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安岳石刻与宗教义理(二十四)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安岳石刻与宗教义理(二十四)
  狮子在佛经中,则成为一种神兽。安岳石刻中的狮子是较多且十分精美的,它们常站在寺庙山门和龛窟口,而狮子与佛经最为紧密的地方,还在于它是文殊菩萨的坐骑。   
  石狮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流传最广的一种雕刻艺术品。但是大家看,它们与真的狮子模样大不相同,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狮子的故乡在非洲、西亚等地,而中国并不产狮子。直到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沟通中亚、西亚的丝绸之路,狮子才进入中国,而且是作为贡礼献给中国,可见当之见到的人极少。雕刻艺人听说狮子象虎,于是在虎的基础上,运用夸张的手法,注重表现狮子的威武、悍烈、凶猛和强健的内在精神,把它作为一种神兽来雕刻。这就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石狮子。   
  四、道教造像   
  道教,是我国固有的土生土长的宗教,并一直在中国的土地上生存、繁衍和传播。在历史的长河中,道教曾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宗教、文化、风俗乃至科学技术方面,都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至今人们常说的许多口头语,如“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等,都典出于道教。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根底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迎刃而解。”作为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道教,其渊源甚古。它是在古代的原始巫教、战国的神仙学说和先秦两汉的道家黄老思想上衍化而形成的。   
  四川省是中国道教的重要发源地。东汉后期,沛国丰人、传为西汉开国军师张良八世孙的张陵,弃官学道,入大邑鹤鸣山修炼,“得咒鬼之术书”,并感太上老君降临,授予三洞真经、金丹秘廖、雌雄二剑、符录法印等,正式任命他为天师。据《仙鉴》记载,当时巴蜀地区人鬼杂混、巫妖横行,残害百姓,青城山就是鬼魔盘踞的“六天鬼域”。张天师亲率弟子,扫荡鬼域龙宫,降伏“八部鬼帅”、“六天魔王”,“遂命五方八部六天鬼神,会盟于青城黄帝坛下,使人处阳明,鬼行幽暗,使六天鬼王归于北丰,八部鬼帅领众空中于西域,五行之毒又戒而释之。”《三天玉堂大法》亦说:“五部之鬼自受祖师誓约之后,归心正道已久,故张元伯以忠信立雷府直符,赵公明以威直充玄坛大将,余皆为丰都丑狱之酋长,皆不复为妖也。”也就是说,原先盘踞在西蜀一带的众鬼部落,纷纷皈依道教,成为张天师的部属。青城山从此就成了道教的洞天福地。又传陵(仁寿县)有毒龙、神女为害,张天师驱龙降神,得盐泉以利百姓。西城虎神好饮人血,梓潼兜鍪神以人为祭,张天师召而戒之,白虎、兜鍪神不再害人。张天师到处降妖驱魔,巴蜀鬼怪消迹,日益安定。   
  这些神奇绝妙的传说,曲折地反映了张陵改造巴蜀原始巫教,创立中国道教的历史过程。所谓“鬼”、“魔”、“龙”、“虎”,实际都是指古代巴蜀的少数民族。如“龙族是古蜀族,鬼族(虎族)是巴人,两族都是现实的人民。”(王家佑言)正是在巴蜀古代民族信仰的原始巫教的基础上,张陵运用道家黄老之学改造巴蜀的妖巫鬼道,于是巫鬼跃升变化为仙官,“鬼道”遂发展成为天师道。张陵便成为道教的创立人,从而受到历代信徒的尊重,被尊为“张天师”。   
  接着,张天师便和道徒、民众一起,在蜀中开山修路,打井造林,发展生产。再加上他精通医道、气功,为人治病颇有成效,深受民众的拥护,“百姓奉事之以为师,弟子户至数万。”张陵把民众组织起来,划分为二十四个教区,即“二十四治”。在教区内,张陵设立祭酒统领道民。他用《道德经》教化民众,要他们自重自爱,互相帮助;废除刑罚,让有过错的人修桥补路,将功补过。为了减轻道徒民众的负担,规定祭祀不准用酒肉,春秋季节不准宰牲畜、酿酒。教区中还设立义舍义仓,救济路人与分期道友。这些措施具有某些劳动者反抗官府、相互求济的积极精神,受到了当地人民的拥护。据说要求入道者交纳五斗米,故又称五斗米道。   
  东汉永寿二年(公元156年),据说张陵在鹤鸣山被毒蛇咬伤而死。然而,人们却说他乘着仙鹤,到天庭仙境去了。这种得道成仙的传说,寓寄着人们对张陵的怀念。张陵死后,其子张衡、张鲁先后承其事业。道教中人称张陵为“天师”,张衡为“系师”,张鲁为“嗣师”,因此张陵之道又叫“天师道”。经过张陵祖孙三代的传教,特别是在张鲁的努力下,道教在川北、川东、汉中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汉中政权。   
  道教认为,世界万物是由超现实的神仙所主宰的,人生的贵贱、寿天、祸福都是由神仙决定,人们除了向神仙祈求外,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道教修行的目的,是以使人返本还原与道归一,达到长生不老、白日飞升,永远摆脱尘世的苦恼。道教的理想是修炼成仙,为此选择幽静的名山大川作为修道养生之地,谓之洞天福地,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之说。   
