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辽北古塔拾遗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古塔是辽北地区的重要文物,也是辽北著名景观。铁岭“白塔横云”、开原“古塔朝霞”等不仅是古代胜景,至今也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古塔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有悠久的历史。塔这种建筑形式是汉代随着印度佛教的传入而产生的。从梵文音译为“浮图”或“佛图”,又有音讹为“浮他”或“佛他”、“佛塔”,至晋代始称为塔。这在晋代葛洪编的字典《字宛》中和南朝字典《玉篇》中可以查到。
  塔的本意是坟。是佛教徒死后放置骨灰或遗骨的地方。古代印度的佛教徒死了,在其埋葬的地方修一半圆形的坟冢,上面加一个顶尖,这就是中国塔的原形。佛教传入中国后,人们把印度佛教徒的这种坟的建筑拔高,就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塔。
  塔从结构上分,可分为实心塔和楼阁式两类。实心塔不可登临,而楼阁式塔可以进入攀登。从建筑材料上分,可分为木塔、砖塔、石塔、琉璃塔等。
  随着佛教的发展和盛行,塔成了中国土地上最为流行的建筑之一。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可见巍巍古塔的身影。许多古塔历经千百年风雨剥蚀,历经无数次战火摧残仍顽强挺立,使后人得以看到这些宝贵的文物资源。
  由于塔是随佛教而产生,因而凡筑塔的地方大都与佛教相关。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塔与寺是相生相伴的。而且多数塔是以寺为塔名。例如位于河南登封县嵩山嵩岳寺的著名古塔嵩岳寺塔、位于广州市内的怀圣寺塔、位于湖北省当阳县长坂坡玉泉寺的玉泉寺塔全都是以寺为塔名。
  塔最初的本意是坟,其主要功用是用其纳骨或藏经。到后来,也用塔来“镇妖邪,佑平安”;例如传说中的杭州雷锋塔。也间有建塔“志纪念”的。如辽南复县的复州永兴塔,据说是辽时,将渤海国扶余府旧民迁至此处,设复州,后又将原渤海国永宁、丰水二县居民强迁至此,二县之民怀念家乡,为纪念而建塔,取永宁、丰水字首,命塔名为复州永兴塔。
  作为独特的历史遗产,辽北地区保留了一批具有很高文物价值和观赏价值的古塔建筑。摘其要者简介如下:
  一、现存古塔
  铁岭白塔
  铁岭白塔,原名圆通寺塔,铁岭白塔为其俗称。此塔位于铁岭市区内银州贸易城东南侧,古铁岭城西北隅,是辽北现存最早的古塔。一些刊文章言其为唐代所建,主要依据圆通寺石碑刻《重修圆通寺塔记》,该碑刻载该塔建于唐太和二年。但据考证,银州历史并非始于唐,内容详见本书《古银州考证》一文。另参照多种史料,铁岭白塔亦不具唐代塔的特征,该塔建筑所用之砖考古称为沟文砖,为辽代特征砖,辽以前没有这种砖,此有文物部门鉴定,唐代不可能用辽砖来修塔,故石碑所刻年代,不足凭信。据日文版《满洲写真帖》记此塔为辽塔,也有文章言及此塔为金大定年间年建,但无认论如何此塔不会早于辽代。
  该塔在明代即已破败不堪,明万历十九年,辽东总兵李成梁夫人出资,予以修缮。此塔为八角十三级实心密檐式,塔身为青砖垒造,砖长2尺4寸,厚6寸。略成锥形。塔顶刹杆有铜盘和宝珠,塔座八面嵌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8个大字,八面各有浮雕佛像一尊,并饰宝盖。第一级塔身南部是神佛像,塔檐下部有砖雕斗拱,塔基和塔身有砖雕装饰。每层塔檐都悬挂铜镜和铃锋,塔身涂白,故称白塔。古时此塔为城中最高建筑,《志书》记为“二十里外能望而见之”。每当雨后,塔高云低,云飘塔间,故有“白塔横云”之美称。古人曾用“山雨过城头,雨晴云未散;忽见白塔尖,钻入青天半”的诗句赞美白塔的秀丽景色。
