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观月:《当代僧青年的时代使命—谈古论今、展望未来》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观 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观月:《当代僧青年的时代使命—谈古论今、展望未来》
  当代僧青年的历史使命
  ——谈古论今 展望未来
  观 月
  对于“使命”这样的一个题目,的确感觉有些力不从心,但是中国佛学院迎来了五十岁的生日,激动的心情,驱使着我来完成这篇文章。
  佛教的德祖师大德们,让佛陀的甘露撒向了法界,施给了众生,完成了他们的时代赋予他们的使命。到了新世纪今天,是民主、多元、开放的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将会发生大的质变。那么,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我们的使命又是什么?
  我认为新一代僧人的使命,应该从以下三个问题着手而展开,就是继承、发展和完善。(一)、首先来谈继承的问题。
  谈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的舞台有着辉煌的历史。与公元前希腊的辉煌相比,我们有诸子百家的繁荣;与罗马时期的兴盛相比,我们有汉代经学的创造;文艺复兴时代有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而中世纪的宋明理学却理性化了封建制度的合理性……而回顾中国佛教,更是与传统文化水乳交融。佛教刚入住中国就以自身的圆融理念,与华夏文明发生了碰撞,迈向中国文化的舞台,开始了中国化佛教的进程。进入隋唐,诸如华严、天台、禅宗的形成,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成功转型。同时与本土的音乐、绘画、石窟等艺术文化融为一体而不可分割,使佛教走向鼎盛和繁荣。入宋后佛教对社会生活与文化的领域的渗透以及影响继续加深,并且促进了宋明理学的出现和形成。同时佛教经典的文学性和佛教的艺术继续丰富着中国的艺术与文化。直至今天佛教已然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了。
  从佛教初传到现在的两千年发展历程,不能说佛教在中国文化舞台上是一支独秀,但可以说与儒道文化是三足鼎立;不能说佛教是中国文化的正统,但可以说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主流;不能说佛教代表着中国文化,但是可以说离开佛教就不懂中国文化。凡此种种辉煌无不体现着佛教的圆融理念,佛陀及诸弟子的睿智;体现出具有学术研究的传统,具有深厚底蕴的传统,具有与时俱进的传统。但是佛教不仅仅是学术而包括了学术,佛教不完全等同于文化而又蕴涵了文化。作为新时代的僧人,仍然要继承着这些优秀传统,并从中借鉴加以发扬;并深入的研究传统佛教思想内涵,继续扮演着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二)、接下来谈谈发展问题。
  二十一世纪将是以科技为主的世纪,是以和平、发展、生态为主调的世纪。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将在深层统合,出现文明大转型,思想多元化的局面。而宗教领域更是出现了诸如基督、天主、伊斯兰之外的新兴宗教,出现群雄逐鹿的局面。在这样的新时期的形式下,如何弘扬佛教教义和以怎样的姿态以及行动面向社会。这将是决定佛教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佛陀所说的妙法,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滋润着不同时代的众生。那么,我认为未来的中国佛教,应该进一步适应“以人为本“的大众观念。要紧扣现代人的心里问题和社会问题,用生动活泼的现代语言讲经说法,用现代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成果阐释佛学。应采纳科学的归纳演绎、观测试验统计等方法,对佛教的大量文字遗产进行研究整理,归纳成理路清晰、简明易晓的理论和修证体系,恢复世尊教法简洁明朗的本来面目。应汲取科学新成果,纳取人体科学、心里学等研究成果,加强这些与新兴科学领域的融合,进一步加深佛学理论。
  在社会功能方面,更加注重引导信众以菩萨道的无私奉献、利乐有情、庄严国土、慈悲济世的情怀,积极投入到扶贫济困,资助希望工程,保护生态环境,关心公益活动等慈善事业。充分发挥服务社会、激励民众、劝善向上以及心里治疗、心里安慰、和合圆融等社会功能,承担起诊治人类心病、医治社会文化疾病的重任。以佛法的智慧和慈悲关怀社会问题、生活现实和人们的心灵问题。在社会民众中树立人间佛教的美好形象。更应积极的发挥文化参与的功能。这就是佛教对于未来发展的最有价值的社会功能。
  以上述发展问题的两方面内容,进一步加深佛法人间化、现代化,摆脱传统的惰性和包袱,实现以佛教教义中菩萨思想为本位,以切实可行的方式来适应未来佛教的发展趋势。(三)、现在我们要谈谈最为关切和重要的完善问题。
  这里的完善我想说的是:对于当前佛教正确的思想和做法应该继续的加强和发扬;而相反的对于不足的地方应该及时的修正和改进。也只有这样的佛教才是经久不衰的佛教,具有超强生命力的佛教,我们才有市场和希望。
  上面的社会功能部分已经提及人间佛教思想的实施是成功的,也是便于人们接受的,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所要补充的就是要发扬下去,使佛教更加的光大,这里不再赘述。
  然而也有不足的地方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在弘扬人间佛教思想,为了适应时代、方便众生根机的同时,出现了诸如信仰淡化,学修偏颇,追名逐利等有失佛教教义根本精神,偏离人间佛教思想内涵,各种错误认识和不正常的现象,这都是值得我们反思和完善的地方。那么,针对这些现象,赵朴初居士审时度势的提出了人才建设、信仰建设、道风建设、教制建设和组织建设等一整套的,具体的,可行的措施和方法。这里我认为,信仰和道风是佛教至今得以生存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只有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更加完善其他的建设。那么如果抛开信仰来谈佛教的话,那么佛教就没有任何的优势可言了。就会出现法脉传承形式化,佛教教义口头化,佛教僧人世俗化的佛教。试问,没有宗教感情和生命力的宗教何谈完善?何谈发展?
  对于当前的人才教育问题,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对此我只想表达一点:目前的佛教没有深入到民间,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不知有佛教。这证明了佛教并没有得到普及。针对于此,我认为自古以来,道由人弘,非道弘人,应该以菩萨无畏的精神,把佛教传到边远的农村,使每一位众生都能得闻佛法,这就使得人才建设更加的有意义!
  总结:此篇就是我要谈的关于使命问题的三点意见。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我们现代的僧青年应该以继承传统、着眼未来、完善自身的,三维一体化的方式,让佛教的真理普及九州,遍洒华夏!这就是当代僧青年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就是我们的使命!
  我没有高瞻远瞩的卓识先见,这里的观点都是当代的大德圣贤的经典之论,我不过是集众家的观点而已。但是我与诸德的忧患意识是绝对的吻合的,也是勿庸置疑的。谢谢诸位,阿弥陀佛!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