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社会>>正文内容

道德与和谐社会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索秋平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道德与和谐社会
  索秋平
  和谐社会的构建要靠文化,要靠先进文化与优秀的传统文化。文以载道,古今文化都蕴含着一个共同的核心——道德。道德是和谐的灵魂,道德是和谐的基础。
  胡锦涛主席提出的“八荣八耻”不就是和谐社会的道德规范吗?而佛教提倡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就是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吗?老子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德经 》)不就是和谐社会的依据吗?孔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孝.经 》)这不就是道德“致中和”的实例吗?可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可以用道德二字来蘘括。道德通天地,文化贯古今,和谐社会构建的“原材料”是道德。
  “道可道,非常道”。道德不是空洞的口号,不是华丽的词藻,不是装腔作势的表演。道德是心态,道德是行为。道德在一思一想中显现,道德在一言一行中落实。道德是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法宝。道德是祛病强身的金丹,道德是无穷无尽的财富,道德是无上智慧的源泉。得道者兴,失道者亡。我们崇尚道德,我们呼唤道德,我们更重要的是要实践道德。
  一、和谐的心态
  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首先构建和谐的心态。也就是要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先进文化为导向,以多元文化作形式,以道德实践为内涵;万法归一,一归万法。佛陀讲慈悲,孔子行忠恕,老子用道德……。中华文化“千经万论”,无不是在开悟人之本性,揭示宇宙人生的真相:“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 》)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本是同根同源,同祖同宗!爱人竟是爱己!“于诸众生,视若自己”(《 无量寿经 》)。如果我们真正领悟这个事实,确认了“自他不二”,我们的心里还会有分别吗?还会有矛盾吗?还会有贪,嗔,痴吗?还会只为自已的’小家庭’、小团体而与世争名夺利吗?不!那时我们的心量会博大无私,清净而和谐,慈悲而智慧;可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四十八愿会油然而生。念念为人民,念念为众生;亲和万物,服务大众,奉献人生,和谐心性。精神文明一一“心中净土”由此而成!
  二、和谐家庭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和万事兴,社会和谐始于家庭和谐。人人都希望有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甚至有的为之付出毕生的精力和全部的情感。然而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家庭的不和谐,可导致离婚率的上升,家庭暴力的发生,子女的叛逆心理增强,遗弃老人的现象出现…….。加果家无宁日,自然会触及社会。要想使家庭和谐,必须构建家庭的道德秩序,加强家庭道德文化的教育,处理好三种关系:(一)上辈与下辈的关系,(二)夫妻之间的关系,(三)兄弟姊妹之间的关系。要做到上慈下孝,夫妇相敬相爱,兄弟姊妹和睦友悌,家庭才能真正和谐,幸福,美满。
  佛教认为“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是净业三福之一。地藏王菩萨就是靠对母亲的至诚孝心而感天地、通神明,从而既超拨母亲离苦得乐,又成就了自己的菩萨果位。百善孝为先,一个对自已父母都不知道感恩的人,还对谁能有真诚善良的心呢?“一切唯心造”;善有善报,一个没有善心善行的人,怎样能有福报?怎样能有美满的人生?“在家孝父母,何必远烧香”;中华文化“孝道”的提倡与实行是和谐幸福生活的源泉。佛教“五戒”中的“不邪淫”,即要求人们不能有不正当的性行为。这一条可以看作是和谐社会存在与发展,在道德伦理上的“黄金准则”。古往今来,多少家庭因“邪淫”而家破人亡,多少英雄因“邪淫”而身败名裂,万恶淫为首;“不邪淫”不仅是对自己配偶的尊重,也是对别人家庭的尊重;是对家庭和社会负责任的体现;是道德的落实;是对和谐社会的贡献。佛教僧团的“六和敬”规则-一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这对家庭兄弟姊妹及其它成员,以及邻里之间,团体之中和谐友爱是非常有借鉴作用的。而儒学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弟子规中的“入则孝,出之悌”的伦理道德对家庭的和睦,也是有异曲同工的效果。道家的 《 感应篇 》 也强调;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可见,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家庭和谐。爱,只有从最亲爱的父母,兄弟,妻儿等家人开始,才可以“泛爱众”。和谐,只有家庭和谐了,社会才会真正和谐。
  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和政府提出的中华民族的共同任务,是民族振兴的需要,也是世界和平的需要。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与人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根本所在。人怎样才能和他人和睦相处呢?靠的是人的“心、口、身”,道德如果建立在每个人的“身、口、意”上才是真正的道德。而这种“道德工程”的构建要靠教育;靠先进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要全方位,多层次,多元文化的持久熏陶与教育。可谓,应以什么身得度,即现什么身而为说法。胡锦涛主席提出的“八荣八耻”是使国民“知耻”“明德”的警钟。佛教“五戒十善”则具体的从“身、口、意”三个方面制定了养德标准:“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而儒家以“仁、义、礼、智、信”来启迪人之本性;道家则从“木,火,土,金,水”,阐明人体及宇宙万物和谐共济的道理……。古往今来,中华文化虽然形式多样,流派不一,但内涵却千古不变。止恶扬善,积善成德,以德润身,从德齐家,以德治国,以德平天下。
  如果我们这个社会人人守法,个个修养道德,自然会感得“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乓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 无量寿经 》 )从而人民生活幸福美满,社会和谐而吉样。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