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真体:携手共建美好家园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8日
来源:不详   作者:真体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提要:佛教的道德规范是五戒、十善、四摄和六度,其核心内容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本文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加强道德建设三方面,论述了佛教在当代社会的功能和作用。   关键词:和平环境佛教文化   Holding Hands Together to Set Up Our Beautiful Home   Ven. Zhenti   Abstract:   Buddhism is a perfect religion, a religion of wisdom. It is beyond national boundaries, races, regions, cultures and history. Buddhism insists that people should awake themselves in their realistic life, earn the super wisdom and then liberate themselves.   The basic morals of Buddhism are the Five precepts, ten wholesome actions, four Amicable Qualities, and the six Perfection of Bodhisattva, and the core idea is “Not to do any evil, to cultivate good.” If everyone can do so, the world will be more harmonious, the society will also be more peaceful, the people then can be more happy. And Buddhist culture could protect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e Buddhists pay attention to the pureness both of mind and body, let the spirit and mind be free, make the personal morals perfect and pursue the true Bodhi. The mercy spirit of Buddhism is beneficial for the world to be more peaceful, and it is like the idea of the Confucianism, which says “harmony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The Buddhist spirit could also strengthen social morals. Buddhism helps people to benefit themselves and others, awake themselves and others, raise their qualifications and make good relationship with others by“six harmonies”.   Buddhism takes the behavior morals as foundation, and intends the happiness of people, and the society is the standard to distinct good and evil. Buddhism also expects people to love their countries and obey the law, teaches peaple to do good things, not do evil things. So Buddhism could raise people's morals character, help the societal stability, purify people's customs, reduce the crime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social morals.   In the new century, Buddhism could improve the society,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promote the charity relief and support the world peace. Only through the practices of Buddhist ideas, such as selflessness, mercy, respect and equality, could the real peace be thoroughly achieved. Because of this, I hope Buddhists in this world could hold hands together, undertake this mission together, and contribute for the world peace And then the Buddhism culture and spirit could spread in the world, affect this world and benefit this world.

  佛教是一个智慧的宗教,它以觉悟为目标。要达到觉悟的目的,离不开世间的万法。佛陀的教化,超乎国界、种族、地域、文化、历史之种种差别相。然佛法的弘传,种种教化施设,赖世间相而传、籍世间相以流布。佛教主张的是现实生活中的觉悟,强调生命个体的自我觉悟,使人最终获得超脱的智慧。佛教在世界上有2500多年的历史,历久长新,一直屹立不移,靠的不是威势强权,也不是愚民神话,而是一种客观现实、地地道道的教理。佛教的伦理道德,是佛教思想的精华所在。佛教的基本道德规范即五戒、十善、四摄、六度,其核心内容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如果人人都能够做到这一条,世界就会更加持久和平,和谐美满,社会也会更加安定团结,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兹从以下几个方面,略述佛教在当代社会的功能和作用。   一、弘扬佛教文化 保护生态环境   任何一个国家如果只顾经济发展,不顾及人所处的生存环境,都将是一种自杀行为。因为我们的世界是一个生态平衡的大系统,一旦破坏,我们的生命健康就会受到影响。众所周知,全球性的现代化在带来高物质文明的同时,生态失衡、环境污染亦接踵而至。例如空中迷蒙的烟雾,自然界生物的锐减,森林大量砍伐带来的沙漠化,工业废水的排放对水资源的污染,南北极的臭氧层漏洞,全球性的温室效应以及核辐射的污染等等。这些工业化的后果为短视的人类所始料不及,其问题之严重性已引起世界各国政界有识之士的高度关注,有科学家预测,如果人类以目前的速率继续施加生态环境的破坏,这个地球50年以后便不适宜人类居住了。这样,一个严峻的现代问题便摆在我们面前:我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如何与地球和谐共存呢?   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其症结在于人类日趋膨胀的物欲与自我中心主义。要有效地化解生态环境危机,须得从根治人类的这两种病根着手。佛教对客观环境非常重视,佛的世界都是非常庄严的净土。佛教徒注重身心的净化,并不推崇效率至上,他们淡化对物质生活的贪恋,主张以简朴的物质消费获得生命必须的生存,更多地关注精神与心灵的解脱,完善道德人格,求证菩提正觉。佛教徒素有育林护山、绿化环境的优良传统。古刹的所在地大都是风景优美、林木茂盛、鸟语花香、赏心悦目的地方。佛教还竭力保护动物的生命,提倡戒杀放生,对生态平衡起着有益的作用。   二、遵循佛陀教化 维护世界和平   众生最宝贵者莫过于生命,天下最悲惨者莫过于战争。自有人类以来,地球人一直生活在战争的阴影与恐惧中,仅本世纪短短的一百年间,世界各地就发生了大大小小三百多次的战争。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武器的杀伤力也越来越大。目前全世界核弹头的数量已突破50000枚,其总爆炸能量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所使用炸弹能量总和的5000多倍。据科学家测定,在核战争中,只要投放1000枚核弹,就可产生1亿当量的爆炸威力,造成可怕的“核冬天",并最终毁灭这个地球上的人类。核战争虽然还没有暴发,但世界各地的流血事件却从来没有间断,杀人的武器也越来越多。究其原因虽然有多种,但毕竟还是众生贪、嗔、痴三毒所造成。佛教在理论上指出贪、嗔、痴是战争苦难的根源,只有消灭贪嗔痴,人类才会持久和平。佛陀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广阔胸襟等视一切众生,视一切众生若父若母,缘与常思与乐拔苦。《梵网经》有云:   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

