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佛教中的几个论点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潘至春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中的几个论点----潘至春
  佛教中的几个论点
  (引自采浪网http://221.10.201.161/Article/Class32/zj/200510/9560.htm)
  作者:潘至春
  太上玄门全真道邱祖龙门派丹台碧洞宗二十一代弟子
  潘至春
  近来看无忧先生点评《养生蠡测》,颇有感触。所以也想对佛教中几点错误之极的思维,说几句清醒的话! 佛教徒以及佛教的理论对印度教和道家以及西藏苯教有错误理解。有必要就此彻底澄清一下,以还此三家本来面目! 佛教经典和佛教人士对印度教的“梵”说和道家的学说多持诋毁态度。认为其是“有为法”,是不究竟法。从佛教知名人士陈健民的《曲肱斋文集》中,就可以充分看到这一点。陈健民先生用了很大的篇幅对道家大加批判。不过,其批判言论多属无知者的门外之谈,用石铭兄的那句话“看不出一点智慧的东西”来形容陈的批判是最恰当不过了。 我们在来看看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的对道家的高见。
  慧远大师多被后世佛教徒喻为“儒释道”兼通的大师极的人物。史料称慧远没出家前是学儒道二家出身的,后来看了一部佛教经典后(估计是小乘经典《十二章经》,东晋时大乘经典还没有传入),发出了“儒道九流,皆枇糠也”的感慨后出家了。既然慧远大师在当时仅仅二十初头的年纪对儒道二家的认识就有如此“高见”,其水平肯定是不一般了。不过。看看后来慧远大师与鸠摩罗什关于“法身”的探讨,就让人哑然失笑了。其无知与浅识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不过慧远大师对儒道的“高见”却影响与激励着后世的佛教徒,再加上慧远大师的那篇《沙门不敬王者论》,从此,佛教徒的“老资格”就此定矣。
  近代的高僧印光大师更是继承了慧远大师的衣钵,把道家视为魔子魔孙,尤其是柳华阳的一部《慧命经》,更是把个印光老僧气得咬牙切齿。对柳氏的仙佛合宗思想更是以最恶毒的语言加以攻击。不知道印光大师要是读了后世的心理学大师荣格的思想后会做何感想?不知道会不会对荣格大师说:“嘿,外国佬,放弃你的《慧命经》的研究,放弃你的 ‘集体无意识’。还是与老僧一起老实念佛,莫问其他把!”。
  不过,反对道家最彻底还不是印光和慧远二位大师。而是那位被称为“菩萨皇帝”的梁武帝。据说,这位“菩萨皇帝”在位期间曾经几次舍身到寺庙里,让手下的大臣出巨资赎回。还大做水陆法会。亲批“袈裟”上台讲法,并且亲自注解了几部佛教经典。不过后世除了一部《梁皇宝忏》有传下来以外,其他梁武帝注释的佛教经典却没有见到只言片语。估计可能注解的水平不怎么地的缘故吧。不过,梁武帝的那句“宁在正法中长沦恶道,不乐黄老暂得生灭”的誓言却颇为悲壮。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俺梁武帝宁可生生世世在佛教的旗帜下,哪怕是修不成堕入轮回作个“弃尸鬼”,也不愿意修你道家的“守尸鬼”的长生法门”! 看到没有,做皇帝的个性就是不一般。 “俺梁武帝有尿,宁可憋死,也不尿你“道家”的那一壶。”
