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从四川省两所佛学院现状谈谈佛学院教育问题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何 松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从四川省两所佛学院现状谈谈佛学院教育问题
  何 松
  佛学院教育问题一直为佛教界与社会各界关注,是佛教界自身建设的一件大事,关系到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佛教的自身建设,又是佛教发展的重要保证。鉴于此问题的重要性,笔者先后走访了四川省佛学院和四川尼众佛学院。这两所佛学院的情况,在四川及全国均有代表性,有助于我们认清当前佛教僧教育的形势。
  一、四川省佛学院调查
  四川省佛学院的前身是宝光寺自办的僧伽学校。1992年,在遍能法师的努力下,经省教委、省宗教局批准,正式成立四川省佛学院。到目前为止,佛学院已毕业两届学僧,共80人左右。
  学院有院长一人,下设教务处办公室,主要负责日常教学安排、校风校纪管理等工作。教务处有要事,则通过集体讨论后拿出方案加以实施。
  学院的教师,由僧人和居士组成。其中僧人现有7位,年龄在25一30岁之间,居士有6位,以中年人居多。已选送7位学僧到中国佛学院深造,希望他们毕业后能回来任教。教师一般有三个来源,一是省佛学院自己培养的学员毕业后留校任教;二是从社会上聘请佛教居士、专家学者;三是从宗教管理部门聘请一些干部来讲解有关宗教政策方面的内容。教师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出家僧人多数经过了佛学院学习(部分教师未出家前有专科或本科文凭);在家教师则很难确定应属何种文化程度。学院教师均是采用传统的由教师主讲,学生听课作笔记的注入式教学方式,教师本人一般没有出去再学习、再培训的机会。
  省佛学院面向四川省各地大、小寺院(不包括藏地)招生,报名者须具初中及以上的文化程度。入学考试考三门课程:佛学、文学和宗教政策。学员分中级班和高级班,学制均为两年。现中级班有学生40名,其中初中生约占三分之一,高级班有30人,来源于中级班的优秀毕业生及从外召进的有相当于中级班水平的学生。另有6名高级班毕业生留校自修,以逐步熟悉教学工作,充当后备师资。
  佛学院学生每天早上起床,上殿做早课,用早斋后,于8:00开始上课。上午安排四节课,下午三节。下课后上殿做晚课,用晚斋后,于7:00至8:30上晚自习。现有两份省佛学院97级第三学期课程表,其中中级班每周课程安排如下:三字经,两节;唯识三十颂,四节;法律基础理论,两节;古典文学,四节;戒学,两节;法苑谈丛,两节;菩提道次第,四节;应用文写作,两节;遗教三经,两节;无量寿经,四节;天台四教仪,四节;班务活动两节。高级班第三学期每周课程安排如下:古典文学,两节;戒学,四节;解深密经,四节;摄大乘论,六节;法律基础理论,两节;印度佛教史,四节;六祖坛经,两节;应用文写作,两节;班务活动,两节。
  学院教材从南京金陵刻经处征订,直接使用原始经论。一般根据教师本人情况,由教师
  确定自己能讲解的经论,如果教师更换,则佛学院的课程设置也跟着更换,所以无固定教材,
  更无自编教材。
  学院力图培养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一是寺院管理能力。学院设置课程,讲解丛林规则,丛林中知客、监院等执事的职责;为培养学生组织佛事活动的能力,对各种佛事的礼仪、轨范都有教导。此外还从社会上聘请客座教师,讲解会计、出纳等知识,培养学生管理寺院经济的才能。二是弘法利生能力。学院开设讲演课、应用文写作课,要求学生能把自己学到的佛学知识,较清楚地讲述出来、写出来。三是社会活动能力,学院开设有宗教政策、法律、时事政治方面的课程。
  经两年学习,中级班、高级班学生毕业后一般回原来所在寺院,中级班的学生也可继续读高级班。在两年的学习期间,部分学生中途退学,主要在于原来所在寺院急需人手、转学或自身跟不上学习进度等原因,每届有一、两个因补考不及格者,发修学证,仅证明其学习经历。
  学院主要由四川省佛教协会承办并提供资金,由宝光寺提供校舍及住宿,每年总需资金二十多万。现学院资金筹集较困难。
  二、四川尼众佛学院调查
  四川尼众佛学院是我国一所高级比丘尼学院,成立于1983年,院址在成都市南郊石羊场铁像寺内,隆莲法师任院长。1984年秋季开始招生。
  学院现有教师9人,由出家尼众和居士组成。学院日常事务由3位在校教师共同处理,无专门的机构管理教学事务。教师来源于学院的优秀毕业生,以及社会聘请人员。
  学院面向全国各地尼众招生,一般须具有高中文化水平及一定的佛学知识,经过入学考试,择优录取。现有初、中级班学生共40名,学制均为二年,学院提出三个层次的办学目标:一是培养寺院管理人才,二是培养佛教教学人才,三是培养佛教研究人才。