  佛陀教育我们要“不杀生”,畜生尚且不能杀害,何况是人呢?这一点与国际上有些学派倡导的“生命伦理”接近,认为地球上每一个生命种类及生命个体都拥有平等的生存权,任何生命都没有权利杀害其他生命。佛教的“不杀戒”尤其强调“不杀人”,这更是人类社会普遍认同的准则。佛教的慈悲精神大有利于世界和平之缔造,并与我国儒家“和为贵"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佛教的慈悲忍让,和谐平等的理念,对日渐被邪恶强权浸染的社会机体,不啻为一强大的解毒剂。   三、发扬佛教精神 加强道德建设   道德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必要前提,亦是个人立身成业的基石。道德是维系社会安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要素,道德状况与该社会的文明程序密切相关。当前社会经济与科技虽然得以飞速发展,但由于信仰危机,各种社会弊病和心理失调引起不少身心疾病,出现了贪污、受贿、赌博、浪费等社会问题,佛经说: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义,是诸佛教。   佛教提倡自利利他,自觉觉他,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修持来提高自身素质,以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戒和同修、利和同均、意和同悦等,来搞好团结。佛教是以行为道德为基础,维护人民的利益、众人的幸福为区别善恶的准绳。佛教致力和平,自利利他,提倡上敬下和,不可自赞谤他。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更有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的戒律,行慈悲摄受。佛教戒律还明文规定要爱国守法,因此弘扬佛教教义将会提高人民的道德素质。佛教道德建设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社会文明的发展有积极意义。佛教道德集中反映在佛教经典、教规及教义中,其中包含着许多积极因素。南朝宋文帝时任侍郎的何尚之,认为佛教道德教人行善,止人作恶,有助社会安定,他说:   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分淳谨矣;千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厚矣。若持一戒一善,悉记为数,抑将十有二三十矣。天能行一善,则去一恶,一恶既去,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则万刑息于国。

  宋真宗在《崇释论》中也肯定了佛教道德的教化功能,他指出:   奉乃十力,辅兹五常,上法之以爱民,下遵之而迁善。……释氏戒律之书与周孔荀孟,迹异道同。大指劝人之善,禁人之恶;不杀则仁矣,不盗则廉矣,不惑则信矣,不妄则正矣,不醉则庄矣。   这说明佛教道德确实有积极作用,它不仅能在适应所处的社会而且能为稳定社会,纯净民风,减少犯罪,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做出积极的贡献。   四、结语   佛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一种社会群体活动与道德修养,对影响人类精神和物质素质的两大方面都有相当的要求。无可否认,佛教对人类精神素质的提升、道德修养的增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深刻的社会影响。佛教在新世纪的使命就是要净化人心,促进环境保护,推行慈善救济,维护世界和平。只有实践佛教的无我、慈悲、尊重、平等的教义,才能彻底实践佛教的真正和平。为此,我们呼吁全世界的佛教徒共同承担起这个使命,人人都具有强烈的时代感、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为世界和平作出贡献。笔者深信,佛教的文化和精神于今后将会在东方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中放射异彩,发挥其特具的优势。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