  道教好养生之道,如五代、宋普州崇龛(今安岳龙西)人,理学鼻祖陈抟喜睡。据北宋人文同称,他于后晋天福(936~944)中曾入蜀,从邛州天师观都威仪何昌一学睡功“锁鼻术”。魏泰说他“或一睡三年”。世上流传着陈抟太平出生,乱世大睡,一睡八百年的传说,所以后人根据此传说撰写了对联“先生不必仍长睡;天下于今永太平”。陈抟对养生之道有独特的见解,他认为人的睡眠与人的健康有很大关系,睡眠好才有好的精力。在现代医学上以睡眠作为治疗方法,是二十世纪初的巴甫洛夫的学说,而此学说与陈抟相隔了1000多年,因此,可以说陈抟是历史上最早探索睡眠与健康的人。   
  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葛洪对道教神仙体系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他曾在安岳云居山隐居炼丹,其事迹在安岳广为流传。   
  葛洪继承并改造了早期道教的神仙理论,他不仅全面总结了晋以前的神仙理论,并系统地总结了晋以前的神仙方术,包括守一、行气、导引和房中术等;同时又将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相结合,强调“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并把这种纲常名教与道教的戒律融为一体,要求信徒严格遵守。主张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主张治乱世应用重刑,提倡严刑峻法。对儒、墨、名、法诸家兼收并蓄,尊君为天。 当然,对中国文化也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同道教有不解之缘的,还有哲学史上的道家。道家和道教,在西方语言中是一个词。但是,现在人们分得很清楚:道家是一个哲学流派,一种思想;而道教则是宗教,它有教徒组织、宫观设施、崇拜礼仪乃至一定的经济实力。道教在它的教义思想中借用了许多道家的概念和思想;道家也因道教而扩大了影响。如果说,道家的影响原来仅仅局限在士大夫阶层中间,那么,道教的影响就要大得多了,它曾深入到底层民众之中。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道教和道家才成为中国文化巨鼎的三足之一,才成为“中国的根柢”。   
  道教的石刻造像主要有:三清(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太上老君)、四御(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后土皇地祗)、王母娘娘(西王母)、斗姆、太白金星、南斗、魁星、三官(三元大帝)、真武帝、龟蛇二将、水火二将、青龙、白虎、金童、玉女、周公、桃花女、九天玄女、天妃娘娘(妈祖)、千里眼、顺风耳、马、赵、温、关四大元帅、周元帅、岳元帅、康元帅、关圣帝君、二徐真君、萨真人、王灵官、灵官马元帅、三十六天将 四值功曹、六丁六甲、六十元辰、八仙(李铁拐、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刘海蟾、黄大仙、麻姑、雷神、闪电娘娘(金光圣母)、风伯、雨师、五道将军、城隍、土地、判官、钟馗、孟婆神、牛头、马面、 黑无常、白无常。
  玄妙观老君龛   
  唐代作品。呈双叠室形龛,方口,始凿于唐开元十八年,龛高3.6米,宽3.4米,深1米,龛内正壁雕刻主像老君趺坐于三层仰莲台上,其下为一层覆莲瓣的莲台,再下是八棱座基。老君脸形丰满圆润,双眼平视,头戴莲花冠,结胡须,身着高宽领大道袍,胸前有一三足凭几,右手执一宝扇,左手放于几上,头后有莲瓣形背光。其左右各侍立一金童、玉女,均头戴莲花冠,身着交领宽袖大袍,左像双手执笏,右像双手合十,赤足站立于莲台上。龛左右壁上各刻一女真人,身躯高于金童、玉女。龛左右壁与正壁上部以称刻护法神,合为十二时神。老君脚下外沿雕刻有蹲狮及一排十二尊小造像,项后均有背光。龛外刻一真人像,身著交领大衫,外罩半臂衫,双手捧玉章,站立于莲台上。左边立一神将束发,深目阔嘴,身著甲胄,护腿仅至膝盖,脚穿长靴,右手举剑。龛下部站立十二神将,穿戴与十二时神相似。   
  太上老君即道德天尊,居“三清尊神”的第三位,是道教初期崇奉的至高神。原为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   
  东汉明帝、章帝之际(58——88),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圣母碑》云:“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其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别,窥浊清之未分。”将老子神化为先天地之神物,并与“道”相等同。顺帝时(126——144)张陵在巴蜀鹤鸣山创立五斗米道,即奉老子为教主。据传张陵在传教布道时作的《老子想尔注》称:“一者道也。……一在天地外,入在天地间,但往来人身中耳。……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其首次在道书中出现了太上老君的名号。   至魏晋南北朝,太上老君之名益显。北周武帝建德三年五月“初断佛、道两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据道书称,当时太上老君曾遣使显灵。时过一月,武帝即又下诏曰:“至道弘深,混成无际,体包空有,理极幽玄。……今可立通道观于都城……并宜弘阐,一以贯之。”说明当时已经开始利用太上老君干预朝政了。   
  至唐,太上老君之威灵更盛。他不仅被奉为李家王朝的始祖,帮助唐高祖李渊平定天下,据称当武则天篡夺李唐王朝后,又显灵降世,谓“武后不可革命”,“不得辄立异姓。……武后亦终惧此言,不敢立武三思”。   
  相传农历二月十五日是太上老君的诞辰。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