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安岳石刻与宗教义理(十五)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安岳石刻与宗教义理(十五)
  塔坡1号窟华严三圣   
  窟高4.5米,宽5.6米,深3米,三像通高4.1米,宋代雕造。窟内正中刻华严三圣像,三像后壁开25个小圆龛,内各刻一小坐佛。主尊毗卢佛面方,螺髻,头戴镂空宝冠,冠中一小坐佛。左侧普贤菩萨面相方圆,头戴化佛花冠,身著U形大衣,胸饰璎珞,右手抚膝,左手托经箧。右仙文殊菩萨面相方圆,头戴化花冠,身著U形大衣,左肩敷搭偏衫,胸饰璎珞。主尊毗卢佛的雕刻最为精美,镂空宝冠细致入微,面相具有儒家含蓄隽永的气质特征,是宋代理学思想影响下的作品。
  天龙八部   
  天龙八部是佛教中八个部类的护法神,因为八部众以天、龙为首,所以称天龙八部。起初,他们多是妖魔鬼怪,但经过了佛祖的教化,都成了护法神。八部分别是:   
  天众主要有二十诸天、四大天王等。   
  龙在佛经中往往以护法灵物和佛弟子的身分出现,有“龙力不可思议”之说法。诸龙王都属这一部类。   
  夜叉意思是勇健、轻捷,是恶鬼中的一类。其中金刚夜叉为佛寺山门的守护神。   
  乾达婆为忉利天的香神和乐神,以香气为食,能凌空飞舞。飞天由此而来。   
  阿修罗身形极其高大,好胜,喜斗,曾与释帝大战而败,被收为护法神。   
  迦楼罗为大鹏金翅神鸟,身体庞大,展翅高飞,一飞九万多里,喜食龙肉。   
  紧那罗意为人非人,似人而头上长角,是忉利天的歌神。   
  摩候罗伽是大蟒神,人身而蛇首,也皈依了佛,听佛说法。   
  卧佛院3号释迦说法窟天龙八部   
  这组天龙八部刻于释迦临终说法图中,整体造像都笼罩在一种悲戚和沉重的气氛中。中为释迦佛,左右侍立二弟子,前排七弟子,后壁为天龙八部。天龙八部面相较之于弟子像宽大,动作也更活跃。面部表情各不相同,从左一起分别刻划出阴郁、哀号、忧愁、悲苦、伤心、忿怒、痛惜、无助的神态,表现了佛涅槃时皆大忧愁啼泣的场景。雕刻艺人虽只雕了天龙八部的上半身,甚至只是露出了头,但造型却各不相同,细致入微地抓住了各个人物的心态特征,精心加心刻划。如颈缠大蟒蛇的摩候罗迦,将其眦牙裂嘴,口腔夸大,衬托了忿怒的形象。左四像,将其眼雕成圆珠,嘴唇拉开,特别是面部肌肉的夸张,使其悲苦之情脱然而出,可谓功夫独到,做到了场景与心情协调一致,内容和形式异彩纷呈。这是天龙八部石刻的典范。   
  千佛寺50号、51号龛天龙八部   
  千佛寺50号弥勒佛龛和51号释迦说法龛的左右壁上方均刻有天龙八部,造像几乎一样,表现的却是他们恭听佛法,受佛教化的形象,显得端庄、慈悲,面相皆丰圆,多束发戴高冠,神情庄严。 十二圆觉   
  圆觉,圆谓一切功德圆满,觉谓智光烁照,能破一切昏暗,此即佛、菩萨自证的真如境界。内容出自《大方广圆觉修多罗议经》(略称圆觉经),释迦佛一时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现他受用报身(卢舍那)于殊胜不二境,变诸净土,与大菩萨十万人聚会,以十二菩萨为上首,从文殊菩萨开始,到贤善首菩萨止,都先后提出圆觉修证法门的有关问题,请佛解答,佛一一作了解释。在这一大乘菩萨殊胜法会上,佛陀深邃而善巧地解答了十二个问题。这十二个菩萨即称为十二圆觉菩萨。这十二个问题分别是:   
