注定”,和隆莲法师交往甚密的人都感慨她对教育的重视,据隆莲法师的挚友和曾同隆莲法师共事的老法师们回忆,隆莲法师非常热心于办学,她担心佛教恢复了却后继无人,走到哪儿都在研究此事。有时候为了考虑如何办学,看书写材料做到十一、二点钟。有一次在糊纸盒的时候,她突然在一张纸条上写到,“至少要办个二十人的”,足见隆莲法师对办学培养僧才这件事、时时刻刻的牵挂,
  而隆莲法师也几乎把她后半生的全部精力都倾注在了尼众佛学院,她是四川佛教协会的会长(后任名誉会长),除了在城里应酬俗务,她不会拖延学生的一节课,即使有时因为开会出差耽误了,也会在晚上给学生补上。隆莲法师治学严谨,言传身教。她集佛学的戒、定、慧三学任务于一身,孜孜不倦,教育弟子。果芳法师说起那段往事,记忆犹新。那时城里到学院门口还没开通公交车,公交车只能开到石羊汽车站,果芳法师于是经常骑着三轮板车到车站去接隆莲法师,一次又一次地经过那段颠簸曲折的小路,而一路折腾刚到学院,老法师不及喘口气就急着给学生上课,时间总是匆促的,而给学生上起课来,时间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她经常连堂讲授两三个小时,惟恐不能将自己的平生所学倾囊传授。而当时的她,已是八十多岁的高龄了。就像她说的,善知室中的东西是没有穷尽的,是博大精深的,要花一生去学习体悟,她用自己的诚心和智慧言传身教,将学生们引进了佛学广博的殿堂,穷她所能,让她们去探索发掘,去成就自身的价值。在学生眼中,她是严师,更是慈母,学习上来不得半点含糊,她非常重视学生的作业,她认为作业能够代表学生的思考和观点,所以批改作业尤为细心,她拿自己的工资给成绩好的学生发“奖学金”,过年过节也给学生们每人塞一个红包,以资鼓励和关爱。
  隆莲法师教导学生要爱国爱教,并身体力行,无私奉献,她在讲授佛理时,强调:“佛教徒要热爱祖国”。她说:“佛教精神是利益众生,要忘我奉献。”他在经堂亲笔书写对联:“利己利人勤修三学,爱国爱教上报四恩”。“三学”即戒、定、慧;“四恩”即要报父母恩、三宝恩、国土恩、众生恩。这是她的教育思想,也是对学子们的戒律。如今走进铁像寺的西方三圣殿,可以看见佛像左右两边的橱窗中整齐地摆放着上百个牌位,每个区域的牌位群中间,敬放着由隆莲法师亲笔书写的一个稍大的牌位,从左至右依次是:“保卫祖国阵亡将士之莲位”、“天灾人祸死难人民之灵位”、“历代先亡父母宗亲之莲位”、“圆寂师长善知识之莲位”。果芳法师记忆最深的是,每逢国庆日,隆莲法师总让学生们暂停念佛经,亲自带着她们唱国歌。她十分感恩今天的安定和幸福,她教导学生要爱国爱教,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这也是为什么一直到今天,果芳法师在讲经说法时,总要时时刻刻提醒信众们爱国爱教、知恩感恩报恩、身体力行、利国利民的原因。
  隆莲法师对尼众教育有自己的看法,她既坚持与时俱进地研学授业,也有一套自己的教学理念。隆莲法师不仅把佛教看做一种宗教信仰,更看做一种文化,她强调要把佛教当作文化使其得以发展。这大概源于八十年代遍及全国的“文化熟”的影响,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种观点突破了以往视宗教为迷信的片面的认识,有助于人们全面地看待和评价佛教,运用佛教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隆莲法师及时在佛学教育中引进这种观点,对佛教的发展和学僧对佛教的新角度的对待和研究是有积极意义的;另一方面,在隆莲法师的办学宗旨中,第三个层次就是培养佛教研究人才,她认为,释尊一代圣教,历代诸祖大德对它进行了弘传,以适应当时众生根机。如何让佛教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跟世界文化接轨,更好地发扬它摄持教化的功能,让它既能保持超生脱死的专业化特点,又能发挥改造社会、净化人心的实用性特长,将二者很好地统一起来,是佛教向前发展的保证,为次,进一步通达佛陀立教的本怀,了解各宗派的思想,从中开展出适应今天的修学指南,事在必行。隆莲法师因而提出要培养佛教研究人才。