  1975年2月4日,海城地震波及铁岭,将白塔上面串葫塔尖震落,因刹杆有铁链相系,故刹尖斜插入第三级塔身南侧檐上。当年在铁岭拍《大年初一》电视剧,曾将此当作一景摄入剧中。
  1987年,铁岭市对塔进行修复,但由于没完全按照文物修复办法,新修复的白塔虽展新姿,但文物价值恢复不够理想。
  附:明代碑刻《重修圆通寺塔记》:
  重修圆通寺塔记
  万历十九年
  夫银州圆通寺塔,建自唐初太和二年,逮至大定、宣德、正德,修者未备。惟兹一品夫人李门宿氏,往降於香,见此塔不堪,乃咨嗟不已,遂率同缘信女,发心修治。先出资财银两、匠役数十名,於万历十九年二月兴工命匠,砖坠者补之,木腐者易之,原无者增之。新铸铁葫银佛一、佛、铜佛九尊,塔顶;东南新庙一座;铜炉一尊,铜碑二面;新镜四百三十圆,新铃一百四十个,各色铁钉二十斤,新兽八十头,石灰六百石。至本年五月内功完。此塔一整,焕然聿新。所以崇庙貌而增辉银州者,必不止於今日也。谨将助缘信女同勒於碑,以为万古记
  大明万历十九年岁辛卯二月庠生高冈顿首书
  碑阴为姓名(略)
  开原崇寿寺塔
  崇寿寺塔,又名崇寿禅寺塔。位于开原老城西南隅,砖质结构,高二十丈,十三级,实心八面体。每面塑有佛像,且各面佛像各不相同,由南、西南依次而顺为:昆卢尊佛、无忧德佛、阿弥陀佛、须弥相佛、云自在佛、庄严王佛、功德王佛、定幢光佛等八尊。两旁有飞天浮雕,各角有木檐悬有铜铃,称为风铃,微风一吹,叮冬响。塔尖呈锥形,有铜质球型五个串其上。塔身各层挂有数百铜镜,西面悬有铜鼓一面。每当日出之时,旭日与塔辉映,光芒四射,数里之外可见塔光,古塔朝霞为开原胜景。
  该塔建造年代,历史上先后有三说:
  明清时期,多言其为唐代年建。其所依为明代的二块石碑,其一为明正统十二年黄瓒撰文的碑刻《明开原重修石塔寺碑记》,《碑记》载:此寺原有旧残碑,虽文字不全,但崇寿禅寺四字昭然,“及载自唐乾元年有僧洪理大师始建之,遗址宽宏,大定三年入灭,因建石塔为大师龕”。其二碑为流放铁岭的大学士陈循于天顺年所撰《开原重修石塔寺碑铭》,铭文开篇有:“堂堂古刹,肇唐乾元,在辽之左,雄峙开原”之句,后人皆以此塔为唐所建。
  清末光绪初,开原地震,塔顶被震落,同时坠落有铸铜版一块,铜版刻有明成化元年重修石塔铭文,铭文载:“现塔顶内有铜版,刊注年代金源氏之有国也。开原为咸平军。旧有崇寿石塔,乃宣徽洪理大师所葬之处。父长者王君,母刘氏,梦吞珠生师;年十二,超俗果成,现祥瑞,因缘俱载前版(注:依此句所言,塔内还应有原建塔时所铸铜版,内中载有建塔详细情况,可惜世人无所见)。寿六十八岁,示寂。正隆元年二月朔旦,葬於塔中”。人们认为,这一铭文比前面碑文可信度高,因为前面的碑文是根据残碑所录,字迹不清,误录难免。根据这一铭文,认为该塔为本寺僧洪理大师葬塔,铭文记大师“寿六十八岁,示寂。正隆元年二月朔旦,葬於塔中”,据此认定塔建于金正隆元年,《奉天通志》根据大师六十八岁逆向推算出大师生于辽太安五年(1089),披剃于寿隆六年(1100)。此后各种书刊文章均言该塔建于金正隆元年。
  近年以来,有人依据两块碑文,提出新的说法。《辽金史论集》载辽宁省考古队冯永谦《建国以来辽代考古的重要发现》一文,指出开原崇寿寺塔应为辽塔而非金塔;《辽海文物学刊》1991年第二期发表姜念思《开原崇寿寺塔建于辽代考》也提出崇寿寺塔为辽塔而非金塔。文章认为,原碑铭文中所说崇寿石塔指的是石塔而非砖塔,而我们现在所说的崇寿寺塔是砖塔,文中说:“人们忽略了崇寿寺不仅有一座砖塔,还有一座石塔,误以为铜版是从砖塔上坠落下来的,于是就把砖塔误认为正隆元年建,为宣徽洪理大师藏骨之所。以后,以讹传讹,遂把崇寿寺塔定为金代创建”。文章依据铜版中关于大师年寿,大致推定塔建于辽代乾统年间(1101-1110),这种说法近年也得到一定的响应。