  1、答文殊菩萨:阐明如来因地法行,即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菩萨因此发菩提心,众生依此免于邪见。   
  2、答普贤菩萨:解释如幻三昧,幻依觉立,远离于幻、觉心不动;从幻化中契证真如,达到圆满觉照。   
  3、答普眼菩萨:明菩萨修行次弟,于净境中,诸法平等,能主页所证均不可得,依此修习,得入佛道。   
  4、答金刚藏菩萨:指示不能以分别思惟心,测度如来寂灭清净的圆觉境界,若除虚妄,远离诸相,方证圆觉。   
  5、答弥勒菩萨:轮回根本为诸欲受,若断生死苦,必除爱欲,欲入圆觉大海,须断理、事二障,菩萨以大悲方便,在生死尘劳海,化令众生成佛。   
  6、答威德自在菩萨:阐明奢摩他(止)三摩钵提(观),禅那(静虑)三种法门,三事圆证,名究竟涅槃。   
  7、答清净慧菩萨:解释众生、菩萨、如来的圆满觉性的差别。   
  8、答辨音菩萨:关于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的童修,双修,三种合修等,共计二十五种修法。   
  9、答净业障菩萨:明迷于我、人、众生、寿者、四相。而有妄执。若妄执生死,亦妄执涅槃,即不能入于清净觉照,行者能遣除四相,去贪瞋痴,方不堕邪见。   
  10、答普觉菩萨:谓来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寻求一切正知见人,亲近供养善友知识,遣除诸相,与诸众生,毕竟平等,如此友 心修行。   
  11、答普觉菩萨:说明立夏安居,三种期限。忏悔已毕,修三净观。   
  12、贤善首菩萨:解释此经名圆觉经,名顿教大乘,亦摄渐修,依此修行,功德无量,得诸天神护持。   
  云居山圆觉洞十二圆觉   
  圆觉洞洞口酷似穹庐状,深8.5米,宽5米,高4.5米。洞壁造两米多高的三世佛像。洞壁两侧各禅坐6尊近2米高的弟子,弟子坐姿或两腿皆盘,或单腿相对而盘,以此掩蔽座台,给人以对称的美感。它们的衣饰精致华开卷有益,肌肤质感强,几乎看不出石雕痕迹。遗憾的是,我们无法端详其尊容了,它们的头部早作了“文革”的屈死鬼。现还的头都是后来补塑的。即使如此,它们仍不失端庄华美之态和见之即真,呼之即出的立体感。   
  圆觉是佛教规劝信徒皈依梵门的教条。它在理论上的诠释,我们可在洞口的“真相寺圆觉洞记”的碑文中觅到答案,即:“由佛寺之圆觉,而知自己的圆觉...父子仁,兄弟睦,朋友信,夫妇恩,利则思义,气则思和,酒则思柔,色则思节。”细细琢磨一番,才发现原属于舶来品的佛教教义,已经同中国土生土长的儒家伦理纲常观念——“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结了亲缘。  华严洞1号龛之十二圆觉菩萨   
  洞两边禅坐各五尊4.1米高的菩萨像,这十个菩萨合称为“大乘菩萨十地”这十地菩萨又与正壁之文殊、普贤菩萨合称“十二圆觉菩萨”。从右一起分别是:金刚藏菩萨、清净慧菩萨、辨音菩萨、普觉菩萨、贤善首菩萨,左一起分别是:普眼菩萨、弥勒菩萨、威德自在菩萨、净业障菩萨、圆觉菩萨。菩萨们坐姿颇为别致,或两腿皆盘,或单腿相对而盘,以此掩蔽座台,从中可窥见古代工匠考究刻像对称美的良苦用心。菩萨手持法器,给人以法力无边的震慑感。菩萨皆头戴款式异样的繁密花冠,面像各异,胸前杂饰璎珞,脚踏莲台,海浪轻浮,饰带如屈铁盘丝,肌肤富有青春的弹性。左侧菩萨中第三尊刻像——辨音菩萨尤其华美。   