  不尿就不尿吧,憋坏了膀胱自己负责就好,你梁武帝把国家治理好也可以么?可是最终落个鸡飞蛋打,国破家亡。活活饿死的下场。也许,有一点能让梁武帝感到欣慰就是,生前编了个<梁皇宝忏〉,成为和尚做佛事骗供养的饭碗,因为这一点的“丰功伟绩”能得到后世的和尚作着经忏,敲着木鱼对“寡人”大加赞美吧。今天的佛教已经有被“佛教戏曲”所取代的趋势,梁武帝是始做俑者。别看梁武帝做皇帝治理国家不怎么样,但搞这些没用的经忏法会到很有一套。让人佩服佩服。来世授记给梁武帝一个“狗屁不通大戏王佛”的称号是授之无愧的。
  我们现在在看一下佛教对印度教(古之婆罗门教)的错误认识。首先,看看“三论宗”对“大自在天”的批判。三论宗对印度教“大自在”创造世界之说,颇不以为然。认为,“大自在天”创造宇宙万物,那么“大自在天”是“谁”创造的呢?就犹如质问基督教徒“上帝创造宇宙”那么“谁”创造了“上帝”一样?看到没有,多么浅显的逻辑,这些印度外道都不明白。佛教徒一定开始这样想了。这时候,佛教徒就开始摆出“智慧”的嘴脸对这些印度的外道不屑一故了。开始大谈“缘起性空”的道理了。开始摆事实举例子了。某某佛弟子是婆罗门教后又归依到佛陀的坐下等等。不了解印度教教的被佛教徒这样一说,就也开始人云亦云开始数落印度教的不是。也开始大谈“什么印度教种性制度的不合理了,“大自在天”创造世界的荒谬了”!。
  印度教真的象佛教徒理解的那样无知与浅识么?
  事实上呢,不是印度教错的太离谱,而是佛教徒把印度教理解的太错误了,太简单了。其实在古印度,一直是吠檀多哲学作为主流思想,以《奥义书》,《婆伽梵歌》为代表的不二论哲学一直在印度的哲学思想史上占有主导作用。包括今天的印度也是如此。佛教的传播以及其思想在印度历史上也只是昙花一现而已。佛教在印度不过传播也一千年左右就最终被印度教(婆罗门教)所“同化”掉了。后期的佛教以完全是佛教与婆罗门教思想的结合品了。直至,佛教完全的被纳入印度教系统里。现在的印度纯粹的佛教信徒只占印度总信教人数的1%左右,多数的印度人还是信奉的是古老的“梵天”信仰,这个比例为总信教人数的70%以上,远远的超过了佛教人数。而且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不仅在印度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印度教思想被认可和重视的程度也非是佛教思想所能相比的,如奎师那知觉协会在世界各地的传播,这古老的“梵天”信仰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更是掀起了一股“灵修”的热潮。产生这种现象的背后又预示着什么?如果,印度教的思想是佛教徒理解的那样简单和荒谬。就不应该有这么大的反差对比才对呀!
  事实胜过雄辩。毛主席也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下面我们就要分析一下产生这种结果的深层原因!
  要想挖掘这个现象的深层原因,我们必须要真正明白印度教的吠檀多哲学中“大自在天”思想的真正内涵。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梵”。“梵”在印度教里被形容为一种最高的存在。其本身不带有任何的性质,不能被感知,也不能被任何正面术语所阐述。如在《广森林奥义书》中说:“非此也,非彼也”“此自我者,非此也,非彼也,非可摄持,非所摄故也,非可毁灭,非能毁灭也”“非相,非细,非短,非长..... 无空,无着,无味,无眼,无耳.....无内,无外....."。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吠檀多哲学在阐述”梵“的内容中所产用的”非......非......."与大乘空宗对“空”的论述是极为相似的。印度教中这种“梵”的概念,与道家的“道”以及佛家的“空性”思想一样,是不能够用任何语言思想去定义和感知的。