  在上述三说中,唐代说已被史界普遍否定,因为既然此刹为宣徽大师所建,大师卒于金代,距唐四百余载,实不可能于唐乾元间建寺建塔,《奉天通志》推测,碑文所刊唐“乾元”可能是由于照录残碑时,将辽“乾统”年误作乾元之故。
  金代说目前持之者较多,但也并非无疑问。例如:铭文载“正隆元年二月朔旦,葬于塔中”之句,二月朔旦即二月初一,古时天气比今时寒冷,二月初一的时节,开原尚末解冻,怎能葬于塔中?另外铭文载:“现塔顶内有铜版,刊注年代金源氏之有国也”,言塔内原有铜版,刊注年代金源氏之有国,金源氏即金,其“有国”时为收国元年(1115),如果大师事迹在此年即已刊注,那么,各种书刊所依之推定的大师生卒年份就须改算,其他依此而产生的推定就须改写。
  近年的辽代说虽有道理,但论据尚不坚实。持此论者,多以砖塔、石塔作分。确实,崇寿寺中另有小石塔一座,但石塔很小,高仅三米左右(见本书附图),石塔上能否置入被震落的铜版(无人指出铜版大小),也有存疑。况且,把石塔仅当做用石头修的塔也不确切,因为,在古汉语中,石字还有“硕”的意义,表示硕大、巨大的意思,石塔也可以理解为巨塔的意思。
  其实,塔的真正谜底,应藏在塔身中,谜底的真正大白,大约须在不知多少年后的大修之时。
  此塔与寺在金末即见颓败,金、元二朝,战乱频仍,此处寺庙荒废,仅旧塔尚存,但已圯坏。到了明朝,有僧人来此,复寺修塔。明景泰二年(1451),塔遭雷击,再次缺损。明成化元年(1465),在寺僧的发动下,包括钦差韦朗、左参将都督等广泛参与募捐,将塔重新修缮。此后明代曾多次修缮。伪满洲国时期,由于多年战乱,年久失修,塔身日见剥蚀破损。日伪当局于1936年以修缮为名,将塔上之铜鼓、铜镜等悉数取下,宝贵文物被掠夺一空,古塔剥落不堪。
  解放后,经有关部门申报,此塔于1963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大革命”期间,在极“左”思潮下,再次对古塔文物进行摧残,将塔面极有文物价值的佛像全部捣毁,使文物遭受巨大损失。改革开放以后,文物受到重视,1980年,在文物部门的呼吁下,由辽宁省人民政府拨专款对古塔进行维修,古塔重新向人们展示它的文物价值和观赏价值。
  附:崇寿寺石刻碑文《重修崇寿寺石塔记》(成化元年):
  “现塔顶内有铜版,刊注年代金源氏之有国也。开原为咸平军。旧有崇寿石塔,乃宣徽洪理大师所葬之处。父长者王君,母刘氏,梦吞珠生师;年十二,超俗果成,现祥瑞,因缘俱载前版(注:依此句所言,塔内还应有原建塔时所铸铜版,内中载有建塔详细情况,可惜世人无所见)。寿六十八岁,示寂。正隆元年二月朔旦,葬於塔中。后寺废塔存,年久圯坏,大明宣德二年,住持净善、比丘了性、都指挥邹溶等善信男女,出资修完。今景泰二年间,忽然雷轰塔震,顶缺廊颓,不成观瞻。本山住持善兴等,同致仕千户曹善行、童印净、善人施溥、康荣、杨义并沈亮、王兴、殷亨、庄礼、路顺、张海等发心修理募化。钦差镇守辽东右监丞韦朗,左参将都督曹广。都指挥孙能、李贵舍财,檀信施资,命工匠人等庄严修补。曹善舍铜新铸小塔一座,加与顶尖。各人施舍金银,造佛六尊,石匣一个,内盛金银钱杂色等宝,俱安顶上。阳铜鼓挂西方,今备呜金悬於东面,镜环列周围,以为供献。堕壁砖石,一新显焕。
  上祝:
  皇图巩固,下祈边境清宁,风雨调匀;官军迪泰,万民乐业;五谷丰登,常愿信善男女,人人看经念佛,个个访道修仙,有缘有德,无染无沈。佛日光辉,法轮常转。以属文,则书刊铜版,以示方来之劝,万年不朽,永为后记。