佛教研究人才不能停留于经、律、论的文字表面,作无谓的名言戏论,而应抓住根本、把握宗旨以开发出适应今天的、有用的修学理论指导,制定能够完善佛教自身建设、保证佛教正常运行的可行方案。隆莲法师的教学理念深刻地影响着尼众佛学院的佛学教育,并为它培养出优秀的尼众僧才打下基础。基于该理念,尼众佛学院提出了现阶段佛教研究的方向,即如何使佛教与当今的科技时代相适应,更好地针对人类的烦恼、困惑、茫然、道德沦丧、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而加以引导摄持,着眼于现实人生,烦恼的淡化,智慧的提升,生活的改善,社会的净化,从而达到人生的解脱。佛学院正是本着这一研究内容来启发学僧,完善办学的第三宗旨。使学僧全面正确地认识并接受佛教的人生观、世界观,变消极为积极,变悲观为超脱,不忧不喜,坦然地对待无常的人生,如幻的世间,从众善奉行的人生观出发,随缘度众,自利利他。
  隆莲法师精心地为学生们安排系统的教学内容,本着佛陀说法之次第建立了戒学、俱舍、唯识、中观的教学体系,故佛学院课程的设置便是围绕这一体系,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先易后难。隆莲法师最重视的是学修一体,她认为持戒是正行为,所以,尼众佛学院的教学特别重视戒律,佛学院从一开学,次第讲解沙弥尼戒、正学女戒、比丘尼戒、瑜伽菩萨戒、梵网菩萨戒,以及羯磨、布萨法,剃度仪轨、传戒正范。其中,尤以践习二部僧戒仪轨为重心,使学僧通达开、遮、持、犯,时刻地检点自己的三业,以律规范自己的行为。学院的院规也非常严谨,这也是戒。佛学院的学僧,必须严格遵守学院的各项制度。尼众们每天黎明五时起床,洒扫庭院,早课、念经读书、植树种花、生活清淡,极为规律。正因为如此,使得正信修道的道风,精进不懈的学风,与纯净和合的文风在佛学院勃然兴起,做到了学僧生活丛林化,丛林学院化,达到了佛学信仰、修持与知识同步增长的目的。
  隆莲法师还有一个多年的愿望,这与四川尼众佛学院的成立有关,也是这个愿望成就了四川尼众佛学院永载佛教史册的原因,这就是在解放后,首次恢复传授二部僧戒。我国最早是从公元434年从斯里兰卡传入、并传授比丘尼二部僧戒于中国女信徒的。后来,在国内外已失传,直至1982年,才以隆莲法师和通愿法师为尼和尚的10位比丘尼戒师在铁像寺的尼众部传“本法尼”戒,当时,受戒的是八位女尼,之后,便带她们到了文殊院,请以宽霖法师为和尚的10位比丘戒师,为她们传比丘尼戒。这是我国解放后第一次按照二部僧戒律传授的比丘尼戒。1986年,四川尼众佛学院的第一批学生学满了两年正学女戒后,进受具足戒。她们先在铁像寺的玉佛殿,以隆莲法师为和尚,定静法师等10位比丘尼为本法尼,传授了本法尼戒,然后当日下午,即去文殊院,以宽霖法师为和尚,遍能法师为羯磨,竺霞法师为教授,在比丘十师和比丘尼十师中受了具足戒。当日的传戒仪式上,七彩霞云,彩幡蔽天,隆莲法师诗作“香花梵里迎诸圣,罗毂帏中隐众贤。……直趋信相(即文殊院,当日下午往文殊院大僧中受二部僧戒)传衣地,一路风光过锦官。”描写了当日的热闹场面。以后,每一期学生都照此举行了二部僧戒的传授仪式。如今铁像寺的玉佛殿的殿门两侧有一幅对联“天海慈航,狮子国万里远来;建二部戒坛,严净毗尼,玉律共调离垢地;地洁人灵,龙女珠几生修到;会三乘秘旨,演扬般若,金言同阐辩才天”。写的是斯里兰卡礼请隆莲法师为该国的比丘尼传二部僧戒,以接续佛种的事情。玉佛殿就是历届传二部僧戒的地方。也就是在四川尼众佛学院的传戒,点燃了传授二部僧戒的火种,让二部僧戒自此传到了祖国的大江南北,齐山沪地。
  三、学院记忆中永恒的名字
  四川尼众佛学院能满载硕果,骄傲地走到今天,靠的是众人的支持和无私的奉献。高僧大德、有识之士、博学鸿儒、政府官员、十方信众……有一连串的名字将永远地载入佛学院的历史和记忆中,与佛学院的未来同辉。四川尼众佛学院像一个众人精心呵护成长的孩子,从脆弱的襁褓中磕磕绊绊地成长起来,被寄予着佛教界的希望,笼罩在人们的祝福中,她是幸运的。