印度教大师商羯罗也曾经指出对“梵”的理解的困难。他说:“对某事物的知识通过感觉或心产生,但是心或感觉却都不能达到梵,因为”梵“不可能延伸到某人的自我的感觉与思想中去。我们并不知道其性质如何,也不能够解释。感官能感触到事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关系,但是,"梵"不具备这种性质...."!这与《道德经》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同出一辙的。
  “梵”又分为“上梵”与“下梵”。“上梵”也称为“无性梵”进入这个境界的“梵”,已经不带有任何性质,更是超越了“有神”的状态。“上梵”的本身不被人所知,其一被人所知,已经失去了“梵”的性质,即沦为“下梵”,表示“有性质”。“上梵”表示梵的最高真实义。而“下梵”既是“大自在天”。“大自在天”是“梵”的显现,表示“梵”存在时被赋予的定义和能力。人们的生活是建立在物质与思想的世界上的,如果人们能够理解(而不是感知和认识)“梵”这种纯粹的“存在”是宇宙世界存在的基础时,人们就能透过每一种事物而体悟出这一“存在”。也就是说,“梵”通过“大自在天”的形象以各种特殊的存在的形式显现。(佛教禅宗的思想也不脱离此主题)。尽管世界是以多元的形式以“大自在天”为出现为基础,而“大自在天”的实质来源与“梵”。而“梵”通过“大自在天”来发显。用“神学”的术语来表达这一形而上学的观点,就是“大自在天”创造万物的内涵。其实明白了这种道理,也就明白了基督教中“上帝”创造世界的含义。其实,佛教思想中的“三身(法报化)”与基督信仰中“三位一体”思想以及印度教的“不二论”在原理上都是一脉相承的。我对基督教的知识了解不多,不过我想基督教的“三位一体”也应该不脱离此原理。在《婆伽梵歌》中,克里辛那是作为最高神-——黑天(大自在天)的化身出现,他以车夫的形象向阿那周王子阐述了“梵”这永恒的存在。他以自己本身的例子显示了“三位一体”的“三身”思想。
  其实, 佛教徒多是不明白此理。才多会妄自菲薄的。 现在佛教界里的有一些有识之士也开始意识到这一点。如达赖喇嘛近年来在印度和西方弘法就说过,他自己曾经也认为只有佛教才是最究竟的解脱法门,不过通过近年来对基督教和印度教的深入了解。最后,达赖喇嘛不得不承认世界上诸多宗教根本教义也是与佛教没有差异的。以前对其他宗教的偏见完全是由于固有的成见和自身环境的封闭所导致。前不久,法国梅村禅修中心的一行禅师率弘法团来中国寻根访祖,我有幸倾听了一行禅师的一次讲座。在演讲中一行禅师也同样阐述了此类的观点。现在在新加坡的一些佛教团体也积极的与外教开始展开交流。这是否预示着未来宗教走向大同的曙光以来到我们面前。如果是这样,这将是21世纪众生的真正的福报到来了!
  最后,我们要谈一下关于西藏“苯教”在喜马拉雅山法脉传承中的地位,力求把千百年来一直被歪曲的苯部佛教的真实面目与大家展示出来。 (下面内容主要来源与我和秦麦洛桑活佛几次谈话以及洛桑活佛提供的珍贵的藏文资料。洛桑活佛毕业于中国藏语系佛学院,为宁玛派霍互种然巴第四世转世活佛,现就读与闽南佛学院深造!) 现在,西藏苯教虽然被纳入藏密五大教派之一。不过,一般的佛教徒对其多持鄙视态度,把苯教只视为附佛的地方巫教。一般的佛教学者更是认为把苯教称为佛教好象都有些牵强,更不会把其摆在藏密五大教派的首位上了。不过,对真正了解西藏文化的原土著藏民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下面我们探讨的就是关于真正的喜马拉雅山的法脉传承问题。恐怕我在这里所揭露的事实与现在西藏正史上有很大的出入和不同。甚至,要推翻几千年来许多固有的佛教概念与错误的佛教史实。