  成平道人欧德广撰书
  助缘人:陈缙在前,妙寿、王妙明、苏氏、张净明、匠作人等
  铜版匠赵名
  刻字匠陆澄
  做工人俞雄、潘礼等十九名
  木匠人等王真、郑德、潘旺
  铁匠四名:罗广、谢信、徐智、张清
  泥水匠陈裕、郑降;漆匠夏贵等
  大明成化元年岁次乙酉六月十五日立”
  铁岭龙首山秀峰塔
  秀峰塔,原名秀峰寺塔,位于铁岭龙首山慈清寺东南侧。此塔旁之慈清寺在明时为水潮寺,在明前期名秀峰寺,塔以寺名。后来寺名几改,而塔名未改,仍名秀峰塔。
  该塔建于明弘治二年(1489),距今已有500余年。塔由当时信士高璟斥资建造,主要目的是“为此寺状色”。此塔为密檐式九级八角八面实心佛塔,为砖石结构,底座高约3米,第一层八面各有座佛1尊,有“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八个大字,各角上有兽头和风铃风鸣钟计72个。阵阵微风吹来,塔铃叮略作响,优美动听。该塔筑55年后,即嘉靖二十二年(1544),由高璟的后人出资进行修缮。此后又48年,至明万历十九年(1591),该塔已坍塌日甚,在宁远伯辽东总兵李成梁的授意下再次重修。至清末民初,塔已严重剥蚀,民国初年由民间集资再次修整。“文化大革命”中,塔上佛像及文字全部被砸掉。改革开放以后,铁岭市人民政府拨专款予以修缮,基本恢复外观,可惜的是,修整时塔身表面用水泥敷盖,文物价值有了折扣。1983年,铁岭市人民政府定秀峰塔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附:明碑刻《重修秀峰寺塔记》(万历十九年):
  “秀峰寺,建於银州城东三里柴河之西、龙山之阳,即今水潮寺也。原无塔,弘治已酉,信士高璟建此塔于秀峰之巅。为此寺状色。后五十余年,璟侄孙医官釜修於嘉靖甲辰,迄今四十八年,坍塌日甚。镇守总兵宁远伯李公成梁,每於擒胡拓地之赐,即动修寺建塔之心。故於万历之辛卯,令工师卢兵、李应,时僧陶法明、刘法显率匠役,残缺者补之,原无者增之,粉饰修治,虽罄赏资而不恤。是此塔璨然一新,继高公而再见也。冈因玩感,谨将发功心功德助缘善信勒之于碑,以为后世记云。
  万历十九年六月吉旦庠生高冈书记。”
  懿路石塔
  在新台子镇懿路村北山,明正统三年(1438)五月建,光绪十一年(1885)重修。塔为八面十三级,塔基为莲花须弥座。座上承以八面石体两块,以上各级除每级覆盖以仿木八角重檐顶外,每级均雕佛像4尊,或坐或立,刻风古朴。
  懿路石与辽北地区其他塔完全不同;这座塔是名幅其实的石塔,塔身全部用石块叠起,塔上面基本是整块的石块。在塔的第三级上刻有字文,由于多年风雨剥蚀,字迹模糊,仅能看出“ 大明国辽东都守备懿路口口口口,孟州卫指挥朱口口口口,铁岭卫指挥王斌口城南口口口,正统三年五月立”等字样。由所存字迹知其为明正统三年建。石塔的第一级上刻有:“重修懿路宝塔”、“大清光绪拾壹年”、“清河目会末等毂旦”等字样,由此知其曾在清光绪十一年(1885)重修。另外,石塔上还刻有南无西方阿弥陀佛、南无东方阿弥陀佛’和“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字样。
  建国以后,由于懿路石塔较小,没有受到重视,疏于保护。特别是“文大”期间,更是作为“四旧”把塔全部拆除。直到1976年,才被当地群众重新恢复。恢复后的塔只剩下六级,据说,顶层各级被附近砖厂工人打掉,大都不知去向。
  从古代建塔习惯看,塔的附近还应有寺,懿路作为辽时的兴州、常安县、金挹娄县、明懿路千户所所在地,有许多古寺庙。其中,在塔不远处有古永清寺,懿路石塔很可能与永清寺和尚圆寂有关。
  龙尾山驻跸塔