  学院教学体系,以佛教戒、定、慧三学为总纲,依宗喀巴大师教法重次第、总摄一切佛法的特点,开出五大体系,即戒学、俱舍、唯识、中观、如来藏。学院学生从入学开始,依次要学习沙弥戒、沙弥尼戒、正学女戒、比丘尼戒、瑜伽菩萨戒、梵网菩萨戒等,中间还要间以羯磨法、布萨法、剃度仪规、受戒仪规,特别是受二部僧戒仪规,使学生明了戒律的止持、作持,为持守清净戒律、自身修持打好基础。然后学习印度佛教学者世亲所著的《俱舍论》,使学生对小乘教法有清晰了解。对于唯识学,学院开设因明学、《二十唯识论》、《三十唯识论》、《摄大乘论》、《百法明门论》等课程。中观学开设《中论》和《入中论》两门课程。如来藏系思想则开设《大乘起信论》。除以上五大系外,学院还讲授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代表作《清净道论》。定学方面,学院讲授《六妙门》、《小止观》、《定道资粮颂》、《三皈依观》等,并对每届新生传授《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除佛学知识的传授外,学院亦开设古代汉语、文学、中国革命史、时事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以及书法等等课程。
  学院学生在学习期间,坚持丛林生活。除早晚按时上殿诵经、着衣持钵过堂、按时坐香外,在校学生要求会背诵所学各种戒条,参加半月一次的诵戒仪式,每天诵持能海法师编辑的《比丘尼日用》。每年坚持安居、自恣佛事,安居期间要求学生着重戒律方面的修持,三个月不外出。
  毕业学生一般回原来所在寺院,参加寺院管理工作。有的任主持,参加当地佛教协会工作,也有被选为地方政协委员者。
  三、调查后的几点思考
  从上面的调查中可以看出,佛学院创办至今,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佛学院提供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佛教界急需僧才的状况,为下世纪佛教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尽管佛学院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离办学初衷仍差距尚远,还需要方方面面的力量,共同协调解决一些十分突出的问题。
  首先是教材问题。佛学院的教材多数是采用原始经论,且教材的选取与否,以任课老师能否讲解为准绳。原始经论的讲解,不同的教师之间有不同的理解,有些观点甚至相左,容易造成学生无所适从。教材与教材之间也缺乏深浅难易的次第,相互关联甚少。不同的佛学院之间教材也大不一样,缺少统一规范。因此编写一套有系统、有次第、有规范、有权威的全国各级佛学院通用教材,确是当务之急。
  高质量教材的编写,是一个有极大难度、涉及面极广的大问题,非几个佛学院的力量可以完成,它需要雄厚的经费作支撑,在全面地、长期地、深入地考察僧教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才能组织一批教理精深、修证有得的高僧大德以及各方面的社会力量,编写统一、规范的教材(包括教学参考书),但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如系统性、准确性、权威性、浅深次第性等等。四川尼众佛学院隆莲法师的教育体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其次是课程设置问题。由于教材不系统,佛学院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带有随意性。老师讲授的课程与学生愿意学习的课程有矛盾,授课的方式多数采用灌输式,讲授内容,有些和学生实际需要有脱节,未必适合当代僧青年活跃的思维方式。因此,佛学院课程设置,应在教材的系统化和层次化的基础之上,长期地、全面地考察一下学生的实际需要,考察一下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讲求实际、契理契机地安排课程,使课程设置能较全面地达到解决内心道德问题、自身修证问题以及日常生活矛盾等问题,达到培养跨世纪合格僧才的目的。课程设置不能脱离学生实际状况、社会需要。
  第三是师资问题。目前佛学院的师资十分缺乏。当前有教学能力的老师很少,有的还身兼数职。有些老师年事已高,年轻的后备力量也还未完全培养起来,有青黄不接的危险。信息社会的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不断加快,要求教师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水平,但佛学院根本不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也没有佛学院之间的教学交流,这十分不利于提高教师素质。加之佛学院教师待遇偏低,使一些教师不安心于教学工作。报酬少,到社会上聘请教师也比较困难。师资队伍不稳定,又短缺,严重影响了教学计划的实施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可见,稳定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素质,严峻地摆在了面前。