  另外,茗山寺8号窟宋代十二圆觉答疑图也雕刻得栩栩如生。   
  十六罗汉   
  佛教故事说,释迦牟尼去世时,就对身边许多弟子中的四个弟子说,你们不必“涅槃”了,就留在世间普渡众生吧。这就是四大比丘、四大闻声,也就是通常说的四大罗汉。天地间太广阔了,东南西北,一个罗汉掌握一方任务太重,得充实力量,于是,四四一十六,又出现了十六罗汉的说法。罗汉由十六位扩充到十八位,这是中国人的创造。增加的是斯里兰卡的高僧庆友和我国的玄奘法师。到了清代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与章嘉活佛认为庆友和玄奘不应身居十八罗汉之列,商定补上降龙罗汉和伏虎罗汉。十八罗汉就这样钦定了。还有五百罗汉的说法。五百罗汉并不是由十八罗汉发展而来。关于五百罗汉的来历,佛经中也是七说不一。有说他们是跟随释迦牟尼听法传道的五百弟子,有说他们是参加第一次结集三藏或第四次结集三藏的五百比丘。还有一种说法,说他们前身是五百只大雁。又有一说,说他们前身是五百只蝙蝠,后来修成五百罗汉。再有一说,说他们是受佛祖感召的五百强盗,放下屠刀,而成罗汉的。其实,五百罗汉与十八罗汉不同,后者是实有其人,而五百罗汉却是虚拟的。“五百”之数是言其多也,并非实指,提出以上说法之诸经,没有一部列出五百罗汉的名号。这当是一些佛教理论家在虚张声势,以扩大佛教影响。到了南宋,有个好事的高道素想方设法把他们一一“落实”了,并刻了一通《江阴军乾明院五百罗汉名号碑》。此后,这件赝品不胫而走,各地罗汉堂五百罗汉名号,皆援用其名。这样一来,弄虚成实,使人信以为真,顶礼膜拜。
  在中国传说中有关罗汉的生活形态,必须加以澄清。中国的佛教徒们,由于发现中国的佛教史上,曾有寒山、拾得、丰干、布袋和尚等无拘无束,或有弄船江上,或有吊影崖岛,或有混迹市廛,或有张弓舞叉,或有学女人而戏拜,或有取肥肉而大嚼──禅宗的不存规则的超佛越祖的作风。因此而往往把懒惰、肮脏、不修边幅、不守律仪的出家人,称为罗汉型,视为罗汉化现,中国的佛教绘画及雕塑中,也就把罗汉的圣像,表现得仪态乖张,衣履不整,或者是暴牙裂嘴,面目可憎。事实上,我们从小乘经律中所见到的罗汉生活,乃是最重形象的,只有六群比丘(僧中的捣蛋鬼),才会像中国传说中的罗汉那样。   
  相反地,中国人心目中的菩萨,倒是垂眉低目,璎珞披戴,庄严万状的。其实呀!菩萨的报身固然是庄严的天人相,菩萨的化身为了随类应化,也随机应变,往往化成各色各类的身分。比如观音菩萨,据说就化成了妖艳的少女来到人间教化众生。所以,中国人说的罗汉型,实在说成化身的菩萨比较妥当。罗汉必是出家的僧尼,僧尼是佛法的住持者,也是佛法的表徵者,罗汉不可随随便便,否则即有碍佛教的声誉;菩萨没有固定的身分,目的是开化众生,并不要求众生知道他是菩萨,菩萨固可以示现福德庄严的天人相,如有必要,往往也化身为外道屠夫乃至魔王,纵然如此,也不至于损及佛法的声誉。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