  驻跸塔位于铁岭龙尾山,因龙尾山清时被称为驻跸山,该塔亦名驻跸塔。该塔与龙首山上的秀峰塔属同一类型,为八角八面九级密檐式,塔身为青砖垒造,只是塔的规模较小。此塔与秀峰塔分别座落在龙首和龙尾,遥遥相望,加之山腰处有星桥飞架,漫山曲径,连接典雅亭台,为龙山美景增彩不少。该塔建造具体年份不详,原先在各种地方历史资料中均找不到有关驻跸塔的资料。
  最初,人们从其塔名分析,认为其塔修建当在清初之后。康熙二十二年成书的《铁岭县志》上有幅地图,在龙尾山处画一小塔。据康熙十六年《县志》记载,驻跸山原名为水口山;康熙十年,清圣祖康熙东巡,从船厂(今吉林市)返京途经铁岭水口山时,正值天降大雨;时山边民户马文通家新房刚成,康熙避雨其中。古时皇帝行止处曰驻跸,此后,水口山遂改为驻跸山。除《县志》外,关于此塔再无任何资料可寻,这座塔究竟建于何时始终是个谜。
  2000年,关于驻跸塔的修建年代之谜出现峰回路转之势。这一年,鉴于该塔倾斜严重,随时有倒塌危险,经省文物部门批准,于2000年4月对驻跸塔进行“落架大修”,即将塔身全部拆除重修。在拆除时发现,人们对该塔的认识存在许多错误。例如,原来认为该塔为“八角八面九级实心密檐式”,而实际上该塔是八角八面九级密檐式空心塔;原来认为该塔建于明末或清初,拆塔时发现塔中石盘内保存有明万历年间“辽东总兵李成梁修塔记”铜版铸刻,且有以前曾经维修的记载;原来认为此塔一直就叫驻跸塔,从拆塔中发现的文物得知,此塔原名为灵应寺塔,塔旁还应有灵应寺一座。从上述文物发现推断,此塔建筑年代最晚不晚于明景泰年(1450),也可能是元末或明初所建。2000年9月2日的《铁岭日报》双休日特刊以《龙山驻跸古塔新姿有望十月再现》为题对修塔情况进行了报导,报导使人们对此古塔有了进一步认识,也为人们解除了许多不解之谜。
  附:《龙山驻跸古塔新姿有望十月再现》
  ---施工中发现珍贵文物,诸多谣言不攻自破
  在龙尾山峰处有一座古塔,俗称城南小塔、因其座落于康熙皇帝出行途中曾停留过的山上,所以又称其为驻跸塔。驻跸塔是密檐式九级空心塔。关于它确切的建筑年代,已无从洋考。不过从康熙十六年(1677年)绘制的一张铁岭地图中,可清楚地得知它的位置:在古城南偏东的驻跸山上。由此可以判断它最迟建筑于清初,或是明代。
  历经风雨的驻跸塔因年久失修,塔身倾斜逐年严重,随时有倒塌的危险。为此、市政府在财政资金极为紧张的情况下,拨出专款60万元修复驻跸塔。
  重修驻跸塔的工作从今年4月中旬刚刚开展,就引起了众多市民的关注,其间,也有许多稀奇古怪的传言。什么“拆塔时发现塔中盘有大蛇”、“重修的塔同原来的不一样”、‘施工期间停工是因为触犯了蛇仙”等等。
  众说纷法,真伪难辨,为解其中原委,记者采访了铁岭市龙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副主任杨君伟同志。
  据杨主任介绍,塔中盘有大蛇纯系谣传,不过在拆塔时确实发现了几件较为珍贵的文物。在塔顶的塔心石里,放有两块大约300毫米X400毫米的方形铜板、一块断成两截的石碑和一个瓷钵。铜板和石碑上文字都是古时修复驻跸塔的维修塔记,石碑比铜板的年代还要久远,可惜字迹模糊,基本无法辨认。字迹较为清晰的铜板上刻有“明万历年间辽东总兵李成梁修塔记”和此前的维修记录“灵应寺塔始建年代不详,明景泰六年由僧人段无碍进行过维修。”由此可以推断,此塔应是元末明初所建,其时附近还应该有一寺院“灵应寺”。
  因施工过程中发现此塔无基础,无塔基就无法加固,照原设计方案进行修补性修复只能维持其30年的“寿命”。于是,重新请示辽宁省文物管理办公室批准,更改设计方案,采用古建筑修复的另外一种方法:落架大修。并在修复时新建一个塔基,以保证修复后的驻跸塔能经受百年风雨。现在大家还可以看到一点塔基,所以觉得与原来的塔不一样。工程全部完工后,新建的塔基将理入地下,外观与原塔不会有任何区别。
