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社会>>正文内容

佛心法师:浅谈佛教慈善事业如何更上一层楼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8日
来源:不详   作者:佛 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提要: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亦与时俱进,随缘度化众生、利乐有情。佛教慈善事业就是应时代潮流、众生根机而出现的一种弘法方式,深得人心。如何在原有的基础上将慈善事业做得更好,是每一位佛子所应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融合 济世 慈善事业

A Brief Discussion on How to Make Buddhist Charity Work more Effective Ven. Foxin   Abstract:   Motivated by the society, the preaching of dharma has turned diversified. Charity work is a product of modern days. It is beneficial to establish a large unique Chinese Buddhist charity organization (hereafter “headquarter" for short).   Firstly, Convenience in Material Resources Concentration, Human Sources Mobilization and Collective Management. Although many organizations are doing charity work in the Buddhist arena, there are some criminal acts committed under the Buddhist name, which damages the reputation of Buddhism. If there is a unified management in practice, then the improper organization can be excluded; at the same time, it can also unite the proper organizations. They can exchange ideas, come to mutual understandings and beliefs, and rely on, encourage, and reinforce each other to make charity work better.   Secondly, Unlimited District Boundaries. When disasters happen either nationally or internationally, this “headquarter" can,on behalf of Buddhists send materials along with lovingkindness to the most difficult place, and comforting the broken hearted people affected by the disaster. It also allows people of different ethnics, different races, and different religions to know that there is a group of kindhearted people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world who cares for them. They would in turn someday transfer this gratitude on some other needy people in this world, always watching for the need of others in their life span. This is the best way to support the world peace.   Thirdly, Purification of Human Minds and Promotion of Buddhist Dharma. In this modern era filled with materialistic cravings, people fight against each other for their own benefits. They turn indifferent and opinionated, and have unconstrained behaviors. degrades. The “headquarter" can give a wake up call to these confused people through charity acts; let them know that “I live because there is love." It can also let all walks of life in society feel the ultimate lovingkindness compassion in Buddhism.   It is inspiring to put the above said into practice. There are a few recommendations on how to put it in to action. Some pious patriotic monks and nuns who place equal emphasis on conception and implementation should be selected, together with supportive laities, to manage the “headquarter".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strict and complete financing system, and promote a network of communications at different levels.   岁月交替,斗转星移,在不知不觉中,我们迈进了21世纪。由于社会进步的推动,出家人弘法方式也朝多元化发展。由原先局限于寺院的讲经说法,演变成运用多媒体宣流法音;由传统的隐居山林,转变为积极步入人间、关怀社会;将诵经、参禅等单纯的生活内容,扩充为经忏、法会、文化、教育、慈善等多样化方式。不管以何种方式弘化,其目的都是为适应时代变革而设立的,慈善事业就是时代的产物。   