  学院前五届的学生都是隆莲法师亲自带出来的,她为学僧们请到了最好的老师进行系统的教学。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大居士曾三次视察佛学院,并担任了学院的名誉院长,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著名的佛教居士贾题韬是学院的常住老师。为了充实学院的师资,隆莲法师特请了交情甚笃的黄稚荃、卢军雄两位老师,黄稚荃是当时四川画院的院长,也是“四川两大才女之一”,她讲授书法艺术,卢军雄也是耄耋之年的老人了,被请来讲授古汉语。隆莲法师对她们非常赞赏和尊重,称她们为“女界异人”。老师中还有些是民国时期教育界的泰斗,85岁高龄的廖清华老师给学生们讲授定学,她是著名佛学家刘洙源先生的高弟,也被隆莲法师赞为“吾川女子教育界名训育”。隆莲法师的弟弟游老师也被请来讲课,据说他是《岷乐诗稿》的主编。常老师早年是金陵女子大学的老师,她讲英语。据说这些老师往往是月底领到的钱,到了年底,有的又全都捐给了学院。贫穷的学院不能给老师们多少报酬,老师们从不计较这些,尽管学院在成都的偏远市郊,他们几乎每次上课都是自己挤公车,一路颠簸去的,当时的学院甚至出不起老师们的车钱。而根据学院的规矩,男老师无论上到多晚的课、也必须在当天回去。此外,被邀请讲课的老师,还有讲佛法要理的丁秀心先生、教藏语的黄显铭先生、教英语的高嗣尧先生、教佛教文学的龙显明先生、教政治的沙侠先生……他们要不是教育界的名流,要不是研究了几十年佛法的资深人士,都为了尼众的教育兢兢业业,不计得失,不辞辛劳,倾注了他们晚年主要的精力和心血。
  自从隆莲法师在中国佛协第四次代表大会上提出创建尼众佛学院的建议起,就得到了许多高僧大德的支持。他们不但亲自参加了四川尼众佛学院的开学典礼,还力所能及地支持学院的兴办和延续。宽霖法师每个月给了学生五十斤清油和一百斤大米,还资助了学生一些学费。宽霖法师、遍能法师、重庆市罗汉寺方丈竺霞法师、重庆市慈云寺方丈惟贤法师来学院讲过课,其中,宽霖法师讲《天台宗》,遍能法师讲《俱舍论》,竺霞法师讲《五蕴论》,惟贤法师讲《唯识三十颂》。他们虽然不是常住教师,却经常从繁忙的佛事中抽出时间到学院来讲学。惟贤法师身体不好,一直都有肺病,学僧们回忆起这位老法师,“上课时边讲边咳,经常都是咳出血的,而无论如何地难受,他都坚持着把课讲完。”和学院的学生结缘的还有清定法师,南京栖霞寺方丈、佛学院院长茗山法师等。
  此外,四川尼众佛学院的成立还得到了政府部门的支持。早在1972年,周总理在北京接见隆莲法师时,就提到过建立尼众佛学院的事。从四川尼众佛学院建立之初到它现在迁建之后,也一直得到了四川省人民政府、省宗教局、彭州市人民政府的支持。因为学院地处成都市郊,师生要进城办事很不方便,有一段时期,省宗教局便为学院提供了车辆和司机接送学院的师生。后来考虑到学院迁建的经费困难,也支持了部分迁建经费。此外,峨眉山、昭觉寺、文殊院、宝光寺、石经寺、成都市佛协、内江市佛协都给予了迁建经费上的大力支助。
  四川尼众佛学院肩负着培养僧才,荷担如来家业的重任,在众人的期盼和关怀中,逐步成长为一个大规模、正规化的学修圣地、清净道场。
  四、不负众望硕果累累
  “法赖僧传”,佛法的弘扬,佛教的自身建设,佛教能不能更好地为国家社会作贡献,取决于僧。为了能更完善地培养僧才,使之服务社会,奉献大众,隆莲法师从佛教事业的实际出发,提出三个层次的办学宗旨:一是培养寺庙管理人才, 二是培养佛教教学人才,三是培养佛教研究人才。也就是说,学生毕业后,最起码也要成为寺庙的管理人才。正是在这种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和各位高僧大德的辛勤经营和尽心呵护下,四川尼众佛学院终于不负众望,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尼众人才。从尼众佛学院走出来的学生,回到各地寺庙后,都受到了当地党政领导和佛教界老前辈们的器重和赞扬,认为“尼众佛学院的学生,学风好,道风也好”。隆莲法师更是对她的学生赞不绝口:“我的学生洁身自爱,依法修持,心地善良,勤奋好学,她们是弘扬佛教文化的希望。” 四川尼众佛学院自1984年创办以来,已培养了六届学僧,可谓桃李满天下,学僧们回去后各主一方,有的从事寺院管理工作,有的创办佛学培训班,皆是当今佛教界的精英份子,得到了当地党政领导及佛教界的广泛赞誉。