  第四,关于学生问题。学生的流动性较大,在学期间退学的状况时有发生,佛学院没有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不少寺院又可以随意挂单。加上学生入学时动机不同、文化程度不同以及课程设置不甚合理等原因,一旦学生在学习生活上遇到了不甚如意的问题,就擅自退学或转校。四川省佛学院学生退学的状况较突出,很难有哪一届哪一班能全体坚持到毕业的。这个问题不解决,将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
  由于佛学院的学生一般不包分配,毕业后回原来所在寺院,这就使得那些急需人才的寺院得不到补充,有些毕业生难以找到发挥其学识和专长的寺院和职务,这一不合理的现实,一方面对在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负面影响,另方面也使某些寺院对佛学院的教育采取徘徊观望态度,不甚支持合作。加之佛学院的生活是一种经过特意设计的方式,有些佛学院甚至采用全封闭教学,毕业学生回到原来寺院后,因学院生活与丛林生活的较大反差而使某些学生难以适应,若再加上没有给安排合适的职务以发挥其才能与抱负,日子一长,便会有怀才不遇之感而趋向消极。这种现象,是另外一种人才流失。要改变这种状况,真正做到人尽其才,就应该有一个全国性的专管毕业生分配的机构,统筹兼顾,把人才派到最需要的地方。
  第五是经费问题。佛学院的经费,一般是由佛教协会与各大寺院提供,而佛教协会提供的资金也是间接来源于当地的大寺院,由政府直接提供资金的佛学院极少。佛学院学生的一切生活、学习用品费用全免,且每位学生每月还有数十元生活补贴,加上学校日常运行所需各种资金,总起来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些开支使某些寺院渐渐不满,从而佛学院与提供资金的各大寺院矛盾有加深的迹象。一些寺院即使有钱,由于看不到僧教育的实际效果或对僧教育认识不足,宁愿拿钱搞修建也不愿出资办学。这些矛盾使得佛学院无充足的经费作后盾,连维持目前状况都显得十分艰难,更谈不上有什么大的发展了。应该大声疾呼:重视学院建设,重视经费投入。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僧教育各种问题的存在,十分突出的原因,就在于没有一个类似于国家教育部之类的专门管理全国僧教育的机构,因而就很难解决好教材编写、课程设置、教学体制、教师资源、学院招生、学生分配等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如何建立这样一个机构,如何使其精简、高效、廉洁,就十分紧迫地摆在了当今佛教界面前。
  佛教僧教育问题是一个相当长远而复杂的课题。僧教育问题是否能解决好,关系到整个佛教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跨世纪的佛教建设,也关系到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人才的培养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江泽民总书记早在1991年1月接见各全国性宗教团体领导人时就指出,宗教教职人员特别是年轻的教职人员的培养,“关系到我国宗教组织将来的面貌,也关系到我们党同宗教界长期合作的大问题,具有战略意义”。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僧教育问题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同造就一批跨世纪佛教人才的客观需求形成很大反差。赵朴初会长于1996年10月庆祝中国佛学院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当下如何真正把培养合格称职的佛教人才摆在首要的地位,切实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办好中国佛学院和各级佛教院校以及各类进修班,使我国佛教在新世纪传灯有继,法幢高擎,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作出新的更大的贡。这件头等大事应引起全国佛教界高度重视和严重关注,应激起我们大家的高度紧迫感和使命感。”赵朴初会长这段高度重视佛教教育及人才培养的讲话是十分发人深省的。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