放眼中国佛教界,大、小慈善团体有几十家乃至上百家,凡社会上出现重大灾变,如地震、洪水、海啸等,或资助贫困地区、帮助失学儿童、关心残疾人、捐助希望工程等等,他们总是发挥佛陀“慈善济世、救拔众生”的精神,组织各寺院、各佛教慈善团体以及信众,慷慨解囊、踊跃捐赠,帮助灾区人民度过艰难,重建家园,这是众人有目共睹的。但是因他们皆是小型团体,受着人力、物力、资金、区域等方面限制,不能更大程度地发挥救济众生的作用,只能停留在随缘、随力、随份的衣食供济上。对此,笔者有一个不太成熟的想法:成立一个具有中国佛教特色的“佛教慈善总会”(以下简称“总会”),让各地区的佛教慈善团体去做一种符合“人间佛教”的融合,然后使一切众生,因这种融合而在精神与物质上得到更多的利益。如果有了这个组织,会有诸多益处:   一、有利于人力物力的调动及团体管理   在当前社会,佛教界虽有众多慈善团体进行着“慈悲救世,利益众生”的工作,但其中也不乏混水摸鱼者,他们假借着佛教名义收聚钱财而作非法之事,乱法坏道,引起社会的非议。如果实行统一管理,就可以把非法团体拒之佛法门外,使其不能再招摇诳骗,误导众生;同时可把如法如律的团体团结在一起,彼此沟通理念,达成共识,使其相依相成、相互鞭策、相互促进,努力让佛教慈善事业更加兴隆发达,佛法更加广泛弘扬,这是“百川入海”的管理方式。     二、不受区域限制   当某地出现灾情的时候,“总会”也可以派其邻近的分会去了解情况,受灾严重与否,需要何种物资等等,当接到分会的报告之后,即可向其他分会寻求援助,这样就可以快捷地把灾民所需送到手中,让他们因灾难而支离破碎的心得以缝补。   另外,如果国外出现灾情,“总会”就可以代表中国佛教界把物资连同爱心一同送到最需要的地方,使种族不同、肤色不同、宗教信仰与生活背景皆不相同的人们知道,在地球的另一端有一群善良的人在关心、支持他们,用那圣洁的爱来帮助他们缔造美丽的家园。这些受助的人会因内在感激之情,而在他日帮助世界上其他需要帮助的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永远看见别人的需要,这是“维护和平”的最佳方法。   三、人力、物力集中   对于受灾群众来说,衣食的供济只能解决燃眉之急,他们最需要的是灾后重建。如房舍、医院、工厂、学校等,作为慈善团体,其救济的重点无疑是支持硬件建设;同时也需要给予人文的滋润,这是改变贫困的最好办法。但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对于一个小型慈善团体来说,庞大的金额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他们无力支付;但对于“总会”来说就有所不同,它可以集四面八方之款,集中帮助一个乃至多个灾区,让灾民的生活在短时间内就可走上正轨,不再流离失所。   四、净化人心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时代,不少人因自身利益而争夺打拼,每日穿梭于钢筋水泥所铸造的楼群中,渐渐地淡忘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彼此变得冷漠,一些人心灵偏激空乏,行为流于放纵,每日花天酒地,纸醉金迷,往往忽略了自身仪态、待人礼节;更有甚者,沾染毒品,成群结队,打架斗殴,并以黑社会老大自居。那本具的良知良能已被深埋于心底,使人感伤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而“总会”可以通过慈善来唤醒沉迷的众生,用佛法的甘露来洗涤欲望充塞的心灵,让人人都来献出一份爱心,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也可以让他们亲自到灾区去了解众生之疾苦,以激发起那份深藏的良知良能,在人们发自真心去关爱他人的时候,那颗浮华、烦躁、自私的心当下就可得到净化,他们才能知道“我的存在是因为有爱”。其实,生活在地球上,人人都是生命的共同体,彼此息息相关、休戚与共,要用不忍之心去悲悯众生,用开阔之心去体悟人生苦难,以此来长养“人伤我痛,人苦我悲”的大慈悲心,这是建立正确人生观的最佳途径。如果人人皆能如此,那构建“和谐社会”则指日可待。   五、弘扬佛法   佛教徒在一般人看来似乎是消极的、厌世的,不劳不作有如社会的寄生虫。现在藉由慈善活动,来表现佛教“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积极入世精神,使人们了解“人间佛教”的真实理念。这样,不但吸引了本为佛教徒的部分群众,而且更加扩大范围,使原先不曾接触佛教的人士乃至异教徒,因参与慈善活动而了解佛教,感受到佛教积极进取、慈悲友善、关怀众生的一面;同时使各个宗教达成共识,不再莫名地排斥佛教,这对佛法的弘扬来说也是一股强大的后备力量。   以上是单就表面现象而言,如果实行起来,其难度可想而知。那如何实行呢?笔者有 几点建议:   (一)先要从各分会中选举出一些热爱祖国、热爱佛教、戒律精研、解行并进,并有志于慈善方式弘法的比丘或比丘尼,以他(她)们为核心,再倡导热心于佛教事业的护法居士来辅助,共同管理“总会”事务。   (二)要有一套严格的系统化、合理化、完善化的管理制度,以便于管理;并严守其各项规章制度,做到各有分工,责任到人。   (三)各分会要经常沟通思想,交流经验,彼此相互鼓励、促进,若发现有不合法的团体及个人,要及时揭发,不要任其泛滥,以保慈善团体的纯洁性、可信性。   (四)“总会”要实行财物公开,并建立健全严格、完整的财务制度。   (五)“总会”要经常组织各分会负责人进行佛法进修,使其在解行上皆有所进步。我们虽是从事解救众生身苦的工作,但真正的目的是用佛法来净化众生污染的心灵,并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宇宙观,使其对人生不再迷茫、彷徨,从而实现自我的价值。   (六)“总会”人员要时常到各分会了解情况,如发现问题应及时给予指正,并要了知分会所处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人文背景,以便慈善事业的灵活化、多样化。   (七)“总会”人员要经常参访其他慈善机构(如社会慈善团体、各宗教慈善机构、台湾慈善功德会等等),虚心学习、不耻下问,取其之长、补己之短,使慈善的运作日趋完善。   以上所说,只是笔者的粗知拙见,希望借此微言能抛砖引玉,引发长老、大德及诸位居士的更高明的见解。   结 语   据有关人士预计,在21世纪,佛教慈善事业将会成为未来中国慈善活动的主体之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支不可低估的力量。面对社会大众的认同与希望以及跨入世界舞台的未来需要,我们不能只是停留在昨天,应在现有的基础上更加努力,使佛教屹立长存,使菩萨大爱的精神在人间传扬,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愿每位佛弟子都能为世界和平、正法久住、国泰民安、人民康乐而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慈济》月刊发行所:971花莲县新城乡康乐村21号 静思精舍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