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也说陈晓旭出家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果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也说陈晓旭出家
  果心
  二零零七年二月二十三日,以成功饰演电视剧《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而驰名天下,嗣后审时度势弃艺下海,驰骋商界,折冲樽俎,无往不利的社会知名人士陈晓旭割舍亿万资财,于长春百国兴隆寺由住持常慧主持剃度出家,法名妙真,就此脱离十丈红尘,皈依一点青灯,举慈悲愿,观自在心,具真净行,证菩提果。当是之时,举国得闻,顿作哗然,猜度者有之,疑惑者有之,感赞者有之,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一时沸沸扬扬,有若闹肆,笔者不才,忝置闲喙,愿与诸上善人、法师、居士,共勉精持。
  不妨先从令陈晓旭一举成名的《红楼梦》谈起,其著者开篇明义,《好了歌》有言“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可见我们大家身处这五光十色的世上,熙熙攘攘,来往奔波,很少不被名缰利锁驱使伐挞,纵然心羡所谓神仙闲云野鹤般的出尘性情,但私底下恐怕更向往的却是“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那种快意风发,子曰“食色,性也”,当真是切中肯綮,将这三千世界万种浮华,一言道尽,其外的淡淡萧瑟,却很少为人注意,综上所述,食色功名,便是我们大多数人浸淫濡染的始末,怜艾嗔哂的根源,追求希冀的本质。是故陈晓旭一旦将巨资家财弃之如敝屐,举凡时人无不侧目,因为在众人看来,已经拥有这世上绝大多数人为之辗转反侧梦寐以求的成就的她,此举无异自求烦恼,舍实质而就虚妄,不能不令人大惑不解。
  然而倘若我们继续顺着这条思路捋下去,试问真令举世诸君各个功成名就,住则华宇广厦,出则香车宝马,着则锦衣玉带,狎则绿腰绛唇,至此境界,是否便可使心意顺遂,未克不谐?只要我们略微潜心一忖,便可见其中荒谬之处,但使跻攀之心不熄,则世间诸相,皆为苦恼,日进一斛者,犹望复进一斗也,偎红倚翠者,窃妒后宫三千也,有谓得陇望蜀,人心苦不足,即是名此,每有一得,骥附十患,或患犹为不足,或患徒遭猜忌,或患得而复失,此中深味,常情可度,因而可见,放纵心欲,奔突求奢,不是原性归道的途径,我们贪嗔痴慢疑诸毒一日不拔,清静欣悦之境便一日难得,那么,如何脱离苦境,臻于彼岸呢?窃以为陈晓旭的现身说法,为我们揭明了其中一条法门,便是修戒、定、慧,灭贪、嗔、痴。
  六道之中,众生执著妄想,起惑造业,招致来种种果报,沉沦生死海中,轮转不定,欲出无门,可谓苦不堪言。而导致众生蔽性造业的根由,在《四行论》里是这样解释的,“含生凡圣,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覆,不能显了”,就是说,我们生来,觉性本心(真性、佛性),原与诸佛、菩萨无甚差别,只是因被尘劳妄念污染,才使它不能显现,《楞严经》对此用“背觉合尘”来加以形容,“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因此我们可以知道,所谓尘劳,就是世间一切声色诸相,追逐外物也是背觉合尘,耽着爱欲也是背觉合尘,依人见解也是背觉合尘,凡此种种,《金刚经》中总结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尘劳者,有为也,有求有作有成有得,皆是有为,人们切身的功名富贵、妻儿子女,是有为法;往高一点,名誉地位、成就功勋,还是有为法,都是梦幻泡影一样。
  梦里明明有六趣,觉来空空无大千,梦里繁花冗饰,到了朗然大觉时,无不如过往海沤身影,欲待打捞捕捉,总是无迹可寻,大家理解起这一层来,不会有任何障碍,那么好,我们继续递进一层,延伸到身外万法诸相,又何尝不是飞电流露一般,一弹指顷,六十五刹那,梦里百载时光,万顷浮华,醒后只觉一刻,同样的,世间无常诸行,盛衰变幻,较之更加恒远的空灭因循,自然也是转瞬即逝的了。故而我们辗转求索这些可留恋的,束缚自己的东西,就是与根本觉性背道而驰,心念愈炽,沉沦愈深。
  所以说轮转六道,源于背觉合尘,因此要回头是岸,背尘向觉,而此中首务,便是拔除尘劳之中最重的贪嗔痴等心毒,而相应的法门,便是持六度,灭五毒,即持施度(檀波罗蜜或檀那波罗蜜)、戒度(尸波罗蜜或尸罗蜜)、忍度(羼提波罗蜜)、精进度(毗梨耶波罗蜜)、禅度(禅度波罗蜜或禅那波罗蜜)、慧度(般若波罗蜜),藉此自度,复度一切众生,发于生死大海之此岸,度至涅槃究竟之彼岸。六度总括万行,当中着紧三样,是戒、定、慧,《首楞严经》曰,“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具体来说,戒,梵名尸罗,也译为清凉,意指摄心,就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到了圆觉无碍的境界,善行也就不著相地做了,便是脱离善恶而任运了,所做的没有不是善行,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现今世间诸人,倾轧伐肆,多有因自身利益而践踏他人之举,就是没有摄心,不能持戒,所以戒的总的基本精神就是止恶生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它是第一条。联系到佛教徒,就要受三皈五戒,联系到居士,要受具足五戒,乃至菩萨戒、金刚戒、三昧耶戒等等,受戒不持,就是漏器,背离了无漏之道。
  定,梵名三摩提,三昧,译作正定,等持,就是使心性坚定于一种境界,不使散乱,是为禅定,亦称定学,《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若摄心者,心则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是故汝等,常当精进,修习诸定。若得定者,心则不散。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要摄伏欲界的迷惑,上升色界天,呵弃初禅的觉受入二禅,呵弃二禅之喜受入三禅,呵弃三禅之乐受入四禅。四禅心如清水。心目为色界四禅定,再加无色界四空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共为八定,就是众所周知的四禅八定。
  慧,梵名般若,译作智慧,起着通达事理的作用。《唯识论》说,“云何为慧?于所观境,简择为性,断疑为业”,慧不同于智,通达有为之事相是谓智,通达无为之空理是谓慧,智是能知俗谛,通达妙有,慧是能照真谛,了解真空,但空有不二,真俗圆融,二者还是统一的。《大乘义章》说,“真心体明,自性无为慧”,般若之用,能解明诸法,具不可思议之妙用,所以《八大人觉经》说,“第一觉知,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三无漏学中,戒是止恶向善,定是去乱趋专,慧是除惑明理,三者所说虽有先后,在具体实践中,却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戒定是以慧为先导,定慧是以戒为基础,戒慧是以定为依止。说戒则定慧在其中,说定则戒慧在其中,说慧则戒定在其中,举一即三,圆融无碍,只有学戒持戒,得定开慧,才能开悟无常无我、缘起性空的道理,勤修此三者,即可除灭贪嗔痴三毒,就回头是岸,背尘合觉了。
  陈晓旭出家皈依,正是以修戒、定、慧三无漏,灭贪、嗔、痴三心毒,彻证常住真心,是她的大因缘,故尔诸上善人,也当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解脱生死流转和世出世间的苦厄。
  最后,愿与诸上善人,法师,居士以一偈共勉:
  尘寰终日竟忙忙,那事元来总不妨。
  举步倘能离向背,更无歧路泣亡羊。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