  一般的佛教学者和佛教徒常常把莲花生大士入藏,作为西藏有佛法的开始。不过,在西藏有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在莲花生还没有入藏以前,在一些神秘的人迹罕至的“神山”上,如冈底斯神山上的一些石头上就已经有六字真言和“嗡啊哄”等咒语。这些咒语已经不知道存在了几千年还是上万年。而且,现在西方的一些考古小组在北美洲和非洲的一些深山上也发现了这些刻在石头上的神秘咒语。这些咒语的存在年限远远超过佛教产生的年代。而且,考古小组还发现了在非洲和美洲的一些土著巫教的仪轨与西藏密的仪轨有惊人的相似。这是否揭示了佛教的历史是否还要往上推朔到一个不可知的年代上去呢? 佛教徒一直把2600年前净饭王的太子悉答多作为佛教的创始人和教主,这样一来岂不是要全部要推翻了。而且,作为藏密的基础大圆满法在莲花生没入藏前,就已经在西藏秘密流传了不知道几千年了。这又做何解释呢呢? 据西藏正史上记载莲花生入藏后,一路降妖除魔,把西藏苯部的各路护法皆收入到佛教门下,之后佛教在西藏大兴起来。正史多是这么记载。不过,据洛桑活佛说,史实与事实不相符。洛桑活佛和一些经师,仁波且有不同看法。实际上,莲花生入藏后所收的护法以及所诛杀的妖魔并不是苯教,而是当时其他的西藏外道,而且,莲花生为了弘法在与苯部教的修行者斗法中,莲花生处于失败地位。莲花生在斗法失败后,经过反思和重新审视苯教,发现苯部教也是正宗的佛法源流。之后,莲花生改变态度,最终与西藏苯教开始融合一起。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作为苯部的的佛法源流又是谁传入的呢? 其实,一般佛教徒把悉答多作为佛教创始者是一种很错误的认识。现今的藏密修者一般也只承认“毗鲁舍那佛(法身佛)”而已!
  现在摆出这些事实,在与前面那些神秘的石头咒语联系起来,这就说明一个问题。关于佛教的传播并不是只有印度一个分支。现在是要揭露这个答案的时候了。
  其实,释迦太子在雪山修道的时候,并不是只有他一个人感到生死无常才会出家修行的,也有很多与悉答多王子同样的的苦修者在雪山上默默修行。其实,在喜马拉雅山很久就有一尊佛在那里实施教化,此佛在西藏史上称为“菩贤王如来”。只是“菩贤王如来”示现的是“本尊”身,以“报身”佛的方式接引众生。苯部教的佛教源流与印度的佛教源流同是来源于“菩贤王如来”的报身教化。其实,我们比较一下西藏与印度的文字就可以发现,藏文与梵文在形体与发音上也有很大的相似性,这也间接的证明了这个答案。 其实细心的话,我们还可以从中看出其他宗教也是同宗同源的迹象。如果,我们把印度佛教,西藏苯部,以及婆罗门教同视为喜马拉雅山的同一法脉的话。我们看看作为发源与昆仑山的中国道家与这法脉是否也有丝缕关系。中国最远久的神话莫过于西王母信仰。但西王母信仰还不是中国的最早的神仙起源。依道教的说法,神仙的起源应该追朔到鸿蒙初分,天地形成的时候,与天地一同出生的就是原始天尊,在次出现的为灵宝天尊,道德天尊。而道家神仙信仰中本有“老子一气化三清”的说法。而这三位天尊与老君又同为一体。而太上老君又有“八十一转生”之说。土观.却吉尼玛大师在其《土观宗派源流》中曾提出,在苯部教经典也有提到:“道教始祖老君与苯部教主敦巴辛侥为一人。其名字中的”辛”字,可能就是汉语中“仙”的音译。藏人错讹呼为“辛”字。”。藏人把苯部教主敦巴辛侥翻译为“最胜至上之主”的意思。而在佛教经典,俱舍论》中也说“世界初成之时,大梵王的无量宫殿和大梵王依次出现”的说法也不矛盾。”。如果说这与“大自在天”同一意义上的“天上老君”是同本同源的话,关于世界宗教(协教除外)同为一家说法看来也不是空穴来风的无稽之谈了。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