  为了保持古塔原貌,施工前进行了公开招标,确定资质和信誉较好的大连古建园林设计室和沈阳古苑园林古代建筑工程公司为设计和施工单位。施工前双方联合对驻跸塔逐层进行了全面细致、精确的测绘。并逐层拍照,拆下的瓦件逐层逐块登记造册,以便修复时复位。由于塔身外侧的浮雕、佛像和瓦件大多都已严重破损,所以拆下后需送到专业厂家倒模、复原,然后依照复原后的模型重新烧制,而这个过程很费时间。因为修复时要逐块复位,所以有时瓦件没有烧制好,就只能停工待料,并非是触犯了什么蛇仙。拆塔时发现的石碑、铜板和瓷钵也要在修复时放回原位。
  由于古建筑修复的特殊要求,所以修复后的驻跸塔最快也要在今年10月末与游人见面。届时,旧卯貌新颜不变色,古朴现代再展风姿的驻跸塔,将成为秀美龙山上的又一道亮丽的风景。(原载《铁岭日报》双休日特刊2000年9月2日第一版,作者:邱景山、郑长江)
  二、古塔遗迹
  除现保存的古塔外,辽北地区在历史上还曾建过一些塔。但在历史的兴衰中,这些塔或损毁于战火,或坍塌于风雨,或破坏于人为。现只有在史料上还有些许记载,实物上有的尚存残址,有的连些许踪迹也寻不见了。现依史料所载,辑录于兹。
  1、开原东塔。距开原老城13公里的东山巅,原有一塔,称之谓东塔。传说为唐贞观年间李勋所建。据旧县志记载:“距老城25里山巅,有一塔基,剥落不齐,塔顶仅存一角,犹屹然卓立,苔藓拥护,古气磅薄,嘉庆八年(1803年)倒,内无别物,遗址尚存。”当时有人赋诗赞之“宝塔置山巅,尖峰没半天”。虽然有夸张之意,但可以想像该塔有一定高度,现遗址无存。
  2、开原西塔。开原市老城崇寿寺后,原有石塔一座,以其与东塔相对,又称西塔。相传为明代所建,高二丈余。原崇寿寺又曾名西塔寺、石塔寺,其缘于此塔名。1945年后,此塔被当地人推倒。现仅塔基尚存,塔身已不知去向。
  3、昌图宝塔
  昌图县老城镇北30公里小塔子村,据说有塔座,约十数级,据民间传说为唐代所建,旁有石碑,现碑、碑文均不知去向,塔址也不可寻。
  4、凡河双塔
  在铁岭县古凡河城内(今铁岭县大凡河村),有小双塔一对。现塔及塔址皆无可寻,有石碑资料载於《奉天通志》。据碑文记:古凡河城筑于明正统已未岁(1439年),弘治二年(1489)时,有辽东都司指挥同知郑公钦承上命,守备凡河。在其推动下,在城中建樵楼一座(即钟鼓楼),但感到其有点单调;弘治三年冬(1490),郑大人去凡河城外烧荒,偶见有二座小古塔,塔之年代无考。郑公命人用车载牛拽,把两座古塔运至城中,立于樵楼之侧。此为弘治四年(1491)之事。此事勒石于碑,碑文在,但塔及塔址已皆无可寻。
  5、开原老城小石塔
  开原老城南门里原有小石塔一座,高一丈余,直径五尺多,六层。为何建于此,不详。1934年时,因防碍交通,被移至金线河南岸。1945年8月前该塔已倒塌,塔身不知落于何处,只塔基尚存。
  6、开原龙岗石塔
  开原老城西北,有地名黄龙岗,冈脉起伏;一左右环抱山拗处,旧有小塔一座,系砖结构,不知建于何年代。后因年久失修倒塌,现遗址已无法辨认。
  7、开原柴草市砖塔
  此塔为俄国军队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原址在旧柴草市,现电影院所在地。是一座纪念塔。塔高约四丈,为六棱体,顶端一鸟昂首展翅向北而立,塔基有“普天之下华俄永远合好”字样。光绪三十年(1904年)日俄战时,日军进入开原老城后,将此塔拆毁。宣统三年(1911年)曾重建,后倒塌,现遗址无存。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金代宝公石塔
下一篇:懿路石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