如:心空法师、印俊法师协助创办了《洛阳佛教》杂志;继耐法师一直从事佛教教育工作;藏青法师现任贵州省佛教协会的副会长、觉圆寺当家;无垢法师任九华山佛教协会的副会长;演法法师任峨嵋山佛教协会的副会长;自然法师,任长沙铁炉寺的当家;惟贤法师任金沙庵的当家;常慧法师任重庆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她们杰出的表现、卓越的成绩,不仅让佛教老一辈感到欣慰,同时四川尼众佛学院也为拥有这样一批精英佛子而骄傲。然而,哺育精英佛子茁壮成长的四川尼众佛学院,却是一所条件十分简陋的学院,是名符其实的佛教“希望工程”。学院地处郊区,老师上课甚感困难。很多因此辞去教学任务。而且校舍简陋、危破,屋顶漏雨,严重干扰学僧的学修生活。同时学校更没有像样的图书馆、电教室,远不能与其他兄弟院校相比。而原先最多能容纳40多人的宿舍、殿堂、观堂、教室,现在随着学院僧源的不断逐年增加,也实在是无法容纳,现在学校已有60多名学僧,看见他们挤在一起,却丝毫没有怨言,仍然精进用功修学。本来只有一个教室,后来学校把客堂腾出来作本科班教室,学僧宿舍也全部换成钢丝床,每间宿舍4—5个挤在一起。尽管如此,隆莲法师立志办学的拳拳之心从不因此而改变,90多岁高龄的老法师,1999年在传二部僧戒圆满时为戒子们开示说:“你们以后一定要到四川尼众佛学院去求学。”当时几百多名戒子全部哭了。每当有出家女众去看她时,她还会告诉他们,“要到四川尼众佛学院去求学”。
  五、勾画未来扎根圣地
  四川尼众佛学院奋斗了二十年,勤朴了二十年,也骄傲了二十年,在年复一年的冬往春来中,无论历尽沧桑的古刹如何地风雨飘摇,危险破旧,仍数十年如一日,潜心苦修。学院里莫说没有兄弟院校早已具备的图书室、电教室,就是能遮风挡雨的屋墙也大部分面临倒塌,白蚁蛀过的教师山墙,年代久远的建筑已难以承受历史风雨的冲击,因为教学设施的破旧不堪,学院的迁建变得刻不容缓。同时为遵循朴老“第一是培养人才,第二是培养人才,第三还是培养人才”的遗愿,也为使隆莲法师等老一背高僧大德们的心血不付东流,更为不辜负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关怀,经四川省佛教协会第七次代表大会研究决定,并报请四川省宗教事务局和国家宗教局发文批准,决定将四川尼众佛学院迁址扩建到成都彭州五里村,从根本上解决学院的办学条件,籍以振兴佛教尼众教育事业。尼众佛学院的迁建工作,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名山大刹的大力支持及诸山大德的关怀扶助。在此,我们真诚感谢峨眉山佛教协会,成都文殊院、昭觉寺,新都宝光寺,龙泉石经寺,绵阳圣水寺,彭州菩提印经院,深圳弘法寺,上海静安寺、龙华寺,福建古山涌泉寺等名山大寺、诸山长老及社会贤达,在他们的支持扶助下,新佛学院的土地得以落实,奠定了2003年10月破土动工的基础。
  迁建的尼众佛学院占地130亩,工程按照“总体规划、精心设计、分布实施”的目标,分三期完成。施工队于2003年11月进入工地,正式启动第一期工程。在短短的两个月内,做到了水、电、宽带三通,并完备了工程临时设施。于中,大雄宝殿、教学楼、学僧宿舍等也相继破土动工。至今,大雄宝殿、教学楼、学僧宿舍的基础工程已基本完成。然而,由于资金严重短缺,原本垫资修建的施工队不愿再垫资修建,工程已趋停止状态。
  迁建的四川尼众佛学院是一项耗资甚巨的大工程,各级政府与省佛协领导不辞劳苦,多次到工地指导工作。广诚法师几乎倾其所办菩提印经院的所有资金捐助迁建款二百万元,如意法师为了佛学院的修建,将自己多年的积蓄,3万元全部捐出。其他几位在校法师,尽管自身困难,但仍每人捐助1千元。佛学院全体师僧为了节省资金,不辞劳苦,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赤诚的奉献精神,利用节假日多次到工地出劳出力。由于所需资金数额巨大,省佛教协会和广成法师、如意法师们虽然在资金方面想尽了办法,作了最大的努力,但远不能解决问题,现在的建修面临停工,这是对四川尼众佛学院的严峻考验,祈盼各名山大寺、诸山长老及社会各界有识之士,为了培养佛教人才的千秋大业,也为了佛教法身慧命不断得以延续,在此关键时刻,请给予大力扶助与支持。让我们在菩提大道上,携手并进,共创辉煌,共同为四川尼众佛学院的未来谱写新的篇章。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